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901 期 ~ 第 1000 期

【睡前消息964】让本地人欢迎移民 需要什么条件?

近代移民史

大家好,2024年10月12日星期日,欢迎收看964期睡前消息。今天静静休息,我自己来聊一聊全世界范围内的移民和社会阻力问题。


近代移民史:从定居到现代移民问题

早期社会:迁徙与定居

首先,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现在绝大多数人讨论的移民问题,是一个近现代概念,不能和古代社会做任何形式的类比。

前农业时代我就不说了,几乎所有人类都在草原和森林里面找吃的,居无定所。一代代人向远方探索,最终从非洲的一个小团伙,变成了全世界分布的哺乳动物。

就是在农业出现之后,世界上也几乎不存在永久居民概念。因为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世界还很空旷,少数肥沃的平原被森林和丘陵隔开了,还有很多适合农耕的黄地藏在这些山脉后面、森林深处。所以,最有价值的资产是有组织的人力和有限的青铜工具。只要带着工具愿意开荒,哪里都能够容下一个早期的文明社会。

不用说其他地区,就看东亚的上古历史,最迟到2000多年前以前,各个国家或者说部落,还是一言不合就要搬家。无论是对地理环境不满意,还是和自己的邻居关系不好,搬到千里之外,那都是常事。

现在中国的土地上,河南有郑州市、新郑市,陕西汉中有南郑区,宝鸡的凤翔区有大郑宫遗址,渭南市还有一个曾经叫郑县的华州区。这些地点相互之间的最长直线距离超过了1000公里,这都是同一个郑国群体,在一两个世纪之内到处迁徙的结果。

后来的定居新时代,也是从郑国开始的。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官子产铸刑鼎,公布了成文法,计算土地税收。能够多交税的人,以及能够帮助统治者收税的人,都可以拿到土地产权,加入统治集团。一般认为,这就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起点。

定居下来的文明国家,优先要确定土地产权,这说明土地的价值在增加,比流动的人口更有价值。所以治国的规则,要从宗法制改成封建制。这个变化的原因是铁器出现和人口膨胀。

工业革命与现代移民的兴起

人类也是一种动物,所以只要人类还依托生物界的能源生活,马尔萨斯和达尔文的理论就是成立的。

相对于农业资源,农民的人口一定会相对过度的繁衍。一旦农民掌握了铁器,能够对付坚硬的土层和森林,几个世纪之后,耕地就会占领欧亚大陆所有适合搞农业的气候带。而且很快农民就会发现,就算没有人来吞并,家庭农场也会越来越小。祖辈还可以搞广种薄收,到了孙的一代,就必须在小块土地上搞精耕细作。

人多地少,任何外来的农业移民都没有立足空间,几乎不可能以和平和分批的方式进入某个地区。当时所谓移民,几乎就是战争和征服的同一词。一直到最近几百年,文明社会才产生了现在的移民问题。

大航海时代首先提供了交通工具,让普通人可以跨大洲旅行。其次就是让欧亚大陆的居民发现了空旷的土地。工业革命提供了多种就业方式,后来还搞出了化肥工业,提高了土地的单产。外来移民不用和本地的居民去抢基本的吃饭权利。

所以,只有在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命之后,从经济学和技术角度来看,移民才能兼顾大量、分批、和平这三个特征,成为现代话题。

比如说,当代的东北移民,祖先有一多半是搭乘铁路和轮船过来的。东北至今还有一个词“跑崴子”,和常说的闯关东并列。这就是说移民从海参崴登陆,再沿着黑龙江和松花江的支流在东北定居。

至于说本地居民抵制和平的移民,也不是天然就有的东西,也是最近几百年才出现的新事物。


接纳移民的四大条件

条件一:资源或资本过剩,需要劳动力形成规模效应

首先,工业革命和人口相对自由流动,带来了一个新变化,就是普通人的需求不会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层次,还要担心别人影响自己的发展机会。

其次,普通人的日子越过越好,对于社会矛盾的容忍度不是越来越高,而是越来越低。法国大革命之后,统治者发现了,人民就算是饿不死,也有可能会造反。所以平时就要考虑他们的观念和意见。

这两个变化发生之后,移民以和平的方式进入某个外地社会,再和本地的居民发生矛盾,才能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现在熟悉的出国签证和本国护照制度,就是1914年全面推行,1920年才形成国际共识的,历史刚刚超过100年。在这之前,绝大多数已经参与世界市场的国家,在法律和政治上都不会全面限制移民。

就算是到了近现代社会,移民和本地居民关系融洽的例子也很多。我回顾过去几个世纪的历史,可以大致总结出四种正面案例。

第一种情况是资本或者需要开发的资源过剩,需要更多的人力来形成规模效应。比如说共同建设水利设施,共同形成工业体系。在这种情况下,移民就是受欢迎的。1962年,中国大多数地区粮食紧张的时候,我母亲的大姐就是因为东北的土地空旷,选择了去黑龙江省佳木斯定居。

从国际上来看,最好的例子肯定是美国。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新大陆,19世纪之前,美国对于移民的障碍很少,对于亚洲,尤其是中国移民,也保持了开放态度。

1882年的排华法案当然很著名,因为它专门对中国提出了限制政策。但这个法案毕竟还是容忍了之前的移民,也管不到中国国内的问题,只是拒绝了一部分中国人集体逃离中国社会的机会。

除此之外,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北美都大量接受移民,其中北美还对亚洲人比较开放。比如说巴西就接受了大量的日本移民,现在总数达到150万。最著名的秘鲁总统藤森,是日本的二代移民。同时,中国的移民后代在秘鲁也当过议长或者总理。秘鲁习惯派中国移民后代来北京当大使。我刚刚查了一个资料,秘鲁的华侨领袖陈炜烨说,秘鲁首都利马,有将近1万家中国餐馆。

利马的人口是1000万,相当于杭州。根据杭州商务局的数据,杭州全市的餐饮企业11万多家。如果利马的饭店和杭州是一样多,这说明中餐随着移民占领了秘鲁1/10的市场。

这里要注意,资源不只是土地和自然资源,也包括工业资本和成套技术。比如说,在户口制度还很牢固的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内部的移民阻力也很大。为了安置三峡移民,当时专门设计了三峡省,后来变成了现在的重庆市。其他地方也有水库移民和本地的居民爆发冲突的问题。

但是当时的东南沿海城市,比如说广州、泉州、温州,因为可以利用海外投资和海外市场,工业资本是相对过剩的,急需从内地吸收劳动力。所以在户口还存在的时代,几千万人从内地去沿海城市工作,并没有激化太多的矛盾。这说明工业资源也可以成为移民的正面因素。

条件二:文化上接近或能积极融合

第二种移民的正面因素是移民和本地居民在文化上接近,或者能够积极融合。比如说前面提到的排华法案,就是典型的反向例子。

与此同时,美国对于欧洲移民没有那么多排斥。澳大利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只对欧洲移民保持了开放。

当代的韩国人,对于外国移民讨论很多,但是对于中国延边的朝鲜族,或者是被斯大林迁移到中亚的朝鲜自治州居民,基本上是无条件接受,理由当然是文化上彼此接近。

文化方面的融合因素不只是语言文化,还有政治。比如说冷战后期,越南是苏联和东欧集团的盟友,经济落后,缺就业。东德是工业最发达的华约国家,缺人力。东德凭借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自信,也为了奖励越南和中美对抗的功劳,从越南引入了10万青少年,相当于人口的0.6%。东西德合并之后,虽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没了,但是因为前面的越南移民顺利融入了德国主流社会,现在德国还是对越南工人表示欢迎。去年,德国总统和劳工部长都去了越南,和越南签订了新的劳务合作协议。

条件三:移民带来技术和资源,帮助本地产业升级

移民的第三种正面因素是移民能够自带技术和资源,帮助本地产业升级。比如说因为古代阿拉伯人的开发,印度洋北部很早就形成了发达的奴隶贸易网络。亚洲大陆相对先进的人口经常到东非做生意。当然亚洲人也会利用优势,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就开长了差不多上千年的奴隶贸易。在坦桑尼亚之外,东非有6000万人使用斯瓦希里语,这是阿拉伯语言文字和非洲班图语的混合体。

这导致亚洲移民在东部非洲长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这些阿拉伯人是殖民者,最残忍的奴隶商人。另外一方面,他们也带来了先进的农业和商业技术,能够帮助当地产业升级。比如说阿曼帝国在桑给巴尔岛建立的据点,就是一个凭借奴隶贸易和香料贸易繁荣的城邦。直到今天,坦桑尼亚的全称还是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这个联合就是大陆国家坦噶尼喀和岛屿城邦桑给巴尔的联合。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长期战略不是产业升级,而是卖资源,在机械能够取代简单劳动力之后,就不会对劳务移民太欢迎了,最起码不欢迎成体系的移民。

俄罗斯过去曾经引进过德国移民,在现在的萨拉托夫州,有一个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国,首府是恩格斯市。但是因为从沙俄到苏联再到俄罗斯,始终是依靠外部输入才能够被动的产业升级,所以俄罗斯对于移民一直有排斥心态。这个德意志共和国在二战期间取消了。一直到今天,俄罗斯也是世界上罕见的没有唐人街的国家。中国移民在俄罗斯是不允许拥有文化传承的。

我们身边也有类似的和平移民例子。过去几十年,欧美日韩以及台湾的人口,带着资金和技术来到中国大陆,带动了本地产业升级。昆山一个县级市,现在就有10万的台湾居民。

事实证明,当外来移民提供的产业升级机会足够多的时候,前面提到的第二条文化融合原则,就可以毫不留情地被放弃。

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大陆允许外国移民和台湾居民建立自己的学校,采用和大陆完全不一样的教材,保留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在上海,浦东和浦西各有一个英国人员子女学校,也各有一个德国学校。苏州有专门的日本人学校,全国最多的时候有10所日本人学校。

2000多万台湾居民,在上海和苏州也各建立了独立的台商学校。至于说最强大的经济国家美国,在中国建立的独立教育学校不计其数,我就不细说了。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如果父母在中国拥有居权,高中阶段转入了本地学校,就可以参加高考。

从另外一方面说,中国的大城市往往不负责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会默许人口输出大县在大城市建立一些半官方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这算是从反方面证明,只要能为当前的产业升级服务,我们其实没有那么在意文化上的统一,反而会说多元化是好事。

条件四:国家有领导世界的雄心,吸引全球人才

第四种能够被大众接受的移民方式,就是前几项的综合了。如果某个现代国家,认为自己有能力或者即将有能力领导世界的时候,就会对全世界的优秀年轻人开放移民。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的英国和法国。一个发起了工业革命,一个发起了政治革命,被看作世界的领导者,也对移民保持了开放态度。

前面我提到,英国的很多殖民地,比如说澳大利亚,对于欧洲移民长期保持了欢迎,但是对于亚洲和非洲人口就没有那么开放。与此同时,英国殖民地的优秀年轻人,比如说印度的数学爱好者拉马努金,一旦能够表露出自己的天才,想去英国定居工作,就没有任何障碍。

两次炸弹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是个波兰人,因为波兰当时亡国,她的家乡被俄国占领,就去巴黎工作。这不仅仅是因为巴黎是欧洲最发达的大城市,也是因为法国经过大革命之后,文化上有自信,有领导世界的雄心,对于移民保持了高度开放态度。

后来的美国也一样,因为以商业方式发展高科技,所以必须让各大企业、各大院校从全世界招揽优秀人才。这其中也包括了中国过去100年的精英人才。这方面无论是科研还是创业,例子都太多了,我不举了。

中国大陆也有过类似的表态。比如说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过去几十年最常见的概括是四个现代化。这个说法很早就有,但是变成一个有国家战略支撑的时间表,是1975年第四届人大会议的工作报告提出的。这一届人大还制定了1975年宪法,第29条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任何由于拥护正义事业、参加革命运动、进行科学工作而受到迫害的外国人,给予居留的权利。

@@@ 我一直都习惯性熬夜,再加上写稿压力大,掉发严重,很早都就地中海了。所以我早就提醒,头发上出现端倪的编辑,好的护发产品非常重要。

这款Y.E.C.D植萃防脱洗发水,是咱们脱发厉害的编辑检验过好用的。我用了一段时间,防脱效果也明显,发际线没有再往上走了。

这小小一瓶洗发水,其实经过了国际权威沙利文认证,而且进行了严格的人体功效实验,拿到了防脱证明。

防脱效果好,头发的状态改善明显,这报告上都有写。它是无硅油配方,里面的水杨酸搭配了OCT,帮你疏通毛囊,控油去屑。

像何首乌、侧柏叶,这11种植物精华元素,能够控油去屑三合一。但是它的味道不是草药味,它的味道是清新的果香,闻着不冲鼻,很舒服。还可以搭这款操作简单的三代防脱滚珠精华一起用。

它采用了米诺地尔核心技术,对比常见的米诺地尔,更护头皮,更好吸收。哪里头发少就滚哪里,精华高效吸收。Y.E.C.D我多次推荐了,这是个功效口碑专业品牌,有效果才有口碑。

防脱这件是,早用早知道。有需要的,去评论区置顶领粉丝券,买两瓶或者搭配护发滚珠,使用更佳。 @@@

我总结一下前面的内容。

首先,因为找工作而出现的分批和平移民,是过去几百年才出现的新鲜事。同时,新时代的平民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需求,得到了政治地位,所以会自主地选择抵制或者是支持移民。

在这个基础上,有四种情况可以决定本地人口是否欢迎移民。

一、有没有充足的资源需要外来人口共同开发,达成规模效应。

二、有没有文化自信可以快速吸收青壮年的劳动力,融入本地社会。

三、新来的人口是不是带着资源或者技术,能够支持产业升级。这一条理由足以压到前两条的负面因素。

四、想领导世界的国家,必须吸纳全世界的人才,也对站在自己一边的外国人负责。


中国的移民现状与挑战

中国当前面临的移民问题

现在我们可以凭借历史经验,略微分析一下当前的中国了。

一、从自然地理来说,中国并不能算世界贸易的天然枢纽,现在也不再是人口第一大国了。资源方面,中国虽然有一定特色,但是人均不宽裕。我们真正的优势就是规模效应。

过去几十年,大学扩招的效果证明,受教育人口成倍增长,完全有可能达成共赢的效果,同时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

二、在文化上融合别人,这是当代中国比较欠缺的方面。我们很难说清楚自己的主流文化是什么,也缺乏讨论形成共识的机会。不要说对外,就是内部的教育、就业、福利和居留权,也有明显的差异,不足以支撑一个有吸引力的文化。

三、外来人口带着资源帮助中国产业升级,这个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依然存在,只是没有过去几十年那么强了。所以给外国人的超国民待遇肯定应该逐渐降低。我们越是欢迎外国人融入中国文化,超国民待遇取消的理由就越强,因为你不能让主动融入主流文化的成员吃亏。

四、今天的中国社会肯定有领导世界的雄心。在中国之前,只有英国和美国两个现代国家领导过世界,最多再加上半个苏联。这两个半国家,至少在他们的上升阶段,对于移民是相对开放的。中国如果想跟进,至少一定程度上要学习他们的经验。

但是英国、美国、俄罗斯现在都因为移民问题天天吵架,这也提醒我们,就算国内实现了产业升级,就算是资源丰富,移民也是有负面作用的,必须要考虑反对者的客观理由。

比如说从人口经济学来看,引入青壮年移民就是从其他国家拿走了教育经费和育儿经费,应该是赚的。同时,本国青年还在担心外国移民和自己形成竞争关系。这就需要解释两个问题。

教育体系与过度竞争问题

第一个问题,既然我们的产业已经发达到了考虑领导世界了,为什么我们的青年怕竞争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扩招初期那样,让更多的受教育人口相互配合,达成共赢呢?或者简单一点说,为什么中国青年担心自己会在职场竞争中输给移民呢?

这就要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教育体系严重落后于产业发展。尤其是每个人交税来支撑的公共教育,既不能做到公平对待本国公民,也不能满足先进产业的需求。

今年,有几个企业兴办的大学,比如说福耀科技、宁波理工,招生都很火爆。这充分说明,中国人自己也公认,中国教育是配不上中国产业的。

配不上那就要有淘汰机制。淘汰指标也许不能让市场完全决定,但至少应该让市场有一半的发言权。比如说国家应该建立足够透明的教育数据市场,公布每个学校的所有学生毕业10年之后的统计数据。比如说人均工资是多少,人均职称是什么,身心健康水平怎么样。如果大家看了数据就直接抛弃某个学校,那就直接解散好了。

教育的另外一半问题来自于过度竞争。我一直说考试不能取消,但是应试教育必须压制。对付应试教育最好的办法不是禁止学生做什么,而是规定学生必须做什么。

现在假期不断增加,公立学校的教学大纲受限制也越来越多。这就必须配上足够的集体活动,投入足够的公共财政,强迫他们这些学生参加体育比赛和其他娱乐,把学生的时间都占满。这样才能对冲应试教育的害处。最起码不能让中国的学生身体衰弱、精神萎靡、社交退化,然后居然又害怕来自其他国家的年轻人。

中国人担心移民的另外一个理由,就是我们的优质就业也许没有那么多。

投资结构与就业机会问题

中国的实体经济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但是中国青年认为就业和创业机会少。最直接的解释就是投资出现了问题。大量的投资没有转化为生产性的物资,而是变成了需要性的小消费。

第588期节目分析过这个问题,我们这里一起回顾。

第一工业大国居然缺机器,最简单粗暴的理由就是我们没人住的房子造得太多了,没有交通流的路桥太多了,没有人气的新区太多了。造机器需要钢铁,造空着的房子和没有人走的大桥也需要钢铁,一个多了,另一个就必然会少。

我的意思是,投资都用来造空房子了,知道那些空荡荡的街道,那么整个社会一定就会缺乏搞生产的机器。投资的时候,他们都挑简单的事情干,都希望自己是快速拉网格修路、建开发区的那个。都希望别人是搞研发、开企业,冒着风险搞生产,给自己交税的人。而真的到了收税的时候,更是都挑容易的方案去做,都不想得罪人,都想把房产税这一类问题扔给后任,自己选择再炒一块地皮卖掉,过了眼前的任期就完事。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财富和钢铁积累都无效的投资项目上,浪费了年轻人的发展机会。

这些新建的街道公路,本来可以跑高效的物流系统,但是因为资金都被拿去修路搞房地产了,没有人去承担有风险的生产和研发任务。这就导致这些新区没有容纳足够的高效企业,只能是10年前的棒棒军继续在马路上晒肌肉,成为低效生产的代表。

到了这一步,年轻人不能得到足够的机器工具,不能通过技术路线当白领,那就只能追求另一种白领路线。他们希望考公务员,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分配权,最起码可以给自己一份安全感。这实际上就是孔乙己搞秀才的路线,考不上当然要自嘲。

移民问题的核心是内部矛盾

说到这里,我的观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对于大国来说,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移民问题的核心,依然是内部的现有矛盾,而不是外部的新增矛盾。

我相信中国都会支持外部移民在中国创业,做出另外一个英伟达,也能够支持另外一个居里夫人来中国搞研究,在北京拿一个诺贝尔奖。但是为了这个目标,为了承担这个目标的代价,中国内部需要改革的问题还有很多。

感谢各位收看,964期节目到此结束,我们10月14号周二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