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信息第293期】城市更新成局;加大税费征管
继续分享马督工睡前消息团队关注的新闻
大家好,欢迎来到第293期参考信息。
看看最新的财政数据,经济持续修复带动5月财政收入降幅收窄,但房地产业市场下行仍未到拐点,卖地收入降幅继续扩大,降近三成。
财政部6月24日公布,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3.2%,降幅较4月收窄0.5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是主要拖累,同比下降6.1%,降幅扩大1.2个百分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税都下降了。前五个月累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2.8%,但扣除特殊因素之后,可比增长2%左右。税收下降5.1%,扣除特殊因素之后,可比增长0.5%左右。税收收入下降延续了过去一年的主要理由,比如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缓税减税政策等。
为了弥补税收减收,非税收入一如既往保持较快增长。5月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1.8%,增速大幅加快10个百分点。前五个月同比增长10.3%。从一些地方解释来看,主要是各级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形成的收入增长带动,包括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处置收入,以及市政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
财政收入源于经济活动,也受益于并影响着经济活跃度,尤其是我国这种以流转税为主的国家。
审计报告关注地方债与政策落实
近期多家企业被要求补税,有的被倒查30年。在这个背景之下,6月25日审计署公布的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受到关注。在我们最关注的地方债方面,审计报告称,地方化债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仍存隐患。
与以往主要通过金融机构违规借贷融资不同,审计报告首次披露,24个地区国企通过金交所融资,形成政府隐性债务超112亿。
报告披露,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实中出现偏差,突出问题在稳外贸和扩投资两个方面。比如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修订不及时,40类产品需鼓励进口未被纳入。中央财政投资项目推进不利,国家发改委安排的721个项目因进展缓慢等闲置资金413.5亿。部分专项债项目未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52个地区597个项目到去年底政府累计投资606.34亿,很少吸引民营资本。
审计署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财政收入方面要加大税费征管力度,完善部门数据共享,堵塞制度漏洞,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二是推动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三是加强各项政策之间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防止出现相互扯肘、效应对冲或合成谬误。
税费征管力度加大引发市场敏感
加大税费征管力度,加上最近受关注的警税合成作战中心、倒查30年等说法,触动了市场敏感的神经。这里面多少有些误解。
警税联合是个大趋势,最典型的是美国国税局除了有正常的收税官,还有自己的武装、税务法庭和监狱。当然我国也未必需要达到这种程度。2016年中央出台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加强税警协作,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有机衔接,严厉打击税收违法犯罪行为。随后公安部派驻国家税务总局联络机制办公室揭牌,之后各地参照这种做法建立公安派驻税务联络机制。截至目前,至少20省挂牌成立警税合成作战中心,包括山西、江苏、云南、贵州、辽宁等地。也有一些地方名称不同,比如湖南岳阳市警税联合侦查中心,新疆乌鲁木齐市警税联合办案中心。
综合各地官方通告来看,设立的初衷是通过警税联动,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对于倒查30年,国税总局明确表示,没有组织开展全国性、行业性、集中性的税务检查,更没有倒查20年、30年的安排。但是同时表示,近期的查税补税,有的是对企业以前的年度欠税按程序进行催缴,有的是对企业存在的税收政策适用风险按程序予以提示告知,均属税务部门例行的依法依规正常履职行为。
也就是说,没有统一的安排,但不少地方都在这么做。那市场担心可能是过度的、非理性的,也是有原因的。
经济学家谈社会氛围与消费信心
经济学家华生说,近期去参加一个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闭门研讨会,几乎每个人都提到地方税务倒查30年对企业和市场信心的强烈冲击和影响。好几个专家说,如果真组织全国安排若干年的检查,反而还好些,因为至少还会有正式的文件、查处标准和倒查年限的规定。现在各地税务部门自行去做,无论想查多少年,或者是无论选择给哪家企业发提示警示,均属依法依规正常履职,等于说都是可以,都是正确的。大家担心这样开了绿灯,在目前地方财政紧张的情况下,选择性执法的倒查风会越刮越大。
研究机构西溪研究员创始院长赵建近日也发文《央妈的苦衷》,说最应该宽松的可能并不是货币政策,而是压抑的社会氛围。在这个收缩性的政策氛围里,原本推动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企业家和地方官员更多的是选择躺平观望。当前的文化不是担责文化,而是免责文化。社会氛围如果不宽松,动不动就整顿清算倒查多少年,人们的信心经常被惊吓,货币政策再宽松又有何用呢?放再多的水,货币都会被密藏在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账户里,变成死钱,再宽松都没用。
知识星球:睡前消息的编辑们
最近知识星球恢复了,这可能是全网唯一能找到马督工的地方,让他来说说最近他做了啥。
最近除了写媒体课程、健身锻炼、养猫、玩游戏,我还在知识星球开了私域社区,名字是睡前消息的编辑们。过去两周我每天回答读者提问,其他几个同事也有大量的输出。从本周开始,我每星期分享两篇近期的学习笔记和读者共同进步。知识星球需要付年费,所以不用怀疑,我们开知识星球第一个原因是要缓解最近的经济压力。但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不忘初心,选择了最熟悉最喜欢的方式输出内容。我本来就不是媒体人,只是一个下了班在网络社区聊天吵架的工程师。在我年轻的时候,中国所有的网络社区都是BBS或者是论坛,天涯社区留言一次给三个积分,我靠长篇讨论能够攒几万分。后来有了知乎,我靠全领域的问答吸引读者,但注册用户接近一亿的时候,已经刷到了总点赞榜第二。所以如果给我一个以文字为主的网络社区,如果有读者随时做出积极的反馈或者反驳,我能够提供的内容可能还要超过视频节目。只是在今天的中国,活跃的BBS已经不多了,有积极讨论的更少。所以我转入知识星球,建立了一个门槛不太高的私域社区。欢迎各位来知识星球围观提问,更欢迎各位对我的内容做出尖锐的评价。评论区复制链接到网页,或者知识星球App搜索睡前消息的编辑们就能加入。我先去知识星球做几个回答,等各位来的时候就能看到了。
城市更新成局
最近还有一个衙门受到关注,湖北多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更名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截至6月20日,武汉、襄阳、仙桃、十堰、潜江、荆州、黄冈、黄石、恩施州、神农架林区等地的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均已挂牌。这有什么深意?分两头说。
一方面从历史沿革看,城镇化进程在改革开放后恢复,1979年国家城市建设总局成立,直属国务院,由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代管。1982年城建总局、建设工程总局、测绘总局、基本建设委员会部分机构与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办公室合并成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1988年改称建设部,然后直到2008年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沿袭至今。地方上大致经历类似的改革。
另一方面,城市更新对大陆来说是个新概念。日本称之为城市再开发,台湾地区叫做都市更新。香港也有市区重建局,负责重建发展、楼宇复修、文物保育,看名字就知道内涵。大陆的第一个城市更新局是2015年广州成立的,前身是三旧改造办公室,就是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广州还有大量低效的村级工业园、老旧社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散乱的城乡结合部。改造是为了节约集约用地,消除安全、消防、治安等隐患。同一年,深圳城市更新局成立,放在规划国土委之下。背景同样是推进旧工业区升级改造。2019年深圳市和各区机构改革,规划国土委整合相关部门成立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更新局和土地整备局整合为一个局,继续由规自局领导和管理。
中央层面是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市更新概念,后来写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超大和特大城市是出台城市更新政策主力军,因为他们面临的城市发展与旧有规划和生态的矛盾最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更新局纷纷成立或许意味着,在空白土地上进行大规模城区建设的时代结束了,以后更多是在已有权属人的土地上进行改造。
城市更新的挑战与政策推动
当然更新也需要钱。深圳坪山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日前公告,2020年坪山区城市更新单元计划第四批已失效,引发市民热议“坪山万象城是不是要没了”。为了推进存量土地合理开发,深圳2019年起对城市更新单元计划实施有效期管理。截至今年6月18日,公告失效的拆除重建类项目计划近20个。截至去年底,深圳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项目计划实施率为50.7%,规划实施率为67.2%,均较2022年有所上升。
地方政府拖欠款项再现
在河南洛阳新安县,县城管局签了浙江绍兴同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675万设计费。公司要账要了三年,每次都被城管局用财政没钱再等等的理由搪塞过去。今年春节前,城管局相关领导称,只能给公司5万政府债权用于还款。5月底公司又来要账,城管局项目办主任直接表示,你该发律师函发律师函。不只你们一家,我们还有其他欠款,现在还没有公司来起诉。我们是行政单位不是公司,去法院起诉了法院也不会。这意思是不是:你去告我啊?
同创工程设计公司前身是绍兴市政设计院,不能说是毫无背景。这个遭遇不能不让人想到,贵州工程设计公司勘设股份,要求遵义两家城投归还保证金。但是政府看来比城投平台更硬气。
当然主任也很诚实,新安县城管局拖欠企业款项不是个例。早在2020年6月,有网民就在洛阳网百姓呼声栏目发帖称,2019年5月成立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参与县城管局公开招标,购置环卫清洁车辆两辆,中标金额34.9万元,但城管局一直没有付款。2023年8月,有网民仍在该平台发帖,城管局拖欠职工工资八个月。
在当前的房地产和地方财政形势下,这种事情可能越来越多。
土地财政与房地产市场
政府的第二本账是政府性基金预算,其中八成是国有土地出让,也就是俗称的卖地收入。5月同比下降了27.4%,降幅较4月扩大6.2个百分点,反映了房地产市场热度。
五一七新政落地一个月,6月17日国家统计局称,1至5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额、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降幅有所收窄,但也要看到政策效应释放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房地产市场仍在调整的过程中。
同一天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和1到5月全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显示,5月70个大中城市新房和二手房价继续下跌,跌幅有所扩大。新房售价有两成环比上涨,上海一枝独秀,涨幅0.6%,领跑全国。中介则反馈,一线楼市尤其是二手房的成交量有明显提升,上海、深圳的成交量提升明显。
房地产政策频出与市场限制
各地楼市新政频出,上上期我们谈的多地鼓励农民放弃宅基地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海南省房地产业协会日前决定,联合相关单位共同开展商品房促消费大行动,包括团购优惠、以旧换新、全国民拥等。20日住建部开视频会,催促县级以上城市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22日甘肃兰州印发进一步优化房地产政策措施,及时深入落实去年9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取消限购、限售、价格备案等限制性措施,称得上用文件督促文件,应该是比较着急。
部分地区土地市场出现积极变化,青岛崂山区一处地块成交溢价率高达37.23%,刷新青岛楼面价的最高记录。北京首宗住宅加产业加配套组合用地以112亿底价出让,创下北京集中供地以来单宗地块出让金额的新记录。
不过房企打折卖房仍然受到限制,央企也不行。5月下旬中国建筑旗下开发商中建一品在北京丰台科技园板块的新盘,以每平方米4.9万的低价宣传,成为北京新房市场的一个焦点。该项目的成交楼面价为3.93万,销售指导价7.2万,浮动比例8%。4.9万与指导价相比相当于打了68折,捅破了北京新房价格,调动了购房热情。然而低价策略出现了波折,链家中介透露,短暂开盘之后,由于价格太低被住建委约谈。目前房子无法签约,价格也还没有定。
达沃斯论坛谈消费与经济政策
最后看夏季达沃斯论坛。春节前的最后一期给大家回顾了人民日报2016年的文章,说只要政治上不出现颠覆性错误,经济上不出现毁灭性打击,制度上不出现断层式波动,再过六七年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将无悬念,预计2024年进入高收入阶段。
这个话题有回应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IMF前副总裁朱民在达沃斯上谈及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下滑的原因。他认为随着中国逐步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居民消费模式发生结构性变化,消费从基础的必需品走向进阶消费品、奢侈品、服务性消费,并称消费更少的商品是过去100年所有向高收入发展的国家的经济规律。不过朱民也指出,当下由于未来不确定性,消费品需求方信心不足,使得消费数据下滑。他进一步说,22岁到60岁的人群应当成为未来消费的主力军,政府和社会应当鼓励他们增加消费。
他说,中国家庭现在是祖父母、父母一共六个人供养一个孩子,所以中国的孩子有最贵的玩具、奶粉等消费品,但现在的问题是出生率下滑,需要挖掘20到60岁人口的消费潜力。中国人从出生到20岁是消费的高峰,而22岁以后即便开始工作有收入,但总体上存钱更多,消费却更少。因为你会考虑你的未来,要结婚、要买房子,所以人们即便挣得更多,却更少消费。60到65岁退休后消费就更少。
政策层面他认为应该在教育、医疗保健、娱乐、旅游业等服务业进行改革并扩大开放。过去24年,我们消费占GDP的比重下滑了10个百分点,未来10年如果政策得当,我们有机会收复这10个百分点。
总理在开幕式上回答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的提问时说,中国经济当前不能下猛药,需要固本培元,受到关注。不过这并不是新说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去年时就说,针对严峻挑战和疫后经济恢复特点,我们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突出固本培元,注重精准施策,把握宏观调控时度效,加强逆周期调节,不搞大水漫灌和短期强刺激,更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用力,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中高、后稳的态势。这次的说法是一脉相承。
好的,本期参考信息就是这些,我们周五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