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odd-country

因为一封信,他去非洲当了一把气氛组【奇葩小国09】

非洲独立史以来最残暴,最荒唐,也是最滑稽的统治者——中非皇帝,博卡萨。

序言

博卡萨一世。

宣誓并承诺将全力以赴。

执行宪法。

中非帝国。

意外的邀请

1978年的某一天,一则消息传到了巴黎,中非帝国皇帝博卡萨即将举行加冕典礼,邀请全球各国国家元首前去观礼。

这则消息在巴黎除了引起法国的重视以外,还得到了另一个国家的重视,巴索切王国。

这个巴索切王国并不是真正的国家,而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恶作剧式的民间组织,跟飞天神面教差不多。

当时巴索切王国由十几个大学生组成,类似于地下学生会。

其中有个23岁的大学生叫迪迪埃,这个捣蛋鬼给中非驻法国大使馆写了封信。

信上说,尊敬的博卡萨国王,我是巴索切王国的国王迪迪埃。欣闻您将举行加冕仪式,向您表示祝贺。

祝贺之余,请问您为什么没有邀请我赴会,以当面向您示好呢?

本来迪迪埃写这封信也就是穷极无聊,开个玩笑。

结果没想到的是,几个月以后,他收到了中非大使馆的回信。

信上郑重邀请他和他的女朋友,也就是巴索切王国的国王和王后殿下,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出席博卡萨的加冕仪式。

迪迪埃这才意识到,玩笑开大了,搞出外交事故来了。

他赶紧回信解释,自己不是什么国王,只是个普通大学生。

但他没想到的是,无论他怎么解释,对方的态度都非常坚决。

在他费尽口舌解释这是个玩笑之后,大使馆还是回信说,迪迪埃先生,您别闹了,我们非常清楚我们邀请的是谁,伟大的巴索切国王。

请您准时赴宴。

1976年12月,23岁的大学生迪迪埃和他的女朋友,以国王的身份乘坐专机前往中非。

他们将要见到的,是非洲独立史以来最残暴、最荒唐、也是最滑稽的统治者,中非皇帝博卡萨。

博卡萨的背景与崛起

大家好,我是阿婆届的一名小学生,小约翰可汗。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博卡萨的故事,这是一个荒唐程度远远超越了我们讲过的刚果、冈比亚等非洲国家的故事。

博卡萨全名为让·贝德尔·博卡萨,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小树林,跟美国总统小布什有一曲同工之妙。

是人类历史上最后诞生的帝国,中非帝国的皇帝。

中非这个国家能在世界上有一点知名度,就是因为出了他这么个暴君,真是倒了八辈子的血霉。

中非位于非洲中部,是一个内陆国家,首都是班吉,其国土面积62.3万平方公里,是通辽的十倍还多。

2018年,人口约470万,比通辽多一半。

只不过,中非的国家体量虽然不算很小,穷却穷得让人落泪。

2019年GDP总量只有22亿美元,都不够中国人双十一一个小时的成交量。

人均GDP只有400美元,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而中非之所以这么穷,跟博卡萨是分不开的。

1921年,博卡萨出生在班吉河下游的一个村庄里。

他的出身其实很不错,父亲是当地的酋长。

但他那个村庄比较特殊,武德非常充沛,大部分的男人都是职业军人,由于战死的人太多,因此得到了一个很牛的雅号,叫枪毙之村。

博卡萨出身虽然不错,命运却不好。

中非一直是法国殖民地。

1927年,博卡萨六岁时,父亲因为跟法国殖民长官有冲突,被法国人就地正法。

一星期后,母亲因悲伤过度,殉父自尽,留下12个孩子,博卡萨是其中之一。

按照这个剧本,苦大仇深的博卡萨应该和法国殖民者是不共戴天了。

结果没想到的是,二战爆发后,博卡萨居然听从了爷爷的安排,去参加了自由法国的军队,没有任何心理障碍。

用我们东北话说,这种行为叫认贼作父。

博卡萨跟着自由法军南征北讨,屡立战功,还亲手擒获过一个维希法国的将军。

二战结束后,由于作战勇猛,博卡萨已经成为了一名很有经验的士官长,被授予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但是他运气不好,在二战结束后被调往亚洲,参加了法越战争。

这里就要展开讲讲这场菜到抠脚的法越战争了。

法越战争与博卡萨的命运

现在我们提起越南战争,想起的是美越战争。

实际上美越战争的起因是法越战争中法国战败。

二战结束后,法国想要恢复对越南的殖民统治,遭到了越南人民的激烈抵抗。

在中国和苏联的支援下,双方爆发了长达八年的法越战争。

当时的越南还不像后来美越战争中那么有战斗经验,在武器和军事指挥上高度依赖中国。

中国为越南派遣了很多军事顾问,其中级别最高的是那位连李云龙都惧怕的男人,陈赓大将。

哎哟,李达。

抗法援越战争给陈赓大将留下了很深的心灵阴影,因为这场菜鸡互啄的战争让陈赓感到十足无奈。

陈赓对越军的评价相当之低,说越军行动之迟缓,动作之不积极,军事太意料之外。

但他对法军的评价更低,他认为法军的战斗力还不如国军,时刻摆着一副挨揍的架子。

这话也是实话,全国解放后,从大陆溃逃的国军在缅甸和越南都成为了当地武装惹不起的存在。

有一天,陈赓指挥越军打一场伏击战,但是出发之前天下大雨,越军居然擅自决定延迟出发一小时。

陈赓听后,气得大骂越军将领一误战机。

结果不一会儿,战报传来,伏击战大获全胜。

原来法军也因为大雨延迟出发一小时,两边谁也没耽误。

陈赓后来在日记里写道,法军与越军只是一对绝妙的对手。

有了他,我得少活十年。

不过后来随着战争继续,越南一方逐步占据了优势。

1954年3月,在中国开国上将韦国清和越南武元甲的指挥下,越军发动奠边府战役,围歼法军主力一万多人。

此战法军一败涂地,两名少将引弹自尽,炮兵中将夏尔·皮罗用手榴弹自杀,堪称法莱西的耻辱。

此战过后几个月,法国就退出了越南。

但是没人会想到,奠边府战役中有个黑人小兵,将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的皇帝。

博卡萨在法军服役时赶上了奠边府战役,但是他居然毫发无伤,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全须全尾的回来了,而且还立了功,获得了英勇十字奖章。

他在次战中立了什么功不知道,但可见博卡萨不是一般人,确实很有精神。

可惜奠边府战役中的越军不够努力,如果当初击毙了博卡萨,中非人民得少遭多少罪。

从越南回来的博卡萨被召回了巴黎。

法军上级对他说,有一个新的任务在等待着他。

认贼作父与窃国

博卡萨做梦也没想到,他回到巴黎以后,等待他的人居然是戴高乐。

面对这位他追随多年的老领导,博卡萨当场就喊出了一声,爸爸!

他对戴高乐极其崇拜,终其一生都称之为我的爸爸。

他完全没有想过自己的亲爹是被法国人杀掉的,而是很开心的认下了戴高乐,做自己的野爹,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这是个代孝子。

戴高乐之所以要见博卡萨,是为了交给他一个任务。

他命令博卡萨回到中非,去组建中非的国家军队。

二战以后,非洲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戴高乐也知道大势无可逆转,但法国与英国不同。

英国从殖民地撤退是真撤,搞个蒙巴顿方案,搅和搅和也就撤了。

但法国则致力于保持对殖民地的影响力,从内政经济到军事司法上全面控制。

很多国家根本就是伪独立,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而博卡萨,就是法国派往中非的一枚棋子。

鉴于1960年中非就要独立,1959年年末,戴高乐派博卡萨去中非组建中非军队。

之所以选择博卡萨,是因为他的家族。

他是中非独立前的民族主义领导人,中非国父博甘达的外甥,更是中非第一任总统戴维·达克的表哥。

是这个即将诞生新国家的黄金国际。

博卡萨是前任领袖的外甥,是现任领袖的表哥,这个关系我总觉得有点眼熟。

后来我发现,这不就是唐高祖在隋朝的地位吗?

博卡萨堪称中非小李渊,也难怪他后来称帝了。

在法国和自家兄弟的支持下,博卡萨的军队组建工作相当顺利。

1963年,他被任命为中非军队参谋长,掌控军事实权。

但是随着权力的扩大,他与总统达克产生了冲突。

总统达克想摆一场鸿门宴把他干掉,但博卡萨先下手为强,在1966年元旦的凌晨发动政变,逮捕了总统达克,推翻了他的政府。

并且在凌晨3点50分发出广播,宣布改朝换代。

凌晨3点50分,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听广播。

博卡萨在广播里乱吼一气,宣布一个人人平等的时代到来了。

他的演讲非常凌乱,因为他压根就没准备施政纲领,后来不得不播放军乐来掩饰尴尬。

总之,1966年以后,中非进入了博卡萨时代。

暴政、腐败与加冕

怎么概括博卡萨对于中非的统治呢?

总的来说,虽然不能说是政通人和吧,至少也可以说是丧尽天良。

博卡萨首先宣布,他所在的政党是中非唯一的合法政党。

这个政党的全名叫黑非洲社会进步运动。

我也说不出这个政党的名字究竟奇怪在哪,但是它总给我一种达尔文狂喜的感觉。

博卡萨为了集权,除了自己担任总统外,还一个人兼任了国防、农业等14个部长,比冈比亚的贾瓦拉还狠。

对于其他的官员,博卡萨也要随时掌控他们的行动。

中非的电话很少,博卡萨为了随时给官员们下旨,要求官员们24小时开着广播,把国家广播电台变成了他的私人FM。

想找哪个官员,随时在广播里扣他。

但即使这样,博卡萨还是对手下不放心,他有事没事就调整政府班子。

最多的时候一年更换了六次内阁,好家伙,蒙博托才三个月换一次,他比蒙博托还勤劳。

除了搞官员外,博卡萨也生怕自己的形象不能深入百姓的内心,他让自己的头像遍布了中非每个角落,从纸币到邮票,从海报到报纸,甚至学生的练习册上都是他那张大黑脸。

经过一系列的集权之后,博卡萨说了一段话,这段话兼具双城记和1984的风格。

他说,我在一切地方,但在一切地方都没有我;我什么都看不到,但又看到了一切;我什么都不听,却又听到了一切。

总而言之一句话,博卡萨已经成为了中非的老大爷。

当然,在集权以后,博卡萨还是要回到本质工作上来的,捞钱。

博卡萨在捞钱的力度上丝毫不逊于蒙博托,他统治时的中非只有200万人,经济极其落后,矿产只有钻石和油矿。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博卡萨捞钱的欲望。

他掌权以后,全国最豪华的酒店、国有航空公司、国家最大的钻石矿和棉花公司、咖啡公司等企业全成了他的产业,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资本家。

蒙博托贪污公款是跟刚果议会定下了分成协议,而博卡萨的名言是,国库就是我。

给政府交税等于给博卡萨交税。

由于给企业定的税款太高,大多数企业都交不上来,博卡萨就命令财政部官员每天带着士兵去巡街,挨家挨户的收钱,交不上税的立刻拿下。

日本山口组收保护费都知道只要按月交钱,到他这直接每天一收,把羊毛往死里薅。

不过在捞钱这事上,博卡萨实践了与陆军战。

用他自己的话说,叫魔鬼的钱我都要。

黄鼠狼的钱要分,穷鬼的钱也不能剩下。

他规定,每个中非工人每月要给他上交85法郎的人头费。

好家伙,我大清都知道摊丁入亩了,博卡萨却完全不管。

如果交不上税也可以,服半年苦役就行。

幸亏那年头还没有器官捐献,不然博卡萨非得逼着中非百姓卖肾不可。

除了对本国人层层盘剥,博卡萨甚至连外国人都不放过。

他规定所有的外国企业在中非经营必须缴纳10%的佣金,还必须给博卡萨20%到40%的干股。

不过这钱也不白要,博卡萨入股的企业都可以获得在中非的垄断权。

博卡萨在捞钱的时候悄无声息,但在花钱上倒是非常大方,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他在中非拥有十几处皇宫和行宫,每个都按照法国的皇宫标准修建。

他承认的老婆有16个,儿女有55个。至于没编制的临时工那就更多了。

在这个世界上最穷的国家里,博卡萨的儿女们过得都和他一样穷奢极欲,经常坐着私人飞机往返于各大行宫之间。

他曾经喜欢摄影,各种高档照相机就买了300多个,更不要说其他的奢侈品收藏了。

除了在中非本土,他在欧洲和南美还拥有至少25处豪宅,在瑞士银行的总款超过10亿美元,成为了整个非洲首屈一指的富豪。

如果仅仅是捞钱倒也还能忍,毕竟非洲没有几个统治者不捞钱。

但博卡萨的恐怖在于,他不仅捞钱,他还残暴。

早在的法发动政变时,班吉的外交官发出的急电里,就认为博卡萨有严重的心理变态倾向。

在博卡萨的皇宫里,供养着各种猛兽,包括狮子、鳄鱼等。

博卡萨的一大爱好就是用自己的政敌喂狮子,看人徒手和狮子搏斗,而且有多重渠道的证明他喜欢吃人。

和乌干达总统阿明并列为非洲两大吃人魔王。

除了拿人喂狮子外,博卡萨还在中非恢复了从砍手到凌迟的全套肉刑。

1972年7月,他曾经乱吼着冲进监狱,自己亲手用砍刀杀死了50名犯人,并热衷于指挥手下虐待犯人,以此取乐。

博卡萨的行为已经脱离了暴君的定义,这完全就是精神疾病,是严重的心理变态症状。

有人好奇,博卡萨这么残暴,难道就没人反对他吗?

中非国内反对博卡萨的行动从来没有停过,但博卡萨每次都能逢凶化吉,因为他虽然变态,脑子却不笨。

他知道中非国内的人民无论怎么压榨都可以,只需要讨好那国最重要的势力,法国。

讨好法国与加冕典礼

博卡萨虽然是中非的国家元首,但他至始至终保留着自己的法国国籍。

他对法国政局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国内。

1973年,博卡萨给时任法国国防部长德斯坦送上了两颗巨大的钻石。

这笔投资非常成功,一年以后,德斯坦就当上了法国总统。

除了送礼外,他还多次邀请德斯坦来中非的国家公园里打猎。

据说德斯坦曾经在中非亲手击毙数十只大象,跟博卡萨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称他是自己的朋友与家人。

不过,令博卡萨没想到的是,最终推翻他统治的,正是他的家人德斯坦。

给法国人送礼从来没有好果子吃,当年卡扎菲也给萨科齐大把塞钱,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法国人从来都是吃硬不吃软。

巴基斯坦人说,印度人唯一能听懂的语言是枪炮。

那么法国人唯一能听懂的语言是什么呢?

是德语。

博卡萨对法国的跪顺是全方位的。

他不仅认戴高乐是自己的爸爸,更是作为一个精法,极其崇拜那个意大利人,拿破仑。

虽然博卡萨自己连一星半点的好事都没做过,但他还是认为,只有两个人配得上拿破仑的称号,一个是博卡萨,一个是拿破仑本仑。

虽然管的军队都不到一个师,但他还是于1972年晋升自己为元帅,管着上百名将军,宣布自己是中非的拿破仑。

如果拿破仑泉下有知,知道将来有这么个玩意说是自己的化身的话,估计得从荣军院里爬出来发表个声明,说明一下粉丝行为不要上升到偶像。

在博卡萨的统治持续十年后,1976年,他终于走火入魔,将自己一生的丑剧推向巅峰。

1976年12月4日,博卡萨在广播中发表声明,宣布将中非的共和制改为帝制,成立中非帝国,自己为中非皇帝博卡萨一世。

消息一出,全球一片哗然。

但博卡萨有恃无恐,因为此时正是法国和博卡萨的蜜月期。

博卡萨把中非所有的油矿都交给了法国,帮助法国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和核电事业。

所以法国对他的称帝行为根本不反对,甚至还表示支持。

博卡萨称帝时,中非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经过他多年丧心病狂的盘剥,中非各种资源产量都大幅下滑。

政府已经四个月无法给公务员发工资,但即使这样,博卡萨还是坚定的决定,他要办一场加冕典礼。

因为拿破仑曾经加冕过,所以他这个非洲拿破仑也不能差。

他命令中非的财政部长一定要倾尽国力,来办好自己的这场加冕典礼。

而这,也就是我们开头讲的法国大学生恶搞事件的起因。

博卡萨将这场加冕典礼设置在1977年12月4日。

在举办典礼之前,他向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4000多位名流发出邀请。

但是由于博卡萨在国际上已经人见狗嫌,没有一个国家的元首愿意来出席他的加冕仪式,全都让外交官代替。

而我们开头提到的大学生迪迪埃,居然是唯一一个愿意出席典礼的国家元首。

中非大使馆并非不知道他是谁,但是为了凑数,还是坚决的把他邀请到了中非,给他穿上了华丽的礼袍,享受了一把国家元首的待遇。

反正本国的泥腿子们也不懂帝礼,可能真的以为他是哪个国家的元首,当个气氛组也够了。

虽然从统治者的角度,博卡萨给拿破仑提鞋都不配,但他的加冕典礼完全是拿破仑加冕的加强版。

拿破仑有的他有,拿破仑没有的他也有。

为了这场典礼,博卡萨重金修建了一条博卡萨大道,还定制了几个自己的巨型同志雕像,修建了一座凯旋门,重新修饰了班吉药厂。

为了运送外宾和物资,中非政府包下了22架专机。

飞机从法国空运来四万瓶葡萄酒、22吨香槟。

从荷兰和澳大利亚空运来了25000束鲜花和100多公斤花瓣。

还从欧洲购买了80辆奔驰汽车以及200辆宝马摩托车,还进口了数百匹良马。

从法国诺曼底购买了2000米的明贵地毯。

典礼的乐队由法国海军友情赞助,宴会的厨师从巴黎最豪华的餐厅请来。

为了这场典礼,博卡萨放下了一切政务,他亲自乘坐专机去巴黎定制自己的服装。

为了达到自己的行头,中非耗费了13000克钻石,其中最大的一颗重达138克拉,由巴黎最好的钻石工匠打造。

博卡萨的镀金王座重达两吨,一件九米长的巨型天鹅绒黄袍上面镶有78万里珍珠和上百万里水晶球。

1977年12月4日仪式当天,班吉街头所有的破烂房屋全都被遮板遮住,城中的乞丐早已被赶出城外。

200名骑兵作为开路先锋,他们的穿戴和拿破仑时代的骑兵完全一致。

再之后,1200辆宝马摩托车组成的摩托车车队,为博卡萨的御撵开道。

香槟的皇家马车豪华程度超越了英国女王。

皇家马车之后是数百辆豪华轿车,上面乘坐的是中非和世界各国的达官显贵们。

车队上都刻着中非帝国的标志飞鹰。

整个队伍浩浩荡荡,盛况空前。

车队慢慢走过了这个世界最贫穷国家的首都,走过了食不果腹、瘦骨嶙峋的中非百姓。

在这个人均收入只有80美元的国家里,博卡萨成功举办了一场20世纪最豪华的典礼。

上午九点,加冕大厅里座无虚席。

众人注视着博卡萨的2米半的黄金飞鹰宝座。

皇帝宝座旁边是由四个金柱环绕的王后宝座。

旁边一个小小蓝色丝绒方凳是为皇太子小博卡萨准备的。

这个孩子是博卡萨的幼子,年纪两岁,当时官至中非的海军上将。

上午十点,典礼准时举行,博卡萨出场。

在中非的酷热中,12名军官托举着他长长的天鹅绒黄袍。

博卡萨坐定,礼炮鸣响101次。

将军托举着金镶钻的皇冠和两米多长的权杖。

博卡萨接过来对上帝宣誓,感谢上帝赐予他的权力。

沉闷的典礼后是答宴宾朋,巴黎的名厨大显身手,为博卡萨定制了高达1米5的巨型蛋糕。

宴会现场华灯高悬,空运来的鲜花香气扑鼻,当天还燃放了烟花,宾主尽欢。

宾客们回到了为他们准备的豪华酒店里,而博卡萨在酩酊大醉中满意的结束了自己称帝的第一天。

现场有人问,这样的盛会是不是太过奢侈了?

来参加典礼的法国合作部长说,凭什么只抨击中非的加冕典礼,而不去谴责英国女王的登基典礼呢?

覆灭与结局

博卡萨说,他成立中非帝国举行加冕典礼,是为了让中非得到世界的尊敬,让中非人民站起来。

果不其然,在他加冕后,效果立竿见影,中非人民立刻就躺下去了。

博卡萨的加冕典礼总共花费了超过3000万美元。

在他举办完典礼之后,中非财政完全崩溃,对外债台高筑,国库里只剩下了5万美元。

公务员工资停发,大学生的奖助学金也没有了,整个国家已经无法运转。

为了挽回财政,博卡萨决定再狠薅一把羊毛。

他宣布公务人员工资停发几个月,向全国预征三年税收。

过了几天,他又宣布,中非全国人民集体加入他的黑非洲社会进化运动党。

这当然不是他要学赫鲁晓夫搞全民党,其目的在于,他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党员,每人都必须缴纳一大笔党费。

除此之外,他还让王后开了一家服装厂,要求全国的学生购买王后家的制服,每件标价20美元,相当于一个教师的月薪。

如果哪个学生不买,就开除学籍。

博卡萨没有意识到,被他盘剥十年的中非人民,早就已经是吃饭靠大树,身身披宽布,早就已经是油尽灯枯了。

再对他们征税等于对着石头刮油。

终于,1979年1月,忍无可忍的中非人民发动大罢工,上街抗议博卡萨的暴政。

博卡萨命令军队扫射游行人群。

4月,首都班吉的学生们抗议博卡萨的天价校服。

博卡萨命令军队抓捕并残杀了100多名学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儿童。

博卡萨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全球公愤,各国纷纷停止了对中非的援助和援建。

1979年是国际儿童年,当年5月,国际特赦组织拿出了博卡萨杀害儿童的报告,全球的谴责之声如海浪一般袭来。

舆论压力下,连法国人都不敢再支持博卡萨了。

1979年9月19日深夜,在总统德斯坦的命令下,法军在中非策划了索玉行动。

被博卡萨推翻的前总统达克获得了法国支持,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中非帝国,宣布废除帝制。

消息宣布后,中非上下举国欢腾,人们纷纷上街拉倒了博卡萨的雕像。

博卡萨的马车成为了孩子们的玩具。

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在一夜之间崩塌了。

博卡萨被推翻时,他正在利比亚出访,和卡扎菲和乌干达总统阿明把酒言欢。

政变发生后,他立刻要求卡扎菲对他进行政治庇护。

结果没想到,卡扎菲翻脸比翻书还快,干脆利落的拒绝了他,堪称塑料兄弟的代表。

博卡萨向各国申请政治庇护,结果全球各国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纳他。

在非洲,连蒙博托都嫌弃他的名声太臭,不愿意接纳他。

如瑞士等国,还在拒绝他时对他进行严厉谴责。

无处可去的博卡萨最终只能再去投靠法国人。

在法国压力下,科特迪瓦总统捏着鼻子答应了接纳他,条件是他永远不再摄政。

但博卡萨虽然大势已去,却依然贼心不死。

他居然异想天开的认为,他丢失统治权只是因为法国总统德斯坦不支持他。

他在流亡期间写了一本回忆录叫我的真理,其中有18页内容是单纯的痛骂德斯坦。

1982年,科特迪瓦当局把博卡萨驱逐出境,博卡萨只能迁居巴黎。

1986年,中非政局发生变化,总统达克被军阀安德烈·克林巴推翻。

克林巴是博卡萨旧部。

此时博卡萨居然异想天开的认为,自己回到中非,克林巴和中非人民就会支持自己复辟。

看来他晚年确实已经病得不轻了。

1986年10月23日,博卡萨带着老伴孩子,乘飞机从罗马潜返回到中非首都班吉。

他在飞机上就被人认出,乘客们惊恐的说,博卡萨回来了。

飞机降落后,他预想的欢迎并没有出现,而是一下飞机就立刻被逮捕。

1987年6月6日,包括现总统克林巴在内的当年旧部纷纷出庭作证。

博卡萨以杀人罪和侵吞公款罪被班吉法院判处死刑,没收所有个人财产,剥夺终身公民权。

博国鉴于他此时已经年近七十,加上克林巴还是顾及老领导的一些面子,中非政府于1988年对博卡萨进行减刑,改为终身苦役。

1993年,克林巴下台,72岁的博卡萨获释,在法军的保护下驱逐。

这个曾经的亿万富翁被剥夺了一切财产,晚年只剩下了法国每三个月给他发放的法军上校退役金。

1996年11月3日,博卡萨因心力衰竭去世,结束了自己荒唐又可耻的一生。

尾声

中非三大暴君中,刚果蒙博托、中非博卡萨、乌干达阿明,这几个人虽然都看到了自己政权的垮台,但却每个都是善终,真是老天爷不开眼。

博卡萨生前也是个体面人,大家配一副棺材走吧。

建议把配打在公屏上。

博卡萨死后,中非也依然没有获得稳定和繁荣。

内战、政变和贫困始终围绕着这个国家。

直到2021年,选举争端导致了内战,让反对派武装包围了班吉。

中非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还是一句鸡毛。

中非是非洲多年乱象的一个缩影,内战、暴政、政变似乎是非洲政治永恒的剧本。

但这锅并不能怪到非洲人民身上。

古人讲,时势之易,必有忠信。

非洲人民并非选不出好领袖,但帝国主义殖民者绝不允许他们的存在。

如刚果国父卢蒙巴、中非国父博甘达等民族主义领导人,都是道德高尚、意志坚定、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优秀领导。

但帝国主义奸之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两位国父都死于帝国主义的谋杀。

殖民者需要的是一个能为个人利益,毫不犹豫出卖国家的买办政权。

只有最心甘情愿卖国的人,才能获得帝国主义的支持。

所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20世纪的非洲历史就是帝国主义将高尚者粗鲁带进,让卑鄙者幕后而贯的历史。

更显赫的是,很多非洲国家本就没有国族认同,帝国主义在划分国界时随心所欲,非洲和中东很多国家的国境线就是平直的直线。

是因为殖民者在划界时直接以经纬度为标准,丝毫不想考虑山川地理、民族文化。

众多差异极大的群体被捏合到一个国家里,这本身就是矛盾的种子。

而在买办领袖的统治下,这些国家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稳定的形态,只会长久的混乱贫穷下去。

越是这样,非洲各方势力就越需要帝国主义的支持,就得出卖更多的资源给殖民者,对百姓更加敲骨吸髓。

博卡萨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他根本没有统治一个国家的能力,却被法国推出来,硬生生的控制一个国家的政权。

他在十几年的胡作非为中,背后都有法国的影子。

通过他,法国在中非赚的盆满钵满,攫取了大量的自然资源。

法国不允许非洲稳定,因为混乱才给了他们下手的机会。

博卡萨是个小丑,但那些进行道德谴责的欧洲绅士们更绝非无辜。

历史会记住他们。

博卡萨在中非犯下的每一条人神共愤的罪行,早晚都将成为这些绅士们永难洗刷的耻辱。

我是小约翰可汗,每周讲一个吹逼小故事,感谢大家的三连,我们下期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