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odd-country

纳赛尔跟勋宗关系如何?【奇葩小国30】

本篇为奇葩小国之埃及(中)。 参考资料评论自取。

赫鲁晓夫访埃与苏埃关系的蜜月期

1964年5月,赫鲁晓夫来到了埃及。这是苏联领导人第一次出访阿拉伯国家。在纳赛尔的安排下,赫鲁晓夫受到了最隆重的接待,埃及百姓夹道欢迎。在阿斯旺水坝的竣工仪式上,纳赛尔诚挚地感谢了苏联的帮助。

赫鲁晓夫高度称赞了埃及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并且将纳赛尔称为同志。在离开埃及时,赫鲁晓夫又给予了埃及25亿卢布的长期贷款。看起来双方的关系简直是史航照镜子,双赢啊。

然而仅仅五个月后,莫斯科就传来了消息。赫鲁晓夫同志因为身体原因主动辞去职务,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同志接过了领导权。

意识形态的冲突

收到消息的纳赛尔非常忐忑,因为他对苏埃两国未来的关系表示担忧。他清楚地知道,埃及与苏联的关系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和谐。两国关系不说是相亲相爱吧,至少也可以说是貌合神离。

大家好,我是人不是探看。在上一期节目里,我们讲到了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苏最终友情的为埃及充当了一次合适老。战争结束后,苏联立刻召回了埃及。苏联将补偿埃及在战争中的一切损失,飞机免费赠送,其余只收一半的成本价。苏最终的原则是,纳赛尔需要多少,苏联就卖给他多少。

在战后埃及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里,苏联承担了包括阿斯旺水坝在内的70项重点援建项目,派遣了数千名技术专家前往埃及,为埃及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几年的建设后,埃及的国力大为增长。

踌躇满志的纳赛尔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苏联人未曾设想的道路——民族主义。

在苏伊士危机中,纳赛尔深刻地感受到了阿拉伯人的团结能迸发出多大的力量。他认为,阿拉伯人的命运彼此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世界上的阿拉伯人必须团结起来,才能对抗帝国主义和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危机结束后,纳赛尔的声望达到了顶颠,成为了阿拉伯人公认的领袖。

正如伊拉克思想家萨提阿·胡里西说:“你往前走,我们跟在你后面。”这句话代表了大多数阿拉伯人的想法。而这是苏联完全无法接受的。

在苏联的意识形态里,宣扬民族主义相当于在通辽支持新野元,那是反贼行为啊。因为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世界上有阶级而无民族。民族主义是统治者蒙蔽无产阶级的谎言。因此,对于纳赛尔的民族主义主张,苏最终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阿拉伯国家的联合应该是工人阶级的联合,而不是民族的联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然后他们惊讶地发现,纳赛尔也不认同马克思主义。纳赛尔在讲话中公开地表达:“我无法认同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反宗教的,而我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

纳赛尔的表态让苏最终震惊了。他们发现在意识形态方面,自己和纳赛尔居然是史克朗遇上卫生纸,冤家路窄。

两个国家你说是全棉楼子,我说是跨部楼子,根本聊不到一起去。所以双方的冲突难以避免。当纳赛尔宣扬民族主义时,苏最终不断声称,阿拉伯民族主义是一种落后的反动思想,是纳赛尔个人野心的体现。

对此,纳赛尔回敬道:“苏联的表态不仅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且会破坏阿拉伯民族的统一事业。”

双方的状态基本是:

他说是,我说不是。 他坐下,我才站啊。 他不说,我不说呀。 什么话都摆说出来呀。

为了对抗阿拉伯民族主义,苏联大力扶持中东各国共产党。而基于相反的目的,纳赛尔强势镇压并准备取缔埃及共产党。苏最终为此勃然大怒。在给纳赛尔的信中,怒斥纳赛尔的行为是反动行为。纳赛尔则以苏联干涉内政来坚决回击。

苏联的媒体警告纳赛尔:“不要在这种底线问题上挑战苏联。”并且引用了一句阿拉伯谚语:“不要朝井里吐痰,因为你以后还是要喝井水。”

在旷日持久的论战后,最终由于现实利益,这场争端以双方各退一步而告终。

1956年,纳赛尔公开声称埃及将用自己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并且不取缔埃及共产党。而苏联则不再公开指责纳赛尔的民族主义,并且将继续援助埃及,将埃及视为共产主义阵营中的一员。但是埃及和苏联清楚地知道,双方的关系是建立在互相需要的基础上的。对于彼此的诉求,双方除了不能接受的地方,都是能接受的。

两国心照不宣地保持了沉默,直到1964年,苏最终下台了。

勋宗时代与六日战争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在苏共高层的集体逼宫下被迫退休,以苏勋宗为首的新集体掌控了苏联。而当勋宗时代在苏联重新审视苏埃关系的时候,他们惊讶地发现,苏联在跟埃及的来往中,那是史克朗进攻厕所,有去无回呀。

在苏联的计划里,埃及能在中东打破美国的对苏联的包围,并且为苏联扩大势力。而现实却是,虽然苏联为埃及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援助,但埃及却并没有成为苏联的前进军事基地。

1957年,苏联为埃及扩建了亚历山大港口。本来苏联计划将其作为未来自己的地中海舰队基地。但1958年和1959年,苏联两次向埃及提出了希望在此港驻扎苏联海军,均被纳赛尔拒绝。除了帮助训练埃及军队的苏联教官,苏联在埃及没有任何军事存在。

在外交上,苏联对埃及外交的影响也相当有限。埃及在外交上是完全独立的。纳赛尔是不结盟运动的领导人,积极地支援中东和非洲的反殖民事业,主张第三世界的独立自主,不加入超级大国的政治集团。而最重要的是,纳赛尔似乎没有放弃自己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反而不断地将其发扬壮大。

1958年,叙利亚以98%的选民同意的公投结果,主动要求与埃及合并。双方共同成立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纳赛尔成为了两个国家共同的领袖。在埃叙合并的十几天后,也门主动请求以邦联形式加入。三国共同成立了阿拉伯合众国。纳赛尔成功统领了三个国家。虽然由于埃及的管理不善,邦联仅仅维持三年就宣告解体,但纳赛尔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了两个国家,还是深深震撼了全世界。

在纳赛尔的感召下,包括卡扎菲、萨达姆在内的阿拉伯各国青年几乎全部成为了纳赛尔的粉丝。阿拉伯世界的统一似乎真的成为了一件可能的事。而这是让美苏都百感交集的事情。

如果一个强大的阿拉伯联合体形成,势必是两个超级大国都无法轻易摆布的。

1959年,美国开始向埃及投来橄榄枝。美国承诺在未来六年向埃及提供5亿美元的小麦,并且没有附带什么条件。在肯尼迪时期,埃及与美国关系尚可。可是1963年肯尼迪遇刺后,约翰逊总统则表示,要粮是可以,但有一点小条件。

约翰逊总统的条件包括:纳赛尔停止在国际场合抨击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保证不发展核武器,不制造导弹,停止扩军,并给予美国在这几件事情上的审查权。纳赛尔觉得,你这真是史克朗戴面具,臭不要脸的。

他在演说中说:“我们不能为几千万美元出卖我们的独立。”约翰逊从此切断了美国对埃及的粮食供应。而在此刻,勋宗则捕捉到了这个机会。在美国断绝埃及的粮食时,苏联破天荒地为埃及送来了30万吨苏联自己也紧缺的小麦。

凡事就怕对比,看看人家看看你,看看隔壁大老李。苏联的雪中送炭让纳赛尔大受感动。纳赛尔在原则上同意了苏联在埃及建立海军基地。苏联虽然在此次达成了目标,却也看到了埃及的不可控性。苏联认识到,纳赛尔绝不会像东欧国家一样任苏联摆布。

勋宗想要争取世界霸权,就不能让纳赛尔继续这么独立下去。当苏联高层回望历史,他们发现埃及第一次向苏联靠拢是由于安全受到了威胁。第一次抱紧苏联大腿是因为苏伊士运河战争。那么如何能让埃及抱得更紧呢?也许再来一场战争。

1959年,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组织正式成立,也就是后世顶顶有名的组织法塔赫。法塔赫自成立以来,一直与以色列在物理上进行密切交流,给以色列造成了大量损失。而法塔赫可能依靠的基地只有三个,分别是以色列的三个邻国:埃及、约旦和叙利亚。这三个国家都支持巴勒斯坦人的斗争事业。

其中叙利亚支持最为激烈,因为新上台的军政府急需利用民族主义来获得国内支持。约旦政府则担心以色列的报复不敢过度支持。而作为阿拉伯国家的老大埃及,纳赛尔的态度十分谨慎。虽然纳赛尔一直将解放巴勒斯坦作为使命,但他对战争非常慎重。他认为埃及要与以色列开战,至少要考虑三点。

首先,以色列能够存在完全是因为美国。与以色列翻脸,必须要在美国示弱的时候。其次,埃及军队熟练掌握苏式武器至少需要15年。埃及与以色列对阵的理想时间应该是在1972年以后。最后,就算时机来到,也未必真要兵戎相见。阿拉伯人的体量百倍于犹太人。纳赛尔认为只要阿拉伯人够团结,围也能把以色列围死。

所以纳赛尔始终保持了谨慎的态度。为了不刺激以色列,纳赛尔拒绝了法塔赫在埃及建立基地。同时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联合国部队进入运河区,充当了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缓冲带,让双方保持了基本的和平。

但是历史却没有给纳赛尔等待的机会。

从1966年7月开始,叙利亚政府开始大规模支援法塔赫。法塔赫对以色列的袭击猛然加剧。损失惨重的以色列扬言要报复叙利亚,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当面临战争危机时,叙利亚政府开始向埃及求援。此时的纳赛尔虽然不希望与以色列开战,但作为盟主,他不能无视叙利亚不管。于是1966年11月,埃及与叙利亚签订了共同防御协定。规定以色列一旦进攻其中一国,另一国必须予以支援,两国从南北夹击以色列。

条约签订了,但纳赛尔也非常清楚战争的危险性。他要求叙利亚做出保证,必须停止刺激以色列,以避免局势的进一步升级。然而纳赛尔的要求似乎没有约束力。协定签订后,叙利亚与以色列的冲突迅速升级。双方的零星冲突转化为了正规军的交火。到1967年5月,两国的局势已经极度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1967年5月10日,苏联在地中海的一艘电子侦察船截获了一封以色列的电报。电报的内容是:以色列已经在叙利亚边境集结了十个旅,准备于5月17日突袭叙利亚。

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立刻把这个重要消息禀报给了克里姆林宫。经过苏联情报部门的紧急核实,很快得出结论:这是一则假消息,是以色列放出来的烟雾弹。

然后苏联高层决定,将这则假消息通知给埃及和叙利亚。很快,整个中东都知道了以色列即将发动突袭的消息,战争的危险骤然增加。

实际上,以色列当时根本没有下决心开战。他发布这则假消息的动机至今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苏联在明知道是假消息的情况下,仍然撒了这个谎。多年以来,人们对苏联撒谎的原因有几种猜测。

一种是认为苏联想要借这个假消息敲打叙利亚,让叙利亚老实一点,不要刺激以色列。另一种是认为,苏联想以此让阿拉伯人动员起来,向以色列和美国示压。而最暗黑的猜测,则是苏联想把埃及拖入一场他打不赢的战争,从而让埃及更加地依靠苏联。

而事实证明,故事的确是向最糟糕的方向发展了下去。

第三次中东战争被称为没有人想要的战争。无论是阿拉伯国家还是以色列,在战争之前都没有开战的决心。

在得到苏联的假消息后,纳赛尔大为震惊。他立刻决定向靠近以色列的西奈半岛增兵。实际上,纳赛尔并不完全相信苏联的假情报。在得到警告后,联合国和埃及的情报总署都向纳赛尔澄清了:以色列没有开战的打算。但纳赛尔依然决定增兵。原因不在于以色列,而在阿拉伯人内部。

很多阿拉伯人崇拜纳赛尔,但不代表所有的阿拉伯人都喜欢纳赛尔。在他的反对者中,其中就有沙特和约旦等封建王国。纳赛尔将阿拉伯国家分为了两个阵营。像埃及、叙利亚这样的共和制国家是进步的,而沙特、约旦等王国则是反动的。纳赛尔对他们唯一的温柔就是允许他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路灯款式。

双方平时的关系就长期敌对。在局势开始紧张以后,沙特和约旦等国的电台开始针对埃及的广播。在叙以关系紧张的时候,约旦和沙特的电台每天奚落纳赛尔。前方的战士在流血,可埃及人却躲在联合国后面的裙摆下了。对于约旦的电台来说,反正打量冲锋不是我,吹吹牛逼拌血火。

但这种宣传传导到埃及国内,让埃及百姓群情激愤。大家都期待着纳赛尔有所行动。纳赛尔只得顺应民意,出兵西奈半岛。

而在纳赛尔出兵之后,约旦的电台又挖苦道:“假如埃及人确实言行一致,那就让他们赶走联合国部队来表达诚意吧。”

在民意压力下,纳赛尔只得要求联合国部队撤出埃及。战争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就此消失。

在联合国军队撤走后,约旦的电台嘲讽道:“埃及人夸下海口,但以色列船只照样在地中海畅通无阻。”以此来逼埃及封锁地中海。以色列之前都次警告过,一旦切断地中海,以色列将立刻发动战争。纳赛尔深知这一点。但此时的他已经骑虎难下。在汹汹民意之下,如果他不敢采取进一步行动,阿拉伯人对他的支持将立刻转变为怒火。

因此,1967年5月22日,在经过三天的犹豫后,纳赛尔命令埃及军队封锁地中海,掐住了以色列的生命线。

当埃及封锁地中海后,约旦的电台不再聒噪了。约旦国王意识到,这次埃及是真的要动真格的了。如果战争来临,他们根本没法单独应付以色列。所以约旦国王于1967年5月30日飞抵开罗,主动与埃及签订了埃约共同防御协定,规定在战时约旦军队将受埃及指挥,以求得纳赛尔的保护。

经过长久的舆论动员,整个阿拉伯世界都行动了起来。阿尔及利亚宣布全国总动员。伊拉克、利比亚、苏丹和科威特进入了战争状态。纳赛尔的宿敌沙特也对埃及表达了支持。大量阿拉伯盟军进入埃及。一场战争已经在所难免。而原本谨慎的纳赛尔,此时也逐渐丧失了理智。最糟糕的是,他对埃及军队的战斗力判断严重失误。

长久以来,埃及军队并没有掌握在纳赛尔本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埃及二号人物阿米尔元帅的手里。阿米尔是纳赛尔革命期间的战友,为革命立有大功。在革命后掌握军权,堪称埃及的恐怖雷。但是在革命后,相比于纳赛尔清教徒般的生活,阿米尔带头领导下的埃及军队腐败丛生,裙带关系遍布军队。

面对着尾大不掉的军方,纳赛尔曾经几次想要削藩,但每次都对在军中根基深厚的阿米尔元帅无可奈何。出于对老战友的信任和忌惮,纳赛尔一直没有打破这个局面。在战争来临前,阿米尔元帅向纳赛尔保证:“一旦开战,我们只需要动用三分之一的力量,就能打到贝尔谢巴。”

由于埃及军队在纸面上实力胜过以色列,如果考虑其他阿拉伯盟军,则实力更强。因此纳赛尔认为,就算埃及军队无法战胜以色列,守住国土,形成僵持局面是没有问题的。而一旦形成僵持局面,国际社会必然会倾向于被侵略的一方。苏联的态度自不必说,美国也不敢公开支持侵略者。

更重要的是,戴高乐此时已经重新上台,纳赛尔很尊敬他。戴高乐表示,法国将站在被侵略者的一方。届时以色列势必陷入孤立。

因此,纳赛尔确定了基本原则:在军事上保持不败之地,但绝不打第一枪,靠外交来争取一次苏伊士战争式的胜利。但埃及漏算了一个重要的变量——以色列。

在这场危机之前,以色列并没有与埃及全面开战的打算。因为以色列虽然军事实力较强,但毕竟东北南三面受敌。一旦开战,危险不言而喻。因此以色列高层对开战非常慎重。

但是埃及封锁地中海,切断了以色列的海上生命线,让以色列无法忍受。而随着阿拉伯国家的不断动员,以色列感到了被群殴的风险。在1967年5月末,埃及在西奈半岛上已经集结了10万人,各国的援军还在增多。

1967年5月28日,以色列内阁进行表决。18名部长中,赞成和反对战争的各占一半,双方以9比9形成了僵持局面。可是5月30日,埃约防务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一股恐惧的感觉弥漫以色列。主战派迅速占了上风。

以色列名将摩西·达扬被任命为国防部长。与此同时,密使带回了美国默许开战的消息。至此,以色列下定决心,开战!

1967年6月的前几天,以色列向各国记者表示,中东局势不可能走向战争。为了五月危机而来到以色列的各国记者感到很失望,纷纷准备回国。远在开罗的纳赛尔也相信自己的策略成功吓住了以色列。

1967年6月5日早晨8点45分,尼罗河上的雾气刚刚散去,埃及军队整夜的警戒刚刚解除,此时正是交接班时间。突然空中响声四起,成群的以色列战机以超低空飞行的姿态袭来,倾泻下了雨点般的炸弹。为了这场行动,以色列空军全军出动,连教练机都上了战场。

在三个小时以内,占埃及空军95%的共336架飞机被击毁在了机场上。摧毁了埃及空军后,以色列空军马不停蹄地转头过去突袭约旦和叙利亚空军。在当天,叙利亚、约旦的空军也几乎全军覆没。阿拉伯国家的空中力量荡然无存,而以色列的损失只有20几架飞机。

战败的苦果与纳赛尔的挣扎

在这场被载入史册的精彩空袭之后仅仅半小时,以色列地面部队就对埃及发动了全面进攻。在战前,以色列总参谋长拉宾的计划是击退埃及军队,打通地中海。拉宾认为这个计划已经足够大胆,而他手下的一个师长认为这个计划太过保守,我们要打就全歼西奈半岛上的埃及军。

后来这个师长的计划被采纳,他的名字叫阿里埃勒·沙龙。

在以色列军队发动突袭时,西奈半岛上的埃及将领正在机场等待前来视察的阿米尔元帅的专机。这让他们在以军突袭时难以做出反应。阿米尔元帅在空袭发生后立刻下令专机掉头回到开罗。他失魂落魄地打了一辆出租车回到了司令部。当他知道埃及空军已经全军覆没的时候,他已经丧失了理智。

为了掩盖真相,他向埃及国内宣布:“我军已经大获全胜,击落敌机86架。”

消息传出后,埃及举国欢腾。纳赛尔来到指挥室询问战况,但阿米尔元帅假装忙着接电话发指示,把纳赛尔撂在一边。纳赛尔只得支支吾吾地说:“好吧,那就让元帅处理吧。”

直到下午,纳赛尔才在国外的电台中听到了真实的情况。此时的西奈半岛上,埃及已经溃不成军。对于以军的突袭,阿米尔元帅不经考虑就下令全线撤退,然后开始放弃指挥,只专注于修建一座炮台,这是精神崩溃的体现。

这场未经计划的撤退迅速变成了溃退,大量完好无损的装备被抛弃给了以色列人,埃及防线一触即溃。到6月8日,以色列地面部队已经攻至苏伊士运河西岸。西奈半岛上的埃及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

而在以色列在南线大举进攻时,约旦和叙利亚却因为各自的打算,没有发起进攻策应埃及。最终在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后,以军主力回师,轻易击败了约旦,占领了耶路撒冷旧城。进攻叙利亚,占领了对叙利亚至关重要的戈兰高地。

到1967年6月10日,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强烈要求下,以色列同意停火。此时的以色列疆域扩大了足足6.5万平方公里,面积超过一替,比战前拥有的国土大了足足两倍。在这场只有六天的战争里,以色列大获全胜。

而对于纳赛尔来说,他一生中的至暗时刻来临了。

1967年6月9日傍晚,埃及百姓在电视中看到了面容憔悴的纳赛尔。他颤抖着宣布了一项简短的声明。宣布埃及接受以色列的停火,自己对战败负有全部责任,决定辞去一切公职,让位于副总统毛希丁。

此时的埃及百姓对战况的糟糕程度如梦初醒,感到了空前的错愕和悲愤。在纳赛尔辞职的震撼下,压抑了一切。数百万的开罗百姓们在看到纳赛尔辞职的消息后,穿着睡衣冲出了家门。很多人甚至光着脚冲到了街上,从四面八方涌向了纳赛尔的官邸,要求纳赛尔收回辞呈。他们高喊着:“纳赛尔,不要离开我们,我们需要你!纳赛尔,纳赛尔,唯有你是我们的总统!”

口号和哭泣声响彻全城。阿拉伯各国各派的电文雪片般发往开罗,要求纳赛尔留任。

纳赛尔辞职的决定是他独自做出的,没有通知任何人,甚至连副总统毛希丁都是在电视中得知。当晚深夜,埃及内阁召开了紧急会议,敦请纳赛尔留任。第二天早晨,国民大会开会讨论此事。数十万百姓聚集在议会门前,对每一个进门的议员们友情提示道:“你要是敢不投纳赛尔,出门就把你打死。”

议员们连连点头:“我当然投纳赛尔。”

最终在民意和现实压力面前,纳赛尔收回了辞呈,埃及人如释重负。但纳赛尔必须重整旗鼓,来收拾眼前的烂摊子。

在纳赛尔提出辞职后,阿米尔元帅也有样学样,也提出了辞职。他本以为收回辞呈的纳赛尔也会退回自己的辞呈。没想到纳赛尔却批准了。阿米尔十分不满,纠集党羽准备发动政变,但计划被纳赛尔破获,阿米尔被软禁起来。最终走投无路的阿米尔在1967年9月13日服毒身亡。

但是对内部的清算无法挽回外部的败局。六日战争失败后,埃及丧失了土地,整个西奈半岛被以色列占据,苏伊士运河也停止了运转。军队更是失去了战斗力。国内国外对纳赛尔议论纷纷,他已经跌落了神坛。

至于以色列,他们对阿拉伯人的蔑视已经达到了极点。以色列国防部副部长在战后说:“所谓的阿拉伯人的联合,不过就是一群零的相加。”

在六日战争中,埃及与美国断交。此时的纳赛尔想要重整旗鼓,只能依靠苏联。战争结束的20天后,勋宗初期三巨头之一的波德格尔内率苏联代表团访埃。纳赛尔诉苦说,埃及军队拥有的苏联飞机航程短、威力小,希望苏联提供远程轰炸机以回击以色列。这个要求被波德格尔内拒绝。

纳赛尔提出,能不能由苏联负责指挥建设埃及的防空部队。波德格尔内也表示拒绝。纳赛尔又提出,埃及和苏联能不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这样以色列就不敢进攻埃及了。波德格尔内则认为,纳赛尔的要求过分了。

这时波德格尔内提出了一个要求:苏联希望埃及能在亚历山大港划一大块地给苏联,作为地中海舰队的指挥所,并且由苏联海军陆战队守卫,内部悬挂苏联国旗。本来对苏联在六日战争中袖手旁观极为不满的纳赛尔,此时感到震怒,呵斥道:“这正是帝国主义!”

可是此时的埃及已经没有资格跟苏联讨价还价了。如果埃及是个正常国家,纳赛尔不可能答应这种条件。但在以色列大兵压境的情况下,纳赛尔最终还是同意了苏联海军可以自由出入埃及港口。由于埃军的装备已经在战争中损失殆尽,苏联在原则上同意为埃及补充全部损失。只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为了帮纳赛尔重见军队,随着苏联装备到来的,是大量的苏联军事顾问。

苏军元帅扎哈罗夫率领1500名苏军顾问常驻埃及。他对埃军在战争中的表现极为不满。更不满的是,埃军竟然把苏联的武器完好无损地让以色列俘获了。扎哈罗夫元帅在埃及的日常就是打骂埃军将领。每当埃及军官要求提供武器时,他就大骂说:“你们要那么多武器干什么?再去拿来交给以色列人吗?你们需要的是训练,训练!”

为了重建军队,纳赛尔容忍了苏联的跋扈。在重建军队初见成效后,纳赛尔不顾苏联的劝阻,迅速开始袭击以色列。因为他不能在以色列不断挑衅和国土沦丧的情况下坐以待毙。埃军派遣大量的敢死队跨过运河袭击以军,而以色列则以轰炸回击。双方在六日战争结束后不久,即重新陷入战火。

1967年11月,扎哈罗夫向纳赛尔禀报,埃及的防线已经稳固。纳赛尔随即发动了消耗战,对以色列的攻击明显增多。作为回敬,以色列空军开始大规模深入埃及领空轰炸,目标也从军营变成了基础设施。埃及大量的电厂和灌溉设施被以色列以凝固汽油弹烧毁。

此时的埃及空军尚未组建完毕,而苏联提供的萨姆一型二型导弹根本无法对付以色列空军。

1968年7月,在国内屡受轰炸的情况下,纳赛尔访问莫斯科,要求苏联提供足够先进的战机和防空武器,被苏联拒绝。苏联只同意将驻扎埃及的军事顾问增加到1.6万人。至此,苏联几乎完全控制了埃及军队。

在埃及遭受轰炸时,苏联在埃及的势力大为扩张。苏联地中海舰队司令部建造完毕。1969年8月,65艘苏联军舰在埃及水域举行了军事演习,正式宣告了苏联海军打入地中海。

此时,以色列与埃及的消耗战愈演愈烈。以色列开始轰炸埃及的工业区甚至小学。1969年下半年,埃及仅仅在半年内就有4000余人死于以色列轰炸。纳赛尔心悸如焚。

1970年初,纳赛尔秘密访苏,要求苏联立刻提供萨姆三型导弹保卫埃及。但被苏联再三推脱。悲愤之下,纳赛尔直接说道:“我是一个每天挨轰炸国家的领导人,我的军队无所掩蔽,人民赤身露体,毫无防卫。我有勇气把一个事实告诉人民,不管他们喜欢不喜欢,美国是世界的主人。我不准备做一个向美国投降的人,但我的接班人将不得不这么做。”

见到纳赛尔如此说,苏联高层终于大爷地提供萨姆三型导弹和米格25战斗机,并且答应未来将提供先进的电子武器。

当年4月,防空导弹到位,以色列军队不再深入埃及腹地。可是此时,两年多的消耗战已经给埃及带来了巨大损失。埃及多年的工业建设受到了沉重打击。不仅如此,苏联成功达到了控制埃及外交的目的。纳赛尔被迫放弃了不结盟运动领导人的身份。

1968年布拉格之春发生后,埃及一反常态地没有谴责苏联。纳赛尔向体多解释道:“我这个时候不能攻击俄国人,埃及的唯一希望在他们身上。”

在经历了与苏联几年的交往后,纳赛尔已经意识到,苏联人并不打算真正帮助他打败以色列,只是想让埃及持续停留在紧张状态,让苏军永远驻扎在埃及。

1970年6月,美国提出了罗杰斯倡议。埃及、约旦、以色列三国彼此承认主权,各方停止交火,以色列退出所侵占的领土,美国停止对以色列的军售。这个计划看起来对埃及有利,但一旦承认以色列,将会对纳赛尔和整个阿拉伯民族主义造成毁灭性打击。

因此,以色列对于这个计划满口答应,因为他们认为纳赛尔不可能同意。

对于美国的提案,纳赛尔没有第一时间做出反应。1970年6月28日,纳赛尔再次访问莫斯科,为获取苏联承诺的电子武器做最后的尝试。而苏联依然再三推脱。在会谈的关键时期,纳赛尔甚至提出自己愿意放弃不结盟主义的原则,与苏联结盟。但苏联仍然表示拒绝。

在这次会谈后,纳赛尔心如死灰。他对自己的战友萨达特说:“安瓦尔,不要对苏联人抱任何希望了。”

纳赛尔的逝世与遗产

1970年7月23日,埃及正式宣布准备接受罗杰斯计划,埃以宣布停火90天。纳赛尔希望以色列能够遵守计划退出西奈半岛,这是埃及收回失地的最快途径。

以色列本就没打算同意罗杰斯计划。之前假装同意只不过是做做姿态而已。他万没想到纳赛尔来了个稀里糊涂,突然落子了。以色列拒绝撤军,纳赛尔的期盼落空,但双方的停火继续了下去。

在六日战争失败后,纳赛尔的精神十分痛苦。他患上了糖尿病,体重暴瘦了30斤,引发了多种并发症。他的双腿由于动脉硬化几乎无法行走。他在众人面前做着强忍疼痛,但每当孤身一人时,总因为病痛而咆哮不已。

1966年9月,以色列突袭埃及炸毁了绍索,杀死了埃及洪海省省长,并且击毁了一辆载有40人的公共汽车。纳赛尔经受不住如此沉重的打击,患上了严重心脏病而卧床不起。医生要求他必须休息,可是紧张的局势让他无法脱离工作。

虽然苏联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纳赛尔的请求,但对于他本人的健康,勋宗倒是颇为关系。在勋宗的指示下,苏联派专机将纳赛尔接往苏联治疗,先是用苏联特有的矿泉疗法,让他的病情稍有缓解。1970年纳赛尔最后一次访苏时,苏联为他提供了给航天员使用的氧气舱。这是纳赛尔的病情大大好转。

可是接下来的两国会谈,却让纳赛尔的心脏病再度加剧。因为身病好治,心病难医。苏联拒绝提供先进武器让纳赛尔积压胸口,病情不断恶化。由于心理憔悴,萨达特形容纳赛尔生命的最后几年说:“他活得像个僵尸。”

为了收回西奈半岛,埃及决定接受罗杰斯计划。接受这个计划,代表纳赛尔将要承认以色列。消息传出,一时激起千层浪。叙利亚、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的人们纷纷上街游行。他们的电台声称,要把投靠美国、出卖民族事业的叛徒纳赛尔的脑袋揪下来。巴勒斯坦的电台将纳赛尔称为叛徒、杀人犯和吸血鬼。

纳赛尔一生都将巴勒斯坦的解放事业视为己任。听了这些攻击后,他如同万箭穿心,不堪忍受。

1970年9月,约旦和巴解组织矛盾激化。约旦军队杀死了上万名巴勒斯坦军民。这就是令人痛心的黑九月事件。听到阿拉伯人自相残杀的消息,纳赛尔又气又急,昏倒在地。

9月22日,纳赛尔在病重向各阿拉伯国家首脑发出邀请,他叫各国的代表来到开罗调解巴约矛盾。会议进行了六天,与会各国代表发现了纳赛尔的严重病情,劝他休息。纳赛尔说:“许多男女老少正在约旦死去,我们是在和死亡赛跑。”

最终在纳赛尔的斡旋下,约旦和巴解组织达成了停火协议。

9月28日,纳赛尔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前往机场,为各国元首送行。当送别了最后一个元首科威特埃米尔后,纳赛尔的双腿已经无法动弹。回家后即病倒在床。萨达特等人焦急地等待在床前。当晚7时,埃及和阿拉伯人的领袖纳赛尔去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享年53岁。

纳赛尔去世的消息如同山崩般传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埃及人迅速找道一切能使用的交通工具,涌向开罗。刚刚离开开罗的各国元首迅速返回。

10月1日,纳赛尔的葬礼举行。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和500多万阿拉伯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在他的葬礼上,卡扎菲哭了两次晕倒,阿拉法特倒地不起。而已经江河日下的阿拉伯民族事业,从此更加让人看不到希望。

此时的埃及,国土沦丧,经济崩溃,军事失利。纳赛尔将这样一个国家留给了后人。而阿拉伯人清楚,以色列绝不会主动退出自己所占的土地。因为对于犹太民族来说,这是他们艰难取得的生存空间,自己绝不会局以予人。

耶路撒冷,这块让所有人无法割舍的土地,对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同样重要。有一种感情可以被两种宗教的人所共同体谅。

在1967年的战争中,以色列的一名先锋尉官杀至耶路撒冷旧城的哭墙边。这个犹太教徒在三教圣城里用手抚摸着哭墙。这是他们民族永恒的心灵归宿。

尉官对着哭墙喃喃自语:“我至高无上的主啊,今日我们终于重回到了你的身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