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odd-country

非洲小美国是哪里?【奇葩小国38】

本篇为奇葩小国利比里亚(上) 参考资料: 马克·胡班德1998年出版《利比里亚内战》 彼得·汉姆·约翰2004年出版《利比里亚:一个失败国家的画像》 玛丽·莫兰2006年出版《利比里亚:民主的暴力》 海曼·莱斯特2003年出版《1822年-2003年美国对利比里亚的政策》 比尔·伯克利2001年出版《坟墓尚未填满:非洲中心的种族、部落和权利》

非洲小美国是哪里?

2005年,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战争之王》上映,让军火商这种职业走上了大银幕。在电影中,尼古拉斯·凯奇在世界各国贩卖军火。在非洲,他结识了一个残忍狡诈的非洲军阀。人们通过主角的视野看到了一个宛如人间地狱的非洲国家。

看电影的人们绝然不会想到,仅仅在几十年前,这个国家还是被西方各国盛赞的自由世界的非洲橱窗。他就是有着非洲小美国之称的西非国家利比里亚。

殖民地的诞生

公元1785年,年仅24岁就成为英国首相的小威廉·皮特正处于纠结之中。在伦敦城中徘徊的几千名黑人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这群黑人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坚决地支持英国。虽然在战争期间,他们主要负责的工作是街道保洁,但终究是帝国的忠实臣民。

我为国王打过仗,我为大英撒过血,即使不做人如戴英,也不好意思把他们随意处置。可问题是这群黑人在之前主要是在种植园里工作,而作为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的种植园却是不太多。如何处置这群黑人就成了威廉首相的难题。关键时刻,一个刚从非洲回来的学者给出了方案。他的方案是:如果伦敦养不活他们,为什么不把他们送回非洲呢?

造此白地,移人填间,西边朝阳,路八千。这样既能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又能为帝国拓展殖民地。这是秦始皇玩克隆,双赢啊。

当威廉首相,对这个方案赞不绝口。1786年,英国成立了黑人穷人救济委员会,开始将黑人组团送回非洲。最终,这群英国黑人成功创造了一片新的殖民地,名叫塞拉利昂。

英国在塞拉利昂的成功起到了示范作用。比如,一位叫保罗·库菲的美国黑人就对英国的成功经验非常感兴趣。保罗·库菲虽然是黑人,但他并不是普通黑人。他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用自己的船只打破英军封锁,为大陆议会运送过物资。作为跟着华盛顿入古关的老美国正星旗,库菲在美国建国后成为了著名的船运大亨。

难得的是,虽然库菲已经获得了白人资本家的地位,但他依然心系黑人同胞,是一个黑人的外表,白人的身份,黑人的自我认知的奥利奥人。库菲是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力求为黑人同胞争取自由。但是,他始终担心一个问题:美国对黑人的歧视如此之深,就算将来黑人得到解放,在这样一个未来可期的环境下,这帮人该如何生存呢?

而当库菲听说大英成功创造了塞拉利昂后,他顿时感觉醍醐灌顶。对呀,如果美国容不下我们,我又傻不把同胞们送回非洲呢?

1811年,库菲前往塞拉利昂考察,想询问大英是否愿意接受美国的黑人。一听说能跟美国交涉,大英立刻来了兴趣。当年就跟库菲达成协议。只要你能从美国给我拉来人,我们允许你们在塞拉利昂葱岭压面盖末房,给地建房搞工厂,大片林子能伐木,保证人人能上岗。一句话,只要你愿意缴,大英绝不会让你缺棍子。

就这样,库菲欢天喜地地回到美国准备拉人,然后一件小意外打乱了他的计划,就是美国他居然对英国宣战了。

1812年的这场战争被美国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战争中,英军一度攻占了华盛顿,火烧了美国总统府。由于战争期间两国关系不太融洽,库菲的计划被搁置了。直到1815年战争结束后,库菲才组织了第一支移民船。此时他的财富已经大幅度缩水,因此第一批出发的只有38名乘客。

就在库菲翘首企盼移民队打开局面的时候,大英给了库菲一系列惊喜。经过这场战争,大英对美国人非常不爽。这批移民一上岸就被英国人宣布:所有原定的优待条件统统作废,而且还要缴纳重税。你以为你能放牛牧马四海为家,实际上你只能工地搬砖,和你晒沙。

此时的库菲终于明白了,为啥说指望大英还不如指望一条狗。他意识到移民这件事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一个人的力量太小,需要在美国内争取支持。

打开格局后,库菲开始在美国内推销自己的移民方案。结果令他没想到的是,他由此创造了一个记录。在听完库菲的计划后,完全对立的美国废奴派和蓄奴派居然同时表示了强烈的支持。北方的废奴派认为没有公民能力的自由黑人是社会不稳定因素,能送出去最好。而南方的奴隶主认为,自由黑人的存在对南方黑奴产生了示范效应,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管理成本。他们将自由黑人称作流动的瘟疫,因此最好赶快送走。

于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合作发生了。北方的工厂主和南方的庄园主们通力合作。1816年,由议员、国务卿和大法官们领头的美国有色人种自由殖民协会在华盛顿成立,力图开始推进黑人移民工作,并且得到了包括詹姆斯·门罗等数任总统的支持。

然而,在如此强烈的人物站台下,这项移民工作没推动。推不动的原因既不是美国不出力,也不是非洲不配合,原因只有一个:美国的自由黑人们不愿意去。当时美国的自由黑人认为:我在美国虽然混的不咋地,但我好歹也生活在文明世界里吧。到了非洲,除了看大象狮子以外还能干啥?就那生活环境,战俘看了都说违反日内瓦条约。我们在这伸胳膊伸腿的过的其实还行。如果非要让我走,我宁可去那种黑人掌权的安宁国度,比如海地,俺能看就挺好。

因为黑人们不愿意配合,直到1820年殖民协会才勉强凑出一船人前往非洲。这年1月,88个混不下去的黑人和三个武装白人从纽约出发了。这次他们不再指望大英,而是要自己找一块土地。

1821年末,在武力威胁下,这群移民又几床破被子,四把散伞,三桶酒和几支生锈的枪,从当地的非洲酋长手里换来了一片上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总算站稳了脚跟。为了纪念支持移民的美国总统门罗,他们给这块土地起名叫蒙罗维亚。

独立建国

当然,找到了土地并不代表没有了麻烦。本地的黑人土著面对这群外来的入侵者意见不小。从美国黑人上岸开始,双方就开始了热烈交流。最终的结果是,美国黑人在西非殖民地的生存状态不甚理想,死亡率大概60%左右。

美国殖民协会知道黑人移民死亡率很高,但他们跟库菲不一样,并不是真心想帮这些人找一个新家园,只不过是想甩包袱而已。高情商叫断舍离,低情商叫扔垃圾。

美国殖民协会依然开足马力的忽悠黑人移民。经过多年努力下来,这些黑人总算在西非形成了14个规模较大的定居点。然后事情开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了下去。

到了19世纪30年代,松散的定居点联合已经是势在必行。可是正当这些殖民地想建立政权时,大英不干了。因为一旦成立政权,这些殖民地就要对进口货物征收关税,而大英奉行的原则从来是能掏八毛绝不交一块。因此,大英向美国政府发出了友好的慰问讯:听说你们要在这里搞一个殖民州,你这是要以后跟我收过路费吗?19世纪中叶的大英,那可不是好惹的。美国意识到今天要是不跪的话,真容易跪了。

英国一打岔,美国立刻表示:什么殖民地?没听说过,跟我没有关系,出门左转依万在隔壁。为了甩锅,美国政府对殖民地黑人表示:你们收钱,我露脸,感觉还是有风险,从次以后没有白人管你们了,你们自治吧。

于是,一个叫约瑟夫·罗伯茨的黑人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第一个黑人总督。作为接盘侠,罗伯茨虽然出身不高,但是他格局很大。面对英国紧逼,美国甩锅的局面,他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你美国人不是不愿意负责吗?那我直接独立建国如何?我就不信,大英能过来把我咬了。

1846年10月,经过全民投票,支持独立的方案以微弱的优势通过。1847年7月,11个定居点联合发表了利比里亚独立宣言,将这个新国家的名字命名为利比里亚。

利比里亚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将近两个同僚。由于建国节奏匆忙,时间短,人手紧,经费无,所以利比里亚的建国方案基本就是一个简配毛坯裸车版的美国。首先是国旗,利比里亚国旗与美国国旗的关系,就像是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关系。唯一的区别是利比里亚的国旗只有一颗星。

其次是法律,利比里亚召开了严肃的制宪会议。经过近一年的充分讨论,最终大概决定,把美国宪法进行全文替换,把主语从美国换成利比里亚,从此以后这就是我们的宪法了。至于政治制度,所有的都跟美国一模一样。甚至包括地名,利比里亚连马里兰州这种地名都全部保留了下来。花花世界惹人醉,模仿一定仿到位。

至于利比里亚这个国名,它的灵感来自于自由。以此来命名非洲第一个自由的独立共和国。遗憾的是,从建国开始,这个国家就既不独立,也不自由,更不是共和国。在未来的漫长时间里,他都以惊艳的表现,让人眼前一黑。

如果说利比里亚还有什么制度创新的话,就是利比里亚开创性地赋予了黑人及黑人后裔们公民身份。怎么样?很进步吧。但是在这条后面,利比里亚还明确规定了什么是黑人。黑人是指从美国移民来的黑人。当地的非洲原住民不叫黑人,那叫土著人。这就是利比里亚的制度开创了。黑人一律平等,但有些黑人比其他黑人更加平等。

在当年的利比里亚,本地的土著黑人有几十万,而移民黑人只有一万出头。利比里亚的立法者认为:我们这些黑人从美国来到这里,已经沾染了文明社会的开化气息,自然不能跟本地的野蛮土著混为一谈。因此,移民黑人有义务管理这些土著黑人。按照法律规定,这些土著人是没有公民权的。当然了,你要说一点权利都没有也不对,政府还是慷慨地给予了土著人交税和服徭役的权利。利比里亚的法律基本就是把美国白人对待黑奴的态度直接嫁接到了非洲土著身上。区别只在于这次的奴隶主也是黑人而已。

所谓正是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才要把别人的伞掀了。更神奇的是,在这种明确的等级制度下,全是黑人的利比里亚居然搞起了种族歧视。黑色的深浅影响了人的地位。为了保证自己的浅黑,美裔利比里亚人严禁与本地土著黑人通婚,理由是避免种族污染。

从1869年开始,代表移民黑人的真辉格党开始长期垄断利比里亚的政治。在欧洲,辉格党代表自由开明,而利比里亚的真辉格党也的确不负众望,上台后开始半公开地支持奴隶制。1930年时,还在从西班牙殖民地进口奴隶,被国际联盟称为国家级的奴隶庄园。马歇尔·利比都算是个进步政权。

可悲的是,如果说利比里亚政治上的反动让人印象深刻,那经济上的落后,更叫人啧啧称奇。在20世纪搞奴隶制显然是不太适宜的,因此建国以后的利比里亚,虽然气候温和,两港众多,但经济还是一路暴跌。也由于同样的原因,各种新技术在利比里亚的应用速度也一直不太快。巴黎公社成立那年,利比里亚开始筹建第一条铁路,这撑到了1945年才完成。小鬼子都挨了二次元。

建国几十年后,利比里亚成功地从身无分文发展到负债累累。国库干净地堪比五金车间,财政上穷的当裤子。而想要把日子过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可持续性地当裤子。

从19世纪后期开始,利比里亚政府就看上了非洲大高利贷。凡能借的高利贷全部借遍,很快就让英法德三国全都成为了自己的债主。放出血汗般的当裤子的结果就是,跟当年对利比里亚相比,现在的斯里兰卡都算是家底殷实的。1912年,3D打印的利比里亚政府彻底破产。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嚎啕,要钱没有,要裤子一条,爷今天就是不还了。

杜博曼时代

眼看父子之情上,美国出面,对利比里亚进行了债务重组。美国为利比里亚提供了170万美元的贷款用来还债。同时,利比里亚政府的所有收入全部交给了美英法德四家,基本算是把整个国家给押出去了。

然而,在美国帮助利比里亚重组债务仅仅两年后,一战开始了。利比里亚跟随父亲们的脚步向德国宣战。可尴尬的是,利比里亚75%的外贸都是对德贸易。一战结束了,利比里亚成为了战胜国,可是刚刚从美国借钱买回来的裤子又当掉了。

面对如此困境,美国政府也在思考利比里亚的救国之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终1926年,在美国政府的牵线下,美国凡士通轮胎公司和利比里亚达成了一项协议。公司决定租赁利比里亚100万英亩的土地,租期99年,租金也不低,每英亩租金6美分。

那么,利比里亚政府为什么会答应这笔交易呢?因为凡士通公司答应给利比里亚提供500万美元的私人贷款,总算是把裤子又赎回来了。遗憾的是,裤子刚穿了三年,1929年全球大萧条就来了。利比里亚又破产了。这次美国政府也没办法了,哪家政府也填不上这样的大窟窿呀。不指望你家财万贯,至少请不要穷的要饭。这掉链子的事儿上,你能不能掉有链子。

其实无论美国如何鼓励,这次利比里亚都已经气疗了。上辈子我混成这德行,这辈子我依旧如此。一传十,十传百,反复破产的利比里亚政府已经不准备找回裤子了。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让它的命运有了一丝转折。这个人叫做威廉·杜博曼。

1895年,威廉·瓦卡纳拉萨拉奇·杜博曼出生于利比里亚的哈珀。后世有很多人为了凸显杜博曼的白手起家,都说他的父亲是一个石匠。但这种说法就像是说朱元璋是个牧羊,路易十六是个锁匠一样,都属于一种不太全面的说法。

事实上,杜博曼的爹在做石匠以外还有一些副业兼职,分别是利比里亚军队的将军和众议院议长。不过,虽然家境优越,但杜博曼的爹对子女管教极为严厉。他要求孩子们睡在地板上,因为他认为太软的床有损人格发展,不能让孩子习惯享乐。我觉得他爹要是生在加拿大,绝对就可以跟米勒聊聊。

虽然被严厉管教,但杜博曼从小就被给予了最好的教育资源。一路上完大学后加入军队,几年后升为上校,并且在18岁那年就当上了议员。靠着霸气侧漏,他的事业顺利地不可思议。

除了事业成功外,杜博曼很早就展现出了带头大哥的气质。他身材魁梧,性格豪爽,而且能歌善舞,社交能力极强。1923年,28岁的杜博曼成为了利比里亚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议员。由于资历浅,杜博曼决定不走寻常路。他提出了一条在利比里亚未曾设想的道路:为土著黑人争取公民权。

在议员任上,杜博曼提出了一系列口号,要求为土著黑人争取权利。经过多年的种族歧视,本地的土著人唯一能玩弄于鼓掌的就只剩卫生纸了。难得现在居然有人要为他们争取利益。因此,土著黑人立刻对杜博曼鼎力支持。虽然他们没有投票权,但还是让杜博曼成为了著名的政治明星。

1942年12月,杜博曼获得了真辉格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于1944年当选,成为了利比里亚的第19任总统。根据美国人的记载,当时利比里亚的各派势力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他们一致认为,这个新总统在这个位置上待不过半年。原因很简单,靠喊口号可以为自己积累声望,可是利比里亚的统治阶级都是高级黑。他们不支持你,哪个总统能做长久?大家都是白开水,你撞什么优乐美?难道你要把承诺兑现,给土著黑人公民权?不会吧,不会吧。

然后他们就傻眼了。从1945年开始,杜博曼开始推进修改法律,赋予了土著黑人公民权和选举权。他真的把自己的承诺兑现了。在公开场合,杜博曼经常穿着土著人的衣服参加活动。本地的土著文化在他手里,从被人嫌弃的落后文化,变成了利比里亚的文化遗产。延续了百年的种族矛盾得到了缓解。

至于高级黑的反抗,杜博曼提拔了一大批没背景但精通政务的素人担任要职,进行了一次从部长的票据到发话权的大换血。靠着这群黑人汉子,杜博曼的统治就剩下一个字:稳妥。

巩固权力后,杜博曼总算可以做点正事了。在总结历史后,杜博曼对利比里亚有了一个精准的判断。这个国家资源上一穷二白,教育上没有人材,外交上父慈子孝,地缘上鸟都不来。比利比利都比利比里亚有价值。请人家殖民,人家都不来。再不改变现状,利比里亚就永远只能在举债和破产之间无限徘徊。

那么,如何让利比里亚有一点价值呢?在杜博曼上任时,日本和美国正在太平洋上热烈交流。美国失去了东南亚稳定的橡胶来源,而作为战争的重要资源,美国只能从利比里亚获得橡胶。此时不播,何时播?

当然了,杜博曼倒是没有蠢到打算用这个来威胁美国。但是,他趁此机会去跟美国谈条件。杜博曼向美国提出:既然你们要用我们的橡胶,你们就得修点机场码头吧。既然有了码头,你就得挣点薯条吧。有了薯条,你就得修它公路吧。既然连公路都修了,那么干脆把利比里亚的基础设施全部修一遍如何?

这些要求的离谱程度,就好比把房子出租以后,又要求租客装修房子一样。而更离谱的是,美国人居然答应了。由于此时利比里亚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人接受了杜博曼的提议,把整个利比里亚的公路主干道全部修了一遍。铁路也在1945年修通。同时,还修成了拥有非洲最长跑道的罗伯茨机场,以及蒙罗维亚的深水港。本着来都来了的想法,美国人还修建了医院电站等设施,为利比里亚打包送了一套基础设施。

随着二战结束,血赚一笔的杜博曼开始考虑未来的出路。战争结束了,利比里亚对于美国的价值骤减。要想不继续当裤子,就得找到新产业。但是他也看明白了一点,一穷二白的利比里亚指望自己发展是没戏了。杜博曼想到的办法叫门户开放。

借用美国修建的深水港,杜博曼开始玩起了船只注册的买卖。所有外国商船只要缴纳一笔登记费后就可以悬挂利比里亚国旗。由于手续简单,价格便宜,利比里亚很快成为了继巴拿马后又一个船舶注册大国。大量的远洋商船在此注册。薄利多销之下,光靠船舶注册,利比里亚每年就能拿到400万美元的收入。

为了吸引外资,杜博曼制定了极低的所得税率,而且不限制外汇转出,因此吸引了大量公司在此注册,也有不少农业矿业公司在此投资。在这些公司的支持下,利比里亚经济开始节节攀升,每年都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仅次于同时代的日本。1952年,杜博曼政府完成了一项许愿池里的王八都不敢有的非分之想。他们居然把利比里亚的外债还清了。

进入60年代后,无债一身轻的杜博曼开始了大规模基础建设。全部的落网重建,重要的河流都修上大桥。首都蒙罗维亚安装了公共卫生系统。同时,杜博曼还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大量的医院。巅峰时期的利比里亚拥有接近1000家大小医院,医疗体系冠绝整个非洲。

至于教育方面,杜博曼用了十几年时间把学校数量翻了三倍。他把义务教育和扫盲深入土著,并且开始发展高等教育,力求完善独立的教育体系。在杜博曼手上,从建国以来就当其回事的利比里亚一跃成为了非洲的明星国家。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让它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剧增。

在外交场合上,杜博曼的社交天赋也展现了出来。他的外交生涯简直就是一场通辽宇宙大串联。他见过的人既有博卡萨、蒙博托、加瓦拉这种人均典范,也有麦克米伦、邦格、塞拉西这种著名政客,还有弗朗哥、铁托、荷兰女王朱丽安娜、梅厄夫人这些通辽宇宙总统的龙套。连加加林他都见过,是非洲著名的外交家。

由于他坚定的反共立场,杜博曼治下的利比里亚被西方盛赞为自由世界的非洲橱窗。在表中心,杜博曼对美国的态度只有紧跟紧跟再紧跟。在所有的外交场合中,利比里亚都跟美国坚决一致。美国咳一口痰,他兑水喝了三年,得到了西方媒体的一致认可。

然而,在一片赞美声中,也有人看出了杜博曼总统的问题,就是如此繁荣发展的利比里亚真的从此就转运了吗?多年以后,当经济学家提起杜博曼的执政时,他们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没有发展的增长”。

根本原因是,杜博曼上台前就号称要为土著黑人争取利益,但其根本目的只不过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我怕兄弟过的苦,更怕兄弟开路虎。占据利比里亚大多数的土著黑人并没有在他治下获得多少利益。虽然姿态上很开明,但利比里亚绝大多数的利益还是落在了统治阶级手里,贫富差距依然巨大。

至于基础设施,虽然看起来非常美好,可是这涉及到另一个核心问题:这些设施用来干什么?杜博曼发展经济靠的全是吸引外资来注册和投资。利比里亚自己的产业结构基本没有变化,依然是种植园经济。这些靠着低税率吸引过来的外资经济是非常脆弱的,它的前提是政治上必须保持稳定。对于政治稳定,杜博曼是有充分信心的。在统治手段上,他真是比特勒希特勒还多奥利奥。

在担任总统后,杜博曼也给自己上了一批封号。当然了,比起苏里希特勒来,还是踏实了不少的,大概也就是先知、神明、最高酋长、决策永远英明的完人、地位永远伟大的智者之类的低调的虚名。相比于只有一套通顿马库特的杜瓦利埃,杜博曼甚至“没有内卷就没有安全”。他在国内足足搞了四套互不统属的特务机构,全方位无死角地监控方方面面。

为了打击政敌,杜博曼在罗织罪名上也是创意十足。相比于说政敌把自己绿了的克列库,杜博曼则在国内掀起了乌蛊之祸。他最大的反对派被他以“雇佣巫师诅咒总统”为名逮捕入狱。有些政敌为了判了20年,在接近刑满释放时,他又以“意图越狱”再判了20年。

所以,在杜博曼高超的统治下,利比里亚的繁荣似乎可以一直持续下去。1971年7月,75岁的杜博曼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此时的利比里亚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商船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橡胶工业,吸引了超过10亿美元的外资,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当然,杜博曼不仅给国家留下了丰厚遗产,也给自己留下了丰厚遗产。他确确实实拥有7000英亩的庄园,一个私人动物园,三栋别墅,两栋大楼,一丝游艇,若干豪车以及数百万美元的存款。虽然数量上确实不少,但相比于博卡萨蒙博托来说,绝对算是清官了。

作为现代利比里亚之父的杜博曼去世了。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杜博曼时代是利比里亚繁荣的开始,却没想到利比里亚作为一个正常国家的历史已经结束了。

繁荣的终结

杜博曼死后,接班的是副总统威廉·图尔伯特。作为一名精通法学和神学的多面手,图尔伯特一直以“文能提笔打官司,武能做法下降头”闻名于利比里亚。不过,他能当总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而是因为他是杜博曼的亲戚。虽然算是靠裙带关系上位,但在非洲大陆优秀的匹配机制之下,能够和平交接就已经算是巨大的成就了。利比里亚国内国外都在等待着新总统给大家带来的新变化。

然后大家可喜地发现,图尔伯特似乎是个非常敬业的总统。一上任就开始微服私访,去各个衙门口串门。逮到了教育部部长迟到,当场开除。发现了特务头子贪污,就地免职。有这么一位明事理识大局的总统,利比里亚上下都很欣慰。

紧接着,大家就看到了被图尔伯特的心腹一个个补上,这些位置所有会拿到的倒霉蛋儿,只不过是为了给总统家族腾出空间而已。没过几个月,图尔伯特家族就垄断了全国的汽车和大米贸易。

不过,在非洲大区,这种行为依然可以容忍。捞钱嘛,不丢人。可是图尔伯特的另一个行为就真正让他走上了生死边缘。进入70年代,由于勋宗过分执着,审察国际大局的图尔伯特在权衡利弊之下,做出了一个判断:只跟美国混不安全,不能把鸡蛋放在一套建面里。从上任第二年开始,图尔伯特就跟苏联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很快又建立了与东欧、古巴和中国的外交关系。

不仅如此,利比里亚政府还开始明里暗里地对苏联表示:美国不过是我的铺垫,勋宗才是我的初恋。

对于利比里亚的跳反迹象,大老勋西上眉梢。此时正是勋宗争取世界霸权的关键时刻。勋宗希望通过援助来结交第三世界小国,以彰显苏联第一世界的实力。这就叫做“勋远结谊”。

1974年,苏联开始为利比里亚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同时为利比里亚留学生提供奖学金。虽然利比里亚在外交场合,只宣称自己是不结盟国家,可是谁不知道利比里亚是美国的舔舔犬。能让他不认爹,这就是勋宗的大胜利啊。

可是,左右横跳并没有给利比里亚带来多大好处。从70年代开始,橡胶价格就持续低迷。石油危机的到来更是让利比里亚经济开始一路下跌。为了挽救财政危机,图尔伯特想了一个好办法:查税。图尔伯特发现,有很多外国公司在利比里亚都没有交足税款,而前任杜博曼却并没有查他们的税,这实在是给自己留了个大金矿。于是,图尔伯特开始大规模向外国企业追缴税款,实力坑爹。大量外企开始跑路,利比里亚的经济掉头向下。

在经济萧条的同时,原来被掩盖住的问题开始显现。比如大量农民进城导致的土地抛荒,让粮食产量骤减。为了让农民回乡种地,图尔伯特推出了一项德政。宣布将大米的国家补贴从22美元一袋提高到了26美元一袋。这样你们该满意了吧。

结果,这次补贴引燃了利比里亚的全国抗议。因为大米是总统家族垄断的,所谓的补贴,你以为是补贴大米,实际上是补贴自己。补贴之后的大米反而又涨价了。感觉被当成傻子的利比里亚百姓于1979年4月起义首都蒙罗维亚,要求女总统痛打李海。这场示威最终变成了一场米骚乱。图尔伯特派兵镇压,双方激烈冲突引爆了多年来的社会矛盾。一个稳定繁荣的利比里亚黄金时代从此就要消失了。

但当时的人们能想到,利比里亚的下一个时代既不属于图尔伯特,也不属于街上抗议的人群。这个神奇的未来只属于一个人。他就是利比里亚永远的五星上将塞缪尔·卡尼翁·多伊上士。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