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901 期 ~ 第 1000 期

【睡前消息916】00后教师:三个月巡考40多场,只为给10后上课

睡前消息观众自己的故事之二,本期分享00后眼中的世界。

小镇是什么?

我感觉自己可能是小镇做题家,或者小镇做题家 Pro。大城市经历的很多事情,小城市是完全是建立不到的。

你人生的哪一件事让你最终会觉得我一定要学地理?

我会觉得很多经济学确实有趣,但是它不落地,然后发现可以跨考。再苦再累我也考。

确实现在就业环境是有一点压力大的。整个长三角巡考,三个月吧,40多场考试。

考上了11个。

嗯,都是带编制的。

那你看看这里有人去考公务员,然后有人进大厂,那你羡慕他们的就业吗?

不羡慕,因为我就是想当老师。

那你作为一个七八年之前的一个安徽考生,你怎么评价长三角这些一二线城市的教育?

上海相对来说还是要轻松的。江苏全员皆卷。

那最后到你向我来提问题的时间了,你有哪些问题?


00后教师的成长与选择

嘉宾自我介绍与节目开场

大家好,欢迎收看睡前消息,观众自己的故事。今天是我第二次邀请观众进入演播室。这位嘉宾报名的时候自称是00后,还告诉我他是中学地理教师,即将要给10后上课了。所以我想和他进行一场跨时代的对话。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参加睡前消息的这档节目。我是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今年的硕士研究生。也算是经历了一堆的波折和考试,去了我们长三角某一个二线城市当高中地理老师。我自称00后,其实差了一点边,因为我是99年12月份出生的,算是这个1开头这个千年的世纪里面最后最后的一个尾声。

这位00后地理教师报名的时候侧面说自己来自一个长三角地区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各位观众也可以试着猜一下,把你们的答案打在弹幕里。

2015年: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标志性年份?

咱们俩前后差不多差了20年。如果你把当前的中国定义为现代化社会,你认为中国转入这个现代化社会的标志性年份是哪一年?

我觉得应该是2015年,正好上高中。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的话,我们的家庭买了第一辆小汽车,出行更方便了。从整个宏观来看的话,高铁,我觉得是一个非常转入现代化的一个这样的一个标志。我的那个城市同龄,那一年京福高铁以及沪宁高铁,正好是一个纵向一个横向的高铁,开始开通。无论是去向北的,比如说合肥啊、北京啊等等这一条线,还是向南的福州、厦门,或者向东,比如说南京、上海,我都是以高铁出行为主了。以及应该当时是iPhone 5S,那个有一个配色还叫土豪金,我记得,印象特别特别深刻。

也就是说从那一年开始,好像周边的生活方式也开始发生转变,慢慢的开始使用移动支付和智能化手机了。当我后来再学过一些经济学知识,以及看过当年的有一本书叫《激荡十年,水大鱼大》,然后当时是说2015年可能是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元年,很多大基建项目开始推进,城市化的面貌也就在那一年不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现代化标准年份。但是你为什么认为2015年是这个房地产开发的年份呢?就是从那种视觉效果来说,你觉得2015年前后,你看到的这个房子有什么不一样?

21世纪初建的那种房子,那种社区它是没有围墙的,没有保安的,里面的道路全部是和外面相通通行的。但是2015年之后建的新房小区,它里面基本上是有保安、有车库等等,就是和外面的社区不打通。

我觉得这个挺有意思,就是我以前确实没从这个角度想。你周围的环境从一个开放环境转向成一个大家用自己的钱去维护一个同阶层的社区环境,我觉得是这样一种描述。

对。

你和05后,或者说你以后可能和10后打交道,现在进了中学,以及你在大学里跟自己的学弟学妹,跟他们比你觉得是否还有新的时代性的文化差异?

个人如果是跨时代界限,我觉得05年之后,以及我现在即将面临教的这些高中生,他们一般是12年左右出生的。他们跟我其实是有很多文化差异的。他们这代对金钱概念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深刻了。我小时候零花钱,我我现在还记得啊,一周或者一个月五块到十块,是张紫色或者绿色的人民币,但他们现在就直接就是互联网支付,他们可能很多甚至都不知道找零钱这个这个这个这个概念。这是其一啊。还有呢,物理意义上的这种偷盗,这个他们来说可能没有那么太太感同身受了。

我本科老师他的儿子就是10后这样的这个年龄段,他儿子有一个比较贵的山地的这个越野车,他放楼下他从来不锁。他没有经历过被偷车,甚至没见过贼。他不认为一辆自行车丢掉对他有什么过大的损失,大不了我再买。他觉得每天还要去上锁,对他来说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情。

而且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我在我们食堂吃饭,尤其我是去本科生食堂,他们占座拿什么东西占你你猜?直接就拿自己的手机。就是每个桌上都是手机直接放着,不在乎或者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手机会被偷。在我们那个时候是基本是不敢想象这个事。在我高中的时候一个电影叫《天下无贼》。

我当时就觉得很有意思。但是天下无贼现在在给他们高中生放,他们可能甚至当科幻片再来看,怎么会绿皮火车上会有以团伙形式的这种小偷出现。他们更多地把贼定义为黑客,他们可能会要去防范。比如说自己的加密货币啊等等这些可能会被偷。

真的是技术改变生活。我再你这个年纪在上海生活的时候,如果我自行车丢了怎么办?当时我在上海的东北角附近,坐上115路直接去上海火车站。上海火车站北区有一片偷自行车销赃的地方。你见那里,大家手一比划80、100,然后呢买一辆二手车骑上就直接回家。甚至来说你你丢的车你要再晚去一个小时去是不是能在那把自己车再买回来,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一个大学生自己还没赚钱,他不会把丢一辆车当做一个重大事情,而且也很平静的到这再花点钱。虽然来说这个钱也很肉疼啊,180,去买辆二手车。就是这个和上一个时代把自行车当家里个大件已经是在过渡了,然后再到你这个时代,这个又过渡了。

疫情对大学生活与社会心态的影响

另外我还有个挺好奇的事情,你是17年上大学,你读本科和读硕期间,你正好赶上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时代,疫情这三年。你觉得这几年对于大学生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从直观的感受来看的话,学校没有以前那么开放了。在我刚上本科的时候,经常去复旦去直接去,甚至可以推门听课。但是疫情之后,现在虽然开放,四个985都是直接可以进的,但是好像没有听说可以直接推门听课了。学校慢慢的开始无形的围墙开始变得多了。当然可能也是为了保护学生安全。这是直观上的感受。

其他的感受呢,疫情之前大家上进的学生出去的话基本上是去大厂、考研为主。但是疫情之后大家全部都是考公,整个社会化趋于保守,趋于稳定。

小镇做题家与地理情怀

你再报名的时候介绍自己是小镇做题家,你现在也学了地理学了。小镇是什么?

我感觉自己可能是小镇做题家,或者小镇做题家Pro,或者小镇做题家Max,这种这种感觉。在小时候可能没有太多的经历这种大城市的这种眼界。我在18岁之前,我见过的博士不超过五个。所以我再本科一来上海的时候,看到我的本科的老师们一个个复旦的本硕博,哇我直接震惊,我一整个震惊,我就觉得复旦就引很很牛了,然后又是复旦的本硕博,我也想,你为什么会愿意来教我们啊?他以为我在拍马屁。他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这么就是眼睛冒星星眼,怎么怎么样?我说不是的,我说老师真的,我们就是城市,从小到大没见过超过五个以上博士。当然这只是一个缩影啊,很多的大城市经历的很多事情,小城市是完全是建立不到的。

还有就是我曾经去过一次美国去交换,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个跟我年龄是一样的,我们比谁说美国的地名说得多。我是完全是靠自己的这些知识和课本上经历的,他是完全靠自己去过的来举例子。他是上海人,然后高中就在美国读书嘛。我输不过他。然后我就感受到这种差异了。这就是我的这个小镇带来的这个,也可以说是贫富差距带来的吧,眼界问题。

这个落差我是再1998年进入大学。我很震撼的一点是我的图书馆里就我可以看到本周的美国报刊。这个点让我太震撼了。我在县城里面,我是以月为单位,看到上个月的本国的各种的刊物。完全没有想到这种外国的刊物在我这里可以以这种比较及时的方式呈现。这是98年给我带来一个文化震撼。

作为一个地理专业的人,你能够从地理专业角度来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吗?

我们铜陵的几大特产叫金银铜铁锡,但主要还是以铜为主。0的话就是丘陵地带。铜陵的上下坡没有重庆那么夸张,但是你骑自行车的话还是很累的。这就是组成了铜陵市这样的一个概念吧。它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地级市,从这头到那头,开车的话半个小时就直接能搞定。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经常喜欢去我们那叫滨江公园,看看长江。而我家的话处在市政府旁边,算是一个老城区的一个中心。从这个位置到长江边,骑电动车大概只要15分钟。它的人均GDP在当年其实很高的。这也是个小地理知识点,就是全国的人均GDP高的,其实反而是大家不太起眼的,比如说像什么神木啊、克拉玛依啊,因为这里人口少。同时呢是资源开发力度特别大的这些城市。

鄂尔多斯。

对对对。在15年左右当时有一个叫枞阳县,从安庆划过来的。我们老家的这些铜陵人啊,就是说把枞阳划给铜陵是合肥的种阴谋。它过来就是为了把铜陵的可能GDP排名往后拉低。当然这是大家开玩笑,我没有这个想法。铜陵当年应该是先有铜陵有色这个企业,然后慢慢的就以这个企业作为一个工业的划分地才慢慢开始建市的。我爸一直铜陵有色的员工,他一直以这个为骄傲,说没有铜陵有色就没有铜陵市。90年代的时候,有色是个极大的极大的一个集团。它可能就有一点带社会化抚养的这个意思,专门的一个小学,以及它有中学、有中专,同时还有专门的医院,叫工人医院。衣食住行全部都是这个公司能给你包揽。现在几乎已经停止挖矿了,那他们铜矿从哪里来呢?就是一带一路。以前刚果、赞比亚,现在可能那边比较战乱,现在的厄瓜多尔和智利,主要是采矿来源基地。

从简单的挖掘业,现在慢慢的变成炼铜以及铜加工。总的来看,我认为啊,铜陵还是转型相对还算成功的。

我印象很深啊,就是看铜陵地图的时候它在外面还有几个飞地,就就是因为采矿或者是冶炼跟这边是隔绝的。

是是是。

我其实就生活在一个类似于这种飞地里面,甚至也是铜矿。我是肉眼可见这个矿山跟周围的这个边界。所以我小的时候是很明确是面有边界的,但是铜陵市比较大,听你这描述。它最大特征一,我本地原来有铜矿,发展利用到了铜业炼产业。第二,靠长江了,这个还是很重要。如果不靠长江可能它会像很多的资源型城市一样,就干脆把这个产业中心转移到外面去了。

从你这个地理专业出发,你认为自己生长的环境算不算一个典型的中国啊?

首先怎么定义这个典型?

比如说一个外国人,或者说一个外星人来到这个国家,你问你,说你生活这个环境能不能代表这十几亿人,你觉得呢?

我觉得不能。铜陵反而在我生长的那个年代,有点像典型的北方的工业化城市。当时我可能不知道,后来看了一些很多的影视作品,东北的那些下岗潮啊、转型啊,我感觉有一点像南方的东北的这种,但是可能没有东北那么严重,因为后来也确实可能转型的还不错。如果说哪里算是典型的中国的话,我觉得哪里都不算典型,因为中国太大了。每一个城市和每一个城市之间差异还都挺大的。大家共同用同一种货币,同一种语言等等。但是每一个省份和每一个省份呢,它的主导产业、文化环境以及各方面的城市建设什么的是有地域差异性的。

这也是我做这个节目的原因之一,确实很难用一个模型来概括中国。或者说当你算到平均数的时候可能这个平均本身就不够典型,因为中国是个方差很大的一个地方。

是的,是的。


00后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未来展望

跨专业考研的经验与建议

咱们上次交流的时候你提到一点,你说你是信息不退趁,所以本科去学了财经专业。当时你是怎么会去填报这个财经专业的?

张雪峰老师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火遍大江南北啊。我们当时有个叫报考指南,参照过去两到三年报考的分数和排名。第一原则,不浪费分。我当时高考可能有一点失误,当时没有去成南师大的地理系。我是想复读的,但是我家里面嘛,以及老师都会觉得复读的风险太大了。我妈妈本身是财快专业。我们那两年当时正好是财经类的顶峰嘛,按着不浪费分的原则报了我本科的那个学校。我就学了经济学。

现在如果回到2017年,还是当时的高考分数,那你怎么选?

以未来的视角来看的话,学校我肯定是会换的。本科去读一个综合类院校会更好。专业的话,我会选地理,因为我当时的那个梦想就是喜欢地理嘛。当然你,说我有多么后悔,也没有。恰巧是经济学给我现在读经济地理啊,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铺垫,也挺好的。以及现在在高中嘛,那经济学很大程度上跟人文地理的高中的课本息息相关。同时我觉得学了经济学之后,它对我看世界的这个方式和方法是有较大的一个改观。

你人生的哪一件事让你最终会觉得我一定要学地理?

它没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其实这个东西和老师极其相关。我的高中地理老师是特别特别好的地理老师。我地理成绩又好,地理老师对我又好,就是形成一个正向的反馈。到了大学学经济学之后啊,我会觉得很多经济学确实有趣,但是它不落地。我应该是从大二的时候,我就开始收集一些考研的信息。我看到有人文地理这个专业,有经济地理这个方向,看了相关论文,我会觉得,哇,好有意思。然后发现可以跨考。我觉得可以考。再苦再累我也考。

当时我还跟我高中老师去交流,我说我想重新回去学地理。他就怕我学错。因为那个时候确实经济学还是比较好的。他说你还是要不考经济学。但是我依然决然地考了地理。

对。

那你的导师在乎你是非地理专业来的吗?

从整个学院来看,几乎是学什么专业的都有。我们今年啊,据说他们研一的,还有一个你们统计的汽车工程的来学地理。其实不太在乎科班背景,主要更多的是看你的学课素养。

这个大大改善了我对地理学的印象。如果老师确实不在乎外专业的来考,那说明这个专业我我认为一般是有希望的。如果我们观众也打算跨专业考研,你能给他提供一点比较通用的建议吗?

第一,一定一定要下定好决心。不要说为了自己一腔热血突然下觉得好考,比如说农学相对来说是好考的。有些人他可能就是考上了之后,因为农学还要做实验,大量的实验,那这个专业基础是没有办法去弥补的。叠加它的就业可能不太好的话,三年过的会很痛苦。如果你是奔着去找工作,跨考计算机,跨考法学。因为这两个专业相对来说比较好找工作。跨考这两个言可以。其次的建议的话,我觉得尽早做打算。因为我是从本科一年级之后就想学地理,从本科二年级开始收集材料什么的,就开始买书回来看了。

旅途中的社会观察

你作为一个地理爱好者,作为一个很早就决心要学地理专业的人,你有没有去旅游或者说去观察实际感受这些数据背后这个中国?

是我在本科之后就基本上就喜欢各地全国各地到处跑了。大部分的1线、2线已经全部去过了。郑州没去过。

你这跑了这中国一大半了,就你目前去过的地方,你印象最深有哪些旅行的印记?

应该是18年。那一次让我真切实地地感受了中国的这种贫富差距。在桂林玩过了之后,坐凌晨的绿皮,赶到长沙。在那个绿皮火车上我买的是硬座,当时应该是七八个小时吧。那趟车应该是从广西的南宁开到北京的。车厢上全部都是农民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坐我对面的,跟我年纪当时相仿的,应该就是19岁、20岁左右的一个女孩子,但是她带了两个孩子。完全也不忌讳的,当所有车厢面就开始哺乳。问她,我就说就是他们去去北京是干嘛?她就说她找她的丈夫,去打工。以及地上横七竖八躺了很多很多,因为硬座嘛,他们不舍得买卧铺的票。然后我想去上洗手间,我不敢去踩到他们。我就硬着头皮坐,然后同时我把我的饼干方便面我都分给他们。父母平时一直跟我说,哎呀,你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什么呢,我都觉得他们就是在就是PUA我或者怎么样呢,对吧。但是那一刻我感受到,对吧,在那次旅行之后啊,股票每次稍微赚一点钱的时候,我都会稍微捐一点钱就是给贫困山区的教育。我就觉得我还是有很多能为这个国家做做事情的地方。

我第一次坐这趟火车是1990年,就是比你早了28年。我现在印象还很深,就是过武汉的时候是天是天黑,然后中间又经历一次天黑才到了桂林。就当时北京到桂林大概是要花三四天的时间。我也注意到就是到处横七竖八躺的都是人,座位底下躺的也都是人。我因为年纪比较小,所以可以睡在那个成人身后,感觉还宽松一点。再过不到10年,我自己就上大学也都是这种感觉。确实那个时候有个特店,一个列车14节、16节,中间只有一节餐车加上一节卧铺,剩下的全都是硬座车,甚至没有一等座这个过渡阶段。所以说如果你买不上这个卧铺车呢,其实大多数人是跨越阶级的,从那种上层中产到贫民大家都是在一个里的,所以确实有很长一段时间硬座车是一个特别好的观察中国社会方面呢这么一个地方。

您说是90年代那样,我觉得我从想象中可以能想象,就是《天下无贼》嘛,那个电影里面是那样。但是我是18年,所以那种冲击还是相当大的。

那我问一下你这每次旅游大概成本是多少?

我基本上以穷游为主,车票和住宿是占绝对的大头。那车票固定的你几乎没有办法省。要么从飞机改成高铁,从高铁改成绿皮这个样子。酒店的话,我稍微富裕一点的时候,我可能会住一些连锁酒店。有时候我直接去那种胶囊旅社,好像50块钱一晚上。吃喝其实一切基本上从简的。去当地的博物馆,当地的比如说社区,走街串巷,去吃当地的小吃,所以花不了太多的钱。那我的成本就是自己的忍耐力。比如说我去香港,正好是逢感恩节,香港本身的住宿是非常非常昂贵。我早上七八点的时候去登记那个港澳通行证,进海关,晚上10点钟再坐高铁,回深圳住。因为我当时算了一下,在深圳北站旁边大概花250元左右能住如家,再加上每天的入海关费和来回的高铁费,大概是150块钱。我如果用同样的400块钱在香港住,那我可能只能住一个五六平米的一个床。

我还是挺赞同年轻人都那样去的。如果将来我的孩子这样出去旅游,我是会赞助,但是不能赞助多了,赞助多了不像你这样去跑了。

当老师了,你至少每年有寒暑假,你有什么旅行计划吗?

我觉得更多地去看自然风光。甘肃、张掖、西藏和新疆,这些地方我确实之前没有涉及过。第二呢,作为老师了,那我肯定是要拍一拍这些地貌啊,作为我上课的PPT用。

我建议还是租车出去去跑一跑。中国现在旅行还是太局限于点和线,很少就是铺开到外面那个面。而实际上我们现在的道路水平、加油站的密度已经完全支持我们把中国作为一个二维的平面去旅行了。我拍那我们生长地方其实很多的时候也是这样于这一点,就大多数人不愿意离开主要线路,那我就离开给大家看。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适合来学地理?就是作为专业来学。

一定要热爱生活,因为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它很多都是落地嘛。它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喜欢地理。第二呢,是能够去接受工作不是那么特别好找。

能够介绍一下现在地理系的一般就业方向是什么吗?

我先从地理学的研究生划分来说吧,基本上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这些是属于学硕的。然后工科里面是专硕,比如说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做卫星做遥感的。还有就是纯地理教学,也就是我们说的学课地理、地理师范。就业最好的,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工科。张雪峰说的只要跟计算机搭一点边的。现在做人工智能做这个地图、无人驾驶,无论是高德、华为、还有比亚迪,他们做这种精算地图啊等等这些,它是很需要计算机和地理学融合交叉学课的这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呢,其实是我们相对来说就算是相对差一点的了。读博、考公务员,要么其实就是当老师。体制内为主吧。去企业的不是说没有,那完全是凭个人能力,那跟地理学本身关系就不是那么特别大了。

你的同班同学现在就业情况是怎么样呢?

以我们人文地理系、经济地理这样来看的话,大概35个同学吧。考公占据绝对的大多数,大概能有三分之一,而且也都是考上了的。然后大概有六个左右是去当老师。

当老师主要还是中学老师。

中学老师。大概还有六个左右的是去读博、学生造。三四个可能去进了企业,有大厂、有国企。然后大概还有剩下的,我不太清楚,不太了解的。

那你看看这里有人去考公务员,然后有人进大厂,那你羡慕他们的就业吗?

不羡慕,因为我就是想当老师。

成为教师的理由与准备

选择华师大其实就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发现自己不适合读博,那就可以去当老师。所以我在研一发现我读博可能有些困难的情况下,及时就掉转头,就是我就是奔着当老师去的。我是整个长三角巡考,那考上了11个。

嗯,都是带编制的。

我的11个offer几乎全是高中老师,还有初中老师。那段日子其实挺辛苦的,90、11吧,三个月吧,考了大概有40多场考试。都是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这样跑。把长三角的高铁几乎当地铁在坐。确实现在就业环境是有一点压力大的。好一点的高中的这些竞争对手啊,基本上全是985以上的硕士甚至博士。竞争还是挺激烈的。

你觉得当老师好在哪里?

我的是合当老师。无论我带的学生还是我的老师,周边人都觉得我相对来说适合当老师。以及我自己主观上认为当老师能有人生意义,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贡献。

你适合体现在哪里?

比如说我现在跟你可能侃侃而谈,不太紧张,对吧。以及相对来说比较有亲和力。

你作为一个非师范生,虽然你是在师范大学,你为当老师做了哪些准备吗?

比如说实习,再比如说我在本科在学经济学的时候,我就早早地把教资给考了。那个时候应该是19年,教师资格证还没有像现在这么火爆。现在教师资格证被称为父母开心证,对吧。还有一点呢就是我从大一到二的时候,地理书就放在身边就没拿下来过。基本的知识素养就还还可以。

华师大地理系是全国排名前三的地理院校,你从这硕士毕业,然后去当中学老师。你觉得将来的中学老师,中学地理老师是不是应该走这种培养模式?

物理学的好,他不一定能当好物理老师。如果真的还是想当老师,建议去走师范专业。无论是对自己找工作还是对于学生,我觉得这都是一个相对来说更好的选择。40多场考试中,我遇到比较强劲的对手,基本上来源于学学科学师范的。哪怕只是双非的,比如说上师大、浙师大等,对手要非常非常小心。对其他的,大部分哪怕是北大、南大的博士这种,只要是学学硕或者说读博士的,开始还有点怯场。后来发现这种竞争者我反而高兴。

就40多场,你能不能够总结一下共性跟差异啊?

每一个地方和每一个城市,甚至精准到每一个学校,它的考核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有的是结构化。

结构化是什么意思?

结构化就是快问快答。忽然一下问你,比如说,忽然有学生要跳楼,你说如何处理?有家长投诉你干嘛干嘛。作为班主任,如何统筹好学校和家长的关系。最多一分钟的时间,这就是要结构化。还有的地方考呢是考试讲。试讲还分片段式可能和整体式课的。我考过那种10分钟的试讲,也考过那种陌生的直接进他们班,40分钟直接上一堂课下来。这个其实就很考验能力了。有的地方是考笔试。笔试又分考专业笔试。有的还考教育学笔试。这种就是每一个都不太一样,这是差异啊。

共性的话,最终的检验还是你直接能上课的这个能力,这是共性。现在教师招聘和以前完全不一致了。以前可能是看重你学历,看重你是科班出身。各大好高中会慢慢的就愿意培养你。以我的带教师傅跟我说,以前是什么?一年站稳课堂,三年带好班主任,十年成为名师。是这样的一个培养路径。现在是以一年当不好班主任,你后面就被边缘化了。所以现在的招聘非常非常看重上课能力。自己和纯师范比,我可能相对来说学历和论文以及实习我比他们要多。同时呢,南大、北大的那些硕士跟我竞争的,我又比他们多了一些上课的能力。所以两边我可能都是错位竞争,然后导致能够拿到相对来说还可以的offer。

招聘与教育理念的变迁

那这11份聘书里边,在长三角最偏的是哪个城市?

没有偏的,我考的都是一县和二县。

哪怕是就从这40多场考试来说,你再长三角这些一二线城市这也算上过不少课了。你现在已经算是已经入职了。

嗯。

已经带过明确的班级了。

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去跟岗实习,他没有让我们直接进班,而更多的是带一些习题课、晚自习。

那你作为一个七八年之前的一个安徽考生,你怎么评价长三角这些一二线城市的教育?

总体上啊,上海相对来说还是要轻松的。上海可能卷,可能是在学前教育和小去卷家底。高中的话相对来说还是相对要轻松一点的。以最卷的上海的高中为例,闵行中学、闵行高中,那他们的作息时间放在江苏和浙江,那没法看的。江苏的大部分的高中,基本上老师是早七晚十的这样的工作压力,其实很大的。浙江也是一样。江苏和浙江的差异是什么呢?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江苏全员皆卷。浙江的守卫度还是挺高的,集中在杭州和宁波,然后集中在某一两个学校。基本上杭州大概是前五吧,然后宁波大概是前五这样,然后每一个地级市可能就一个。但是江苏的高考是遍地开花,很多状元以及很多好的考生,可能反而出自于县中。高考的实力和考的985的数量不与经济发展程度完全相关。状元可能出现在13太保的任何一个县,比如说启动中学,什么淮阴中学。

这些很厉害的。

现在有个说法说00后整顿职场,你觉得会有这种可能性吗?

你如果说真的整顿职场,我感觉到没有。但是以前在我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家长和校长是共同握着一个拳头,跟学生是对立面。但现在往往是相反了。现在大部分是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学校,这样形成二对二的局面。因为学生想放假,老师也想放假。然后学生不想太累嘛,老师也同样不想太累。大部分就我现在的身边的00后同事,大家就想着快乐教育,希望能够在这种卷的程度上,能够给孩子一种阳光的生长气息。但是往往学校和家长不是这么想的。

00后与10后的代际差异

准00后,去教10后,你觉得你们不光是学生跟老师的区别,就纯粹作为学生对学生,你觉得你们的区别在哪里?

我们当时再累再苦,我们都认为只要高考结束了,天都亮了。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高考结束就解放了。但是现在的高中生啊,他们也还是努力学习,也还是在卷,尤其是头部的这些高中。但是你问他们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和期许,他们好像这方面要很淡,淡得多。问他高考之后有什么想法吗?去哪里吗?随便。随便是我听到最广泛的词。我觉得可能有一点点不好。他们丧失了对未来期待,他们的学习更多的是来源于周边的氛围。大家都在学,那我不学我就没没事干。我其实也是一种躺平这种随波逐流的这样的一个状态。我觉得这可能来源于这个社会性的抑郁和萧条在往下面再传导。所以我积极地尽量培养学生他们对未来的期许。

以对未来的诱惑他们去主动地去学习。

你拿未来什么去诱惑他们呢?

以前我刚当高中老师的时候,我经常在告诫我们那些安徽的那些同学们,你们不要相信家长说的,高考之后就解放了。因为我看过太多的,努力考上大学之后就开始彻底躺平,挂了很多科。我跟他们说一说大学的生活,跟高中生活其实还是不一样的。有哪些好的地方,尽量坏的地方就不跟他们说了。

刚才咱们也提到小镇青年这个概念。小镇青年最关键的是相对的感觉小,就是外面还有一个大世界,一个更繁荣、更有机会的地方等着我。所以你觉得你总能让自己提升中得到希望。当然现在呢,你已经在长三角的一二线城市去教学了。这些学生,就包括我的孩子,他们可能确实有一种感觉,我生活这个地方不错,以至于我这个生活状态之外,我并不是特别期待。这个呢是一个社会进步,但是这也可能是中国发展了100多年之后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那你要说它是坏事,那我们发展的目标不就是这个吗?但如果你要说它是好事呢,似乎确实又缺了点什么,这个我不好说。更多地我确实也希望普通人觉得生活是有边界的,就是我不断地去越过一个边界去获得一种志美。

你看你刚才也说了,上海、江苏、浙江,这几个地方确实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这个生活有所区别,甚至是教育内容也有所区别。

设想一种理想的方式,如果能抛开应试教育压力,你会给中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地理课?

我会多加一些外出课、考察课。你像我当时最喜欢学的其实是大气。因为大气学到的那些知识点,那每天真的能看到。中国副面雨带的这个进退规律,我们作为长三角的地方,那确实6月份就是梅雨。课本上的东西到达现实,那是很兴奋的这样一个感觉的。但是其他东西就没有办法了。你比如说去看一看什么亚热带长绿硬叶林。我长那么大,应该是没有见过就是地中海的那个长绿硬叶林,油橄榄到底是什么样子,只是在图片上见过。现在比较难的是一些地质的变迁,一些岩石。但是大部分课堂上学生是没有见过这些岩石的,也不知道河流的阶地怎么去形成。本科的地理课堂,他们大部分是有实习调研课的,基本上是都会带学生出外行。你像以华师大举例,他们有专门自然地理的实习,是去莫干山。然后人文地理还会带一带一路,甚至到新疆去。费用全部都是由学校出的。但是霸占他们的暑期时间,就有些学生可能反对。但是作为地理教学方面,我觉得这是这是好事。

这我赞同。其实你几个话题连起来了,一个你说地理课本身让大家应该去看看这个世界。另外一个就是你刚才也介绍了,说穷游其实在我们这么一个基础设施发达的国家,至少在国内游并不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就能够让年轻人出去用穷游的方式看看这个社会。我非常希望中学生早一点开启自己的第一段独立的外出这个旅程。只要规划合理的话,只要互相住宿舍,住宿问题和这个食宿问题其实很好解决的事情。所以最大成本就像你说的,其实只是个交通,把年轻人塞进绿皮车好像也没什么不好。

理想的地理教育与对节目的期待

你是什么时候从什么渠道开始看睡前消息节目的?

我应该是从大三的时候,19年。好像说加拿大***

@@@广告@@@

的大麻问题的时候。

那是我几乎是第正式播出的第一期。

刚开始。

但是当时应该已经到50多期了,但是我刷是刷到那个第一期,然后开始从第一期开始看。这是B站推给我的。那个时候你还是经常会贴送的。后来

@@@广告@@@

你看我们也做过这个就是关于时事的一些评论。偶尔也会做一些外拍的一些旅游啊,或者说一些实地考察。那从你这个地理专业角度来说,我们这么多期的睡前消息,有哪一期算是,有非常明显的错误,或者说翻车了?

因为我个人能力不高,所以我没有像其他观众立马发现就是你有明显的翻车。但是从我们地理角度的有一个我是觉得可以再继续挖掘下去。有一期说水坝的,然后当时说陆大道院士反对建那么多过多的水坝。因为陆大道院士既算我老乡也算我们专业人文地理的唯一一个院士。我觉得当时这个看,哎,突然一下很兴奋,是想到我的专业了。就是他不是一个偶发的写一个这个东西。他现在那么大的高龄,八九十岁了,他每天都要去办公室。人家就是推轮椅要把它推到办公室,然后去写东西。包括整个长三角的那个T字形战略,很像的是长江,纵向的都是他提出来的。

除了你的专业之外,你还有哪些期节目就是印象比较深刻呢?

可以说了吗?

嗯,这个就不说。你希望看到我们的节目做哪些改变或者哪些的进步呢?

我觉得今天喊我来访谈就是一个极大的一个一个进步。在我看来啊,可能督工之前的一些消息啊和视频更多的是趋向于宏观。当很好啊,但是我们还是要贴近群众对不对?无论是了解作为年轻人,还是了解其他各行各业的,这样多去访谈,这样我觉得特别好。尤其是你们外拍,以从你的角度,你的视角去看一些变化,这是一个独特的生态位。

督工的个人经历与人生哲学

那最后到你向我来提问题的时间了,你有哪些问题?

我比较钦佩和不理解的一个对映的事情。知识星球你当时在春节的时候,让大家收入对账。你当时你自己说年收入大概20几万。你的能力和你的这个影响力,你稍微做一点你可能不喜欢做的事情,可能收入会以十倍百倍的这样影响力在不断地这样扩张,会极大地改善自己以及家庭以及包括整个编辑部的这样的一个物质生活。同时呢,我知道你并不是那种已经富裕了的,已经比如说财务自由。从马斯洛这个生理需求这个方面来说的话,你在下面没有达到,但是你已经占据这个顶端了。到底是什么能够支撑着你坚决不做,我不低头的这些改变?

我还是低头不少的,不然的话我们这几十人怎么吃饭嘛,我们很愿意妥协。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没有地方可以去妥协。我们会担心这一期节目做出来我们卖不出广告怎么办?绝对收入来说,我这些年呢还勉勉强强能吃平,但是在购买力是一路向下走的。但是我还是想这辈子做点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吧。好奇心可能也比较重要一些。如果我的原始社会我可能不是那个追着动物到处跑吃肉的那个,也不是满山去摘果子给大家吃果子的那,我可能更多的是去探路那个,就爬过这个山头看看这边有什么告诉大家。我现在也喜欢这种生活。可能大多数事情坚持干下去到最后都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了。我觉得人这一生呢,就像你刚才说的,年轻人终于到了一个他对未来不是特别期待的时代了。当我不求一定要在经济阶梯上往上爬得特别快的时候,反而可以让这个社会更多样化,促进这个社会长期的增长。如果我一心去追求个人经济上合法合理的增长呢,我可能反而不会来做这个事情了。

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全国的高考录取率,包括专科吧,大概是三分之一。可能就是分数差了二三分,你去了师专,你好歹有一个县城老师的体面工作,然后我直接就流水线干了这么多年连个事保都没有。这真的是一个绝对的差异。而现在呢,一个月只要我愿意卖力气,赚个6000块钱其实对于年轻人来说不难。要再多,我真的觉得确实是可能得凭点技术、运气和这个努力了。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就算大家不那么迫切的期待未来了,但是也不那么恐惧地被未来逼着往前走,这是一个多样化的开始,挺好。很高兴今天我们请来了这么一位嘉宾。

就是作为一种在草原上打猎的猿猴的后代,地理可能是我们人类这个物种最早的学科之一。如果你不知道是哪块草原的水草能够吸引更多的动物,如果不知道哪一片树林能够提供更多的水果,我们这个物种可能就没有生存的资格。随着这个人类部落的迁徙,随着时间推移,每一代人类都会形成独特的地理知识,形成新的世界观。作为一个在20世纪我已成年了的互联网移民,今天我和准00后地理教师交流,我接触了新一代人的世界观,从他们的视角重新理解了这个中国和世界,这是一个难得的收获。

再过十年,我期待就是我们这位地理教师带着他的学生重新来到我们演播室,介绍一个更新的世界。好,感谢各位收看,睡前消息,以后还会带来更多观众的故事,希望各位能够喜欢,我们下期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