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201 期 ~ 第 300 期

【参考信息第257期】学术到头都是钱;欧洲自然科学院

继续分享马督工睡前消息编辑部关注的新闻

大家好,我是小黛,欢迎来到第257期参考信息。

或许打工人的假期太珍贵,舍不得浪费,坏天气也没能阻挡出游的脚步,五一假期数据再创新高。文旅部测算,国内游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总花费1668.9亿,增长12.7%。按可比口径,比疫情前同期分别增长28.2%、13.5%。

但人均消费远低于疫情前,今年人均花了565.33元,高于去年同期的540.35元,但低于2019年的603.44元,那个五一只有四天假。旅游目的地两头热,一头是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携程前十热门目的地是北京、上海、杭州、成都、重庆、广州、南京、武汉、西安和深圳。

另一头是四线级以下城市和热门县域,旅游下沉的趋势明显。携程上县域酒店订单同比增长68%,景区门票订单增长151%,增速高于全国。安吉、桐庐、都江堰、阳朔、弥勒、义乌、婺源、景洪、昆山和平潭是热门县域目的地,订单平均增长36%。

飞猪上前西南州六盘水、阿里地区、嘉峪关、临水、乌兰察布、海南藏族自治州、安顺、朔州的预定量同比平均增速达到两倍。可能相比一二线城市的人挤人,大家更加追求松弛感,不过人人都这么想,县域也就爆了。微博五一县域旅游火爆的话题下,一条来自江苏太仓的评论说,难怪今天在市场遇到一个阿姨抱怨,一早一个烧饼都没买到,一条街烧饼都被买完了。

选择更自由、更灵活行程的人也多了。飞猪显示,租车、包车等自驾游预定量同比增长超过四成。当然不旅行在家门口看个电影也不错,今年五一档的票房是15.27亿,观影人次3777万,均超过去年同期,但影片没有啥亮点。《维和防暴队》位居榜首,破了4亿,而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重映票房也过亿,排在第五。

疫情后各项旅游资源供给持续修复,航班、火车运力、酒店民宿接待能力均已超过疫情前,部分价格有所下降。出境游方面,边检机关共保障846.6万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比去年同期增长35.1%。其中内地居民476.8万人次,增长38%。

四月底,日元对美元汇率跌至34年来新低,日本成为五一出境游最靓的仔。游客暴增带动航线加速恢复,东航新增及恢复多条国际航线,包括多个日本航线,还通过机型小改大扩容航班运力,主要增投至日本和东南亚。吉祥航空五一承运中日航线旅客比去年增长超过120%。

甚至有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劝退,秋叶原、浅草寺、银座、筑地市场,到处人山人海,全球游客都在抄底日本。小城旅游风也吹向了海外,不少人分享小众城市打卡攻略。去哪显示,中国旅客覆盖日本小樽、鸟取、歧阜等212个目的地,法国博肯地、瓦尔、洛林等26地,英国牛津、诺丁汉、温莎等70地。


城市建筑垃圾问题

近日,内蒙古的一次环保督察行动意外成为一场反侦察大戏,村民故意用建筑垃圾堵路,阻挠督察组。

2019年第一轮自治区环保督察时发现,呼和浩特大量建筑垃圾随意倾倒,城区垃圾偷倒城乡结合部和周边乡镇现象频发。这么多年过去了,涉事方依然一边顶风作案,一边百般遮掩。今年四月,本轮督察发现,垃圾偷排到周边乡镇问题禁而不绝,出现大量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违规堆存点,甚至形成非法处置垃圾利益链,占用耕地和草地,环境污染严重。

呼和浩特当初规划建设一个1600万吨的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和三个共1800万吨消纳厂,实际仅建成一个大里堡村310万吨消纳厂,每年近百万吨建筑垃圾无法消纳。第一轮督察整改方案明确要求,2020年7月底建立建筑垃圾收集、运输、消纳联单制度,查处非法占地受纳建筑垃圾的行为,清理取缔私自设置的建筑垃圾消纳厂。本轮督察发现,制度一直未建立,导致建筑垃圾从收集、运输、处置环节层层失守。

而相关执法部门监管缺失,前面提到的大里堡村,个别村民已获取利益为目的,去年五月开始私自开设垃圾填埋场,每车30到100元,违法收储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形成了黑色利益链,获利74万。为阻挠督察组现场核实,还故意用建筑垃圾封堵进出的道路。属地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去年七月就已发现村里的非法倾倒行为,但仅按非法倾倒五车垃圾,罚了3000元后就完事了。

案里曝光后,五月四日,呼和浩特通报对两名堵路的村民采取强制措施,立案调查利益链问题,对非法盈利责任人将严惩不贷。纪委对监管缺位、推诿扯皮、失察失管的责任单位启动调查。

堵了路,督察组就到不了现场,也就无法核实,这如意算盘有点响,但这种胆大妄为也能看出利益捆绑之深。城市建筑垃圾越来越成为大问题,上个月四川环境厅通报,三月督察发现广安市固体废物处置能力不足,违法违规处置问题普遍,十万多吨飞灰无处可去,违规存放在已封厂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内,导致填埋场坝体出现变形、裂缝和位移,环境风险隐患突出。环保直接关系大家的生活品质,不仅仅是政治正确,更是资源问题、政治问题和腐败问题。


学术界的钱与权力

看几条学术圈的事。今年多起高校举报导师事件中,都涉及导师对学生的剥削,如北邮15位研究生举报导师,有一条工资截留等劳务问题,华中农大多位研究生也举报导师黄某克扣学生劳务费。而引发浙大社会学系被刺风波的赵鼎新,他的改革意在打破学生与导师的这层劳务关系。

博士生考入浙大社会学系后,一开始不选导师,双方是松散型关系。一个导师组由三到五个导师组成,可能有外校成员,甚至国外成员,比如世界有关领域的著名学者。赵鼎新希望让各种不完全和谐的声音、不同的知识来补充学生。导师不能主动追着学生说你来当我的学生,一旦被发现,赵鼎新会严厉警告。

原来的单导师制,博士生的生活费,学校出一部分,导师的课题经费出一部分。导师在金钱上拥有对学生的部分控制权。现在这部分钱由系里来承担,老师和学生就变成纯粹的学术指导关系。在赵鼎新看来,摆脱对导师的金钱依附关系是学生心灵迈向自由的第一步。浙大社会学系博士生每个月除了学校补贴2600元,还有系里发的1600元,每年系里要多支出七八十万。这些钱需要系里自己去筹。媒体报道中经常看到赵鼎新去社会上筹款,想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

赵鼎新向南方周末介绍了许多经验和教训。被上海公卫中心赶出实验室的病毒学家张永振,曾向经济观察报讲述了矛盾。双方不是第一次冲突,去年六月,中心就派出保安将张永振办公室的物品搬到走廊。一系列纠纷背后是一份有争议的合同和人事纠纷。

2018年,张永振受时任上海公卫中心主任朱同玉、副主任卢洪洲多次邀请,离开工作近20年的中国疾控中心,来到上海。卢洪洲说,不指望你给我们挣科研经费,只希望你能出大成绩,每年给你350万科研经费,做一流的科研。2018到2022年,他让上海公卫中心的名字在《自然》和《细胞》杂志上出现了六次,还带领团队率先向全球公布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序列。

但是2022年10月,中心原副院长也就是现在的院长申银忠告诉他合作协议到期,还撤销他的OA办公系统。搬离通知函显示,2017年10月与张永振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有效性五年。不过张永振团队称,协议是2018年三月底签的,中心提前五个月终止。

另一方面,张永振提到,协议约定每年350万科研经费,实际只付了三年,拖欠科研经费700多万,拖欠张永振与团队成员应得的劳务费、科研奖励等300多万。此外,自己的人事编制始终没有解决,他应该是中心的在编人员,可以工作到退休,但直到现在,入职手续还没有完成。看来学术到头,难免和钱相关。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井喷

最近有个院士头衔井喷了,多家高校、权威媒体发布XXX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喜讯,已经超过20位。查了一圈,至少2021年开始,国内学者大量当选,有来自东南大学、贵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科研人员,也有吉林某医药公司董事长李胜学、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彤等社会人士。

各种通稿中,这个欧洲自然科学院总部在德国汉诺威,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认可度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有院士1700多名,设有路德维希诺贝尔奖获奖者通道,目前在德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匈牙利等33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和办事处。看着似乎很有含金量,但有几分蹊跷。

像青岛恒星集团董事长陈昌金当选的通稿里,说欧洲自然科学院有400名院士,前面又说是1700名,都是一个组织怎么差这么多?我们知道的那个诺奖创立者叫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肯定不叫路德维希,这是同一个诺奖吗?以及一个总部在德国的欧洲科研机构,却没有在西欧主要国家有分支机构。

其实正版的欧洲科学院是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即Academia Europaea,1988年成立,是欧盟的国家科学院和法定科学顾问,由欧洲多国国家科学院共同发起成立,总部在伦敦,主要在欧洲各国院士中遴选,外籍院士通过率不超过5%。不久前清华文科资深教授汪晖当选2024年欧洲科学院院士。

4月30日,山东海报新闻报道,采访多所高校工作人员,都表示对该校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一事不知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和贵州大学工作人员回应,该荣誉是当事人个人申报,并非通过学校申报,虽然曾听说过传闻,但校方无法核实。记者拨打了排在百度搜索第一的代办机构咨询电话,工作人员说可以申办包括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在内的荣誉,学历最好是博士级以上,最基本也要硕士,科研成果则要看发表过的论文或者取得的专利,费用大概20到50万,通不过不会收费。

莫非是个现代版的克莱登大学?国际上这种投其所好的山寨学术机构不少见,包括世界生产力科学院、新加坡南洋科学院等等。之前有人在Google地图搜索欧洲自然科学院总部地址,发现像是一个街边楼房,连组织名字都没有,更关键的是地图下方还写着永久停业。

在中国受到舆论质疑的同时,这个欧洲自然科学院5月3日发了一篇致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成员的公开信,称由于疫情以及经济危机原因,其办公室不得不搬至汉诺威的另一个新地址。5月6日,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回应称,对于申请者从来没有收取过任何费用,认定为院士的中国籍成员也不会收年费。我们并不赞成给予院士们高于其他科学家的地位,这样反而会影响他在科研上的投入,整得还怪认真的嘞。


鳗鱼人工繁育的困境

最后一个还是一个学术界话题。鳗鱼大家应该都爱吃,不过你知道鳗鱼是怎么来的吗?中国是鳗鱼养殖和出口的第一大国,从业人数超过30万,全产业链年产值超300亿,但产业仍然依赖捕捞天然鳗苗用于养殖,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每一条鳗鱼都是捕捞的野生鳗鱼或者从野生鳗苗人工养成。长年捕捞对鳗鱼资源可持续性造成巨大挑战,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鳗鱼的人工繁育,被称为水产领域的戈德巴赫猜想、最后一座金矿。

每年10月下旬,上海海洋大学的刘丽平教授都会带着研究生来到江苏沿海,花大几万向渔民收购200多条野生鳗鱼。第二年一到五月,他们会诱导鳗鱼的性腺发育,使其产卵孵化出数十万计的仔鳗,但这些仔鳗的最长存活时间只有21天。2008年以来,刘丽平研究鳗鱼人工繁殖已经16年,他是中国这个领域的第四代科学家,也是最好的一个团队。尽管四代人努力了50多年,但仍然落后日本30年。

我国早在1970年代初就开始养殖鳗鱼,为国家出口创汇做出巨大贡献。当时几乎所有的河口水域都能捕捞到大量鳗苗,长江口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养殖主要在广东和福建,大量出口日本。鳗苗的年捕捞量从80年代年均50吨下降到2016年15吨左右,若不再采取有效对策,可能无鱼可捕。海关也查获大量鳗鱼苗走私活动,2020年深圳海关所属文锦渡海关查获走私鳗苗110万尾,货值近1000万。今年一月查获走私鳗苗11.85万条。

鳗鱼的人工繁育分为三大阶段,国内的研究还卡在第一步获得柳叶鳗上。几代科学家的努力,仍然没有研发出为仔鳗提供营养的开口饵料,所以它们发育不到一厘米就会死亡。刘丽平认为,归根到底,是科学家对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知之甚少。此外,科研经费也十分紧缺,中国的投入远不如日本。

多位学者认为急需长期稳定的专项投入,一是需要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研究队伍,二是要有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全国选几支优秀的团队,每个团队一年有个几百万也就够了,对国家来讲也不是太多的钱。日本正在加速人工鳗苗生产的商业化,计划到2050年将鳗苗养殖苗种的人工苗比例提升到100%。业内研究员表示,如果日本搞成了,我们迟迟搞不成就会受制于人。关于中国人工繁育鳗鱼的研究过程、待攻克的难关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推荐财新的报道《追鳗鱼的人》。

好的,本期参考信息就是这些,我们明天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