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odd-country

偷袭救不了阿根廷老铁【奇葩小国17】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里根政府就马岛战争的危机决策与外交战略》忻怿 《从马岛战争看英美特殊关系》孙佳佳 《马岛战争起因再探》英美阿外交错觉 《从阿根廷角度看马岛战争的原因》任柳佳 《马岛战争中英阿战略决策探析》王文峰 《马岛战后的阿根廷政局》杨仲杰 《邓小平与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的几场较量》 《马岛战争启示:阿根廷为何会败?》朱磊 张根亮

上帝之手与复仇之战

1986年6月22日,墨西哥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阿根廷对阵英格兰。比赛进行到下半场第六分钟,马拉多纳成功打进一球,让阿根廷成功1比0领先英国。

但是在马拉多纳进球后,他的队友却没有第一时间过来庆祝,因为在场的很多人都看到了这粒进球的问题,它是被马拉多纳的手打进的。

所以当时阿根廷的队友们跑过来对马拉多纳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手球了吧?”

马拉多纳生怕被裁判看出自己的心虚,他立刻对队友说:“你别管,接着奏乐,接着舞。”这就是世界足球史上著名的“上帝之手”事件。

由于在场的主裁和边裁都没有明确看到马拉多纳手球,所以这粒进球最终被判定有效。在场上的人争执的时候,千里之外的阿根廷已经一片欢腾。

马拉多纳在这场比赛后彻底封神,成为阿根廷的国家英雄。

对于阿根廷而言,1986年的世界杯冠军是谁不重要,但赢得这场和英国人的四分之一决赛,很重要。

因为在这场比赛的四年以前,在南大西洋,发生了一场“马保国反杀年轻人”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硬核阿普主小约翰可汗。

奇葩的阿根廷

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临大西洋,人口约四千万,面积达278万平方公里,足足相当于46个同僚。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约老师,46个同僚的国家算小国吗?”

这里我解释一下,我的小国系列里小国的定义标准:首先,它地盘有中国大吗?没有。那么它是小国。如果地盘有中国大的话,它人口有中国多吗?没有。那么它也是小国。

所以从这个定义上讲,阿根廷毫无疑问属于小国。

在中外互联网上一直有一个传说,就是世界上有两个国家是从发达国家倒退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是南非,一个是阿根廷。

其实这是个谎言。南非和阿根廷从来都不是发达国家,他们的科技、工业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比发达国家差的远。

发达国家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概念。而阿根廷的情况比较特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说:“世界上只有四种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日本和阿根廷。”

日本是个极特殊的奇葩经济体,阿根廷的奇葩程度比日本只高不低。简单的说,它是拿着一个金碗在要饭。

阿根廷几乎是世界上最适合发展第一产业的国家,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不仅农业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也相当丰富。资源多,人口少,这样的国家居然没有富起来。

在历史上,阿根廷只有一战前有过短暂的黄金年代,靠着向欧洲卖农产品发了笔财。但两次世界大战后,阿根廷经济就进入了心电图模式,经济增长率上上下下,任何发展势头都很难长期保持,三年亏两年赚是常态。

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阿根廷的政治局势高度不稳定。左翼、右翼、民粹、军头轮流上台,经济政策动辄180度大转弯,没有执行任何稳定长久的经济计划。

本来阿根廷这种局势放在拉美,那是“管西天借一叫驴”,大家都一样。但是阿根廷一路跌跌撞撞的走到了80年代,却搞出了一个世界级的大新闻。

因为80年代,阿根廷迎来了一个很“支棱”的领导人——加尔铁里。

加尔铁里的奇葩外交

加尔铁里,美国的“带孝子”。1976年,阿根廷第N次发生军事政变。军政府上台后,加尔铁里是军政府的忠诚追随者。由于他心中只有一个太阳,因此工程兵出身的加尔铁里居然被一路提拔为陆军司令,并于1979年政变当上了总统。

加尔铁里上台后,面对着严重衰退的阿根廷经济,实行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俗称“休克疗法”。效果立竿见影,很快就玩崩了阿根廷经济。

对于加尔铁里的内政,后世没有太多的指责。毕竟一个军政府总统,你能指望他在经济上有什么建树呢?加尔铁里能有什么好心眼呢?

后人所谈论最多的,是加尔铁里的外交。在国际外交史上,对外教行为有很多种类划分,比如穿梭外交、里岸外交等等,而加尔铁里式的外交,我愿意称之为“孝子外交”或“没屁数式外交”。

拉美作为美国的后院,一直是美国要笼络的对象,阿根廷自然也不例外。1981年,加尔铁里出访美国。美国总统里根给了他超规格的接待,大小官员盛赞加尔铁里是“一个伟人”。

加尔铁里当时在国内疯狂镇压反对派,逮捕共产党,里根非常满意。在首脑会晤的时候,里根非常肉麻的称赞加尔铁里的国内政策。

加尔铁里被吹的晕晕乎乎,头脑一热说了一句:“我是美国人民的儿子。”

一个阿根廷总统,说自己是美国人民的儿子。疯狂大笑了家人们。

但加尔铁里有意思的是,他作为一个疯狂反共的右翼领导人,他在站队美国的时候居然还想勾搭苏联。

阿根廷是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在加尔铁里的批准下,阿根廷出口了大量的粮食到苏联。他认为自己可以靠着这一招,跟老大哥搞好关系。

既然美国支持,苏联也不反对,同时阿根廷跟法国、德国等国的外交关系也不错,加尔铁里的自我感觉相当良好,觉得自己的外交环境简直就是“拉美小印度”。两大帝国伺候我这一个人,这福气还小得了嘛?

但是,加尔铁里的“孝子外交”并没有效来什么实惠。80年代初,美国开始用货币政策收割拉美的韭菜,加尔铁里并没有因为“认贼作父”而免于这一刀。

1981年,阿根廷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通货膨胀率高达600%,GDP下降11%,制造业产值下降22%,大规模的罢工和游行让加尔铁里政权摇摇欲坠。十几个反对党大有联手批斗的态势。

一般的政府领导人遇见这种情况,基本是没辙的。但加尔铁里很幸运,他有一支强心剂,可以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使用。他认为,现在到了该打马岛牌的时候了。

马岛:阿根廷心中最柔软的部位

马尔维纳斯群岛,阿根廷人心中最柔软的部位。多年以来,很多人评价马岛战争,都是加尔铁里为了转移矛盾而挑起战争,没事找事。

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全面的。加尔铁里想转移矛盾不假,但马岛问题绝对不是没事找事。

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美洲大陆东南,距离阿根廷海岸约500公里,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分之一T。

马岛的历史是一笔烂账,总之就是阿根廷和英国都觉得应该属于自己,但实际控制在英国手里。

早在加尔铁里上台之前,阿根廷政府和民间就对马岛进行了数年如一日的碰瓷。今天派人插个旗,明天跑你两块土,企图用“香肠战术”逐渐进入马岛。

英国人对此的反应是:强势围观。

马岛对于英国的意义和对阿根廷的意义根本不是一个概念。绝大多数英国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1万多公里的天边还有这么一个小岛。

因为马岛相当之荒凉,1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只有几千个居民。当时英国人调侃马岛时说:“福克兰群岛对英国的重要性,还不入英超联赛上的一颗球。”

这就是不考虑他人感受了。阿根廷朝思暮想的“女儿”,在带英那里连个球都不如。

带英对马岛一直不太在乎,对于阿根廷的领土要求,带英虽然不愿意给,但也觉得可以谈。对于阿根廷持续的碰瓷行为,带英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982年3月,阿根廷当局派了一群人,假扮成收废品的,登陆了马岛以南的南乔治亚岛。带英在马岛唯一的军事力量是一艘破冰船。这艘破冰船在阿根廷登岛后过来看了一眼,然后就打到回复了。

带英的懦弱给了加尔铁里自信,他认为带英就是一栋破房子,自己踹上一脚,就能把马岛收回来。

恰逢80年代带英军事收缩,把驻扎在马岛的这最后一艘破冰船都给退役了。这个小伎俩成功勾引到了加尔铁里。

“知道你在等我,想让我闯入你的马岛对吧?”

如果放在以前,加尔铁里可能不会铤而走险,但1982年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走向战争

阿根廷的国内压力说过了,加尔铁里迫切的需要转移矛盾。但当时拉美各国里跟阿根廷有矛盾的只有智利。不过智利的皮大爷切特是美国父死子笑的“真儿子”,不是加尔铁里这种“自干儿”。

而且智利跟阿根廷是邻国,打起来也不好收场。所以加尔铁里觉得:“南美邻国我惹不起,我还是打个五常吧。”

加尔铁里这种脑回路是怎么形成的呢?因为1982年的英国给人的感觉是:“哟,这不带英嘛,几年不见这么拉了?”

带英自二战开打就是一个江河日下的状态,到了80年代,海外殖民地几乎全丢不说,带英曾经引以为傲的海军也已经缩水的不像样子了。

带英海军弱到什么程度呢?弱到阿根廷都认为自己可以和他掰掰手腕了。

那海军弱到什么程度呢?两艘不到两万吨的轻型航母,一艘服役近40年的竞技神号,由于太旧准备卖给印度;一艘无敌号航母倒是比较新,但是带英也养不起了,马上准备卖给澳大利亚。如果这两艘航母成功出手,英国海军就进入了没有航母可用的地步。

相比之下,阿根廷拥有一艘二战期间生产的二手航母,本来由带英生产,经过荷兰倒爷到了阿根廷手里。这艘航母叫做“五月二十五号”。

同时,阿根廷空军由美国人一手训练,装备了大量法国飞机和导弹。加尔铁里认为,阿根廷军队虽然弱于英国,但是也能打两下,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而且更重要的是,阿根廷政府集体认为,英国不会出兵。

阿根廷认为:一来,马岛不是英国的核心利益。英国一直以来对阿根廷的碰瓷都是“闭目待垂”的状态。二来,美国的里根老“炸男”三番五次的暗示自己,坚持门罗主义,美洲的事让美国来解决,美国不允许欧洲插手美洲事务。

阿根廷看看英国那拉胯样,再看看美国真诚的样子,觉得梭哈这一把完全没风险,带英最后应该也就是外交抗议一下了事。

所以,根据加尔铁里的指示,阿根廷军方制定了一个收回马岛的计划。本来这个计划准备在9月份实行,因为等到9月份,带英的航母已经卖了,阿根廷新订购的武器也到货了,到时这个哑巴亏英国人“不吃也得吃”。

但是加尔铁里最大的失误是,他把这个计划提前到了1982年的4月份。原因有两个:一是希望能到5月份的阿根廷国庆上献礼,二是加尔铁里自己认为,他这个政权未经得能挺到9月份。

不过,虽然加尔铁里很有自信,但开战毕竟是一件大事。因此加尔铁里的梭哈之前,还是通过外交渠道暗示了一下英国。

在马岛战争开始前,阿根廷外交部向英国表态:“马岛问题不能再拖,阿根廷将用自己的方式收回马岛。”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对马岛有欲望也是人之常情,我一直在克制对马岛的喜爱,现在,我想闯入你的马岛。”

带英的反应是什么呢?带英没有反应。

因为带英虽然跟阿根廷有领土争端,但两国关系并不差。英国并不认为阿根廷真的会采取这么极端的方式,并没有理解阿根廷的暗示,只剩下加尔铁里和空汽,逗着都有。

既然带英没有反应,加尔铁里觉得:“你不说话就是默认了。”

1982年4月,阿根廷正式出兵,准备现在就把英国狠狠的“办了”。

兵败山倒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海军的三千多人发动偷袭,登上马岛。岛上的英军有多少人呢?200人。

这场夺岛战争进行的如何呢?对此,通过韩国日报社报道到:

一个是不带感情强交史,一个是没屁硬挤要知识,进攻如卢本伟刀上卡布奇诺,十拿九稳;劝降似孙笑川自夸柔雅随和,玉音放送。呼啦啦赵四的走位,论气质独盖象牙山;哥仨仨阿胶说唱,上选秀保送决赛圈。这边是阿军进攻,格斯拉血虐皮卡丘;那边是英军防守,郭敬明挑衅甄子丹。今日是兵败山倒,王思聪对线周可亮;明日如命拳一谢,胖猪猪来到花农前。三千打二百,重庆女王见证皇喜;二百打三千,斯巴达人闻尔胆寒。

总之,这场战斗虽然称不上是喋血鏖战,至少也可以称得上是和平解放。岛上的英军不是傻子,看到阿军规模就很顺滑的投降了。这场战斗只导致阿根廷一人阵亡,英国一人受伤,基本打了个寂寞。

英军投降后,阿根廷也没有为难他们,派了个飞机把他们礼送出境了。

收复马岛的消息传来,阿根廷像炸了锅一样举国如狂。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数万人走上街头开始游行,只不过与以往不同,这次是支持政府的游行。

加尔铁里一夜之间从人人喊打的独夫,变成了全民族的光荣与骄傲。13个反对党发表联合声明,停止一切反政府活动,支持加尔铁里。在首都的广场上,加尔铁里对着狂欢的人群挥手示意,引来一阵又一阵的欢呼。

加尔铁里政权所面临的所有危机,都随着国家主权的收回而烟消云散了。胜利似乎来的太容易,但是大西洋的另一边,英国的反应就是另一个极端了。

马岛沦陷的消息传来,迅速占领了英国所有媒体的头版头条。“Shame”的词汇充斥了英国媒体。撒切尔夫人立刻宣布与阿根廷断交。

撒切尔夫人给里根打电话,让里根要求加尔铁里收兵,撤出马岛。

结果里根的电话打到阿根廷,加尔铁里喝的舌头都大了,并且在电话里表示绝不撤兵。

加尔铁里认为自己好不容易靠着马岛来解决自己国内的危机,这是想睡觉来枕头。但他不明白的是,此时此刻,带英也需要这个枕头。

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也执行了私有化、自由化的经济政策,这个经济政策得罪了很多利益集团和选民,让撒切尔政府的支持度达到了新低。在带英,撒切尔政权也是摇摇欲坠。

马岛沦陷的第二天,英国各大媒体就让她赶紧辞职滚蛋。

“作”弄了很多人的英国人万万没想到,连阿根廷都敢主动进攻自己。战争的消息传来,连向来不主张强硬政策的工党领导人迈克尔·富特,都在国会里狂吼:“我们要看到行动,而不是语言!”

所以,对于撒切尔来说,她只有一个选择:开战。

她在国会发表言讲:“支持我吧,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国。”她得到了执政党和反对党的共同支持。英国在48小时之内就组建了远洋特遣舰队,准备夺回马岛。

这下,轮到加尔铁里傻眼了。

当英国真的决定出兵的时候,加尔铁里也蒙了。他对英国出兵这件事缺少起码的心理准备。直到舰队起航后,他还觉得英国是在虚张声势。

因此加尔铁里决定通过外交战线来斡旋这场战争。首先需要重点公关的国家自然是美国。英国决定开战后,加尔铁里找到了里根:“看在我一直管你叫爹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

加尔铁里没想到的是,美国和苏联“一丘之貉”。美国调解英阿战争跟苏联调解阿富汗冲突的态度一样:“我会睡她,但我会娶你。”

阿根廷的问题在于,他们始终没有明白自己对美国的重要性。美国对加尔铁里的吹捧只不过是花言巧语而已,并不是阿根廷真的有多么重要。

如果说英国是美国嫡亲的儿子,阿根廷连个私生子都算不上。当然,面子上美国的功夫还是要做一些的。美国表示在两国的战争中处于中立,不向双方输送武器。

但这种中立事实上等于拉偏架,因为阿根廷根本没法制造武器。比如你看着泰森暴打郭敬明,你不上前拦着,你等于你也有责任吧?

美国指不上,欧洲呢?阿根廷的空军装备都进口自法国,但法国在第一时间就停止了阿根廷的装备供给。法国拉偏架的原因与美国一样:“你阿根廷何德何能,让我得罪英国来支持你?你能给我开出什么无法拒绝的条件吗?难道你还说德语?”

美国指不上,欧洲指不上,阿根廷唯一能指得上的只有苏联了。问题是,苏联阿根廷也没交下呀。

除了卖粮食和一些矿产外,阿根廷跟苏联的交往极其有限,加尔铁里连莫斯科都没去过。对于勃列日涅夫来说:

就这也想让我帮忙?

而且更重要的是,马岛战争也没有挑个好时候。1982年是苏勋宗人生的最后一年,战争是4月份打的,勋宗是11月份走的。勋宗人生的最后,身体状况极差。当时有个苏联笑话:“苏共开会分几步?第一步,升党旗,唱国际歌;第二步,抬把总书记抬上来。”

当时只剩一口气的苏勋宗,对于阿根廷有心也无力了。而且阿根廷距离苏联太远,接近两万海里的路程,飞机都没有直达的。等苏联援兵到了,正好可以给加尔铁里上坟头七。

加尔铁里的外交,就像是酒桌上喝多了的社会大哥,哎,美丽坚我手舞,法兰西我哥们,苏维埃那块对我好使,好像哪怕到通辽其他都好使。但其实大家跟他都是塑料兄弟,在没有任何大国支持的情况下惹带英,只能说加尔铁里确实是人才“尹”大。

而由于撒切尔夫人第一时间跟阿根廷断交,两国外交在互扇之后基本靠秘鲁和瑞士联系。通过秘鲁和瑞士的外交部联络,但协商始终不成功。通过外交阻止战争的努力很快就失败了。

战争的尾声与阿根廷的未来

加尔铁里“虎”是真的“虎”,英国“拉胯”也是真的“拉胯”。马岛战争爆发时,英国影院里正在热映的电影是《星球大战:第五部反击战》。美国媒体用“帝国反击战”作为英国出兵的标题,但其实带英早就没了帝国的派头。

由于情报和战场侦查系统的不足,英国舰队需要美国的卫星和智利的雷达来为自己提供情报,尤其是智利的雷达,每天为英国提供阿根廷空军的动向。

后来智利的雷达舰停工检修,检修的24小时之内,英国就被阿根廷空军干沉了两艘护卫舰。

法国为了让英国熟悉阿根廷的装备,把自己卖给阿根廷所有的武器参数都给了英国。同时,法国专门派飞行员和英国进行对抗式演习,但即使这样,英国舰队后来也还是被阿根廷空军重创。

阿根廷空军在马岛战争中表现出了高超的战斗素养和极为勇敢的战斗意志。他们驾驶法国的超军旗战斗机,以贴着浪尖的超低空高度飞行到英国舰队旁边,用飞鱼导弹击毁了当时英军中最先进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

在马岛战争前期,阿根廷空军始终跟英军打的有来有回,击沉了英军两艘驱逐舰和两艘护卫舰,并击伤多艘英舰。

但进入6月份之后,阿根廷空军的攻势就基本停止了,因为他们的飞机被击落太多,先进的导弹也已经告罄。

阿根廷空军在导弹打光后,飞行员甚至带着铁炸弹对英军进行俯冲式轰炸。这种二战式的攻击需要巨大的勇气,连英国人都被阿根廷空军的勇气所震撼。

实际上,虽然马岛战争发生在80年代,但其中有很多二战色彩。阿根廷空军的贝尔格拉诺号巡洋舰,是这场战争中第一艘被击沉的军舰。它被征服者号核潜艇发射的两枚鱼雷击中,立刻被击沉。

这艘军舰的年龄有多大呢?它是珍珠港事件的幸存者。马岛战争时已经服役近半个世纪,但英国人很讲“武德”的,用了两枚1925年服役的老款鱼雷,偷袭了这位老同志,也不算“胜之不武”。

贝尔格拉诺号沉没后,阿根廷空军大怒,决定实行强硬的静坐战术,再也没有离开军港,成为了马岛战争的“看客”。

相比于海军的静坐,阿根廷陆军的表现更令人咂舌。阿根廷军队已经100多年没有打过仗了,战备战术水平极低。不过这也不怪他,本来阿根廷军队就只是用来参加拉美大区游戏匹配机制的。奈何加尔铁里非要用青铜跟王者打排位。

阿根廷军队的素养低到什么程度?5月21号英军登陆,直到5月25号阿根廷才发现,此时英军已经登陆2000多人了。

空军死撑,海军摸鱼,陆军拉胯。这种情况下,阿根廷的战败是必然的。英国虽然已经日薄西山,但老牌帝国的底蕴还是足以击败阿根廷的。

1982年6月14日,阿根廷驻军司令率领九千多阿军向英国投降。6月15日,加尔铁里向全国宣布阿军已经投降。从4月份登岛,到6月份投降,大西洋两岸两个国家的心境成功逆转。

足球与民族的伤痕

英国打赢战争之后,撒切尔夫人的声望达到了顶点,支持率飙升,在第二年轻松赢下了大选。

舰队回国后,撒切尔国会演讲说:“我们知道要做什么,我们正在做,让英国再次伟大。”

但是,马岛战争三个月后,撒切尔夫人才真正明白了马岛战争究竟有多大作用。

三个月后,中英香港问题谈判。马岛战争的胜利让英国人自信心爆棚,居然产生了“主权换治权”这种奇妙脑洞。撒切尔夫人临行前,汇丰银行主席跟他说:“英国必须保留管制权,交出主权纯粹是白白门面。”怡和集团主席甚至叫嚣:“香港要在2098年再交还中国。”

撒切尔夫人来华的时候,是带着“主权换治权”的想法来的。然后她就听到了一句话:“中国人民穷是穷了一点,打仗是不怕死的。”

再之后,就是撒切尔的名场面了。

我一直觉得,过于吹捧所谓的“铁娘子”撒切尔实在是名不副实。所谓的马岛战争胜利,实际上根本吓不住谁。你一个法拉利跟轮椅飙车,赢了你也不露脸呐。

阿根廷进攻英国跟格鲁吉亚挑衅俄罗斯一样,光是这件事本身,就足够丢脸的了。但马岛战争对于英国来说只是赢的不够圆满罢了,而飙车大赛中那个轮椅,阿根廷的下场就很悲惨了。

马岛战争之后,加尔铁里政权毫无悬念的垮台了。1983年,他在战争中指挥失误被捕,被判处监禁12年。晚年病困交加,在2003年去世。

但军政府的倒台并没有为阿根廷人带来什么改善。阿根廷的政局动荡,在之后的日子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变本加厉了。

2001年,阿根廷在半个月内连换五个总统,刷新了世界纪录,成为全球最不稳定政权。但2015年这个记录再次被打破。阿根廷成功的在24小时之内换了三个总统。

政局动荡的原因是阿根廷民粹横行,政客是责任为无物,经常靠印钱来滥发福利,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2001年,阿根廷公开宣布赖账,宣布由于财政困难,拒绝偿还国债。

“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

买了阿根廷国债的资本大老们手眼通天,在2012年唆使美国政府扣押了一艘阿根廷军舰,公开拍卖来抵债。阿根廷政府实在是丢不起这个人,才勉强还了一点国债。

时至今日,阿根廷人已经对经济增长基本不报多大希望了。对于他们来说,年通货膨胀率低于50%就算是好年份了。

跟后来的阿根廷政客相比,加尔铁里都属于“治国有方”。如果我没有巴西的,阿根廷一定是拉美最闪耀的那颗星。

对于马岛,阿根廷人民依然旧恨难消。马岛战争失败并没有让阿根廷放弃追索马岛,他们依然将此视为国耻,只不过他们离这个目标已经遥不可及。

阿根廷军队在马岛战争后跳楼式衰落。时至今日,阿根廷空军已经连一架能飞的歼击机都没有了。曾经骄傲的空军,现在只能与冈比亚争雄。

在“一无是处”的生活中,加尔铁里用马岛的胜利让阿根廷人暂时忘记了眼前的困难,而在马岛战争后,唯一能给阿根廷人慰藉的只有足球了。

1986年世界杯,阿根廷与英格兰队不是冤家不聚头。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是足球史上最有争议的一球。但仅仅几分钟后,马拉多纳就又踢出一粒没有争议的,极为精彩的进球。

他在英格兰队的层层围堵下连过五人,把球踢进了英国队的大门。这场比赛阿根廷最终以2比1获胜,算是在球场上“一雪前耻”。

在战场上打不赢的阿根廷人,只能在球场上找补一下了。真正有远见性的大国早就预判到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中国队的足球水平很差,美国足球,也没有比中国强哪去。没有人能在足球场上羞辱美国和中国,这就是成语“美中不足”的来历。

战胜了英国的阿根廷人越战越勇,最终成功赢下了1986年世界杯冠军。马拉多纳彻底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为了世界上最出名的阿根廷人。

无论是洪都拉斯还是阿根廷,拉美国家普遍对足球有着异乎寻常的热衷,因为在这些国家里,除了足球以外,很少有什么东西能让人振奋一下了。

可惜,如今的足球产业越来越工业化、体系化,经济上的巨大差距逐渐在赛场上显现。拉美足球逐渐被欧洲足球甩开差距。

纵使再出现像马拉多纳这样的天才球员,也无法挽回拉美足球的颓势了。

2020年11月25日,一则消息从阿根廷传遍全世界。迭戈·马拉多纳因心梗去世,享年60岁。

消息传来,阿根廷举国哀悼。电视太主持人听到突发消息后,在镜头前哭到无法自已。阿根廷总统宣布,因马拉多纳去世,阿根廷全国哀悼三天。

对于中国人来说,恐怕很难理解阿根廷人对马拉多纳的感情。对于这种世界边缘的小国,能出一个世界闻名的人是整个国家的骄傲。比如博尔特之于牙买加,马尔克斯之于哥伦比亚,马拉多纳之于阿根廷。

马拉多纳去世后,阿根廷总统在采访中说:“对于世界来说,马拉多纳就是阿根廷。他曾带给我们的快乐是我们永远无法报答的。”

马拉多纳的葬礼在总统府举行,葬礼当天,这个4000万人的小国有上百万人出来送葬。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到处都是痛哭的球迷。人们对着马拉多纳的画像和照片送上鲜花和歌声。

马拉多纳一生争议极大,但没人能否认,这个肩膀上纹着切·格瓦拉的男人,他就是阿根廷的象征。

马拉多纳葬礼当天,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路牌和电子屏上,统一打上了:“谢谢你,迭戈。”

而在阿根廷之外,各国媒体几乎都不约而同的,用了同一个标题形容马拉多纳之死:“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