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801 期 ~ 第 900 期

【睡前消息870】电车保险贵 中医AI强

1 分析电车保险涨价原因。2 中医AI企业的盈亏案例

大家好,2025年3月2日星期日,欢迎收看877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电车提高维修成本以降低生产成本

督工,整个工作室除了你,大家开的都是电动车。过去一年买保险,我们的车险普遍涨了几百块钱,好像电动车用户的保险成本都在上升。同时,保险公司也在报怨亏损。1月24日,中国精算师协会与中国银保信联合发布新能源车险赔付信息,2024年整体亏损57亿,为什么保费涨了,保险公司还不赚钱?

2023年,保险公司的新能源车业务就已经亏了67亿,比去年还要多。至于说为什么说你嫌贵,保险公司还不赚钱,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数据不足的原因。先说技术问题,主要的原因是车企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了维修成本。

新能源汽车的压铸工艺多,传感器多,电气化和智能化水平高,结果就是零部件的集成度高。传统的燃油车,每辆车有三四万个零件,而现在的新能源车,每辆车平均少了一万个部件。

集成度高,在生产方面是好事,但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过去分散在不同零配件的风险,逐渐向大件集中,每一次换件的费用都在上升,尤其是智能设备和配件出现了局部损坏,往往是要成套更换,到指定的4S店去换原厂件,否则系统就要报错,这些成本都是保险公司来承担。

配件减少了,但是新能源车的尺寸并没有变小,因为电池的能量密度还不够,必须在车里面拼命堆更多的电池,才能够缓解里程焦虑。而电池多了,车身重量就大,为了保证弯道上的稳定性,就要继续拉开车轮之间的距离降低侧翻的风险。

平均来说,电动车和同级别的燃油车相比,宽度增加了5到10厘米,而且还有上升趋势,这对于新司机来说,增加了停车的难度,对于老司机来说,挑战了驾驶习惯,所以新能源车的擦碰概率也要更高。

另外还有一个次要问题,就是新能源车市场到现在还没稳定下来,几十个创业团队都认为自己还有机会,都想推出一款新车去颠覆市场,把同行都挤死。所以车型迭代比较快,关键的配件往往不通用,每种配件的生产规模都小,这也增加了维修费用。

这些新车型开在路上,为恐别人看不出区别,必须在设计上追求时尚感,才能把公路变成自己的广告牌。所以新车型要采用很多时尚设计,比如说一体化尾灯,比如说车身的轮廓超出保险杠,这让小擦碰的维修成本直线上升。

前面的问题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用维修成本来换生产成本。买车的时候省下的钱,很大程度都要在修车的时候还回去,对以前如果不是自己还,那就得通过保险公司来还。

电车保险成本上升因素分析

对于中国普通人来说,电动车是一种很新的东西,能够从玩具变成可靠的代步工具,也就是过去几年的时间。现在的主流电动车,车龄每再增加一年,综合的维修成本会上升多少,还是一个未知数。

纯电汽车没有发动机,齿轮箱也和燃油车完全不同,燃油车的发动机怕被水淹,要考虑涉水风险,单独设置了保险项目,而纯电汽车基本不需要。

纯电汽车的动力源是电池、电驱、电机组成的三电系统,疫情之前国内的保险无法覆盖,一度出现了电池事故损坏不理赔的情况,直到2021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两份征求意见稿之后,三电系统纳入保障范围,后来保险项目还增加了新能源汽车专属的自然和电网故障、充电桩和支架人身险项。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用燃油车时代的保险标准,已经很难套住电动车了,要为几千万辆,自己还不够了解的产品提供保险服务,在现有的维修成本上,再加一点风险溢价,那也是正常的。

除了技术问题,电动车用户的使用数据也和燃油车不一样。

和烧油相比,电动车每公里的运行成本要低,肯定会鼓励车主更频繁的开车出门,或者说就是因为每天的行驶里程多,车主才会有动力把燃油车换成电动车的。 同时充电肯定不如加油方便,所以开电动车的人一般都是在熟悉的大城市才开车,以上班通勤为主。我这些同事普遍买电动车,就是因为上班有通勤需求。

这导致新上路的电动车会在城市道路上跑更多的路程,事故概率肯定更高。而同价位的主流电动车,加速性能往往比燃油车更好,这对于通勤司机来说,不一定是好事,所以保险公司必须为电动车要出更高的保险费。

但这也不能算是电动车时代的新问题,燃油车时代也有更省油的车型,也有加速性能更好的跑车,但是并不会导致保险公司普遍提高保险费,最多也就是针对具体的车型涨价,现在几乎所有的电动车都感受到涨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约车的出现。

去年有137个新能源车系,保险公司的赔付率超过了100%,都是客车和货车。这说明新能源的乘用车商业保险,整体上还是赚钱的,营运车辆的赔付风险要更高。但同时,因为使用成本低,加速条件好,电动车顺便去跑网约车的概率实在是太高了,以至于保险公司不能区分兼职的营运车辆和个人车辆。过去几年,比亚迪的秦,一度是网约车的入门车型,有人开玩笑说,一旦比亚迪车友聚会,全市都会打车困难。

这些网约车司机喜欢用私家车的名义投保,而保险公司也会反过来歧视电动车的主流车型,甚至直接就对比亚迪秦的私家车拒保,这不是我抄袭网络段子,而是我们工作室同事的真实问题。

精准保单方案是否可行

如果保险公司掌握更多的数据,对每辆车每个车主都给出个性化的保单,不让那些营运车辆混在私家车里投保,保费会降低吗?

会,但是必然伴随着巨大的社会争议,因为个性化的保单,另一种说法就是价格歧视。

去年年初,汽车商业评论有一篇文章,采访了人保公司的服务专员,文章说,保费计算与品牌保有量,产品质量、事故率都有关系,还要考虑年龄与性别,新手司机和女性司机的系数就要高。

可以想象,如果住某个小区,平时玩什么游戏,之前有没有受过行政处罚,乃至于中学体育课的成绩,这些数据都被保险公司找出来,作为调整保费的参数,普通人会有什么激烈反应。进一步说,如果保险公司要求普通人提供这些信息,用来证明自己有资格降低保费,恐怕大多数人也要犹豫。所以我猜保险公司暂时不会公开触碰隐私数据交易问题,宁可把各种的人群混在一起,收一个平均化的保费。

车企提供车险方案是否有助于解决保费上升

如果说数据不足导致保费上升,车企自己是拥有最多驾驶数据的机构。特斯拉从2021年开始在美国上线了自营的UBI车险,根据用户的实际驾驶行为来计算保费,被称为千车千险,现在国内的比亚迪理想未来公司也都在进军保险业,督工,你认为这个方案可以解决保费矛盾吗?

能解决一部分,但是新增的问题也不会少。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水平确实越来越高,车企后台积累了前所未有的行驶数据。 无论什么个人数据,最终都要通过驾驶习惯和驾驶里程来制造事故,所以用驾驶数据来确定保费,理论上来说是最准确的。现在车企不愿意向第三方的保险公司提供这些行驶数据,所以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拿着数据搞自己的保险公司。

但是从造车转向卖保险,跨界的转换成本不算低,特斯拉从2021年开始上线保险业务,到现在还在亏损,普通保险的综合赔付率是118%,财产与意外险的综合赔付率是121%。去年前三季度,特斯拉的保险公司累计亏损了4200万美元,预计今年能不亏,那就是很惊喜了。 国内的例子,比亚迪去年6月也上线了保险业务,去年下半年累计亏损是1.69亿,综合赔付率是233.92%,以当前国内车企的融资压力来看,急着搞自己的保险业,还有可能就会提前破产。

当然特斯拉和比亚迪家大业大,可能不在乎眼下的亏损,因为驾驶数据是有价值的数据,保险数据也是有价值的数据。 车企对驾驶数据和事故分析,除了能够更精确的制造个性化的保险产品之外,还能够把事故数据反馈给设计部门,优化下一代车型。 但是反过来说,车企同时拿着驾驶数据和保险单,这也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车企有可能会把车辆的正常故障解释为驾驶责任。比如说2023年,特斯拉就遇到过一次集体诉讼,车主认为由于车头的传感器误报了碰撞风险,导致部分的投保车主保费增加。 至于说特斯拉是否真的存在刻意隐瞒情况,到现在法院也没有定论。长期来看,让车企来开保险公司肯定不是个好主意,甚至有可能触发反垄断法。

比较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车企把数据交给一个中立机构,让这个机构用数学工具进行脱敏处理,再把脱敏之后的数据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只能看到驾驶习惯和事故的关联,看不到其他个人隐私,也看不到车企自己的技术秘密。 然后对于愿意提供数据的企业和个人,保险公司可以精确定价。对于不愿意提供数据的车型和车主,保险公司也可以沿用现在的定价方式。 这个理想状态很好,但不一定能落实,因为从现在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精准的保险注定是一个短暂的时期。

上面所有关于保费的争议都可以归结为同一个矛盾,就是车型和每个人的驾驶习惯不同,制造的赔付风险也不同,保险公司努力用大数据去探索这些风险,但是大数据又不够详细,所以只能通过估算来覆盖一些额外的风险。

所以从整个社会来看,与其在短期去获取更多的个人驾驶数据,不如在不远的将来,抹杀大多数人的驾驶习惯,用统一的自动驾驶去替代。尤其是自动驾驶比例超过某个限度之后,路上的汽车之间就会彼此协调行驶路线,进一步降低碰撞风险,到那个时候可能就没有什么人会主动开车了。

自动驾驶也需要保险,但保险完全可以是车企,或者是自动驾驶服务企业统一购买,按照里程或者时间平摊到汽车的日用使用成本。到时候保险公司只需要针对不同的企业给出不同的报价,不用找具体的人再去获取数据了。

从过去几年的技术进步来看,这个未来可能就在10年甚至5年之内,所以保险行业可能不会急着调整当前的保险规则,这些电动车主可能还是要为一个不稳定的市场暂时付出较高的保费。

AI + 中医

最近几个月,AI是最热门的经济概念,所有行业包括政府部门都在接入AI,我们的节目一直在关注中医话题,中医AI的效果怎么样?

从经济效果来看,两极分化。去年12月,在全国布置网点的中医AI企业鹰之眼公司宣布解散,解聘了全体员工,在解聘之前,员工已经几个月没拿到工资了。 另一边问止中医,今年1月9号递表港交所IPO,有望成为中医AI第一股。

接下来我对比一下两家公司。

鹰之眼公司

跑路的鹰之眼公司成立于2020年,有600多人,自称,国内领先的智慧中医大健康服务与解决方案提供商,曾被评为2023年中国AI医疗企业top 20,主要的产品是中医AI辅助诊断小型设备,号称进驻了全国超过800家医院。

鹰眼AI的投资人是江山控股,主营业务是新能源,光伏与风电,但是2015年以来,它的股价几乎没涨过,想买一家AI企业给股票提供概念,没有想到鹰眼AI的盈利前景还不如母公司,所以投资人不想再等AI的概念出现奇迹,果断撤资跑路。

鹰之眼公司的运营方式是制造中医AI检测机器,免费部署到中医院和中医诊所,如果赚到了检测费,给医院分一部分,剩下的那都是自己的。

从公开的新闻报道来看,鹰之眼公司的AI恐怕不是很强,常用AI的人都知道,给AI提供的条件越多,边界越明确,AI给出的内容就越可信,而鹰眼公司向患者收集的数据只是对头部进行红外线检测,分成额区、眉区、眼区等13个区域,测量红外线信号,然后就要给出诊断,在调理、禁忌、饮食和运动各方面都要给出结论。

考虑到它只测红外线信号,也就是说只测体表温度,理论上来说,我只要出门跑一圈,就能得到完全不同的检测结果。 这种机器,其实也谈不上什么AI,准确度不一定就比看手相强,最起码手上的纹路还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输入,也不会因为我洗了个热水澡,就有明显的改变。

对于这么一台机器,鹰之眼公司报价300万,实际制造成本就算只有1/10或者1/20,也相当于在医院大厅放了一台不断折旧的轿车,成本相当不低,它最后破产,我一点都不意外,很有可能就是运营团队忽悠了投资人,用夸张的机器成本转移了资产,个人早就捞足了。

但以我对中医市场的了解,以上两项问题都不是亏损的核心问题。因为其它的中医服务也有诊断简单,成本夸张的问题,很多昂贵的中成药号称能够治疗某一种新出现的传染病,根本不需要诊断,也不允许质疑成本,它也能卖出去。

鹰之眼公司真正的问题是,公司忙着炒AI中医概念,根本没考虑过用户有什么理由一定要相信中医或者AI。

大多数人去了中医院,如果还主动要求做完全的中医诊疗,他首先需要的是心理安慰,其次要有人给制造气氛,让他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两件事如果有AI辅助,可能会有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只有一台冷冰冰的机器放在现场,说我就是最先进的中医,我根本想不出有什么人会去扫码打钱。

问止中医

然后我再说另外一个逐渐在赚钱的问止中医。

前面提到,问止中医今年1月9号已经准备IPO了,我推荐大家先去看看招股书。首先问止中医是不记医保的,完全是私立经营,前面提到的鹰之眼中医也不占医保资金,所以我不认为医保问题会影响盈利。

和鹰之眼中医AI不同,问止中医是轻资产运营模式,它的核心技术是中医AI辅助开方软件,也就是他们自称的中医大脑,企业的AI概念主要来自于像中医院出售软件服务,号称已经卖了2000家。

但是认真读一遍招股书就能发现,AI根本就不赚钱,90%的收入还是来自线上和线下的中医诊疗服务。其中线下只有八个人所,主要收入来自于线上远程的问诊和开药,病人上传自己的病历,然后远程和医生聊天。

中医传统是望闻问切四种调查方式,其中问,这里能够100%落实,切脉100%不能落实,另外的望和闻能够落实多少,全看视频和音频的清晰度了。让任何一个正统的中医来看,都只能说问止中医是标准中医诊疗的超级减配版。

按照问止中医自己的宣传,中医大脑的技术负责人是计算机博士林大栋,有丰富的硅谷工作经验,但是对于中医行业来说,这个林大栋最重要的身份是倪海厦的嫡系门徒。 倪海厦,1954年出生,生于台湾,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系,自学中医成才,在美国华人圈是数一数二的中医富豪,唯一的问题是他自己只活了58岁,2012年就死了。

从倪海厦的主张来看,他能活58岁,已经是个奇迹,因为他一直说吃生雄黄百利无一害,白血病是吃西药造成的,换他的疗法就能4周治愈。有患者问他,糖尿病怎么办,他说原因是因为需要让血糖沉在脚底,改成中医就好了。一直到倪海厦死后,还有人按他的方法吃雄黄,吃出尿毒症。所以倪海厦最强的能力不是治病,而是让人无条件信服自己的理论。

问止中医还有一个不赚钱的核心产品,精一书院,这是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中医文化社区,提供大量的免费中医培训以及进一步的收费培训。这部分业务可能是不赚钱,甚至亏钱,但是他首先承担了给诊疗业务做广告的任务,其次对潜在的患者做了筛选,患者只要说到自己的精一书院的学习经历,医生和AI立刻就知道可以给这个开多少钱的药方了。

所以别人的中医AI不赚钱,倪海厦门徒主持的问止中医,看起来距离赚大钱不算远。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前三个季度,问止中医的营收分别是6216万元、1.89亿、1.73亿,这期内的亏损从1.54亿元下降到5572万。如果2025年和2026年的营收保持当前的增幅,盈利上市,那不是梦想。

从这两家中医AI公司来看,用中医AI赚钱,最核心的经验就是不要搞什么高科技,不要让患者直接接触AI,一定要让真人和患者聊天,聊到患者先接受中医概念为止,先传达中医理念,再去找对方收费,如果说哪里可以用AI提高效率,那就是廉价雇一批新手中医,用AI软件包装自己的药方,可以快速给患者一个面面俱到的理由,而经每一个药方可以各不相同,让患者觉得自己再接受个性化的服务。

问止中医的招股书宣布,他们最主要的成绩,就是让癌症重症病人给出了80%以上的满意率。这说明他们至少探索到了一些临终关怀的技巧。在中国普遍老龄化的今天,这也算很强的核心技术了,如果能够把中医文化和AI的包装剥掉,把核心技术拿去和养老机构合作,很有可能问止中医还能赚更多的钱,对于社会也有可能会产生纯粹的正面贡献。

好,感谢各位收看,877期节目到此结束,我们周二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