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西非做一个横跳之王?【奇葩小国23】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达荷美、贝宁的历史英文维基 克雷库、马加、 托梅廷、 阿皮蒂的英文维基 《贝宁政治权力概念的连续性和破裂,1972-2001 年》卡米拉 《达荷美、贝宁历史》多苏.阿方斯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Mathieu-Kerekou 不列颠百科上跟克雷库相关的资料明细
贝宁:横跳之王的诞生
1972年,刚从华盛顿大学硕士毕业的美国人麦克纳马拉,得到了美国政府的一项任命,让他去美国的一个驻外大使馆去当外交副使。按说从学校一毕业就获得了外交官身份,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老麦并不高兴。人家是老美国,正星条旗的,看不上这个身份。更重要的是,他要被派去的这个国家实在是过于惊悚。几乎每个他身边的人都提醒他,这个国家就要政变了,你当心点。
老麦因此非常痛恨下人命令状的美国国务院:“我一个职场新人,你就拿这个考验干部?”而这个让他感到畏惧的目的地,是一个如今已经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国家,达荷美共和国。
敢惹宇宙神国冈比亚?
大家好,我是新二木。
在我们讲过的非洲国家里,最屌的是哪个?熟悉世界通史的朋友们应该记得,这个答案应该是冈比亚。这个国家拳打苏联,脚踢美国,好像地球上就没有能治得了它的国家了。但其实,冈比亚也并不是无所畏惧。如果是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能让冈比亚感到敬畏的话,那就只有贝宁了。
2012年8月,穷极无聊的冈泰宗贾梅又开了一次嘴炮,说自己准备处决47名政治犯。对于贾梅,我们过去已经讲了不少了,跟他相比,卡扎菲都算正常人。所以对于他的嘴炮,大家一般的态度都是不听不听,王八念经,就当他做口腔体操了。但当时的情况比较特殊,当时正值穆斯林的斋月时间,西非很多国家都是穆斯林国家。贾梅在这个时候威胁杀人,那是武大郎要喝长颈鹿奶,甭着高的作呀。
时任非盟主席的贝宁总统博尼亚一在非盟会议上狂喷贾梅,而且表明了态度:“你要是敢杀人的话……”
不过,你不敢。
博尼亚一派贝宁外交部长直接来到了冈比亚,每天在监狱门口晃荡,还叫来了BBC记者一通报道。最后到了该处决的日期,贾梅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说这些政治犯反正早晚都会下地狱,自己就不帮他们物理加速了。总而言之,怂了。
能让宇宙神国冈比亚吃瘪,贝宁的威力可见一般。而达荷美共和国就是贝宁的前身。这个国家虽然是个小国,但非洲大地到处都传扬着它的传说。贝宁位于非洲西海岸,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两个通辽。贝宁的地图形状跟通辽颇有一些神似,像这种拥有特殊形状的地图,总是容易被人记住。众所周知,通辽的地图像一个协和飞机。
你以为呢?
而贝宁的前身达荷美共和国,最早来源于达荷美王国。这个王国在非洲的众多古代王国中非常特殊。该国的黑人部落战斗力强到爆棚,每天最主要的娱乐就是对着周边的其他部落横踢竖卷,然后把俘虏抓到海岸上挨个放血祭天。由于达荷美王国野蛮且善战,因此得到了一个外号,叫做黑色斯巴达。
1742年,葡萄牙人来到了达荷美,痛斥了达荷美的残暴行为。他们觉得达荷美人居然把战俘活人献祭,太反人类了,“卖给我当奴隶多好”。于是,他们以每个奴隶一英镑的价格,收购了达荷美抓来的黑人奴隶。达荷美人因此实现了产业升级,内销转出口。从此以后300年,达荷美就成为了欧洲人的奴隶供应商,靠着抓黑奴,挣得不亦乐乎。
但是随着三角贸易的逐渐消亡,达荷美人还是免不了兔死狗烹的结局。黑色斯巴达虽然可以碾压周围的黑人,打洋枪洋炮还是力不从心的。1899年,法国灭了达荷美王国,将此地开辟为殖民地,并入了法属西非。
我们之所以要讲这段历史,是为了解释贝宁的国情。贝宁的鸡腿状疆域里,基本是越靠海越西化,越内陆越闭塞。南部沿海的百姓受欧洲影响较早,是信天主教的。中部的内陆比较原始,跟多哥挨着那片人家,实行巫毒教的。北部更深的内陆受北非国家影响,基本都是穆斯林。这三部分截然不同的区域组成了贝宁。贝宁就像是把原味、海苔味和黄瓜味的薯片混在一起吃一样,单独拿出来可以吃,混在一起就串味了。后来贝宁发生的一系列魔幻故事,都来源于这个拼盘式的国情。
话说在这里,为什么达荷美会变成贝宁呢?因为贝宁的近代史像兔死狐悲一样。如果说其他国家的近代史是左右横跳的话,那贝宁就是:前跳,后跳,左跳,右跳,跳跳,跳跳前,后,左,右,后,前,左,右,后,爱!
三巨头与总统委员会
二战结束以后,非洲各国独立浪潮风起云涌,达荷美也不能例外。但达荷美的独立过程非常曲折。独立过程艰难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法国人不愿意放手,达荷美既有金矿也有石油,但法国一直没精力开发,所以达荷美人基本还是靠种地养活自己。1960年人均GDP只有93美元,穷的叮当乱响。
达荷美之所以独立不了,是因为1958年法国人授予他们自治权以后,整个国家就开始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执:谁来领导?
选举是个好东西,但放在非洲就未必了。对于达荷美这群胎教肄业的百姓来说,什么政治纲领、选举口号都是虚的,你想当总统,你就说你信什么教吧。由于达荷美三足鼎立的国情,他们最终推出了三个领导人:信伊斯兰教的马加,信巫毒教的托梅廷,和信天主教的阿皮蒂。这三个名字很难记,也都不用记。反正这哥仨之间爆发了激烈的选战。
虚假的选战是两个70多岁的老头在电视上互喷,而达荷美的选战是物理层面的。从1958年到1960年,达荷美的选战情况包括但不限于穆斯林大战基督徒,吹箭战猛射弓箭兵,巫毒大祭司对线红衣老神父等等。达荷美选举也不用统计民调,看街上的火力密度就能看出来。
经过长达两年的友好交流以后,穆斯林代表马加勉强胜出,成功在1960年成为了达荷美共和国的开国总统。他把法国宪法的主体改成了达荷美,就成为了自己的宪法。
现在,这开国总统要开始治国了。面对着穷的叮当响的达荷美国情,马加制定了一个经济发展规划,大体分为四部分。
一、农业增产。找法国借钱买化肥,提高粮食产量。这个计划看起来很靠谱,但是在非洲大陆优秀的批评机制下,达荷美农民成功把化肥用出了反效果。有的地方一个坑放一粒,跟没放一样;有的地方一个坑放一斤,把种子烧死。一套操作下来,多收的粮食还不够还法国人贷款的利息的。
二、白嫖劳动力的。为了增加劳动力,马加命令全国适龄青年强制劳动。他取缔了世界青年联合会这种国际组织在达荷美的存在,改名为成立达荷美青年联合会。对着达荷美青年说:“我们联合,下地干活。”白嫖了达荷美孩子们的劳动成果。
三、扩大税源。具体的讲,是能收的都收。除了对个人和商家收税外,办许可证要交税,生孩子要交税。对于女性割礼这种极端落后的习俗,马加不仅没有取缔,反而表示只要你交钱就可以割。你说不割行吗?不行,不割还要交笔罚款。
四、节省开支。马加面对达荷美的耗子进去都自杀的国库,认为应该开源节流。他认为少花就等于多挣。一道命令下去,全国工资统一减少10%。这道命令看起来很缺德,但遭受的抵触反而最小。毕竟达荷美的人均水平在那摆着,人均93美元降到人均82美元,倒也不觉得有多么难以忍受。
按说马加的这一系列计划虽然荒唐,但是在非洲大陆的批评机制下,有计划总比没计划强,至少他主观上是想做点事的。问题是,他不断的开源节流,究竟想做啥呢?这就是马加没格局的地方了,他作为一国元首,最大的理想居然是,有个好房子。
当上了总统以后的马加,经过一系列的开源节流后,终于聘请了法国著名建筑师乔梅特,为他设计了新的总统府。这座宫殿包括黄金装饰的大理石门廊,马赛克拼图的楼梯,鹅卵石拼图的外墙和两层楼高的升旗台等等,飞檐斗拱,极尽奢华,堪称西非的阿房宫。阿房宫主人的下场我们都知道了,马加自然也逃不脱历史定律。
经过几年的胡闹之后,达荷美上下终于忍无可忍。1963年10月28日,达荷美总参谋长索格洛,带着800名士兵发动政变,一举推翻马加政权。到下台为止,马加总共当了三年零88天的总统。但谁能想到,这个记录在今后好多年的时间里,都没有被打破。
军事政变在非洲比乐事薯片里的空气都多。按照既定剧本,接下来就应该是博卡萨或阿明这种人均典范上台了。但发动政变的索格洛不一样,他不想建立军政府。他发动政变的动机,是为了防止马加继续闹下去导致内战。所以,在掌权89天后,他把权力还给了文官。这次让基督教大佬阿皮蒂成为了总统。
阿皮蒂上台后,继承了马加的一波,继续捋老百姓敲骨吸髓。于是,军队一年后再次发动政变,巫毒教代表托梅廷上台。托梅廷上台后,发现前任现长把税收到90年以后了,百姓成穷鬼了,没油水可榨了。所以,他制定了一个长达200页的垄断名单,从老人的棺材板到小孩的塑料刀,准备拍卖垄断专营权。看到托梅廷还是“望之不似人君”,索格洛再次发动政变,他再任仅仅两天,就又把托梅廷推翻了。
你以为两天就是最短命的总统吗?在1960年到1970年里,达荷美总共换了14任总统,最短的一任只干了14个小时。每次选出的总统要么是这三个大佬之一,花式搞腐败,要么是一些杂鱼根本做不稳。达荷美的政坛就这么浑浑噩噩的过了十年,一半是周武,一半是师,就这么周而复始。
到了1970年,老百姓也累了,军队也累了,三个走马灯式的总统也累了。所以折腾了十年之后,三巨头坐下来谈了谈,他们极富创造力的搞了一个新制度:总统委员会。所谓总统委员会,就是把总统这个职位由三个人轮流做庄,每个人干两年,六年一轮回。一个人在任时,其他两人禁止拖后腿。这个制度让国际社会瞠目结舌,但达荷美各方政治势力都是非常满意。当然,达荷美老百姓是不满意的。
因为本来三方掣肘之下,总统搞腐败还多多少少有个制约。现在有了制度保障,这三个总统终于可以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了。
新制度确立后,又是当年集资盖房的马加当总统。狠刮了两年地皮后交给了托梅廷。托梅廷继续敲骨吸髓。时间走到1972年,达荷美的百姓已经心如死灰了。他们集体向军队请愿:“政变吧,政变以后别还政给文官了,哥几个军政府凑合过吧。”所以到了1972年,达荷美即将爆发政变已经是各方共识。我们开头提到的美国人麦克纳马拉,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派往达荷美的。
老麦被派到达荷美后,虽然明知道即将发生政变,但这玩意是达摩克利斯之剑,具体哪一天谁也保不好说。1972年10月26日,老麦吃完午饭后,开车回大使馆,路上遇到一队军车车队,老麦没有觉察出任何异常,尾随着车队一路回家。达荷美总统府紧挨着美国大使馆,本来没觉察出异常的老麦,眼看着车队撞开了总统府大门,端着机枪就冲进了办公楼。接下来就是如蹦豆般的机枪扫射声,整整持续了两分钟。吓傻了的老麦立刻向国内报告:“达荷美发生武装政变,战斗十分激烈,场面十分血腥。”
美国国内命令老麦继续侦查政变成果。然后经过几天的打听,老麦得知,这场政变跟自己的认知不太一样。虽然那天的枪声很激烈,但这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说起来,因为达荷美的高官们已经有了丰富的政变经验,那天士兵们冲进办公楼时,内阁正在开会。内阁的大佬们,看见大头兵端着枪进来,条件反射般齐刷刷的钻进了桌子底下。在机枪的一通扫射之下,现场不仅无人死亡,连个受伤的人都没有。
但这次政变虽然是和平政变,却和过去不一样。军队终于不再把权力交换给文官,而是交给了一名军官,伞兵司令,马蒂厄·克雷库。
变色龙的横跳之路
马蒂厄·克雷库,世界上最成功的伞兵。1933年,克雷库出生于达荷美西北的一个小镇。跟我们讲过的很多人一样,他也是一个小镇做题家。靠着优秀的成绩一路高升,最终考入了法国弗雷儒斯军官学校,成为了达荷美的优秀军官。在法国的克雷库,受到了雨果、巴尔扎克、莫泊桑等先贤的深刻影响,他也向往这些大文豪出口成章的文采,但奈何自己没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
克雷库军校的文化实在是有限,自己进行不了文学创作怎么办呢?他的思路十分清奇,长篇大论自己不行,人家玩格言。每当有什么事情发生的时候,他都要想几句格言。克雷库的格言五花八门,比如:“树枝不会在变色龙的手臂上折断。”
看不懂吧?看不懂没关系,至少克雷库自我感觉良好。如果法国最大的文豪是雨果的话,他觉得自己就是达荷美的雨果,精装迷你版。
1960年,克雷库从法国军校回国,深得时任总统马加赏识,让他当总统的卫队长。但是,1963年军事政变时,面对着气势汹汹的政变军队,作为总统保镖的克雷库,说了一句新的格言:“正义会在终点等待着所有人。”我们现在看不懂这句话什么意思,反正当时人的理解就是:我投降了。
克雷库没有做任何抵抗,顺滑的投到了政变部队这边。靠着这次横跳,他荣升为达荷美的国民联连长兼混合营第一连连长。别以为管两个连是小官,当时达荷美全国一共才2000人的兵力,克雷库一个人管着全国1/10的兵力。这要是搁在唐朝,至少是个天宝十节度。
之后的几年里,克雷库经过几次横跳,成为了达荷美的伞兵司令兼副参谋长。你可能会好奇,这种技术水平跟冈比亚称雄的国家,居然能有伞兵?实际上,法国人走的时候给达荷美留下了好几架飞机。一开始的达荷美空军,真的是有空降能力的。只不过后来由于找不到飞行员才废弃的。所以克雷库这个伞兵,是货真价实的伞兵。
后世很多人说1972年的军事政变是克雷库指挥的,实际上这是冤枉了他。克雷库当时伞兵司令当得好好的,完全没有政变的动机。这场政变是由两个愣头青组织的,两个愣头青搞瞎了政府后,发现自己资历太浅,无法主持大局,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出来领头,因此才推出了克雷库。克雷库作为达荷美著名伞兵,完全是白捡了一个总统,堪称达荷美的黎元洪。
因此,10月26日政变发生,克雷库10月30日才发表第一次讲话。因为他完全没有任何纲领和准备,他在讲话中痛斥达荷美之前的三巨头为“达荷美的怪物”、“先天缺憾的低效率者”、“臭名昭著的腐败分子”、“不可原谅的无能之辈”。投降之场,龙马看了直呼内行。
但是,把老儿喷了个爽以后,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呢?克雷库说:“我们达荷美不走资本主义,不走共产主义,我们要有我们自己的达荷美社会文化体系。”上一个这么干的人是多瓦利埃。那么克雷库的达荷美特色社会文化体系是什么呢?他也不知道。
卖国与工业化的失败
克雷库上台以后,做出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先卖国。这句话我是认真的说的,有一说一,冷战期间对于第三世界小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小国都有机会在美苏那里捞点好处。反正达荷美本来也是一穷二白,能从第一世界捞点好处,真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卖国嘛,不丢人。
虽然达荷美既没啥资源,也不是什么关键位置,但是70年代冷战白热化的美苏早已经上头了。看到克雷库表态不明确后,立刻派人上门谈价钱,要求达荷美加入自己的阵营。克雷库倒是不敢左右逢源,只是跟两边都谈不拢价钱。在这个关键时刻,法国人送上了一记助攻。法国在达荷美发动了一次失败的政变,引起达荷美上下的一片愤怒。恨屋及乌,大家觉得法国跟美国的区别那是榴莲小核臭豆腐,都不是啥好东西。所以,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克雷库下定决心,1974年11月3日,克雷库宣布达荷美正式走马克斯道路。
也投共了。
为表决心,老天主教徒克雷库表示,自己已经是无神论者,从此跟上帝一刀两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达荷美特色社会文化体系。”另外,他还学到了苏联的传统艺能,为了清除反对派,发动了代清喜。只不过克雷库的代清喜比较特殊,慈父同志的大清洗是给人扣个罪名一般是间谍,而克雷库为了干掉自己的反对派,内政部长米歇尔,公开在大会上宣布内政部长跟自己老婆有一腿,把自己给绿了。以此为名,把内政部长给干掉了。真猛士,敢于面对鲜艳的绿帽。
克雷库决心下到这种程度了,达荷美国内再没有人敢反对社会主义路线。背靠苏联老大哥,克雷库又在1975年把国名改为贝宁人民共和国。虽然古代的贝宁全境都在尼日利亚境内,但克雷库不在乎。
那么,克雷库折腾的这么热闹,苏联对贝宁如何呢?克雷库做到了:三句话让勋宗给花18万。
大家好,我是一位精通人性的女讲师。抱歉,串台了。
总之,面对着如此上道的小老弟,苏联就一句话:白衣不贴,勋多多。
要是勋宗对克雷库真的很好,他不仅给贝宁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技术指导,还指了条明路,像朝鲜和古巴一样,由苏联包揽,种棉花。苏联的经互会体系是个比较特殊的体制,经互会里面的国家除了苏联外,每个国家只负责一部分的产业就可以了,由老大哥负责统购统销。比如古巴负责蔗糖,朝鲜负责纺织等等。勋宗给贝宁指的路子很明确:种棉花,种多少我收多少。勋宗不奢望你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吧,至少混个温饱还是轻松的。
当然了,勋宗也表示兄弟不分大小,你要搞工业也行,搞点纺织业,至少原料你能解决。挖矿也行,金矿挖出来也是硬通货。石灰你也不缺,开个水泥厂也可以。就是千万别挖石油,那玩意苏联也在往外卖的。勋宗把这几条路子摆到了贝宁面前,克雷库选的是哪条路呢?克雷库表示:“大哥,我全都要。”
我看见干枯沙漠开出花一朵。
克雷库是个有追求的人,为了贝宁的前途,他一上来就开启了地狱副本:工业化。他利用勋宗给的贷款,把纺织厂建了,水泥厂盖了,海上采油设备也借钱弄上了,准备全面开花。他完全没有考虑一个问题:工厂盖起来了,谁来操作?
本来贝宁的教育系统差不多就是驾校老师教胎教学生的水平。克雷库上台后,大力的把自己的格言融入了教育体系,要求全国学生学习自己的格言,比如“穷又不是宿命”等等。按说心灵鸡汤学点儿没啥,可是心灵鸡汤读再多,不如数理化有实际效果呀。
慈父同志能搞工业化,根本原因是沙俄本身是一个能诞生文经列夫的国家。而在人均胎教肄业的贝宁,谁来负责操作这些机器?所以,虽然苏联努力的派专家教,但奈何贝宁人是真的学不会。纺织厂造出来的棉布质量都不如卫生纸,水泥厂造出来的水泥,盖出建筑都不达标。至于海上采油,足足拖到了1982年才打出第一桶原油。此时石油红利期已经快结束了,贝宁只能低价销售原油,高价购买成品油,自己往外贡献剪刀差。
而且,由于贝宁没有自己的发电厂,电力全部进口自邻国加纳。加纳不仅没有给贝宁在电费上量大从优,甚至来了个超级加倍。几年的工业化努力下来,贝宁自己赔的倾家荡产,加纳的电费赚的盆满钵满。一边是产品卖不出去,一边是成本居高不下,贝宁的工业化道路结果,相信大家都能想到。
克雷库不得不关闭三分之二的国企,但依然无法挽回贝宁经济的自由落体。截止1985年,贝宁的外债从14亿美元飙升到80亿,GDP从14亿下降到10亿。克雷库心急如焚,连格言都没心情说了。
为了搞钱,克雷库无所不用其极。他投向了当时非洲唯一一个土豪:卡扎菲。克雷库于80年代再次宣布放弃无神论信仰,改喂穆斯林,改名为艾哈迈德·克雷库,实现了从基督教、无神论到伊斯兰教的第三次横跳,总算跳完了。
但是,卡扎菲毕竟不是苏勋宗,没有那么多钱能养活一个国家。1985年,穷如老狗的克雷库决定干点狠活。他拨通了苏顺利的电话,告诉他只要苏联出钱,贝宁愿意帮苏联处理核废料。格瓦乔弗立刻表示那感情好,成吨的核废料立刻拉到了贝宁。贝宁有核废料处理技术吗?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架不住克雷库闭着眼睛当死,挖个坑一埋就算处理了。古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今有贝宁收废料一个舍得给一个真敢埋啊。
这种PY交易很快被法国和英美得知。这三个国家迅速表示,愿意帮忙贝宁创造外汇。三国送来了大量核废料在贝宁深埋。五常中除了中国外,基本都利用过贝宁处理过核废料。
但是,处理核废料获得的几百万美元,对于贝宁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到1986年,贝宁的经济终于彻底玩崩。苏联模式中没有失业,但横竖都开不出来工资。在拖欠工资这个问题上,克雷库是一视同仁的。教师、公务员、军队都不能幸免。连神职人员也没放过。所以在反对他这个问题上,贝宁社会的各阶层也是高度一致的。
时隔十年之后,他们又开始玩拳头收集搞政变。光1988年就政变了两回。也就是克雷库有丰富的政变经验,拼了老命才镇压下去。
到1989年,克雷库已经意识到大势不好。彼时东欧的共产主义政权纷纷倒台,苏联也自身难保。于是,他开始了人生中的又一次横跳。1989年年末,克雷库宣布放弃马克斯主义路线,同时宣布自己放弃伊斯兰教信仰,重新信回基督教。“我颜色革命我自己,你们都没话说了吧?”由于他反复横跳的次数实在太多,因此江湖人送外号“非洲变色龙”。这次克雷库的变色虽然没有保住政权,却成功保住了自己。
贝宁的故事
1990年贝宁大选,克雷库黯然下台,但是他没有受到任何清算,反而保住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他的继任者虽然努力改革贝宁经济,也没有让国家经济有多大起色。1996年,克雷库王者归来,重新当选。直到2006年才正式退出政坛,留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句格言:“你不离开权力,权力就会离开你。”
2015年克雷库去世,享年82岁。贝宁为他全国哀悼一周,极尽哀荣。大家可能会奇怪,克雷库听起来这么不靠谱,为什么还能享受国葬呢?因为作为一个领导人,克雷库毫无疑问是失败的。但是作为一个“人”,克雷库的私德跟其他的非洲领导人不在一个次元里。他有一个显著的优点:不贪污不腐败,不搞奢侈享受。虽然他折腾了贝宁几十年,但是他确实是在为了国家而折腾。反复横跳也只是为了适应国际政治。
公道自在人心。在非洲这个地方,哪怕像克雷库这种有心无力的领导人,也是值得尊重的。贝宁的故事是个很有代表性的故事。作为一个弹丸小国,它经历了文官政府、军人政府,走过资,走过社,中国田,开工厂,有贪官,有清官,但却始终没有摸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后世的人看克雷库当初坚持工业化的选择觉得非常可笑,可是如果克雷库真的选了勋宗给的道路,无非只是让贝宁变成非洲的古巴。这一刀早晚要挨,看从哪里砍起来而已。
实际上,贝宁的故事才是世界上大多数小国的故事。这些国家可能并没有经历战乱天灾,可是就是发展不起来。因为国家的发展,没有固定的剧本给你参考。生存与发展本就是一种奢侈,只是身处于奢侈之中的人浑然不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