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801 期 ~ 第 900 期

【睡前消息849】内卷时代,祝人人破圈 2024盘点 (下 之一)

继续回顾2024

大家好,2025年1月3日星期五,欢迎收看849期睡前消息。

今天是2025年的第一期,我们继续和2024年做最后的告别。每年的跨年我们都会选一个年度汉字,2022年是“噩”,2023年是“苔”,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选了“圈”字。不难看出来,圈的里面是卷,外面有封闭边界,几何含义是内卷。过去几年随着“内卷”说法的流行,大多数人已经习惯把内卷简称为“卷”。哪个行业竞争激烈,我们就会说太卷了。但是我认为内卷的要害不在于“卷”,而在于“内”没有突破的预期。所以我的年度汉字要用“圈”字。接下来我分几个话题来介绍这个“圈”。

接下来我分几个话题来介绍这个“圈”。从自然界的视角来看,2024年首先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温暖的一年。2023年末的时候,气象台也这么说,连续两年每年平均气温都提高0.2度。全球变暖已经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最直接感受到气候变暖影响的地球居民,基本上都居住在那些抗灾能力薄弱的落后国家。最近几年,印度洋的热带气旋位置越来越靠西,直接影响了东非国家。2019年一次气旋登陆就在莫桑比克杀死了600人,毁掉了几十万人的庄稼。两周之前的2024年12月15日,热带气旋再次进入莫桑比克,至少死了120人,破坏了15万栋房屋。这几天莫桑比克正在动乱,很多中国企业被烧被抢,主要的原因是政治矛盾,但是气候变暖也是一个长期的间接原因。

2024年还有一个大灾难,5月24日在长时间的降雨之后,巴布亚新几内亚那路出现了山地滑坡,到了5月29日至少确认死了2000人。后续的问题中国媒体不怎么跟进了,有的说法是至少埋了3000人。新几内亚那边本来就是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但还是受不了降雨量的明显上升。另外当地还有一些小岛居民担心海平面上升让自己的家园直接消失。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国,抗灾能力比较强,但是中国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季风气候带。从现在的人口前移趋势来看,未来多数人口会生活在距离海洋几百公里的平原区。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的重视应该超出世界的平均水平。

2024年气候变暖直接让中国的沿海居民也能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广州到了11月18日才有5天的22度以下的天气,在气象学上算是入秋了。整个夏天长达240天,历史上最长。这给广东省带来了更多的降水,更多的积水,更多的蚊子和更多的传染病。广东疾控中心发现9月到11月两个月,全省的登革热发病1.3万例,而2019年全年广东也只有6000人得登革热。对我来说最直观的感觉就是2024年上海和苏州的台风尤其厉害。往年上海虽然也频繁遇到台风,但是很少直接影响市区。2024年台风进了上海和苏州市区,吹倒了成千上万的行道树。苏州园区往昆山方向的人行道,十几米就有一棵树或者路灯杆倒下来,走路都困难。上海青浦区甚至出现了多年不见的龙卷风。所以中国这几年在全球变暖话题上越来越积极,至少不能让气候问题毁掉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经济中心。

从2021年开始,中国已经不再出口燃煤电站,自己的煤炭发电比例也越来越低了。但是这恐怕不能改变未来十几年温室气体越来越多的趋势,因为还有很多国家也在搞工业,也想烧廉价的煤用来发电炼钢。2024年印度煤炭消耗量13亿吨,比上一年增长了5000万吨。这已经是中国1998年的水平了。就算印度发展比中国慢,最终也要每年消耗二三十亿吨,再带来十几亿吨的增量。2009年中国丁仲礼院士参加国际会议,否决了美国带头提出的减排方案。回国之后柴静采访丁仲礼,形成了一段著名的对话:“中国人是不是人?”丁仲礼直截了当的强调,对于中国来说,工业化的权利要高于全球变暖的压力。丁仲礼甚至质疑全球变暖现象的可靠性。十几年时间过去了,全球变暖的确实无可置疑。中国因为发展新能源和中高端的工业,也因为人口下降,应该就在今年2025年达到煤炭消费顶峰,马上就要向其他国家推销自己的减排方案了。但是我猜想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丁仲礼,他们也不想错过工业化的机会。尤其是非洲和南亚的发展中国家,还会继续增加煤炭和石油的消费量。不说印度,连南非都要每年烧掉2.5亿吨煤,越南作为热带国家,煤炭消费量也会在几年内超过一亿吨,这就是典型的内卷。在全球变暖失控的限度之内,每个国家都想争夺有限的碳排放份额,最终肯定会让碳排放量超出预期的数量。人类恐怕很难通过自律来解决下一代人的气候问题。

就人类目前拥有的技术来看,要控制全球的气候,要解决碳排放量的内卷问题,合理的方案可能不是强行减少落后国家的碳排放量,而是用航天技术去遮挡太阳。比如说,人类已经发现了每次超级火山向大气层喷射火山灰,接下来一两年温度都会短期下降,因为灰尘影响了大气的透明度,也增加了大气的凝结核,提高了全球的云层覆盖率,把更多的阳光反射回宇宙。人类现在也可以考虑在顶层大气主动去撒足够的气凝胶灰尘。这对于十年前的人类来说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马斯克用可回收火箭发射了几千发卫星之后,遮挡阳光已经不是难以想象的操作了。未来星舰如果进入批量发射阶段,轨道发射能力会是现在的几百倍上千倍。发达国家用航天技术去阻止全球变暖,也算是对落后国家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

今年中美两国重点开发的技术还包括AI。上一期节目提到过美国大公司为了保证AI的计算能力,已经需要主动去新建核电站了。这也许是一场赌博,但是胜利的诱惑实在是太大。接着全球变暖的话题往下说,2023年有个台风叫杜苏芮在福建登陆。当时中国气象局宣称和上海的AI实验室合作用人工智能可以预测台风路线。最后中国的预测精度是30多公里,美国和欧洲的预测精度都是50多公里,中国小胜一局。到了2024年,由AI预测台风已经不是实验了,而是大公司的商业活动,也是验证计算能力的方式。英伟达和谷歌都有自己的飓风运动模型。我刚才提到9月份上海和苏州被台风严重破坏,这个台风的名字是贝碧嘉。它消失还不到一周,又来了一个台风普拉桑,同样是从上海和苏州正面经过。这也是长三角不太常见的事情。没有想到普拉桑在长三角来了个急转弯,重新出海去了韩国,对中国破坏反而不大。回头看9月18日到9月19日的台风路线预测,红色是中国大陆的计算结果,绿色是日本预测,橙色和紫色是香港台湾的结论,蓝色是美国的观点。只有美国方面的计算显示台风会在登陆之后急转弯去韩国,其他的预测都显示台风会继续深入内陆在中国释放能量。这算是今年气候变暖和AI的计算能力提升给我的双重震撼。这种程度的计算机技术和发射卫星遮阳相比当然还不算什么,但是也算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方式。人类应对这个变化的世界需要AI。如果抵制进步,实际上就是让自己卡在不上不下的地方送死。

除此之外,AI在这一年露脸的地方还很多。比如说诺贝尔奖的物理奖和化学奖,实际上都是AI奖,一个发给了人工神经网络研究,一个发给了AI预测蛋白质技术。再早一点,二月份OpenAI发布文字生成复杂视频模型 Sora 的时候,马斯克的评论是“gg Humans",强行代表人类向AI认输。新闻出来之后,尤其是到了下半年,很多人表示马斯克这高估了AI啊,这大半年时间 Sora 或者其他AI模型也没有怎么改变世界嘛。这里我揣测一下马斯克的观点,他恐怕不是高估了AI的能力,而是正确的低估了大多数人类的劳动包含多少智慧,尤其是那些被他淘汰的企业的智能水平。不说我自己的经历了,各位观众可以看看自己所在的单位,只要不是刚刚经历过几轮激烈竞争的初创公司,每个单位都肯定有一大批职位,工作的技术含量别说和现在的AI比,就是和一个稍微用心的Excel表格比都算太简单了。只是因为人事调整速度慢,新技术的风险不可测,才一直把他们留到今天。和上一代办公自动化工具相比,AI模型也没有聪明太多,但是它界面友好,使用的门槛快速降低,允许频繁试错,所以可能会淘汰一大批从Office时代就应该下岗的简单职位。而这批人的工作状态就是过去几千年几万年大多数人类的工作状态。所以马斯克会说“人类gg”,淘汰旧人类的不是AI,而是和AI结合的新人类。

今年还有两个新闻,一个是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超越了德国和日本,每一万人装备了470台机器人,在大国里排名第一,仅次于新加坡和韩国两个小型工业国。另一个是中国团队参与的AI研发新药被证实有效,上了《Nature》的子刊,随着体力劳动减少和AI新药批量上市,下一代人一定会拥有更长的寿命,更高质量的退休生活。为了保证退休之后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延迟退休也是必然会推行的政策,以后大多数人回忆2024年,可能会说是“延迟退休政策通过的那一年”,我支持延迟退休政策,否则退休金在财务上不可持续,但是某些和延迟退休配套的政策,我要质疑一下。

临近年底12月27日,公安部正式修改了《机动车驾驶证申领与使用规定》,申请大中型客车和货车的年龄上限由60岁延长到63岁,经过体检之后可以再延长到66岁。前几年公安部延长小汽车的驾驶年限,允许老人考驾照,我认为还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就算到了AI自动驾驶时代,人类自己开车也可能是一种乐趣,一种自由,应该让老人去试试。但无论如何,开卡车和大巴不可能是娱乐,必然是危险的工作,而且是很容易被AI取代的半体力劳动。在这些即将淘汰的行业增加老年劳动力,不是增加自由,而是加强内卷,对于下一代人的生产效率只有负面作用。如果国家希望扩大物流产业规模,正确的做法是在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投入资源,宁可一个人多享受10年的免费教育,毕业之后对AI产业有微小的贡献,也不应该鼓励他在60岁之后继续去开卡车上路。

2024年的医药进步不只是AI开发新药。12月17日,美国有一个装上猪肾的患者出院了。在换猪器官之前,他自己为别人捐过一个肾脏,后来自己得病已经透析了8年,逐渐濒危。以她的条件排队移植人体器官优先权是很高的,但问题就是她的身体比较敏感,排异反应强,很难遇到合适的捐赠者。终于到了2022年,美国FDA批准她参与猪肾移植实验。医生从小养大了一头敲除10个排异基因的猪,几个月就长到她的体重,让她换了一个不透析的肾,现在出院了。这个猪肾也是有风险的,在她之前换猪肾的患者都是几个月之后就死了,但是她没有别的选择。从目前的发展看,她的选择多半是延长了自己的生命,而且生活质量不错。她是作为一个正常人走出医院,自己去厕所排尿。这件事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于少用了一个人体器官,而在于证明随着技术发展,猪肾比人的肾脏更好。在考虑用猪培养器官之前,我们早就在养殖场里面养这种基因和人类比较相近的生物了。养了几千年,成功掌握了几个月就把猪养到接近人类体重的技术。所以一旦人类能够敲除猪身上的排异基因,每一个猪器官都可以是给患者量身定做的。咱们残酷一点说,假设世界上有个独裁者生病了,就想换器官,要换活人的健康器官,他就必须对着几千几万成年人去挑选基因,避免排异反应。如果像取猪器官这样从人类胚胎开始定做基因,他至少要等上十几年才能等到器官发育成年状态。养人是不如养猪的。这就一下子化解了之前器官移植的基本矛盾,捐赠的少,使用的多。我一直提议中国应该要要求每个公民的30岁之前选择是否同意死后无条件捐起器官,同意的人就有资格按照签约年份排队或者移植器官的资格,不同意的人没有资格排队,但是也绝对不取器官。如果猪器官证实可行,之前设计的所有制度就没有必要了。技术是解决内卷最好的办法。

中国的医药领域也在进步,4月份,中国人给一个脑死亡患者移植了猪器官,练习手术技术;5月份,中国人给一个肝癌患者换了猪肝,中美的技术差距不算大。另外 3月份,中国制药厂百济神州起诉了美国山德士以及MSN公司,中国制药厂第一次起诉美国的企业专利侵权。11月份双方和解,但无论这次法律上赢还是输,中国生物制药企业都已经证明自己摸到了美国企业的后脚跟。但是这并不影响医药行业的人喊内卷。我的知识星球社区抱怨最多的群体之一就是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2024年春天,全国范围内规培医生都是自杀高危群体,尤其是南宁连续两个规培人自杀,严重打击了医疗系统的士气。已经接近美国水平的制药行业也一样。2024年下半年,制药行业的主题关键词是集采。医保系统凭借订单总量不断的对制药行业进行压价,而制药行业不断强调要给我们企业留一定的利润,才能搞创新。如果完全按照成熟工业的生产成本价去竞争,中国未来几十年都不会有新药的。12月份围绕最新一次的集中采购价格,制药企业和医保基金在争论一个具体话题,三分钱能否生产一片阿斯匹林,以及三分钱成本的阿斯匹林能不能靠谱,是不是会和进口药拉开差距。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段医保局招标采购司司长丁一磊的公开回复:“过去药价高企的时代,药价中约30%~40%是销售推广费用,高价格获得的收入并没有用于创新,也没有用于质量提升,甚至没有形成企业利润,而是成为流通环节的“水分”。集采之前医药企业普遍认可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创新、质量和效率,而是谋求高定价,走高回扣,高销量模式。在各类的药品交易会上,企业对“好药”的介绍往往是价格空间大,适应症状广,开发潜力高等。”2023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创新药40个品种,这说明集采后医药行业不仅没有放慢创新脚步,反而更加明确了发展战略和趋势定位,加速向创新转型。我对过去20年的医药代表行业多少有点了解,我认为丁司长说的不错,的确过去20年医药产品对医院推销经常会说我最大的优势是价格高,和其他的药品能够直接区分开。价格高大家都有好处,和同类药品有区分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要多开药拿回扣。但是另一方面,医药行业缺利润缺钱也是现实。前面提到的创新亮点百济神州前三个季度亏了36亿,融资压力已经很大了。百济神州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投入研发,过去七年研发投入达到了556亿。所以再怎么唱高调,企业没钱赚,研发投入一定会降低。这里我还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句,医药行业又是一个典型的内卷问题,有创新,但是内卷还是不能破圈。这说明主要问题不是技术。

这又要说到今年另一个新闻了。11月份中国新闻周刊转载了柳叶刀杂志的实验论文,第一次给中药中风醒脑液做了大规模的双盲实验。结果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好消息是作用为零,坏消息是也没有找到明显的副作用,就是一管安慰剂。根据大理药业的公开披露信息,医保局要为每毫升的中风醒脑液付出1.5到3元。就我的见闻,绝大多数医生被医药代表拖下水就是从中成药开始的,因为中成药可以凭借一定的神秘感要高价,在国内甚至连配方都可以不公开。同时大多数中成药的药效都和中风型脑液有相似之处,所以很难制造事故。这是医生和医药代表最好的安全分赃筹码。有了分赃筹码就可以抢市场,把其他更多的药拉进分赃名单。从效果上来看,中成药对于医药分赃集团来说是一个“药引子”,可以帮助医药代表集团占据市场,凭借传说中祖宗的药方去赚稳定的钱。占领成熟市场要比开发新市场赚钱更快,药企就不会有钱去创新。2023年的年报显示,做连花清瘟的以岭药业投入市场营销的钱有所下降,只有27亿了,但同时它的总的营业额也只有103亿。这笔钱如果补给百济神州一类的企业,中国的创新药应该不会担心集采问题了。所以在医药问题上,只要中成药还在发挥药引子的作用,就不能指望技术去打破内卷,只能希望有关部门的反应速度快一点,能够花几年时间去验证中风型脑液这一类药品的双盲效果,然后调整自己的采购名单。

最后对观众说声抱歉,本来这个周五的节目是一期超长的稿件,但是制作的一半我染上重感冒,全靠退烧药撑着录完半期。所以后半期节目改到周日播出。祝各位观众身体健康,有空的话可以关注我们正在逐步放出的民国史充电视频。我们周日850期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