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921】观众做了个AI产品 对我有威胁
语鲸APP创始人来访。
大家好,欢迎收看第921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哎,这每天要看一千多篇新闻,大多数三到五秒,打开,关掉。这二十多人的团队,每个人能替我分担的。
哎,督工,我最近找到个好工具,叫语鲸,可以每天自动把你关注的信息聚合起来,省了不少工夫。这个产品还是咱们粉丝开发的,目前免费。
哎,那我要得试试。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们的睡前消息的一个观众。他有一个产品呢,可能大家用过,叫语鲸。我现在也正在试用,感觉对我这个工作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今天我们想交流一下,现在这种AI工具如何改变我们现在的生产和生活。
大家好,我是深言科技的创始人,然后之前在清华也是研究这个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博士,同时也是语鲸这个产品的主创。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在这里跟督工有机会亲自去交流,然后同时的话,去介绍一下语鲸这个产品。
我问一下,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我们睡前消息?
我印象比较深,应该是从20年的开始,因为那会儿我还在读博,然后博士呢因为这个疫情的原因吧,然后回到家里,其实时间比较多。正好就关注到了督工,然后后面发现其实很早的时候在刷知乎的时候就经常看督工的这个回答。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一期都没有了,所以是睡前消息的忠实观众。
你是怎么会想起做这么一种AI工具的?
也是从我自身的需求出发吧,因为我自己在读博的时候就越来越感受到非常强的大,就是越来越严重的信息爆炸的问题。我自己之前是做这个AI大模型相关的这个科研方向的工作,然后呢就会看到这个领域的论文越来越多,同时的话就是我还要关注后面考虑创业之后还要关注产品、技术、包括融资啊等等这方面的一些信息。然后这么多的信息处理不完,所以就在想说是不是可以用更先进的AI大模型的技术去帮助我在获取信息,对这方面能够更高效率,然后帮助我更精准的去获取到对我这个价值的信息。
那像你自己也是这个语鲸的用户?
对对对,是。
你每天会用多长时间?
我每天语鲸上平均的话,可能是两个小时,然后最长的话,有的时候一刷能刷到四五个小时这样子。
你现在语鲸有多少用户了?
现在语鲸的用户数还不是特别多,因为我们这个产品的话,其实也是从四月份才刚刚开始正式的对外去发布。然后呢也没有去做太大规模的这样一个用户的增长,更多还是靠用户的这个口口相传。因为我在做这个产品之前,读书的时候也做过一个产品叫做反向词典,WangduWords,然后呢这个产品现在有将近一千万的用户,也是通过这个老的产品有些用户,然后知道我们有新产品之后,过来去使用我们的这个新的产品。
我好奇一下,用两个小时,这基本上相当于你的一天用的最多的一个App就是这个语鲸。
得除了微信之外。
那你用这两个小时替换了原来的什么时间?
哦,原来可能这个信息有很多的来源,比如说之前也用过一些像传统的RSS的阅读器,然后包括像微信的公众号,然后包括也会去浏览这个这个邮箱订阅的一些newsletter以及国内国外的一些新闻网站等等。然后用了语鲸之后呢,所有的这些来源都可以放在语鲸这一个产品里面去阅读,而且它本身提供的这种AI的总结聚合的这些能力,也能让我看得更快。比如说原来可能我两个小时的时间,能够看个这个大几十篇的这样一个内容,现在的话都是乘以十的这样一个量级。
那咱们后台是基于什么样的AI这种逻辑?
对,我们这个产品背后其实是全链路都会从这个利用AI来去提供这样一个服务。我们这个产品分成三个阶段吧,我们称之为订阅、聚合和总结这三个环节。在订阅环节的话,传统的一些订阅,比如说我们就是订阅某个号,比如说订阅这个督工的这个微信公众号也好,或者B站的账号也好,那我就可以持续的去看到这个账号的内容了。但实际上呢,随着大家订阅越来越多,就是号越来越多,这些内容是消费不完的。那这是传统的订阅模式它的一个问题。那其实可以用AI来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我只想看某几个号发的特定的内容,从我觉得比较高质量的这个若干个信源来去筛选。那创建了这样一个称之为频道的这个载体呢,它就会自动的帮你筛选出来。那这个环节里面就用到了AI进行高质量的这个内容的匹配和筛选。然后第二个环节我们称之为就是聚合。有一个大的新闻热点事件发生之后,会有非常多的媒体、自媒体去发。每篇内容都去看的话,那可能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可能个别有一些这个独家的观点或者独家的信息是我想看的。但如果我只看一篇,那又会担心有一些对我来讲很有价值的信息的丢失。所以我们这个聚合的功能呢,就能够去把同一主题的所有的内容都给聚合在一块。比如说不管是不是就这个国内的、国外的、中文的、英文的,甚至将来我们还可以去做这个音频的、视频的、和图文的,它的特点就是不重不漏。多篇的这个信息整合成一篇,让你更高效率的可以去看到。
那您刚才说就是我订阅我那个微信公众号,其实我有两个微信公众号,其中一个叫睡前消息编辑部。内容特别简单,但是我们是,我们是一个几十人团队的最核心的一个产品,就是每天晚上我大概会花一两个小时,有的时候多达两三个小时去把全网,就像你说的,把全网的我能找到的网站,我能找到的公众号去浏览一遍,最后做出一个我认为今天多则十几条,少则三四条,这么一个最重要的一个新闻,或者今天我认为有价值的新闻。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是迫切需要有个东西帮我去聚合。就是你看整个团队唯有这个工作没有任何人可以给我分担,我也不信任别人帮我分担。过去一两周,我听说你这个软件之后,我已经积极的用它一周了。语鲸这个东西,它直接威胁了我这个工作。我为什么能够原来的观察者网当就是当那个执行主编,然后为什么也在这里带着大家做一个媒体?就是因为我每天确实能看上千个网页,而且看完上千个网页,我把它做出总结,提取有效信息,这这是我的核心能力。但是呢,现在你看语鲸这个东西呢,它实际上是在从两个角度,一个就是快速快速的全面浏览,第二个呢就是把这个信息再压缩再分发。这个东西它是威胁我这个工作的。
好在它现在只能威胁一部分。
但是,我做完它再做,它是可以提高我对自己工作的确信度的。它是作为一个事后的助手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所以说,这个AI呢,对我来说它就是有用的。但是呢,我这觉得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说它没有全部搜集过来,就是而且呢就是搜集的比例不是特别高。我该看的网站我还是要再看一遍,但是回头我要看你,看一下你这里去查漏补缺。那实际上呢,总的时间是没有省的。就是两两边对比一下,有可能它会找到一些我没有找到的东西,我我应该找到,它比我更更细心更认真。
我简单回应一下吧,就是关于这个信息来源是否全面的这个问题。因为现在语鲸这个产品呢,它毕竟还是就刚刚推出一个多月的这样一个时间,然后呢,它现在覆盖的信源确实还是相对来讲比较有限的,而且也依赖一定程度上依赖这个用户可以自己去添加特定的信源。我建议就是督工可以去把自己经常看的这样的一些信源,不管是国内外网站还是特定的这个平台的这个账号啊等等,可以通过这个语鲸的创建频道的这个功能去把它添加进去。自己看的,就是平时看的这个所有的信源都可以覆盖到了。
你你这里还提供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这个文本压缩或者文本内容提炼,就不仅是对这种他自己搜索到的,也对我就是你你指定一个东西去提炼。
对。
这个我觉得也是有价值的,因为我一天看1200篇,绝大多数都是拉了几秒或者有的时候真的是不到一秒,就是会判断它有没有价值,把它关掉。
是的。
这也就是我经常去去跟很多人聊就是说怎么样提高自己这个阅读速度。就是你要是达不到就是一秒钟去阅读个就是300字,就是我觉得就是做媒体这行就就就没有价值。所以我现在也需要有这么一种文本压缩。我我这反过来也提个建议。
第一呢,就是文本压缩非常必要,因为现在网上大多数的文字信息量就是很低。但另一方面,我看过你这个软件现在似乎是对所有的文本给出同等的压缩率。
嗯。
这个我觉得是有问题的。
现在我们语鲸某种意义上它给到的这个压缩比是相对来讲比较恒定的,可能会有一些波动,会有一些知识硬。我们也不太敢说让这个技术完全靠这个模型自己的判断能力来去做。但我们在产品设计上做的一个点就是提供了不同层次化的这样一个压缩。
我这应用场景是。它对绝大多数文字是有压缩率是可以的。或者说我我猜啊,就你的软件可能在经验中都判断出一个中国现在媒体文字的基本压缩率了。我现在看了一下大概是15分之一。我把我写的和我认为一些高价值的文本,我拖个链接或者是直接转个文档转过去。它依然是用15%的压缩率来压。就是我最典型的就是我我拿最近几期我做那个民国史,就是我们现在主打的一个充电产品。我们一个月只产生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文本,改自己的文章最后一件事就是删删删。那就要是能删能压,一定我都压去。但你会给一个差不多的平等的压缩率。这样一来,就是信息损失是就大了。
我们有全针对全文的这种一两百字的总结,然后在这之后的话,就是我针对这个全文的这种语结构,比如说这篇文章稍微长一点,它一定会有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然后一级标题下面呢又会有1.1、1.2以此类推。那我们这个产品的话,就是能够去精准的去捕捉这篇文章它的这种层次化的结构,去做分层的一个总结。然后每个部分我想看多细,我就展开,可以看它更细节的各个层次的这样一个总结。这样的话,每个人都可以去找到这个内容里面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个部分,然后快速的定位到它。
--- AI产品“语鲸”的功能与价值 ---
你你刚才说啊,就是你你是你是这个AI方面搞,就是语言还是AI方面博士?
啊对,我是在清华计算计算机系的博士,然后研究方向就是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就本质上就是让计算机怎么更好的理解并且生成人类的这种语言文本的。
就是那你你现在如果建议啊,就是现在这些学中文、学或者说汉语言文学学,这些如果他想这个新时代转型,你你会建议先学点什么呢?
就像AI,包括说就是AI的这波浪潮,我觉得还是非常非常大的。包括我这个我的一些亲戚朋友啊,还是一些其他的一些年纪更低的一些这个这个小朋友来讲,我其实都是强烈的去建议大家一定要去接触AI,去了解它。没有必要说去把它想的那么的难或者说会特别的复杂,就是更多情况下确实是自己的大脑会给自己去设置这样的一些障碍。我们公司就是有同事,原来他是也是文科背景出身,没有学过计算机,最近也是在我的这个我们这个公司整个氛围,然后包括我的鼓励下,然后最近的一个假期,他开始使用AI编程,就是他是一个文科背景的同学,然后从来没有做过编程,结果就在短短的就是五一假期的几天的时间里面,就快速用AI编程工具给自己搭了一个这个平时工作中能够使用的一个网站,一个小的工具。
就是我基于我的生涯经验说一下这个感觉,就是大语言模型刚出来的时候,我也在谨慎的观察,就是我总觉得说你只不过是把我们的这个语言重新去组织了一下,可能是就是用大数据啊,找了一些就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潜在关联。我平什么这个东西就能改变我?后来我自己反思了一下,把这个东西想的想爱了,就是或者从实践生活经验中也找到这个知识基础了。就是我我的破局在哪呢?就是我我家里面的后辈就是他像我问这个汉语言文学这个就业问题。我当时说,我你你先考虑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过去会有这么多的中文系和这种就是或者说汉语言文学系的设置。那计划经济时代设置这么大一个盘子,然后以至于你们现在找不到工作了。那为什么?我们谁都知道我们整个计划经济时代,它的设置是非常偏向于理工科去建设各种学院的。苏联解体之后我们才重新设置这种综合性大学。我说按理说汉语言文学和中文系是不应该过剩的。我后来才意识到,我们人类用大语言模型已经用了很久很久了,只不过以前是人力。
我我我观察过那种就是过去这种干部队伍这个配置啊,有两个现象。第一个,领导秘书特别容易成为地方主官。就比如说在一个县里面,一个人去给领导当当这种当大秘,就是能能帮他写文稿,也帮他就是上来整理整理文字的人。给一个县委书记当了当了一届秘书,就是跟着他,县委书记调走的时候一般都会给那个秘书。要不你就到县委办去当个副主任,要不给他调一下可能到哪个乡镇或者哪个局去当比较弱的副职。这个秘书干什么的?第一,领导说了一段话,他他跟领导平时耳濡目染,就是领导每天可能24小时他跟的12小时。然后领导平时随便闲扯的话,他也听得到。跟跟每个人交流的话,他可能在旁边记录。这时候领导对某个具体问题发言的时候,他会把这个领导平时其他方面的思路什么也总结过来。领导这次没有说,但是我替你总结说你你你会上去说。然后另一方面,底下100份文件送上来,哪个先放上面,哪个先放后面,要排个序。这也是这个这个秘书干的。就是我忽然意识到,第一,领导提拔他是道理的,因为它确实它以这种语言模型的方式去学习了这一个从基层下来的一个一个干部几十年的这个工作经验。虽然来说它是从语言到语言去学习,以至于它很大程度能成这个干部的代言人。甚至就是这个干部他最喜欢的秘书是什么?啊我还没说那话你给我写出来,但是我想到了我之前不定在什么地方说过了,你你你把它总结到一个对应的事情了。你就是个大语言模型。我们的过去的中文系跟跟这个汉汉语言文学系呢,它始终能找到出路。然后它计划经济越是计划经济,越是强调这种工业建设,这种国企事儿的计划经济,越需要这种人。
培养我多。
过去就是这种人其实都不够用的。到90年代末甚至21世纪的前十年,有一个县里边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抽调教师去去当公务员。这个事情到现在不太容易了,就是逢进必考什么各种规定。过去一般是借调一个县中的教师最容易被借调的,就是就是中文教师,就是教语文的。教语文老师抽调到这种就是县委办去写一些材料,或者说抽调到县领导的局去帮忙。帮忙的帮忙就留下来了。其实他们都在发挥这个大语言模型的作用。
--- AI对人类工作方式的颠覆与启示 ---
你从2025年的角度来说,你认为这个AI彻底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以至于甚至来说颠覆我们的生存方式,你你还要几年?
嗯,好问题。其实这个行业内也一直都在去聊,那我觉得可能五年左右的这个时间是一个是一个这个相对比较务实的这样一个时间。当然这个是完全通过我的直觉和散思来判断的。
就是我对这种五年的预测呢,我上一次听到人说,是在2017年到18年。那一年呢我在南京去给当地的一个车企去做了一次培训,就是纯纯粹是基于我的媒体和我的关于实证的一些东西,没有没有讲任何技术方面的东西。但是邀请我去的人是上汽集团的一个资深工程师。我当时问他,我说你看现在这种电动车看着大家都觉得不靠谱。我说你给我个回答,你能回答我什么时候电动车会取代汽车?他说五到十年之内我保证市面上新上市的一半的车都是电动车。我当时嗤之以笑。然后到了去年的下半年,我给他发了条信息,我说预测准确,我说佩服。所以说,我现在对这个五年这个预期呢一点都不敢轻视。
--- AI时代展望与人类的应对 ---
@@@ 然后回到前面这个督工提到的这个语鲸吧,就是就像一开始提到的,它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这样一个产品,就是正式上线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
可能像督工这样更高质量的那种创作者是比较难去取代的。比如说这个督工有些内容就是需要去实地去拍视频的,那这种内容可能短时间内是不好去取代的。但是更多的一些内容,它可能实实做了一些浅层的一些加工,做了一些浅层的低创新度的一些二次创作的话,这些内容我认为是可能很快就可以被AI去取代。然后我也认为说这个取代这个过程它同样是一个生产力提升的体现,是去降低信息差,是去提高这个信息的连接程度的这样一个朝着一个更好方向的一个发展吧。督工很典型的就是所谓这个是渐进式生产力的提升,能够去给全社会带来更好的一个扶植的。我我自己也一样,就我也认为说AI这个技术不断地演变能够就是能够极大的去提升生产力,尤其像语鲸想做的事就是想去在信息的传递上,信息的获取上,在这方面能够去帮助大家去过得更好。
关于这种去跑现场那个事情,我我认为AI就是比我强。你现在给我一张图片,我可以基于经验,对吧,也许在工程方面,也许在媒体方面快速,这张图片我我看中哪个哪个东西。这这个东西把这块给我放大,我要看的。但这种其实并不比大语言模型更复杂。就是在一张图片里判断出哪个地方是最最有高价值的信息,不一定。甚至它还能看到很多我我看不到的东西。比如说一个一个一辆汽车,在这里我要记录它的轨迹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我把它开到一块沙地上去,我我打一个八字,自然我身后这个轨迹就留下来了。对于一个机器来说,它都不需要。它它完全我的汽车发动机是发热的,它完全可以通过测你的红外信号,它看到你三秒之前在哪,一分钟之前在哪。就是它是通过热尾迹可以看到的,我们人是看不到红外线的。同样同理,我们人也是看不到紫外线的。只有皮肤被晒黑的时候才看到。一个机器是完全可以轻松的超越我们的视觉去做很多信息的,这是很可怕的。所以我一点不认为跑现场这事我有多大的优势。我只能说呢,在AI这个浪潮里呢,尽量让能让人发挥点主体性。这就是我现在的想法。所以看到这个语鲸这个东西呢,它能够让我每天做完新闻之后,用一下,我就觉得很恐惧了。所以呢,我推荐大家用用这个语鲸软件,这是我今天的一个结论。
哎,好,谢谢督工这个推荐,然后确实也欢迎大家去使用这个产品吧,因为目前的话就是也都是完全免费,大家都可以去使用,然后就真的是希望,因为我也是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去做的这样一个产品,希望大家在使用这个过程里面能够去帮助自己,不管是工作需要还是说生活的需要,在获取信息这块真的有一个十倍的一个提效。 @@@
好,谢谢啊。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