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801 期 ~ 第 900 期

【睡前消息900】沙特又砸盘 还会负油价吗?

欧佩克宣布增产石油,判断变化。

大家好,2025年5月16日,星期五,欢迎收看第970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5月3日,石油输出国组织,也就是常说的欧佩克发布声明,包括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在内,八个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将从今年6月开始增产,日均增加41.1万桶。

这是欧佩克加联盟连续第二个月以超过预期的幅度增产。

消息一出,国际油价立马大幅下跌。

今年1到5月,油价总体上是下降趋势,布伦特原油价格从75美元下降到65美元,已经是2021年以来的低点了。督工,为什么欧佩克还要集体增产?

沙特为何再次“砸盘”?

多说媒体分析过了,这是沙特在掀桌子,惩罚其他产油国。

作为欧佩克的主导国家,沙特打算报复过去两年一直在违反协议、超量出口石油的成员国。你想增产,那我就陪你一起增产,把油价压到你受不了的地步,迫使违规国家低头认错,服从欧佩克的政策。

欧佩克现在有12个成员国:沙特、阿联酋、委内瑞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加蓬。

2016年之后,还有11个石油出口国和欧佩克保持了定期的联系协商,共同进退,相当于非正式成员:俄罗斯、哈萨克、墨西哥、阿塞拜疆、巴林、文莱、马来西亚、南苏丹、苏丹、阿曼以及最新加入的巴西。

12加11,23个国家组成了欧佩克加联盟,这是一个不承认自己是卡特尔的国家卡特尔。共同点是财政和经济高度依赖于油气出口。

产油国当然都希望油价能够一直保持在高位,遇到全球的油价低谷,减产和保价那也是欧佩克经常使用的招数。当然更好的选择是别人减产,自己增产。

最近这一波减产始于2023年11月。当时欧佩克加宣布,为了阻止油价下跌,八个主要产油国要主动减少原油开采和出口,每天要制造220万桶的缺口。

全世界每天需要1亿桶原油,平均要减少2%以上的供给,是很强的刺激了。但是从效果来看,价格并没有提升,反而是缓慢下降,进一步加深了欧佩克的内部矛盾。

沙特和俄罗斯是欧佩克加体系中最重要的国家,他们的石油产量配额占了欧佩克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在历次的保价斗争中,沙特一般要主动承担大部分责任。过去几年,在石油产量和价格如何平衡的问题上,俄罗斯和沙特走得很近,基本上共同进退。

其他较小的成员国对欧佩克的归属感就没有那么强了,经常是超欧佩克额生产。

从历史案例来看,如果超产幅度有限,沙特一般也就装糊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如果规模太大,影响到了整个减产保价的行动,私下劝导又没效果,沙特就会直接掀桌子,全面增产,干脆把油价打崩。

大幅度增产当然首先是伤害自己,但是沙特必须证明,它真的敢下决心去惩罚违规者。全世界都知道沙特有巨大的闲置产能,短时间之内说增产就能大幅度提高原油产量。

同时,沙特的平均采油成本低,毛利率高,降价也不会降到自己的生产成本线以下。所以沙特敢于发动欧佩克的内战,压服其他产油国。

欧佩克是一个没有强制力的国际组织,多年以来没有散架,没有类似于清盘机构,一直能够保持基本的团结和行动力。原因就是沙特对其他国家又拉又打,做出了当大哥的态度。

这次沙特和俄罗斯联手推动超预期的增产,又是一次类似的循环。

按照媒体报道,当下的欧佩克加,违约的超产成员,主要是哈萨克和伊拉克。其中哈萨克私自增产的规模最大,面对其他成员国的质疑,态度也更强硬。

根据专业机构整理的信息,伊拉克超产规模目前大约只有每天9万桶,而欧佩克加分配给伊拉克的产量配额是每天400多万桶。

伊拉克累计超产了20万桶,相当于自己的半天产量,而且伊拉克的态度也不错,虽然找了一大堆哦很困难的理由,但是承认自己违规,也带表示,只要情况好转,就会通过补偿性的减产,把超产的部分全部退回来。到了今年一季度,伊拉克已经有了一些实际减产的迹象。

但是另一个超产国家,哈萨克的态度就比较顽固了。

哈萨克不是欧佩克的正式成员国,不过也正式接受了欧佩克加的配额协议。根据协议,今年3月份,哈萨克的石油产量配额是每天146.8万桶,但是行业情报统计,它的实际日产量应该达到了180万桶,每天超产33万桶以上,比例大于20%。

哈萨克对此给出的理由很牵强:增产是外资石油公司做的。从2022年开始,哈萨克最大的田吉自油田扩产项目陆续竣工,这是哈萨克超产石油的主要原因。田吉自油田主要的投资和运营上是全球的石油巨头雪佛龙和艾克森美孚。哈萨克官方声称,他们无权对雪佛龙、艾克森美孚的生产计划做出干涉,所以这两家的新产量不应该算入配额。

虽然沙特等国一再施压,哈萨克的态度仍然坚定。4月下旬,哈萨克的新任能源部长公开表示,在决定能源生产的时候,哈萨克会优先考虑本国利益,欧佩克加的要求只能排在后面。对于所谓的超产问题,哈萨克既不打算减产,更不准备补偿之前的超产部分。

外界甚至认为,哈萨克高官这么强硬的公开回怼,可能意味着哈萨克在考虑直接退群,要正式放弃欧佩克加的成员资格。

哈萨克的态度当然令沙特以及其他遵守减产配额的国家非常不满,很有可能最终推动了沙特和俄罗斯等国达成增产协议,大家一起砸盘,看谁更有耐受力。

这在欧佩克历史上其实也是惯例了,虽然各国一般都公认沙特是欧佩克的大哥,但是每隔一段时间,欧佩克内部就会有挑战沙特权威的刺头冒出来。哈萨克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另外,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基础能源,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必然要考虑国际政治因素。80年代沙特发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价格战,把原油价格打到了1986年的10美元,一般认为就是配合美元打击前苏联最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

2019年,原来欧佩克的重要成员国卡塔尔宣布退出,虽然自称是原因无关政治,但是分析人员还是普遍相信,卡塔尔在沙特的外交矛盾,甚至两个王室之间的私人矛盾,对于卡塔尔的脱欧决定起了关键作用。

除了石油之外,沙特是一个虚弱的帝国,还有激烈的内部矛盾。所以沙特需要保持对欧佩克、对全球油价的影响力,作为最重要的外交筹码。必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交换,请相关大国出手帮助自己化解危机。所以多年以来,沙特一直承担了欧佩克大部分的闲置产能。

从纯粹的经济角度看,沙特这么做是吃亏的,但是沙特因此成为了全球石油供应的最终平衡者,得到了额外的安全和外交发言权。

对于欧佩克体系内其他的中间产油国来说,欧佩克体系换来的政治筹码沙特自己拿了最大一部分,剩余的部分俄罗斯又拿走了一多半,小国没有什么政治回报,时不时地要在经济上多占一些便宜,非常合理。

沙特也默认了小国可以放弃政治筹码,换取经济利益,但是这种交换并没有一个标准的交换比,各方面始终在不断博弈,争取对自己更有利的条件。一旦相互之间的看法差距太大,就会导致产量失控,油价暴跌。跌到所有国家都受不了的时候,欧佩克体系就会再次团结起来,这是典型的卡特尔行为。

@@@ 督工又幸福了。神奇小鹿新出的小冰席,你这就换上了?

这我跟小鹿这层关系啊,他有了新品,还不给我先过目一下。再说了,他们家的被子我就很喜欢,刚好凑齐了一套丝滑入夏了。

名如其名,这小冰席真的是一触即冰,前一秒还热得像火球一样,后一秒躺上去暑气就消了。足足三层结构,接触层是科技凉感面料,Qmax数值高达0.31,超出了国家标准凉感的两倍。高温天躺着也能秒变空调房。中间层有5毫米厚,躺上去像是瑜伽垫那种软软的触感。

跟我买过的那些硬邦邦还容易夹头发的竹席真的不一样。

而且有的席子做工不好,透气差,汗液粘腻在上面,满虫滋生,长痘痘和皮肤痒都是常有的事。它就睡得很舒坦。四周散热孔,透气性强,不闷汗,表层也设计了3D织的透气网。哪怕平时出汗多,一觉醒来也能清清爽爽。A类母婴人证,加上7A级的抗菌防螨,敏感肌和小宝宝也能放心睡。脏了还能直接扔进洗衣机,非常好打理。

细节也足够到位,四角都有弹性带固定,怎么翻滚都不会移位。侧面还有阻挡,这下眼镜手机再不怕找不到了。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床品的好坏直接影响睡眠质量。与其踩雷退货浪费时间,不如直接入手神奇小鹿,两种尺寸,大床小床都有得选。

现在活动力度很大,在评论区留我的券下单,保价大促还送运费险,两年质检质量问题免费换新,快抓紧试试吧。 @@@

那这一次价格战要持续多久,产油国才会重新团结起来?

油价战的底线与未来

恐怕不会太短。前面说过,欧佩克加成员国,大多数在经济和财政上都对油气收入有了很强的依赖性。很多欧佩克国家的原油开采成本并不高,但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或者是为了供养军队,外界普遍认为他们需要的平衡油价很高。

比如说沙特在推动沙特愿景2030,经济转型计划花钱如流水。俄罗斯已经陷入大国战争三年之久。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他们期待的油价是70美元以上。而在这一轮增产之前,国际的平均油价已经降到了60到65美元,未来还会更低。

但是沙特和俄罗斯的经济体量又比大多数的欧佩克国家要大,可以用储备换时间。在过去年景好的时候,沙特和俄罗斯两国把部分油气收入以储备基金和对外投资的形式存了起来。这笔钱的规模外界没有精确数据,一般认为在欧美制裁冻结之后,俄国大约还有几千亿美元可以动用,沙特还有可能更多。

另外,凭借自己的油田,沙特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有很强的融资能力。所以到了增产砸价的比赛耐力环节,沙特和俄罗斯两国还是很有自信去顶上小半年,最起码也要装出很有自信的样子。

本轮斗争的实际发起者哈萨克面对可能的油价战,应该也不怎么慌张。他敢和两个老大哥公然作对,肯定也是做好了准备。

从财政上看,虽然哈萨克本国金融市场的规模很有限,但是它的公债累计比例也不高,只有GDP的30%左右。另外哈萨克也有一个用部分油气收入去充实的主权财富基金,在2024年末,这个基金大约是存了630亿美元,相当于哈萨克一年半左右的预算收入。

哈萨克的财政情况沙特肯定很清楚,所以市场分析中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沙特以及俄罗斯发动增产,目的并不是为了压服哈萨克,至少不是唯一目标。更大的目标其实是为了打压其他竞争对手,巩固欧佩克加在全球石油市场的地位。

从历史数据看,2021年以来,以年计算,油价从未低于70美元,一度冲到了90美元。这产生了两个欧佩克很不希望看到的后果。第一个后果,由于高油价,全球大大小小的石油公司勘探和开采的积极性都很高。根据行业机构统计的数据,22个欧佩克加国家拥有全球大约80%的已探明石油储量,但是实际产量目前只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这个数据在2010年左右还有50%以上,丢失的部分市场份额,主要原因就是新兴石油产区的产量。

这些油田一部分是靠技术进步,发现了新的传统油田,主要集中在海上,比如说之前提到的哈萨克田吉自油田扩产项目。大部分就位于离海的浅海或者滩涂沿海区。还有南美国家圭亚那近十年也在经济近海区发现了超大的油田,并且已经逐步投产了。

更多的新的产能还是大量的非传统原油涌入市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页岩油。依靠页岩油的产量,美国在2018年重新成为全球的原油生产第一大国,并一直保持到今天。现在美国的原油产量有接近四分之三都是页岩油,总量接近每天900万桶。不算传统油田,只有页岩油产量,美国就已经和全球第二和第三石油生产国沙特俄罗斯相差不远了。

对于沙特和俄罗斯来说,目前他们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已经接近于他们能够接受的下线。再继续下降就有可能量变推动质变,动摇他们对全球油价的影响力。也就是说,这两个国家不能再用增产或者减产去交换政治筹码了,这比少赚钱还要可怕。

油价长期保持在七八十美元的第二个后果,就是石油用户的快速下降。

疫情和俄乌战争之后,全球的经济发展明显减速,主要的经济体各有各的难处。而油价长期处于高位,导致下游的用户主动减少了石油消费,降低能耗,或者直接寻找替代性能源。过去五年,我的同事买了五辆车,都是电动或者混动。整个工作室开纯燃油车的人只剩我一个了。这种异乎寻常的新能源行业替代速度,一定程度上就是70美元以上的高油价倒逼出来的。

我的身边的统计学推广到全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净进口经济体,中国的石油消费很有可能已经见顶了。2024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同比下降了2%。2025年,一季度同比再次下降了1.5%。电动汽车正在消灭产油国的市场。

长期需求越是下降,俄国和沙特越是需要保住自己干预油价的能力。2020年,这两个国家借口协商失败,联手发动了一场残酷的油价战。2020年5月,叠加了一系列的意外因素之后,美国西德州的标注原油价格被打到了每桶负37美元。无数的中国投资者以自己想不到的角度破产。

表面上看,那次价格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沙特和俄国两家没有能够达成减产协议,都要增产向对方施加压力。但是从最终效果来看,2020年损失最惨重的国家都是第三方。

比如说欧佩克的正式成员伊朗,因为长期受到制裁和封锁,它的经济状况非常不好,赤字和通胀的连接上升,投资和消费大幅萎缩,黑市上汇率狂跌,上上下下全都指望石油出口换点外汇支撑呢。油价大幅下跌,差点就打垮伊朗政权。

当时刚刚回到全球最大生产国的美国石油业,同样被狠狠捅了一刀。原因还是他们的开采和采油成本太高。刚才解释过,沙特和俄罗斯两国财政对油价的要求和实际的开采成本是两回事。沙特敢于发动价格战的底牌,就是它的油气开采成本普遍很低,一般认为整体不超过10美元每桶。俄罗斯因为有部分的新项目,抬高了整体成本,国际能源署认为,不包括税费,俄国现有油田的平均开采成本大概是20美元每桶或者略低一些,部分西伯利亚油田最高,可能达到40美元。

和沙特俄罗斯原油竞争激烈的北美页岩油,是纯粹的市场项目,亏钱就要关门。2020年的时候,页岩油技术还在发展,大部分的作业成本甚至高于俄国的北极油田。

另外沙特和俄国的石油开采基本上被大公司控制,和政府关系紧密。美国的页岩油开采至今仍然很分散,主要由中小企业来主导。

中小公司主导行业,优点是运营非常灵活,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抵抗短期价格波动的能力普遍不强。

尤其是美国经济的金融化程度太高了。2020年的时候,大部分页岩油开采企业是让都有很高的财务杠杆,一旦油价跌破了盈亏线,可能会立刻破产。所以2020年沙特和俄罗斯的石油价格战,实际上只打了三个月左右,就已经重创了页岩油行业,产量暴跌。这逼迫当时的特朗普第一届政府出面,威胁要制裁,劝说沙俄达成了产量分配协议,勉强结束了那次价格战。现在的美国页岩油产业是在过去五年相对较高的油价之下活起来的。

现在全球原油产业的情况和四年之前比较相似。美国的页岩油行业虽然技术上又有所迭代,压低了部分成本,但是整体成本仍然高于大部分传统油田。按照美联储达拉斯分行的一份报告,美国页岩油2024年的平均作业成本大概是37美元每桶,和俄国成本最高的北极油田差不多,更不能碰瓷沙特的低成本油田。按道理说,美国并不希望石油价格战太厉害。

但是特朗普还有另外的难处。特朗普去年再次当选,最重要的原因是拜登政府后期,美国的通胀指数达到40年来的顶峰,引发了民众强烈不满。特朗普也把降低通胀作为自己极重要的竞选纲领和政治承诺。他提出的主要对策就是降油价,压低整体的物价。

上任之后不久,特朗普就在今年1月23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言讲,公开对欧佩克喊话,要求他们增加原油产量,降低全球的油价。很快他又在白宫接见了沙特王储,实际的执政人萨勒曼王子,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现在沙特真的开启了增产过程,特朗普政府显然没有办法指责,可能还要感谢他们配合自己的战略方针,但是对于美国页岩油企业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虽然特朗普一项宣称自己非常亲近传统的能源行业,但是从他再次上任以来,美国石油行业的情况并不好。主要的油田服务公司贝克休斯、哈里伯顿和SLB,五家都下跌了20%到30%以上。在关税战忽然升级之前,标准普尔上的能源板块整体跌幅已经超过了11%,比大盘8%的跌幅高出了不少。

现在来看,美国资本市场的嗅觉确实灵敏,已经预料到特朗普会默许欧佩克加发动价格战,打低油价,用来缓和国内的矛盾。而沙特也不会让特朗普只占一边的好处,刚刚和美国签订了历史上最大的军购合同,还承诺要向美国投资几千亿美元。虽然这些资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全进入美国,但是对于特朗普来说,已经很找面子了。

所以油价可能会出现一个暂时的低谷,也许不会低到2020年的负油价水平,但是低价的持续时间不会太短。

最新消息,伊朗高级官员已经做出了半正式的承诺,愿意永远放弃开发核武器的权利,销毁全部的高浓缩铀,换取美国解除制裁。这扇门一旦放开,几周之内可能就要增加每天20万到30万桶的产量。长期来看,可能会增加每天几百万桶。这更增加了市场的降价预期,中小产油国可能要准备迎接财政方面的生死考验。

当然俄罗斯和沙特也不会期待油价一直处于低位,总要找出机会把油价拉回来好赚钱。所以油价的趋势应该是短期看跌,中期看涨,长期随着电动车进一步推广还是要下跌的。

上一次负油价的时候,中国汽车还能占一半的石油消费量,到了2035年能占四分之一就不错了,这一下子就要让出四分之一的消费量。众所周知,如果是需求下降四分之一,价格下跌远不止四分之一。所以俄罗斯和沙特如果不能准确的判断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分界线,就很容易在油价战争中财政失控。21世纪已经不是石油的时代了。

感谢各位收看,970期节目到此结束,我们周日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