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国总理登上过UFO?【奇葩小国41】
本篇为奇葩小国之格林纳达。 参考资料: 《威慑理论框架下的美国与格林纳达关系分析(1979~1983)》孙群博 《美国对格林纳达政策研究(1974~1984)》李媛 《格林纳达事件与里根政府对中美洲外交政策》赵芳 R.H.科勒出版《紧急愤怒行动,计划和执行》 格雷戈里·桑德斯1984年出版《格林纳达:不为人知的故事》 A.W.欣厄姆1968年出版《殖民政体中的英雄和群体》 曼德尔·杰伊1985年出版《小国的大革命:格林纳达革命的兴衰》 肯·布杜1984年出版《格林纳达:一场革命的出生和死亡》 凯·舍恩哈尔斯1990年出版《格林纳达》 保罗·西博里和沃尔特·麦克杜格尔1984年整理出版《格林纳达文件》
格林纳达的默默无闻与盖里的崛起
1962年1月,美国陆军向工业界发出了招标书,要求各公司设计一款新式的直升机。
对于这款直升机,美军提出了很多要求:可靠性、生存能力和使用周期都要提高,还要有更安静的螺旋槳系統。
對於這種大活兒,美國各大軍火商非常重視。
最終,1976年12月西克斯基公司的方案成功中標。
這款西克斯基UH60隱直升機很快就成了經典,熱銷全世界。
尤其是在索馬里的驚天一墜後,還為世界貢獻了一部經典電影:《黑鷹墜落》。
但是,雖然黑鷹墜落讓這款直升機獲得了世界級的知名度,但黑鷹直升機的第一次亮相卻並不是在索馬里,而是在一個知名度無限趨近於複數的國家:格林納達。
格林納達位於美國東加勒比海的向風群島上。
我知道你可能對這個區域名稱沒什麼概念,不過沒關係,格林納達附近的國家都比較知名。
比如安提瓜和巴布達、多米尼克、牙買加、巴巴多斯、伯利茲、危地馬拉、巴拿馬、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巴哈馬、聖文森特、蘇里南、海地、哥斯達黎加、洪都拉斯、圭亞那、墨西哥、尼加拉瓜、特立尼達多巴哥、薩爾瓦多和古巴。
總之,都是一些通遼宇宙的成員國和準成員國。
在這種豪傑的包圍之下,格林納達顯得不太顯眼。
從地理上說,格林納達由600多個島嶼組成,但除了主島和另外兩個小島外,幾乎都是無人的礁石。
即使在通遼宇宙裡,格林納達的體量也是比較不看入目的。
它的面積只有344平方公里,大概相當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吉日嘎郎吐鎮的1.5倍,只相當於0.005T。
目前人口高達11萬,大約相當於北京地鐵13號線西二旗站每天人流量的三分之一。
一句話,岡比亞跟它一比,絕對算是超級大國。
公元1498年,哥倫布發現了這裡。
跟隨他的水手將這裡命名為格林納達。
1609年,24個帶英探險家第一次登陸,半年後就被本地人殺戮殆盡。
1649年,法國人也來了。
他們吸取了帶英的失敗經驗,足足湊了200多人才敢登島。
而且還拿出了三把斧子、兩瓶白蘭地和幾個玻璃球,來跟本地人騙取了島嶼的所有權。
應該說,法國人的行為讓人感動,可明明可以搶,卻偏要給你幾個玻璃球,他真的我哭死。
經過五年的激戰,本地土著最終被法國人趕盡殺絕。
由於本島已經被殺成了白地,法國人又運來了大量黑奴,在這裡充當幕府將軍,搞了不少種植園,也要開始掙錢了。
然而,所謂荒地無人耕,一耕有人爭,法國人一掙錢,英國人就反常了。
1662年,帶英強佔了格林納達,開始對本地的奴隸進行可持續性的竭澤而漁。
進入19世紀,為了方便香料種植和交易,帶英終於做了一回人,對格林納達進行了不少建設,還普及了一定的教育。
到1901年,格林納達已經擁有六萬多人口,成為加勒比海比較富裕的島嶼。
由於地理重要性等於沒有,兩次世界大戰對格林納達沒有絲毫影響。
忙於打仗的帶英甚至讓本地人開始了自治。
二戰結束後,英國已經沒有力量管理這些無關緊要的島嶼了。
於是1946年,帶英找來了向風群島的殖民地官員。
小朋友呀,你已經是個成熟的政治實體了,該學會獨立了。
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為什麼英國可以體面退場,而荷蘭只是個大冤種。
英國早就看清了南美殖民地的吸血潛質,戰爭一結束就抓緊切割。
誰像蘇里南一樣吸血?門兒也沒有啊。
對格林納達來說,帶英的甩鍋絕對是個災難。
因為本地的種植園完全服務於英國,英國一撤出,種植園經濟迅速衰落,勞資矛盾極為嚴重。
但準備甩鍋的帶英可不管你這個,他們只求儘快脫身。
1950年,格林納達修改法律,為殖民地獨立做準備。
然而,就在這即將甩鍋的臨門一腳時,一個男人站了出來,給帶英上了一課。
他的名字叫埃里克·蓋里。
埃里克·蓋里的怪誕統治
1922年,埃里克·蓋里出生於格林納達格林威爾。
父親是一名種植園拿手,負責日常鞭策農民幹活。
受父親影響,小蓋里很快成為了一個路過狗子善爾國,往朝枝大搖散黃的好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機遇型人才。
成年以後,父親曾經在附近的教堂裡給他謀了個神父助手的活兒。
然而沒過幾天,神父就把蓋里送了回來,因為他發現相比於做助手,這孩子對當打手的興趣更大一些。
1939年,蓋里又去附近的小學當了一名沒有編制的編外教師。
成功帶出了兩屆熱血高校後,蓋里又被學校勸退了。
實在走投無路之下,蓋里只能開潤。
1941年10月,蓋里跑到了荷蘭殖民地阿魯巴島,去煉油廠裡找了個活兒。
然而,所謂心中有龍廠,處處可臥倒。
經過幾年的社會毒打後,蓋里覺悟了。
他知道,自己這樣開朗活潑的人才,如果想走常規路線,是永遠沒法成事的。
那麼如果想出頭,應該怎麼辦呢?想過關,殺人放火,受招安。
不過,平心而論,蓋里並不是蘇聯綠賊那種反人類分子。
他選擇的方式是帶動工人搞罷工,給殖民地政府添堵。
在阿魯巴島上,蓋里組織了幾次成功的罷工。
1949年,他被荷蘭踹回了格林納達,在格林納達繼續搞事。
利用英國開放黨禁的機會,蓋里搞了個組織,叫做格林納達體力和腦力工人公會。
而且在1951年2月組織了一次全島總罷工,罷工很快也變成了騷亂。
蓋里的手下在全島到處打砸搶,把格林納達大量建築焚毀,以至於格林納達居民稱總罷工那天為紅色天空日。
如此顯眼的行為讓英國政府目瞪口呆。
帶英斷定,蓋里是我們需要的人才。
小伙子,既然你如此的大智大勇,為何不和我們一起管理別人呢?
面對英國的招安要求,蓋里沒有絲毫猶豫。
前一秒還是工人領袖的他,立刻發出了呼籲:工友們,回家吧!
我們的訴求帶英已經知悉了,相信會妥善解決的,大家撤吧!
所謂有人把握時代脈搏,有人最終黃土埋脖。
靠著出賣工友,蓋里成功完成了自己的轉型。
1951年4月,他組織成立了格林納達聯合工黨,成為了殖民地政府的高官。
從議員到部長,蓋里的地位不斷上升。
1967年,蓋里正式當選為了格林納達的殖民地總理。
也要爽一下了,也要花天酒地,揮金如土了。
1967年8月,蓋里正式就任。
人生何所求?報復和自由。
現在已經掌權了,蓋里就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給老子蓋個總理府。
雖然蓋里的行為聽起來屬於奢侈腐敗,但其實你大可不必憤怒。
因為蓋里的格局始終從非常小到無限大之間來回波動。
在現實的物質世界中,他的格局是很小的。
當年的格林納達經濟水平並不位於非洲強傻,但格林納達的缺點是它比較小。
所以,相比於科特迪瓦的博瓦尼,格林納達總理府略顯寒磣了一些。
博瓦尼的總理府四面院牆22公里,而蓋里蓋的總理府就是一個堪比公廁管理所的二層小樓。
落地價只花了7000英鎊,這還帶裝修,還包括額外買了家鋼琴的錢。
跟蓋里的總理府相比,博瓦尼的私人動物園都顯得豪華了一些。
但即使這樣,蓋里的鋪張浪費還是引起了格林納達上下的一致公憤。
格林納達百姓當年還沒有認清蓋里的本質,紛紛指責蓋里挪用如此巨款來建造豪宅。
蓋里費了好大勁兒他糊弄過去。
最終結果呢?怎麼著?嗨,沒怎麼著。
革命的種子:莫里斯·畢曉普與新寶石運動
在蓋里擔任總理的時候,格林納達還沒有正式獨立。
雖然不太懂得如何治國,但蓋里十分懂得如何煽動民粹。
1972年,格林納達大選,蓋里拋出大餅:選我,我帶格林納達獨立。
其實這是一項沒有任何難度的任務,因為英國對格林納達絲毫沒有挽留之情。
靠著獨立的承諾,蓋里拿下了1972年的大選,然後開啟了獨立談判。
1974年2月,格林納達正式獨立,也成為開國領袖了。
如果說在英國之下,蓋里還有些收斂的話,那麼獨立後的蓋里則完全放飛自我了。
在20世紀當領導人,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路線問題。
在那個波瀾壯闊的世紀裡,有人帝國主義,有人非洲成立,有人世界霸權,有人政教合一。
然而,此時的蓋里卻著實給世界開了個大眼兒。
他的主張既不信資也不信社。
在所有外交場合,蓋里只有一個主張:做了人類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
自從成立以來,聯合國就是個豪傑頻出的地方。
在這裡,有人精神煥發,有人精神病發。
而在眾多的地緣糾紛、路線鬥爭、民族矛盾之中,蓋里的報告始終能成為聯合國的一股清流。
終其一生,他都在談一個除他以外幾乎無人涉足的問題:神秘學。
由於文化上比較捉襟見肘,蓋里對一些玄而又玄的神秘學特別感興趣。
認知水平上線不高於紀三小報,下線不高於孫哥大媽。
也許是覺得有錢拜大爺,沒錢拜神,作為格林納達的一國首領,蓋里對隨處可見的太極生武沒啥興趣,而是致力於推進UFO探索事業。
1977年,他在聯合國長篇大論,要求聯合國成立委員會,調查飛碟現象和百慕大三角疑案。
1978年,他又要求聯合國將此年設立為不明飛行物年。
在幾乎每次與美國的交往中,蓋里都請求美國成立一個專門的委員會,調查UFO現象。
如果按照三體裡ETO的劃分,蓋里大概屬於降臨派。
當然,如果你以為蓋里的格局僅限於低外文明的話,那就實在看低了蓋里。
實際上,蓋里對神秘學的涉獵頗為廣泛。
在國內,他宣稱自己是巫毒教大祭司,能跟外國人進行精神交流,格林納達勾獨客能以精神治文盲。
在國外,他在會見皮諾切特時,一本正經的跟皮萊帥講:大兄弟你信我的呀,英和無水怪指定有。
1977年,巴拿馬運河協議簽訂,卡特總統邀請他來華盛頓作為見證者。
面對美國的邀請,蓋里成功赴共。
他跟卡特爾解信:您是和平的使者,我們都很愛戴您。
但蓋里說這話不是他自己說的,而是上帝托他給卡特帶個話。
因為在來之前,他跟上帝聊了一下。
在通遼宇宙裡,上帝他老人家始終是加班加點。
一會兒在非洲創造赤道幾內亞,一會兒在海地派耶穌去選擇杜瓦利埃,一會兒要在多米尼加跟特里希列武鬥開,一會兒還要在格林納達給卡特傳話,不愧不夠多忙碌的了。
他會見卡特爾的時候,蓋里說自己曾經親自登上過飛碟,跟裡面的外星人嘮過嗑。
把卡特聽得一愣一愣的,成為美洲外交界的一段神話。
當然了,如果你以為蓋里只是一個每天裝神弄鬼的神棍,那就錯了。
實際上,蓋里的治國邏輯是:治大國如烹小鮮,而我不會做飯。
格林納達獨立後,蓋里立刻開始了公有制改革,沒收了不少種植園,大頭給自己,小頭分小弟。
除了公有制經濟外,蓋里還想搞一點私人產業。
可是,相比於家大業大的馬科斯和坐地開礦的邦哥,格林納達實在是絲毫沒有施展空間。
堂堂一國總理,自己想開點買賣,居然卑微到只能發展第三產業。
蓋里開的買賣全都是賓館、酒吧、夜總會這種娛樂場所。
你送我一個好苗子,我還你一個老搖子。
音乐广告部分:夹杂着说唱和喊麦,内容不清晰,但风格明显是促销。
产业基础还不超过硫化氫。
雖然在眾多的通遼人均中,蓋里還不算太散包,但種植園經濟本來就極度脆弱。
由於一點你人的事都不干,在他的治下,格林納達經濟完全崩潰了。
大量種植園拋荒,失業率逼近50%,貧困線下人口逼近40%,再努努力就可以跟利比里亞爭雄了。
在蓋里的如此得政之下,格林納達國內的波波生機也是可以理解的。
罷工、遊行接連不斷。
但此時的蓋里卻沒有選擇用軍隊鎮壓。
這倒不是他多麼尊重法律,主要原因是300多平方公里的格林納達壓根就沒有軍隊。
作為一個海中孤島,沒錢沒資源的格林納達要組織軍隊的話,多少有點自作多情了。
雖然沒有軍隊,但格林納達擁有一支500人的龐大警察部隊。
不過蓋里對警察部隊並不信任,搞罷工出生的他對警察的戰鬥力一清二楚。
所以,蓋里唯一能參考的就是海地的先進經驗。
在海地,蓋里的前輩杜瓦利埃同志搞了一個私人部隊叫做通頓馬庫特。
有樣學樣的蓋里也把格林納達的流氓們組織了起來,成立了一個幫派叫做貓右幫。
不過,由於財力有限,貓右幫只能算是低配簡裝毛坯版的通頓馬庫特。
這群人不僅沒有統一組織,沒有統一武器,甚至連統一的著裝都沒有。
蓋里讓他們一人準備一個小木板做武器就推出搞鎮壓了。
總之,在蓋里治下,格林納達基本是經濟上當戲回廠,內政上人人罵娘,外交上國際社死,文化是喪心病狂。
從獨立以來,這個國家出走半生,歸來仍是沒軸。
這樣的統治自然會引起很多人不滿,而其中最不滿的人叫做莫里斯·畢曉普。
路線鬥爭與美國的介入
1944年,莫里斯·魯伯特·畢曉普出生於荷蘭殖民地阿魯巴島。
家裡曾經也是一個羅馬貴族家庭,但畢曉普的父親比較有頭腦。
1950年,他的父親開了一家雜貨鋪,從此走上致富路。
在可以上學後,畢曉普來到了格林納達。
父親對畢曉普的期望很高,他要求畢曉普的成績必須達到滿分,而且非常注重意志品質的培養。
家中買車後,依然要求畢曉普不行上學,盡量不要乘車。
事實證明,畢曉普相當爭氣,從小就是學霸,常年拿獎學金。
也正是在高中時代,畢曉普開始對政治、歷史和社會學產生興趣。
很快,他找到了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博納德·克爾德。
克爾德出生法官家庭,從小聰明過人,和畢曉普同為學霸。
但兩人接觸後,兩個人發現彼此的三觀相當一致,很快就成為了鐵哥們。
那麼,他們一致的三觀是什麼呢?是馬克思主義。
1959年,古巴革命深刻的影響了兩人。
兩人將卡斯特羅和切格瓦拉視為英雄。
為了表示信仰堅定,後來畢曉普生了個孩子,居然起名叫弗拉基米爾·列寧。
1963年,畢曉普抵達英國,開始在倫敦大學攻讀法律。
在倫敦的畢曉普為了體驗工人生活,並不缺錢的他,時常去臨時當郵遞員和蔬菜包裝工,以便自己能夠了解底層民眾的需求。
而在同一時期,好友克爾德的生活軌跡就簡單的多,就是投共、投共、再投共。
他先後加入了美、英、牙買加三國共產黨,政治路線始終比較單一。
1970年左右,畢曉普回到了格林納達。
回國後作為律師的他,立刻為格林納達的罷工者提供法律支持。
然後就是屢次入獄並遭到嚴刑拷打。
在與蓋里政權的鬥爭中,甚至連畢曉普的父親都為了保護遊行中的幾個孩子而被殺了。
屢次失敗,但被蓋里屢次鎮壓後,1974年10月,被迫流亡的畢曉普在國外見到了他的同志和朋友克爾德。
為了支持畢曉普,克爾德辭去了牙買加的教職。
他試著幫畢曉普分析了屢次失敗的原因。
克爾德認為,畢曉普鬥不過蓋里,根本不用從理論層面找原因。
你一個學者,能在理論上輸給一個研究UFO的盲流?你的失敗完全是物理力量的失敗。
你知道有什麼是你不知道的嗎?我已經幫你聯繫好了支援力量,我們可以把自己人送到古巴或者圭亞那去訓練,槍桿子裡出政權。
1975年11月,新寶石運動的12名成員被派往國外接受軍事訓練。
這些人後來被戲稱為12使徒。
以此為基礎,新寶石運動終於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
1976年2月,克爾德回國。
很快就著12使徒訓練出了一支武裝力量。
蓋里的手下不敢再肆意動武,雙方開始了選舉鬥爭。
1978年下半年,在蓋里的統治下,格林納達的經濟完全崩潰。
除了政府停擺之外,對於蓋里來說,最危險的是他連貓右幫的工資都發不出來了。
但此時的蓋里居然對自己的處境毫無逼數。
1979年3月,他要出訪美國,準備與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探討UFO問題。
臨走以前,蓋里給貓右幫交待:等我到了美國,趁著我不在場證明,你們別管他三七二十八,給我把新寶石運動那群人通通幹掉。
但是,不要跟我扯上關係。
一句兄弟情義重,有事電話打不通。
一個老闆的尊嚴來自於發工資,不發工資的老闆是沒資格殺KPI的。
蓋里前腳剛上飛機,後腳畢曉普就得到了消息。
畢曉普諮詢了12使徒的領袖哈德森·奧斯汀,詢問我們是否到了攤牌的時候了。
在蘇聯受訓過的奧斯汀毫不猶豫。
他表示,貓右幫本來就是一群流氓,現在連工資都開不出來,我們隨便推一下就倒了。
那還等什麼呢?動手吧!
1979年3月13日,新寶石運動搬出全部家底,發動軍事政變。
雖然新寶石運動的全部家底也一共只有45人25把槍,但相比於多一正面的18羅漢來說,這已經是一支龐大軍了。
事實證明,對於蓋里政權來說,45個人甚至都多了一點。
他們兵分幾路,對警察局電台發動了進攻,全程幾乎沒有戰鬥。
根本沒有任何世襲的警察和貓右幫很順滑的投降了。
蓋里遠在美國聽到了自己已經下台的消息,不知道此時的他還有沒有心情去談UFO問題。
對於新寶石運動來說,革命的勝利似乎來的很輕鬆,但畢曉普很清楚,對於一個左派組織來說,真正的挑戰不在國內,而在北方的鄰居:美國。
畢曉普的改革與與美國的衝突
革命勝利的幾小時後,畢曉普就發表了全國講話。
在講話中,他極力迴避政權的屬性。
格林納達人民,這場革命是為了工作,為了食物,為了體面的公共住房和保健服務,也是為了我們子女的美好未來。
無論他們的政治觀點或支持哪種政治手段,讓我們團結起來。
對自己的政黨,畢曉普盡量迴避。
他表示,組建的人民革命政府是馬列主義先鋒黨,但並不是自稱為共產黨。
因為格林納達沒有能實現共產主義的發展水平等等。
畢曉普這樣的聲明是很正常的,因為在美洲搞共產主義,除了古巴外無一例外都是死。
而且,為了被防止扣上不民主的帽子,畢曉普進行了一次空前絕後的社會實踐。
他廢除了原有的代議制,開始搞直接民主。
1982年1月,格林納達政府開始了國家預算討論,投入方案層層下發。
最終有兩萬人參與了預算制定。
放眼整個宇宙,哪個國家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國民制定財政政策的?在格林納達面前,古希臘都不說自己不民主。
在經濟上,畢曉普也非常務實。
他將資源集中到農業和旅遊,農業解決就業,旅遊增加外匯。
增加公共投資,提高政府效率。
同時,除了蓋里的產業以外,不搞大規模國有化。
說來比較可悲的是,難為蓋里一片撈錢之心,主政十餘年,總共撈了三家酒店、四個夜總會、四個餐館,外加35英畝土地。
按照他的財產規模,哪怕他在英和肯仁西的裡,他都不算有錢的。
在畢曉普的治理下,凋敝的格林納達經濟迅速恢復了合理。
市場物資供應很快恢復。
到1982年,革命前50%的失業率被他們縮減到了14.2%。
通貨膨脹率下降到了7%,工人公司普遍提高了10%,國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有了一些基礎的畢曉普開始了新國家的建設。
他陸續修建了65英里的公路,方便農產品運輸。
將三分之一的投資用於健康和教育。
領導人從來沒有過的牙科診所都建了七家。
革命之前只有精英階層能享受到的中學教育被免費普及。
國家給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了免費課本、校服和午餐。
甚至連畢曉普還制定了一個到1985年徹底消滅文盲的計劃,為此他還辦了一家老年大學。
在短短幾年時間裡,新寶石運動讓格林納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即使政權的反對者也承認他們幹的不錯。
但是,畢曉普並不擔心國內的問題,他唯一擔心的只有美國的態度。
為了不刺激美國,畢曉普在外交上絞盡腦汁。
他立志將加勒比地區承認為和平區,尊重意識形態多元化,尊重領土完整等等。
這些話自然是說給美國聽的。
後世很多資料說畢曉普執行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全面親蘇。
這種說法是錯的,如果真敢這麼幹,當天美國的航母就得開到家門口。
事實上,革命勝利的第二天,畢曉普就和美國大使會面,要求美國給予經濟援助。
對於畢曉普的請求,大使表示,我們願意提供出幫助以外的一切支持。
美國人的反應也在畢曉普的意料之中,畢曉普並不在乎這個。
他只是想讓美國人明白,自己找過美國。
隨後,他向加拿大、英國和古巴發出了相同的援助申請,到最後只有古巴同意了。
當聽說格林納達決定接受古巴援助時,美國人憤怒了。
美國大使前來向畢曉普表示抗議,稱:向古巴這種國家求援,真的不符合格林納達的最大利益。
對於美國大使的抗議,畢曉普在講話中回應: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粗暴的干涉我們的內政。
任何國家無論他多麼強大,都無權對我國的外交指手畫腳。
當格林納達需要援助時,美國是這個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提供給了我們5000美元的援助。
如果古巴政府願意給我們援助的話,我們很願意接受。
雖然我們貧窮弱小,但我們在感情上是自豪的,我們的決心是堅定的。
這番評論發表後,美國政府接信,畢曉普是鐵了心要跟古巴走了。
同時,美國朝野也逐漸明確了自己的計劃:得不到就毀掉。
而就在美國對格林納達充滿惡意的時候,畢曉普的另一個動作更是深深刺激了美國。
1979年11月,格林納達與古巴達成協議。
古巴援助給格林納達1000萬美元以及大量的技術工人,幫助格林納達修建新機場。
畢曉普想要一個新機場的原因是因為看到了隔壁鄰居聖盧西亞修了新機場後,旅遊收入增長了三倍。
因此,畢曉普想在格林納達修建一個大型機場,以容納協和飛機這種高級航班。
在修建機場之前,畢曉普同樣向美、英、加拿大提出了要求,但都被拒絕。
最終還是由古巴出面協調了一群東方陣營國家出工出力,爭取在1984年前完工。
對於畢曉普的機場計劃,美國朝野氣急敗壞。
有美國官員說,古巴是打算通過格林納達的機場去偷襲蘇里南。
這事說來慘愧,古巴這些年來東打索馬里南穿安哥拉,世界上什麼大場面沒見過?打個蘇里南還用借道嗎?
如果說在卡特爾時代,美國對格林納達只是不滿的話,那麼隨著1981年里根的上台,里根就毫不掩飾自己的企圖了。
多年以來,美靈宗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阻礙蘇聯發展,使其實力一瀉千里。
這就叫做靈木愛里。
里根上台後,公然宣布,格林納達的新機場將成為蘇聯大型軍用飛機的平台,直接威脅美國安全。
1981年8月,里根就組織了美國二戰後最大規模的軍演:海洋冒險。
12萬士兵和250艘軍艦參與了演習。
軍演中的琥珀行動就是為格林納達量身定做的。
隨著美國越發直白的侵略跡象,1983年3月,格林納達外交部長在聯合國發言中說:通過認真的分析,我們確信里根政府就要侵略我們,這種侵略很快就會到來。
對於畢曉普來說,生死攸關的時刻來了。
只不過他無論如何也沒想到,威脅他生命的並不是美國人。
內部的分裂與美國的入侵
對於美國即將到來的入侵,畢曉普極為擔憂。
1983年5月,畢曉普訪美,希望緩和關係。
但美國政府沒有絲毫誠意,里根決定繼續三板斧:經濟封鎖、軍事威懾、外交孤立。
對於美靈宗來說,自己距離動手只差一個藉口。
然後格林納達就送來了這個藉口。
在對美談判無效後,格林納達內部開始討論。
面對美國的施壓,他們無外乎只有三條路可走。
其一是背叛理想,放棄馬列主義。
其二是繼續左右逢源,靜待局勢變化。
其三是放手一搏,直接投蘇,哪怕死也要死的像爺們。
格林納達的領導層中幾乎都是左派,第一條路很快被否決了。
但第二條左右逢源的路,大家也都不認可。
畢曉普的親密戰友克爾德認為,格林納達的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而不是小富即安。
左右逢源既背叛了理想,也不可持續。
而以政府軍司令奧斯汀為首的軍方則認為,格林納達此時應該直接投蘇。
此時訓中已死,光中尚在,是此時我也要拼一下了。
在格林納達的領導層中,畢曉普成為了真正的少數派。
畢曉普認為,以格林納達的現狀來看,能左轉的這步已經是極限了。
所謂投蘇完全是無稽之談。
古巴導彈危機證明了,蘇聯在美洲的保護能力極其有限,我們只能繼續保持平衡。
三方誰也無法說服誰。
最終,克爾德在1983年10月宣布辭職。
理由是:中央委員會軟弱,政治與信念動搖。
克爾德的舉動徹底引爆了新寶石運動內部的派系之爭。
雖然後世有很多人說這是權力之爭,這是不符合實際的。
當年的格林納達已經亡國在即,爭奪權力毫無意義。
而相比於權力之爭,路線之爭才是真正不可調和的。
作為曾經最好的朋友,辭職後的克爾德與畢曉普的矛盾逐漸加劇。
在這裡沒有其他人的調和。
1983年10月14日,新寶石運動的特別會議召開。
畢曉普在會議上遭到了激進的克爾德派和更激進的奧斯汀派的同時指責。
指責他們軟弱,意識形態落後,機會主義。
畢曉普接受了一些批評。
1983年10月16日,剛剛出訪回國的畢曉普被克爾德和奧斯汀聯手軟禁。
軟禁地點是在他的家中。
這件事讓格林納達的局勢終於無可挽回。
在格林納達,畢曉普擁有崇高的威望。
一個10萬人的國家中,有三萬人開始上街抗議,其中包括大量軍警人員。
10月19日,人們將畢曉普從家中救出,擁升了陸軍總部大樓。
格林納達本來沒有軍隊,新寶石上台後組織了一些部隊。
陸軍總部大樓是全島上最堅固的地方。
可誰都沒想到,這裡竟然成為了畢曉普的死地。
對於之後的事情,歷史眾說紛紜。
格林納達派出了軍隊抵達了現場。
畢曉普的支持者們遭到了武裝鎮壓。
陸軍大樓很快被攻破,畢曉普和七名內閣高官被秘密處決,死在了格林納達自己的軍隊手裡。
一般認為,處決畢曉普的命令來自激進派奧斯汀。
因為在同一天,克爾德也遭到了軍隊的廢除。
格林納達的三條路線只剩下了一條。
看起來,格林納達與蘇聯結盟是在必行了。
然而這件事終究沒有發生。
因為美靈宗並沒有給格林納達這個機會。
尾聲:被遺忘的角落
政變之後,奧斯汀很快組建了軍政府。
為了消除街頭混亂,他宣布全國宵禁。
在奧斯汀看來,只要我夠快,美國應該就沒藉口干預了。
但他顯然太不了解什麼叫第一世界了。
只要我想打你,你出門賣左腳也可以是理由。
實際上,多年以來關於美國為何要入侵格林納達,各種解釋層出不窮。
但大多數的解釋都是照著彈孔畫靶心。
因為其實說到底,沒有多少人理解為什麼美國要跟一個10萬人的小島玩命。
有些人說格林納達位置重要,是蘇聯威脅美國的前進基地。
這純屬放屁。
美國眼皮子底下那麼大一個大哥活古巴,蘇聯都沒敢用,格林納達算個啥?
還有人說,里根是在一兩年制世界和貝魯特炸彈事件之後,為了挽回美國的面子,在格林納達刻意展示武力,以顯示美國的強硬。
這個理由倒也成立,只是美國打格林納達真的可以展示強硬嗎?你反手了一個輪椅標車,標贏了,你也不露臉呢。
從後來的效果上證明,美國入侵格林納達收穫了全球指責,完全是得不償失。
所以,在這之後的許多年,很多人想質問美國政府:你做這件事的底層邏輯是什麼?頂層設計在哪裡?最終的交付價值是什麼?過程的抓手在哪裡?如何保證結果的閉環?是否能賦能產品增材?你比別人的亮點在哪?優勢在哪?他媽的今年的3.5你背!
說到底,人們在潛意識裡不相信一個超級大國會做出得不償失的非理性行為。
可實際上,無論是美國入侵格林納達還是蘇聯入侵阿富汗,都是動機上莫名其妙,名聲上賠個底掉,經濟上分文不取,觀感上十分老套的失敗行動。
可是,它就是這樣發生了。
格林納達的政變給靈宗帶來了契機。
他找到了一個非常無敵的頭的處兵理由:保護美國僑生。
在格林納達,有一座聖喬治大學院。
這是一座由美國人成立的,專為美國國內考不上醫學院的二代們準備的學碩。
此時有600多名美國學生正在學校裡。
因此,里根發表聲明:為了保護這些學生,美國必須出兵格林納達。
實際上,當時這些美國學生沒有受到任何威脅。
新政府還特意派人去保護他們的安全。
後來美軍登島後,唯一沒有完成的戰術任務就是保護這些學生。
因為他們甚至不知道聖喬治大學有兩個校區。
不過無論如何,作為一個理由,它已經足夠了。
1983年10月25日,緊急報怒行動開始了。
清晨五點,包括一艘航母在內的聯合艦隊上的近萬名美軍,撲向了這個300平方公里的小島。
格林納達大約只有2000人的軍隊,幾乎沒有像樣的重武器。
畢曉普被殺後,人民革命政府的支持率一落千丈。
戰鬥的過程沒有什麼好寫。
雙方雖然爆發過比較激烈的戰鬥,但在一個毫無回旋餘地的小島上,戰鬥結果毫無懸念。
1983年10月28日,島上的抵抗力量基本被肅清。
美軍入侵的消息傳出後,國際輿論一片譁然。
聯合國大會於1983年11月2日108票對9票通過了決議,譴責美國,認為這是對國際法以及對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公然侵犯。
值得注意的是,在譴責美國的眾多國家中,態度最激烈的是英國。
因為格林納達是正經的英聯邦國家,而里根是在行動發起的這一分鐘通知撒切爾的。
英國政府極為憤怒,可惜憤怒無效。
對於新寶石運動來說,這場戰爭結束了他們的爭論。
戰鬥結束後,包括克爾德和奧斯汀在內的14名高層集體被捕,全部判處死刑。
而判刑的理由是什麼呢?是以謀殺畢曉普的名義。
不得不說,美國這個行為多少有點清軍入關是為了給崇禎報仇的意思。
美國之所以要為畢曉普主持公道,是因為想對新寶石運動栽贓衛隨。
美國控制格林納達後,準備給格林納達安排一個萬人坑。
說這裡埋著上百名被新寶石政權處決的政治犯。
然而,美國人忽略了一個問題,他們忘記了格林納達有多小。
在新寶石政權四年的統治裡,一共只有90多名政治犯,而且這些人前幾天都已經在鏡頭下洗迎王師了。
所以,縱使心態好如里根,也實在沒法說那天上電視的實話。
美國入侵之後,廢除了新寶石運動的法律,扶持了親美政府。
僅僅一個多月後,美軍就撤離了格林納達。
某種意義上,算是自證清白,證明美國沒有垂涎人家的資源。
美國撤軍後,解除了對格林納達的經濟打壓,還給了格林納達不少援助,讓格林納達重行成為了一個寂寂無聞的美洲小國。
格林納達人民革命政府就這樣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成為了一朵微不足道的漣漪。
入侵格林納達的行動成為了美國眾多軍事行動中不起眼的一個。
沒什麼人提及它,也沒什麼人記得它。
因為對於美國來說,這次行動實在不太重要。
當美國想要捶人時,格林林納達碰巧成了那枚釘子。
毀滅你,與你有何相干?
40年的時間過後,無論是莫里斯·畢曉普這個名字,還是新寶石運動的前後鬥爭,都已經無人再去關心。
今日的人們搜索格林納達,基本只能搜到這裡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寬容的移民條件。
沒人知道在這個300平方公里的小島上,曾經寄託著很多人的理想、信念與掙扎。
也沒有人再有興趣去了解這個小島上,人們曾經的所思所想。
當觀眾的目光集中在舞台中央時,不會有人注意到,在那些嘈雜的背景音中,曾經夾雜著哪些人生死離別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