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934】老朋友鹤岗,新机场晒玉米正合适
鹤岗新机场项目分析
大家好,2025年8月3日星期日,欢迎收看934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2013年开始,鹤岗就想建民用机场。2022年的8月,拿到了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立项批复。今年开始,鹤岗的机场项目完成了所有程序性的前期工作,马上就要开工。
鹤岗是我们的老朋友了,督工,你怎么评价鹤岗机场?
鹤岗机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合理不合理,先看建设指标。现在开工的鹤岗新机场,建设目标是每年客流量45万人。还特别强调是一期工程。官方并没有说中远期的建设目标是多少。有非正式的消息说,2040年规划目标是100万人次,2055年是220万人次。
鹤岗的常住人口是85万,和20年前相比已经少了15万。现在鹤岗三分之一的人口是老人,每年的出生婴儿不到2500,人口正在加速下降。从本地的年轻人的选择来看,这些孩子长大之后,能有一半留在本地就算不错了。所以非常乐观的预测,几十年后的鹤岗,人口应该是30多万,主城区人口20万上下。每个居民每年坐飞机外出往返一次,机场的运输能力还有余力。
就算鹤岗的人口不再下降,建设之前也应该看看附近有机场的城市。鹤岗只有三个相临的行政单位:俄罗斯犹太自治州、佳木斯市和伊春市。俄罗斯那边就不说了,伊春的例子比较负面。伊春的常住人口81万,比鹤岗略少。2019年伊春机场做了改建,设计流量是每年60万人次。去年的实际吞吐量只有21万人次。按照伊春的数据,鹤岗很难填满机场一期吞吐量的一半。
佳木斯市的数据比较正面,我之前一直说,黑龙江东北角这五个地级市,佳木斯、鹤岗、七台河、鸡西和双鸭山,只有200万人口的佳木斯有资格保留下来。其他几个市都应该改成佳木斯下属的县级市,甚至是副县级的社区服务中心。佳木斯机场设计吞吐量是每年30万人,去年实际有110万的客流量,已经严重超标了。我疫情期间在佳木斯机场降落过,候机厅放不下周边各县市的防疫人员,桌子都要摆到门外去了。所以佳木斯机场今年刚刚完成了扩建工程,预计未来的年客流量是390万人次,相当于本地人口的两倍。按这个数据,鹤岗按照每年45万的客流去建机场也不算离谱。
但是佳木斯机场客流量充足并不是鹤岗机场的好消息。因为不管行政上要不要撤销另外四个地级市,现实的经济规律都会发挥作用的。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各种高端服务业,必然会向唯一的中心城市,或者说唯一的城市佳木斯来集中。在伊春和哈尔滨之间,没有佳木斯这种区域中心城市,所以伊春本地的机场还有一定的必要性。佳木斯和鹤岗的主市区直线距离50公里,比上海两大机场之间的距离略微远一点,也不怎么堵车。鹤岗人早就习惯了去佳木斯坐飞机,并不觉得麻烦。我上次在佳木斯机场降落,就是为了去鹤岗。而且也确实在候机大厅找到了鹤岗的防疫人员,做落地登记。所以佳木斯机场的火爆是鹤岗机场的负面指标。
根据规划,新的鹤岗机场距离主市区20公里,和去佳木斯机场相比并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未来人口进一步下降以后,航空公司不一定愿意为了鹤岗的市场专门布置航班,但是多半还会保留佳木斯的航班。以后从上海去鹤岗,航班多半还是要落在佳木斯。如果当地政府不提供补贴,为了鹤岗机场的真实流量,多半还有低于现在的伊春机场。
超前建设与经济拉动效应的误区
网上一直有人说,公共项目可以不赚钱,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就可以。鹤岗本来没有机场,造一个机场适当超前建设,会不会改善经济环境?
这个说法首先不符合当代的时代,其次不适合用来评价机场。2020年之前,中国人口在上升,经济总量在增加,确实有很多人为了逃避大城市的高房价,去鹤岗这一类小城市安家。那个时候拿出来一点想象力,赞同鹤岗的机场项目,不能说你聪明,最起码也算是跟上了时代的节奏。现在大城市的房价也在下降了,哈尔滨的二手房平均交易价只有5000多,真心买还能再打折。鹤岗这种城市连想象力都指望不上。那些嘴上说着看好基建拉动经济的人,身体都很诚实,都不愿意花几万块钱去鹤岗郊区买房子投资。所以这一类言论根本就不值得反驳。
另外说到超前建设拉动经济的问题,一般说的都是跨越几个城市的铁路和公路。因为大城市之间多了一条地面交通干线,比如说京沪高铁和未来的京沪高铁二线,进出大城市知道的交通量往往就能支付整条线路的维护成本了。这条线路给小城市带来的便利和商业机会,那都是额外赚出来的。所以就算是小城市,分担一些道路建设成本往往也不算亏,还能推销一些本地的廉价产品。
机场的运营逻辑和道路完全不一样,飞机不会沿线停靠,乘客也不会中间下来消费。每个机场都是独立支付自己的维护成本。几个相临的中小城市,各自修机场,不仅没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还会分摊有限的客流,最后谁也赚不到钱。比如说河北南部到河南北部这一片,在京津沪渝四个省会之间,有三个人口密集的地区靠在一起:邢台、邯郸、安阳。这三个城市的主城区分布在南北100公里的直线上,被同一条京广铁路线串起来,肯定都享受了铁路的拉动作用。同时,三个城市也各自修了机场,效果和铁路正好相反,三个和尚没饭吃,纯粹赔钱。从数据来看,邯郸常住人口918万,去年机场客流量86.9万,不到人口的十分之一。邢台人口将近700万,去年机场客流量13万。安阳常住人口530万,机场去年只有7万名游客。按照这三个城市例子来看,鹤岗按照10万的客流量建到机场比较合适,45万那就纯属浪费了。
从全世界来看,除了美国这种不建设高速铁路的国家,其他国家的支线机场都很难赚钱。比如说欧洲,如果机场的年客流量在20万到70万之间,30%都在亏损。如果机场的年客流量在20万以下,亏损率就要超过62%。中国的机场情况还不弱于欧洲呢。民航大学的教授李晓津是航空经济研究所的所长,也是国家发改委价格专家委员会的委员。他计算过,国内的支线机场年客流量达到100万人次,才够日常的运营成本。如果不考虑各部门的补贴政策,盈亏平衡线那就是200万人次。2016年,全国有218个机场,只有56个赚钱,亏损比例达到了74.3%。在经济持续繁荣的年代,中国的支线机场似乎有过盈利的希望。2017年是国内民航市场最好的日子,支线机场的亏损比例只有57%。但接下来就是新冠肺炎,三年疫情之后,不仅小机场赚不到钱,大机场也不行了。
去年,全国民航的客货运数据都刷新了历史记录,但是机场的盈利情况不弱于2017年。就连北京首都机场集团都在亏损。首都机场集团有34个机场,其中包括了前面提到的佳木斯机场和伊春机场。按照首都机场的财务数据来看,下属的大型机场能赚钱,比如说黑龙江的哈尔滨机场。其他分布在全国的27个中小型机场全在亏钱。也就是说,哪怕鹤岗做到佳木斯的水平,还是会继续亏下去。
中国机场的盈利情况还不入疫情之前,原因就是国内的机场超前建设,分散了客流,也增加了维护成本。比如说四川省机场集团,去年营业收入57.66亿,亏了20多个亿。其中甘孜机场设计流量是50万人次,去年的实际数据还不到6万。稻城亚丁机场设计吞吐量28万人次,实际的数据是10万出头。九寨黄龙机场设计流量是80万,实际流量不到10万。这个例子我们一会还会再说。云南机场集团去年亏了将近8.5亿,原因就是前几年扩建了腾冲机场。设计流量230万人次,实际数据是85万。德宏机场是同一年扩建的,设计流量400万人次,实际数据是265万。作为对比,常州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地区,机场预计是2030年完成改建,才能赶上德宏的容量。义乌作为国际小商品中心,机场的容量也就跟着腾冲是差不多的。可以说,这些机场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有永远亏越去的觉悟。
机场建设提出一个完全脱离本地人口规模的指标,不仅仅是中小机场的问题,未来的大型机场也一样。眼看就有几个即将建成的大型机场,在2050年之前,没有任何盈利可能性。到2100年也没有什么希望。比如说,刚刚花掉263亿填海的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搬出市区本身的决策可能是对的,但是设计流量明显是错的。整个辽宁省的人口只有4100万,每年出生人口是18万。一代人之后,辽宁的预期人口是2500万左右。现在大连金州湾填海机场的一期规划流量就是每年4300万人次,和北京大兴机场现在的流量差不多。远期规划是8000万人次。而且它的投资上完全没有放弃远期规划的选项,填海过程已经一次性完成了。要填满大连金州机场的流量,目前看来有三个必要条件。首先,辽宁省和吉林省要关闭其他大型机场,都来大连坐飞机。其次,朝鲜经济要发展到现在韩国的水平。第三,朝鲜关闭平壤机场,出门都要坐直线飞机,到大连来换乘。
后两个条件不说,第一个垄断辽宁省内部市场就不太可能。因为往北300公里,还有个沈阳桃仙机场,准备投资205亿扩建。规划的吞吐量是9500万人次,并没有让出市场空间的意思。就算辽宁省其他机场都放弃长途航线,就这两个机场的容量,已经超过了纽约的全部航空流量。
和这些同行相比,鹤岗机场虽然注定要亏钱,但好消息是亏损一定排不上号。别看我现在关注这位老朋友,等到最新一批机场建成之后,鹤岗一定不是出头鸟。现在中国新建支线机场的航站楼,起步的面积默认是5000平方米,设计客流量30到40万。鹤岗机场的航站楼是5008平方米,期待的客流量是45万,几乎是卡着下限修的。从这一点来说,鹤岗只是跟风上的项目,不算滥用了自己地级市的行政级别。当初立项的领导班子,无论他们现在能不能上网,我都要夸他们一句为国省钱。
@@@ 广告 @@@
咱们的观众里面有不少知识分子,应该对民国历史很感兴趣。但现在市面上能看到的民国作品,往往会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是文学作品,要么是宏大叙事。比如说文学作品,最典型的就是张爱玲和琼瑶,往往只关注小资情调和爱情故事。历史课本呢,则是政治史和经济史。这两种作品都不能真正带你了解民国时期中国普通人的生活。马前卒工作室的最新作品,就是一套多媒体的民国通史教程。它用历史地理的视角,结合了社会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带你了解民国时期的真实生活。我们第一次尝试用视频和文字结合的方式,把一个系列课程做到极致。这套民国通史教程现在正在预售,感兴趣的观众可以点击屏幕下方的链接,或者扫描二维码,了解详情。
@@@ 广告 @@@
鹤岗机场选址与建设背后的行政逻辑
虽然我说鹤岗替国家省钱了,但是如果这个机场一定要修,还是有更省钱的方案。前面提到过,鹤岗机场距离市区20多公里,相对五六十公里外的佳木斯机场并没有明显优势。但是本来鹤岗机场也并不需要修那么远。2016年,专家组曾经提出了三个方案,其中一个在保全岭四队,距离主城区只有10公里,也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如果鹤岗领导能够承认,未来100年鹤岗市区都没有再扩大的可能性,完全可以把机场拉近一点,不至于将来完全闲置。但是如果真得实话说,承认鹤岗是一个正在收缩的城市,鹤岗机场可能连机场立项的机会都没有。现在能够建一个45万客流量的机场,也是因为吹了几个不靠谱的概念。
首先是旅游业。按照鹤岗的国土规划,当地对于工商业已经没有多少梦想了,但还是提出了搞全域旅游开发的计划。其中北面是山地旅游区,南面是田园旅游区,东面还规划了一条自驾旅游带。为了服务设想的旅游区,鹤岗一开始希望建设三个机场,国家只批了一个。为了解释这唯一机场的合理性,选址就必须靠近旅游区,也必须远离城区,证明机场将来还有扩建的机会。
另外,鹤岗是省请项目,不仅要尽量利用市政府的行政级别,还要满足境内其他几个大型单位的需求。鹤岗这块地方最早的行政单位是兴山市。后来因为当地煤矿公司的名字是鹤岗,才跟着改名。这个煤矿公司后来就是鹤岗矿务局,最高峰控制了30多万人口,经济产出占了全市的70%。现在这个矿务局是龙煤集团下属的鹤岗矿业公司,虽然矿井已经普遍停产破产了,但是管理的人口和资源还占了鹤岗相当一部分。鹤岗境内的第二个大单位是鹤北林业局,和鹤岗市自己的林业局完全没有关系,是副省级林业系统的下属单位,政企合一,有自己的地方和民政机构。当地的第三个大单位是农垦,一度也被称为黑龙江省建设兵团。兵团撤销之后,改成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鹤岗境内的一个师部和下属的人口土地,改成了保全岭管理分局。
这三个计划经济时代的一流机构,行政级别都比较混乱,但起码各自相当于一个县级市,甚至可能有副厅级以上的干部。鹤岗平时搞一个党建庆祝活动,红歌会都要连着搞四场。如果是重大建设项目,为了方便争取地,也为了获取经济支持,也为了得到一批重要干部的支持,必须同时考虑三个政企合一单位的意见。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鹤岗主市区向东北方向伸出了一条Z形的铁路。这其中,鹤岗主市区和矿务局的单位挤在一起,在铁路起点,形成了市区几个十几万人口的区级单位。铁路的第一个转弯处是曾经的最大露天煤矿,现在的矿山地质公园。铁路的第二个转弯是保全岭站。外面的城镇是保全岭农垦管理局。铁路的终点是鹤北站。外面的建制群是鹤北林业局。铁路走向要遵循过去的计划经济结构,机场的位置当然也要考虑这几个单位的意见,才能让行政资源形成合力,争取上级的批准。所以机场远离了鹤岗主城区,建到了保全岭管理局旁边,算是市政府和三个大国企的妥协。反过来说,如果希望机场能够科学选址,应该撤销的就不仅是鹤岗市政府这一个地级市编制。另外三个单位的行政级别和独立地盘也要撤销。否则的话,城区外面这几个两三万人口的小镇,就会积极利用自己的行政级别参与博弈,扭曲所有新项目的设计。
补贴政策与基建投资的合理性
目前来看,下面的林业和农垦单位只能是提供一些行政资源,最多是在提供一些廉价土地,在建设资金方面出不了多少钱。鹤岗作为一个该撤销的地级市,在债务经济已经退潮的年代,还能够搞到建设资金,主要是套国家的政策,拿航空补贴。
过去十几年,民航部门有一个判断是正确的,就是随着边缘地区的人口无可逆转的下降,曾经的城市会变成小镇,曾经的乡镇会变成无人区,几十万人口的农业县会变成只有几千个工人的大农场。在这些地区,建高铁和高速公路是不划算的,合理的交通规划是用支线航空运人,用慢速的铁路运货。所以国家愿意对支线航空机场提供一些补贴。
按照鹤岗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机场总投资12亿,从国家层面拿到了将近3.5亿的补贴,省一级还有其他的配套资金,鹤岗要自己出的钱就更少了。等到机场建好之后,国家还能提供一些运营成本。按照现行补贴标准,鹤岗机场的支线客机,每小时能拿1万补贴。就算不是支线客机,每小时也能拿5000块。这些补贴,再加上大型国企机场集团承担的亏损,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也放大了地方领导的野心,所以他们敢规划一个每年45万客流量的机场。
但是国家补贴支线航空,不应该是按照投资比例去补贴。不能说地方随便提高标准,国家都要跟着出钱。盲目扩大的机场规模,不仅是建设的时候要占补贴,长期运营,也要我们每个人去交税维持。所以现在的补贴政策是有问题的,没有同时提出对地方建设标准的限制。或者说,核心的限制条件并不是未来的人口规模,而是当前的行政级别,这对于鹤岗当地政企合一的单位联盟来说,太有利了。对标像美国的基本航空服务计划。
如果要保证偏远地区的交通,那就国家出钱,补贴每天两班飞机,往返支线机场。机场的年客流量要在1万以下,机型要限制在50座以下,航线只能对接最近的枢纽机场。如果你一定要给大飞机修跑道和候机楼,一定要开通飞往其他大城市的航线,请地方财政自己出钱。要是当地的居民交税支撑不了大机场和大飞机,就不要用全国人民的血汗钱,去修空荡荡的纪念碑。
现在鹤岗机场的一期跑道就有2500米长,可以起降空客A320,波音737,这些对接大城市的客机。基础设施是按照每年5000降次设计的。这些钱是我们每一个人分摊的。从已经建好的机场来看,很多补贴政策也没有那么靠谱。睡前消息第891期,分析了幸福航空公司的破产原因,其中一条就是地方政府开始拖欠补贴了。内蒙古一笔2亿元的资金,拖了三年都没付出来。
在没有补贴的时候,航空公司肯定会停飞。所以从去年开始,很多支线机场逐渐减少了航线数量。比如说威方机场停飞了广州和深圳的航线,安庆机场停飞了天津和宁波的航线,客流量都下降了三分之一。如果将来发改委、民航局和黑龙江省不能稳定的发放补贴,鹤岗这个机场可能只能用来晒粮食和放羊,给旁边的保全岭农垦局,当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晒谷场。
我这句话绝对不是对鹤岗这个老朋友开玩笑。之前我在内蒙旅行,亲眼见过用来放羊和晒粮食的机场,这里有些剧透几个镜头,给各位大家看一看。
虽然上面说了那么多鹤岗机场的坏话,作为曾经的交通设计工程师,我还是要支持合理的支线航空项目。因为在偏远地区,尤其是东北冻土地区,修高速公路和铁路实在是太贵了。随着人口下降,还是修机场更便宜。比如说哈尔滨到大连的高铁,2007年一公里造价就超过了一亿,一共是花了1000多亿。2014年哈尔滨到佳木斯修铁路,因为成本原因,只能选择时速200公里的快速铁路,每公里的造价还是超过了一亿。鹤岗当地有永冻土,也有季节性冻土。道路路面都要经历冻融循环,要经受融雪剂和防化料的破坏,维护成本是华北地区的好几倍。相比之下,鹤岗12亿的京机场不算贵,如果能够按照支线航空的标准,务实的只开通去佳木斯和哈尔滨的航线,也许成本能压缩到五六亿。
但问题是,鹤岗早就通了准高铁和高速公路了。2022年鹤岗就宣传自己属于哈尔滨的三小时生活圈。而且鹤岗还在争取到伊春的铁路客运专线,希望能够同时从两个方向,坐动车组去哈尔滨。这些钱都已经要花出去了。
因为客流量不够,鹤岗通往佳木斯和哈尔滨的火车票,长期是打折出售的,折扣可以达到5.5折,错峰相遇甚至能够达到三折。这些建设经费和打折的成本,都是全国人民一起来承担的。前面我用过华北平原的例子,邯郸、邢台、安阳,三个机场靠在一起,谁也赚不到钱,原因不仅仅是彼此抢生意,还有京广铁路纵向穿用了三个城市,高铁抢走了大多数的客流。前面我还在用过九寨沟机场的例子,每年的客运量从170万下降到10万,原因也是成兰铁路通车,游客可以直接坐车到九寨站下车了。
中美经验证明了,在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交通路线上,高速铁路和航空是很难同时繁荣的。如果国家要补贴,那就补贴一边。两边同时补贴,就是企图用一笔补贴去打败另外一种补贴,只要这两个部门不撤销,结果必然是永远不分输赢,用全国人民的钱来搞左右互搏。
鹤岗就是这样一个战场。有了动车、高速公路和普通铁路之后,让我们再出钱,给鹤岗建设一个距离城区20公里的机场。我只能说,各部门的条块分割太严重了,都在抢着建立自己系统内的政绩,顾不上整体的规划。所以鹤岗在通了高速,通了动车组之后,还能拥有明显超过需求的机场。将来到底是去鹤岗的车票进一步打折,还是鹤岗的新机场拿来晒玉米,我们拭目以待。感谢大家收看,934期节目到此结束,我们周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