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odd-country

耶路撒冷究竟是谁老家?【奇葩小国28】

本篇为奇葩小国之以色列。 参考资料于评论自提。

引言

1898年1月13日,法国军事学院的操场上,法国军事法庭当众革除了军官德雷福斯的军职。 他的肩章、帽徽和绶带全部被撤下,象征着荣誉的军刀被一折两段。

如此羞辱德雷福斯的原因是,他被控有叛国罪,法国情报部门怀疑他与德国有勾结。 但实际上,这场案件是完全的无心。德雷福斯被栽赃了,而栽赃他的原因非常简单,他是犹太人。 在庭审的法庭上,看客们根本不关心德雷福斯是否真的是叛徒,整个法庭上响彻着“绞死犹太佬!犹太人滚出去!”的声音。

这场案件最后导致了整个法国旗帜鲜明地分为了两派,深刻地影响了持续世纪末的法国社会。 但是在庭审现场,法国人对犹太人的恶意深深地震撼了一个人。他是来报道这些案件的奥匈记者赫茨尔。 他后来在日记里写道:“德雷福斯案件绝不只是一个司法错误,它反映了绝大多数法国人的心理。判处一个犹太人,竟然宣布所有的犹太人都有罪。”

当有人从德雷福斯上尉的军服上撤下军官标志时,医学院高呼:“杀死犹太人!” 从此,打倒犹太人就成了一个战斗口号。

犹太人的漂泊与复国梦

在这场震撼人心的审判后,原本对犹太人遭遇并不关心的赫茨尔,从此坚定了一个信念:想要在他国改变犹太人的境遇是没有希望的,犹太人想生存,必须拥有自己的国家。

大家好,我是。

距今大约3400年前,饱受欺凌的希伯来人终于在首领摩西的带领下逃出了埃及,想前往理想中的富饶家园——迦南。 可是,迦南并非无主之地,当地已经有了长期生活在此地的迦南人。 对于当地人来说,希伯来人是不速之客、臭外地的,来我们迦南要饭了。

双方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直到公元前900年左右,希伯来人终于在此地建立了以色列王国。 对于自己获得的这片土地,希伯来人极其满足。在他们的后代犹太人的记载里,这块土地是上帝赐予他们的神圣领土,是流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

而迦南这个名字迅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后来这片土地被称为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不到半个通辽。

但是,虽然巴勒斯坦面积很小,却是西亚大陆上一块难得的高淤之地。 东部的撒马利亚山脉挡住了西亚的干燥气流,让巴勒斯坦宛如一片沙漠中的绿洲。也正因如此,它才对古代的希伯来人非常有吸引力。 可是,上帝在赐予巴勒斯坦肥沃土地的同时,也给予了它特殊的位置。巴勒斯坦堪称西亚的阿富汗,如同十字路口中的红绿灯板,坐立在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处。

希伯来人很快发现了巴勒斯坦的区位优势,它位于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的交界处。 很快,犹太人就发现了自己的财富密码——当倒爷。 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从几千年前就种下了商业的基因,以经商为民族本能。

但是,靠经商是守不住地盘的。 一般来说,在肥沃的中心地带往往会诞生两种民族:一种是东西南北到处打人的民族,一种是东西南北到处挨打的民族。 很不幸,犹太人属于后一种。

自从巴勒斯坦被发现以来,亚欧非大陆上的任何强权只要崛起了,第一件事就是来巴勒斯坦发展业务。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十字军、奥斯曼,轮流伺候巴勒斯坦。 而让犹太人跟这些国家打仗,那真是看种猪站刘哈啦了,你也配吗?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人灭掉。前586年,犹大王国被巴比伦消灭。 从此,犹太人不再是巴勒斯坦的主人了。 由于这段历史实在太过久远,可能大家没有概念,换算到中国来,大概是希伯来人在武王伐纣之前到达迦南,犹大王国在春秋中期被灭掉,秦始皇跟他们比都算是后来人。

在人类的历史中,消失跟存在的民族比例就像乐事包装里空气和薯片卡的比例一样。 按理来说,多年后的人们再提起犹太人时,应该只能说一句目前状况良好。 不过,犹太民族比较特别。犹太人为了不被迦南同化,就大大加强了犹太教信仰。 而在国家被灭亡后,犹太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公元115年,在最后一次反抗罗马帝国的起义失败后,犹太人完全进入了大流散时期。 罗马皇帝哈德良对犹太人进行了残忍的大屠杀。从此,几乎所有的犹太人都逃离了巴勒斯坦,流散到了世界各地。

但是,流散中的犹太人并没有被各地的民族同化,而是始终保持了自己的语言和宗教。 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中,各个封建主之间彼此隔绝、互不信任,而异教徒犹太人则显得非常可靠,是完美的商业媒介。 可是一个巨额异教徒、少数群体、唯利是图等特质的群体,是必然会受到歧视的。

在古代欧洲,犹太人被称为道德上的麻风病人。 虽然犹太人在商业上获得了巨额的财富,但其地位与贱民无异,欧洲大陆上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反犹思想。 在一次次的屠杀和排犹浪潮中,犹太人艰难地延续到了近代。

犹太人真正盼来一次希望是等到了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巨大进步,天赋人权在法国大革命后成为了共识。 在法国,犹太人第一次被赋予平等的公民权利。最终,拿破仑的军队把这种观念用物理的方法传播到了欧洲各地。 对于犹太人而言,法国就是他们民族的灯塔国。

可是在1895年,当赫茨尔看见声色俱厉地声讨犹太人的法国人时,他感到了真实的绝望。 只面上的歧视可以被抹去,但心里的偏离难以根除。 如果犹太人在首善之地的法国生存仍然如此艰难的话,他们想要活下去,就必须寻找一个地方,寻找一个犹太人不是少数派的地方。

犹太复国运动的兴起

1896年,赫茨尔写下了《犹太国:现代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一种尝试》一书,正式提出了建立犹太国的构想。 赫茨尔的想法与当时很多犹太人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当赫茨尔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进行沟通时,得到的反馈相当热烈。 差不多是:“老哥几个都还在,散落在各地而已。凭私客在东欧,德国的诺尔道,我都打点好了,就等你咔一下把旗帜举起来。赫兄,跟你聊天心里边敞亮了,知道为什么敞亮不?咱心里干净,心里就没自己,只有犹太复国大事业!”

1897年,在赫茨尔的领导下,首届世界犹太人大会在瑞士巴塞尔举行,犹太复国运动正式开始了。 然后摆在犹太人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要在哪复国?

当时的犹太人有三个选择:阿根廷、乌干达和巴勒斯坦。无论选哪,横竖逃不离通辽宇宙。 阿根廷的建议是美国人给的。19世纪末,美国曾向犹太人提议,他们可以在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上建国。 这片地的面积高达63万平方公里,足足十个半通辽,而且没有原住民,听起来简直是一块理想的选地。

可是,当赫茨尔去阿根廷实地考察以后,才发现这里没有原住民的原因了。 这里温度比通辽还低,风比通辽还大,气候比通辽还差。这破地方给三体人都不愿意要,所以阿根廷计划被放弃了。

第二个选择是带英在1903年给的。当时还没当首相的张伯伦提议说:“如果你们需要,带英可以在乌干达可一块1.3万平方公里的地给你,只要你给点钱就行。” 这个说好曾经让赫茨尔相当心动,因为乌干达土质气候都不错。 1904年,他亲自前往乌干达考察,然后就傻眼了。乌干达本地全是黑叔叔,犹太人过去以后跟他们交流可能会有点小困难。 而且,乌干达周围也全是黑叔叔。犹太人是靠商业立路的,赫茨尔觉得以20世纪初的条件,乌干达周围的黑叔叔们购买力可能也不太强。 因此也拒绝了乌干达方案。

所以,就只剩下一个选择了。对于巴勒斯坦,犹太人的心中一直有深深的情结,这是他们民族历史上唯一的精神故乡。 虽然他们已经离开了千年,但人不住土也亲。多年以来,犹太人中一直有巴勒斯坦回归运动,不断有人移民回到巴勒斯坦。 所以,在经过充分讨论后,犹太人大会一致认为,只有回到巴勒斯坦故土,犹太人才能获得幸福与安宁。

在犹太人大会上,赫茨尔当众朗诵了圣经中的一段诗:“耶路撒冷啊,我若忘了你,情愿我的右手不能工作。” 可是,犹太人倒也没有直接跑回巴勒斯坦建国,他们是看透了,不是活够了。 当时的犹太人地无一寸,兵无一个,想要去巴勒斯坦建国,第一件事就像小岳岳迎娶新垣结衣,有点难度。

所以,犹太人大会并没有指望自己,而是积极地联系各国元首,希望哪个大国能拉他们一把。 那么,整个世界上谁是十处敲锣九处有他,哪儿有事哪儿到的呢? 你直接报带英身份证得了呗。

大国的博弈与巴勒斯坦的分裂

地处于亚欧非三大洲交界处的中东地区民族和宗教成分极为复杂,就像是把迪丽热巴、古力娜扎、马尔扎哈、香格里拉、自然国巴、真壁沙织等复杂的要素掺和在一起,江湖外号西亚小江苏。 时间走到20世纪初期,曾经的堂堂大奥斯曼帝国已经就剩一口气了。谁能接盘奥斯曼的地盘决定了中东未来的命运。

然后,英国来搅屎了。 最早搅屎的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战以前,奥斯曼和英国的关系是很不错的。 但一战二战中的英国领导层素来以令人窒息而闻名。 一战中担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成功通过一系列辣眼睛的操作逼反奥斯曼,让他加入了德奥阵营,由此还产生了一个历史名梗——苏林国父丘吉尔。

德国被打垮后,奥斯曼免不了战败国的结局。 英国和法国早就对奥斯曼辽阔的领土垂涎三尺,尤其是英国,一直想把中东变成带英的第二个印度。 带英能从一个小岛国发展成日不落帝国,自然是有其过人之处的。在历史上,他有两个很厉害的长处。 其一,是带英无与伦比的搅屎能力。带英在把别人搞乱这方面有着异乎寻常的天分。 以带英的体量,想要一口吞下一大片土地是做不到的,只能等把敌人搅乱后见缝插针,你越混乱我越兴奋。 其二,是带英对殖民制度的完美应用。跟美国不同,带英是真的愿意认认真真地极雅头来研究殖民地的风俗人情和权力结构的。 在经营殖民地方面,带英不以蛮力取胜。远至印度的三邦土王,近至非洲与林的部落酋长,带英特别擅长跟各路地头蛇打交道,靠着花钱四两拨千斤,用最小的成本收货最大的利益。

而带英在观察了中东混乱的民族宗教状况后,那真是饿的狼碰见丈母娘,来得正好啊! 奥斯曼垮台以后,此时不搅何时搅? 带英很快就确立了对中东的处理原则:分化瓦解,以夷制夷。 英国和法国联合起来,在中东搞出了大量的新国家。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等国由此诞生。 英法为这些国家划分边界简直随心所欲,比如叙利亚南部边界的直线,就是一群英国人在手下弗里随手取直画的。 而创造约旦时,丘吉尔自己说:“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用一根钢笔创造了约旦。”约旦地图上有一个鲜明的锐角,这个锐角还被人戏称为丘吉尔之角。

在英法的瓜分下,相同民族的人被分裂到几个国家里,不同教派的人却被挤到一个政府中。 带英会在各地挑一个最反动的地方蛇扶植为领袖,因为这样会让这些人见人勾选的这头蛇只能甘心当带英的傀儡。 大量的部落首领被带英挑选出来,成为了国王。 原本在奥斯曼统治下尚属和平的中东,成功在带英的一番操作之下,身头林立,矛盾重重。 往根子上说,今日中东所有的乱局都是由带英导致的。

而对巴勒斯坦的处理,更是带英搅屎功力的完美体现。 1917年,正处于一战中的英国,为了争取犹太人的支持,同时也为了在中东掺沙子,由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对犹太人复国者联盟致信。 信中的主旨是一句话:“女王陛下的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愿尽最大努力促成其实现。” 这就是犹太复国史上著名的《贝尔福宣言》。 宣言一经发表,全球犹太人又是一阵意想不到的狂喜。他们的梦想终于得到一个大国的支持,所谓“龙腾虎斗彼岸花,带英给我一个家”。

可是,犹太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带英不仅把巴勒斯坦许给了犹太人。 早在1914年,带英为了让阿拉伯人帮助协约国肢解奥斯曼,向阿拉伯人承诺,一旦奥斯曼解体,英国将帮助巴勒斯坦在内的阿拉伯人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 而在1916年,英国又与法国签订了《赛克斯-皮科协定》,规定巴勒斯坦将来将由国际共管。 同一块地被带英许给了三个人,按理有个国家很大,他们也不至于被带英骗成这样。

1918年,英军占领巴勒斯坦全境。然后英国履行了三个协议中的哪一个呢? 答案是哪一个都没有履行。 带英把巴勒斯坦一分为二,以约旦河为界,东边成立了一个新的傀儡国家,名叫外约旦,而西边则由英国总督负责统治。

但是,自《贝尔福宣言》发布以来,受到鼓舞的全球犹太人就开始大规模向巴勒斯坦移民。 1917年宣言发表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过5万人。至1939年,犹太人数量已经超过40万,在巴勒斯坦形成了大规模的犹太人聚居区。 可是在带英和犹太人把巴勒斯坦安排的明明白白时,似乎有一群人的意见被忽视了。 巴勒斯坦不是无主之地,人有原住民呢!东西南北四条街,打听打听谁是爹!

冲突的加剧与以色列的诞生

在漫长的中世纪里,伊斯兰教要比基督教文明包容许多。 相比于在欧洲饱受排挤的犹太人,生活在中东的犹太人并没有被歧视,与当地的阿拉伯人相处融洽。 因此,相比于基督徒,穆斯林被很多犹太人认为是更友好的群体。 在德国的排犹浪潮中,甚至发生过犹太人跑进清真寺寻求避难的事情。

但是,当一群犹太人生称巴勒斯坦是自己的应许之地时,当地阿拉伯人就无法容忍了。 约2000年前,犹太人离开了巴勒斯坦。1300年前,阿拉伯人在此定居,从此再未离开过,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 当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听说犹太人生称巴勒斯坦是他们的领土的时候,大概是什么感觉呢?

众所周知,罗马正统东罗马,第三罗马俄罗斯。俄国正统在沙俄,沙俄正统金帐汗,金帐汗国是蒙古,蒙古正统在漠南,漠南正统克尔沁,克尔沁旗在通辽。 因此,罗马正统在通辽。

对于阿拉伯人而言,犹太人这种说法简直荒谬得不可思议。拿着两三千年前的传说来宣布巴勒斯坦是他们的家园,你这不坟头唱忐忑,拿鬼开玩笑吗?

《贝尔福宣言》发布后,除了全球犹太人云集响应外,深受犹太人影响的美国也第一时间表示支持。 受到英美两国的鼓舞,犹太人开始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 在20年的时间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社区、大学、教堂。 到1939年,犹太人控制的工业已经占巴勒斯坦的80%。其经营的商业对本地的阿拉伯人商业形成了严重的挤压和打击。 当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生存空间的矛盾搅合在一起时,阿拉伯人的愤怒可想而知。

从1920年开始,巴勒斯坦在10年内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排犹事件。 所有的阿拉伯人都被动员起来,犹太人、英国人和一些亲犹的阿拉伯人都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 面对着阿拉伯人的排犹暴力,犹太复国主义者则以恐怖袭击回敬。 事实上,从英国侵占巴勒斯坦以来,种族仇杀就成为了巴勒斯坦的主旋律。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可以列出对方犯下的一长串屠杀名单。

为了镇压局面,在四亿人口的印度不过驻扎了10万人的带英,在这只有125万人的巴勒斯坦,却驻扎了足足两万英军。 1936年,带英曾经尝试过斡旋,提议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各自在巴勒斯坦成立一个国家。 对于这个方案,犹太人热烈欢迎,而阿拉伯人则坚决拒绝。 对于阿拉伯人而言:“这本来就是我的家,你拿走分一半,这也叫打圆场?”

变化发生在1939年。 1939年,二战爆发。苏伊士运河的安全和中东的石油供应对英国极为重要。 此时的英国人认为,阿拉伯人是比犹太人更有价值的盟友。 因此,英国一改以前支持犹太人移民的态度,开始严格限制犹太移民,甚至说五年后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的同意,禁止犹太人入境。 英国人的这种态度等于变相宣布了巴勒斯坦将归阿拉伯人所有,搁置了当年贝尔福的承诺。 不过,带英在此刻玩起了文字游戏,对犹太人说:“我当初说要给你们一个民族家园,可没说是一个民族国家呀。带英给你一个家,没说你家里没有他。” 你永远可以相信带英。

但是,当时的犹太人已经不敢跟带英较劲了。法西斯正在欧洲大地上攻城拔寨,犹太人迎来了命运的至暗时刻。 当1945年二战的硝烟散尽,随着一个个集中营被解封,600万犹太人的命运被展现在了世界面前。 全世界都被法西斯的残酷震惊了。此时,各国对于犹太复国主义的支持有了猛烈回升,都倾向于帮助犹太人建立一个国家。

可是,这并不代表阿拉伯人会接纳他们。 1945年,罗斯福会见了沙特国王伊本·沙特。罗斯福提到了犹太国家的构想。 伊本·沙特对罗斯福说:“我也很同情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也赞成犹太人建立国家的设想。可是,既然德国残酷地迫害犹太人,战后就应该从德国划分出一块领土,让犹太人去那里建立国家,这符合反作付出代价的原则。阿拉伯人并没有迫害犹太人,为什么要割让阿拉伯的领土,让阿拉伯人为犹太人牺牲?” 伊本·沙特的话说得很实在,迫害犹太人是你们欧洲人做下的孽,哪怕把犹太人杀绝了也不是我们杀的,别特么来我家呀。

面对着阿拉伯人的不满,罗斯福表示:“你们要这么说的话,那话可就不能这么说了。” 事实上,阿拉伯人在二战后也做出了一让步,表示可以接受由英国专员、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组成的巴勒斯坦联合政府。 但是在政府和立法机构中,犹太人的比例不得超过三分之一。 阿拉伯人认为自己的让步已经够大,但犹太人对这个方案断然拒绝,表示只接受独立建国。 而阿拉伯人觉得,你这纯粹是燕超急霸弓,没有逼数。

二战后,更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来到了巴勒斯坦,本地的暴力冲突越来越严重,英国人越来越难以弹压。 而且,由于带英的首鼠两端,犹太人终于认清:跟带英这样的虫豸合作怎么能建好国家呢? 后来的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说:“英国人总对我们说,阿拉伯人可以制造很多麻烦,所以你们必须让步。因此,我们决定要制造更多的麻烦。”

从1945年年末开始,犹太人开始了对英国和阿拉伯人的一系列恐怖袭击计划。 巴勒斯坦冲突愈演愈烈。可是,战后的英国已经没有国力来维持镇压了。 1946年的大卫王饭店爆炸事件,犹太恐怖分子炸死92人。 至此,带英彻底丧失了统治巴勒斯坦的信心,于1947年2月宣布放弃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决定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处理。 至此,巴勒斯坦问题终于由阿、犹、英的三方问题变成了一个国际问题。

战争与和平

由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其基本原则是民族自决,即本地的命运要由本地的人民决定。 可是,面对着巴以问题,联合国有了灵活的道德底线,没有考虑任何巴勒斯坦人的想法,而是由各国代表在纽约进行站队:支持阿拉伯人,还是支持犹太人?

当时的联合国五常里,法国刚刚炸尸,中国正在打劫王震中,真正说了算的,只有英美苏三家。 英国公开的态度是保持中立,但实际上,英国的立场偏向于阿拉伯人。 因为英国自知实力不及,无法继续控制中东。要保持对中东的影响力,必须保持和阿拉伯人的关系。 在巴以问题上支持阿拉伯人,可能会让新成立的阿拉伯国家联盟允许英国继续驻军。

美国的态度则是支持犹太人。这种态度主要由美国国内的犹太财团推动。 从国家战略上说,中东各地的阿拉伯王国是带英的亲儿子,属于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状态。为了挤走带英,美国也要支持以色列。 而在英美各自支持一边的时候,苏联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来,苏联对于犹太复国主义是相当反对的,因为按照列宁的理论,世界上有阶级而无民族。而且,犹太复国很可能会拐走苏联犹太人。 可是在二战后,苏联对犹太人有了不同的看法。

一方面是犹太人自己的努力。自从犹太复国主义兴起以来,其组织就积极与苏联接触,努力地向苏联证明自己在西方世界中的影响力。 苏联或许希望能够通过犹太人这个窗口,改变自己在西方的形象。 另一方面,在二战以后百废俱兴的苏联迫切地需要休养生息,不愿意与美国产生矛盾。 苏联希望能够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态度,换取美国在欧洲的让步。 最重要的是,当时阿拉伯人在苏联眼中的形象相当负面。 因为阿拉伯人在二战中为了反犹,曾经和希特勒勾勾搭搭。 而且,当时还处于王国时代的阿拉伯诸国都是带英的干儿子,引进了共产党活动。 苏联认为,这就是一群帝国主义的封建走狗,早晚是入土挂件。 相比之下,犹太人社区是当时中东唯一一个共产党合法活动的区域。犹太人左翼政党实力相当强大,且非常亲苏,比阿拉伯人上道多了。 而且,在怼带英这件事上,美苏的利益高度一致。对于带英,他们打算苏联治标,美国治本,美苏合作治成标本。

基于此种考虑,慈父确立了基本原则:苏联将在联合国支持犹太人。 1947年,联合国开始讨论巴勒斯坦问题。在苏联代表葛罗米柯的坚持下,巴勒斯坦犹太人代表处打破联合国惯例,以非国家的身份参加了联大第二届会议。 1947年8月31日至9月1日,联合国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公布了调查报告。报告分为两部分:少数派方案和多数派方案。 少数派方案指的是阿犹双方组成联合王国,这个方案迅速被否决掉。 而多数派方案则形成了后来饱受争议的联合国181号决议。

根据多数派方案,1948年8月1日之前,英军撤出巴勒斯坦。最后,巴勒斯坦将被一分为二,各自建立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国家。 在该方案里,巴勒斯坦领土的43%,约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划归人口为80万的阿拉伯国。 领土的57%,约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划归人口为110万的犹太国。而圣城耶路撒冷则将被联合国直辖。 如果从人口上看,这个方案问题不大。但是,方案规定阿拉伯国内,阿拉伯人口占87%,而犹太国境内,犹太人口只占54%。 也就是说,总人数只有阿拉伯人一半多的犹太人,却在联合国神奇的划分方案下获得了更多的土地。 而且,巴勒斯坦肥沃的平原几乎全部被划给犹太国,阿拉伯人只得到了不连贯的山区。 这个方案制定者的偏心眼简直就是曹操追房,瞒不住了呀!

这个明显不公平的方案,却在美国和苏联的共同推动下得以表决。 在1947年11月29日的第二次表决里,美国统一了西方阵营,苏联统一了东方阵营。 最终该方案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的结果,竟然被通过了。

1945年,埃及、伊拉克、约旦、黎巴嫩、沙特、叙利亚和也门等七国在开罗成立了阿拉伯国家联盟,目的是为了阿拉伯国家的利益而斗争。 在阿盟看来,这个决议简直是扬言打压,卑鄙无耻啊! 决议通过后,几个国家代表激烈反对,集体退场以示抗议,但抗议无效。

联合国的决议结果传到了巴勒斯坦,两大族群的反应天差地别。 犹太人纷纷走上街头,舞蹈庆祝,而阿拉伯人群情激愤,聚集在一起抗议不公正的联合国决议。 可想而知,两天后立刻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暴力冲突迅速变为了种族仇杀。 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聚集起来,集中洗劫了犹太人的商店,炸毁了犹太人的公寓。 然后,犹太人开始袭击阿拉伯人的村庄和清真寺。 1948年4月10日,犹太极端分子发动了代尔亚辛村大屠杀,超过250名阿拉伯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儿童。 三天以后,阿拉伯人回敬以哈达萨医疗车队大屠杀,包括医生、护士和病人在内的78名犹太人被杀。

联合国决议并没有带来和平,反而让巴勒斯坦变成了一片修罗场。 决议通过后的前六星期,狭小的耶路撒冷中,每天都有46人因暴力冲突而被杀。 暴力的基因不仅存在于巴勒斯坦以内,更传导到了整个阿拉伯世界。 决议通过的八天后,阿盟的七个成员国首脑齐聚开罗,准备实施武装干涉方案。 如果联合国不能保持公正,那么阿拉伯人必须团结起来为巴勒斯坦而战。

在联合国决议通过后,英国丧失了管理巴勒斯坦的动力和兴趣。 虽然决议要求英军在1948年8月1日以前撤走,但英军在4月份就开始了大规模撤离。 随着英军的撤退,巴勒斯坦陷入了混战之中。除了本地人,从欧洲来的纳粹余孽和从全球各地赶来的犹太移民,大家纷纷带着武器来到巴勒斯坦共襄盛举。

日益严重的暴力冲突让犹太人高层忧心忡忡,他们在犹豫是否要在英军撤离后立刻建国。 以当时的情势,一旦宣布建国,可能会直接引来阿盟的武装干涉。 但如果不宣布建国,美国的态度已经因为阿拉伯人强烈的反对出现了明显摇摆。如果不能尽快建国,可能以后也没有机会了。

所以,1948年5月14日上午9点,最后一批英国人撤离了巴勒斯坦。 下午五点,犹太复国主义委员会在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举行民族会议。 复国主义的领袖本·古里安庄重地宣布,犹太人的国家在巴勒斯坦正式成立,国名叫做以色列。 以色列这个名字来自于犹太人古老的传说,它的意思是“与神搏斗”。 在本·古里安宣布建国以前,没有人知道犹太国会以什么名字命名。当以色列这个名字宣布后,人们都觉得这个名字再合适不过了。

战争的胜利与新的悲剧

再看那犹太人流着泪唱起圣歌,歌颂犹太人获得了自己的祖国。 但本·古里安明白,建国并不代表和平,他们势必会引来阿拉伯人的反扑。 他只是不知道,阿拉伯人会给他们多少时间。答案是不到一天。

1948年5月14日下午,以色列建国。 在当天,阿拉伯联盟即宣布不承认这个国家,并向它发起圣战。 实际上,刚建国的以色列外交上相当孤立,建国后的三天只有三个国家承认它。一个是拉美国家危地马拉,另外两个是美国和苏联。

5月15日,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四万军队从东北南三个方向杀向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正式打响了。 在长期的冲突中,犹太人虽然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但基本是游击队水平,没有多少像样的重武器。 而阿盟的各国军队则是正规军,有240辆坦克和130多架飞机,在武器和人数上占据显著优势。 开战之初,埃及和沙特军队沿着海岸线推进,迅速逼近了临时首都特拉维夫。 叙利亚、约旦和伊拉克军队从东跨过约旦河,猛攻耶路撒冷,轻松拿下了耶路撒冷旧城。 黎巴嫩军队从北进攻,很快逼近了重镇德加尼亚。

刚刚诞生的以色列此时微弱雷卵,据当时的军事专家预测,十天以内阿盟联军就会占领整个以色列。 这场战争没有明确的前线,巴勒斯坦到处都是犹太人游击队,危机时刻以色列甚至使用了麻雀战术。 当埃及军队杀至耶路撒冷城郊时,犹太人派小部队潜入后方,偷袭了埃军的一个据点。 最后大张旗鼓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切断埃军补给线。 昏庸的开罗政府信以为真,竟然真的让埃军撤军了。以色列实现了四两拨千斤。

但是,小技俩改变不了大局。 战争进行到6月初,以色列的局势已经是完败病居,崩不住了。 在开战以后,以色列代总统本·古里安致电联合国,表示以色列需要立刻停火。 美国代表要求联合国安理会紧急表决停火案,但是被英国反对。 在英国最终还是顶不住美苏的压力,最终同意停火。 1948年6月11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双方停火四周,同时各大国禁止向双方销售武器。

实力占优的阿拉伯人接受了停火决议,但他们很快就会领悟到中国的一句古话:“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这个决定生死的停火期间,以色列开始了紧急动员,要求全世界的犹太人来援助以色列。 而且,以色列发现自己并非毫无优势。

阿拉伯联军虽然是正规军,但是水平还处于中东大区优秀的匹配机制里。 他们的士兵作战很英勇,但缺乏训练和经验,军官素质尤其不足。 除了装备和人数优势外,阿拉伯人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强。 而从全球来援助以色列的援军,在战斗力上就和阿拉伯人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了。 基层战士,比如以色列空军飞行员卢莱纳特,是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军飞行员,常年与日军交火,有好招惹。 后来担任以色列总参谋长的拉斯克夫,是40年参军,44年跟着登陆意大利的英军老兵。 负责帮助以色列组织东欧犹太人回国参战的杰克旅旅长安东尼·索霍尔,军衔上校,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苏联英雄。 他是捷克人,之前在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服役,从基辅反击战打到解放波兰,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和列宁勋章。 而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组建装甲兵和炮兵的东欧犹太人,几乎都和苏联红军并肩战斗过。 当这群二战老炮们空降到以色列,阿拉伯国家的军队那真是近距离拉皮,开的傻眼了。

当然,光有经验解决人的问题也不行。以色列破切需要解决装备的问题。 以色列的钱娘子梅厄夫人当时在美国负责募捐。在犹太人集会上,梅厄夫人声泪俱下地对着同胞疾呼:“以色列在燃烧,犹太人在流血!” 面对着鲜花和掌声,梅厄夫人说:“掌声保不住以色列,战争不能靠演讲、宣言或泪水取胜,时间是关键,不然掌声就是空的,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无法坚持下去。”

梅厄夫人的演讲让美国犹太人慷慨解囊,足足为以色列募捐来8000万美元。 但是,有钱并不代表能买到武器。联合国决议要求各大国禁止销售武器。 以色列当时最主要的军火来源来自于一个特殊的渠道——捷克斯洛伐克。 在捷克买武器的原因是,斯大林已经意识到了以色列未来会产生的鲇鱼效应,想拉他一把。 另一方面,捷克斯洛伐克当时正在闹粮荒,迫切地需要外汇。而以色列的需求让捷克都挣麻了。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捷克向以色列出售了6000万发子弹、四万多支枪支、20多辆坦克和大量的军事物资。 这些物资相当昂贵,捷克卖给以色列的20辆坦克价格是法国新坦克的两倍多。 “可是你看你现在哪儿有坦克呀?你以前贵我也嫌贵呢,你要不要吧?”

靠着海外犹太人的大量援助和疯狂的氪金,在停战的一个月里,以色列的力量大为增强。 缺枪少弹的以色列军队已经可以为每个班配备一挺机枪。 同时,以色列规定17岁以上公民无论男女,一律接受军事训练,数万名新兵被充实到军队之中。 而在以色列紧锣密鼓地准备战斗的时候,阿拉伯人在干什么呢? 如何形容阿拉伯联盟的联军呢?跟他们一比,酸枣联盟都算是靠谱的。

当以色列从东欧大量获得武器时,阿拉伯联军也派出了自己的采购团。 可是,联合国的武器禁令对阿拉伯联军执行得很好。 阿盟的采购大臣去欧洲了一圈,只买了一些一战时期的破烂回来了,有一些甚至还逃到了苏联发向。 不过,要说阿盟的采购全无收获也是不对的。埃及法鲁克王朝的采购人员从欧洲回来后,武器没买回来多少,精办人倒是个个都成为了亿万富翁。 埃及送美人儿的手艺是真好。

而比缺乏武器更可怕的是,参战的几个阿拉伯国家是真的各怀鬼胎。 阿盟国家里最支持出兵的是约旦和叙利亚。他们之所以出兵并不是为了帮助巴勒斯坦。 约旦是为了占领海法港在内的巴勒斯坦的重地。无论是阿拉伯人还是犹太人的计划是,一旦地盘到手,立刻跟以色列议和。 叙利亚是为了侵吞巴勒斯坦北部的地盘。 伊拉克和黎巴嫩嘴上喊打喊杀,但根本没怎么出兵,完全是蹭场气氛组。 沙特被美国控制,不想出兵。至于埃及,当时腐朽反动的法鲁克王朝堪称中东小巴金。 1948年的他已经有出气没进气,本来根本不想出兵,是形势所迫才不得不参与。 所以,参战双方的心态也完全不同。阿盟各国以趁火打劫为主,是干着刑法的事,赚着佛法的名。 而以色列则是生死之战。从战斗意志讲就不在一个等级上。

在停火期间,阿盟各国对以色列的情况毫无警惕,反而争起了胜利果实。 联军盟主约旦国王阿卜杜拉要求把已占领的巴勒斯坦土地划给约旦,遭到各国的“一致”反对。 埃及政府白条了一船约旦购买的武器,遭到了约旦的疯狂弟子。 在耶路撒冷大教堂,阿拉伯士兵换上了神罚,每天忙着祈祷。巴勒斯坦的本地豪强与约旦唱起了对台戏。 各国之间,你说拳头没老吴大,我说花果这乌鸦。 总之就是:跟这群虫豸们在一起,怎么能打败犹太人呢?

第一次停火期限到了后,以色列发动了十日突击,直接夺回了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紧接着就是美国策划的第二次停火。以色列继续得到补充和休整,而阿盟军队却依然满汉不一。 1948年10月15日,以色列打破停火,恢复攻势,接连大败阿盟联军。 埃及军队被完全逐出了巴勒斯坦,退守西奈半岛的交通要道,防止以色列军队攻入本土。 而以色列工兵竟然找到了一条罗马时代的古道,经过紧急改装后可以允许装甲部队通过,一举靠着这条古道直插西奈半岛。 如果不是英美紧急插手要求以色列退兵,埃及军队几乎有被全歼的风险。 在战场形势一片大好之下,埃及政府最终于1949年2月24日与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议。 作为主力的埃及停火后,各国则鸟兽散。到1949年7月20日,以色列与叙利亚签订了停战协议,第一次中东战争完全结束。

当战争后硝烟散尽时,以色列发现自己的地盘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大大增加。 以色列不仅获得了联合国划给它的土地,而且还占领了阿拉伯人的6700平方公里的土地。 经过阿拉伯联盟的帮助后,阿拉伯人不仅没有获得公平,反而连已得的1.1万平方公里都没有保住。

在犹太人的占领下,无数的巴勒斯坦人成为了难民。 阿拉伯人大量地逃出家园,躲避战火和仇杀。以色列人拒绝他们回来,也不让他们取回任何财产。 在巴勒斯坦以外,大批的难民营建立起来。阿拉伯人声泪俱下地控诉犹太人夺走了他们的土地。 这种愤怒将传递到无限的远方。

而在以色列,新成立的政府将复国先驱赫茨尔的灵柩从维也纳迁回了以色列,安葬在了耶路撒冷城外的一座山上,以告慰他们民族的英灵。 经历了2000多年漫长苦难的犹太人相应而起。他们经过了无数的漂泊,无数的恐惧,与无数的屈辱。 今日终于获得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对着哭墙倾诉,要在这片伊甸园中,用手建造自己的未来。

欢笑与泪水,仇恨与幸福,无数的感情在这片土地上交织。 耶路撒冷,这座让数十亿人魂牵梦绕的城市,又一次成为了世界的中心。 但这座位见证了3000年来无数兴亡的城市,将用它的过去与未来证明一句话:你可以暂时获取胜利,却无法永远赢得和平。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