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801 期 ~ 第 900 期

【睡前消息893】美国之音关门 心脏起搏器降解

1 美国之音停播。 2 可降解心脏起搏器

大家好,2025年4月29日星期二,欢迎收看893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美国之音停播

3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一项命令,取消美国之音所属的美国联邦全球媒体署。美国之音主任麦克·阿布拉莫维茨表示,他和几乎所有的1300名员工全都被带薪休假。督工,美国之音这1300名员工之前都是干什么的?

首先要核实1300名员工这个数据。

作为美国联邦下属的政府机构,美国之音的资金完全依赖于政府拨款,每年需要向美国国会和民众公开预算,不能接受任何的第三方捐赠或者是投资。

根据联邦全球媒体署的公开文件,2024年美国之音的核定编制是988人,其余的员工属于个人承包商,翻译成我们的汉语口语就是外包岗位。2024年,外包人员超过600。

988个正式员工,600多外包,要是两个外包的工资相当于一个正式员工,1300的数据就算对上了。

对于工厂来说,1300人不算多,对于媒体机构来说,1300人是个很大的数字,需要解释一下人员分配。

过去,我周围很多人听美国之音是为了练习英语听力。在20世纪,优质标准的英语口语电台是很稀缺的资源。其他人知道美国之音,往往是从官方媒体间接了解,知道这是一个攻击中国的媒体。但是,除了英语播音和攻击中国之外,美国之音还有不少业务。

美国之音成立于1942年,主要任务是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对外宣传美国价值观。二战期间,美国之音主要针对东南亚、非洲、中欧播出,都是轴心国的区域。冷战期间,美国之音增加了东亚、中东、东欧、南美的宣传,对共产主义和阿拉伯国家输出价值观,一直持续到现在。

根据官方网站数据,美国之音在英语内容之外,还同时提供了47种语言节目,比如说乌尔都语、豪萨语、缅甸语。输出方式包括短波电台、电视和互联网。

每一种语言的节目,不仅是英语新闻直接翻译,还有编辑团队、制作团队和技术人员,采编当地的新闻,根据本地文化制定播放计划,这是最占人力的地方。2010年,美国之音减少了粤语节目,直接就影响了45个工作岗位。

当然中国是大国,汉语节目占用的人力肯定比较多,但是人口最少的语言,只要有独立节目,也需要编辑、技术和播音岗位。2012年,美国之音取消了面向老挝、越南、阿尔巴尼亚和希腊的节目,每个节目削减的岗位最少是四个。

美国之音的核心任务是传播美国价值观,2020年到2023年的数字报告,美国之音直接说,我们的任务是讲好美国故事。

所以,美国之音在美国国内还有记者和采编团队,对外国宣传美国制度的优越性。在大选期间,美国之音每天都要采访政府官员和媒体专家,讲解美国大选,还要针对受众所在的国家,采访相关政策的制定人和政客,解释美国做出相关决策的原因。比如说对乌克兰,就用俄语去直播拜登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演讲。

这些任务累积下来,用47种语言制作节目,1300人不算多。美国之音的预算开支75%到80%是给员工发工资。

虽然占用了很多人力,但是按照美国之音自己的报告,物有所值。无论是为了听口语,还是喜欢美国之音的价值观,2024年还有3.61亿人在收听节目,和NBC、CNN、福克斯这些市场化媒体相比也不算差。

相比之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并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之前,2006年自称为61种语言配备了1000多员工,另外还有700多个编辑记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再加上200多外籍员工。只要你想组织一个对全世界宣传价值观的媒体,一两千员工那就是最起码的数字。

如果美国之音的宣传效果还不错,为什么特朗普还要坚持关掉它?

因为美国的全球化战略在调整。

特朗普的行政命令并不是针对美国之音一家,而是美国之音的上级部门,联邦全球媒体署。这家单位同时还管理自由欧洲电台、自由亚洲电台、古巴广播办公室、中东广播网络。特朗普是要废掉冷战期间建设的对外宣传体系。

同一个行政命令还关闭了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威尔逊中心是美国政府出资建立的顶尖外交智库,长期输出美国外交政策。2022年,因为在俄罗斯宣传反战观点,俄罗斯的联邦检察院宣布,威尔逊中心是不受欢迎的机构,现在连美国也不再欢迎它了。

特朗普在上一个任期,2017年就想关闭威尔逊中心在内的19个联邦机构,包括非洲发展基金会、美洲基金会、美国和平研究所。这些外交机构都成立于1960年代到1980年代,和美国之音共同构成了美国冷战时期的对外宣传体系。

第一个任期,特朗普也限制了美国之音。在2020年的国会预算,美国之音的开支从2.5亿美元压缩到1.8亿,下降24%,员工人数从1100减少到837人,节目全面减量。

即使中间还有一个拜登的任期,美国之音也没能完全恢复,员工人数再也没有恢复到裁员之前,稳定在1000人以下。

在这之前,美国之音曾经在2010年、2012年分别裁撤了老挝、越南、粤语的语言部门,人数一直在下降。特朗普继承了历届总统的政策,只是下手更狠一些。美国在减少价值观输出,这是一个长期既定国策。

在美国之音关闭这段时间,除了海外媒体的同行抱怨之外,没有群众抗议,也没有高官出面反对,只是遇到了一些程序性的反对,恐怕美国之音真的要退休了。

如果美国之音向特朗普的意识形态靠拢,能不能避免被关闭的结局?

不太可能。

首先,美国之音并不能成为美国政府面向国内民众的宣传工具。根据美国1948年的史密斯-蒙特法案和1987年的对外关系授权法案,美国之音向美国公民宣传属于违法行为,这就是美国人不能听美国之音这一说法的来源。所以美国之音即使向特朗普靠拢,也无法帮助特朗普影响国内。

其次,根据1994年的美国国际广播法,美国之音记者可以自行决定报道哪些新闻,如何报道这些新闻,任何美国官员插手行为都属于违法。特朗普要想控制美国之音,那只能是提名自己人,以负责人的身份去间接控制。

对于特朗普来说,在美国财政紧张的前提下,每年去花近3亿美元,维持一个不能为自己拉选票造舆论的媒体,没有什么意义。

那美国之音被关闭之后,它的员工怎么办?

988名正式员工基本上都是美国公民,他们的去向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管理层,比如说董事会成员、理事、总监,这些人本身就是政客或者知名记者,由美国政府直接任命,工作不用操心。比如说年初被特朗普宣布负责美国之音的卡里·莱克,曾经是亚利桑那州的州长候选人,可以预期他以后还会继续从政。俄语频道的前主管在2024年被任命为美国国务院的俄罗斯事务顾问,负责舆情分析。

第二类是媒体工作者,也就是记者、编辑、制片人,他们具有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跳槽也不难。根据职业社交媒体检索到的信息,他们基本上都选择了继续做新闻媒体。

第三类是其他知识人员,包括网站运营、后期制作、设备维护,这在美国是热门职业,去哪都可以。

根据美联社2020年的报道,在正式员工之外,美国之音还有80个左右的外籍员工,基本上都是外包人员。他们通过由美国国务院颁发的J-1签证进入了美国,有效期只有两年。J-1签证属于非移民签证,如果需要换成移民签证,这些员工必须返回国籍所在地,两年之后再重新申请更换签证。

在2020年裁员期间,美国之音已经有16名外包员工因为签证到期被驱逐出境了。今天美国还在进一步收紧移民政策,这些人恐怕要回国谋生。

美国之音的关闭代表两个时代的结束。首先是广播时代结束了。传统媒体的特征是单方面发送节目,靠专业团队生产内容,不与观众做及时的互动。在视频直播和弹幕的时代,这种媒体本来就是要衰落的。

其次是美国主动输出价值观的结束。现在的美国在生活方式上对其他国家不再有碾压性的优势,在政治观点上内部斗争严重,很难形成统一的立场,内部没有共识,对外输出就做不到理论自信。所以无论是哪个总统当政,在可预期的未来,美国都会减少对输出价值观的投入。

美国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经验教训。过去几十年,官方媒体经常重复一句话,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现在美国对外宣传的传统媒体主动撤出了阵地,下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怎样从新媒体角度去占领阵地,以及用什么思想去占领阵地。

过去阵地在美国手里,中国可以简单地用反对态度做批判。现在是美国主动让出空间,中国就必须说清楚要宣传什么样的价值观,尤其要在对外宣传之前,内部要有足够的讨论,达成共识。

第885期节目,主题是尼日尔在勒索中石油,要接管中国资产。890期节目,我介绍了布基纳法索抓捕中国企业负责人罚款。

曾经反对美国和法国的军政府,现在开始对中国企业下手了,这是政治和经济问题,也是贴到脸上的文化和思想问题。

如果中国没有高水平的新媒体宣传内容,不仅会错过美国让出来的舆论空间,还会直接影响自己的海外投资。


可降解心脏起搏器

4月2号,《自然》期刊发表一项研究成果,美国西北大学教授、生物电子研究所主任约翰·罗杰斯开发了迄今为止体积最小的心脏起搏器,尺寸是1.8毫米乘以3.5毫米,差不多是一粒米这么大。督工,为什么这个起搏器会被《自然》杂志关注?

最新的微型起搏器主要有两个优势:一是体积小到可以用微创手术植入,降低了手术风险;二是使用了可降解材料,体内自然消失,不用二次手术取出。

目前主流的植入式起搏器,大小和钥匙扣差不多,重量在25克到30克左右。主体是一个脉冲发生器,需要通过手术埋到胸部,发送脉冲电流,保证心率正常。

和主流的起搏器相比,新的微型起搏器适合两种场景。一种是外科手术,作为患者术后的临时起搏器。

绝大多数心外科手术都要让患者心脏暂停,手术期间进行体外循环,手术之后再重启心脏。这会造成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术后心动过缓,如果不能及时干预,死亡风险超过50%。临时起搏器可以降低心动过缓的风险,但是起搏器的植入手术非常精细和复杂,导线插入心脏之后还会刺激疤痕组织生长,甚至可能会跟正常的心脏组织粘连。后面移除或者是更换起搏器都会有新的风险。

比如说登月第一人,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就是在心脏搭桥手术之后,拆除起搏器导线的时候心肌出血,最后死亡。现在的微型起搏器就有可能救他一命。

微型起搏器的另一种使用场景是作为新生儿和未成年患者的临时起搏器。

先天性心脏缺陷是新生儿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将近1%的新生儿有先天性的心脏缺陷,大多数只是在出生的时候心脏还没有完全发育好,只要通过人工辅助起搏,大概七天之后,大部分患者的心脏就可以自我修复。

但是因为新生儿的心脏和附属器官太小,也太脆弱了,植入和移除起搏器都有很大的风险。如果使用微型的起搏器,微创植入,风险就会小很多。

那新的起搏器为什么能做到这么小?

首先,起搏器本身只集成了脉冲发射单元和电池,把心率监控和控制单元放到了体外。植入的部分没有导线,就不需要植入手术,只需要通过一个3毫米的皮肤切口就可以放置在心脏表面。

起搏器在体内需要从体外来控制。项目团队把拇指大小的塑料片贴在患者的皮肤表面,如果患者的心率过缓,这个塑料片就会用近红外的光脉冲去激活起搏器,发出电脉冲。

除此之外,微型起搏器完全采用了生物可降解材料。电极的正极材料是三氧化钼,负极材料是镁锌合金,控制元件是硅纳米膜构成的光电晶体管。植入之后最多两年半,材料就能排出体外,不需要手术取出。

这些材料当然也有隐患,比如说三氧化钼就属于2B类的致癌物,但是不用过度担心,因为油炸食品和酒精的致癌等级比三氧化钼还要高一些。和可能的心脏病风险相比,微型起搏器的风险就不值一提了。

中国科研人员也为这个项目做出了重大贡献。项目团队一开始是考虑体外供电的,为了保证功率,就需要在起搏器里面安装线圈,体积很难控制。最后,起搏器采用了中国张亚敏博士的方案,利用人体体液环境形成原电池来供电。

这款微型起搏器已经进行了实验,在猪和人类捐献的心脏器官上连续运行了16天,这足够大多数心外科手术患者度过恢复期了。

这个约翰·罗杰斯是物理学博士,一直搞的是材料科学,怎么忽然就做出了顶级的医学设备?

医疗设备一直是机械和电子产业的分支,只是需求比较特殊。早期的医疗设备比较简单,都是医生学习一些机械知识之后自己制造,比如说听诊器、胃镜、心电图仪、无影灯、人工心肺都是医生发明的。

18世纪末有人发现,电流能够让已经停止的动物心脏恢复跳动。之后经过上百年的实验和临床实践,人类开发了心脏复律、电击除颤、心脏起搏技术。直到今天,人类还是没有完全搞明白心脏工作的原理,但是已经清楚地知道用什么样的电信号去刺激心脏跳动了。

起搏器开始也是医生自己造的。1932年,美国胸科医生海曼开发了第一台心脏起搏器,通过发条驱动,摩擦生电,发出特定频率的电脉冲。这台起搏器有7.2公斤,只能在体外使用。到了50年代,医生尝试在患者体内植入永久的电极,可以随时连接脉冲发生器,进行心脏起搏。

微晶体管发明之后,医学家开始和工程师合作,推动起搏器小型化,制造可植入的设备。1960年,美国外科医生利拉海、厄尔·巴肯和工程师格雷特巴赫共同发明了第一台植入式的心脏起搏器。

早期的植入式起搏器电池寿命有限,需要经常手术更换。第一位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就一共更换了26台。所以起搏器的发展方向是设备要越来越小,支持无创植入,还有供电持久,要减少手术。小型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专门的工程师来做了。

约翰·罗杰斯教授在医学方面是外行,直到微型起搏器的项目启动,他还不知道心外科手术患者需要使用临时的起搏器。

但是他领导的西北大学生物电子研究所跟全世界的很多科研医疗机构都有合作。这次的微型起搏器研究项目就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参与,这是跨学科团队的胜利。

这个罗杰斯教授的团队还有别的技术,比如说电子触觉和拥有电子触觉的电子皮肤,这都是顶尖水平。我以后要重点关注美国西北大学生物电子研究所的新闻了。

那卫星起搏器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投入使用?

目前已经有企业参加科研了,希望两到三年后能够开展临床试验。起搏器的生产企业美敦力也表达了兴趣。

但是微型起搏器的工作寿命有限,就算成功投入商用,短期之内也只能作为临时起搏器。未来如果能够彻底替代永久性植入的起搏器,才能形成诺奖级别的成就。

目前植入式起搏器还是相当昂贵的医疗设备。构造最简单的单腔式起搏器,只能对一个心房或者一个心室发挥作用,主流国际品牌的价格平均在5万左右,超过了等重量的黄金。构造更复杂的双腔、三腔起搏器,能够同时起搏心室和心房,还附带除颤功能和高级的心率监测算法,价格要30到50万元。

这个价格和精密设备的成本有关系,也和市场垄断有关系。目前全球使用起搏器的患者大概是1000万,集中在欧美、日、澳这些发达国家。美国有超过300万人安装了起搏器,每年植入十多万个。中国每年有50万到60万的心衰患者,不到10万人能用上。

起搏器在美国被看作一次性设备。最近几年,美国慈善组织和医疗机构一直在呼吁,要像捐献器官一样,在死后捐献起搏器,提供给发展中国家,主要流向之一是印度。

中国产品目前已经开始拼价格战了。单腔起搏器价格在2万元左右,双腔起搏器大概是3万元,三腔起搏器10万元,比进口产品便宜了一半以上。2024年3月,广东省的药品交易中心公布了心脏起搏器价格,价格最高是7.35万,最低是7100块。

国产心脏起搏器主打价格优势,首先就要占领临时起搏器市场。这正好和新开发的微型起搏器构成了竞争。所以中国企业需要关注这次技术革新,想办法做自己的可降解起搏器。

最后提醒各位观众,明天就是4月的最后一天了。民国史的系列视频,本月要按时更新第三期,欢迎各位的充电股东批判。

893期节目到此结束,我们周五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