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201 期 ~ 第 300 期

【参考信息第265期】楼市重磅应出尽出;李嘉诚“捞完算数”

继续分享马督工睡前消息团队关注的新闻

大家好,我是小戴,欢迎来到第265期参考信息。

2024年5月17日,注定是中国房地产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天。这句话出自住建部旗下中国房地产报昨天发的文章,并表示重磅政策将应出尽出。

昨天上午,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视频会议召开,何副总理强调,要深刻认识房地产工作的人民性、政治性,打好商品住房烂尾风险处置攻坚战。

随后,央行连放三大招,全面取消首套房、二套房的商贷利率下限,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首套房首付最低15%,二套25%。这意味着取消限购之后,低首付时代开启,比例降到史上最低,中国楼市迎来史上最宽松时代。

如果是100万商贷,30年期限等额本息还款,总利息支出可减少7万多。如果是100万公积金贷款,30年累计可节省月供4.85万。但是,但是啊,降低首付比例也意味着贷款要增加,上不上车可得算清楚。

A股先涨为敬,地产板块昨天午后拉升,万科A、我爱我家、绿地控股等超过20家涨停,带动上证50、沪深300双双再创年内新高。港股地产股延续近几日的狂飙走势。美股中资房地产概念股盘前上涨,房多多盘前一度涨超400%。

昨天下午,住建部、自然资源部、央行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开发布会,解释最新的政策。此前,房地产风险化解主要在项目层面,进行融资救助,完成保交楼,出台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也就是白名单。四个月来,商业银行已审批通过贷款9350亿。

而上午的会议提出,政府可收购闲置存量住宅用地,以及在库存较多的城市,政府可以以需定购,收购部分商品房用作保障房。这是高层首次提出鼓励地方政府下场从开发商手里买房买地。

分析人士预计,住房去库存所需资金在1万亿到5万亿之间。国家将设立3000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国企收购存量房,预计将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

组合拳背后是楼市颓势持续,仍在量价齐跌的下行通道。昨天统计局发布全国房地产销售和70个大中城市房价变动情况,各线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价格环比跌幅创近年来新高。

4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增长15.7%,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24.5%。消化存量房成为必须打好打赢的大仗。彭博社日前报道,中国考虑政府购买待售房屋以缓解供过于求。

随后5月14日,杭州市临安区政府第一个下场,决定从开发商那收购一批商品房用作公租房。财新也披露,五一小长假之后,住建部、金融监管总局、国有大行等各部委及机构已分别抽调各自的房地产领域内骨干,成立联合工作组集中办公。该工作组由此前的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延续而来。

昨天的媒体标题不乏史诗级救市、超重磅消息落地、楼市拐点真的出现了等说法。我也想到原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2021年的话,压住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房企流动性困境与债务重组

房地产的流动性困境仍在加剧。5月14日,昔日的债市硬汉雅居乐宣布正式违约,将推进债务重组。加上稍早前,西南房企东原地产的上市公司主体迪马股份公告债券违约,5月以来两家房企发生首次债务违约。

同期,碧桂园因两笔中票利息的偿还引发市场关注。这是房企开始对此前已经完成重组的债务进行二次重组。融创也出现类似的情况。

当期销售回款大幅缩减,房企对融资的依赖度明显提升。债务风险持续暴露,正是因为融资困境还没有有效解决。销售回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按揭贷款、定金及预收款,占房企资金来源的40%以上。4月,这两项同比大幅下滑39.7%和37.2%,说明居民的购房意愿仍然偏低。此前央行公布的贷款数据也证明了这一态势。

克而瑞数据显示,前四个月典型房企融资总量同比下降约六成,月融资规模处于历年较低水平,而央国企发债占比达到九成以上。

与此同时,今年仍是房企的偿债高峰,一二季度到期规模均在1500亿以上,上半年的债务压力仍然较大。对民营房企来说,目前无论是公开市场直接融资,或是白名单的相关政策落地,都不太顺畅。这应该也是政策从保项目升级到国家队下场收储的原因。


李嘉诚在港打折卖楼

在香港,李嘉诚也在抓紧机会清库存。长实集团在新界西北的住宅项目明天发售,从最新价格来看,14伙分层大楼单位售价最高打折约25%,其中最便宜的单位使用面积约18.77平米。而14伙花园复式户最高打折约32%。

这不是李嘉诚在香港第一次打折卖楼。去年8月,长实集团亲海奕二首发开盘时,最低折后价290万港元,较周边的二手房便宜三成,是过去七年九龙新区新盘新低。上月初,长实集团的港岛南港铁站项目蓝色海岸首次开盘,与周边二手房家相比相当于打了七折,被称为捞底价。当天413个单位被抢购一空,销售额近75亿港元,创下香港2013年4月实施一手住宅物业销售条例以来新盘的单日最高记录。

今年2月底,房价连跌九个月后,香港在万众期待中取消了实行14年的楼市辣招。随后楼市急速反弹,开发商抓紧去库存,长实旗下的楼盘更是卖爆了。

基本上市场不明朗时,长实集团总是第一个降价。作为开发商,需要考虑机会成本,尽快收回本金也能获得利润。如果持有库存将受到两方面的伤害,一是持有成本,二是现金本可以产生的收入回报。

长实在沙田半山传统豪宅地段的楼王项目名日九肚山,4月底打折出售,与早前高峰时便宜约30%。长实集团的营业经理表示,集团一直在厘定市场可接受价格方面拿捏准确。这次定价较当年市场最高峰时期有所折让,不过由于项目余下的单位数目不多,集团铁定以一个捞完算数的心态定价,所以买家应该有买趁手。


城镇就业平均工资数据

去年的城镇就业平均工资出来了。5月17日,统计局公布202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是120698元,比上年增加6669元,名义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

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为68340元,增加3103元,名义增长4.8%,实际增长4.5%。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为98096元,增加5604元,名义增长6.1%,实际增长5.8%。

其中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198285元,专业技术人员140935元,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89502元,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75216元,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75463元。

分行业来看,最高的仍然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非私营和私营单位分别是231810元、129215元,增速则有所放缓。工资增长较快的是金融业和采矿业。金融业是因为保险业营销模式转型,工资水平较低的代理员大幅减少。采矿业主要受矿业市场持续向好,主要矿产品供给稳中有升,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的影响。

接触性服务业,比如住宿和餐饮业工资增速明显回升。批发零售业两类也保持较快的增长。工资增速较低的有非私营单位中的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平均下降0.3%。教育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增速也比较低。房地产行业私营单位平均工资下降0.6%,非私营增速仅1.8%,这些都好理解。

但你是不是觉得行业趋势能对上,但总量比实际的感受要高?那就对了。我国没有一个全口径的全国平均工资数据。上面的数据不是通过入户调查得出,而是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得出。计算方法是将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总额除以用工总数。这样派遣工、临时工、外包工等不在工资总额里的用工就无法统计出来。而且这里的工资没有扣除个税和社保,所以比拿到手的要高。统计局解读时也提醒,平均工资在大多数情况下与个人的工资或收入并不相等,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之间存在工资差距。个人工资水平与总体或分组的平均数难免会产生较大的差异,使用平均工资数据时需进行深入分析,理性对待。

国家和政府的决策需要基于准确的数据,我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准确反映就业人口收入水平的数据。


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统计局近期还发了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这个是通过入户调查得出的,是这方面最权威的数据。虽然农村户籍人口不断下降,劳动年龄人口也在减少,但农民工总量这几年都在轻微上涨,去年达到2.9753亿,创历史新高。

到户籍所在乡镇以外就业的,算外出农民工,有1.7658亿,是最多的一年。跨省流动6751万,占外出农民工的38.2%,比去年明显下降。可见更多人离开了本乡,但没有离开本省。

分地区来看,中部农民工跨省打工比例最高,一直在50%以上,因为更靠近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些年各地区农民工跨省打工比例都在降低,只有东北例外,从2016年的22.9%上升到2023年的30.9%,进一步印证了东北就业机会减少。

从农民工的出发地来看,西部地区比例明显上升,从2010年的25%增长到2023年的28.12%。13年增加了2552万,占增量的46.15%。2011到2021年,西部输出农民工增量高于中部,但2021年开始被中部超过。可能是因为过去两年房地产不景气和大基建放缓,影响了建筑工人输出。

去年农民工月均收入4780元,增长3.6%。其中外出农民工5441元,增长3.8%。本地农民工4131元,增长2.6%。统计局称3.6%是平稳增长,但较过去几年明显放缓。疫情三年,农民工的收入平均增速是5.25%。去年的3.6%只略微好于疫情的第一年,也就是2020年。疫情之前基本每年增长6%以上。

地区差距上,去年在东部地区工作的农民工月均收入5172元,增长3.4%。中部4576元,增长4.1%。西部4376元,增长3.3%。东北4049,增长5.2%。

分行业来看,去年增速最高的是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是5.1%和4.6%。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只有1.8%和2.4%,历年最低。算下来制造业的农民工去年月收入只涨了86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变化最显著的是年龄结构。21岁到30岁的农民工占比从2022年的18.5%下降到15.4%,一年减少了887万。这是制造业招工最喜欢的年龄段,过了精神小伙、精神小妹的岁月,手速快也比较稳重。这一年龄段的比例最高峰是在2010年,达到35.9%,13年下降了20%多。8696万下降到4582万,部分可以解释为什么厂里越来越难招到年轻人。

如果算上16到20岁年龄段,30岁以下的农民工从2008年的46%降到16.6%。人数从1亿零369万降到4939万。随着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还会更明显。50岁以上农民工比例则达到30.6%,是各个年龄段中比例最高的,有9104万,马上过亿。

2008年时,30岁以下农民工是主力,充满活力,心里是对城市和对未来的向往。现在50岁以上才是主力,梦想没有实现,很多也没有社保,回农村种地也难以维持生计。如何养老是个巨大的社会问题。


33所新大学要来了

高考临近,考生们又有一批新大学可以选择。5月13日和15日,教育部分别公示两批你同意设置的本科高等学校,共33所。

其中25所是新设立的,四所从学院更名为大学,比如牡丹江医学院更名为牡丹江医科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名为佛山大学,海南医学院更名为海南医科大学,宁夏师范学院更名为宁夏师范大学。还有一所是三本转设,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转设为长沙工业学院。

从地域来看,广东最多,有四所。其次甘肃三所,青海、河北、黑龙江、浙江、湖南、广西、河南、新疆各有两所。

从类型上来看,有16所高职院校拟升本科职业大学。自2019年首批本科职业院校成立到这次之前,国内的本科职业院校已有35所。民政部唯一直属院校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将升格为民政职业大学。该校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康复治疗技术、康复辅助器具技术、婚庆服务与管理等20个民政特色专业。2022年底教育部批准现代殡葬管理为本科专业,民政职业大学将是第一个。

关注度最高、有成为好大学潜质的是康复大学和深圳理工大学。康复大学由中国残联、国家卫健委与山东省共建,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所以康复命名的高校。定位是以康复学科为主、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规划招生1万人,本科和研究生各5000。

2015年中国残联提出建设康复大学,有人提议叫中国康复大学,被教育部驳回,因为不得冠以中国的字样。2019年残联、山东省多次会商落户青岛,教育部批复支持筹建。康复大学边规划、边建设、边办学,2022年开始与山东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去年首届联合培养的七名博士顺利毕业。

中国有超8500万残疾人,44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康复大学将填补中国康复教育体系的空白,为残疾人士、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等人群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

深圳理工大学2018年开始筹建,由深圳市政府与中科院依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预计今年正式招生。专业有神经科学、生物技术、计算机、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深圳的大学数量与人口和经济体量不匹配。四大一线城市,北京有93所普通高校,全国第一。广州85所排第二,上海69所排第六。通过引进办学和自办高校,深圳10年新建八所大学,包括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里莫斯科大学、哈工大深圳、深圳技术大学、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目前大学数量已达到17所,目标是到2025年有20所。

好的,本期参考信息就是这些,我们下周一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