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868】物流成本高,本溪编制大
1.中国政府提出降低物流成本目标。2.本溪市财政紧张。
大家好,2025年2月25日星期二,欢迎收看868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物流成本:中国与国际对比
最新统计结果显示,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4.1%,比2023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政府还提出了下一个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把物流费用比例压缩到13.5%。督工,超过14%的物流费用比例,说明七分之一的社会财富花在了物流方面,你怎么看待这个数字?
物流比例高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2020年前后,中国的比例是14.7%,德国是7.5%,日本是7.4%,中国用了多年才降到14.1%,的确是一个很不寻常的数字。但是也要考虑到国土空间资源分布和经济结构的影响,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字来做结论。比如说德国和日本,这是两个制造业比例都很高的国家,经济结构类似于中国东部,但是德国和日本的国土面积小,只相当于中国一个大省,所以中间产品的平均运输半径比较短。
现在德国经济虽然已经开始和整个欧盟的产业做配套了,但是欧盟的一体化水平还不高。德国企业只能在波兰、捷克这些周边国家做深入配套,这并不是德国的优势,而是欧盟的问题。
日本是岛国,海运比例高,而水运成本最多也就是铁路的1/2,公路运输的1/5,所以日本的物流费用比例肯定低于中国。2024年,日本全部货运量的55.5%是公路运输,公路的平均运输距离只有59公里,而中国超过七成的物流都是公路运输,公路的平均运输距离是177公里。中国的公路物流比例肯定要想办法去降低,但是不可能像日本那样把产业都集中到港口城市。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现在是出口大国,但是德国和日本更依赖于实物产品出口。只看出口占GDP的比例,日本和德国连续几十年都压倒中国,所以货物输送的消费端的物流成本要被其他国家去承担。相当于现在的长三角、珠三角的省份,只承担到省界的货物运输运费,肯定会降低物流成本的比例的。
另外中国虽然一直在产业升级,但是从全社会来看,德国和日本的产品经济附加值还是明显高于中国。不看吨公里数,只看总吨位。日本每年的货运量是40多亿吨,而中国是565亿吨,也就是说日本用中国8%的货运量,还能产出中国23.7%的GDP。再考虑前面提到的日本港口经济特征,平均运输半径不到中国的1/4,日本的社会物流比例低于中国是必然的结果。
不一定能够给中国提供参考。
中国国内也有类似的对比例子。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但是国土面积并不大,10.7万平方公里,只相当于2/3个湖南。江苏省内部有发达的运河,可以降低成本,如果要向省外运商品,那就算其他的省物流成本了。所以江苏省的物流费用占GDP是12.9%,反而低于全国水平。
而海南虽然是一个岛屿省份,但是本地没有什么制造业,内河航运也不发达。大多数消费品都要从外边运进来,再通过公路运输分给各个城市,全省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超过20%。中国的物流成本比例就是被这些产业少、物流多的省份拉下来的。
现在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印度也在努力发展制造业,但印度的物流成本占GDP比例只有10%,低于中国,也低于江苏省,这是为什么?
从自然地理因素来说,印度两面临海,而且面积不到中国的1/3,所以印度的国内物流成本低,最多也就是把物资从港口运到新德里,陆地上走1000公里就可以了,而在中国1000公里这个距离,广州的物资还没有到成都,更不要说后面的西宁和乌鲁木齐。
另外,印度的制造业高度类似于中国的90年代,依赖外资,也依赖于外部供应链。电子、汽车、纺织,这些赚钱的生意往往都集中在海边,主要的运输就是从港口到几十公里之外的工厂。从经济地理来看,印度是一个弱化的日本,所以10%的物流成本已经不低了。
综合来看,在国土面积、经济体量上和中国有可比性的国家只有美国。美国现在的物流占GDP比例是7.6%,但也要先排除客观条件的影响。
美国现在还是世界第二大的制造业国家,但是比例在持续下降,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例是26%,美国只有11%,所以同样是1万亿美元的GDP,美国的物流需求更低,只有中国的23%。
从运力结构来看,美国卡车占据了总货运吨数的64.6%,和中国接近。美国卡车的货运平均距离是332公里,高于中国公路货运的177公里。同时美国有65%的公路货物运输距离都在80公里之内,这说明剩余的公路运输都是长距离的公路货运,有不少卡车在东西海岸之间往返,而中国的平均内陆货运距离只有200多公里了。扣除吃青春饭的额外收入,中国的卡车司机年收入十几万到20万,而美国是30多万美元,人力成本差异也很大,重型卡车并不是美国物流成本的核心原因。
美国真正的优势还是地形提供的水运和历史上的基建。
美国和印度一样两面临海,所以三大工业区都靠近海港。除此之外,美国还有内陆的航运。其中密西西比河流域覆盖了1/3的美国国土,而长江流域只占中国面积的1/5。长江上游的山区几乎不能通行,密西西比河的大支流,沿着平原可以深入到加拿大边界附近。美国东北部的五大湖面积加起来25万平方公里,和四川盆地面积差不多了,只需要修几条平原运河,芝加哥这种距离海洋1000公里的城市也能享受海港待遇。
剩余的陆地运输,美国在地形上也占了大便宜,丹佛以东2500公里直到大西洋,地形平缓开阔,无论修铁路还是修管线,成本都比中国要低。而丹佛向西最短距离不到1200公里,又可以遇到太平洋的港口了。
所以中国在整体上学美国是很难的。最近几年国家持续推动公路转铁路运输、公路转水运,鼓励多式联运,加强物流行业的市场化比例,这都是在局部参考美国经验,但是整体上想降到美国的水平不太可能。
体制内官员评价物流成本的问题
体制内官员也评价过中国物流成本的问题。2023年11月,黄奇帆说,如果中国物流成本降低5%,意味着多出6万亿,是整个工商企业利润的一半。督工,你怎么看?
这段话不是黄奇帆的讲话重点,网上有黄奇帆2023年11月的讲话原文,看完就知道黄奇帆主要在谈生产性服务业的问题,物流成本只是顺带一提,没有展开细说。
但是他之前对物流成本有过完整的论述,2023年5月第十三届中国物流投融资大会上,黄奇帆从能耗、运输和仓储三个方面详细提出过物流行业的降本方案。
首先黄奇帆指出,中国的工业产值占了全世界的3成,但是地下资源的消耗量占全球比例超过一半,这导致低附加值的货运量太多,拉高了物流成本的占比。同时国内单位GDP的能耗偏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这主要要通过降低能耗来解决。
另外,国内的工业品回收率偏低,约有10%,远低于发达国家。之前国内的制造业处于生产、使用、废弃的一次性流程,如果能够提高国内对设备和材料的回收利用率,比如说提高废铁、建筑垃圾的回收率,就能对应减少资源依赖,减少原材料的运输需求。
在货运结构方面,黄奇帆对于公转铁、公转水以及高速路费分别展开计算。
目前中国的工业开发区很多,但是都要依托原有的火车站,做不到用铁路去打通最后一公里。工厂出货就算用铁路,起码也要进站出站两次汽车装卸,所以黄奇帆建议,中国对千亿产值以上的工业园区修建直通的货运铁路,让铁路的货运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节省1万亿的物流成本。
内河航运方面,国内的主干线是长江,而三峡大坝的设计货运能力是14亿吨,跟不上国内的需求了,必须用汽车翻坝运输。如果能够建设第二闸口,让三峡的水运能力翻倍,成本也能大幅度降低。这就是我在年终总结提到的湖北地方利益集团问题,必须由中央来出面打破,才能充分开发长江上游的产业潜力。
黄奇帆还提到,国际上一般经营性公路运行25年到30年就不再收费了,我国的相应路段如果到期也不再收路桥费,每年也能减掉一两万亿的物流成本。这方面我持保留意见,原因就是前面说的,中国地形比美国要复杂,高速公路的维护成本要高得多。850期节目,我介绍了2024年中国山区高速公路的重大事故问题。在当前的收费水平之下,公路维护已经暴露了隐患,如果直接不收费,结果未必是能够降低物流成本。
总体来说,黄奇帆的方案还是比较可行的。对于长江这种有天然垄断性的交通干线,应该中央统筹,不能让各省的地方利益影响上游。对于铁路这种已经不具备天然垄断性的行业,应该继续市场化,让地方政府和企业能靠货运支线赚钱。861期节目介绍了化学品运输问题,当时我分析过铁路专用线的进度,欢迎各位观众去回顾。
本溪市的经济困境与未来
2024年底,辽宁省本溪市连续出现两个大新闻,一是本溪市下辖的本溪县拍卖县政府停车场车位和党政机关楼体广告位,经营期限30年,底价1.62亿,结果无人报名,最终流拍。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在本溪桓仁县的乡镇学校,工作人员把倒进垃圾桶的饭菜重新捞出来给学生吃,国务院因此约谈了本溪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督工,你怎么看待本溪市的现状?
拍卖未来几十年的公共资源要解决当下的财政问题,已经算是寅吃卯粮,结果还流拍。这说明大家都认为本溪未来会继续衰落,认为本地人的消费能力用不上广告,认为本地的车连现在的停车位都停不满。
中国现在这种卖未来都没人要的城市还有很多,但是因为本溪的历史地位,还是值得给一个额外关注。
在我父母和我读书的年代,地理书对于辽宁的冶金工业有一句概括性的介绍,抚顺产煤,本溪出铁,鞍山炼钢。本溪这座城市的地位完全和炼铁相关。
钢铁中最知名的杂质是硫和磷,含硫多,高温的时候钢铁变脆,含磷多,低温的时候钢铁变脆。泰坦尼克号沉得快,一个原因就是船身含磷太多了,在冰山附近航行的时候变脆,所以撞一下就沉。
中国和东亚有很多含铁的矿石,但是缺乏高质量铁矿,尤其是缺杂质少的铁矿。本溪在露天就能开采低磷低硫矿,所以很早就被关注,最早意识到本溪工业价值的是日本人。
日本人当时为了造军舰,原来要从英国和瑞典进口低磷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低磷铁的价格猛涨,一度还买不到,所以日本从1915年开始,在本土建立了低磷铁冶炼厂。还没等到建成投产,世界大战就结束了。1921年,世界列强召开了世界裁军会议,决定各国10年内不造新的主力舰,所以日本海军减少了订单。日本财阀为了压低成本,把低磷铁设备转到了本溪。
大多数煤炭都含硫、含磷,早期造低磷铁多靠木炭来冶炼。日本的本溪湖煤铁公司一开始也打算使用木炭,但随后就发现本溪湖的煤矿上层低磷、低硫,可以直接炼铁。1921年9月,本溪成功生产了低磷铁,质量和效率反超了瑞典产品。到现在本溪还留着本溪湖煤铁公司的一号高炉,是国内乃至亚洲现存历史最长的高炉。
到了建国初期,全国的炼铁能力7成在东北,炼钢能力9成在东北,钢铁加工能力一半在东北,所以除了沈阳、长春、哈尔滨三个省会和大连之外,产煤的抚顺、产铁的本溪、炼钢的鞍山也都设了直辖市,和北京、上海并列。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苏联援助改变了解放前的经济格局。所以到了1954年,大多数直辖市降级,本溪也不再是直辖市。
之后连续几十年,钢铁还是占到了本溪经济的90%以上,1/4的人口是钢铁的职工和家属。钢铁生产导致的空气污染,甚至让卫星照片上都看不到本溪市区。
一直到现在,本溪还是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去年钢产量1700万吨,而且包含了很多高质量的冷轧钢,可以直接去造汽车和家电。但是钢铁工业的自动化水平在提高,钢铁工人的数量反而开始下降。
更重要的是,本溪现在每年的铁精矿产量不到1600万吨,其中含铁量只有几百万,撑不起1700万吨的钢产量,所以本溪大多数铁矿石需要从外部输入,额外加一层运输成本。
前面提到过,中国未来要压缩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所以鞍山钢铁集团新规划的生产区都集中在营口这些沿海城市。本溪因为铁矿而建市,现在的最初的建市理由消失了。
为了解决本溪的经济和就业问题,辽宁省的规划是建设北方药谷,发展中药产业。2012年,国务院批准了本溪开发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后来又进一步升级成沈溪新城,远期规划面积26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40万,但是本溪现在的全市人口已经只有125万了。
为了落实规划,本溪用了很多东北城市的老办法,先把市政府搬过去,再把省内顶尖的本溪高中也搬过去,提供补贴,让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等6所医药类大学都来办校区,形成了将近8万人的医药大学城。
发展到现在,本溪高新区从最初4家中药厂扩展到上百家的医药企业,但是直到现在,高新区的总人口也只有10万上下,不到规划设想的1/10。从全国来看,生物医药产业园百强榜里面没有本溪高新区。
这倒也不奇怪,从纯经济角度看,中药在全国各地都不能支持县域以上的经济。全国传统的中药材集散地四大药都,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江西樟树、河南禹州,除了亳州之外,其他三个都是县城,而亳州本来也是阜阳下属的县级市,21世纪才单独带了三个县出来,成为一区三县的小地级市。这说明中医药的溢价主要是靠文化价值和市场营销,生产环节留下的利润很低,最多也就是支持县域经济,接不住一个工业地级市的转型。
中药赚不到多少钱,本溪是最近几年的发展重点转向旅游业,利用山区优势,搞各种的游乐项目。本溪市自己开会讨论发展目标,都要自称沈阳的后花园,或者是盛京后花园。
但问题是辽宁在这东北只有一个沈阳还在聚集年轻人,而在沈阳周围自称沈阳后花园的城市,至少还有铁岭、辽阳和抚顺。辽阳的弓长岭搞汤河旅游改造,口号是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山水后花园。竞争对手太多,旅游业也救不了本溪。现在本溪市作为一个东部工业城市,财政方面高度依赖于国家补贴,2025年的预算刚出来,预计收入是96亿,其中税收只有59亿,而支出预计是182亿,另外还打算还37亿的债。
本溪乃至东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房地产周期来得晚,去得早。吉林和黑龙江两个省,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在2012年就到了最高点。辽宁省吸收了吉林和黑龙江的一部分外迁人口,2017年的销售面积4000万平方米,在疫情之前就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到了去年,辽宁省的商品房销售面积还不到2000万。
全国大多数地区,房地产信仰是在疫情快结束的时候破掉的,东北最迟到2017年就破了,所以东北的地方财政要比其他的地方更早出问题。沈阳最靠近本溪的城区是浑南新区,前几天刚刚停掉了两条有轨电车线,这和本溪的停车位卖不掉是同一个矛盾的不同表现。
财政维持不了城市,有一种正常的思路,就是可以根本不去维持。本溪两县四区加起来,现在只有125万人口。从地图上来看,这就是两个县的地子,只是因为过去的工业发达才切划出了四个区,人口最多的明山区只有34万人。
其中面积最大的区是南芬区,完全是因为铁矿才出现,常住人口几万人,可以撤成一个镇。其他三个区加起来1000多平方公里,并成一个区,省掉三个正处级的单位,人口和面积也很合适。
如果本溪市能够撤掉大多数的区级编制,放弃140万人的开发区规划,除了能够节约公务员工资之外,各个城区的基础设施也可以共享,集中使用,最起码不至于30年的停车位卖1.6亿没人买。
再放开一点思路,如果撤掉三个区,本溪地级市就可以取消了。西面的工业区设一个县级市,和东面两个县平行管理,都可以作为沈阳或者抚顺的下属单位。
现在为了帮助沈溪新城卖地,本溪市政府已经搬到了沈阳郊区,这说明本溪市自己也赞同,可以从沈阳管理本溪。当年是因为经济地位高,所以本溪市可以设直辖市。现在如果整个城市的经济增长点都只剩下分享沈阳的房地产经济,那就应该让行政体制去配合经济基础。
前面介绍中医药产业的时候,用地级市亳州做过比较,这个地级市比较小,只有一个谯城区再加三个县,看起来和本溪市差不多。但是亳州一个谯城区就有153万人,比本溪市的全市都多。下面三个县,每个县都有百万以上的人口。从现在的老龄化数据来看,到2040年之前,本溪市的全市人口加起来都比不过亳州市任何一个县,撤掉地级市就应该像当年撤掉直辖市一样自然。
好,感谢各位收看,868期节目到此结束,睡前消息继续保持二、五、日更新,我们周五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