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888】湖南铊污染,按美国标准还算好
1 湖南耒水铊金属含量超标。 2 锑金属出口管制。
湖南耒水铊污染
大家好,2025年4月18日星期五,欢迎收看888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3月16日,湖南耒水郴州到耒阳跨市断面铊浓度为0.13微克每升,超出国家标准。湖南省迅速启动应急处置。到3月31日,湖南省生态环境厅通报,目前耒水流域郴州耒阳段已全线恢复正常,各监测点位铊浓度均在0.1微克每升以下。之前的861期节目,我们分析过湖南的苯泄漏问题。督工,这次铊污染是怎么回事?
铊离子易溶于水,而且无色无味,不容易被人察觉,毒性明显超过了镉、汞、铅这些已经很吓人的重金属。而且它的早期中毒症状没有什么特色,容易和肠胃炎、流行感冒混淆,经常出现误诊,耽误治疗,给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经常会有人用它投毒,给现代社会制造恐慌。
美国是最早重视铊危害的国家。1980年,美国环保署根据动物实验数据,根据上千例的急性铊中毒病例,确定饮用水的铊浓度安全标准是每升0.5微克,最高限值是每升2微克。如果饮用水长期超标,会导致慢性铊中毒。
根据美国人自己的报告估算,当时超过99%的美国人每天会摄入6微克以上的铊,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蔬菜,每天3.8微克,肉类和其他食物1.2微克,饮用水1微克。
中国对铊污染的标准更加严格。90年代,综合研究地质样本以及植物、水体铊含量数据,结合它中毒病例,建议饮用水中的铊含量安全标准是每升0.1微克。实际制定的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是每升含量不超过0.1微克,要比铅、镉、汞更严格。
这次污染事件,每升的铊含量是0.13微克,稍微超出了中国的管控要求,显著低于美国的0.5微克安全标准。可以说,因为中国的标准更严格,才知道了这次污染事件。
但是不能因为铊的浓度低,就忽视潜在的问题。因为这次污染的源头不是因为开采铊,而是湖南工业常见的重金属杂质问题。
铊的分布非常零散,而且用途不算广泛,只在光学仪器、电子设备、高温超导材料等领域有少部分的应用。人类专门提炼生产的铊很少,每年只有十几吨。大部分企业不会为了开采铊建立单独的生产线。整个中国也只有贵州的黔西南、云南的南华这两处铊主矿,而且这很有可能是全世界仅有的以铊矿为主的矿脉。
但是,铊元素往往会混在其他的矿物和岩石中,进入工业的半成品。每年人类因为燃烧煤炭,因为采矿和冶金排放数千吨的铊,这才是主要的污染原因。
郴州这次污染事件,污染的源头是水泥厂,甚至不是一个冶金企业。经过排查,问题出在水泥厂的废弃窑炉。平时生产的时候,水泥厂就把煤炭磨成粉,和石灰岩、粘土一起放进窑炉煅烧。相当一部分重金属元素积累在窑炉的粉尘里。这个废弃的窑炉,每千克的粉尘就有几克铊,是剧毒的废弃物。
去年,水泥厂拆除整条生产线,窑炉内残存的含铊灰尘泄漏,被雨水冲进了郴江河,又流进了耒水河,这导致铊含量超标,被环保局测到,可以说是个偶然事件。
但是类似的偶然事件并不少,这才是值得担心的问题。
美国曾经是主要的铊生产国,但在1981年停止了境内生产铊。经过多年的治理,现在美国所有的铊中毒事件都是投毒刑事案件,没有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冶金和采矿工业发达,近年的铊污染事件还在不断发生。2016年,江西仙女湖铊超标,部分城区停止供水。2017年,陕西铜矿的含铊废水排入嘉陵江,下游的四川广元铊超标4.6倍,城区供水中斷了36小时。2021年,环保部专项督查,湘江22个饮用水源,有17个铊浓度异常。
中国也没有大规模生产铊,但是湖南、江西、陕西、四川频繁出现铊污染,原因是这些区域重金属富集,有色金属矿山和冶炼企业多,无论是否专门开采铊,都会出现铊污染以及其他的重金属污染。
还是说湖南问题,地质图上充满了粉红色和棕红色,这是因为湖南经历过强烈的内陆造山运动,有大量的花岗质岩浆,制造了强烈的热液成矿效果,所以有色金属矿脉密集。湖南和附近的广西、江西一起,集中了中国最多的有色金属产业。
1952年,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广西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这六所院校的矿冶类学科合并,在长沙组建了中南矿冶学院,目标就是开发湖南附近的有色金属资源。后来升级成了985中南大学。1983年,国家组建了有色金属总公司,中南大学是系统内的最强大学。直到今天,中国最大的有色金属国企,五矿有色金属控股有限公司,总部还是设在湖南长沙。
世界上类似的金属富集地区不少,但是人口像湖南这么密集的的不多。比如说世界矿都澳大利亚的皮尔巴拉地区,常住人口6万,不如湖南最小的县,土地面积却有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半的湖南。无论有多少污染隐患,当地的少量人口总能找到合适的居住地点。
1950年,皮尔巴拉地区的维特努姆因为生产石棉,成为当地的最大居民点。1966年,石棉污染事件导致多人死亡,政府直接关闭了这个小镇,把居民搬走就没事了。而且皮尔巴拉地区靠着印度洋,少量的降水直接流进大海,也不会污染饮用水。
湖南有6500万人,而且气候温和,粮食产量高。虽然湖南的耕地面积只占了全国的2.8%,粮食产量能占到4.5%,基本上做到了粮食自给。所以中国不可能把湖南人搬走,也不可能放弃湖南的农业,必须有几千万人在有色金属矿山附近的河流取水,也要用这些河流灌溉耕地。
2019年,有学者分析湖南省近20万儿童的血铅含量,发现包括长沙在内12个地区的儿童血铅含量达到了每升75微克,而国际上的警戒线是50微克。儿童血铅含量最高的湖南城市,就是这次爆发了铊污染的郴州市。
2009年,湖南邵阳市儿童体检,1354名儿童血铅超标,83名儿童铅中毒,直接导致全市100多家企业停产整顿。
2010年,郴州市将近1万名儿童血铅含量超标,超过300人血铅中毒。污染源企业除了废铅回收厂之外,还包括了造纸厂、炼油厂这些并不经营矿产的企业。
2012年,湖南衡阳一个镇就有300名儿童血铅含量超标,居民家里的灰尘铅含量超出了国家标准27倍。
除了铊和铅之外,30岁以上的观众应该还记得镉大米事件。2011年,新世纪周刊发表了镉米杀机封面文章。后续的检测证明,湖南湘潭的稻米有88%的镉含量超标。2020年,云南省偶然检测米线,又发现湖南益阳市有一批镉大米被送到了云南,没有检测到的还不知道有多少。
和这些问题相比,最近的铊泄漏事件不算严重问题,只是再次提醒了中国人,湖南的重金属污染无所不在,不知道有多少年才能清理历史欠账。
当地自己体检都能发现儿童血铅超标,为什么不治理污染?
一直在治理,但是没有替代的产业。郴州血铅事件在2010年就引起了关注,但从2007年开始,当地的环保部门就开始干预相关企业。市环保局、市政府、省环保厅先后10次要求县政府关闭企业,但是在2010年形成舆论热点之前,企业一直在运行。
地方政府舍不得污染企业,原因是税收。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环保税可以全部留存地方,企业所得税、企业员工的个人所得税、企业使用的水电气资源税可以部分留存的地方,其中大头是县一级。县级政府要增加收入,除了卖地,就指望这些营业额高、就业岗位也多的矿山。矿山下游还有冶炼加工企业,如果都关掉,县里的公务员就发不出工资了。
而且这不是湖南一个省的问题。中国最近几年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大多数企业都需要锂电池。2010年之前,碳酸锂的全国总产量是2万吨,矿区集中在江西宜春。2024年,碳酸锂产量是64万吨,产地也从江西扩张到了四川、云南、内蒙、青海和西藏。
锂本身的毒性一般,但是开采锂矿,伴生矿物往往包括了皮、铊、氟,都是高毒性的物质。2022年,江西省的环保督察组检查宜春七家碳酸锂企业,都发现了铊金属的污染隐患。
比如说永兴材料公司,用含铊的污泥做混凝土材料,最终去向不明。另外六家企业排放的雨水,铊含量都超出国家标准,其中天齐锂业的超标最多,达到了15.8倍。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各地的小企业甚至是个人私下开采、作坊式加工。请静静帮我读一下新闻报道。
2022年12月,江西省宜春市的部分村庄里,男女老少们扛起锄头,在外务工的年轻人提前返乡,沿着狭窄的田埂路、山路来到废弃的矿区、山林间,没日没夜地挖石头。手捡锄挖得来的石头装进塑料袋,在村庄空地上堆成小山,等待称重售卖。为了挖到埋在地下的锂矿石,村民在后山挖出两三米的深坑,旁边的小树栽倒在地上。一位当地人说,这样的坑有十几个。
2022年,宜春市下属的宜丰县就新增了将近200家选矿厂。这些私自开采和捡漏加工的小企业,进一步加剧了铊污染风险,小矿越多,污染就越失控。到了2022年底,宜春市的主要河流锦江出现了全面的铊污染。
中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湖南、江西是中国有色金属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不可能完全消除所有的重金属相关产业。从历史案例来看,最危险的生产都来自于监控之外的小企业。最有效的监管方式就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让标准化生产的大企业来接管。
锑金属出口管制
湖南的特色重金属产业包括金属锑。湖南和邻省广西是国内锑储量的冠亚军。同时,中国是全世界锑资源储量最大的国家。去年8月,商务部、海关总署出台了锑相关物项出口管制措施。今年3月,国内锑价迅速上升。督工,按理来说限制锑出口,短期内会导致价格下降,为什么锑反而涨价了?
最直接的逻辑是中国工业规模太大了。虽然中国生产全世界最多的锑矿,但是中国工业消费量更大,所以限制出口并不会导致降价,反而给市场增加了更多的变数。
从长期的统计数据看,最近十年,全世界的锑矿总产量不断减产,中国的减产速度更快,而且下游的需求还在增加,供需矛盾越来越大。
从供应链来看,中国每年本来还要进口大量的锑矿,精炼成氧化锑和锑锭之后再出口。去年出口管制政策出台,氧化锑的出口规模一度从每个月三四千吨下降到10月份的42吨,锑锭出口直接归零了。这就导致国外的锑供应量混乱,与国内锑锭的价差从每吨2万多块上升到20多万。随着国内逐渐恢复了锑相关产品进出口,国外的锑价倒灌国内市场,产生了补涨的效果。
再看具体的月份数据,过去一年锑价飙涨,和国内的出口管制甚至说不上有直接关系。出口管制发生在8月份,而锑价在去年第二季度就直线上升,刷新了历史记录。这有供需两方面的原因。
在供应方面,国内进口锑矿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俄罗斯的极地黄金公司奥林匹克矿。去年这座矿的副产锑矿段开采完毕,产量掉了一大半,这导致中国的锑矿供应短期紧张。之后靠增加缅甸和泰国的锑矿进口才填补了缺口。
在国内供应方面,就是前面说的环保因素了。湖南的锑矿产量全国第一,去年5月份,中央环保督察组进入湖南,导致湖南的锑矿供应短期减少。同时,光伏和家电的需求上升,引发了全球锑价上涨。
最后还有一个短期因素。今年2月份,国家发改委发布了136号文件,要对新能源发电项目进行深化管理,先定指标,减少程序补贴。发电企业要赶到指标落地之前抢名额、抢备案,所以抢购光伏玻璃,增加了短期的锑需求,这导致3月份的锑价上升。
总的来说,中国的金属需求旺盛,锑资源总体紧张,长期涨价是必然的,出口管制制造的价格起伏反而不是关键因素。
俄罗斯消耗一个副矿脉,中国乃至全世界就要涨价,为什么锑矿这么缺?
因为锑的含量少,而且分散,副矿脉太难找了。
锑的含量在地壳之中只有千万分之二到千万分之五。而且锑的成矿环境能量低,流体运移弱,更容易被其他矿物吸附或者协同沉淀,形成副矿脉很难。全球有开采价值的锑矿储量加在一起,也就是200万吨锑金属,现在每年就要消耗超过10万吨。
全球的锑矿开采高峰在2008年,那一年全球开采了19.7万吨锑金属,其中18万吨来自中国。之后,中国持续多年削减锑矿产量。到了去年,全球开采锑是10万吨,中国占了6万吨。按照现在的开采规模,全球的已知锑矿够用23年,中国只够用11年。
所以最近几年,国内越来越依赖国外进口锑矿。去年进口了5.59万吨的锑精矿,相当于1.68万吨的锑金属。
同时,锑在阻燃剂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也能明显提高光伏玻璃的透光率,短期内的需求不会有明显下降。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每年的锑金属缺口会逐步扩大到两三万吨。中国禁止锑出口,倒也不是限制其他国家,更多的还是保护本国的资源安全。
既然锑这么重要,为什么到去年才出台出口管制措施?
不是去年才管,而是去年才有能力管住。
我小学的时候生活在一个铜钼矿山的生产区,当时我就知道,矿山的上级单位是有色金属总公司,总公司下面有一个正厅级单位,钨钼锡锑管理处,想要把中国的锑金属产业都管起来。之后几十年,每隔上几年,外贸部门或者矿产资源单位就要发文件,想要阻止锑资源的过度开发,但是没有什么用处。
这是因为地方政府为了财政收入,去支持本地的小企业开发稀有矿产,根本就不关心上级的文件。外贸部门要控制出口,地方政府就会默许小企业用铅价锑、铜价锑的方式规避监管,向外国走私。从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的资源消耗特别快。
从2010年开始,国内开始大力整治有色矿山的环评污染,测到水污染就要关闭矿山。在环保的审查压力之下,湖南、广西大量的中小矿企或者被强制关停,或者被并入大矿山,相对容易监管。到了2011年,国家终于能够勉强建立出口管制了。
但是到了2012年3月13日,美国和欧盟、日本针对中国的有色资源出口关税和配额,在WTO提起上诉。2014年3月26日,WTO裁定中国败诉,认为中国违反了WTO的相关规定。当时美国的对华政策还比较客气,中国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性很强,只能放弃了出口管制。
一直到2018年,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主动否决了WTO上诉机构的法官任命,这导致七个法官席位在2018年就只剩三个人,到现在只剩一个人,完全无法审理上诉案件。在全球化相对退潮,WTO机制相对失效的背景之下,中国终于能够推出单方面的稀缺资源出口限制,可以预计未来出口受限的矿产项目还会继续增加。
今天介绍了两个问题,湖南的重金属污染和中国对锑金属出口进行管制。这两个问题是连在一起的,全球最大的锑矿就在湖南冷水江市,同时冷水江市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也排在全国的前三名。要解决问题,这两个话题也有类似的改革方向。
有色金属产业制造的重金属污染多,说明相关企业没有承担污染治理成本。稀缺矿产消耗越来越快,说明生产企业没有考虑未来资源耗尽的技术成本。这两个成本都加到金属产业链上,说明有色金属需要大幅度涨价。
但是涨价也有可能带来负面效果。前面提到了2022年的例子,锂矿涨价导致宜春市全民上山开矿,制造了新的污染危机。这需要在全产业链建立准入制度,不仅要禁止小企业随便采矿,还要保证小企业私下挖的资源卖不出去。
为了保证地方政府的监管积极性,让地方政府在当地的资源型企业中占比较高的股份,同时也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做担保,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项。在有色金属未来大幅度涨价之后,如何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之下保证经营效率,这是一个需要经济学专家做实证研究的大问题。
感谢各位收看,888期节目到此结束,我们周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