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852】自铸败局——中国电影2024年总结
复盘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代班主播:@讲点黑话
大家好,1月12号星期日,欢迎收看第852期睡前消息。今天继续由我代班,还是先请静静介绍新闻。
国家电影局1月1日发布数据,我国2024年电影总票房达到425.02亿元,观影总人次为10.1亿。这个消息让电影圈内外一片哀叹,因为2023年全国院线观影人次为12.99亿,总票房近550亿元。无论是观影人数还是票房,去年的跌幅都超过20%。甚至这两项指标都不如2015年,那一年还有12.6亿人次,440亿票房。从2003年以来,除了2020年和2022年受疫情干扰之外,全国电影市场一路上涨。2024年是全国电影市场第一次全年度下跌。
黑岛,你认为观众为什么突然就不爱进电影院了?
有人说这是流媒体带来的冲击,人们刷着网站或者APP看着免费的视频也能感到很快乐,不必再专门去电影院找片看了。还有人认为是因为经济处于下行期,人们对未来抱有忧虑,缩减了各项不必要的开支,电影作为一项基本纯粹娱乐活动首先被用户们放弃了。
但这种解释有着很明显的重大漏洞。无论是收费的优酷、爱奇艺,还是长视频的主阵地B站,或者以短视频和直播为主导的抖音、快手,都不是24年才崛起的。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短视频发展研究报告(2024)》,去年年末,全国短视频月活用户已经达到了10.53亿人,使用率高达96.4%,已经没有多少继续提升的余地了。在2024年上半年还出现了下降,截止6月末用户数减少了300万。至于长视频代表性的B站,今年三季度用户容数和平均停留时间与去年同期相比也只有小幅增长。很难相信过去很多年这些视频平台每年增长百分之几十的时候,电影市场并没有被打击到出现停滞或者下滑,反而当他们的流量似乎也开始见顶时,却突然让观众们失去了对电影的兴趣。
至于所谓消费降级的解释,恐怕也是为了迎合某种情绪的暴论。最好的证据就是客观数据,24年电影市场的衰退是逐步加深的。年初春节档时还延续着23年恢复性增长的势头,虽然是靠着比往年多了两天时间,绝对人次和总票房才超过了19年,不过整体趋势明显还不错。等到年终盘点时,累计票房就已经比23年低了近10%。可见春节档之后电影市场就开始迅速变冷了。不过与下半年相比,这点降幅又不算什么了。整个2024年下半年内地总票房只有183亿,比去年同期整整减少了100亿以上,跌幅高达37%,可以说是全线崩塌了。但很显然,国内整体经济环境从24年初到年终在半年左右时间内并没有出现深刻的重大变化。把电影市场衰退的责任推给消费降级,客气说是图方便,不客气说纯粹是迎合情绪的暴论。
近百年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电影作为一种商品具有很强的“口红效应”,因为它的性价比在需要出门的娱乐活动里一直很高。即使在票补时代结束后,国内电影票价比2018年之前已经有了明显上涨,但它仍然是相对最廉价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并且票补退坡带来的冲击经过18到19年的缓冲,然后疫情时期又反复吸收,已经消纳完毕。因此23年电影票房才会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并且虽然当下社会整体投资情绪确实比较保守,但涉及到取悦自身又不属于奢侈型的消费还是相对坚挺的,比如餐饮,比如游戏,又比如与电影有一定关联的文化演出。很多观众这两年也许都亲历过喜欢的歌手到家门口来开演唱会了,可入场券怎么都抢不到的恼怒。当然祸首是谋取暴利的黄牛以及他们背后的黑心奸商,但如果没有旺盛的需求,这种炒作早就玩不下去了。可见并不是消费者死死捂住钱包一点钱都不肯花在娱乐上。
电影市场的塌陷原因要从自身找,不能推给大环境不好,推给票价太贵。
要真正理解为什么观众少看甚至不看电影,可以从反向入手分析,先问为什么观众们要去看电影?答案刚才已经提到,因为他们要取悦自己。电影号称第七艺术,不过与欣赏其他艺术一样,大多数观众并不是为了接受艺术熏陶才出门花钱买票的,他们想要的是两三小时的放松。在放松的基础上,如果能有一些更深入的体验那更好,没有其实也无所谓。但对于看电影能不能放松自己这一条要求,观众们是没有商量余地的,一旦感觉达不到底线标准,立即会用脚投票。
之前我们分析过互联网流媒体不是造成24年电影市场衰退的原因,但相对在哪里都能自得其乐的娱乐方式,电影确实有一个很大的弱点,要出门。当然这里说的电影只包括正在档期内的院线影片。一部电影一般至少90分钟以上,加上来回交通,大多数观众到影院看一场电影实际少说要花两到三个小时,并且还必须是一整块时间段,无法利用碎片时间。这才是人们出门看电影最大的隐性成本。
对于观众来说,钱也许可以多挣或者少存一些,但每个人的一天怎么都只有24小时,完整的半天闲暇时间,大多数人都很少。这就是为什么,电影最重要的消费者一般都是闲暇时间较多的青少年,而支付能力很强的中年人反而占比比较低。但不管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人,在主动买票时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衡量一下,这场电影值不值得我专门跑一趟。
所以电影要大卖,首先就是要说服观众,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或者一场盛大的表演正在影院里等着为他们呈现。等观众看完觉得预告与感受基本相符,那就是好电影。而好电影多了,观众习惯了不断回到影院去寻找新的故事和表演,电影市场也就繁荣了。反之,没有足够强大的作品吸引,很大部分观众就不愿意专门去影院看片了。
那中国观众们想看什么电影呢?看数据说话。
在截止目前的中国电影票房总榜上前十名当中,有两部战争片,两部科幻片,然后是动作片、超级英雄奇幻片、3D动画、喜剧和历史各一部。最后排名第六的《唐人街探案3》属于混合类型,同时有悬疑、动作和喜剧多种元素。即使把投资号称超过10亿,但卖点比较多元化的《唐探3》排除在外,在这十大票房电影中也至少有五部属于重投资、高度依赖特效场景吸引观众的所谓商业大片。如果标准宽泛一些,同样主打视听效果的动作片和 3D 动画也可以列入,占比更超过了三分之二。而喜剧片一般都是单列的,最后数下来竟只有一部历史题材的《满江红》算是正统剧情片,《唐探3》也许勉强算半部。继续按票房往下数,各种类型影片的占比有一定变化,但整体来说多数主要特点都是投资巨大,并且主要卖点在于视听效果,可以把它们归为同一种类型,奇观电影。
从人类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把最早几批观众吓得起身逃跑因此名声大噪开始,电影就擅长制造出超出观众预料的场景,或者壮观,或者惊险,或者奇异如梦,或者恐怖绝伦。总之都是观众们在正常生活中难以遇到甚至不会想象到的奇观。这些奇观片也一直是最能把观众吸引出家门的电影。电影人常爱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如果这是真的,那欣赏奇观一定是最多观众去电影院寻梦的目的。原因很简单,这类以视听效果为核心卖点的电影往往要有专门设备和环境才能真正体现出全部效果,一般人家里没有这种条件。奇观越是宏大刺激,观众们就越是心痒。另外,奇观一旦口碑发酵,还容易成为社交话题,为了不至于不知道朋友同事们在聊什么,很多人也愿意克服懒症出门。
当然,奇观电影也已经进化了不知道多少轮了,为了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胃口,一代代的电影人绞尽脑汁各出奇招。比如早年香港的武侠动作片,动作指导和龙虎武师们思路开阔胆大包天,凭着丰富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技特效风格,虽然成本不高,同样也很受观众欢迎。类似情况还有日本的特摄片,印度的歌舞片。
但到上个世纪90年代,好莱坞电影的幕后制作发生了革命性进步,以科技为根本,需要多个专业通力合作的工业化特效彻底在奇观制造领域击溃了一切手工先人。进入21世纪后,电影奇观已经基本与工业特效划上了等号,甚至把主打视听效果的电影变成了一种重工业产品,而普通观众给了他们一个简单的俗称:大片。
在大片之外,另一条吸引更多观众出门的路线是电影题材内容尽量多样化。其实对于大片来说,同一时期类型也最好不要过度重复,如果大多数项目一股脑去挤单一类型,那崩塌很可能就为时不远了。这更好理解,人们总是有不同的偏好,更多的题材内容意味着能覆盖到更多的潜在观众,哪怕再小众的类型也能拓宽电影市场的基础。否则一部分人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类型,就会悄无声息的在电影市场中消失。同时,观众这种生物还特别容易喜新厌旧,一个大热类型没有什么预兆就突然凉掉在电影史上屡见不鲜。所以历史上每次电影大繁荣期,市场上都是百花齐放,多种类型片同时进入高产期。
另外还有一个近几年出现的新变数,中国观众过去数十年对好莱坞电影的偏爱已经基本消失了,全年票房前十里找不到一部外国电影,如今都算不上新闻,内地因此成为全球屈指可数基本由国产影片主导的市场。
根据以上几条经验再对比结果倒推,就不难发现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衰退直接原因是缺少强力的重工业大片充当骨干,同时在题材多样化上也出现了退步。次要原因之一是进口片无力填补以上空白。
从年初开始,表面成绩还不错的春节档实际已经是在勉强支撑。名义上24年春节档总票房要比23年多好几亿,但期间超过亿元的影片数量却从六部减少到了四部,这显示大多数观众被赶进了更少的头部电影,这对类型多样化肯定不是好事。并且在春节档的几名胜利者当中,硬投资最大的《飞驰人生2》在制造奇观上显然也无法与23年的王牌《流浪地球2》相提并论。整个档期票房成绩还过得去,大概率只是观众过去几年养成了消费惯性。但随后的真实口碑大家在社交媒体上应该也都看到了,这与之后整个电影市场就开始一路下滑的趋势完全相符,直到年末都没有出现什么反弹。尤其在全年最重要的暑假档,24年可以说是一败涂地。除了冠军《抓娃娃》一只独秀外,第二第三名的票房都出现了断崖式下降,这甚至影响到了《抓娃娃》成绩的含金量,让人怀疑部分观众当时实在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矮子里拔高子。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24年全年观影人次前十名当中竟然没有一部在暑假档上映的工业大制作。进一步放宽到全年,票房前十中,也只有两部国产电影在硬投资方面下了较大的本钱,并且另一部《志愿军》还属于重大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片,不是一般商业电影。对于坐拥全球第二大市场的中国电影界来说,这是一个笑话,也是一个耻辱。说明大多数有能力筹集足够资金立项大制作的主流电影人只想取巧,根本不愿意去碰最考验综合实力的大片。虽然头部项目往往都自称自己投入了好几亿,但成片后却看不出成本花在哪,也许大部分都花在宣传营销上了吧。
如果换了十年甚至五年前,国产电影顶不起工业大片的梁柱,还有进口大片可以支撑。但只要对电影略有兴趣就知道,这几年美国电影的口碑跌得比国产片更快更稳。嘲笑好莱坞把政治正确放在常识之上,连最擅长的特效也越来越套路化,在主流人群当中已经极为流行。而可笑又可悲的是,除了中美之外,全球几乎没有第三支工业电影力量。印度电影业观影人次全球第一,不过单价太低,年度总票房按汇率则算不到百亿人民币,截止目前单一电影最高投资也就在三亿人民币左右。幕前和幕后各部门分一分,勉强够拍印度式准大片,但脱离了印度文化圈就没有什么竞争力了。其他地区的电影产业还不如印度。所以美中电影一起拉垮后留下的市场空白,无人能弥补。
国产工业大制作太少的原因其实也不难分析,无非是劳心劳苦还不保险稳赚,大家都知道大片一旦成功,从制片人、导演、主要演员到幕后团队核心成员,或者得名,或者得利,或者名利双收。但另一方面,重工业电影投资大,项目时间长,但并不能豁免观众喜好无常这个变数。刚成功拍出史诗剧作的名导,接下来精心投入的项目突然扑街扑到太平洋在影视圈司空见惯。投资电影的资本也是资本,而资本在大多数时候都厌恶风险,除非有超高利润率作为弥补。
可是电影圈看似光鲜华丽,但历来极少让纯粹的财务投资人有超额回报率。这一方面是圈内人花样太多,另一方面至今为止电影在全世界都没有一套必然成功的标准模板。除了努力和专业之外,各种只能归因于玄学的复杂因素实在太多。如果有人保证自己的电影项目一定能大赚特赚,那肯定不是忽悠就是骗子。所以和现在大多数企业热衷重资产业务外包一样,大多数电影人其实也喜欢轻资产操作,希望以小博大。
这方面不得不说,内地电影过去几年喜剧电影,尤其是一批小品类喜剧电影的大爆,无意间起了某种引导作用。除了核心演员薪酬外,他们投资少,拍摄时间短,但要是压中了风口,票房并不比顶级大制作少。既然有捷径可走,聪明人当然不愿意死磕风险。但对中国电影整体来说,缺少了重磅大片,关键档期没人能顶上去当主心骨,整个市场对观众吸引的下降是摆在眼前用不着争论的结果。
除了工业大片后劲再在下降,内地电影市场在多样性上也出现了问题。不过这其实不是24年突然发生的,之前一两年已经有了迹象,只是后果全面爆发有一个滞后期。
在上轮电影市场巅峰的2019年,即便只看国产电影当中越过名作之壁,票房达到7亿人民币,1亿美元以上的头部作品类型也非常丰富。冠军是圈内外都叫好的 3D 动画片,亚军是中国电影里程碑式的科幻大作,接下去题材有主旋律片,有讨论校园霸凌的,有为在岗位上展现英雄气概的人士立传的,有努力寻找新意的武侠片,当然还有内地电影最喜欢的喜剧。
但中间经历了20和22年两次大低谷,到23年时,除了两三部很早就已经立项的作品和续集之外,头部电影的题材已经向喜剧、悬疑和社会争议话题高度集中。
到了24年,支柱更只剩下喜剧一根了,其他类型只偶尔闪现出一两部卖座片。甚至在喜剧类型内也有某种趋势,在全面倒向导演编剧可以少用心的无厘头风格。
但出现这种状况绝对不是观众们的口味突然收窄,只喜欢少数几种类型片了。通过分析近两年年度票房中间段的电影,研究他们的投入成本、人员阵容、档期之间以及宣发力度,我们可以找出那些原本被圈内寄予厚望,只是遭到观众嫌弃陨落为炮灰的项目。再分析他们的类型、题材、主线内容,就能够得出一个结论,是中国电影圈率先大幅收窄了项目题材,然后才有观众用脚投票。
与19年相比,23年电影市场最明显的差异就是排除纯粹喜剧片后,主流电影的基调变得相当灰暗。大量作品从过程到结局都主打阴郁、压抑、遗憾、反思,观众看完后很多人恐怕一时半刻都走不出负面情绪。
当然,中国电影人热衷选用这类题材对具体个人而言本身很难说是问题,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并且也确实有部分观众喜欢这类题材。但问题在于他们太集中太强势,在效果上就是全面压制了其他类型片的立项,导致现在市场上严重缺乏诸如合家欢、热血,或者轻松、甜蜜类型的影片。反而如果想一起悲伤、一起愤怒倒是很容易选择。
必须再重复一遍,绝大多数观众看电影都只是为了暂时放松自己,而不是继续找苦大仇深。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任何其他地区,经验都证明大部分观众们总是更爱看阳光快乐,正义获胜,好人团圆美满。也许有人会嘲笑这是肤浅、乡愿,但那句资本主义名言说的好,顾客永远是对的。
然而到了24年,情况变本加厉,以至于年终一部投资很小的引进影片《周处除三害》,也没有做什么宣发,靠着最简单粗暴的快意恩仇感,却在内地引爆了一波小小的现象级观影热潮。这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观众对当下主流电影热衷“黑深残”的无意识反动。
此外,电影圈在过去十多年的大繁荣期里积累了许多弊病,封建化、裙带化、草台班子化的现象层出不穷。很多圈内有力人士为了能分到更多利益,强捧流量明星,炒作争议话题,甚至玩弄见不得光的灰色手段操纵排片,遥控票房。观众心中早就积累了大量不满,一旦没有了好作品压制,这些负面因素就一起反噬回来了。
举个千万人难以理解的例子,作为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真正第一部世界顶尖水平大制作的《流浪地球2》,竟然在当年的金鸡和百花奖上全面落败,只给了一个安慰性的评委会特别奖。导演、编剧、主要演员全部颗粒无收。坦率的说,哪怕破球二在各方面还有明显瑕疵,单凭他对中国电影的开拓意义也应该照顾几个奖项,更不用说在36届金鸡奖最佳影片竞争中战胜《流浪地球2》的恰好也是一部特效大片《封神榜》。但任何一个看过这两部电影的普通观众恐怕都难以理解后者到底是哪一点更好更强。只能说36届金鸡奖揭晓时间是23年10月,当时电影市场还是太好了,让主流电影圈还有足够信心继续歌舞升平。
可惜到了今天,无论电影圈内再怎么继续商业互吹以及花大价钱在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制造舆论,现实已经证明很大部分观众对当下电影的质量和题材非常不满。因此他们以一个非常快的速度在电影市场上消失了。直到此时,各路电影人好像才如梦方醒,开始喊保卫中国电影。
在前半段节目,我们用数据论证了2024年国内电影营收的崩塌,并不是游戏、短视频之类竞品直接打击的结果。但并不是说游戏之类新娱乐形式不能取代电影,相反被取代的危机已经顶在了电影产业的背上。至少在2024年,游戏产业已经证明他们也能做重工业,甚至比大电影做得更好。实际在我看来,国内电影行业所有人都应该感谢观众们在2024年竟然还贡献了420多亿票房,这应该是多数观众的习惯还没有被改变太多。但如果电影圈继续按照现在的路线走下去,未来就不好说了。
上世纪曾经盛极一时,如今只剩余火的香港电影,以及在本世纪初崛起,近两年又急速坠落的韩国电影业,这些周边同行的教训早已经摆在那里。一个躺在脚本上高傲自大不愿意与时俱进迎合主流观众,另一个拍黑深残上瘾,只想在电影院里让观众们深刻反省反思。这些只要中国电影人愿意睁眼去看,起因、过程、结果其实都一清二楚。但如果“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而不见之“,那就只有“后人复哀后人”了。
第852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感谢大家收看,我们下周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