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801 期 ~ 第 900 期

【睡前消息863】唐探1900可以看 别认真

唐人街探案1900观后感

大家好,2025年2月14日星期五,欢迎收看863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督工,今年贺岁档的电影你都看了吗?有什么感想?

最近的电影都不短,算上电影院来回的时间,一场就要占用三四个小时的时间,所以我隔两天才能看一部,否则就要耽误工作了。

春节档我首先看了唐探1900,先说总体评价,百分制打分的话,打个60分或者略多一点,再具体来说,就是可以看,别认真。

2021年我给《唐人街探案3》做过影评,第237期节目探讨了电影想讨论的日本遗孤归国问题。

那部电影还有另外一个主题,就是社会性压迫,但是我们略过不谈了,因为我们发现想用一部电影的篇幅把两个沉重的主题都讨论清楚,还要再加上核心的探案主线,加上必不可少的搞笑支线,对于叙事能力的考验就太高了,结果往往是弱化了每一个主题,让每个人物都显得更单薄了。

另外作为一个系列电影,导演和编剧还需要给唐探系列电影再加戏,比如说把同系列的电视剧演员,所谓的五大灵童之类的角色放到电影里面推销,这更是扰乱了叙事。

当然要考虑到2021年是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无论是电影院还是拍摄基地,都是水深火热,连龙套演员都凑不齐,很多情节也许不是导演想这样拍,而是现有的人手只能这样拍,所以我不苛求当时的电影水平,能做出来就算及格,再有亮点,那都是加分项。

但是四年之后的《唐探1900》,不仅没有解决主题过剩的问题,还进一步增加了主题,在推理探案主线之外,至少还有华工和排华法案,革命和清王朝,印第安人三个主线,虽然没有硬塞五大灵童之类的演员,但还是总惦记的给张新成扮演的白振邦加戏,这就影响观感了。

唐探对外说成本是5亿,应该是没有算地方政府补贴和额外的支援,现在票房30亿,最终能冲35亿的话,能分到十个亿出头,当然还是赚,但是和四年之前疫情期间的总票房45.23亿相比,成绩还是一般。

上一部唐探的数据,第一天是2041万观众,这次春节档第一天只有914万,看前八天的观影人数,四年前是7824万,这次是8天4788万,排除了疫情影响之后,还是只有当年的六成水平,可以说市场只给他打了60分,和我基本一致。

60分中间有30分应该是来自场景和设定。

首先,自从西欧国家成为世界中心之后,文化方面就有一个东方主义的趋势,意思是欧美发达国家关注那些落后的古老国家,但关注的都不是落后国家的现实,甚至也不是落后国家的古代,而是在当代的市民文化气氛下,适合在现代社会传播的文化符号。

比如说现实历史中的日本天皇一直是各代军阀的宗教工具,甚至只能算是军阀的宠物,但是英国有一部歌剧《天皇》,把日本天皇政权描述成一个强大的组织。天皇可以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随意的折腾下层贵族,这对应的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僵硬道德观,再加上过时的宗教裁判所,符合英国市民阶层的想象,只是借用了日本的文化外壳,这是典型的东方主义描述。

类似的东方主义想象还包括了动画版和真人版的花木兰,在动画版的花木兰中,守护神是一只像看门狗的龙,虽然能力不强,但甩也甩不掉。真人版的花木兰,精神上随时要和巩俐扮演的女巫交流,这是美国观众认同的古代文化元素,是否和古代中国有关系,导演并不关心。

花木兰家族居住的土楼,虽然的确是中国的原本文化,但是导演强行让北朝皇帝的军官住在福建的土楼,显然也是优先选择了欧美观众熟悉的中国文化符号,而不是最合理的中国建筑。

当然了,文艺作品利用东方主义想象,并不一定就是错的,不要说跨国文化交流,中国内部也有很多依附于省籍和民族的刻板印象。比如说上海人会歧视全国的乡下人,山东人崇拜公务员,东北人一言不合就要吵架。在文艺作品中,尤其是纯娱乐的文艺作品中,借用这些刻板印象用来快速建立人物形象也是很常用的手法。

只是在过去的大多数时间,欧美编剧经用东方想象来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编剧的西方想象展现的很少,这次的唐探团队充分收集了过去100多年中国民间的美国形象,结合历史照片和记录,描述了1900年的美国社会,这是中国导演在玩西方主义,别的不说,起码让我感觉很新鲜,尤其是在山东搭建的旧金山城市场景,配合上不错的视觉技巧,确实对应了20世纪初中国人想象的美国,作为春节档电影,如果你喜欢这种半玄幻半历史的风格,我建议可以去电影院看看。

不过既然是采用了西方主义模式,就不能对历史太认真。比如说主角王宝强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被印第安人收留的中国孩子,这当然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是这个印第安人部落显然是美国十几个印第安人部落的综合体。他的装饰品和巫术接近于纳瓦霍人,可能是受到了美国电影风语者影响,他的骑马作战风格类似于阿帕奇族,离旧金山有上千公里,只有短暂出现的图腾柱倒是有太平洋沿岸印第安人的风格。这些民族的历史完全不同,彼此的矛盾也很深,只有在美国之外观察,才会把他们混成一体。

类比一下,这就像美国人拍了一部电影,把蒙、维、藏、苗、傣各民族的文化掺在一起,配上哈萨克人的音乐,朝鲜族的舞蹈,俄罗斯族的饮食,集中给一个角色,说这是中国内地典型的少数民族,再让他和一个来中国的美国人做搭档,可以想象对这个设定表示诧异的人,不仅是中国的普通城市居民,任何一个民族聚集地的观众看了都会头晕的。

当然了,既然是选择了西方主义文化流派,就不用太计较这些内容,导演不会在乎当下的印第安人的观感,更不用担心古代印第安人的态度,最关键的还是国内市场,作为春节档的娱乐片,我看着还行。

但是这个还行的前提是多种影视类型拼起来的,单说探案部分,不能用侦探剧或者推理剧的标准去评价,大多数观众应该在前几个场景就能猜出凶手,甚至也不难看出凶手背后的总反派是谁。这里的主要问题还是导演和编剧的野心太大,平行展开的主题太多,不仅是影响了探案故事,其他几个主题也都是虎头蛇尾。

比如说在革命和清王朝这条主线上,清朝的密探本来已经和爱尔兰的黑帮结盟了,准备活埋中国的革命者。在最后时刻,报纸登载了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消息,登载了慈禧太后逃亡的消息,岳云鹏扮演的丑角密探组全体思想急转弯,转身就和爱尔兰黑帮杀了个同归于尽。

这里的密探头领是八旗高级贵族,从任何角度都没法理解他的民族觉醒逻辑。无论是效忠于想赔款的慈禧太后,还是效忠于那个靠洋海关关税生存的清朝,甚至是效忠于未来搞五族共和的北洋政府,都解释不了,他们为什么要舍己为人去救孙中山革命党。

在华工和排华法案的这条主线上,结尾是周润发做了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向美国上层社会表明了华人的工作价值。如果你认为这是用道德说服了美国人,那就还是一部美国典型的励志律政电影,如果你认为这是用利益说服了美国资本家,就没有办法解释资本家不倾向于使用更多的爱尔兰或者东欧劳工。

最后的大结局,周润发为了保住华人就业,坚持不出售的工厂地盘,被伪善的大boss资本家抓走了,目的是开发下面的石油,但用的石油工人还是华工,而且从历史来说,加州是有石油,但是旧金山所在的北加州直到今天都没有石油,我觉得还不如直接借用中国观众能够理解的套路,拆掉提供就业的老工厂,建设资本家炒作的高级住宅区。

全片看下来,导演明显想表达国民革命的大话题,但是除了口号和大道理,除了转述的事实,你根本看不到各个主角思想转变的逻辑和动机,每个人都是通过一个莫名其妙的思想急转弯,才能对接上结局。

和唐探1900反映的历史阶段差不多的文艺作品,还有茶馆四幕话剧,演出时间也就是两个小时多一点,比现在的电影还要短,场景更少,但是茶馆里面的常四爷作为八旗子弟的思想转向,要比唐探高了不止两个层次。

开场第一幕的常四爷,因为利益也因为爱情,热爱大清的朝廷,爱旗人的国家,但是随着八国联军和后续的社会冲击变化,常四爷终于开始关注一个超越封建特权的国家。

电影里面岳云鹏出演费洋古,开头高抬臀部给太后磕头的形象,明显学习了电视剧里的宋江,在设定上就比第一幕剧的常四爷更保守更低劣。 费洋古这个人甚至谈不上爱这个特权集团,对皇帝和太后都谈不上忠诚,他只是喜欢因此产生的权力和财富。

接来几个场景,他对社会对自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思考和变化,忽然听说慈禧太后失踪,就和洋人翻脸,要为了保住革命党去拼命,一瞬间的转弯离心力要比常四爷用四幕剧表达的变化还要激烈不少,这种凭空制造的伟大和崇高,长期看来只有反作用。

张新成演的白振邦是一个帮会家庭出身的爱国青年,这种人在20世纪初并不少见,但是他的戏份主要是板着脸耍帅,再加上低水平的动作戏。一旦提到他的爱国思想来源,无论是和英国上层社会的感情部分,还是对于华人下层的慈善施舍,完全都是别人简单的一两句转述,连个镜头都没有,这对于电影观众来说就是很难共情。

还有一个革命党郑士良,对应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孙中山身边的小团队里面,郑士良也算是比较有思想的人物了,他已经初步考虑了革命之后的资产阶级政权组织方式,但是在电影里面,他除了配合爱情故事讲笑话,除了几句大道理,也看不出任何反对清朝的动机。

电影里面的主要人物,普遍的思想上单薄,在转变上突兀,原因除了编剧和导演的思想水平之外,还是最前面说的技术问题,内容设定方面太贪婪,在电影的篇幅之内,不想删减探案的曲折过程,也不想放弃社会和历史问题的加分项,最后所有的主题都只能弱化。

要想兼顾商业效果和主旋律的进步概念,30年前的黄飞鸿系列就做了很好的例子。电影的主体认认真真讲故事,搞娱乐,保证了可看性,不急着提出任何的主旋律口号,所有的进步概念都埋在剧情里面做伏笔,等到收束内容的时候,把故事串起来,几句平淡的话就能升华主题。

比如说,我现在还记得黄飞鸿第一部结尾那句话,“金山,到底世界上有金山吗?”

第二部,黄飞鸿直接引入了孙中山的革命故事,但是整部剧都没有直接去讲政治变动。男二号是甄子丹演的纳兰元述,八旗高级武官,思想上绝对忠于皇帝,战斗力和黄飞鸿不相上下,显然是唐探1900里面费洋古的来源。

甄子丹的功夫很好,演技一般,但是编剧处处设伏笔,比如说镇压白莲教的时候,甄子丹就要约束部下,不要伤害百姓,因为忠君的表现之一就是保护百姓。在封建武士和现代军官之间形成了思想过渡。

最后一幕,纳兰元述追捕革命党和黄飞鸿做了生死决斗失败,观众很清楚他要做什么,也知道他的思想有没有变化。

在讲主旋律故事方面,陈思成还是应该认认真真学习壮年的徐克,先保证拍好商业片,减少主题数量,哪怕全片只有一条主线,只要这条主线真的是扎根于历史上的真实社会,那就自然能够借着社会背景,把意识形态做成加分项。

唐探第一部和第二部本来也是认真学过日本推理故事的,虽然能够看到金田一和柯南的影子,但故事还算讲得不错。第三部和第四部,不甘心模仿,想在中国大陆市场做出突破,明显是着急了。

这一部的剧情一开始就用福尔摩斯做了段子,但是正派反派的社会背景都远远不如福尔摩斯。同样是讲美国社会的悲剧故事,讲文化冲突,我同事为陈思成推荐了一个学习作品,《血字研究》。

刚才我提到,这一部唐探在疫情结束之后的春节档,可能只有上一部的六成票房,和内容的厚度也是有直接关系的。

上一部讲的日本遗孤问题,尤其是日本遗孤回国之后面临的生存环境考验,相对还算花了不少的镜头去介绍社会背景。这次想讲华工问题,又过度简化了。本来爱尔兰黑帮问题和华工问题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电影宁可引入印第安人大联合的虚弱概念,也不细说爱尔兰反派的社会基础,把一切都简化为反华立场,反而弱化了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因为土豆病毒在本土造成的饥荒,从爱尔兰逃亡到美洲的廉价劳动力,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来源,和华工一样,爱尔兰人去美国做重体力的劳工,是因为在自己祖先生活的传统社会,他们的地位连苦工都不如,统治者甚至连面子上的平等都不愿意给他们。

美国有一部反映内战的电影《众神与将军》,里面有一个真实剧情,南北双方的爱尔兰团队哭着相互射击。这就是因为他们没钱,必须用服役的方式在美国缴纳血税,才能有合法身份,才能在新大陆安家,根本顾不得自己的亲兄弟在对面的军队。

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从东面的发达地区往西面施工,爱尔兰人是主力。没想到西面太平洋方向来了一批中国劳工,因为中国的传统社会比爱尔兰社会还要恐怖,中国劳工可以接受比黑奴还要少的报酬,立刻就威胁了爱尔兰人的移民机会,制造了两个群体的矛盾。

爱尔兰逃荒者家庭都是经历艰难困苦才逃亡到美洲的,首先痛恨曾经统治自己的英国人。拜登的母亲是爱尔兰家庭出身,拒绝和英国女王住在一个酒店。

爱尔兰黑帮搞枪,当然有一部分目的是和华人抢工作,但是他们也会优先把枪运回本国支援独立。美剧大西洋帝国就有爱尔兰黑帮给爱尔兰共和军运武器的剧情。

按照电影的设定,爱尔兰人收集武器,只剩下杀华人一个目标了。中国人搞武器就是为了送回国搞革命,这种单方面的叙事,并不是批判资本主义或者批判美国文化的好方法。中国人的剧情里面能够联合一个虚构出来的印第安人共同体,就没有必要为此过度简化主要反派的立场,把问题讲清楚,反而能够反映早期资本主义给全世界劳动人民带来的冲击,体现出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除了叙事技巧问题,督工您怎么评价唐探1900想要表达的革命主旋律概念?

我认为导演不理解或者不愿意去理解20世纪中国的真实革命。

里面的反面角色费洋古审讯的时候对革命党说,交代你们“起义”的情报,这句话就体现了制作团队的政治观念,就是中国所有的社会集团共享同一套价值观,只需要在现有的价值之下,更新管理团队,清理腐朽的八旗贵族,革命就算成功了。

我正在更新的民国历史课系列视频,第一课评价过第1次广州起义。我说封建社会的王朝循环了几千年,封建的皇帝怕造反,但是封建皇权制度本身不怕任何天才的挑战,换一个皇帝,制度还是稳定的。

包括孙中山在内,1895年广州起义是草台班子策划的,草台班子执行的,几乎没有开始就失败了,但他开启了一个历史新阶段,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造反的目标不是像李自成那样求生存,不是像李渊李世民那样自己要成为新的皇帝,而是要建立新的现代社会制度,所以封建制度在广州起义之后,总体上就进入倒计时阶段了。

和李自成李世民相比,孙中山的行政能力差了很远,军事天赋更是远远不如,但是革命有独特的力量,帝国力量不是因为它尊重传统的道德和立场,不是因为它有传统特色,不是因为它要发动某个族群或者民族,而是因为革命要颠覆现有的道德,用新价值观来评价社会,用新制度来定义国家,所以革命在新时代有无可阻挡的力量。这就给革命者提出了两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一,革命到底要颠覆哪些道德和价值观,二,革命要夺取哪个社会集团的利益?在操作层面,这两个问题又可以汇集成同一个问题,革命者要正面分析哪些国内矛盾呢?

如果回避国内的现有矛盾,想说一句“大家都是中国人”就要相互当同志,革命者不仅说服不了普通人,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更不可能像电影里面那样去打动自己的反派,让各个阶层万众一心。

真实的历史中,孙中山用欧美的资产阶级国家做模板,拉拢海外的帮会,带动国内的一部分新式军官和官僚立宪派发动了辛亥革命。但紧接着就是袁世凯和宣统皇帝两次复辟和北洋军阀实际上的封建统治。孙中山和一批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终于在1919年掀起了五四运动。

从五四运动开始,革命在行动上要发动普通国民,在策略上要批判皇帝之外的封建经济,在文化上要抛弃大部分传统文化,在制度上要宣扬民主和科学,这才有了1927年的北伐以及1949年的新中国建立。

我们作为21世纪的人回顾历史,看到国民的普遍觉醒,看到大多数人开始参与革命,支持革命,实际上是五四运动之后,后面这一波转变的结果,两者之间有几十年的时间和剧烈的社会变动,才让新一代人改变了思想。

唐探1900想用20世纪初太平洋地区复杂的社会环境来推动剧情,那就必然要展现中国各个阶层各个社会集团割裂的生活方式。但是电影不做任何解释,就在1900年的社会背景上,强行设定了五四运动之后逐步形成的国民革命气氛,同时还不想放弃五四运动批判的大多数中国传统文化,连中医概念都要拿来做加分项。那就必然会导致人物形象出现割裂感,导致人物的思想转型缺乏逻辑,这甚至不是提高电影技巧就能挽回的缺陷。

说到这里,我对一部娱乐片的评价是有点严厉了,但既然制作团队需要革命意识形态来做加分项,需要制造国民革命气氛来吸引观众,我用革命逻辑去解读电影,也是合情合理的。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些加分项被他单薄的人物形象抵消了,整个电影还是打60分,可以看,别认真。

感谢各位收看,863期节目到此结束,等我再看两部电影,我们继续聊。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