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信息第290期】有没有大招; A股是软肋?
继续分享马督工睡前消息团队关注的新闻
大家好,欢迎来到第297期参考信息。
这两周五月的经济数据密集公布,总的来说喜忧参半,内需尚无显著的改善。其中6月14日央行公布,5月M1、M2增速进一步放缓,引发市场关注。
传统上认为M1代表了金融系统里的活钱,包括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M1低迷说明用于投资和生产的资金在变少。活钱越来越少,那未来需求大概率也不会太乐观。所以上周期待央妈降息的提法不绝于耳,但是央妈不太给面子。先是6月14日,中国证券报采访的权威人士表示,应逐步淡化对金融总量指标的关注。我国长期高度关注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等总量金融指标,潜在假定其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实际上随着金融深化和经济结构转型,这种相关性正在减弱。历史上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关注过类似的总量指标,但随着金融脱媒加剧,又逐步淡化并放弃盯住这些指标。
有研究表明,2015年之前,我国M1与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同期相关系数接近50%,但2015年以后降至15%。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逐年减弱。
然后,在6月19日的陆家嘴论坛上,央行行长潘功胜继续奉劝大家放弃规模情结,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他说,我国宏观金融总量已经很大,增速有所下降也是自然的,并指出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虽说要淡化规模情结,但对于M1数据,潘行长表示,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个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需要研究纳入M1的统计范围。
我国的M1统计口径是30年前确立的,与国外相比,没有把个人活期存款纳入。近年来电子支付快速发展,个人活期存款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同时许多货币基金和理财产品也都可以随时申赎。这些资金类似于计入M1的企业活期存款,可以随时直接转变为购买力,而基本不受限制。相比之下,美国、日本的M1都包含个人活期存款,美国还包括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
市场认为央行、证监会在陆家嘴论坛上并未发布超出预期的内容,之后A股连跌三天,6月21日沪指再次失守3000点。不过仍有人认为,3000点保卫战今年已经打响数次,后续相信会有更多的宏观经济刺激措施出台,以稳定和提振市场预期。
在弱势的宏观数据面前,只要不掀牌桌,人人都当小丑的机会。在这个背景之下,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牛文新21日发文称,必须高度警惕恶意势力搅乱股市舆论场。A股是中国经济中影响广泛,而且又非常脆弱的软肋。
他说,股市的广大散户投资者对陆家嘴论坛给予了高度关注,因为按规律,证监会主席、副主席都将发声,尤其是今年,广大散户投资者都期盼证监会主席吴清能够给出更加丰富的信息,破解市场对于高频交易、转融通等不公平交易的质疑。当日吴清讲话落地之后,A股短时反弹之后再现续跌走势。一些人因此散发吴清讲话不及预期的言论。市场该有怎样的预期?什么样的预期才是适宜的?预期制度又该在何处?尽管这些问题很难回答,但无论如何必须高度警惕一种现象:恶意势力搅乱中国股市舆论场。
他给出了两个理由。第一,如果确信金融战无可避免,金融战的前沿阵地一定是舆论场,因为金融战和预期战密不可分。舆论左右预期,预期决定走向,这是金融市场的基本规律。第二,A股市场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否重要?是不是对中国经济未来具有极大战略和战术价值?如果不是,恶意势力破坏中国经济,为什么不把股市当成突破口?毕竟就目前情况而言,A股市场当属中国经济中影响广泛,而且又非常脆弱的软肋。如何让软肋尽快硬起来?这是当务之急,更是管理层的关键药物。
正因如此,人们对证监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要求。怎么办?应从善如流,认真破解两亿股民提出的诉求。这绝不是非份要求,不过是公平公正的基本要求而已。
之后文章重复了吴清强调的,将充分考虑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这个最大的事情,强化对高频量化交易、场外衍生品等交易工具的监测监管,对各种利用技术、信息、持股等优势扰乱市场、非法谋利的行为,紧盯不放,露头就打等说法。只是文章说的恶意势力是谁,还是摸不着头脑。
此外,一位在职的一线资深局级监管干部本周突然被带走。21日纪检监察部门证实,证监会江苏监管局局长林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调查。财新此前报道,林峰是在周一参加江苏相关省级会议时,从会场被直接带走,目击者很多。消息人士透露,林峰被查或与本辖区内相关上市公司案件有关。
不怕你们笑话,我是用了神奇小鹿的小冰被才知道,原来有的被子是可以水洗的。男生睡觉出油流汗多,被子很容易发黄有异味,但是清理起来确实麻烦。神奇小鹿这个,我直接扔到洗衣机里面转了好几次,一点也没有变形,还是蓬松柔顺的,才168。肤感比三四百的夏凉被还要好。我才睡了两天,就又买了一床,在办公室午睡来盖它。天热了,又沉又闷的老棉被开空调都盖不住,大热天睡不好,人更蔫了。换上神奇小鹿就好多了,它里面是生物基乳酸纤维填充,不仅摸着更细腻,一钻进去还能感觉到一股凉意,地板温度降下去五度,这触感真的睡一次就忘不掉。睡觉之前我就会换成亲肤棉的另一面,裹着软糯舒服,夜里睡得香不容易醒。而且这种材质更蓬松透气,男生夏天容易出油出汗,这个盖着就不会粘粘乎乎的,也不容易睡滑闷热。A级母婴级的面料,你盖你也能直接睡,两个尺寸,宿舍床和双人床都有合适的。趁着新品优惠,领券下,保价送运费险,两年之内质量问题免费换新,喜欢就可以去评论区看看。
潘行长在陆家嘴论坛上重申了,法律明确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言外之意或许是,汇率7.3作为央行的重要阵地,还是不能丢。美联储降息的靴子始终不落地,美元指数一生难降,人民币持续承压。6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盘收盘价7.2613,较前一日贬值八个点。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196,较前一日中间价小幅贬值四个点。
3月下旬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再度承压,至今为止震荡贬值568点至7.25附近,贬值幅度约0.7%。6月11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经连续近一周盘桓7.25上方。
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始终低于前一日的收盘价,隐含央行对人民币释放的维稳信号。渣打银行中国宏观策略主管表示,当前中国有动力维持汇率相对稳定,也不需要为应对欧洲加征关税而速使人民币进一步贬值。7.3是外汇期权等衍生品仓位目前比较密集的点位,到这个点位附近可能会有一些技术性调整。
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卖出美债的整体趋势和人民币汇率变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当美元对人民币月度环比变化超过0.2%,通常会出现中国大陆对美债的明显抛售。
日本的美债卖出量和日元汇率间的关系随着历史时期发生过较大的变化。2021年之后,日本投资者大幅抛售美债,与日元汇率的正相关性有回归的迹象。6月1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4月日本继续稳居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国,但减持了375亿美元至1.15万亿美元,创四个月最低,止步六个月连增。有分析称,日本可能通过出售美债为创纪录的日元干预行动提供了资金。
我国仍为美债的第二大海外持有地,4月增持33亿美元至7711亿美元,止步三个月连降,并脱离2009年3月以来的15年最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公布了全球外汇储备的情况更新。美元持续让位于非传统货币,但仍是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由于美国经济表现强劲,货币政策收紧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美元汇率有所升值。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割裂,加之全球经济金融活动可能重组为各自独立、互不重叠的集团,可能会鼓励一些国家使用并持有其他的国际和储备货币。
IMF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数据库COFER最新数据显示,美元在各国央行和政府外汇储备配置中的比例正在逐渐下降,但过去20年美元作用减弱的同时,四大货币中的其他三个:欧元、日元和英镑的比例却没有相应的上升,反而是非传统储备货币比例上升,包括澳元、加元、人民币、韩元、新加坡元和北欧货币。这些非传统储备货币提供了分散投资的机会和相对有吸引力的收益率,并且随着数字金融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容易持有和交易。
不过,与美国的金融制裁导致他国加速抛弃美元的说法相反,统计未显示美元储备比例加速下降。可能有一些出于地缘政治原因寻求抛弃美元的国家并未向COFER报告储备投资组合信息,不过已经报告的149个经济体占全球外汇储备的93%,所以未报告的影响很小。
人民币上升的份额相当于美元比例降幅的四分之一,但最新数据并未显示人民币比例进一步增加,人民币国际化出现了停滞的迹象。一些观察人士怀疑,最近几个季度人民币贬值掩盖了人民币储备的增加。然而,即使对汇率变化做出调整,人民币在外储中的比例自2022年以来也是下降了。
IMF还发现,金融制裁促使央行将其储备投资组合从货币小幅转向黄金。货币有被冻结和重新部署的风险,而黄金可在国内存储,免受制裁的风险。但是黄金在储备中的比例仍处于历史低位。IMF总结,国际货币和储备体系正在持续变化,美元十分缓慢的退出了主导地位。在新的数字交易技术支持下,管理良好的小型开放经济体的非传统货币作用不断上升。
上周拜登启程前往意大利参加G7峰会的时间节点上,美国国务院、财政部、商务部分别公布修订后的对俄制裁规则,以俄罗斯向全面战争经济过渡为由,大幅扩大制裁范围,加大打击力度覆盖范围,以进一步压缩俄能源收入,并针对那些帮助俄罗斯继续对乌战争并逃避制裁的个人和实体。
美国财长耶伦表示,我们正在增加金融机构与俄罗斯战争经济打交道的风险,消除逃避制裁的途径,并削弱俄罗斯从外国获取技术、设备、软件和IT服务中获益的能力。俄罗斯金融基础设施的关键部分,如莫斯科证券交易所和俄罗斯中央证券存管机构也被纳入制裁。
6月12日,莫交所称将不再使用美元和欧元进行外汇和贵金属交易,股市、货币市场和标准化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也不再使用以美元、欧元结算的金融工具进行交易。俄央行暂停了莫交所外汇、贵金属和衍生品市场的早盘交易,并且开始基于场外交易确定美元和欧元的汇率。
目前,人民币已取代美元成为莫交所交易量最大的货币。5月在所有外汇交易中的占比达53.6%。莫交所美元对卢布的每日交易额通常在10亿卢布,约合1100万美元左右。欧元对卢布在3亿卢布上下,人民币对卢布经常超过80亿卢布。
制裁消息传出后,俄罗斯一些银行立即上调了美元的汇率,引发民众恐慌,上街排队抢购美元。经历了近几十年来卢布贬值危机,俄罗斯人已经习惯持有美元或者欧元储蓄。俄央行向人们保证,这些存款仍然是安全的,同时公司和个人可以继续通过银行买卖美元和欧元。
尽管如此,美元、欧元全部转移到场外交易可能会导致买卖价差扩大,卢布的波动性加大。本次美欧新一轮对俄金融制裁对俄国内来说,如果正面影响,那就是基本摆脱了美元、欧元对自身金融市场的影响,但负面影响更大,俄金融市场与世界金融市场进一步脱离。具体来看,一是重创俄国际收支体系。在国际贸易中无法在主要市场通过美元、欧元进行交易,卢布与其他主流货币兑换更加受阻,尤其是俄罗斯极度依赖出口,会对出口商造成额外的成本,因为需要购买外币支付,也会打击要将大部分外汇收入兑换成卢布的出口商。而与俄罗斯有贸易往来的外国机构将面临贸易结算和汇率困境,提高了向俄供应物资的风险。
二是严重打击了俄罗斯国内依赖于外汇的产业,如设备供应、制造、教育和科学项目等,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最后聊聊最近一度很火的话题,异时空之沙特与美国石油美元协定50周年到期不再续约。石油美元确实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但是什么协议会白纸黑字有效期50年?简单梳理了一圈,最早的消息来自6月9日今日印度初级记者的文章,题为沙特阿拉伯终止与美国长达80年的多币种销售石油美元协定。文中说沙特和美国1974年的石油美元协定并未续签,并于2024年6月9日到期。虽然不知道80年怎么算的,不过这一消息引发投资界的注意和讨论,尤其是虚拟货币投资者开始宣传,美元霸权时代已经结束,虚拟货币将成为新的国际热钱资金池。
6月11日,纳斯达克专栏作家引用今日印度的报道,进一步引爆了话题。13日X自媒体账号BRICS News转载之后,引发了国内的关注。不过这个号称聚焦金砖国家新闻的账号,以往多次传播未经证实的误导性信息,真实性存疑。国内除了自媒体讨论,知乎上也出现了四个相关问题,加起来答案超过1000条。部分答主保持了知乎的好习惯,质疑这份协议并不存在。
在美版贴吧Reddit上,6月12日的高赞讨论认为,这是黄金迷、加密货币粉丝和俄罗斯机器人账户散布的假新闻。12日参考消息网转载了今日印度的报道。不过17日今日印度率先澄清,瑞银全球财富管理首席经济学家表示,从一开始沙美就没有这样一份协议。他说,这个故事似乎是从加密货币世界开始的,许多加密货币投机者迫切希望投资人相信美元开始消亡。
发现不对劲的纳斯达克也在17日发文澄清,说11日专栏作家的文章无意中误导了读者,经过仔细审查,很明显这份协议从来就不存在。澎湃新闻明察专栏也报道了这出闹剧,并详细解释了1974年沙特和美国到底签了什么文件。
2016年彭博社根据美国信息自由法要求政府披露文件,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的背景之下,美国为消除原油作为经济武器的作用,1974年7月派财长西蒙到沙特,说服沙特领导人将贩卖石油获得的数十亿美元收入投入美国国债。作为回报,美国允诺将从沙特购买石油并提供军事援助和装备。协议的重心在于战略金融合作、太阳能和海水淡化技术、沙漠农业技术等领域,并没有要求沙特仅以美元对石油定价的规定。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保留的电子文档显示,协议有效期为五年,此后不断延期。
因此没有公开信息表明石油美元协议存在,而产油国早就已经在尝试采用多种货币结算石油贸易了。况且如果真有石油美元协议终结这样的超级大新闻,金融市场上美元为何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冲击,反而在上周大涨?看来,英语作为三大主科的地位还是不能轻易取消。
好的,本期参考信息就是这些,我们周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