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901 期 ~ 第 1000 期

【睡前消息955】2007年超越美国 2025年全面投降

欧盟对美国全面让步,分析深层原因。

大家好,2025年9月21日星期日,欢迎收看955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8月28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准备要取消美国所有工业产品的关税,同时放宽美国农产品的准入条件。督工,欧盟的这个决定会给欧洲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欧盟对美国全面让步:政治意义大于经济影响

经济领域的实际影响不算大,政治方面的心里影响很大。彻底宣告了21世纪初以来,欧盟争取和美国平等地位的失败。美国也再次证明,自己一个国家对世界上中国之外的任何力量,都具备了碾压式优势。

先说欧盟减税的问题。过去几十年,欧盟和美国相互减免了很多产品关税,有三分之二的工业产品早就实行零关税了,剩余的三分之一税率也不算高。按照统计,今年上半年,欧盟对美国工业产品的平均税率只有1.35%,税率最高的汽车也只有10%。所以我说,欧盟这个决定,对于欧盟市场不会产生多大冲击。

反过来说,这次特朗普对全球发动贸易战之前,美国对欧盟的工业品大部分都是零关税,小部分产品就算征税,税率也低于5%。特朗普上台之后,税率提高到了15%。现在欧盟主动让步,对美国工业品取消了关税,但是美国并没有对等取消,而是继续征收15%的关税。此外,对于钢铁、铝、锂原材料,美国也有权征收50%的高额关税。同时,欧盟也跟韩国和日本一样,承诺要大量购买美国能源,在美国增加投资。换句话说,欧盟并没有因为政治团结,就争取到比日本、韩国更好的贸易地位。

贸易伙伴之间,公开实行不对等的关税,一般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新加坡、香港这种城市经济体,只做转口贸易,所以主动取消自己的关税,不在乎别人加多高。另外一种是发展中国家面对发达国家,在WTO的保护之下,用高税率保护自身的产业。欧盟和美国都属于高度发达的经济体,过去不管是减税还是加税,大家都会保持一样的税率,算是互惠交换。现在欧盟全面取消了关税,美国却把关税提高了好几倍,就算总税率不算高,也证明了欧盟没有什么谈判筹码。

等到欧委会正式落实协议内容,形成新的贸易格局,工业领域的投资人就会优先考虑在美国设工厂。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欧洲都很难推翻这套新架构,在工业领域和美国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加关税是特朗普提出的新政策,那换一个总统,美欧关税地位会变回去吗?

就算换总统,欧盟的待遇也很难改变了。现在的美国政治气氛,任何人想要取消贸易特权,都属于政治自杀。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以来,欧盟这次让步是美国赢的最多的一份,也是特朗普最成功的政治遗产。下一任总统只要想保持自己的支持率,就不会随便放弃。

有观点认为,过去几十年的美欧贸易,欧洲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占了美国很多便宜。现在欧盟同意美国单方面享有贸易特权,是为过去还债。督工,你怎幺评价这种观点?

确实有经济理论支撑这种观点,叫做两个平行市场。按照这套理论,不同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保持基本平衡,对贸易双方才有利。如果出现了单边贸易逆差,就有国家受到了剥削。这套理论认为,要避免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制定长期的贸易协定,消弭自由贸易带来的不平衡性。这套理论虽然听起来有一定道理,但是发明人是斯大林,在经济方面名声并不好。主要应用的区域是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的主流经济学观点完全相反,认为只要外汇支付能力没有问题,贸易逆差就完全可以接受。

但是就算欧盟采取了斯大林这理论,也没有办法解释这个一边倒的结果。以2024年美欧贸易为例,欧盟的货物贸易确实有2000亿欧元的顺差,但是同一年,美国对欧洲的服务贸易也有1480亿的顺差。把两个数据合并,整个2024年,欧盟对美的贸易顺差只有500亿,对比两国高达1.68万亿的贸易总量,占比还不到3%。在国际贸易市场上,这个比例的定性是基本平衡。

就算欧盟方面有500亿顺差,也经不起细看。欧盟对美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很多是美国企业为了避税进行的财务操作。爱尔兰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按照爱尔兰法律,如果一家公司总部在海外,只需要缴纳12.5%的企业所得税。这个税率比美国低了三倍,所以苹果在爱尔兰注册了运营公司,所有在美国之外的收入都从爱尔兰入账,再从爱尔兰给美国总部支付专利费。爱尔兰每年对美出口金额达到了2700亿,很大一部分就是类似苹果的账务往来。

美国企业在欧盟避税产生的利润和就业,最后还是会流向美国。说欧盟从对美顺差占了便宜,也没什么依据。欧盟本来也不占便宜,这次选择对美国全面让步,唯一的理由是美国优势太大了。在过去,欧盟一直是美国的核心盟友,所以在公开场合,美国一般不会全力施压,维持双方的表面平等关系。但是等到特朗普打破默契,欧盟发现自己虽然还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早就不是美国的对手了,跟美国打经济战,可能会给欧盟带来毁灭性的结果。

从数据来看,美国最穷的几个州,比如说密西西比、西弗吉尼亚,人均产值和收入比英国伦敦之外的任何地区都要高。整个欧盟也只有德国,能够跟美国的穷州比一比收入。上一次出现类似情况,还是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整个欧洲都被打成了废墟。以前面提到的爱尔兰为例,爱尔兰将近五分之一的GDP由美国企业创造。美国只要不怕国内经济动荡,完全可以自行立法,禁止美国企业利用爱尔兰来避税。这对于爱尔兰造成的破坏,可能要比一场战争还要大。特朗普给自己塑造的形象是无法预测,欧盟政客谁也不敢赌,特朗普会不会真的在这方面开火。

@@@ 最近咱们新节目已经发了不少期了,上镜之前,我还是会焦虑一下这个脸油的发光的问题。直到同事给我推荐了这款,科爱小胖菇洁面泡泡,我这一直都在用它。这款洁面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随时随地干洗,不用水。特别适合我这种急着上镜又怕麻烦的人。出门拍摄的时候,不用满世界找洗手间了,随手拿出了一按,它泡泡就出来了。泡泡特别细腻,直接上脸也不会泡泡流到脖子上,弄得很邋遢。湿巾擦掉就搞定了,实测15秒恢复清爽,省时省力。

它的弱酸性配方,加上五D氨基酸表活,敏感肌、痘痘肌都能用,控油效果确实好。我洗完就感觉皮肤没那么油腻了,而且也不会像搓完肥皂一样紧绷。脸不油了,这上镜也不需要上妆了。我看了配方,这款科爱洁面泡泡还内含了七D玻尿酸钠,神经酰胺和油橄榄等三种植萃修复成分,能够舒缓肌肤。华熙生物是全球知名的玻尿酸大厂,科爱是华熙生物旗下专为男生打造的科技护肤品牌,而且最近还邀请了P哥里面的诺诺做代言,就连他自己都亲身说好用。

洗完脸还可以用科爱的三合一精华乳,清透的质地,一抹化水。核心配方拥有华熙生物独家的专利,四D玻尿酸钠,能够在肌肤里构建立体储水海绵层,让补水更有效持久,洗完脸又干爽。抹到脸上能够很明显感到皮肤会更有弹性,而且用了双晶胶技术,代替了表活类乳化体系。敏感肌放心可以用,皮肤感觉也不会油腻的。他们家还有一款不错的沐浴露,有效成分是复配果酸和水杨酸,控油,还能深度清洁肌肤,洗完也是干净,但是不紧绷,能够温和去角质,让皮肤更有活力。

点击评论区,领取督工专属优惠券,洁面到手仅需59元。敏感肌哥哥同款礼盒,套装这149元。下单还送超多的小样和洁面泡泡专用湿巾。上星期才有的价值礼包,赶紧薅。 @@@

既然欧洲和美国差距这么大,为什么维持了几十年的平等地位?

欧盟的兴衰:从挑战美国到全面落后

因为欧洲在修复二战的损失之后,经济总量和质量一度赶上了美国,直到21世纪初,欧洲还被看作美国最有力的挑战者。

1945年二战结束,欧洲战后重建速度很快,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国家已经远远超出了战前水平。整个冷战时期,欧洲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多数时间高于美国。到了80年代,美国和欧洲各有优势,美国的优势集中在前沿的高科技和军事领域,但是欧洲有更好的社会福利体系,阶级和种族矛盾也没有那么尖锐。在汽车、奢侈品和教育产业,欧洲和美国也基本打平。

90年代,冷战刚刚结束,苏联解体,美国和欧洲都吃到了和平红利。当然在最初十来年,美国实际上占到的经济便宜并不多,因为美国要保证全球的海权,军事开支不能下降太多。而欧洲过去承担的主要任务是直接对抗华约的陆军,所以在东欧国家主动加入欧盟和北约之后,欧洲国家可以大幅削减军事支出,进行财务投资,刺激了经济增长率,反而相对美国有更高的经济增长。

其他国家也看到了欧盟的优势,看好欧盟超越美国。上世纪90年代,中国官方智库和主流媒体都认为,欧盟可以打破美国一超独大的局势,形成全球的多极化格局,有利于中国趁机发展。2001年,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有一篇文章,请静静你读一下。

欧盟不仅是未来多极中的一员,而且是当前走向多极化的领头羊。虽然它面临的困难还很多,但我们对它的决心不应低估。翻开世界历史可以看到,全球国际关系长期以来是由欧洲几个大国所主导的,只是在二战之后才形成两极体制。但这种局面显然已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欧洲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要武装起来并非难事。历史上曾经主宰世界的欧洲中心各国,当然不肯屈居人下。欧洲独立自强,摆脱对美依赖,已是既定方针。

1987年,邓小平会见荷兰首相,也把打破美苏霸权的希望寄托在欧洲身上,我给大家读一下。

我们在分析国际状况时,特别注意欧洲。欧洲是决定和平与战争的关键地区。我们希望有一个联合、强大、发展的欧洲。如果下一个世纪50年,第三世界包括中国有一个可喜的发展,整个欧洲有一个可喜的发展,那个时候可以真正消除战争的危险。

当时的中国,最高层领导和普通的研究人员,都看好欧洲的发展前景。直接原因是中国的产业层次还看不透美国的优势。20世纪末,IT和早期的互联网技术革命刚刚开始,传统产业还占据了主导地位。欧洲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技术和品牌两方面都有深厚的积累。

就拿家用汽车来说,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美国的汽车业竞争力已经一路下滑。高档汽车打不过欧洲,廉价汽车打不过日本。在冷战结束之后,全球经济高速增长,欧洲和日本的汽车品牌分到了最大一块红利。比如说,中国普通人喜欢桑塔纳,有钱人就要买丰田和奔驰。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机械和化工产业。当时中国企业急着扩增产能,买设备的时候,采购欧洲和日本货的比例远远高于美国。中国人比较美国和欧洲的时候,很容易更重视欧洲。在社会和政治领域,欧洲对于自身体制也非自自信。欧洲绝大多数国家,比如说英国、法国,彼此都有几百年的恩怨了。在欧洲政治精英看来,欧盟能够让这些世仇国家坐下来变成伙伴,代表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方向。从90年代后期开始,欧盟开始快速扩张,十多年就吸收了15个国家,也确实利用规则而不是强权,保证了欧洲小国的权利。欧盟的快速发展,让很多欧洲精英相信,下一步就可以实现欧洲合众国了。

经济实力和政治软实力同时扩张,当时的欧盟跟美国打交道就非常强硬。上世纪70年代,美国实行了出口补贴政策,对于所有的出口商品减免50%税收。在欧盟看来,美国的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损害了欧洲企业的利益。之后20多年,欧盟跟美国一直在打国际官司。世贸组织不断裁定美国的补贴政策违法,美国又不断推出新的补贴方案。2004年,欧盟不再跟美国打诉讼战了,直接就动手制裁,对价值40亿的美国商品征收了惩罚性关税。到美国2005年认输为止,欧盟对于美国的关税达到15%。这也是世贸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贸易制裁。

2007年,因为美国经历了911事件和第一次互联网经济泡沫,无论按照哪一种统计方式,欧盟的GDP都超过了美国,全世界都以为21世纪是欧盟的世纪。

欧盟的困境:内部矛盾与错失新产业革命

但是欧盟的好日子也就到此为止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第一个被引爆的全球经济体就是欧盟。从希腊开始,多个欧盟国家连接爆发了债务危机,严重打击了欧洲经济。从2009年开始,欧盟的世界冠军只拿了不到两年,经济体量就被美国重新反超,差距越来越大。现在欧盟4.5亿人口,比美国多了一亿,但是欧盟的GDP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二,已经和中国不相上下。

经济出问题,欧盟内部凝聚力也出现了严重问题。过去欧盟宣传自己,喜欢说只有人想进来,没有人想离开。2020年英国退出欧盟,彻底打破了这个神话。此外,最近20年,欧盟没有做出任何有深度的改革。欧盟的布鲁塞尔总部,被看作一个沉旧的官僚机构。新兴起的民粹政党都把欧盟当靶子,煽动脱离欧盟。2025年的今天,欧盟想单独和美国打贸易战,在理论上都没有可能性。

欧洲新崛起的民粹政党在总结欧盟衰落原因的时候,喜欢把责任归结到移民身上。督工,欧盟的移民群体真的起到了负面作用吗?

移民问题只是欧盟经济衰落的一个表现。客观来说,最近几年欧盟接纳移民,确实造成了很大的财政压力。但是消化移民曾经是欧洲国家的强项。上世纪50到70年代,欧洲国家很多殖民地独立,大量的殖民者后代回归本国。这些人的生活习惯、身份认同,跟移民区域不大。德国这种没有什么殖民地的国家,也从土耳其主动接纳了劳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甚至东德引入的14万越南移民,也完美融入了欧洲。

现在的欧洲人对移民群体观感不好,根本原因还是工作岗位不够。这些新移民,一方面没有收入,消耗社会福利;另一方面也没有工作,形成了治安隐患。失业率高的时候,再先进的社会也解决不了人口融合问题。

欧洲失业率高,原因是缺乏新产业。2007年全世界都嘲笑的美国互联网产业泡沫,事实证明就是美国的下一个经济突破口,也是欧盟错过的最大发展机遇。一般说起日本的发展,都会说日本经济有失去的30年。进入21世纪之后,欧洲也有失去的20年。本来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前,在传统的IT产业,欧洲只比美国落后一点点。比如说三季通讯、工业产线以及工程软件,欧洲都有世界一流的企业。诺基亚、爱立信都曾经是世界通讯巨头,西门子的工业设计软件现在还占据行业主导地位。2001年我买第一部手机,是法国的阿尔卡特。

但是进入21世纪,欧洲错过了互联网的每个风口。作为世界前二的超大型经济体,欧洲不仅没有微软、英伟达、谷歌这样的全球企业,也没有像腾讯、阿里、美团这样的内部的大企业,甚至不能够给欧盟的内部市场提供互联网服务。缺乏本地的互联网平台,所以欧洲互联网普及程度越高,就有越多的财富流向美国和中国。最直观的表现是广告,以前的企业投放广告,会选择各个城市的的地标建筑、巴士站台、灯牌以及电视台。现在娱乐集中的互联网,企业会选择在推特、YouTube和TikTok花钱。这些钱最后还是要流向美国和中国的。

新风口上分不到钱,欧盟的传统优势领域也在逐渐被压缩。现在工业,包括手工业在内,都必须应对互联网转型,才能保持现有地位。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新能源,这几项新产业是彼此相关的,但都是欧洲的弱项。所以欧洲的传统优势产业,比如说汽车、芯片、能源,市场份额也开始下降了。

欧盟不缺市场、资本和人才,冷战结束以后还节省了上万亿的军费,为什么几十年了都没有孵化出自己的高新科技企业?

因为扩张之后的欧盟几乎失去了政策执行力。欧盟扩张之前,只有十多个成员国。即使欧盟内部有不合群的国家,比如说英国就经常公开上反调,但是依靠德法两国在体量优势,还是可以推动经济日程落实。前面提到过,90年代开始,欧盟快速扩张。一开始扩张给欧盟带来了很多好处。当时日本遇到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不得不推出技能实习生制度,跑到东南亚去找劳动力。欧盟的新加蒙国家有将近一亿总人口,给欧盟提供了几千万的优质劳动力,轻松就解决了产业规模问题。

这些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虽然不如西欧,但是从全球来看,也属于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发达社会的国家。这就为西欧资本扩张提供了目的地。从90年代开始,东欧大部分产业都被西欧资本收购了,把东欧国家变成了西欧资本的后花园。对于东欧国家来说,有西欧国家支持,经济转型起码比前苏联国家顺利,所以双方都比较满意。

但是等到经济增长放缓,欧盟扩张的后遗症就出现了。以前欧盟国家内部意见不同,德国、法国可以用体量施压。现在欧盟有20多个成员国,谁说话都不管用,任何政策都要经过漫长的博弈。就拿互联网产业来说,欧洲很多政经精英都发现了互联网平台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建立贸易保护机制,培养欧洲企业。比如说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从2017年开始就要求,欧盟征收数字服务税。如果方案能落地,谷歌、推特这些互联网巨头在欧洲产生的所有收入,起码要缴税3%。这笔钱可以用来扶持欧洲自己的互联网平台。

这个政策看起来对欧盟有利,结果很多年都没有能形成决议。最大的反对者就是爱尔兰,担心这个政策影响自己的避税港地位。波兰这些东欧国家害怕得罪美国,也投了反对票。所以从2019年开始,法国抛开欧盟,自己独立征收数字税。到了今年,欧盟不仅没能推出数字税,跟美国谈判贸易协定的时候还宣布,要取消欧美数字贸易壁垒。换句话说,欧盟已经彻底放弃和美国的互联网产业竞争了。

官方态度这么软弱,互联网人才和资本就不可能选择欧洲,也不可能振兴欧洲。新的欧美贸易格局成形之后,欧洲的经济只会继续下滑,更多的民粹政党会把欧盟当做攻击对象。欧盟前身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最早的发起者就是法国和联盟德国。去年年底,德国的右翼政党选择党开始鼓动德国退出欧盟。9月10日,巴黎也爆发了示威活动,参与者有十多万人,这些抗议者其中一个诉求就是法国退出欧盟。欧盟的创始国和主要领导者都出现了脱欧思潮。

比起发掘新产业,欧盟现在更应该做的,是要解决德国和法国为什么要维持欧盟的问题。把视野放宽到全世界,美国对欧盟能够签订一边倒的贸易条约,并不是特例。韩国和日本和美国签订了类似条约,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默认了美国的单方面加税政策。特朗普正确的评估了美国当前的实力,就是可以随意碾压中国之外的所有国家。

过去十几年,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成长的工业国,相对美国经济的差距不断缩小,所以并不觉得美国经济的活力有什么了不起。但是过去20多年,美国3亿人口,至少领导了五次颠覆性的全球产业革命。互联网、页岩油、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的软硬件、可回收的廉价航天,平均每次到五年一次。如果不考虑中国的话,连电动汽车产业都可以算到美国的绝对优势。虽然美国社会内部还有很多问题,但是以20世纪的标准来看,美国并没有停止或者衰落,而是在加速的发展。

凭借连续不断的产业革命,美国对于全世界的优势在扩大。再配合美国之前几十年积累的意识形态优势,美国对于全球秩序的控制力也在增强。只是因为面对中国这个超级工业国的跟进赶超,美国优势才没有那么明显。中国在考虑国际问题的时候,一方面要正确评估自己的力量,另外一方面也不能因为和美国差距在缩小,就忽视美国霸权的新型产业基础。感谢大家收看,955期节目到此结束,我们周二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