【睡前消息962】台湾中医学大陆 公关能力是硬伤
比较海峡两岸的中医药政策
大家好,欢迎收看第962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台湾中医药发展的现状与医保政策
国庆假期期间,“问道两岸中医药文化交流会”在浙江召开。台湾方面的中国医药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长林昭庚,到金华市磐安县参加会议。林昭庚表示,两岸中医同根同源,更要携手同行,加强两岸中医药院校师生的研究与学术交流,让世界看到中医药的宝贵价值。
督工,和大陆相比,台湾省的中医药发展有什么特色?
借住互联网的影响,两岸的中医产业已经有了很多互动了。比如说,在大陆有上百万粉丝的死忠医倪海厦,虽然祖籍浙江,但是在台湾成长,他曾经因为自己的中医爱好,在台湾方面的军队做军医。现在倪海厦的徒弟林大栋创办的企业问止中医,每年的大陆营收有几个亿,正准备在港交所上市,准备做中医AI第一股。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台湾的中医产业比大陆发达。或者说,如果按照台湾的方式管理中医,大陆大多数的中医的职业前途就算走到头了。
首先看数据,台湾每年看中医的人数是650万人次,对比2300万总人口,比例是将近30%,看起来很不错。但是根据新华社的数据,2024年,全国的中医类总诊疗量超过16亿人次,比大陆的总人口还多。
台湾的中医普及率低,核心原因是台湾的中医市场主要靠自费。2023年,台湾医保一共支出了6000多亿新台币,中医花的钱只有180亿,占了3%左右。而且这个比例每年都在降低,十多年前,中医开销的台湾医保的占比还有4%。
医保不付钱,喜欢中医的台湾人只能花自己的钱去付费,中医市场占有率自然就下降了。
台湾的大型医疗机构有中医门诊的也不多。2013年开始,台湾停止设立了中医医院。现在全台湾508家医院,只有147家提供中医服务。同时,台湾的基层有4000多家私人的中医诊所,绝大多数台湾人想要看中医,只有到这些小诊所才能去购买服务。
台湾人吃中药的习惯,也和大陆居民不一样。在大陆,很多人喝中药是买片剂,也就是炮制好的中药原料,带回家自己煮药。有的医院也提供了代煎服务,直接把中药熬成汤,分成小包让病人带回家喝,这些开支都可以让医保来报销。
在台湾,医保只报销能够保证疗效稳定的科学中药,也就是把片剂提纯,做成颗粒,带回家冲水喝,跟中成药是差不多的。如果台湾人想要买传统饮片,一律要自己付费,所以台湾人很少有煮中药汤喝的习惯。假设一个台湾人到大陆来看中医,拿到手发现是一堆中药材,很有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另外观众都知道,除了用草药煎药喝之外,中医还有很多物理治疗手段,比如说针灸、拔罐、推拿。很多病人一般会做完推拿再去拔罐,同时接受好几种物理治疗。但是按照台湾的医保规定,虽然物理治疗可以报销,但是一次只能报销一种,想上其他治疗手段必须自费。至于说中医住院治疗,那就全部自费了。
但是台湾医保也不是完全无视中医的存在。只要你选用通过医保认证的中医治疗服务,每个月的基本消费可以低到200元新台币,其中50新台币是挂号费。台湾健保对于中药采用了阶梯式收费方案,药费在100元以下免收,超过100元以后,每增加100元,个人要多出20元,直到最高上限是新台币200元,相当于人民币46元。
对于慢性病患者,台湾医保有专用的慢性病连续处方签。患者开药天数达到28天或者以上,可以免收药费,只收诊费和挂号费。但如果患者想要购买传统饮片,自费部分就会大幅度上涨。健保署的统计数据显示,饮片水煎药单剂价格的50元到140元新台币之间。如果每天都要服用水煎药,每个月的自费部分会超过3000元新台币,相当于700元人民币。
台湾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大陆的两倍多,但是因为中高端的中医药需要自己去花钱,台湾民众做出了理智的市场选择。
台湾中医药政策的历史演变
大陆和台湾有类似的文化传统,为什么医保政策差别这么大?
对于台湾来说,政府主动鼓励中医药发展只有25年的历史。1895年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之后,跟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约定把台湾全岛和附属的岛屿都割让给日本,此后一直到1945年,台湾都是日本的殖民地。
这半个世纪,日本实行的战略方向是“北守南攻”。具体来说,避免招惹北方的苏联,也不惦记难以开发的西伯利亚,但是在东南亚有积极进取,夺取英法传统殖民地。台湾的气候接近于东南亚,地理上的日本本土和东南亚之间,被日本统治集团看作南下基地,也是未来更多南方领土的要板。所以日本在台湾采取了“内地延长主义”政策,希望在文化上能够逐步同化台湾。
比如说日本政府要求台湾人学日语,关闭一些中国传统宗教寺庙,改谓神道教。如果有台湾人愿意放弃汉姓,改用日本姓氏,就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配给,优先在殖民政府当官。为了给文化殖民行为提供合理性,日本宣布,殖民政府推行的文化不仅代表日本,更代表现代化。在这个逻辑之下,中医也被归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信仰的范畴,被日本政府压制。
当时的日本殖民政府在学校限制中医教育,对于已经拿到执照的中医的态度是自然淘汰,也就是已有的承认,新的执照不发。1897年,台湾还有1070名中医,等到1945年日本投降,只剩下七个人了。台湾的闽南语系和客家语系的中医,几乎断掉了传承。
日本投降以后,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控制台湾,中医还是继续被边缘化。因为早期的民国统治集团,整体上就不相信中医。早在民国初期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人已经开始质疑中医疗效了。1693年,康熙自己得了疟疾,几百名御医没有任何办法。法国传教士拿出了金鸡纳霜解决问题。从此以后,西医进入了中国太医院,很多传统知识分子也知识吸取外国的医药体系。
到了道光年间,现代医学和化学工业结合,已经对传统医药产生了碾压效果。现代医药产业的欧美开始消灭传统的“老中医”,中国也开始有知识分子提出要废止传统中医。虽然国民党在清朝末期就积极的和传统地主阶级合作,但是在清朝灭亡之后,连续几任民国领导人,都把反中医当做了官方立场。孙中山最初成立的南京卫生司,袁世凯成立的北平卫生司,以及后来的民国卫生部,都不设立中医管理机构。
1914年,北京一些老中医联名上书,要求北洋政府设立中医学校。教育总长汪大燮表示,我国医术毫无科学根据,决定禁止中医执业。他还要求任何医学校都不准教授中医。后来汪大燮两次担任了北洋政府的总理。
1929年,南京政府取代了北洋政府,蒋介石担任了民国政府主席。他进一步颁发训令,要求全国废除中医学校和医院,取缔中医报刊。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导致物资匮乏,民国政府才稍微让步,同意用草药替代进口的西药,动员中医也参与战场救护。到了1948年,北京只剩下了1000多名中医,这就是民国政府反对中医的结果。
国民党刚刚接受台湾的时候,首先处理的是两岸现代医疗体系的矛盾。日本占领期间,台湾有7500多名现代医生,12所医院。相对中国其他省份,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现代医疗技术集团。民国政府接收台湾之后,认为自己才代表中国现代化的方向,重新制定了台湾医疗政策,引发了大陆和本地医生的矛盾。
1945年民国政府要求,台湾医生必须重新考试,申请中华民国医师执照。但是这些医生普遍接受了日文教育,不懂中文,也拿不到执照。第二年,台湾的本地医生聚集到行政公署,抗议民国政府的医疗政策,认为管理水平还不入日本殖民时期。
在国民党政府的接收官员看来,这些本地医生基本上都是汉奸,也没有接受过正统教育,只能算是次等医生。大陆官员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用大陆培养的现代医生群体,取代日本培养的医生。这种歧视行为持续到上世纪50年代,直到国民党政府培养出本地医生才有所淡化。这期间,因为派系斗争,整个台湾的卫生管理部门,还是由大陆过来的西医移民后代管理。早期移民出身的台湾卫生部门负责人,要到2002年才出现。
虽然新旧移民支持不同的医疗利益集团,但是要注意,两方面的争论医疗制度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过中医问题。或者说,在60年代之前,台湾统治集团根本就不认为中医可以治病。后来台湾统治集团一度推动了中医药发展,和台湾人的健康需求也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为了和大陆唱反调。
1966年,中国第一次进行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实验,台湾国民党政权丧失了武装反攻大陆的指望。同一年,中国大陆发起了文化大革命,号召颠覆传统文化,希望能够建立新的现代化共识。这让蒋介石看到了文化反攻的机会,立刻就在台湾发起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1966年10月10日,蒋介石发表了重要讲话,我来读一段。
凡是一个民族之存亡消长,全视其传统文化之优劣,文野而定。如其优秀文化毁灭,则民族精神随之丧失,整个民族等于名存实亡。这就是我们继承先贤革命、保卫民族文化正式于不坠的责任。
1966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大陆反对什么,台湾方面就一定支持什么。大陆搞批林批孔,蒋介石就要新建孔庙,带领文武百官按照明朝的礼仪,亲自主持祭孔仪式。第905期节目介绍过,1975年蒋介石自己死掉的时候,国民党政府和蒋家的二代独裁者,按照古代帝王葬礼的模式,给蒋介石办了一场封建时代的葬礼。
在医疗问题上,大陆提出“破旧立新”,批判阴阳五行传统哲学,台湾就要建立中医药委员会,大力发展中医。前面提到,来大陆交流这个台湾中医代表林昭庚,就是在1966年第一时间响应了蒋介石的号召,进入了中国医药大学中医系学习,所以他现在是台湾资格最老的中医。
只是蒋介石虽然号召别人复兴传统文化,自己从来不用中药。蒋家的私人医疗顾问,一直是我校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的熊丸教授。蒋介石搞文化投机政策,加上一大批大陆老兵对于安慰剂有需求,这导致台湾医保基金承认了一部分中医药服务。
台湾中医药发展的挑战与反思
但是台湾的公立学校并没有开设中医课程。台湾中医,或者是花钱读私立学校,或者干脆自学才能获得从医资格。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很多中医的治疗手段不规范,引发了死伤事故。为了避免中医致死人,1988年,台湾考试院颁布了中医考试训练办法。如果中医要合法行医,需要通过笔试,接着完成一年半的临床训练,才能当医生。
1991年,阳明大学设立了传统医学研究所,台湾居民第一次可以在公立高校学到中医。同一年,台湾国民党宣布解除戒严,逐渐转向了选举政治。蒋纬国启用代表国民党参加选举失败,蒋经国安排的儿子蒋孝武也病死了。蒋家独裁者搞文化投机的影响力,前后只持续了25年。所以台湾医保的中医报销比例始终不高,随着大陆老兵的去世,还有下降趋势。
那大陆的中医如果想到台湾营业,有没有什么障碍?
如果是上过医科大学,同时学习现代医学的医生,或许有可能。但如果是只有民间师承的纯中医,恐怕就没有办法在台湾省级正规医院。因为台湾省的卫生部门,现在对于中医西医一视同仁。医学生想要当中医赚钱,就要按照西医的规则参加考试,才能拿到职业资格。
在2011年之前,台湾省的医学生想要做中医,和大陆一样有两个渠道。睡前消息第933期的好谈节目介绍过,大陆的中医可以通过自学,或者是民间传承,得到医生身份。台湾也曾有类似的制度,叫做“中医特考”。学生可以自学中医知识,通过特考得到行医资格。但是台湾省当时就从严控制特考名额,每年有3000多人参加考试,最后只有50人可以通过。2011年之后,特考就取消了。
另一个渠道就是正统的学院教育。台湾学生或者是本科就要报考中医专业,一路读到研究生毕业,或者去考中医的研究生才能做中医。但是这个渠道也非常紧张,现在台湾11所医学院,只有两所开设了中医专业,三所招录中医研究生。每年的招生名额只有120个。就算顺利考上了中医专业,还要跟西医的学生共同参加医师资格考试。满打满算,2011年之前,台湾每年最多只能产生180名中医。特考取消之后,每年只能有120名中医。
中医名额少,影响了台湾学生的报考资格。按照台湾一些中医的说法,现在台湾全省一共是16个西医分科,但是中医只有一个分科。中医除了要看病、抓药,还要自己去操作针灸和推拿,工作强度很大。再加上医保基金每年并不积极扶持中医,台湾学生报考中医专业的热情并不高。
毕竟台湾还有许多老年人相信中医,自己掏钱也愿意购买服务。所以台湾一些年轻人选择了“迂回策略”,跑到大陆学中医,毕业之后再回台湾,直接就开按摩店或者继承家里的中药铺。这也算大陆的中医教育向台湾的辐射。
对于台湾医保政策,当地的中医当然有很大意见,说法也和大陆同行差不多。比如说台湾的医保基金不报销汤药,只报销一部分中药颗粒的费用。当地的中医就表示,颗粒会损耗中药的药性,只有片剂才能保存药效,呼吁医保基金也报销汤药。但这不是台湾的医保基金搞歧视。台湾的中医和大陆一样,确实留下了很多无法解释的弊病。
我们之前介绍过2003年的新华社报道,标题是《龙胆泻肝丸:清火良药还是致病根源》。这篇报道提到,大量患者服用北京同仁堂的龙胆泻肝丸之后得了尿毒症。静静,请你帮我读一段。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陈文大夫表示,已有100多例患者入住,其中最多的就是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的肾损害病人。龙胆泻肝丸是中成药,但许多中医都不知道副作用。北京崇文中医院的一位老中医,出身中医世家,因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尿毒症。据他回忆,行医的爷爷经常开出龙胆泻肝丸,供家人上火服用。最后,他的爷爷、同样行医的父亲都死于尿毒症。
医生们认为,尿毒症的原因是马兜铃酸。龙胆泻肝丸受到患者欢迎的重要原因是它名列公费医疗药物目录,即使对自费患者来说价格也不高。许多患者认为,中药相对西药没有那么大的毒副作用。
同年,台北荣民总医院的吴明玲医生发表论文指出,马兜铃酸会导致肾脏癌、膀胱癌,给大陆方面的统计数据提供了依据。这份论文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销量,导致大量的中医抗议,甚至要求撤销吴明玲的行医执照。因为抗议范围实在太大,医院的副院长出来道歉,在科学问题上和稀泥,表示只有肾功能不好的人才需要禁用马兜铃酸。
台湾的卫生署就比较有担当,在龙胆泻肝丸事件之后发出公文,禁止使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但是很多台湾中医还在悄悄给自己的患者使用这些药材。2015年,台湾省对于20万中药用户实行了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还在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既然台湾的中医不服从卫生管理部门的文件,被台湾的医保基金歧视,那也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根据公开数据,2024年,大陆医保目录包含了将近1400种中成药,占了医保药品总数将近一半。作为对比,台湾只有300种,占比不到20%。去年大陆的药品集采总金额是9962亿,其中2060亿都是中成药。2024年,大陆医保基金总支出还不到3万亿,集采中成药就占了7%。此外,医保基金还要报销非集中采购的中药。像山东、河南这些省份,把针灸推拿之类的170种中医服务项目,也列入了医保定点支付范畴。
综合算下来,中医药的报销金额可能占到大陆医保基金总开支的20%以上,相对于台湾的3%,有六七倍的优势。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两岸中医交流,台湾中医最应该交流的内容,不是大陆的医疗知识,而是大陆中医对于医保基金的影响力。如果没有足够的报销比例,就算台湾医保的水平高,覆盖范围大,也不能支撑中医行业的利润。
感谢各位收看,962期节目到此结束,我们10号周五再见。
@@@ (节目片尾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