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信息第246期】内卷补贴外人;不一样的过剩
继续分享马督工睡前消息团队关注的新闻
大家好,我是小戴,欢迎来到第246期参考信息。
今年到现在为止,最重要的外宾是德国总理朔尔茨。他4月14日起访华三天,去了重庆、上海和北京。朔尔茨2021年12月接替默克尔,这是他以德国总理身份第二次来。2022年11月,朔尔茨曾短暂访华一天,带了12家重要德企负责人,是防疫转向之前和20大之后首位来华的欧洲领导人。他以前当市长和财长时也来过。
朔尔茨还是今年首位来华的西方主要国家领导人,也是去年7月德国出台首份对华政策文件“中国战略”后第一次来。同行的除了宝马、奔驰、西门子、拜耳等德企负责人组成的商界天团,还有环境部长、农业部长、交通与数字化部长三位内阁成员。朔尔茨在重庆、上海参观德企投资的绿色生产基地,在上海与同济大学师生以及驻华德企高管分别交流。德国电视一台评论,两天经济、一天政治的行程以及先后顺序,显示此行的重点是经济事务优先。
2016年以来,中国连续八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不过去年双边贸易额较2022年下降15.5%,只比德美贸易多8亿欧元。德国经济研究所2月报告显示,去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再创新高,同比增长约4%,达到119亿欧元。但是大小企业分化,大企业一直有新投资,资金来自于在中国产生的利润。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差,依赖政府担保贷款等,需要考虑地缘政治风险也比较多。朔尔茨这样总结为期三天横跨三地的行程,中国已经是一个自身经济发展得非常先进的国家,有超大型的城市以及分布其中的大量非常现代化建筑。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这里也有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但在某些领域,中国具有全球竞争力。
一个叫“中国产能过剩”的幽灵正在欧美游荡,耶伦来谈过,朔尔茨也不可避免。说起来,虽然美国喊了半天在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成熟制程芯片上指责中国产能过剩,但是没有对这四大领域启动301调查,反而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发起301调查。美国多年前就已经失去民船领域的竞争优势了。欧盟倒是启动了好几项调查,去年底调查新能源汽车,本月调查光伏和风力涡轮机,下一个可能是中国医疗器械采购,称中国在公开招标中歧视外国器械商。如果结论属实,可能导致中企在欧盟被限制投标。
欧盟转变主要在去年,一来因为2022年中国顺差4000亿欧元,二是通过了外国补贴条例,有了法律武器,三是认为中国支持俄罗斯,对此不满。不过欧盟加关税反倾销税比美国要难,美国自己说了算,欧盟得大家同意。四大领域有三个是我国外贸的新三样。官方笼统的反驳是,不能认为出口商品多了就是产能过剩。不过分开说是不一样的。光伏最没争议,官方也承认,去年11月工信部说,光伏行业确实存在一定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风险,但总体属于行业发展的正常范围。
光伏组件价格已跌至不足0.8到0.9元,对应硅料价格50到60元。上一轮产能过剩中,硅料价格也在60元附近,对应组件价格约1.4元。相同的硅料价格,现在组件便宜40%。光伏行业2021年加速技术迭代,硅片尺寸变大,电池效率提升,节约了成本,但与价格回落不成正比。近两年光伏装机量猛增,主材环节却全线亏损。
去年中国光伏供给端产能1003吉瓦,而全球市场需求约550吉瓦。今年需求为636到715吉瓦。之前各省都在争夺光伏,政府补贴能达到总投资的30%。但去年以来,从工业硅、多晶硅、光伏电池设备研发,到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整个产业链的项目都在延期,主要就是因为过剩,不能再投钱了。
到2023年9月底,118家光伏企业总负债1.76万亿,其中24家负债率超过70%,4家超过90%。一般资产负债率60%以内才算健康,超过70%肯定危险。网上有观点说,我们就是要先卷死欧美企业,然后再获得利润,日子就好过了。这个模型成不成立先不说,中国的光伏几乎垄断全球产业链了,但全行业整体面临亏损。欧美为了减排,没有对中国光伏产品直接关门,而中国一半组件要出口,将来可能是70%。这不就成了用中国人的血汗、能源和财政补贴外国碳中和了吗?
美国、印度、土耳其已对中国廉价光伏组件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截流中国企业大量付税,补贴他们国内产业。过度内卷到头来只是在补贴别国,我国企业微利甚至亏损,也不利于未来产业研发和迭代升级。
访华之前,法德首脑视频会晤,马克龙和朔尔茨呼吁重新平衡对华贸易关系。不过德国汽车工业协会14日表示,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此举将带来贸易战风险,威胁德国就业。朔尔茨在中国也回应称,德国致力于公平的竞争条件,但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必须从对自身竞争力有自信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出于保护主义动机。他表示,德国市场欢迎中国汽车,欧洲市场必须与中国汽车开放公平竞争。当年日韩汽车来了,民众曾担心日韩汽车将征服欧洲市场,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他同时强调,欧洲不会容忍倾销、产能过剩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央视报道了他的讲话,看来双方都有一定的自信。
燃油车时代,中国车企冲击欧洲市场失败。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车企因为性价比和产品力初步站住脚跟,但距离当地主流市场还有明显的距离。上汽集团是对德国出口量最大的中国车企,去年名爵品牌卖出21232辆,排名第24,市场份额0.7%。
去年下半年以来,中欧汽车摩擦升温。电动汽车是我们坚决不承认过剩的领域,认为欧美指责毫无依据。回击当然是有道理的。一般来说,产能利用率在70%以下是过剩。去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整体的产能利用率是47.5%左右。不过这个整体包括恒大、高合、威马等,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今年还会有大量的新项目组成投产,比如朔尔茨来之前,大众宣布投资25亿欧元,进一步拓展合肥项目。另外还有赛力斯超级工厂等,产能仍在增加。
我国认为,虽然低价,但都是自己卷出来的,产能没有溢出。欧美没有纠缠这个角度,而是问低价是不是补贴出来的。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国已减少对电动车厂的补贴,改成对消费者进行购置税补贴,不违反WTO的原则,不算过度补贴。但欧盟的外国补贴条例认为,廉价土地、廉价银行贷款甚至廉价电费都算。这些恰恰是我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常用的招数,就比较难掰扯清楚了。
电动车领域今年进入淘汰赛,最近局面变幻太快。特斯拉一季度交付大跌近9%,近四年来首次下滑,还要全球裁员10%,至少1.4万人。之前还取消目标售价2.5万美元的入门级车型开发计划。路透社分析是受到中国竞争对手如比亚迪的影响,卷不赢这块细分市场。马斯克否认这个分析,随后宣布要在该产品平台上开发无人驾驶出租车 Robo Taxi。
国内汽车品牌也纷纷传出广进计划,至少涉及理想、奇瑞、飞凡、比亚迪等。有的已经辟谣,有的可能是将企业内部正常的竞争淘汰解读为裁员。在经济疲软、新旧转换与AI替代三大因素之下,行业确实越来越卷了。近期小米发布首款纯电汽车,理想发布首款30万以下新车,哪吒也要发新车。4月1日至13日这个统计周期,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占比突破50%,达到了50.39%。竞争越来越残酷。当然对我们等等党来说,或许是好事,还可以赌一赌下半场最后会剩下几个选手。
其实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经济形势困难都提到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具体有哪些行业?3月13日,北大国发院武峰教授在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上做了题为《新一轮产能过剩特质及对外影响》的主旨演讲。他认为,我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实或风险部门是:一是石化原材料如乙烯,13五期间大化工项目密集上马,近年来供给快速扩张,明显超过了需求的增长。从全球看,该领域也出现过剩征兆。
二是传统燃油车,这个主要是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咱们之前也分析过,去年俄罗斯市场救了不少我国传统车企。三是动力电池业,产能利用率低于五成,近来价格回落,营收和利润增速下滑。四是部分成熟和传统芯片,代工厂开启60%产能利用率保卫战。
五是新能源汽车,这条业界有不同的见解。主流看法认为还在发展机遇期,谈不上过剩,但从过去的经验看,可能成为过剩的前奏。考虑到产能扩张速度高于需求增长,不乏业内人士呼吁要重视过剩风险。其他传统工业部门也有过剩的风险,如钢铁、家电,但是不再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国际经贸的扰动力也比较小。
新一轮产能过剩的不同在于,产品的单位物理量价值较高,与国际贸易关联度较高。汽车、芯片分工程度较高,是全球供应链代表性部门。汽车等行业属于发达国家原有的支柱产业,产能过剩影响更大。这些都是从来没有的现象。武教授分析成因,首先是疫情时期,很多国家部分商品供不应求,刺激投资。其次,我国近年来制造业升级和产能扩张加快,然而内需增长整体偏弱,不利于充分吸收国内产能,与疫情期外需激增双碰头。
再次,原有国际产能过剩自发协调机制部分失效。大国竞争与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变化,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同时在某些被认为具有特殊意义部门扩大投资或谋求进口替代,导致自发协调机制一定程度失效。意思是以前可以产业转移,现在中国和发达国家一起冲击新兴行业,产业转移没了,旧机制失灵了。
武教授给的应对措施有:未来扩大产能要更好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重视开放型市场经济的供求平衡规律。提振内需和修复供强需弱不平衡,增加国内产能吸收能力。优化完善中长期收入分配政策,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居民所得比例偏低格局,通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在根本上提振消费需求。总结起来就是,政府不要过度补贴,提振内需,提高居民收入。也有很多观众引用中学政治书上的话说,过剩是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问题在于老百姓的购买力不足。也对,和耶伦说的意思也差不多。
最后看两条航空新闻。4月9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访问法国,宣布采购12架阵风战斗机,协议金额估计30亿欧元。阵风迎来第八个国外用户。不知不觉已经成为十年来卖得最火的三代半战机,与当年备受冷落形成了鲜明对比。
阵风是上世纪80年代,法国退出多国联合研制欧洲战斗机之后,由达索公司独立自主研发。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四国联合研发台风欧洲战斗机,不仅分摊成本和风险,还有各国空军订单保底。而法国自主研发就得独自承受,所以阵风服役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卖不到国外,参加韩国、新加坡、阿联酋、摩洛哥、瑞士和巴西招标都失败了。相比之下,台风欧洲战斗机拿到奥地利、沙特、阿曼、科威特、卡塔尔超过150架订单。就连瑞典自研的JAS39鹰狮战斗机,也以各种形式出口南非、捷克、匈牙利和泰国。
转机发生在2011年,法国参与空袭利比亚,阵风证明了自己的潜力和价值。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埃及,2015年订购24架,2021年增购60架,成为第二大装备国。之后还迎来卡塔尔36架,印度36架,希腊24架,克罗地亚12架二手,阿联酋80架以及印尼42架的订单。克罗地亚的12架总价约10亿欧元,去年10月开始交付。形成战斗力后将成为前南斯拉夫国家最强空军。塞尔维亚目前的军事压力不小,一方面是已经事实上独立的科索沃,一方面是克罗地亚等前南邻国。塞尔维亚的地面装备可以自己自足,是内陆国也不需要海军,唯独空中装备依赖进口。空军主力是十几架老旧的苏制米格29以及老化的前南斯拉夫战机。达索公司目前的阵风生产任务已经排到2040年以后,外销订单如果全部落实,将达到创纪录的350架,几乎是法国海空军现役的三倍。
先进战斗机开发成本高昂,哪怕是中等强国也得联合研发,比如法德西和英意日分别组团。不过特立独行的瑞典决定继续单打独斗。萨博公司和GKN航空公司3月获得国防合同,针对下一代战机进行飞机整体和动力系统研究。近年来,鹰狮战斗机在瑞典之外只获得巴西和菲律宾的新增订单,老客户捷克选择了美国F35,萨博公司压力很大。去年11月,瑞典在财政和舆论压力之下退出了英国主导的项目。独立自主研发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加入北约的瑞典用各国现成的货架产品攒出来也许不难,难的是如何以一国之力支撑研发和生产花销。
好的,本期参考信息就是这些,我们下周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