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201 期 ~ 第 300 期

【参考信息第278期】转专业自由&努力陷阱 清华重考生&浙大张锡峰

继续分享马督工睡前消息团队关注的新闻

大家好,欢迎来到第278期参考信息。 本期视频由护好颈睡好觉温眠护颈枕赞助播出。

高考明天就要开始了,不少高校已经公布今年的招生计划、新增专业和转专业政策。以前大学的转专业门槛很高,十多年前才陆续放宽。例如北科大推行零门槛转专业,北京林大承诺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入校后可重选专业,北京化工大学提供三次转专业的机会。

2016年北大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第一年,也提出学部内原则上可自由转专业,全校范围内可自由选课。根据麦克斯对2015级学生的调查,申请转专业的本科生41%因为原专业不符合兴趣,32%因为不符合职业期待。有的学生说,老师对报考专业讲解的还是太少了,也有学生反映对所选专业的了解比较朦胧和简单,到了真正选择的时候才发现和我们当初想象的并不一样。这也就正是张雪峰的价值所在。

2018年,教育部出台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扩大亚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

上月底,武汉大学2024年本科拔尖人才培养新闻发布会公布,从2024级学生开始,院内专业自由选,转出学院不受限制。即大类分流和专业调整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原则上不得设置限制条件。学院不得限制学生转出学院的申请,学校不控制申请转出人数,确保学生在学部内转学院时能够尽可能满足。这个操作和北大类似,恰好现任的武大校长张平文是北大本硕博,毕业后留校工作30多年,充分借鉴了北大的政策。高考倒计时100天时,张校长发视频鼓励高考生,他说自己热爱武大是因为这里特别像北大。

华中科大5月也宣布,本科生入校后有四次申请重选专业的机会。第一次是进校即可申请参加选拔进入部分实验班,第二次是第一学期末可申请在全校范围内重选专业,第三次是大二可在学科大类内部申请重选,第四次是大三可在院内学科类内部申请重选。

上海交大的步子迈得最大,昨天宣布全面放开转专业,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兴趣爱好及个人发展,充分尊重学生进校后的二次选择机会。大一大二大三均可申请转专业,可以多次转,校本部和医学院也可以互转,100%的学生都可以申请,每次可选两个志愿,不限制学积分排名,不限制挂科门数。今年上海交大转专业成功人数呈现明显增长,比2023年整体提高大约150%。

早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紧张,限制转专业或许是为了节省资源,如今可以回到教育的初衷,以学生为中心,也有助于缓解一考定终身。


以前转专业难时,偶尔会看到这种新闻:学霸从名校退学复读再考名校只为换个专业。最近有个更稀奇的,35岁清华毕业生要再考清华。当事人李龙来自黑龙江,他所上的小学能正常上到高中的可能都不多。他是班里前三名,但他,他说自己要考清北,每次说完之后就感觉大人都在笑。高二升高三的暑假,他把市面上基本上所有的数学跟理科的教辅都刷了一遍,之后直接考了年纪第一。

2008年高考,李龙考了695分。填志愿时他曾梦想去学医,但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太好,所以那个时候更多的是想尽快赚钱,放弃了学医梦。最终他考进清华数理基础科学实验班,大学期间就曾经干教培,毕业后自己做,先后在哈尔滨和北京买房,如今在北京共有三套房。

李龙认为,大部分情况下,如果你出生比较贫寒的话,其实学习是真的能够改变命运的。但是对于自己清华毕业做补课班没有符合一些大众对清华学子的预期。今年李龙35岁,决定做一些为自己负责、为社会负责的决定,于是他决定重考清华,选择学医。

他从高考前100天开始备考,目标设在700分。他承认现在肯定没有18岁的自己厉害了,定的700分目标,但最终能在650分以上是能接受的。李龙认为很多人觉得已经35岁了,可能很多事都已经尘埃落定了,但我觉得我的35岁可能也是刚刚开始而已,可以从头再来。

李龙否认炒作,时间会说明一切,没有人会用八九年的时间学医来博流量。虽然毕业时已经44岁了,有可能要为自己的错误选择买单,但他说就算失败也没什么损失,这十年即使挣钱也不快乐。他说精神自由比财富自由更重要,我觉得35岁还是挺年轻的,所以我在这个年龄想要重新开启另一个人身。

也有人说他这么做挤占了年轻人上升的通道。李龙表示确实感到困扰,协和的临床北中医的这种本博九年制可能在黑龙江只招一个,如果我上了就意味着另一个学生没办法上。他也在想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在不影响其他人的情况下,去完成自己的梦想。有人说这辈子最不敢干的两个行业,一个是老师怕误人子弟,一个就是医生怕不能救死扶伤。李龙笑称可能以后我会这两样都沾上了。不好说是学霸的世界我们不懂,还是财富自由人的世界我们不懂。


浙大张锡峰:从“土猪”到反思内卷

清华毕业生再考清华是为了做自己,浙大学生张锡峰正在找自己。对的,就是三年前那位“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城里的白菜”的衡水中学学生。

高考前,今日头条联合凤凰 Weekly 对话已经是浙大计算机大三学生的张锡峰。他承认自己当年的比喻太奇怪了点,但也为自己辩护称家里并没有渲染的那么穷,是舆论被营销带偏误解了。但回顾当年的演说,是他自己说看那些同学陆续被家长用轿车接走,而我只能背着沉重的书包一步一步走路回家。实际上张锡峰家里有中档的帕萨特,高考结束后衡水中学先是找了辆破旧的三轮车接他,离开学校一段距离之后他才坐进家里的帕萨特。

如今的采访中张锡峰提到,当年衡中曾暗示他要不要说帕萨特是租的,但被张锡峰拒绝了。张锡峰以674分、河北省200多名考入浙大计算机系,这是被很多人视为改变命运的坦途。高考帮他改命了吗?他说高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但自己却没有活成期望的样子,对未来一直抱悲观的态度,为了赚钱学计算机也很后悔。

张锡峰坦言自己很痛苦,表示并不想成为做题机器,甚至对自己驾轻就熟的应试技巧充满反感,乃至不想再考研。而这些正是三年前的他曾经极力宣扬的。他聊了自己上大学之后的经历,参加社团、旅游、做过自媒体,甚至做过游戏主播,自己的理想是去大理或者厦门开家小酒馆,自己当驻唱歌手。他觉得这些比成绩更重要,压根不像一个小镇做题家说出来的话。

他也后悔自己高考前只知道学习,也不懂选什么专业,因为听说计算机赚钱就选了计算机。现在发现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计算机,也不想做996,一敲代码就敲一天的工作。但他不喜欢的敲代码工作,这是过去十多年很多小镇做题家实现阶层跨越的主要途径,而浙大计算机系也称得上是进大厂的金字招牌。看得出职业选择、就业压力、生存压力都让张锡峰很累。他自嘲反思了过去的自己,相比三年前他在演讲中把他人当敌人,现在的张锡峰多了一些人文主义思考。

大家可以去看看这段采访,以及欢迎回顾马督工第285期睡前消息。清华李龙相信做题能够改变命运,并且认为自己真的改变了。张锡峰也曾相信,但认为自己没有活成期待的样子。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浙大的身份,可能也没有人会在意他现在说什么。这个时候张雪峰可能就更重要了。但是相信像张雪峰交一万块填好志愿就能改变命运,和之前的相信有多大区别呢?


实习生背锅:谁的责任?

国内首部学生自发编撰的大学指南《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中,有这么一段话:大学中已经不再像高考录取那样只靠成绩这一单一维度来线性的评价一个人的优秀程度,本科毕业时大家的发展与入学时的高考分数关系不大,期间四年里会有无数机遇等待着你把握,会极大影响着你未来人生的走向。待毕业走到社会上之后,你会发现虽然统计意义上来讲,毕业院校越好,他所达成的成就越高,但每个学校毕业生的出路方差却会大到你无法想象。

这几天一份2024年乡镇公务员考察对象公示名单截图炸锅了,一名叫苏震的男生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上岸乡镇公务员。苏震是安徽宿州萧县人,本科就读于中科大物理学院,曾获本科生最高荣誉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22年在斯坦福获得应用物理博士。海外名校生回来当基层公务员早已不是新闻,2013年就有耶鲁的毕业生去河南当乡镇公务员。2022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海归硕士去当城管,被当时北大女博士当城管的热度掩盖了。

今年4月,杭州余杭区一份录用名单显示,教育局一名一级主任科员是哈佛毕业生。哈耶普斯马的终点也是编制吗?他们是否也会被人嫌弃哈佛斯坦福回来的博士竟然连材料都写不好?

另一方面,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5月14日公告向社会招聘600名井下操作工,要求无煤矿井下岗位职业禁忌症及基础病、传染病,有三年及以上相关工作经验且在35周岁及以下。如果工作经验丰富,条件优秀,可放宽至40岁。除了这些严格要求,还规定要大专理工科相关专业。性质是合同工,签劳动合同及岗位协议,锁定煤矿井下一线生产岗位不少于五年。也就是说不是所谓的国企在编员工。

截至6月5日,已有8500多人报名,而岗位是600个,录取率7%。严格来说600比8500的供求关系不算太失衡,热门公务员事业编岗位比这个更失衡的很多,但不难看出稳定成为不少求职者的重要考量因素。

引发关注的主要来自两方面:年龄。很多人认为下井操作工多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没什么技术只能出卖苦力。学历。很多人认为下井操作工的要求很低。这个刻板印象已经过时了。这回招聘的岗位职责就包括从事煤矿掘进、开采、皮带运输、胶轮车运输、设备机械和电气系统的操作、安装、检修与维护等工作,需要专业培训支撑。


努力的陷阱:阶层再生产的机制?

实习生背锅虽然段子多,但真上新闻总是让人震惊。近日济南应急管理局发布调查报告显示,去年12月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和城市内涝治理PPP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生坍塌事故,造成三人死亡。其中一名担任质量员的实习生因为及时将重要的停工指令传达到施工队伍,对事故发生负有主要责任,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被建议由司法机关追究刑责。

有律师认为谁犯错谁买单,实习生的身份不是护身符,如果在实习过程中因为自己过失故意造成相关责任,那么应该承担。还有律师认为工作无小事,实习生要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熟悉法律法规,保持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不过责任应该与其拥有的职权相匹配,现在还缺乏细节,《大象新闻》总结了三个疑问。

第一,是不是连夜下的通知,具体是什么时间?调查报告说,当日晚四工区项目部常务副经理、生产经理、安全总监商议制发工程停工令,安排实习生王念普送达给承达公司。由于王念普的个人原因,至事发前未送达或告知该公司。当日晚,晚到什么时候?是在实习生的工作时间内还是工作时间外?是要求立即送达还是可以第二天送达?如果是以休息时间,实习生有没有义务必须半夜起来将一份纸质的停工通知送到工地上?

第二,停工通知到底重要不重要?如果非常紧急、非常重要,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电话通知或者用即时聊天工具通知?为何要用效率比较落后的纸质通知?有网民说干过工程的都知道,任何事情都是大群通知把所有人艾特出来,挨个收到。还有人怀疑这个停工通知可能是出事后补发的。

第三,实习生有没有老师?一般来说实习生犯的错误是由指导老师承担。如果没有实习老师,谁安排他在这里工作的,谁就应该担责。调查报告并没有说明这个问题。

此外,调查报告显示,事发之前12月18日、19日、27日、28日都发现了安全问题,并通知相关单位还罚了款。那把避免事故的希望寄托在最后一次的停工通知上似乎也不靠谱。即便实习生当晚送到,按照以前多次通知都没有及时整改的情形来看,施工单位会把一个实习生放在眼里吗?


前面提到的上海交大学生生存手册中还有一段话:高考终究是阶段性的选拔手段,任何选拔手段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从而帮助高校录取到他们最想要的学生。由于中小学的教育几乎都是为了高考选拔服务,很多同学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线性的思维模式。

最近社交媒体上有个截图很火,有人说我也知道为什么大家喜欢招985、211的大学生了,你甚至不需要给他开多高的工资,也不需要给他怎么画饼或者POA哄着骗着他干活,只需要把工作往他头上压,过去教育体系规训出来的上进心、责任心和绩优主义自然而然会推着他去投入自己的时间把这事干好,哪怕加班加点,他甚至控制不住自己。不少人都心有戚戚。

6月2日,中国国家治理的逻辑作者周雪光教授分享了美国社会学期刊上一篇刚被接受上代发表的文章提要。题目是《努力陷阱:社会结构化的奋斗与劣势的再生产》。研究通过跟踪观察美国低收入黑人群体两年的田野研究,反驳了努力导致成功的这一直观认识,提出了努力的双层陷阱的假说。其一,学校教育与生活经历鼓励参与者过度努力,以便脱离贫困和追求长远目标。其二,这些努力的结果不仅没有效果,而且更有副作用。作者提出努力陷阱是社会再生产的一种机制,即一种结构安排使得劣势群体中的年轻人走向失败,而且这一失败正是来自他们极尽努力的结果。大家都在谈的内卷是不是与这个努力陷阱有关呢?

最后引用一段马督工在285期睡前消息中对张锡峰现象的分析:一旦年轻人知道不合理的制度才是问题,他们就不会说我要拱白菜,起码可以说我将来要撞倒阻挡我奔跑的障碍,甚至会考虑我们为什么要当土猪。注意,不是我可以不当猪,是我们可以活得不像猪。带这个心态走向社会的年轻人一定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好的,本期参考信息就是这些,我们明天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