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信息第286期】公费师范堵漏;控烟立法停滞
继续分享马督工睡前消息团队关注的新闻
大家好,歡迎來到第286期參考信息。
公費師範生改革
上期有觀眾留言,能不能談談公費師範生改革?週末稍微研究了一下。教育部等五部門日前出台,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本研銜接師範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同時廢止了2018年的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師範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那就要比較一下這兩份文件。
第一大變化是國家公費師範生的學歷層次由本科提升為碩士。今年起在北師大、華東師大、東北師大、華中師大、陝西師大和西南大學實施本研銜接師範生公費教育,本科四年,教育碩士研究生兩年,也就是至少要讀六年。大學擴招20多年,我國教師人才培養由中專本結構升級為專本碩,中小學教師的學歷普遍提升到了本科。在一線和強二線城市,近年不斷有重點中小學招頂尖大學的碩博當老師的新聞。江蘇提出2035年初中50%、高中70%以上的老師要求碩士以上。
中小學是否真的需要這麼高層次的教師人才可以討論,但政策導向會製造需求。從國際上來看,芬蘭1979年頒布教師教育法案,成為中小學教師的最低條件是擁有碩士學位。2022年我國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強師計劃,推進部署師範大學公費師範生公讀教育碩士。
從學生的選擇來看,假設18歲上大學,讀六年書,再完成六年的服務期就已經30歲了。轉行的難度大增,可能會讓原本就沒有那麼想當老師,只想利用政策的學生及家長慎重選擇。
第二大變化是定向就業地點收緊。國家公費師範生免學費、住宿費,享受生活費補助,還包帶編制的工作。找工作可以在省內自由雙向選擇,可以衝擊大城市的重點學校,失敗了也可以回戶籍地分配保底。因此公費師範生熱度上升,尤其對於直轄市、省會城市一些追求穩定的學生和家長,是一條躺平進體制的捷徑。比如有北京上海的學生報陝西師大、東北師大的公費師範生,就為了回京滬拿編制。
這次調整直接針對這一漏洞。重點為中西部省會城市之外的地、市、州、盟及以下行政區域培養人才,不得定向到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或省會城市的主城區任教。五個自治區、陸地邊境省以及海南、貴州、青海除外。當然這也意味著國家公費師範生將來到地級市以下找工作應該非常有競爭力。
第三是創新激勵機制。2007年免費師範生政策出台以來,因為畢業就有帶編的工作,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公費師範生質量不高一直是困擾學校和教育部的老大難問題。新政在大三推薦免試公讀研究生時,明確根據成績和在校的表現綜合考核。就業時根據本科以來的綜合考核結果排序選工作,排在前面的優先選擇好學校的教師崗位。而且非公費師範生轉為公費師範生,以及公費師範生轉專業的門檻也提高了,都需要經生源所在省份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同意,而以前只需要按照所在學校規定的辦法和程序。新政還對公費師範生實行分流淘汰,切實保障培養質量。
第四是強化違約處罰。截至2023年,六所部署師範大學累計招收公費師範生15萬人,畢業生履約任教率超過90%,其中約90%在中西部任教。以前雖然要給公費師範生建立誠信檔案,但對於違約失信如何處罰沒有明確的規定。新政將履約任教情況與信用記錄掛鉤,有了詳細規定。
總結起來就是,以後國家公費師範生更適合那些熱愛教育工作,想當一輩子老師的非直轄市、非計劃單列市、非省會城市的考生。當然以上都是基於文件的字面含義,具體還要看細則,以及能否給越來越熱的公費師範生降溫。
貴州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說到就業,又多了一個動態清零。6月14日,貴州副省長羅強表示,貴州打贏脫貧攻堅戰後,堅持把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作為底線,對脫貧人口進行監測和幫扶,實施居民增收三年行動,到去年底,年人均純收入低於萬元的人口已基本實現動態清零。
他介紹,貴州通過富在農家建設聚焦就業和產業,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一方面穩定外出務工的規模,讓600萬群眾在外穩崗就業。另一方面發展縣域經濟,壯大鄉村富民產業,讓更多農民在家門口就有事做,有錢賺,有奔頭。全省近千個異地搬遷社區建了1300多個就業幫扶車間,帶動12萬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這裡說600萬貴州群眾在外務工,而官方公佈去年末常住人口3865萬,加起來是4465萬,和前幾年公佈戶籍人口4620萬有150萬的差額,說明人口外流的趨勢。
副省長說的居民增收三年行動,查了一下是貴州2022年出台的文件。當中有實施脫貧人口增收專項行動,確保脫貧人口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2024年底前力爭現有年收入在低保線以上1萬元以下的脫貧人口收入超過1萬元。看來是提前一年達成了目標。
但這一段沒有用動態清零這個詞,而是用在就業部分,說強化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援助分類幫扶和實名制動態管理,因地製宜開發公益性崗位,開展充分就業社區建設,確保有勞動力的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這個說法也是有來頭的。2016年4月領導人在安徽調研時表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社會問題矛盾增多,要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線、保民生的兜底責任。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會有一些職工下崗,通過鼓勵企業吸納、公益性崗位安置、社會政策托底等多種渠道,幫助就業困難人員盡快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期間在合肥主持召開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上也有類似的表述。查詢之後各地做法均有類似的說法。
上個月27日,政治局就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進行第14次集體學習,再次強調加強對大齡、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統籌用好公益性崗位,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貴州國企起訴國企
還是在貴州,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烏漏偏逢連夜雨,21大單黃了,此前向項目發包方支付的1.6億履約保證金也要不回來。無奈之下想起訴兩家遵義城投。6月14日勘設股份公告,擬對遵義市城建、遵義城投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提起訴訟,要求退還公司已支付三個項目的履約保證金,承擔資金佔用費及其他的相關費用。兩家城投公司的實控人均為遵義市國資委。
勘設股份是西南首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勘察設計企業,2015年起連續七年入圍貴州省企業100強和貴州省民企100強。2017年起連續四年入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企業勘察設計收入50強。勘設股份主營工程諮詢與工程承保。此次遭爽約的三個項目是五年前中標的,分別是遵義大健康母嬰護理中心婦女兒童醫院項目,中莊碧雲峰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遵義市碧雲峰生態健康城紅霧路建設項目。但進展並不順利,2022年半年報勘設股份直言,由於業主方的原因導致項目還無法進場。接下來的定期報告中都是如此表述。
再到去年12月,勘設股份公告,收到業主方的告知函,因遵義市規劃調整,三個項目已不再具備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等規劃審批手續,導致總承保合同已無法實際履行,項目終止。只是項目黃了,倒也罷了,但勘設股份付的1.6億保證金也未能收回。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公司對此計提信用減值損失8000萬。今年一季度勘設股份營收2.62億,同比下降22.48%,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913.22萬,同比下降191.36%,由盈轉虧。
4月30日,持股比例為9.3%的公司第一大股東張林被貴陽市監委留置立案調查。張林1966年生,是正高級工程師、一級建造工程師、貴州省核心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貴州省省管專家,享受貴州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0年4月起一直是公司的董事長。勘設股份的股權結構分散,沒有實控人,正在辦理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事項,如果發行完成,貴陽產控將成為第一大股東、控股股東,貴陽市國資委將成為公司的實控人。那等下,這不就成了貴陽國企起訴遵義國企了。不過6月15日勘設股份再次公告,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能否成功存在重大的不確定性,請廣大投資者及時關注後續的公告並注意投資風險。
茅台價格下跌,控煙立法停滯
說到遵義,那就不能不說說茅台。最近黃牛集體反水清貨,疊加電商殺價,茅台現貨和股價雙雙下跌。飛天是茅台的主力單品,53度500毫升茅台酒具備收藏保值的屬性,常被用作電商平台大促期間的引流品。今年以來飛天茅台價格穩定性被動搖,4月散飛價格一度跌破2500元。今年618各平台紛紛對飛天茅台打出歷史最低折扣,價格補貼後低至2200元。而黃牛參與搶購則進一步加劇了價格惡性下跌。以往是分散的黃牛專門向個人收酒,低價賣給更大的黃牛,電商平台向大黃牛批量低價採購上線促銷,又被小黃牛下單搶購重新賣回給電商,這樣不斷循環。現在的問題是市場上出現了恐慌情緒,賣酒的人比買的多。
還有酒水電商人事直言,主要電商平台的酒水主播經常GMV單場破億或者大幅增長,實際上全是平台補貼黃牛進貨,根本沒幾個真實的消費者。而在典當行業,個別典當行給出的飛天茅台典當金額甚至不及市場的指導價。
現貨價格被砸盤進一步引發股價下跌,上週茅台市值縮水800億,今早繼續走低。影響茅台價格的更主要原因在於,2021年以來市場迎來了新一輪過剩週期,從經銷商、煙酒店到個人庫存高企。而疫情之後消費保守讓此前下注消費升級的阿里京東調整品牌向上的策略,掉頭應對低價衝擊。以前飛天茅台持續增值,因此囤酒不開瓶很普遍,但就像房住不炒一樣,也應該說茅台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囤的。
企業補稅引發擔憂,控煙立法艱難
也是酒企,湖北枝江酒業被要求補稅8500萬受到關注。因為這筆稅款被追溯至1994年,令稅務倒查30年成為焦點,引發14日白酒股集體殺跌。湖北宜昌回應表示,不存在倒查30年,此次系審計部門發現枝江酒業前期有稅款欠繳,稅務部門按程序正常追繳。
還有一期補稅事件,寧波博匯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月收到稅務要求補稅5億的通知,最近宣布停產。被要求補稅是因為生產的重芳烴衍生物被稅務部門認定需要按照重芳烴繳納消費稅。博匯股份對此不認同,最終是否補稅、如何補稅等有待雙方溝通。
雖然稅務人士表示,國家並未採取集中清繳、清欠稅收等行動,但過去一段時間還有不少企業被要求補稅。這引起一些擔憂。隨著稅收大數據廣泛應用,網狀系統性稅收風險分析取代此前個人經驗點對點的分析,稅收徵管力度不斷加強,徵收率不斷提高。以前企業偷漏稅可能不容易被發現,如今通過大數據,稅務部門會收到企業的風險提示並跟企業確認,不少企業需要補繳。
另外,這些年經濟下行,大規模減稅降費,樓市低迷,地方財政收入受到衝擊,而剛性支出有增無減。這對矛盾也會讓地方政府有更大的動力加強徵管、查漏補缺。我國的名義稅負一直高於實際稅負。由於徵管、企業對稅法理解等原因,企業不一定足額繳納法律意義上的稅費,但隨著徵管能力強化,企業實際稅負正在接近名義稅負。在當前經濟形勢下,痛感會更明顯。第一財經引述的專家建議,要解決這一問題,放鬆稅收徵管並非良策,未來稅制改革應當統籌考慮降低名義稅率。
此外關於消費稅改革的消息也在流傳。分析認為2019年底已進行草案徵詢意見,在稅制改革的背景之下,徵收環節後移,反而利好議價能力強和渠道利潤後的公司,如茅台等。可以平衡央地財力,改善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等。
控煙立法艱難時刻
煙酒不分家,5月31日是世界無煙日,也是我國全面推進控煙第19年。多家媒體注意到,雖然254個城市已出台法規,但控煙立法仍然道阻且長,甚至逆水行舟。我國2005年批准世衛組織的煙草控制框架公約,不過一直沒有全國性的控煙法律法規。法條散見於未成年人保護法、煙草專賣法、廣告法、慈善法等法律中。控煙立法主要以地方為主,2014年之前以二線及以下城市為主,相對寬鬆,全部明文允許設置吸煙室。2014年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出台,控煙立法進入嚴格激進階段,以一線新一線為主,有五個城市不允許設置吸煙室,兩個城市允許設置但有過渡期。
然而2020年之後,控煙立法重回審慎階段。重慶當年通過了公共場所控煙條例,公共場所室內區域禁止吸煙,但餐飲、住宿、休息、公眾娛樂場所的室內區域可以設置吸煙區。銀川、西安也暫緩修訂控煙條例。這會引起執法困境。吉南衛健委2021年答覆人大代表,給室內設置吸煙室開綠燈,不僅違反國內外的法規,有違健康至上的社會共識,還違背科學立法有效執法的原則。重慶大連設置室內吸煙室不具備可操作性,至今無法出台吸煙室的設置標準、場所責任、執法主體和違反吸煙行為取證等細則,法規執行幾乎停滯。
控煙立法涉及各利益主體的博弈。煙草行業對於公共場所嚴格控煙持保留態度。例如產煙大省雲南,在這裡開展控煙相關培訓宣傳,均會受到當地煙草業的影響,一些活動甚至要事先知會煙草業。另一方面近年來煙草業稅利和上繳財政總額屢創歷史新高。2023年實現工商稅利總額15217億,同比增長5.6%,實現財政總額15028億,增長4.3%。今年3月,蘭州財經大學財稅學院院長李永海等人發文,2008到2023年煙草業16年間貢獻工商稅利增長3.4倍,上繳國家的財政總額增長4.5倍。上繳國家財政的總額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在波動中上升,2008年佔5.4%,2023年佔6.9%,近16年平均為6.2%。在這個背景之下,地方控煙立法進入艱難時刻,立法進程遭遇各方拉鋸,已出台法規質量集體滑坡。
好的,本期參考信息就是這些,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