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890】马斯克反对无效,南非土改有情绪价值
介绍南非和津巴布韦经济现状
大家好,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欢迎收看第890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4月20号,国际奥委会委员、前游泳运动员科斯蒂考文垂当选新一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今年6月正式上任。她将成为国际奥委会历史上首位女性主席,也是第一位非洲籍主席。
作为非洲少有的土生白人,她让世界再一次注意到了非洲小国津巴布韦。
对于中国网民来说,津巴布韦最重要的记忆就是发生过超级通胀,发行了全世界面值最大的百万亿钞票。
更关心那里的人还知道,津巴布韦的经济危机与土地产权和种族矛盾都有关系。前总统穆加贝时期,津巴布韦推动激进的土地改革,大规模强征白人地主的土地。白人农场主激烈抵抗,欧美国家也频繁指责和制裁。
督工,你认为考文垂这位白人奥委会主席怎么看待祖国的土地和种族矛盾?
津巴布韦的民族和解与经济恢复
大概率是不在乎。我还是先介绍国际奥委会新主席的事迹。
科斯蒂考文垂曾经是游泳世界冠军,拿过七枚奥运会奖牌,两金四银一铜。整个津巴布韦历史上,一共也只有八枚奥运会奖牌。所以虽然她是白人,但是在黑人占了绝对多数的津巴布韦,考文垂仍然有民族英雄的地位。
被西方媒体定性反白人的前总统穆加贝,也说她是我们的国宝。
考文垂没有对津巴布韦的土地问题直接表过态,但是她和历届津巴布韦政府的关系一直不错。
从2018年开始,她顶着亲西方人士的批评,出任了津巴布韦青年体育和文娱部长,直到前几天当选了国际奥委会主席,才辞去了部长职务。
至于为什么我说她对土地问题不在乎,因为她作为间接的利益相关人参与过交易。
2020年,前总统穆加贝的一个侄子起诉了考文垂。由于这起诉讼外界才知道,大约在几年前之前,考文垂从津巴布韦政府手中租用了一片土地。这块地在2002年之前属于一名白人的农场主,之后被政府征收重新分配。
在原来的白人地主看来,征收和抢劫没有区别。除了政府,后来接受分配或者租赁土地的人也都算是同谋者。
原来的农场主家庭后来还特别强调,考文垂和强占土地者合谋图利,甚至还占据了他们家的老宅。对此,考文垂并没有直接回应,只是通过国际奥委会发言人表示,她和她家人的做法完全符合津巴布韦的法律。
考文垂不在乎土地征收可能有一个很简单的理由。从公开信息来看,在她读大学投身体育运动之前,都在津巴布韦的首都哈拉雷生活,没有深入农村的生活经历。考文垂的父母在退休之前经营了化学品公司,属于工商业阶层。他们全家和原来占据了津巴布韦土生白人多数的农业集团都没有什么直接关联,所以能够相对超脱的看待土地争端。
但无论出身如何,考文垂毕竟已经是津巴布韦的国家代表人物之一。如果土地矛盾真的激烈到全国动荡的地步,考文垂也不可能完全回避。
这就要说到中文网上的一个比较过分的刻板印象:津巴布韦赶走了白人农场主之后,农业彻底崩溃导致通货膨胀升空。
这个认识曾经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是到了2025年已经完全不适用了。
2020年,津巴布韦政府和大多数的原白人农场主达成了协议,赔偿35亿美元结束双方的争议。到了2024年,双方都已经批阅协议,开始支付赔偿金。
能达成这份协议,一方面的原因是穆加贝在2017年终于下台,津巴布韦的新领导层希望和农场主和解,刷新形象,同时也要改善和欧美国家的关系。
另一方面,新的农场主们接手摸索多年之后,作为津巴布韦经济支柱的农牧业也逐渐恢复了生产。
津巴布韦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是烟叶,高峰的时候占了外汇收入四成左右。白人主导农业时期,最高产量是2000年的2.37亿公斤,之后一路下跌到不到0.5亿公斤。但是2017年到2018年产季,年产量再次打破了历史记录,超过了2.5亿公斤。
中国烟草总公司在津巴布韦开设的天泽烟草公司经营的就相当不错。
最近几年,津巴布韦已经在设计3亿公斤的产能目标了。所以政府的财政终于宽裕了一点,不至于想和解也完全拿不出钱来了。
但是这些信息在中文互联网上,只有少数官方媒体,比如说商务部网站去主动报道。普通人对于津巴布韦的印象还是前些年的大额纸币,以及白人农场被黑人政府抢劫的故事。
长期看来,这些刻板印象是中国人和非洲打交道的严重障碍。
马斯克和特朗普为何关注南非土地问题
不久前,出身南部非洲的另外一位名人埃隆马斯克,还指控南非政府正在对白人农民进行种族灭绝,引发了美国和南非的外交冲突。
特朗普为了支持马斯克,甚至下令驱逐南非驻美大使。
督工,特朗普和马斯克为什么会在意南非的土地问题?
马斯克最近对南非政府的抨击,直接原因是南非今年1月份通过了新的土地征收法。新的法律允许在特殊情况下无偿征收私人土地。南非的国内外分析认为,这部新法律可能被用于征收某些白人拥有的土地,所以南非的土生白人强烈反对。
马斯克暴露自己对南非政府的强烈敌意还要早得多。2023年,他就公开指控南非政府对南非白人农民正在遭遇的种族灭绝坐视不理,甚至暗中包庇。
这个观点,甚至马斯克的南非父亲都未必赞同。不久之前,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就是通过马斯克父亲牵线,与马斯克进行了线上交谈,向他解释说:种族隔离结束之后,南非政府从来没有无偿强征过私人土地。
但是交谈之后,马斯克还是一口咬定南非在搞种族灭绝。反正在互联网上,他的声音比整个南非加起来都要大。
另外,马斯克现在的老大特朗普也有类似的观点。第一个任期之内,特朗普就声称南非的白人农民正在遭到大规模杀害。
2023年的年末,南非由于加沙战争中的暴力行为,对国际刑事法院起诉了以色列政府犯有种族灭绝罪。特朗普亲近以色列,而且和以色列的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关系很好。所以再次上任之后,特朗普已经在威胁要削减或者取消对南非的援助了。
在敌视南非现政府这个选择上,外界甚至很难估计马斯克和特朗普两人之间谁影响对方更多一些。
不过,特朗普并不需要南非白人的选票。马斯克虽然是南非白人出身,但是全家都是英国殖民后裔,和考文垂一样,他们和荷兰后裔白人农场主没什么关系。
无论是特朗普还是马斯克,他们对于南非土地和白人问题的关注,大概率还是为了国内的政治,要满足一部分右翼民粹派白人选民的情绪价值。
虽然极少有美国人会公开承认,但是因为种族和文化上的亲近感,美国一部分白人,尤其是对种族隔离时代还有家族记忆的南方右翼白人,的确会共情南非白人的生活。他们认为彼此的美好生活都受到有色人种的威胁。
在美国的社交媒体上,南非白人正在被种族灭绝的谣言年年都有。马斯克对于南非土地的偏见在美国一点也不稀奇。
黑岛同学的讲点黑话35期介绍过南非问题。我和同事对于南非当前执政集团的评价都不高,但是治理不善和故意种族灭绝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最近几年,南非的种族关系氛围确实在明显恶化,但是种族矛盾只是表层的现象。深层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底层平民和少数靠垄断矿山、土地以及政治权力的精英阶层之间产生了阶级矛盾。
只是因为历史因素,包括土地在内,南非大多数有价值的资产仍然被少数富裕白人拥有,所以土地矛盾才被马斯克描述成种族迫害。
中文网上长期存在一种说法: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是经济强国,在黑人掌权之后就崩溃了。
这个说法只是数字游戏。计算以前的南非人均GDP,人口基数是少数白人。1994年之后才加入了黑人和其他的有色人种。
根据IMF和世界银行的数据,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种族隔离时代末期,南非的经济已经很困难了,经济增长接近于零,通胀连续多年保持在两位数。所以就连多数南非白人也不想再坚持种族隔离制度了。
1994年种族隔离结束,国际抵制和制裁解除,同时正好中国经济井喷,引领全球的大宗商品进入了二战之后最长的一段上涨周期。南非经济因此出现了一波相对繁荣期,经济增长率快速回升,同时通胀大幅下降,南非人过上了一段好日子。
有经济增量,那社会矛盾就容易解决,双方都愿意主动妥协,化解了种族隔离时期留下的很多仇恨。南非一度成为了种族和解的典范。
但是再往下发展,南非就很难保持竞争力了。因为世界上的工业国越来越多,相互配合越来越紧密。只有靠近北半球的现有工业贸易网,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实现产业升级。
南非不仅在南半球,还在大陆最远的一端,相对北半球的竞争者有天然的劣势。所以产业结构反而在退化,倾向于开发资源,接入海外大宗物资。
同时,南非人口像所有刚刚进入工业时代的国家一样,继续快速增长。1994年,南非人口大约是4500万,现在已经超过了6400万,而且年龄中位数只有28.7岁。这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算是相对最老龄化的国家,但是从整个世界来看,还是处于人口爆炸状态。
等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南非的经济增长越来越慢,最近几年已经接近于零增长了,人均实际收入更是进入了下降通道。
没有增量做缓冲,矛盾就会重新开始积累。根据南非官方的家庭白皮书,2022年,南非收入和财富的基尼指数分别在0.63和0.69,属于极度不均。
所以南非真正面临的压力还是产业升级失败和阶级矛盾。由于历史原因,只占人口不到8%的白人,占据了南非大部分高收入工作,拥有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和中下层的黑人阶级矛盾,被历史叠加了一层种族矛盾的外表。
增量不能解决问题,就会有人提出修改存量。占南非人口大多数的黑人中下层,近几年来反复要求用调整财富分配的方式来对抗经济下行压力。
但是征收矿山、工厂和城市地产都会引发严重的经济动荡。相比之下,重新分配农村土地还相对可行,被执政党提上了日程。
根据南非统计局发布的国家土地审计报告,截止2017年,全国的农场主,白人占了53%,拥有72%的土地。黑人农场主占了总人数的22%,只有4%的土地。
包括马斯克在内,很多人坚持认为南非白人农场主的地权都是合法获得的,而且善于经营,对于南非有经济贡献。所以征用并重新分配土地是一种暴民政治,只会破坏南非的营商环境。
津巴布韦是南非的邻国,也确实因为征收土地导致了产量巨大下降。反对意见是有依据的。
但是南非大多数黑人并不认可这种解释。在他们看来,不管怎么为当代的白人农场主辩护,这个群体的历史原罪都要清算。因为南非土地在不同种族之间的分配现状,并不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殖民和种族主义政治通过系统性的剥夺黑人土地人为制造的。
从1806年的开普殖民地土地条例开始,到1936年通过的土路信托和土地法,白人政权通过法律,把黑人土地强行限制在只占全国面积13%,而且贫瘠的保留地之内。其余的土地都分配给了白人。这是南非地权极度不均的历史背景。
另外这部法律还规定,黑人只能通过部落信托的方式集体持有土地,个人不能单独拥有和经营。这压制了黑人专业农场主的成长,影响持续到今天。
所以南非的黑人群体对于土地问题很敏感。虽然南非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62%,大多数黑人知道自己已经不可能回农村去务农了,但还是支持土地改革。
在南非白人一边,他们对于土地问题也有自己的历史叙事。
南非的社会结构上和撒哈拉以南的其他非洲国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别,就是土生白人也自称是原住民,而且一度和黑人争夺先来者的地位。
撒哈拉以南的其他地区,白人是承认自己不是原住民的,而且在总人口中占比很低,必须靠母国的支持才能稳定统治殖民地。
但是主要是在南非以及原来附庸于它的津巴布韦,存在非洲规模最大的本地白人人口。最高峰的时候,南非白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四分之一,靠自身的力量就能维持国家运行。所以他们想要摆脱殖民地的身份,自己独立建国,但同时又要继续压制黑人,不和他们分享国家。
1931年,南非从英国手中获得了内部自治权,实际就是独立。之后南非白人开始建立一种官方历史叙事。安这种现在成为空地神话的叙事,南非真正的原住民只有为数极少的科依桑人。而且科依桑人在欧洲人到达时,还处于原始社会,完全没有国家概念,不存在主权,也没有开发过耕地。
对于占据南非黑人绝大多数,并且有比较成熟文明的班图族人,空地神话宣布他们是从非洲中部刚刚迁徙南下的流动人口,比欧洲殖民者到南非更晚。所以欧洲人有权把班图人驱逐出境,或者把他们封锁在少数的保留地内部。
在种族隔离结束之后,强调欧洲人更早抵达的原本空地理论很少在直接使用了。但是它的某些变型版本在南非白人和支持者中还在流行。这些版本的关键并不在于确定谁先到谁后到,而是继续暗示南非地区当时属于空地。欧洲人和班图人都是殖民者。昨天谁抢到了土地,今天谁就是合法的主人。
占南非白人多数的布尔人,尤其狂热的支持空地理论。
布尔人也称阿非利卡人,以荷兰的移民后裔为主,德法移民其次。在非洲落脚的其他欧洲殖民者,传统的形象大多数是冒险者或者是商人和矿主。
布尔人比较特别,他们在很长的时间里主要经营农业和畜牧业。在荷兰语中,布尔的原意就是农民,而务农人群是最容易在当地扎根的职业。
在大航海时代,由于荷兰和英国争夺南非失败,布尔人和自己的欧洲母国之间很早就只保留了文化上的联系,政治上切断了直接关联。不过,因为宗教和语言上的矛盾,布尔人和南非的英国殖民者关系一直很差。
从1830年代开始,大批的布尔人离开了英国的开普殖民地,向非洲内部迁移,建立农场和牧场。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争夺土地和水源,布尔人和当地的黑人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布尔人获胜,驱逐了大批的黑人,先后建立了两个布尔人国家。
布尔人认为,这段牛车大迁徙就是空地之争的实践。他们在内陆抢到的土地产权也是完全合理合法的。
1899年到1902年的第二次布尔战争之后,英国人吞并了布尔人国家,塑造了现代南非。在这场战争中,为了击败布尔人的游击队,英国开创了臭名昭著的集中营制度,把布尔人的老弱妇幼当成了人质。
在后来的南非殖民地,布尔人凭借白人身份和人口优势,在政治斗争中逐步压制了英国后裔,取得了优势。但是在经济上仍然以经营农牧业为主,和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大城市的英裔相比,布尔人的农场主整体上更加保守,对于黑人的态度更强硬、更凶狠。
1948年,以布尔人为基础的南非国民党上台单独执政,开始正式推行种族隔离制度,开了历史倒车。
凭借在南部非洲最强的国力和几百万土生白人兵源,从60年代开始,南非就干涉了多个非洲国家的独立,先后发动了纳米比亚战争、南罗德西亚也就是津巴布韦战争,支持莫桑比克内战,和刚果金的蒙博托政权也有合作。
南非规模最大的对外干涉是安哥拉战争。南非从1975年开始出兵,支持反政府武装安盟,几乎推翻了安哥拉政府。直到在苏联支持下,古巴派出的志愿军也进入安哥拉,这场战争从跨国发展到跨洲。
安哥拉战争在国内名气很小,但是在非洲大陆上,它的意义相当于朝鲜战争或者越南战争在亚洲的影响。在战场上,双方算是基本平手。但是古巴为了保密,初期主要派国内的黑人市民去非洲打仗。这达成了一个意外效果,就是打破了南非白人军队在非洲大陆上不可战胜的神话,让黑人也形成了管理现代国家的自信。
1979年,旧南非最重要的附庸津巴布韦宣布停战,坚持种族隔离制度的白人政权认输交权。这些白人本来想支持黑人温和派接班,结果在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惨败,穆加贝领导的民盟上台执政。
因为后期的超级大通胀、强征式土改和选举舞弊,穆加贝在西方和简体中文互联网的名声都非常差。维基百科中文版对他的介绍,从1979年他上台,直接就跳到了2000年,描述是:从此津巴布韦经济一落千丈濒临崩溃。
但是在现实中,80年代的穆加贝是西方的宠儿。因为在上台之后,出人意料的展示了理性和温和。富裕白人阶层的经济利益暂时没有受到严重冲击,并且由于战争和制裁结束,津巴布韦经济在独立之后一度繁荣,极大的动摇了种族隔离制度的理论基础。
南非的大多数白人最后也同意取消种族隔离制度,并不是他们心善。他们的决策理由更接近于美国撤出越战,投入成本太高了,而且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津巴布韦已经证明独立十几年过的还可以,证明了多重种族可以和平共存,那就不如在南非试试种族和解。
在南非白人内部,英国后裔和布尔人一直也有矛盾。他们认为布尔人长期垄断政治,故意边缘化他们。很多人对旧南非政权的认同感并不强。
像马斯克家族这种英国后裔,往往是比较富裕的中产阶级,有专业技能。在语言、文化上和英美等国关系密切,海外退路更多,不愿意跟着布尔人继续搞种族隔离,自绝于21世纪。所以率先实现了态度软化。
内外角力,南非的白人政权不得不和曼德拉代表的黑人温和派谈判,用交出政权换取了安全退场,并且保留了包括大部分土地在内的经济利益。
南非土改的前景
那土地改革能够拯救南非的经济吗?
从经济角度来看,农牧业占南非的经济比重其实并不大。同时,南非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也不适合搞小农经济,更缺少一个能够主持合理分配的权力。即使强行推动土改,也很难像东亚土改那样,为经济和社会腾飞打下坚实基础,反而可能造成社会和经济的激烈动荡。
凭着结束种族隔离的成就,曼德拉一代的非国大领袖威望极高,说服了大多数黑人接受温和改革。按照当时的许诺,新政府要通过政策鼓励白人地主自愿出售土地,同时扶持黑人的农民,逐步解决土地分配不公问题。
但是30年后的今天,农村变化依然有限。对此,老一代南非人觉得总比种族隔离时代强,心态还相对稳定。但是新一代年轻人,无论黑人还是白人,都对现状极为不满。
黑人认为历史偏差还没有纠正,说好要实现的目标遥遥无期。白人认为自己没有种族隔离的原罪,不应该为先辈继续付出代价。
双方激进派的矛盾越来越深。黑岛之前的节目也介绍过,南非的民粹派在政治上已经成了气候。走温和中庸路线的非国大,在上次的大选中丢掉了绝对多数,必须靠联合政府才能维持执政。
和非国大联合执政的南非民主联盟,一直被民粹派指责为白人政党,认为非国大出卖了黑人。这次非国大不惜冒联合政府破裂的危险,也要通过修订之后的土地法,可能就是感觉压力太大,必须向选民展示一下自己并没有背叛出身。
目前来看,非国大的领导层还是温和派在主导,一再宣称每种都要吸取津巴布韦的教训。短期内,真的动用新法去强征土地的可能性极小。但是如果民粹派继续崛起和壮大,事情就可能发生变化。
而南非的白人右翼自身力量有限,一定会设法寻找外援。为马斯克提供了宣传材料的,很有可能就是一个自称代表布尔语群体利益的游说组织,非洲论坛。
这一次引来的还只是口头支援。但是最近右翼富豪扶持政治代理人,或者是为极端派提供财力和平台并不是偶然事件。未来的南非会不会被马斯克回头干预,还不好说。
总的来说,马斯克和特朗普喷南非土改包含了很多个人情绪和偏见,没有必要太在意。但是南非土改解决不了南非目前的社会矛盾,这也是现实。
津巴布韦本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起点低,所以土改有必要性,也能在动荡之后重新转入上升期。南非在土改之前已经是个准工业国家了,很难从土改获得发展动力。最多是短期之内满足选民的情绪价值。
南非未来如果还想保持非洲经济高地的身份,就需要认真考虑其他大国的非洲战略,看看自己能够从中做哪些配套工作。
往期新闻后续
最后追加几条往期的新闻后续。
两周之前,睡前消息885期讨论了尼日尔和中国投资的矛盾。尼日尔的军政府发动政变上台,引入了俄罗斯瓦格纳武装撑腰。先是驱逐了法国投资和美国基地,然后又嘲讽了中石油的投资项目,要求中国免除债务,给出更高的分成比例。
目前关于尼日尔的最新消息是,中国大使在当地的报纸上发表文章,谴责美国提高关税的霸权主义,也谴责美国停止对非洲的援助,表示中国要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至于说几十亿美元的中石油投资怎么办,还不清楚。
尼日尔有个邻国布基纳法索,也是政变之后的军政府执政,也得到了俄罗斯瓦格纳的军事援助,也驱逐了法国企业和驻军。
上周4月19日,中国驻布基纳法索的大使馆警告中国企业,多家中资企业负责人被有关部门羁押调查,理由是偷税漏税,而且已经被开了高额的罚单。从这些国家的例子来看,中国还需要认真的考虑自己的非洲战略,简单的站在美国或者法国的对立面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881期节目讨论了台积电向美国转移生产能力的可行性,分析了东亚工业的独特优势。当时提到了韩国三星芯片负责人的观点:韩国劳动法限制每周工作总时长52小时,严重限制了三星电子研发部门的竞争力,希望政府能够放宽对加班的限制。
4月20日,后续来了。韩国劳动部门批准,三星半导体研发人员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可以执行每周最高64小时工作制,三个月之后可以调整为每周60小时。制造业的升级都是拼出来的,哪怕是最高端的工业,想保住地位也没那么容易。
感谢各位收看,890节目到此结束,我们周五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