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946】“只有峨眉山”亏到关门,王潮歌岳阳接单
简介:分析王潮歌的《只有》系列大型演出
大家好,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欢迎收看946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睡前消息第928期介绍了新奥集团投资40亿,在廊坊搞了一个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督工,你当时算了一笔账,说这个项目很难赚到钱。前几天有新闻报道,峨眉山有一个类似的项目,叫做只有峨眉山戏剧幻城,6月份暂停演出了。
根据新闻的说法,这个项目从2019年开演,到现在亏损了6个亿。督工,为什么峨眉山和廊坊的项目,名字前面都写了“只有”?这两个项目有什么关系吗?
王潮歌的文旅演艺之路:从“印象”到“又见”系列
因为这两个项目都出自同一个导演王潮歌。过去20多年,地方政府要搞文旅演出项目,王潮歌算是一块金字招牌。王潮歌是北京人,父亲当过教育部下属中国教育报的主编,母亲是政协下属纵横杂志的主编,专门给老干部写回忆录。1984年,王潮歌到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的导演系读书,跟班主任谈起了恋爱。这个班主任叫做徐中,父亲叫做徐小中,在中央戏剧学院当了十多年的校长,也是中国话剧界的权威。
父母和公公都是文化圈的名人,王潮歌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就积累了不少人脉。1987年,王潮歌还在读大三,拍了一部学生作品叫《暑假的故事》。赶上了80年代中国流行跟日本合拍,这部学生作品拿到了日本的投资,请到了日本演员,最后在央视放映。
《暑假的故事》有个演员也是在读的大学生,叫巩俐。从此以后,王潮歌跟巩俐成了闺蜜。第二年,巩俐跑去拍了《红高粱》,开始跟张艺谋谈恋爱。后来葛优和张国力的片子《玩主》,想找巩俐来演,也要托王潮歌带话。大学毕业之后,王潮歌正式进入文化圈,分配到中国演剧院的话剧研究所。之后十多年,王潮歌一直在北京,给机关单位搞晚会,积累了一些名气。
2003年8月,北京奥组委发布奥运会会徽,除了拍宣传片,还要办晚会,这个政治任务就给到了张艺谋。但是张艺谋当时还没办过什么大型晚会,他拉上了王潮歌,还有总政文工团的樊跃,一起来做导演。这三个人都是熟人,比如说王潮歌是张艺谋的女朋友巩俐的闺蜜,樊跃又是王潮歌的老搭档,擅长舞蹈排练。
奥运会会徽的发布晚会效果确实不错,王潮歌也算是打响了名头。当时广西文化厅出了8000多万,想找张艺谋合作,在阳朔搞一个演出项目,张艺谋就带上了王潮歌和樊跃一起做。这个项目就叫做《印象刘三姐》,2003年就把门票卖到了将近200块,每年能够卖出150万张门票,拿了很多奖项。
这种文旅项目让张艺谋三个人尝到了甜头。2006年,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成立了一家公司叫做观印象。光明日报曾经有一篇报道介绍了这家公司的盈利模式,请静静帮我读一下。
“著名导演张艺谋领衔的北京印象创新公司,根据地方政府投资方要求,结合景点特色和文化,打造大型实景演出项目。然后由独立的经营公司进行日常管理和运营。根据协议,印象的艺术主创团队从每年的演出收入中提取版权税,同时还要每年对演出进行维护性排练和改进,保证演出的质量。在印象的主创团队中,张艺谋为印象系列带来了招牌效应,但实际的创作工作主要由王潮歌和樊跃承担。”
王潮歌接受媒体采访,也总侧面证实了三个人的合作模式,我给大家读一下。
樊跃说:“张艺谋在方案上,在认识上,在结构关系上,都有很多超前的理念,所以客观上起到了指导作用。虽然他主要忙于拍电影,很多时候我们压在一线,但我们经常电话沟通。我们的合力就是要作品做得更好,不然张艺谋会丢不起脸,我们也会脸红。”
从这里大概可以看出,印象系列的运作模式就是张艺谋主要用名气给项目背书,让公司可以接到政府的大项目。项目拿到之后就是王潮歌和樊跃到现场,负责具体执行。地方政府除了花钱买张艺谋团队的服务,每年还要提供销售分成。张艺谋接受采访表示,只是在重要时刻顾问一下,宏观指点一下,算是承认了自己的招牌作用。
2006年开始,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三个人接下了更重大的政治任务,就是负责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这个任务虽然重要,但是并不影响观印象公司的效率。这一年,云南投资2.5亿,搞了一个《印象丽江》。第二年,杭州投资一个亿,出了个《印象西湖》。等到奥运会圆满落幕,观印象公司的名头就更响了。2009年,樊跃接受采访说,手头已经有20多个项目,十几个省的在后面排队,每个星期都有地方政府上门。当时有不少媒体攻击印象系列的生产模式,说它是流水线作业。
张艺谋团队带火了实景演出,也赚了不少钱,9年时间搞了7场印象,每场的投资都破亿。有的地方政府实在等不到排期,就换个思路,请名气跟张艺谋差不多的导演。比如说云南大理,2010年他就花了两个多亿,请陈凯歌来搞了个《希夷大理》。桂林眼红阳朔的《印象刘三姐》,投资三个多亿请来冯小刚,搞了个《夜王城》。这些项目的表现方式都差不多,在露天景点设置舞台,用灯光来烘托氛围,只讲意境,不讲故事。
2010年,马云和史玉柱的投资公司云峰基金,给观印象投资了5000万美元。拿到钱以后,张艺谋开始逐渐淡出观印象,不再挂名。王潮歌跟樊跃又推出了新的《又见》系列。樊跃做策划,王潮歌做导演,商营模式没有什么变化,还是政府来投资,观印象公司收版权费。
上一个印象系列,平均投资在1.5亿左右,对比起来,又见系列的投资规模就在逐渐膨胀了。前面提到过,印象系列主要是在室外表演,不需要太多的实体建筑。现在的又见系列主要做室内的情景剧,要有剧场和仿古建筑。比如说《又见五台山》,投资6.9亿,剧场的建筑面积就有将近1.5万平方米,拉长了盈利周期。当年《又见五台山》开演之后,连续两年的门票销售不如预期,观印象就没有拿到门票的销售分成。
另外从2013年开始,实景演出变成了一个红海市场,各地政府都在上项目。5年时间,国内的情景剧演出几乎翻了一倍,观印象很难赚到钱了。2016年,一家叫做三湘股份的房地产公司接盘,出价16个亿,买下了观印象公司,张艺谋拿到了2亿多现金,王潮歌跟樊跃也各自分了一些钱。
虽然三湘收购的时候,跟张艺谋和王潮歌都签了协议,要他们继续为公司服务三年。但是这短时间,张艺谋和王潮歌基本上没有推出新的产品。此外,三湘收购观印象,看中的就是观印象手里的大量分成协议,可以稳定的提供收入。结果三湘刚刚买下公司,就遇到了国内的演出市场下滑。2016年,观印象的净利润还有1.2亿,2018年就只剩下2700万了。张艺谋和王潮歌算是在最高位,把印象和又见系列卖了出去。
2019年,王潮歌正式结束了跟三湘的服务合同,成立了只有故事戏剧艺术中心,她的丈夫徐中来做股东和法人。新公司成立第一个项目,就是《只有峨眉山》。
“只有峨眉山”项目困境解析
督工,你提到从2019年开始,国内大型演出市场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为什么峨眉山还愿意投资8个亿给王潮歌,搞一个大型演出项目?
因为王潮歌确实有金字招牌,也有盈利的案例。2019年有人统计过,全国300多个实景旅游演出项目,80%在亏损,11%勉强能够维持收支平衡,能够盈利的不到9%。王潮歌指导的演出,虽然也有一些失败案例,比如说《印象海南岛》、《又见五台山》,但总体上来说,还是成功案例更多。
比如说《印象刘三姐》,投资一个亿,5年票房收入2.6亿,早就回本了。《印象丽江》回本只用了三年。王潮歌后来推出的《又见平遥》,不到半年票房就过亿,疫情三年都能盈利。虽然有一些运营公司确实是经营不善,后来破产了,但是对比其他表演项目,王潮歌的成功率算得上突出。
另外,峨眉山投资王潮歌的年份还是2019年,经济还处于盛行期。在峨眉山看来,自己每年有将近六七百万的客流量,搭配上王潮歌的作品很难赔钱。站在当时来看,峨眉山的决策是有些合理性的。
@@@ 新一季的工作室T恤又来了。夏日炎炎,但是不能没有T恤。还是240克的重磅纯棉,柔软、亲肤又透气。制作工艺依旧是诚意满满的直喷工艺。今年是彩色配色,直喷需要一层打底,一层喷色。图案部分会比去年略厚一点,但是我们做好了图案镂空的设计,这些都是透气孔,实穿依旧是凉爽的。保留了去年的落肩版型,怎么穿都潇洒好看。今年的主题是像素风,配色有三种:驼色、深灰色、黑色,配合像素风的设计,一秒穿越千禧年,和小伙伴挤在游戏厅打电游的炎炎夏日。这次的T恤分成了三款主题,分别对应了我们的三档节目:《睡前消息》、《我们生长的地方》、《马督工带你读懂民国》。《睡前消息》的这一件,胸前是海报的工牌,也就是我的工作证了。背后是设计很精美的火箭直播室,大面积直喷,还要保证印花的颜色在布料上有质感,咱们的胃工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们生长的地方》这一件,是带着导游旗的小海报。背后,大家可以猜猜,对应的是节目里哪一个画面呢?《马督工带你读懂民国》这一件,是一个暗黑像素风,寓意是小海报头顶探照灯,在荒废的突出部里寻找历史真相,是不是画得很传神?这三件T恤,咱们现在都已经开售了。质量大家不用怀疑,之前的T恤,咱们工作室的同事,一年不间断穿到现在,也没有坏了破了的。今年我们增加了驼色这个新颜色。如果衣柜里还缺T恤,三件套装一起拿下更划算。欢迎在评论区下单购买,支持我们的马督工小卖部。 @@@
8月11日,新华社总结了上半年国内旅游业情况,出游人次、消费金额都在增长。如果说疫情期间所有的演出项目基本都在亏损,只有峨眉山亏钱不算突出。那为什么现在所有的景区人流量都在上涨,只有峨眉山直接倒闭了?
因为峨眉山高估了自己的旅游资源,王潮歌也不需要再考虑这个项目会不会赚钱。先说峨眉山的问题。峨眉山景区虽然挺过了疫情三年,但是没有挺过交通升级的冲击。峨眉山离成都直线140公里,是乐山下辖区,最高点海拔3099米,属于邛崃山脉的支脉。邛崃山脉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如果四川腹地的人想要领略高山风景,峨眉山算是最近的一个,曾经也是最方便的一个。
除此之外,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有30多座寺庙,算是整个中国西南的佛教圣地。但是在交通水平提升之后,四川省内出现了太多的竞争对手。就在川西的甘孜和阿坝,提供了比峨眉山更好看的高原风景以及更多的佛教寺庙。睡前消息934期介绍过,川青铁路通车之后,从成都出发只需要两个半小时,就可以火车直达九寨沟,导致当地的机场客流量下降。这条铁路和名气越来越大的318国道,都对峨眉山的旅游产业有重大影响。
2023年,川青铁路的阿坝路段通车。2024年,峨眉山游客数量下降了十多万。今年上半年,游客数量又下降了0.5%。愿意到峨眉山金顶烧香的香客也减少了23%。
另一方面,峨眉山距离成都也太近了。睡前消息928期提到过,新奥集团能够投资只有红楼梦项目,给出的盈利原因,就是地点距离北京只有50公里,可以分流北京的游客。但是事实上大家都知道,北京对于周边的带动作用,更多起到负面效果。绝大多数发达城市都会和北京一样,虹吸周边的高端第三产业。
比如说苏州的工业产值一度达到世界第一,但与此同时,苏州的老城区长期只有石路和观前街两条商业街。西边的高新去和东边的园区,大多数消费也停留在新加坡式的社区购物中心内部。这并不是苏州缺少中产的消费能力,而是因为上海就在80公里之外,开车一小时,高铁半小时,大多数中高端消费都集中去上海了。
成都对于周边地区的第三产业也有类似效果。1971年,铁道部落实中央的三线建设精神,把唐山铁道学院搬到了峨眉市,也就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但是从1989年开始,西南交大就分批搬到了成都,只是因为扩招才留下一部分学生的峨眉市,现在也基本上搬到成都了。我三年之前去峨眉市,就看到空荡荡的西南交大校区,虽然基础设施很好,灯光都亮着,但是校区里面一个人都没有。
来,看一看,正音一下,我确实是在晚上八点多的西南交大。
四川南充市的西南石油大学也经历了类似的搬迁。上世纪90年代,西南石油大学冲击211失败,再加上石油工业部解散,变成了四川省属高校。2002年,西南石油大学就把绝大部分专业搬到了成都校区,离开了40多年历史的南充校区。
大型文旅项目和大学一样,都是高端的第三产业。客流和项目都会向附近的大城市自然流动。峨眉市距离成都市只有140公里的直线距离,连自己的大学都留不住。如果大型表演不能和本地的自然风景紧密结合,就很难指望在峨眉市就地赚钱。很不幸,只有峨眉山恰好是一个与峨眉山关系不大的表演。这就要分析王潮歌最新一波的节目风格。
“只有”系列:挑战与未来
包括廊坊红楼梦城在内,《只有》系列跟之前的《印象》和《又见》两个系列完全不同,投资更大,回本周期也更长了。先说《印象》系列,前面提到过,这个系列主打山水实景,前提是有现成的旅游景点。所以《印象》系列在的地方,基本都是桂林、丽江、武夷山这些知名景点。虽然城市规模小,但本来就是旅游目的地,游客完全可以顺路参观。唯一算得上失败的项目《印象海南岛》,就是因为选址在海口,没有办法跟三亚竞争,运营两年就关停了。这种项目投资基本上只有一个亿左右,只要给顺路的游客卖票,很快就能回本了。
后来的《又见》系列,虽然主打室内演出,但是选址也靠近平遥、敦煌、五台山这些热门的景点,可以嵌入旅游线路。相比《印象》系列,现在《又见》的投资规模上了一个台阶,总投资在6亿元左右,5到10年理论上说也可以回本。前面提到的《又见五台山》,虽然刚刚推出的时候效益不太行,但是现在还能演出,说明可以勉强养活自己。
也许是前两波项目被指责是流水线创作,王潮歌的单飞之后,她的《只有》系列跟景点的关系不大了。从2019年到现在,《只有》系列一共落地四个城市,分别是峨眉的《只有峨眉山》,江苏盐城的《只有爱》,郑州的《只有河南》,还有廊坊那个《只有红楼梦》。这些项目占地面积都在300亩以上,投资最少的也要将近10亿,只有河南达到60亿。
更高的投资规模把王潮歌的作品变成了重资产投入。以前只需要建几个舞台,或者建几个小剧场就能卖票收钱。现在要建一座古城,除了演员,还有烘托气氛的辅助人员。不算暂时关停的《只有峨眉》,其他每个《只有》项目回本周期,当初算起来都要30年。
另外前面还介绍过,王潮歌的赚钱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两笔费用,一笔是设计费,在项目启动之前就要付,一笔是门票抽成。只要门票收入达到一定门槛,就要给王潮歌提成。随着项目总投资提高,设计费也有相应的增加,王潮歌不需要再考虑最后的运营状况。就算项目倒闭,设计费他也到手了,只是手赚一些提成而已。
所以从《只有》系列开始,演出内容和当地特色的结合,不再是王潮歌考虑的重点。《只有红楼梦》、《只有爱》,很难说清跟廊坊或者盐城有什么关系。《只有峨眉山》,虽然名字有峨眉,但是具体的演出内容怎么样?光明日报有一篇推广,请静静帮我读一下。
“在开场戏后,观众将被引导到万字型舞台边,近距离感受万字空间内,随着爬山剧情所不断升降变化的小舞台。接下来,随着行走在不同的观演空间,观众将分别走进悲夫、废墟等剧目,感受不同的戏剧故事和人生体验。而在云之上室内剧场之外,还有云之中和云之下实景剧场,等待着观众去探访和融入,在时间穿梭中感受人间天上的人生漫游。”
网上也能看到一些评论,说《只有峨眉山》相比演出,更像是心理疏导,换个地方演出也不是有影响。这种项目,别人没有必要一定要来峨眉山看,宁可把时间花在成都。所以《只有峨眉山》未来的出路,或许是整体搬到成都郊区。
除了项目定位和王潮歌导演的个人风格问题,只有峨眉山还有没有什么运营问题?
峨眉山规划这个项目的时候,对于王潮歌的市场号召力过于乐观了。成都、乐山、峨眉山是一条有几十年历史的成熟旅游线,游客留给峨眉山的时间有一天,也只有一天。这一天也不是在峨眉山附近闲逛,因为峨眉山的相对高度超过2600米,游客的登山路线一般要十几个小时,晚上会选择山腰的酒店住宿。如果按照王潮歌过去的风格,就会把剧场修在景区中间,顺路就能赚钱。
但是《只有峨眉山》的剧场距离峨眉山脚还有几公里,跟景区算是相互独立。也许在当地政府看来,项目建成之后,可以让游客的峨眉山多留一天。但是在交通便利之后,这种旅游方式不符合中国人现在的习惯。世界上绝大多数旅游业的发达地区都靠稳定的度假客流来平摊成本,比如说西班牙是整个欧洲的度假圣地,美国人习惯去加州或者是佛罗里达。一到夏天,欧美人民就会在这些地方扎堆,待上一两个星期。如果王潮歌打造一部《只有马德里》,应该是可以做到回本周期的。
但是中国人的带薪年假制度很难落实,绝大多数游客只能在公共假期集中出行。很少会有人因为真正喜欢某个地方,一待就是好几天。中国绝大多数景点能够指望的,就是新游客来打卡。2020年,《只有峨眉山》演出满一周年,观众只有10万人次。作为对比,今年五一假期,独山县自称游客就有40多万人。到了2024年,《只有峨眉》的观众人数也刚刚达到20万人次左右,连独山县的一半都没到。考虑到峨眉山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这说明绝大多数游客都不愿意花上70块钱去买打折门票,去看《只有峨眉山》。王潮歌现在的带货视频,可能还不如我《睡前消息》。
最近几年,峨眉山景区自己也不争气,运营水平越来越差,还闹出了不少负面新闻。比如说峨眉山的猴子,就经常因为咬人抓伤登上热搜。景区物价太高,也被集中曝光过。游客如果想坐观光车和索道,要花将近400块钱。为了防止猴子骚扰,还要自己再花3块钱去买个木棍。至于说峨眉山的佛教特色,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佛教运营套路,一根普通香就要花300。在这种商业氛围浓厚的景区旁边,设计一场艺术氛围浓厚的演出,讲佛学,讲人生,想赚钱也很难。
这么说,只有峨眉山项目是不是必然要破产?
财务上可能是破产了,但是项目本身可能还能维持。前面提到,峨眉山旅游公司为了这个项目投资8个多亿,其中将近6个亿都是银行贷款。这笔贷款的期限还有10年,就算《只有峨眉山》彻底停演,峨旅公司也要继续还钱。最近《只有峨眉》暂停演出,是因为收入覆盖不了运营成本。《只有峨眉》的演职人员大概在300人左右,每年的人工成本将近3000万,加上声光设备花掉的运维成本,总成本保守估计是每年5000万左右。按照上半年的客流量来计算,峨旅公司每年要倒贴3000多万。
接下来峨旅公司可能会砍掉一些演出,重新设计低成本的演出方式,再推出项目。如果山寨版的演出,扣掉运营成本能够有利润的话,峨旅公司起码可以少还点贷款。
睡前消息第928期,督工你也肯定了王潮歌导演的审美水平,那《只有》系列以后还能有市场吗?
在王潮歌主动把项目投资提升到10亿,甚至几十亿之后,想赚钱很难了。但如果地方政府愿意出钱,也可以指望项目带来一些溢出效果。比如说河南郑州,虽然是中部大城市,但是市区没有什么旅游景点,周边也只有一座嵩山。对比武汉和长沙,郑州的吸引力要弱一些,甚至不如洛阳。在《只有河南》开演之后,每年能够吸引1000多万人观看,其中80%多都是外地游客。对于需要锦上添花的大城市来说,《只有》系列确实有正面价值。
就算是《只有峨眉山》这种失败项目,如果当初直接落地成都,情况也肯定比现在好多多。当然考虑到成都的土地成本,项目回本周期还要拉得更长一点。从目前来看,《只有》系列还是只能吸引小城市的订单。今年1月份,湖南岳阳常头跑到郑州,考察了《只有河南》的运营情况。7月份,岳阳文旅花了6000万的设计费,邀请王潮歌打造《只有岳阳》,准备在2027年公演。
岳阳市政府可能是吸取了峨眉山的教训,这次的投资规模比王潮歌以前的项目要小的多。请静静帮我读一段介绍。
“此前的《只有》系列,是为地方量身打造的剧场、剧落群,包含大规模的剧场、园林、酒店、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规模庞大。总导演王潮歌介绍,《只有岳阳》初步选址在岳阳楼附近的两栋海事局办公楼,更多的聚焦于个体内心感受,而非宏大的视觉和主题意向。”
如果王潮歌导演能够控制自己的表达欲,地方政府能够控制烧投资的规模,《只有岳阳》或许是一个成功的项目。感谢大家收看946期睡前消息,我们周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