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801 期 ~ 第 900 期

【睡前消息896】高考平权 广东是突破口?

广东高考报名人数过百万,分析后续可能性

大家好,2025年5月6日星期二,欢迎收看896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广东高考人数破百万,211录取率堪比河南

最近,广东省考试院发布2024年考试招生工作总结。去年广东普通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07.05万,首次超过100万。今年预计报名人数还要进一步上升。督工,您怎么评价广东的高考数据?

2021年的291期节目,我们解读过河南高考的报名数据。虽然总报名数是125万,但是扣除对口招生,扣除专升本和高职单招,在6月参加统考的考生只有79万,并没有那么夸张。

广东去年总数是107万,其中夏季统考77万人报名。河南去年是93万,山东是72.2万,广东从第三上升到第二,可以和第一名河南比一比了。

从省内教育资源看,本专科高职加到一起,广东有165所大学,河南是178。广东有42个公办本科,河南是39个。广东有25个民办本科,再加6个中外合办本科,河南是21个民办本科。两边各有长处,基本打平。

这些学校的名额主要是在省内分配,所以广东的普通高中生,现在的升学压力略低于河南,但是长期看来,很有可能要高于河南。

再对比两边的考名校难度,理论上来说,广东有4个本省的211大学,2个本省的985大学,还有好几个名校的分校,而河南只有一个郑州大学算是211,应该是差距明显。

但是算数据,河南是93万考生,有2.6万人可以上211大学,概率是2.8%。广东是77万考生,有2.3万人可以上211,概率是3.0%。两个省没有明显的区别。

至于说985大学的录取概率,广东是1.4%,河南是1.3%,都排在全国排行榜的最后几名。

但是河南和山东的高考考生绝对数量,未来必定快速下滑。因为这两个省的普通高考报名人数都明显超过了2024年的出生人口。而广东去年出生了113万人,超过了高考报名人数,更超过夏季高考报名人数,这在人口大省中是独一份的。

接下来十几年,广东的报名人数还有可能上涨,包括河南在内,其他省的考生会在短暂的高峰之后快速下降,广东才是未来的高考第一省。如果现有的高等教育格局没有重大的变化,未来广东的高考压力应该是全国最大的。


广东高考矛盾为何“隐而不发”?

广东的高考录取率与河南不相上下,未来压力还有增长的趋势。那为什么平时说起高考公平问题,河南以及山河四省的声量很大,但我们几乎听不到广东人的抱怨?

我们之前的节目分析河南问题的时候已经发现了,大都市的影响力远远超出自己的人口规模。比如说2021年的309期节目,提到了郑州洪水,山区的交县至少死了184人,失踪的还不算,城区死亡108人,其中淹没地铁的事故死了十几个人。但是后来反思郑州的2021年水灾,标志性事件总是被淹没的地铁。

同一场水灾还淹没了黄河北岸的卫辉市和鹤壁市,其中卫辉市50万人,论人口也相当于郑州一个区。卫辉全城都被淹,城区积水两米持续了一周,得到的关注度远不如郑州一个区。这说明我们听到的某个省的抗议,多半要来自这个省内的某个大都市,一般说就是省会。如果省会和省内的其他地区立场不一致,有抱怨也未必能够表达出来。

再看广东省的升学名额分布,深圳、广州两个城市,加上相邻的中山、佛山、珠海、东莞,正好占了省内录取率的前六名,重点本科的比例最低也要超过19%。然后到了后面的汕头,断崖式的下降到13%,再后面的城市掉到7%、5%也不算奇怪。

从本科率来看,前六名的城市本科率最低是59%,放在全国虽然不算高,但是也不算差。排名后六位的城市都在40%以下,所以很难指望珠三角城市和其他地区共情。

至于说名校的上线机会,可以看清华北大的名额分布。全省各种形式招生355人,深圳、广州加起来占了197,平均每20万人口可以出一个。虽然概率只有北京的1/6,但已经差不多是全国平均水平了。

其他的广东地级市,清华北大的名额想上两位数都很难。有两个地级市只占了一个,五个地级市只占了两人。这已经是多年以来清北名额分配最平均的一年了。再看往年的数据,韶关、潮州、清远、汕尾,这几个地方加起来1000多万人,一个名额都分不到,也没什么奇怪的。

对比河南,2024年清北录取400人,最少的三门峡也有四个名额。济源是一个县级市的底子,11个人。周口、商丘这些黄泛区也都能上两位数,郑州并没有绝对优势,甚至根本就谈不上优势。

广东的名校名额集中,当然有珠三角高中掐尖招生的因素,但是也说明广东各地教育资源分配差距极大。深圳、广州再加上相邻的中山、佛山、珠海、东莞,常住人口6600万,略微超过全省的一半,集中了广东绝大多数的优质教育资源。再加上广州和深圳的家庭已经习惯于付费利用港澳甚至海外的高校资源。如果你已经在珠三角的核心区生活,并不会有多少被剥夺感。广深都市圈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整个广东的问题。

珠三角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来说还不算差,说明广东其他地区的人均教育资源远远低于中国的平均水平。那为什么没有表现为尖锐的省内矛盾?

前面提到广东的高考报名人数,去年就超过了100万,今后可能是全国第一。这背后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外省的育龄人口为了打工,密集地迁入珠三角城市,提高了珠三角都市圈的生育率。第二个因素就是珠三角之外的粤东、粤北、粤西,本地的乡镇居民生育率也能明显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有人通过2020年的数据做出了全国的生育率地图,可以看到全国的人口密集地区,除了四川大凉山和贵州西部,就只有广东还有大片的地区是红色。这说明珠三角之外的广东地区,一方面可以向珠三角提供大量的省内移民,另一方面还能在本地保持2.0左右的总和生育率。

2.0的生育率就是一对夫妻两个孩子,可以保持人口的正常更替。在年轻人已经普遍晚婚、单身和丁克的年代,这说明广东珠三角之外的家庭普遍有二胎或者三胎,这和60后或者75前居民的生育习惯是差不多的。

在21世纪说起应试教育的内卷问题,很多人会回忆自己的家族经验,说父辈并没有那么大的学习压力,没有被他们的父母逼着内卷。这就是多子女家庭面对应试教育的典型心态。

自古以来,用家庭力量拼应试教育,目的就只有一个,家庭的阶级地位要上升,至少要保持当前的水平,否则别说经济上能否承受,父母的心态都会崩溃。

但是这个阶级地位并不是指所有后代的阶级地位,每家能有一个后代保住自己的阶级层次,已经可以算是完成任务,其他子女不去拼考试也无所谓。所以多子女家庭一般也不会全家去拼应试教育,而是因材施教,只鼓励最适合学习的那个孩子去读书考试。

到了独生子女时代,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一个子女身上,无论这个孩子是否适合读书,都要逼他去选择最常见的上升通道,也就是考试。如果是两代独生子女,父辈和祖辈六个人对着一个孩子输出升学压力,很容易导致家庭关系恶化,儿童的精神出问题。

现在的广东珠三角之外地区就类似于上一代的中国社会。粤西地区三孩比例是62.6%,粤北地区是74%,粤东潮汕地区三孩比例能够达到86.7%。对于这些家庭来说,哪怕升学概率只有珠三角地区的1/2,甚至是1/3,也基本上能够满足家庭的心理需求了。剩下的孩子或者是根据天赋自由发展,或者是选择风险比较大的另类发展方向。

举个例子,粤西的湛江、粤东的汕头是中国最重要的两个跳水运动基地。自然基础是这两个地方都靠海,容易发展水上运动。社会基础就是这里的多子女家庭多,所以愿意送一个孩子去练练跳水。这些跳水运动员一旦成名,在大城市站住脚,选择了现代的生育习惯,就没有一个人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练跳水。毕竟跳水运动艰苦,成功率低,而且对眼睛有破坏性的影响。

概括的说,可以认为广东珠三角以外的社会有多子女的生育传统,所以给子女推荐的出路增加,升学期望值反而会下降,能够容忍珠三角占据更多的人均升学名额,这缓解了广东省的内部矛盾。

@@@

哎,督工,你咋移情别恋了?难得没见你用那个妙界的肩颈按摩仪了。

哎呀,咱俩合作这么久了,你连妙界出了这个至尊升级版都不知道?去,去墙角去面壁思过!之前他们家的肩颈按摩仪不是好多朋友跟着我入了吗?都说是用过以来按的最像人手的。之前我们办公室都抢着用,所以这次我就上了一个升级款。没想到依旧这么好用,不仅能够按摩,还能够加热,这段时间我天天用,已经爱不释手了。8D按摩头加上大师模式,动起来就是老师傅的手。上面四指滑揉抓捏,下面是两个大拇指推按肩胛骨,像我这么厚的斜方肌也能按得透透的。之前用过一些按摩仪,要么力度太重,容易按水肿,要么深度太浅,按不到点,还得是妙界这种深度调教恰好的。三档力度,受力更足更均匀,不会忽大忽小,也不会按着按着偏到一旁,不小心按到骨骼,拉伤肌肉。对颈椎受力一般的人也很友好。还有新升级的颈椎加热技术,促进循环,放松肌肉,平时扣在背上按按肩,运动完了之后再给腰腿做个局部spa,那叫一个酸爽。自从有了它,我三四百一次的按摩钱都省了。

我就说,按摩还得是妙界啊。有链接没?我也去下单一个。

你这家伙,还挺机灵的。兄弟们都给大家准备好了,就在评论区。现在买到手就是大促价,包运费险,还送两年的质保,有需要的赶紧来!

@@@


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如何影响广东发展?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高等教育资源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对于广东来说有什么影响?

今年865期节目刚刚分析过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当时我提到,广东的平原并不少,加上台地和轻度的丘陵地区,有7万平方公里,而且基本上都在沿海。所谓珠三角缺乏经济发展腹地的说法,应该改成缺乏高质量的腹地。

这里说的高质量也显然包括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层次。到2020年,广东省还有大片地区做不到10%的人口能拥有大专以上的学历。所以珠三角可以在省内吸引两三千万的农民工,但是很难在两三百公里范围内建设另外一个做产业配套的发达工业城市。

2016年有一篇论文《广东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统计了中国12个省的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数据的互动关系。论文作者发现,广东省的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匹配,大学生密度明显低于江浙,也不如辽宁。另外,广东省的工科大学不够用,到2010年的时候,工科比例还不到30%。所以广东在原有的大学基础上,和其他的省份搞同比例的扩招,反而显得扩招要给经济发展拖后腿。

865期还提到一个问题,就是深圳实际上已经取代广州,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头城市。但是深圳的土地面积狭小,行政级别低,可能需要合并东莞成为直辖市,才能更好的带动珠三角经济。

在中国,直辖市的地位也包括了额外的高等教育资源。上海的大学就能拉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重庆作为最差的直辖市,也有一所985大学,两所211大学。珠三角如果不希望在经济上被长三角彻底甩开,无论要不要新的直辖市,都应该让深圳有更多的优质大学,更多的录取名额。

督工,你前面也说了,广东珠三角之外的地区对于子女升学的期待并不高,那在这些地方投放更多的高考录取机会,能够增加人才供应数量吗?

浙江大学曾经按照学生的省籍统计平均成绩,广东、江苏、山东这三个省排在最前面。

清华大学也统计过各省本科生的优秀成绩比例,这次山东排名第一,广东省排在第六名。这两组数据相互对照,似乎说明广东和山东的招生名额应该大幅度的增加,也不会影响平均的学习质量。

另外,截止到2021年,全国一共有2754人次获得院士称号,其中广东150个,占了总数的5.44%。

但是这其中大多数广东院士或者是建国之前就接受了教育,或者是文革之前接受教育的老院士。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读大学的新一代广东籍院士比例很低。

最近几年,新增院士的年龄平均50多岁,普遍是在80年代读大学,广东省的新增院士数量就保不住原来的比例了。2023年增选两院院士,候选人1238人,只有7个人的家庭省籍是广东。最后,广东的当选数量为零。

到了2024年,似乎也没有广东籍的院士当选。现在广东的历史院士总人次还是停留在150个左右。这肯定是受到了1977年以来大学录取名额的影响,导致中国经济第一大省连续多年没有本省籍的新增院士。

再看这些院士具体的家乡位置,广东出院士最集中的两个城市,一个是东北部的山区梅州,另外一个是珠三角外围的江门,都出了30个左右的院士,而且名字大多数已经带上黑框了。

这说明珠三角之外的学生不是没有读书搞科研的愿望,而是在1977年之后确实拿不到高等教育的名额。在全省的高考名额都紧张的背景之下,广州和深圳两个超级城市又集中了教育资源,这导致珠三角之外的城市就算曾经培养过几十个院士,现在也只能接受读书无用论,放弃对子女升学的期望。

2025年的今天,中国最大的经济隐患就是劳动力规模已经开始快速下降,同时经济也很难再回到8%以上的高增长区间。如果中国一方面抱怨劳动力不足,另外一方面不给经济第一大省兼人口第一大省提供合理的教育资源,那就不能指望珠三角这个第二大经济中心能够快速产业升级。


广东:高考改革的突破口?

粤东、粤西、粤北,这些教育资源比较弱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国出生率最高的地区。如果这些地方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提高,出生率会否下降?

有一定的可能性。291期节目分析河南高考人数的时候,我就表达过类似的担心。

(视频片段插入:下一个问题就是现代化带来的生育率下降。山东的外来常住人口只有400万,如果河南和山东都扣掉外来人口,总人口几乎没有差异。但是从第六、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河南的学龄人口比山东多了20%。山东的县域工业化水平明显高于河南。这说明在现行的体制下,一旦普通人有了更广阔的上升通道,生育率就会暴跌。所以我一直说,收入低并不是不生孩子的理由。如果不搞社会化抚养,收入增长和生活自由度扩大,恰恰会制造严重的人口暴跌。如果将来河南省也达到山东省或者苏北的平均工业化水平,中国每年的出生人口恐怕要降到800万以下。)

2025年的全国出生人口可能就是800多万,而且广东潮汕地区生育率也确实在快速下降。这说明在家庭养育模式下,人口高质量发展和高生育率往往是两个不能共存的指标。

不能共存的原因就在字面上,随着社会平均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口高质量发展对于家庭提出了额外要求,父母根本就没有能力去承担家庭教育,只能选择只生一个孩子。

而从前面的讨论来看,独生子女大概率会加深父母对家庭阶级下降的焦虑,逼迫子女必须去拼应试教育的成绩,这制造了普遍的家庭关系紧张和心理变态。

在广东这个最后的人口大省生育率崩盘之前,无论你是否喜欢社会化抚养这个概念,都必须找出一个现代化的方式去接管父母的养育责任。所有回避问题的做法,所有保持现状的选择,都等于抱残守缺,主动制造种族的消亡。

督工,你认为未来的广东高考会有怎样的变化?

珠三角的经济不可能脱离全国大环境,广东的高考也必须跟着全国一起变化。

现在很多人说起高考话题,喜欢去类比古代的科举制。大多数情况下,高考不适合类比科举,因为科举的主要目标是选拔中高层的官员,而高考首先是给基层各个行业提供技术劳动力。

但是如果抛开考试当官的思路,只考虑中下层读书人的心态,科举和今天的高考的确有相似之处。明清两代,读书人得到举人以下的功名,一般不会直接当官,而是继续备考,或者是凭借功名回乡当绅士,成为乡村社会和中央政府之间的文化联系。为了保证各地都有科举出身的绅士,举人名额不是全国自由竞争,而是分配到各省,维护文化上的统一。

分配举人额度的时候,基本原则是先按人口总量算一个数据,然后向北京周围倾斜,也向西北内陆倾斜,避免穷省和人口小省产生独立倾向。但无论怎么倾斜,经济和人口大省都会得到相对较多的名额,不至于在总量上吃亏。比如说乾隆九年,四川有60个举人名额,贵州也有40个,山东有69个举人名额,陕西也有61个。当时广东的举人名额是72个,占全国总数的比例在5%到6%之间。

现在的问题是,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人口第一大省,因为高考名额不足,在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举人数量太少,低于人口比例,也明显低于清朝的举人比例。前面提到的新增院士问题就是例子。

在官场来看,全国3000名副部级以上官员,绝大多数都有清晰的履历,只能统计到55个人的籍贯在广东。最乐观的情况下也不超过100人,广东籍比例低于3%。统计正部级以上的200名领导人,广东的籍贯比例只有1%左右。这不仅明显低于广东现在的人口比例,也远远低于40年前的广东人口比例。

广东的院士和官员比例低,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考虑到当前的体制内晋升规则,从1977年开始的高考名额问题,肯定会对广东官员的比例产生影响。如果广东分配到的高考名额始终不变,随着广东人口比例进一步提升,矛盾就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会超过现在山河四省的不满。

未来十几年,广东出生的人口比例可能会增加到全国的1/7左右。中国作为统一的单一制国家,不可能长期忽视人口和经济第一大省的发言权,否则后果难以预测。广东分配到的录取名额,尤其是211以上大学的录取名额,肯定要大幅度调整。

但广东毕竟只是中国一个省,中央政府不太可能单独为广东省制定录取模式。而且广东增加的录取名额也必须从其他省转移过来。所以就算目标只是想解决广东一个省的矛盾,中国也必须制定全面的高考改革方案,拿出一套大多数人都信服的原则,全面修改已经陈腐的高考录取制度。

在广东的高考报名人数超过100万之后,我猜测,未来的广东可能会成为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突破点。

感谢各位收看,896期节目到此结束,我们周五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