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936】体检漏癌症不赔 只有保险公司能管
1 爱康国宾引发的体检质量问题 2 AI制药技术进步
大家好,2025年8月8日星期五,欢迎收看936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1 爱康国宾引发的体检质量问题
最近,北京的张女士在社交媒体控诉爱康国宾体检公司,表示自己在爱康做了十年体检,从来没有被提醒过有癌症风险。去年在其他医院查出了肾癌。张女士认为爱康国宾的责任是误检、漏检,应该赔偿。
7月30日,爱康国宾召开媒体说明会,否认自己有责任。公司创始人张丽刚表示,在医院检查一种疾病,检查费可能就要花几千上万,不可能指望只花几百块做体检就什么病都能查出来。督工,几百块钱的体检有用吗?
有用,但是有多少用就很难说了。首先分辨一下责任。很多体检机构为了提高报价,都会在套餐里面加上肿瘤标志物检查,就是说在肿瘤生长的同时,可以通过化学手段检查到的物质。比如说,张女士用的体检套餐就包含了AP抗原检测,一般是结肠癌的标志物。
但是AP抗原检测,没有被任何国际肾癌筛查指南收录,尤其不适用于早期发现的肾脏小肿瘤。对于肾透明细胞癌的敏感性低,很容易就漏诊。同时,一些普通炎症也会导致标志物突然升高,是到误诊。所以医学界要确诊癌症,一般还是用病理切片和影像学的检查。
张女士的肾脏肿瘤,合理的检查方式应该是腹部和胸部做增强CT。在爱康国宾看来,AP抗原指标和肾癌没有直接关系,自己就没有责任。另外爱康也表示,已经尽到了检查告知义务。按照爱康的说法,2023年10月,张女士最后一次在爱康做体检,公司已经建议张女士要去做肾脏CT,排除病变可能。
但是按照张女士的说法,体检报告上只写了右肾有钙化灶,建议是定期超声检查。现在爱康反过来把张女士告到了法院,可以看看法院是如何认定告知概念的。
体检漏诊是典型的医疗损害纠纷,流程一般都比较长。933期节目那位律师给我们科普过,医疗纠纷首先需要医学鉴定,然后法院才能判定责任,拖到一年以上也不奇怪。所以暂时案件不会有结果。我估计大概率是双方扯平,患者不能追究体检机构的责任,体检机构也没有办法做出有效的名誉索赔。
到目前为止最关键的信息是爱康老板自己说了一句真话,不能指望几百块的体检替代医院几千上万的系列检查。而如果去大医院准确筛查的话,比如说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包含了肿瘤筛查的高端女士体检套餐是1.6万元。爱康公司的官网显示,包含了肿瘤12项筛查的体检套餐价格在1000元左右,基础项目体检是400元左右。爱康老板的表态就是明确表示,对于个体来说,不能为600块钱的溢价做任何承诺。
就算是剩下400元左右的基础体检也不一定就靠谱。不说爱康国宾,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身边的体检机构,是不是优先采购了医院用过的二手设备,优先雇佣医院退休或者离职的二线医生,技术水平天然就要比医院差一点。确实不能指望中国体检机构能够提供可靠的大病预警。至少是我身边的人,如果要体检,我一般都要建议,先找一个临床医生做简单的咨询,再到大医院的门诊做系列检查,要比专门的体检机构靠谱。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专业体检机构的业务还是很繁忙。各单位都喜欢购买这种钱少、名义上覆盖范围大的医疗服务,给员工当福利。这是因为体检机构对于个人用户不负责任,只对各单位、各企业的工会或者是采购主任负责。营销工作要比技术水平更重要。所以体检机构喜欢做肿瘤标志物检查,为的就是找个理由提高报价。企业采购人员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去考察真实的效果,反而增加了双方共同分好处的空间。
2018年,爱康公布过自己的财报,80%的业务来自于企业和单位客户,个人客户不到20%。
这次跟爱康公司有纠纷的张女士,也是用的北京律师协会购买的集体福利套餐。同样是2018年,爱康国宾的财报显示,雇佣的员工主力确实是技术人员,5600多个医生,将近5000个护士。市场营销人员只有2600人。但是这一万多医护人员,人力成本是净收入的22.4%。2600个营销人员,包括自己的工资在内,营销成本是净收入的17%。从支出结构来看,我可以画一个直线坐标。左边是主要靠技术的现代医疗机构,右边是主要靠营销的中成药企业。中间就站着爱康国宾这一类体检机构。我相信二线医生加上旧设备做出来的体检效果,还是要比中成药可靠。但是一个营销人员花的钱,等于三四个医生护士。无论这笔钱是花在工资上,还是间接花给各单位的采购人员,都不能让体检用户放心。专业体检机构不对具体的个人用户负责,那应该怎样保证他们的服务质量?
前面张女士的指控证明了,不能像监督普通医院一样去监督体检机构。因为医院的治疗和检查都是针对个体的诊断。如果有错误可以直接起诉,追究责任。体检机构不用区分个体情况,只根据购买的套餐给同一批用户提供标准化的检测。所以不能保证对个别用户做到百分百发现问题。现在只能说,在体检公司花了钱,会有一定概率发现问题,但是个人用户没有办法知道概率有多高。
如果法律不能解决问题,那就要指望市场规律解决问题。所谓的有效监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服务质量和市场销售额挂钩。如果误诊率高了,体检服务就卖不掉,体检机构一定会有动力去提高技术水平。按照这个逻辑,让各单位发福利的方式去采购普通的体检服务,就很难发挥有效监督作用。因为误诊率高,也不会让各单位自己多花钱。所以体检公司宁愿花钱营销,也不愿意去提高技术水平。世界上最关心群体误诊率的机构,应该是商业保险公司。因为癌症和其他重病都是发现越早治疗越容易。早期癌症的平均治疗费用一般是在10到15万元,如果是中晚期癌症,普遍要超过50万。所以保险公司首先要通过体检,确定某个客户是否患病,给出合理的保险报价。其次,就要督促已经投保的客户去参加体检,尽量早治病,给公司要省钱。
比如说商业医疗保险最成熟的美国,保险公司会给出一个合作的体检机构清单,每年提供一次免费体检服务。客户只要到这些地方体检,就可以有更高的报销比例。保险公司可以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客户的体检之后,短期内得了重病的概率。如果数据显示某个体检公司的误诊率和漏诊率高,保险公司就会把它踢出推荐列表。这对于个别患者来说,也许不能弥补损失,但是一定会督促体检公司注意自己的工作质量。另外,虽然美国保险公司承担了大部分体检费用,但是具体的体检内容和体检机构,主要是家庭医生来选择,然后再报给保险公司批准。体检机构虽然要给保险公司报一个批发的优惠价格,但是不能像中国这样,搞定一个采购人员,就能拿下几万笔订单。所以美国各类体检机构主要还是拼质量,营销方面的投入要相对少。经济规律在中国和美国都是一样的。中国商业医疗保险公司也会学习美国做法,定期推荐体检机构。但是中国买商业医保的人群还很少,国家医保还是大多数人的底线保障。国家医保的收费标准和每个人的健康水平无关,不会因为某个人的体检结果和别人不同就去调整保费。所以医保基金推广体检的动力不足,也不会去统计体检机构的误诊率。2021年,国家医保局和财政部联合发出过一份文件,关于建立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的意见。第四节第五条明确规定了,体检和健身消费不予许用医保来支付。
但是就算是统一的国家医保费率,也是预防比治疗便宜,早期介入比后期做手术便宜。如果能够推广有效的体检服务,国家医保也能节约经费。这方面就可以看看欧洲经验。比如说德国医保就为体检提供了报销服务。同时,德国的医保最高管理部门,联邦联合委员会,还要定期评审体检机构的服务质量。体检机构不合格,那就直接出局,捞不到任何医保订单。英国的国家健康机构会要求35岁以上的人群,每五年就要体检一次。如果之前有吸烟喝酒或者是慢性病,体检频率就会提升。从全世界来看,中国人做体检次数都是相对少的。根据2022年的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年,全国的健康检查人次是5.49亿。美国每年的体检人次是2亿多。从体检频率来说,美国人至少是中国的两倍。日本平均每人每年体检1.3次,频率差不多是中国的三倍。较低的体检频率,再加上没有人监督的体检质量,导致中国人往往是得了大病才有去医院。这对自己,对医保基金都不是好消息。
所以中国或许可以同时学习美国和欧洲的经验。一方面要用医保基金支付全民体检的费用。另外一方面,要利用全国数据,每年公布各个体检机构的乘机误诊率,做出明确的排名。排名靠后的体检机构,首先拿不到国家医保的订单,顺便也会失去商业订单,自然就要退出市场了。这一类措施短期内可能会导致医保开支增加,但是只要长期坚持,肯定可以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减少重病的治疗开支,节约医保基金。
更重要的是,随着退休年龄延迟,全社会会因此得到更多的健康劳动力。这才是医保基金可以延续的基本前提。从普通人角度来说,如果能够早点通过体检发现身体的问题,尽快治好,多工作几年,总比死掉或者是丧失工作能力也好。所以普通人的选择,应该是支持国家医保报销定期的体检,有余力的话,再给自己买一份商业医保,再去接受商业医保配套的体检服务。
@@@ 新一季的工作室T恤又来了。夏日炎炎,但是不能没有质感。还是240克的重磅纯棉,柔软、亲肤又透气。制作工艺依旧是诚意满满的直喷工艺。今年是彩色配色,直喷需要一层打底,一层喷色。图案部分会比去年略厚一点,但是我们做好了图案镂空的设计,这些都是透气孔,实穿依旧是凉爽的。保留了去年的落肩版型,怎么穿都消洒好看。今年的主题是像素风,配色有三种:驼色、深灰色、黑色。配合像素风的设计,一秒穿越千禧年,和小伙伴挤的牛星打电游的炎炎夏日。
这次的T恤分成了三款主题,分别对应了我们的三档节目:睡前消息、我们生长的地方、马督工带你读懂民国。睡前消息这一件,胸前是海豹的工牌,也就是我的工作证了。背后是设计很精美的火箭直播室,大面积直喷,还要保证印花的颜色在布料上有质感,咱们的美工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
我们生长的地方这一件是带着导游旗的小海豹。背后大家可以猜猜对应的是节目里哪一个画面呢?马督工带你读懂民国,这一件是一个暗黑像素风,寓意是小海豹头顶探照灯,在荒废的图书管里面寻找历史真相,是不是画的很传神?
这三件T恤咱们现在都已经开售了,质量大家不用怀疑。之前的T恤,咱们工作室的同事,一年不间断穿到现在也没有坏了破了的。今年我们增加了驼色这个新颜色。如果衣柜里还缺T恤,三件套中一起拿下更划算。欢迎在评论区下单购买,支持我们的马督工小卖部。 @@@
2 AI制药技术进步
财富杂志报道,谷歌投资的AI药物研发机构同构实验室即将启动由AI设计的新药人体试验。同构实验室创始人哈萨比斯说,传统药物研发需要5到10年时间,AI技术可以把这个过程加快十倍。督工,这个说法靠谱吗?
AI制药的颠覆性不是吹牛,但是做不到把全流程压缩到十分之一的时间。
传统的西药研发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阶段是筛选,针对特定的疾病靶点,药企要找到可以起作用的化合物,再通过优化分子结构,提高它的药效,减少毒副作用。这期间可以通过动物实验,确定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代谢机制。第二阶段是临床实验。动物实验还不能替代人体测试,至少要经过三期的临床实验,才能最终确定药效和安全性,获得上市许可。AI工具现在替代不了临床实验,只能加速筛选阶段的工作。
其中加速最明显的工序是化合物初筛。过去的工具是20世纪末出现的高通量筛血,已经算得上高效了。通过机器人手臂和自动化反应系统,一开始就能做到每年测试100万种化合物的活性,这比20世纪大多数时间靠人力测试快多了。但是随着医学研究发展,现在的化合物库,包括了几十亿种分子,高通量测试还是嫌慢了。AI工具介入之后,就可以通过虚拟筛血提高效率。比如说,如果知道一个靶点的三维结构,AI就能模拟出几十亿的化合物跟这个靶点对接,快速找到可能起作用的化学结构。如果已经找到一个有效的化合物,AI也能根据这个化合物的形状,在化合物库里面找到结构相似的分子,增加测试的样本数量。除了寻找后选的化合物,AI还能建到一套评分系统,按照成功可能性,给每个化合物打分。如果一些化合物被评价为低潜力,就不会进入后续实验。这种虚拟筛血只需要几天时间,就可以完成高通量筛血几年的工作量。在这个阶段,AI可以提高将近100倍的效率。同时,因为提出了低潜力的化合物,还可以减少后续生物实验的成本。
化合物初筛以后是动物实验。评估化合物的药理作用,比如说化合物吃下去以后,肠道能不能正常吸收。如果是病灶在大脑部,化合物能不能抵达到这个位置,以及对于肝、肾、心脏这些重要器官有什么潜在的危害。过去评估化合物的作用,要花上几个月甚至是好几年,观察动物反应,定期采集血液和组织样本。现在AI工具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模拟化合物在动物体内的行为。如果有化合物没有办法通过模拟实验,就不会进入后续的真实动物实验,减少实验室的试错成本。目前各国药品注册法规还是需要动物实验数据,AI不能彻底取代动物实验。
但是今年4月10日,美国FDA已经宣布会逐渐取消动物实验。AI可以让候选药物快速进入人体实验阶段。
一个化合物通过初筛和动物测试之后,被称为先导化合物。为了提高药效,科学家一般还要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调整,在保留或者增强药效的同时,优化一些关键属性。比如说,让它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更精准的作用到目标部位。
在AI工具出现之前,这个过程主要依靠经验和大量的试错。科学家会根据理论知识和早期数据,设计修改方案。比如说,要在分子上加个基团,减个原子。新的分子设计出来之后,还是要再实验室合成。这个时间可能也要花几周,甚至是几个月。新的分子合成出来,要进入新一轮评估。一般经过十几个轮循环,才能找到一个人体可以接受的优化分子。平均来说,要花一年到一年半时间。
AI虽然不能取代实验室的合成工作,但是可以提高决策效率。比如说,预测加上一个特定的化学基团,会不会增加肝毒性。通过减少测试次数,一年多的工作可以压缩到半年。
现在同构实验室说AI可以让新药研发加速十倍。如果只算药物筛血和分子设计阶段,那真不算夸张。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现在全球热捧的减肥药司美格鲁肽,诺和诺德花了18年时间去研发。其中有14年时间都用来筛血和优化分子。如果当年就有AI工具,这个时间也许可以减少到两三年。
最近一家叫做英矽智能的中美合资企业,只用了18个月,就把一个治疗纤维肺病的化合物推进到了临床实验阶段。
但是整体考虑新药研发流程,说AI能够节约十倍时间就不太可信了。因为人体和动物还有巨大区别。医药公司制造的实验药物,能够通过FDA临床实验的概率只有不到8%。剩下的临床测试时间也像是省不掉的,还是至少要几年时间。
就算只能压缩筛血环节的时间,同构实验室的进步也称得上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生物学突破了。
它的创始人德米斯·哈萨比斯,拿到了202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哈萨比斯是计算机专业出身,以前是个游戏设计师,17岁加入了牛蛙工作室,参与设计了主题公园游戏。
高尔游戏失败之后,哈萨比斯钻研了人工智能。当年下围棋打败李世石的AlphaGo,就是哈萨比斯的作品。他的同构实验室开发的软件,能够精准预测蛋白质的结构。
蛋白质是氨基酸链折叠而成,理论上来说,一条氨基酸链可能的折叠结构数量超过10的300次方。在同构实验室取得技术突破之前,人类要破解一个蛋白质结构,必须通过冷冻电镜之类的方式,花上几个月,甚至是几年时间手动操作。
现在没有哪个研发机构会手动破解蛋白质结构了,都是上AI工具,先预测,再验证。和前面提到的制药筛血流程是一样的。
那中国的AI制药企业和同构实验室差多远?
现在的新药研发的大模型最强的当然是美国,其次就是中国,然后是英国和欧陆。英国能够保持相对领先,跟同构实验室就有很大关系。因为哈萨比斯就是英国人,他的牛津、剑桥、帝国理工和伦敦大学都有人脉。
哈萨比斯取得成功之后,英国重视AI对健康领域的作用。2023年投入了1300万英镑,资助了22个医疗保健方面的AI创新项目。去年,英国又追加了1亿英镑,继续投资AI医药。现在欧洲最强的生命科学集群,就以伦敦为中心,集中了超过3700家公司,这可能就是英国最有竞争力的实体经济了。
中国虽然是追赶者,但是进步很快。除了前面提到的英矽智能,另外一家初创公司,圣普泽泰已经拿出了自己的AI药物设计平台。这家公司设计的吸型给药技术,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就走到了临床研究阶段,对比传统周期,节约了三年半。
还有一些企业跟同构实验室采取了相似的技术路线,开发自己的大模型。比如说深圳晶泰科技,创始人是麻省理工的物理学教授温书豪。2016年,辉瑞组织了一场比赛,向参赛者提供了三个全新药物分子,要求预测最稳定的晶型结构。因为分子晶型可以直接影响药物的药效。以前的实验室都是靠手工实验,把最稳定的结构试出来。晶泰科技通过计算,得出的结构和辉瑞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成功达成了辉瑞的供应商。后来辉瑞研发新冠特效药帕克斯洛维德,晶泰科技又提前预测了分子晶型,帮助辉瑞节约了六个月的研发时间。
还有一家叫做冰洲石的公司,总部在纽约,分公司在上海张江,创始人从复旦大学毕业。冰洲石也开发了一套大模型,可以预测蛋白质结构,帮助设计小分子药物。今年4月份,冰洲石设计的一款乳腺癌产品,已经在美国进入了临床研究。
2020年,李彦宏和百度之前的前副总裁刘伟合作,成立了百度生科。百度的大模型拥有2100亿参数,已经可以预测超过6亿种的蛋白质结构。前几天,百度生科又发布了新的AI大模型,把CRISPR基因编辑的效率提升了2.5倍。
台湾企业在这方面也不能忽视。2010年,台湾成立了续联基因,给药企定制药物设计平台。很多药厂自己没有钱建立AI系统,就选择去买续联基因的服务。现在已经有一款新型的抗生素,通过续联的AI产品完成设计,计划明年在美国申请临床研究。
从这些新药的开发速度来看,人类也许很快就要进入一个新阶段。每多活一年,平均寿命的增长不止一年。所以希望大家多体检,多锻炼,能够争取用上21世纪后半期的医疗成果,去看看22世纪什么样。
感谢大家收看,936期节目到此结束,我们周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