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922】苏超2025年才火,太晚了
80年代到苏超的中国足球历史。
大家好,2025年7月6日星期日,欢迎收看第922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今天5月,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开打,球市非常火爆。因此,对标中国最高级足球联赛,民间产生了苏超的说法。6月29日,苏超第五轮焦点战,苏州队主场对战扬州队的比赛在昆山市奥体中心体育场上演。
在这座江苏省首座也是唯一一座经国际足联认证,可容纳4.5万人的足球场里面,现场观赛人数达到43617人,是苏超单场观众人数首次突破4万人,刷新了此前6月21日常州对战南京36712人观赛的记录。督工,你作为一个苏州人怎么看待苏超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国,长三角有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群。苏超的火爆是正常现象,不正常的是拖到2025年才出现。
最近十几年,中国足球成为热门话题,基本上都是因为国家队冲击世界杯死在小组赛。至于在某个省级的行政区内部,这么热闹的足球队对抗,只有上海出现过。
自从房地产烧钱养俱乐部的时代过去,上港和申花队的内战就是中国足球最稳定的日常流量。2016年,两支球队的球迷当场打起来,武警维护秩序都没拦住。
虽然在很多球迷看来,上港跟申花的球迷不太文明,但是这种带火药味的地狱足球文化,才是足球应该有的样子。
足球的起源与中国足球的弯路
从现代足球出现开始,就有两个基本特征:工人阶级的娱乐工具和城市地域属性。早期的足球联赛,基本上都是行业、社区、甚至是街道之间的对抗。
比如说西汉姆联队是太武士钢铁厂的厂队,队徽是一把铁锤。阿森纳的前身是英格兰皇家兵工厂,队徽是加农炮。现在的英超老对手曼联和利物浦,恩怨可以追溯到18世纪,因为利物浦长期垄断了英国的西部出海口,曼彻斯特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绕过海口,两座城市的工人就产生了矛盾,最后变成了一英格兰足球最激烈的双红会。
到了电视时代,足球赛不仅可以现场看,还可以把转播权和广告位卖到全世界,这产生了超越本地社区的大生意,足球产业开始分化,演化成两条路线。
一条是职业足球的资本路线,比如说皇马、巴萨、曼城,一年要花掉几十亿美金,通过体育者磨在全求赚钱。当年的部分工人阶级球队,逐渐接受了注资,从全世界吸收优秀球员,和本地社区的关系相对弱化了。
另外一条路线是坚持本土路线,如果不能通过资本赚大钱,那就扎根基层和社区长期联络感情,也能活得不错。比如说英国伦敦,除了七支球队在踢英超之外,还有45支职业或者半职业球队,全都靠周边的居民支持。比如说历史上第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诺茨郡足球队,现在还在踢英格兰的第四级别联赛。英格兰的第九级业余联赛,里面的莱顿镇队,买季票到场的忠实观众也有700多人。
现在足球在英格兰这个第一个工业国发育成熟之后,又传播到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比如说德国,直接引入了英格兰的联赛规则。意大利现存最早的俱乐部热那亚队,就是英格兰的移民建立的。
欧美绝大多数国家,足球发展都是按照英格兰路线,首先产生社区或者是工厂球队,跟随市场发展,再逐渐分化出职业联赛和业余联赛。可以没有职业强队,但一定不能没有社区足球。
但是在20世纪大多数时间里,中国的工业化社区只是被农业社会包围的孤岛,而行政结构基本上是按照农业社会划分的。所以当时的中国足球属于官办足球,跟基层社区关系不大。
新中国第一次足球比赛是1951年举办的全国足球比赛大会,参加队伍只有八个,分别是当时的六大行政区代表队,再加上解放军和铁路系统两个工会。比赛一共四轮28场,只有400多个观众。举办比赛的目的不是因为有人想看球,而是给1952年的芬兰奥运会选拔国家队。
到了1956年,因为国际足联还保留了台湾会籍,中国退出了国际足联,不再参加国际比赛。政府对于足球的重视程度就降低了。
接下来将近40年,中国虽然建立了甲乙丙三级联赛,各个省和大型国企也有自己的比赛,但除了单格企业内部的比赛之外,目标都是为了给奥运会、亚运会和亚洲杯选拔专业队。一旦业余球员成为专业球员,就要放弃和本地社区的联系,只对各级体委负责。至于说比赛能不能卖票赚钱,能不能对接下面的基层群中运动,没有人关心。
从50年代到80年代,虽然政府支持不够,但是因为工业人口逐渐增加,民间也有一些自发的足球娱乐活动,玩到一定程度就想看看高层次的比赛。这个时候想拿到一张票,或者是需要关系,或者是就凭运气。有一名天津的老球迷谈过80年代自己是怎么看球的,请静静帮我读一下。
当时搞到一张球票很难,那时球票根本不对个人销售,都是无偿赠送给一些驻京部队的战士、消防官兵、交通民警及教育系统的人。这些单位绝大多数人都是从农村走出来当兵的战士,不喜欢看球。那时候足球还不像今天这样普及和家喻户晓,大部分人还不了解这项运动。一场足球赛是刚刚结束,一位农村打扮的老大爷走在人群后面,场外球迷迎上去问:“大爷,比分是多少?”老人说:“俺看不明白,不知道。”
组织比赛的人不关心上座率,所以只有极少数的门票进入市场流通,扭曲了价格,这导致普通人想买也买不起。1966年,朝鲜队在世界杯打到了八强,是亚洲社会主义阵营的最强球队。后来朝鲜队到上海,跟中国队踢友谊赛,一张球票就能换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70年代末,知青下乡政策被叫停了,但是就业还严重不足,这在城市知道了一批有闲青年,产生了类似于拉美的社会结构,民间足球运动因此快速发展,踢球和看球的人都明显增加了。同时,普通家庭开始普及电视机,让足球的影响力溢出到体育场之外。
1982年,中国队重返世界足联,第一次冲击世界杯失败,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现场直播国家队比赛。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陆续开始转播意甲、德甲和英超,足球运动进一步在城乡普及。1990年世界杯,中央电视台连实况带上录像,一共转播了52场,邓小平自己看了50场。
但是,因为场地限制和电视机普及率的影响,一直到21世纪初,足球在中国都是典型的城市运动。我1998年上大学的时候就观察过,中学的地级市和县城的男孩子,踢足球的比例最高。省会以上城市的中学场地略小,足球的比例就要低一些。农村中学缺乏合适的场地,也缺乏电视和足球文化,娱乐几乎都是打篮球。
随着中国城市化推进,看足球的人越来越多。1992年,全国体委的红山岛开会,确定对足球要进行职业化改革。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参加会议,提出两个要求:首先是足球队要改成职业俱乐部,卖门票、卖转播权和广告去养活自己;其次是足协不要搞成权力机构,应该是服务机构。
1994年,所有俱乐部都进行了改制,甲A联赛正式开打。虽然还有一些球队属于国有,比如说八一队,但是起码每个球队都在乎了收入,都尽量要把门票拿出来卖。普通人终于有地方买票看球了。甲A第一轮比赛,成都和延吉有4万人到场,整个赛季平均每场有1.5万人到现场看。
社区足球的未来与启示
虽然这个时候也没有下面的社区联赛支持,但是因为之前的专业球队和体校系统是挂钩的,体校就是按照行政单位划分的。所以甲A比赛早期,各大城市的足球队还是有社区文化色彩,比较出名的就是成都保卫战。
1995年,四川全兴队的头号球星转会,球队即将降级,所有的四川球迷都团结起来,支持全兴队保级。最后一场比赛是全兴队八一,四川球迷想尽了一切办法,给八一队制造压力,也提供情绪价值。比赛前夜有球迷抱着几万人民币跑到八一队面前下跪,要求放水。比赛当天,全兴队4万人的主场硬挤进6万球迷,看台上挂满了人民子弟兵的标语,希望八一队能够放水。全兴成功保级之后,球迷在当地摆了50桌的火锅庆功,全程高喊谢谢亲人解放军。
当时南方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还不够发达,最大的城市群还是京津两个直辖市。所以除了成都保卫战之外,当时最激烈的城市足球对抗发生在北京和天津之间。1995年,天津球迷砸了北京国安的大巴,把国安的球员困了三个多小时,最后出动武警解救才离开。2009年10月,北京客场踢天津,北京准备出动5000球迷去现场。两个直辖市的公安局为此事召开了协调会。会上北京公安局长做了总结发言,说:“祝天津国安好运。”
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十几年时间,凭借黑白电视机和体工队改造的职业俱乐部,中国各大城市就培育了全国性的足球文化。这证明现代城市居民就是需要有自己的足球队。
工业化之后,城市人口,尤其是蓝领人口的生活高度规律化,缺乏戏剧性的生活变数,所以需要参加群体性的对抗运动,打破日常生活中的沉闷。足球的上场人数多,到场看球的人更多,最容易制造出激烈的情绪释放,在大多数国家都能够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8000多万人的江苏省城市群搞联赛,有现在的热度一点都不奇怪。
既然20多年前中国的球市就已经很火爆,为什么现在苏超的热度比中超还要高?
江苏搞城市足球有一定的优势。首先,经济足够发达,城市化的人口足够。其次,各城市实力比较均衡,都有足够的能力组织比赛。同时,和京津沪、广东深圳相比,江苏的总体房价还不算高,从全国吸引来的年轻人能够买房或者长期租房,已经产生了初步的城市归属感,所以能够搞发达的城市联赛。
但是在江苏发展的同时,其他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也在提升。要问为什么苏超比职业联赛还要火,那只能说中国足球走了很长的弯路。作为甲A的后继者,中超的足球俱乐部在商业化路线方面急功近利,又没有能够向下建立社区足球基础,所以现在混得不如省级联赛了。
前面提到过,欧洲的足球俱乐部最早都是社区球队,经营好了再去变成商业俱乐部。即使是同一座城市,已经有切尔西、阿森纳这样的顶级球队,也不会影响球迷看自己家门口的业余球队。
虽然中国过去没有社区球队,职业俱乐部直接就懂官办的足球队转化过来,但是起码跟省会城市还有很深的情感联系。当时的体委基本上按照一省一队的规划建立了足球俱乐部,位置基本上都在省会。八一队没有地盘,也要选一个重要城市当自己的主场。
但是中国和欧洲国家相比太大了。在2009年之前,没有任何两个省会城市能够坐高铁相互往来。结果就是除了京津城市群和上海内战之外,其他俱乐部的客场看球成本都太高。甚至是本省的球迷去省会看主场的成本也太高。比如说江苏省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在国内排名倒数,放到欧洲也和英格兰差不多大小了。从连云港市去到南京,坐高铁也需要两个半小时。在高铁出现之前,单程要八个小时,一个周末时间不够来回看一场比赛的。
所以早期的甲A俱乐部只能是放弃全省市场,只管所在的城市。比如说刚才提到的全兴,核心球员马明宇、魏群、邹侑根都是来自成都周边的。2002年国足打进了世界杯,那批球员基本上是在哪出道,就在哪踢球。
但是中国当时的城市也比较穷,90年代中期短暂火爆之后,很快就迎来了国企破产和下岗的年代。就连省会城市也很难养得起一个职业俱乐部。当时一张票是三四十块,相当于普通人三四天的工资。新鲜感过了之后,热度快速下降。
但是职业球员的收入抬起来就很难降下去了。因为各大俱乐部都没有对接下面的社区足球,一旦降级,整个俱乐部就会被遗忘,然后永远退出市场。所以各大俱乐部就算借钱也要发高薪,买好球员,争取把同行挤死,自己去吃剩下的市场。
2002年,当时我刚在同济土木毕业,第一年能够拿到四五万工资就很满意了。同一年,甲A明星球员的年薪都在200万以上,其他主力球员的工资加上奖金,一年也要五六十万。这些成本,再加上球场养护、辅助团队的成本,成本每年的8000万左右,全靠冠名企业或者是背后的国企输血。
为了缓解企业压力,企业频繁交易球员,转让冠名权,甚至卖掉整个俱乐部。这进一步破坏了从体校时代带出来的地方情感联系。还是用四川全兴举例,2003年,全兴球场觉得搞足球不划算,把俱乐部卖给了大连实德。此后全兴队先是改名叫四川大河,后来要改名四川冠城。本土球员基本都卖掉了,变成了实德系小球员的养成基地。
这些做法既不能让四川人满意,也不能让成都人满意,砸掉了全兴的招牌。2006年,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接受四川足球队,四川全兴解散了。从辉煌的顶峰到退出市场,只用了十年。
甲A热潮之后,中国球市迎来了黑暗时期。21世纪初,老牌球队纷纷倒闭,剩下的球员主要是靠赌球赚钱。假球假哨,那是中超的常态。甲A联赛十年最佳裁判陆俊,在世界杯赛场上都吹过哨,后来被证明是收钱办事的假球打手。到后来,国内的庄家都不肯赌甲A或者中超了。
与此同时,电视直播技术进步很快,央视推出了风云足球,提供欧洲所有主流联赛的内容,也对新成立的中超产生冲击。
对于当时的中国球迷来说,如果是想看高水平的比赛,肯定优先要看欧冠或者英超、西甲。如果是为了情感因素支持自己的球队,省会的球队距离远,看球费时费力,也没有什么本地球员。所以在中国,跨世纪的足球观众最喜欢的球队往往在欧洲。
因为央视转播意甲时间早,中国有很多意甲球迷的此忠球迷,甚至有很多人一家三代都要看意甲。这种家族式的长期支持行为是社区足球的典型特征。到最后,中国国家队要赚一点外快,第一选择也是要请意甲的中流球队来打友谊赛。这说明中国城市人口很乐意为自己喜欢的球队提供长期支持,就看哪些球队愿意长期经营。
从结果来看,从甲A时代坚持到现在了俱乐部,如果没有中央企业长期输血支持,那就只剩下本土的大城市球队,比如说北京国安、上海申花能够生存。这些球队都有大量的本地球员,跟球迷有深厚的情感联系,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官办足球和职业足球都崩塌之后,中国也有过机会发展自己的社区足球。2004年,中国足球赛制全面改革,学习英国经验,探索三级的职业联赛,再加上一级业余联赛模式。按照当时的规划,足球队可以从社区球队起步,一路踢上中超,发展成职业足球俱乐部。
足协的设想还算合理,但很快就被房地产的爆发活打破了。2007年开始,中国房地产市场畸形繁荣了十几年。各大开发商急需证明自己有实力,也希望通过足球讨好政府领导。这导致大量的房地产资金涌入职业联赛,扭曲了市场。俱乐部只要能够打出名气,投资根本花不完,买大牌球员的钱也用不完,那就不在乎现场的票房,也懒得和本地社区足球建立联系,当然也不会认真搞青少年训练。
这制造了一种奇怪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足球联赛是倒金字塔结构,中超球队要比中甲多,中甲球队也要比中乙多。社区足球的努力全部被开发商烧钱盖住了。所以业余联赛踢了十多年,虽然也出现很多亮点,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升级,也浪费了球迷的热情。
到了2015年,房地产最辉煌的年代,很多职业球员已经跟不上烧钱足球的强度了,普遍要降级、欠薪,甚至是解散。中国足协终于开始重视业余联赛,提供了一点点的支持。苏超这一轮半业余联赛,基础就是在十年前才开始的。
现在中超还有一支球队,青岛西海岸是社区球队发展的典型例子。青岛西海岸的前身是当地一家户景土公司的员工俱乐部,踢了12年业余比赛之后,终于开始踢职业,最后一路变成了中超球队。2024年,青岛西海岸的平均上座率是50%,比山东泰山、上海申花这些老牌的强队还要高,也比同城的老牌球队青岛海牛要高。一支刚刚升上中超的球队,能够快速站稳脚跟,靠的就是本土球迷支持。
按照欧洲足球经验,几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就可以养活顶级联赛球队了。几万人的社区,那可以养半职业的球队。意大利有一支球队叫做萨索洛,当地居民只有不到三万人。因为跟当地居民有牢固的情感联系,球队的每年1.5万张季票都能卖光。本地的热情就支持球队活了125年。最近十年,这支萨索洛队还经常能够踢意甲。江苏这些人口几百万人的城市,一旦有了培养社区足球的机会,一定会产生好看的联赛。
在这次苏超火爆之前,贵州村超也早就出圈了。2023年,贵州榕江县搞了一次乡村超级联赛,单场比赛能够吸引5万人观看,把巴西球星卡卡都拉过来踢了一脚。在巅峰时期,村超的在线观看人数可以破千万。
但是村超的基础是本地经济不发达,高度依赖于政府的无效投资维持就业,更类似于80年代知青刚回城时的足球,有热情,但是经济价值不高,很难实现从社区到职业队的完整链条。
和贵州相比,江苏最弱的连云港也有122万人人口,GDP4600多亿,超过了贵阳和遵义之外所有的贵州地级市。所以苏超不仅有社区的情感支撑,还有足够的城市经济基础,可以给高水平的球员提供回报,让年轻人相信踢球是一个有前途的选择。所以苏超一起步,就做到了人气和收入双赢。
这次江苏球迷高呼“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球员的球风也比较粗野,身体对抗的尺度比较大。所以很多观众认为苏超太暴力,不应该支持这样的球场文化。督工,你怎么看待这种言论?
带火药味的比赛,才是足球应该有的样子。如果想看彬彬有礼相互谦让的比赛,可以去公司组织的友谊赛,大家都非常有礼貌,给领导做球。也可以去看前几年的中超,两支球队一起打假球,场面也和谐。
真正的竞技体育,从来不讲究优雅。足球相比其他运动项目,更加具有情绪价值,就是因为它的火药味和身体对抗性。或者说男性作为猎人的后代,天生就有组成团伙和别人战斗的欲望。在现代警察制度出现之前,这些团伙往往就是地域或者宗族。表现战斗欲望的方式是械斗。现在地域和宗族没了,械斗不被允许了。能用社区足球的方式去释放对抗情绪,这是好事,或者说是一种必然。
就算是高度商业化的欧洲顶级联赛也做不到把恩怨留在球场,反而因为恩怨更加悠久,矛盾还要激化。比如说西班牙两大豪门,皇马代表了西班牙建制派力量,巴萨代表了加泰罗尼亚的分裂主义。2011年,两家球队一个拥有梅西,一个拥有C罗,竞争烈度已经是战争水平。当时皇马多年处于下方,主教练穆里尼奥就煽动球员和球迷,对巴萨进行全面对抗。皇马的队长卡西利亚斯觉得大家都是西班牙国家队的,没有必要把关系搞这么僵,想下场去调解。卡西顾大局的行为,直接激怒了皇马的死忠球迷,把这位功勋队长当做叛徒,赶出了皇马。
盛产足球流氓的英格兰,情况就更严重了。每次双红会、玫瑰德比、北伦敦德比,警方都要派出大量的警力执勤。2021年,曼联被利物浦打了5:0,双方球迷直接在看台打起来了,利物浦球迷被打得头破血流。
南美洲阿根廷也有世仇球队,博卡青年跟河床。博卡代表了工人阶级,河床代表中产阶级。这两支球队每次碰上都会死几个球迷,最惨的一次死了74个人。
一般来说,低级别的联赛球风都更加粗野,球迷的冲突也更频繁。但是这对于城市来说是有利的。因为人类总是有潜在的对抗情绪,能够用规律性的比赛去释放,总比在其他事情上释放要好。所以警察宁可每次比赛都要去执勤,也要支持本地搞足球联赛。在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慢的年代,苏超可以算是社会的减压阀。
四川、广东都准备复刻苏超模式,打造自己的业余联赛。督工,你看好这样的行为吗?
可以借鉴苏超模式,发展自己的基层运动,但是如果想取得一样的经济效果,不太可能。
苏超能够在全省范围内的火热,是因为江苏省的情况特殊。江苏虽然在文化、饮食上区别很大,但是高铁网络发达,各个地市的经济实力接近,所以比赛组织有悬念,不会出现一边倒的碾压结果。
四川当然也可以搞联赛,但是其他城市跟成都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四川盆地内部的城市和周围的山区又拉开一个等级,对抗没有什么悬念。另外,甘孜、阿坝、凉山这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到成都单程可能要四个小时以上,就算是有机会赢的比赛,也很难有人会去看客场。
至于说广东,优势是跟香港接着,很早就接触足球文化,民间基础广。劣势是地情跟交通。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铁覆盖率赶不上苏南。北部的山区对于广东也没有什么认同感,所以广东的业余联赛踢了十多年,一直都没有出圈。
对于广东来说,相比烧钱踢粤语超,其实更适合出圈的运动就是龙舟比赛。今年端午,整个广东省有超过430场龙舟比赛,覆盖了整个粤东西北,参赛的人数就超过了6万。在广东内部打造龙舟超级联赛,成本更低,见效更快,也比苏超更新鲜。
虽然我不建议其他城市跟风苏超,但是要发展中国足球,苏超模式反而是唯一出路。中国足球现在最需要的支持,就是按照欧洲俱乐部的经验,重走一次从社区到职业的发展路线。只有扎根本地,跟城市居民建立情感联系,球队才能拥有稳定的票房,建立成熟的情绪体系。
前面说过,欧洲几十万人口的城市就可以养活顶级联赛球队。中国人口最少的地级市嘉峪关,也有30多万人。苏超证明了,就算水平没那么高,只要提供情绪价值,观众是愿意花几十块钱去看球的,让球队成员拿到明显高于平均工资的收入。父母看到本地的球员能够赚钱,也能够得到尊重,就会赞同有天赋的孩子普遍要尝试足球的职业路线。
当然,大多数孩子肯定不适合踢职业足球,但只要愿意参加业余运动,愿意去现场看球,对于中国现在的青少年来说都算好事。现在很多家长都抱怨,孩子的课后时间都用在电子产品上,想替代也找不到适合全家的社区运动。苏超就给这些家庭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替代性方案。等到这些跟着父母看球的孩子长大之后,足球运动就算是扎根了,所以我看好苏超联赛带动的中国社区足球文化。
感谢各位收看,922期节目到此结束,我们周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