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大学博士如何当非洲仁君?【奇葩小国39】
请大家不要去音乐评论区下评论。 本篇为奇葩小国利比里亚(下) 参考资料: 马克·胡班德1998年出版《利比里亚内战》 彼得·汉姆·约翰2004年出版《利比里亚:一个失败国家的画像》 玛丽·莫兰2006年出版《利比里亚:民主的暴力》 海曼·莱斯特2003年出版《1822年-2003年美国对利比里亚的政策》 比尔·伯克利2001年出版《坟墓尚未填满:非洲中心的种族、部落和权利》
萨缪尔·多伊的崛起
1980年4月28日,非洲国家利比里亚的报纸上集体刊载了一个消息。该国总统视察了劳工和体育部,在听说利比里亚队在与马里队的国际足球比赛中战成一比一平局后,总统先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只要我还是利比里亚的国家元首,我就希望利比里亚队不打败仗。
对于总统先生的殷切期盼,利比里亚足球队的队员们都表示了充分的理解,表示一定加倍努力,坚决不再输球。之所以球员们的决心如此之大,是因为在讲话的最后,总统先生为了表示自己重视足球的决心,宣布了一条激励政策:在未来的国际足球比赛中,如果利比里亚队成绩不好,那么球员们将被集体判刑。
对于总统的暖心政策,利比里亚上下都表示情绪稳定。这事儿发生在其他国家,也许算是小丑闻,但发生在利比里亚倒也正常。毕竟说这话的这位,就是利比里亚第21任总统、非洲最小政变团队的指挥者、官至总统的大祭司、比巴哈萨更马基雅维利的人君典范、稳居于非洲三大暴君的五个人之一的五星上将萨缪尔·卡宁蒙·多伊上士。
学习之路与军旅生涯
1951年,萨缪尔·卡宁蒙·多伊出生于利比里亚内陆的一个乡镇。作为利比里亚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多伊的家头虽然称不上是大富大贵吧,至少可以说牛马不如。即使在土著黑人里,多伊所在的克兰族也是一个很小的部落。饮食基本是剩菜忙活,工作基本是下地干活,住房基本是家徒四壁,待遇基本是对标马骡,属于利比里亚社会金字塔的地基。
按理说,多伊这种贵族身份基本是注定跟文化只能藕断丝连的。但是,看过我们上期节目的朋友应该知道,在杜波万时期,利比里亚搞了扫盲运动,免除了多伊的小学学费,而小多伊从小就非常好学,最终在经过十年寒窗后,16岁的多伊终于成功攻读了小学学位,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知识分子。
可贵的是,汗牛充栋的小学知识并没有满足小多伊那磅礴的求知欲。在小学苦读之后,多伊依然选择了进入初中深造。经过一任悬梁刺股,三年之后,多伊又成功拿下了初中学位。
此时的多伊已经在学海中徜徉了许久,立志成为作题家的他勇敢地做出决定:我要进入高中求学,成为一名真正的作题家。然而,现实很快就告诉他,对于很多人来说,成为作题家都是一种奢望,因为更多的人是欲作题而不可得。
多伊的父亲明确地告诉他:“儿子,你的学术生涯到初中就应该结束了,高中是要学费的,咱们家这个当乞丐的经济情况你应该了解,供你上学是不可能的,如果你非想上学就自己想办法吧。”19岁的多伊第一次直面贫穷的压力,但他求学的心并未烧减,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参军当兵。因为他听说当兵可以获得军饷,军校还要讲学金,靠着这俩笔钱,自己一定可以读完高中,继续自己的学术生涯。一想到这里,多伊还是充满了希望的。
军旅变故与政治野心
然而,按照通辽宇宙的固有规律,多伊的军旅生涯毫无意外地出意外了。按照多伊本来的构想,当兵不过只是过日子拿工资而已,但没想到入伍没几天,多伊居然被分配了军事任务,而且任务地点离家乡贼远。辛苦完成任务后,多伊觉得,自己这会可以安心混日子了吧?然而,领导在发现这小伙子听话好用后,立刻发扬了带英的精韧。本着好用就往死里用的原则,多伊很快成为了资本主义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跟他同期入伍的战友们纷纷退役,而多伊却被各处调遣,不是去安抚反对派就是物理打工人,堪称利比里亚军队中的一代卷王。面对如此错愕言灰的工作量,多伊也想过强行退役,但是强行退役要冒一点小风险,就是有可能会被当成逃兵枪毙。实在没办法,多伊在屡次抗议无果后,只能通过函授的方式读完了高中。然后,他就作为高材生被提拔了。
虽然杜波曼时代的利比里亚经历过扫盲运动,但军队的平均文化水平还是比较分数更入的。函授高中的多伊在一群胎教肄业的大头兵中脱颖而出,而且凭借多年军功,多伊被派往首都蒙罗维亚管理监狱,很快就被提拔为了军官,手下拥兵足足150人,成为利比里亚一名小有名鼎的小军头。
此时已经是1979年,多伊回首来路才发现,三年之后又七年,自己居然在军队中服役了足足十年。也许是因为大彻大悟,也许是因为走投无路,总之,当了十年工具人的多伊开始了一些思考。
多伊认为,自己的悲剧源于自己人类基站男性化的身份。自建国以来,利比里亚就是典型的利澳傲型结构,白人在顶层得利,中间的是移民黑人,而底层的土著黑人只能是陈瑞跌罗汉,熟睡的家属。所以,自己的牛马生涯不过是土著土著黑人的缩影。由于心中不平,多伊经常在军营里发表一些反贼言论,类似于通辽无道鼠当权,长歌还想要三连,不如随我反了去,高呼祖星月元等等这样的反诗。
时间一长,多伊身边就聚集了一批跟他同样不满的土著黑人士兵。然后,想睡觉就来枕头,利比里亚还真给了多伊一个机会。
政变与统治
上一集讲到的托尔伯特总统时代爆发的米骚动,导致利比里亚上下大乱,军队和百姓们在物理上打成一片,社会矛盾极其严重。趁着这个时节,多伊对士兵们发动了宣转:“国民苦不堪言,大家的家人也一样吧?蒙罗维亚前线的士兵,他们要打劫来抢饭吃。利比里亚种出来的香蕉,利比里亚人也吃不到。我绝不希望大家如此受苦,都是那群高级黑隐瞒了国民的苦况。现在大家跟我一起举事,我们一起天诛国贼!”
1980年4月12日凌晨,蒙罗维亚的街道一片死寂,接着黑夜的阳光,一群黑影慢慢接近了首都的行政大厦。这座六层的建筑是总统的官邸和办公地点。在杜波曼时代,为了表示自己与平民站在一起,老总统拆掉了大楼外的围墙。因此,这群黑影轻而易举地靠近了建筑,而这群人就是由萨缪尔·多伊带领的政变部队。
相较于加蓬的三人政变小团伙,多伊的政变团队堪称豪华,连同他自己,足足是17个人。虽然相比较于6000人的利比里亚军队来说依然小有劣势,但开弓哪有你服的?兄弟们已经到了这,这就得干!
在多伊的带领下,17罗汉轻而易举地翻过了铁栅栏进入大楼,几分钟后楼内枪声大作,一场政变开始了。其实,多伊的这场政变计划看起来可能比较草率,但实际上它比想象的更草率。且不说这17豪杰能赢6000人军队的概率不太高,光说他的首要目标,利比里亚总统他平时住在官邸里吗?
实际上,自从托尔伯特总统上任以来,他就一直不太喜欢这座官邸,绝大多数时间都不住在这里,宁可每天坐车跑通勤。可是该着的是,4月11日这天他临时加了个班,结束工作才发现已经太晚了,索性住了下来。听到枪声后,托尔伯特赶紧坐了起来,总统拿起电话想问问情况。刚刚拿起听筒,卧室的门就被踹开,一群黑大汉拿起枪来就是一顿输出,托尔伯特总统还没搞清状况就流出了激动的血水,堂堂的一国总统就这样死了。
亲手戮杀总统的人并不是多伊,此时的多伊正在大楼外面蹲茅厕,等待着楼里的队友给他发布胜利的消息。一段时间后,各处纷纷发出信号,政变成功了。几个小时后,当听到午夜枪声的蒙罗维亚居民们打开广播想了解下发生了什么事时,一个声音响了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知道萨缪尔·多伊是谁。
在很多媒体的描述中,都把多伊描述成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多伊有文化,但不高。这次在政变后的这次重要演讲中,相比较于那个在早晨五点钟劝人不要喝酒的加蓬政变讲话,多伊的讲话很有条理。在讲话中,多伊首先说明了自己是谁,也讲述了一下政变过程,然后说出了自己的目的:反对种族压迫和政府腐败。他呼吁所有的士兵不要听从军官命令,大家一起走上街头,共襄盛举,下课的时候到了。
最后,多伊又开始娴熟地画起了大饼。他说将会与各派各民族的人,一起消灭政治恶习,建立一个正义平等的政府,利比里亚的新时代到来了!
由于100多年来利比里亚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国内的土著黑人已经积累了太多的怨气。所以多伊政变之后,民众解圣欢迎,盘踞利比里亚上百年的真灰哥党成员们暴头鼠算,美裔高级黑的统治彻底终止了。
多伊的统治与腐败
由于多伊的这个政变计划哪怕对于三体人来说都算是简单的,因此,很多人说是他背后有美国中情局在支持。但无论是否有美国支持,多伊的夺权之路都非常顺利,17人的创业团队从这天起取代了对利比里亚的统治。
多伊命令文官们正常工作,军队来维持秩序,对于趁火打劫的罪犯也不必难为他们,统统枪毙了吧。对此,首都居民也表示理解,非常时期,今日是今日毕嘛。对于多伊的时代,利比里亚人是有期待的,只不过他们并不太了解多伊这个人。其实多伊一生中,也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1980年4月16日,新军舰揍的多伊决定开始行使权力了。他携天使轮17罗汉共同成立利比里亚新的权力机构——利比里亚人民救赎委员会,由多伊本人担任委员会主席。当然了,鉴于自己已经成为了新的国家领导人,之前的上士军衔显然就有点不太适宜了。所以,为了更好的统御各方,鄙人决定给自己的军衔小升一级,就先暂时升到五星上将吧。
对于自己的新朝雅政,多伊明确表示:所有利比里亚人的权利和地位都是平等的。事后证明,他也确实做到了这点,只不过不是大家所理解的那种平等。
4月22日,多伊命令把13名托尔伯特时代的内阁官员扒光了衣服在首都游街,然后一路拖到海边。他非常有创造力地在海边设置了一大排木桩,每个木桩上绑一个人,然后在电视直播下把这群人统统枪毙。物理解散了内阁后,多伊又下令继续逮捕91名前朝余孽,准备全部暗自办理。此时有人提醒他:“就算是审判罪人,也要为他们请辩护律师和陪审团,你这么做不合规矩。”
一听到规矩,多伊脸都气黑了。他立刻拿出一份声明,署名是国家救赎委员会。声明表示:由于委员会成员大多年轻,执政经验不多,只是因为不忍辜负国民期望才勉强为之,因此,为了避免给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委员会决定暂停法律,在这段时间一切事务全部军管。
虽然不明白多伊讲的话前后有什么因果关系,但显然他是不太支持设置法庭的。因此,前政权成员的下场都极其悲惨,前总统托尔伯特的七女被强暴,家产被搜刮一空,其他的钱政府官员都大致如此。
当然,虽然对内残暴,但在对外关系上,多伊还是比较轰堂大笑的。上台以后,多伊迅速改变了托尔伯特的亲苏立场,转而开始全面亲美。受益于美军在利比里亚的快可基建权,此时的里根正是跟苏联较劲的关键时期,听说之前跳反的逆子回归了,里根立刻表示:亲爱的利比里亚在多伊的领导下,组建了民主公平的新政府,我国政府愿意提供大量支持。在接下来的短短几年时间里,美国居然给利比里亚援助了超过五亿美元,超过了过去100年的总和。
美国的援助固然慷慨,可是对于这么大的一笔钱,多伊烦恼了。原因是挣钱固然不容易,可是作为政府,想要把钱花出去也是需要水平的,或许自己存自行车都要花甲。而现在的这道数学题显然超出了他的语文理解范围。对于这个情况,多伊想咨询一下智囊的想法,可是他环顾四周,跟他一起政变的兄弟们,七个人不认识六个字,之前有文化有知识的官员又都被自己杀得差不多了。思前想后,无果之下,最终多伊只能勉为其难地含泪把这些钱揣进了自己的腰包。
当然了,对于自己大公无私的行为,多伊其实也是有理由的。美国人把资金搞出了各种分类,每条都完美的符合我呀,你说什么实品专向资金,我就很需要实品呀。什么土著人救济资金,我就是利比里亚最著名的土著呀。什么军火专向资金,我就是利比里亚的军队首脑,不把钱放我账户上,难道放在公款里吗?所以,多伊含泪地收下了这些钱。不过他也没有做得太过分,终其一生,被查明的海外存款也不过只有两亿多美元而已。
见到领导人如此为国分忧,多伊的手下纷纷表示为国效力不落人后。没过多久,利比里亚的伐木特许权、燃料经营权等等利益,纷纷被多伊的手下瓜分完毕,腐败程度比之前的真灰哥党更深。
在非洲大学优秀的匹配机制下,政府官员捞点钱不算啥,但要命的是,多伊的这群人他不仅贪,他还蠢。由于一辈子都没有做过什么需要思考的工作,救赎委员会的人根本不知道如何跟外国打交道,什么金融贸易,那是个啥?在看清了多伊集团的智商水平后,全球的骗子都意识到,机会来了!
靠着连哄带骗带忽悠,各国的骗子齐聚利比里亚,共襄盛举。骗得多伊等人签了一大堆卖国合同,拉美都消再次可以轻松洗钱,印度人靠着几张白纸就能空手套白狼,而黎巴嫩人则以超低的价格收购了利比里亚的各种公共设施。仅仅几个月的时间里,原本还算富裕的利比里亚政府就已经砸锅卖铁了。
那么,在利比里亚自由落体的时候,多伊本人在做什么呢?答:在作法。
作法与镇压
虽然在年轻时,多伊也曾灵犀过作习,但当了元首之后,1982年多伊访问韩国,为了劝度焕卡卡,授予了首尔大学荣誉博士后学位。至此,多伊的作题家生涯已经进善进美。也许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文化底蕴,长得分数更入的多伊给自己配了一副平光眼镜,以显示自己的学究身份。
在不作题后,多伊立刻找到了新爱好:作法。利比里亚本地的原始宗教极其落后,但在民间的普及率相当高,多伊也是教徒之一。所以,他做了一件玄幻级别的事情:在利比里亚总统府里搞血祭,同时带着一群巫师搞各种残忍的祭祀仪式,并对全国表示:现在总统府已经被我下了符了,老子会黑魔法!
为了将黑魔法传播给利,多伊经常借各种机会在全国巡游。跟明神宗让太监们轮流请客一样,多伊下令:为了让全国各地的百姓都能分享喜悦,他决定让全国13个州轮流为自己庆祝生日,看谁办得更好玩。因此,多伊每次庆生都要花费300万美元以上。
作为新一代的人君典范,多伊的统治可想而知的,不太稳定。尝试推翻多伊的努力从未停止过,而多伊对此的态度也很朴实:你动我权力,我杀你全家。
其实从政变一开始,多伊就已经在着手大清洗了,而且决定先从身边下手,兄弟和我心连心,我跟兄弟玩脑筋。在政变后刚刚两个月,几个政变团队成员开了多伊的玩笑,多伊在被逗笑之余,转手又宣布这九个人阴谋发动政变,把他们全家都集体枪毙了。
在第一次尝试成功后,多伊意识到,意图政变这是个万能的借口,因为这事论心不论迹,我说你意图,你就是意图。1981年6月,有13个人在见到多伊时没有起立,于是又一个政变小团伙诞生了,13条人命就这样由于屁股过于沉重而消失了。
两个月后,为了向林总表达忠心,多伊决定驱逐几名苏联外交官玩玩。此时,跟他一起政变的战友托马斯·伟先出来劝谏,劝他不要作死:“咱们这样的小国安分一点吧,苏联在世界上毕竟还是有点实力的。”在听完这句善意的劝谏后,多伊立刻惊喜地表示:“我又发现了一起政变阴谋!”伟先说:“我一个人难道也是政变小团伙?”多伊当然不会如此不讲道理,于是贴心地安排四个军官陪他一起上路了。
统治危机与内战爆发
面对着多伊如此震荡的统治,政变团伙的二把手奎旺帕受不了了。与多伊不同,奎旺帕是一个清廉正直的人,从掌权后,他就不断劝谏多伊不要有这些人君行为。所以,奎旺帕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多伊口中阴谋发动政变的人之一。奎旺帕见势不妙,果断开润。
1983年,奎旺帕从外国回来,真的发动了政变,并且几乎成功。但最终在美国的支持下,多伊成功反杀。奎旺帕被杀,尸体也没浪费,被多伊的手下分着吃了。他的家人也成为了多伊在总统府中的祭品之一。
在之后的漫长时间里,抓政变团伙成为了多伊的主要爱好,尤其是对身边的人。相比较于在感情上掏心掏肺,多伊更喜欢在物理上掏心掏肺。每天只要不开心,就要杀几个人来治愈一下自己。而且,多伊也确实不是神经过敏,由于统治太不得人心,在他十年的统治时间里,利比里亚总共发生了近40次政变,平均每个季度一起,多米尼加跟他一比都算是国泰民安的。
在这样一位法师的统治之下,利比里亚人的感受是可想而知的,360行,行行都骂娘。从1982年开始,利比里亚百姓就开始顺应抗争,各种游行示威接连不断,而多伊自然也开始对这些行为展开批判。只不过有人批判靠文笔,有人批判靠物理。多伊靠着物理的方法,批判了一茬又一茬的反对活动。同时,在激烈的批判中,多伊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外人统统靠不住,要忠心,还得是自家人。
就这样,占全国人口不到4%的克兰族人被大量提拔,垄断了几乎所有政府高位。多伊就这样成功创造了一个新的黑人阶级。在多伊的英明领导下,利比里亚的经济迅速从家财万贯变成了穷得要饭。原来因门户开放而来的投资人纷纷跑路,曾经备受瞩目的自由世界的非洲橱窗,迅速变成了非洲下水道。
在多伊刚刚上台时,他曾经答应要在掌权几年后举行选举,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多伊要如何赢得选举呢?对此,多伊也开发了自己的新打法。在竞选之前,50多个宣布参选的选手,联袂上演了一场利比里亚版的死神来了,最终全部被多伊安排了提前毕业。可是即使这样,多伊还是觉得不保险。他命令把所有的选票都由手下带到一个秘密地点统一清点。最终多伊宣布了自己的决定:这次选举就由我当选了!
由于选举结果引发了不少争议,多伊开始了全国清洗,好几个民族都被列为了打击对象。利比里亚的民族矛盾被完全引爆,多伊就这样在一片其乐融融的环境中开始了新征程。
此时的利比里亚已经心如死灰。在多伊上台前,利比里亚的人均收入一度达到同时期中国的三倍多,傲视整个非洲。然而在多伊的得政之后,大家都认为利比里亚的国家形势已经差得不能再差了。然后,历史送给了利比里亚另一个人。在未来,这个人将让多伊显得如此的可爱。他的名字叫查尔斯·泰勒。
查尔斯·泰勒的登场
1941年,查尔斯·麦卡弗·甘凯·泰勒出生于利比里亚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教师,是利比里亚高级黑中的一员。由于家境不错,泰勒很早就被父亲送去了美国读书。一般来说,教师家庭的孩子都能培养的不错,而泰勒也的确不负众望。在上学期间,他就曾经因为父亲交学费晚了一点而把父亲一顿暴打,成为了文明乡里的代孝子。
也一样闻女来,四首几朵藏,阿自闻妹来,速速锁门装。
到了美国后,泰勒更进一步,曾经因为学生会选举落选而扬言要纵火焚校,很快也成为了学校里的传奇人物。根据老师的评价,泰勒头脑聪明,天分不错,可是他的精力不在学习上,而且做事毫无底线。在美国,他热衷于各种社交派对,豪爽地接待来自利比里亚的流亡者。你说钱从哪里来?没钱就刷信用卡!泰勒为了交际,总共透支了1.6万美金,而完全不考虑还钱的事,成为了利比里亚路口子家的比古。
1979年5月,刚刚镇压了米骚动的托尔伯特总统访美。作为著名的海外社交家,泰勒自然也不能闲着。他决定让托尔伯特见识一下我们海外人士的能量。于是,泰勒带着一群在美国的利比里亚人,占领了利比里亚驻联合国大使的办公室,以表示对托尔伯特暴政的抗议。
在美国的地盘上,托尔伯特总统变得有涵养了。在得知消息后,托尔伯特邀请泰勒到办公室聊一聊。两人一见面后就开始讨论国事,讨论很快变成了辩论,辩着辩着,泰勒激动了,表示:“我要带人去占领你的大使馆!”
进军威胁可就违法了,美国警察立刻逮捕了泰勒,以制止他的南蛮鲁莽行为。不过,托尔伯特倒是挺欣赏这小伙子的胆量。于是,他邀请泰勒回国看看,了解了实际情况后,咱们再讨论,旅费方面我可以出。
就这样,1980年初,泰勒带着几个兄弟公款回国了。他们被安排入住在了蒙罗维亚的假日酒店中,而他们入住的时间是1980年4月10日。是的,仅仅两天以后,多伊就发动了偷袭,托尔伯特总统从此不太方便与泰勒讨论了。
然后,一幕荒唐但又合理的事情发生了。在目睹了多伊的一系列大清洗后,泰勒哭了,吓哭的。但此时,政变团的二把手奎旺帕却找到了他:“听说你小子去年在美国跟前总统喷起来了?这我们显然是同道中人呐!现在新政府急需你这种有正义感的人才,说吧,想要我什么职位,我就给你争取。”
就这样,公款旅游的查尔斯·泰勒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新政府成员。但是,他决定自己的待遇要自己争取。泰勒盯上的是利比里亚总务处总干事的职位,这个职位主要负责政府采购,油水很大。而他的争取方法是:在某一天总干事出门时,带着几个小弟闯进总务处大楼,然后宣布:“我就是新任的总干事了!”
然而更离谱的是,这种自助式升官的方式居然被多伊认可了。多伊在听说泰勒的行为后非常开心,认为颇有自己的雄风,毕竟自己也是闯进大楼获得地位的。因此,就任命他为总务处总干事。这像肥柴就自然落在了泰勒手里。多伊嘱咐泰勒:“我看好你,好好干!”
对于领导的赏识,泰勒也非也常感激,表示领导放心,我绝不可能为了脸就不要钱的。当了官的泰勒一夜暴富,每天出门都牵着狗,带着12名武装保镖招摇过市。别人牵手我牵狗,看谁不爽咬两口。
这样嚣张的造型自然引起了众多同僚的不满。大家最不爽的,并不是他嚣张,而是他损。简单的说,泰勒一生的原则是:勿以恶小而不为,勿以善小而为之。在损人不利己这件事上,这个男人有着异乎寻常的坚持。比如1983年1月,多伊想出去巡游,但是临出发他才发现自己的汽车不够,抱怨了一下。然后,泰勒立刻主动请缨,他告诉多伊:“给我三小时,我给你准备一个车队。”多伊大喜过望,高高兴兴地回去等车队去了。
那么,泰勒是怎么搞到车队的呢?答:让士兵在主干道设卡,强行征收所有车辆。因为是打着多伊的旗号,过路车辆不敢不从。三小时没到,泰勒就把一大把车钥匙扔在了多伊的办公桌上。而这些被没收车辆的人跳脚的样子,泰勒是非常乐于欣赏的。
由于从上任后就坚持的拉仇恨,泰勒迅速遭到了多伊政府上下的一致唾弃。终于,一名高官找到了泰勒的把柄。他指责泰勒贪污100万美元。这在多伊政府的腐败也不叫个事,但是在这个叛徒反人死刑起步的国家里,被抓住把柄的泰勒还是果断开润。
有的人走到哪都能给人带来快乐,有的人只有走了才能给人带来快乐。随着泰勒的出走,利比里亚上下都庆幸赶走了一个魔星。然而在未来,他们将无数次的后悔,为什么要吧泰勒赶走,而不是把他留下让多伊对他掏心掏肺呢?
泰勒的流亡与回归
多伊倒是未见得在乎那100万美元,但泰勒的叛逃让他相当不爽。在泰勒叛逃后,利比里亚电视台恰巧要对多伊进行一次专访。主持人已经尽全力的委婉说话不刺激多伊了,但心情郁闷的多伊还是说了一句:“我不想跟这个家伙说话。”然后主持人立刻就被拖出去打死了。
从利比里亚跑路的泰勒跑回了美国。利比里亚政府果断提出了引渡申请。1984年5月,泰勒在美国逮捕。然后1985年9月,泰勒越狱了。虽然根据媒体的说法,泰勒是通过床单和锯子越狱的,但泰勒其实也没有巴哈特的本事。他能越狱的唯一原因就是美国中情局帮助了他。
在多伊执政后期,由于不断的刷新人权记录的下限,再支持多伊已经让美国的脸都挂不住了。而此时的多伊也有点小利方刚,因此双方关系越来越差,美国迫切地想推翻多伊政权。而泰勒就是在这个时候被中情局释放的。
越狱后的泰勒再次露面,已经是在1987年。此时的他拜入了卡扎菲门下,正在利比亚筹备反攻利比里亚。泰勒之所以会认识卡扎菲,有资料显示,这个传导链可能是这样的:回到非洲的泰勒认识了一个对他产生巨大影响的盟友,这个盟友也是我们的老熟人,他的名字叫孔波雷。孔波雷把泰勒介绍给了桑卡拉。
对于多伊政权,桑卡拉一直是一万个不爽,所以对于这个反多伊的小伙伴也比较看重。于是将他介绍给了自己的好朋友卡扎菲。有一个很神奇的事情,卡扎菲与大多数人的关系都很差,却唯独对桑卡拉很看重。卡扎菲认为桑卡拉是非洲独立的代表,非常喜欢桑卡拉。因此,对于桑卡拉介绍的人,卡扎菲也着力培养,允许泰勒在利比亚搞武装。
而对于提拔自己的桑卡拉,泰勒是怎样回报的呢?后世有很多人好奇,在1987年的布基纳法索政变中,孔波雷是如何痛快地除掉桑卡拉的?因为布基纳法索的军队并不是孔波雷一个人带出来的,桑卡拉同样是军队首领,怎么会被自己的军队轻易抹杀呢?所以有人猜想,会不会执行谋杀桑卡拉任务的,并不是布基纳法索的军队,而是孔波雷请来的客军呢?所以,多年以后,有很多人怀疑,泰勒就是帮助孔波雷谋杀桑卡拉的主要元凶之一。
内战爆发与泰勒的崛起
在与应建风之后,泰勒又跑到了科特迪瓦,开始组建自己的力量,名叫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此时美国也送来了大批援助,因此,在美国、非洲乃至法国的多重支持下,泰勒逐渐组织了一支武装。1989年,美国又送来了一个重要的帮手,利比里亚的高级军官约米·约翰逊。作为职业军人,从多伊手下死里逃生的约翰逊补上了泰勒手下军事上的一环。看着时机已经成熟,1989年12月24日,泰勒万事具备,开打!
虽然泰勒的所谓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听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能调动的兵力有点少。1989年,跟着泰勒反攻大陆的也只有100多人。但是,由于多伊多年来丧心病狂的统治,泰勒所到之处,民众解圣欢迎。反多伊的军队虽然鱼龙混杂,但几天时间就扩充到了上万人。多伊派了两个营去镇压,但根本打不过愤怒的联军,只能实行焦土政策。可是焦土政策无疑是逼着更多人造反。
眼看着叛军越来越多,多伊也开始发动群众。多年来,克兰族深受多伊的照顾,是时候展示你们的价值了!1990年初,利比里亚打成了近西伯的局面。叛军跟政府军打,政府军跟土著打,土著跟叛军打,土著又跟土著打。最终结果是,政府军第一个出局。1990年,泰勒的军队抵达首都蒙罗维亚城郊,开始围攻。
比较搞笑的是,由于成分复杂,组织混乱,作战双方的敌我界限分辨并不是很清晰,大家都是拿钱打工而已。像小约翰分身倒戈投降的事情也是常有。因此,在首都交战的双方士兵,白天枪炮齐鸣,晚上却该干嘛干嘛。攻城的叛军士兵白天在城外攻城,每天晚上却要去城里的酒吧里喝酒,只能说非洲大学优秀的匹配机制是我们无法理解的。
而就在双方在首都陷入僵持时,叛军首先内讧了。泰勒和军事主将约翰逊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关键时刻选择了分道扬镳。原本的两军对垒变成了三国演义。当然,我们听起来很热闹,但对于利比里亚百姓来说,这场战争让人类现在史上最不堪的一幕发生在了自己身边。
在首都蒙罗维亚城里,濒临倒台的多伊政权已经彻底崩溃,他的士兵在城内烧杀淫掠。1990年7月29日夜,30多名多伊手下的政府军士兵开枪屠杀了600多名手无寸铁的平民,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而在首都城外,泰勒更是刷新了人类社会的一切底线。由于士兵缺乏,泰勒的军队中大量使用童兵。为了控制这些孩子去打仗,泰勒给他们提供毒品,命令他们杀掉父母,强暴姐妹,使这些童兵成为了彻底泯灭人性的杀人机器。对于西非童兵的故事,大家可以看看法国电影《风雨兼程》。
多伊的末日与泰勒的统治
当利比里亚局势走到这一步时,原本还在下大棋的美国政府终于明白自己捅了多大的一个篓子。美国政府撤离了一切侨民和外交官,厂里和资产都给你们,打吧,我不要了行了吧。由于战争产生了海量难民,严重影响了区域安全,1990年8月,西非国家组织了联军进入利比里亚,想要实行停火,调解矛盾。
联军进入利比里亚后,首先做的是劝多伊下台流亡,多伊不干。不干的原因是,多伊觉得自己还能搏一搏,因为自己不投降,因为我家里有楼房。多伊觉得,自己能扛资本是自己的总统府。多伊的这座总统府是由美国人出钱找以色列人修的,当初修的标准就是对标的军事堡垒。多伊在里面囤放了大量的粮食弹药,打算跟西非共存站。多伊觉得:我这碉楼固若金汤,他进不来。
对于多伊的这个结论,参战各方也是认可的。泰勒和约翰逊的军队围攻了政府三个月,结果总统府纹丝不动。然而,正当大家都为多伊的顽抗发愁时,多伊居然自己出去送了。
1990年9月9日,多伊率领一小队卫队离开了总统府,前往联军总部。他出去的原因众说纷纭。一个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多伊来找联军的原因是来兴师问罪的。理由是联军到达利比里亚后,没有按照国际礼仪来拜访自己这个国家元首。实际上,此时的蒙罗维亚城内已经彻底你分我活,但多伊却还要讲究总统的排面。他找了两辆警车,一路鸣着警笛给他开道。结果果然求锤得锤。多伊前脚刚到,约翰逊后脚就带着大队人马跟了过来。多伊从联军总部刚一出来就立刻被干挺,本人被约翰逊俘虏。
对于多伊的结局,为了大家的胃口,我就不详细说了。约翰逊对多伊的处理原则只有一个:像他对待别人一样对待他。那一天,多伊终于沉浸式体验了一下自己平日施虐的对象是什么感觉。
多伊死了,但局面没有丝毫缓解。接下来的几个月,泰勒和约翰逊继续为了控制首都而大打出手。而在利比里亚首都之外,这个弹丸小国境内,居然出现了足足200多支独立武装。国际社会就算想干预,都不知道找谁谈话好。
1992年,约翰逊在斗争中占了上风,击败泰勒,成立了临时政府。然而,本来已经被打败的泰勒却在几个月后带着一支强悍的部队杀回了利比里亚。众多的证据表明,这个在关键时刻拉他一把的好大哥,名字叫做孔波雷。
在利比里亚的内战中,有人的优势是民族团结,有人的优势是军事专业,而泰勒的优势只有一个:他是所有军阀中最无耻的。没有任何底线就是他的优势。他人生的唯一准则是:你尽力去做,其他的交给暴雨。
在内战中,泰勒早已悟出了一个真理:有钱就有枪。因此,为了搞钱,他用尽了一切手段。此时的利比里亚百姓已经一穷二白,任凭泰勒再怎么抢劫也榨不出油水来。因此,泰勒首先选择的是贩毒。他开始大规模种植毒品,销售出去,但毒品的利润依然不足以维持战争。此时泰勒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利比里亚没有资源,可是邻国有啊!
与利比里亚的一穷二白不同,邻国塞拉利昂盛产钻石。为了获得塞拉利昂的钻石,泰勒果断挑起了塞拉利昂内战,大力支持塞拉利昂叛军。支持叛军的形势风格也跟泰勒别无二致。童兵、强暴和虐杀席卷了塞拉利昂,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塞拉利昂三分之一的人沦为难民,整个国家被彻底摧毁。
除了塞拉利昂外,邻国科特迪瓦和几内亚也有泰勒支持的叛军。靠着挑拨邻国内战,泰勒获得了大量的血钻。战争进行到1995年,利比里亚无论是军阀还是百姓都已经疲惫不堪,最终大首都同意,让泰勒当总统吧。
泰勒的当选与结局
之所以同意让泰勒当总统,不是因为大家认可他人品,而是因为大家认清了他的人品。所有人都明白,如果不让泰勒达成目标,他是绝对不会收手的。所以,为了未来的和平,大家只能妥协。对于这一点,泰勒本人也心知肚明。
1997年的总统大选中,他提出了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竞选口号:“他杀了我妈妈,他又杀了我爸爸,但我还是会投票给他。”
1997年,泰勒终于当上了梦寐以求的总统。此时内战已经持续了七年,全国每17个人中就有一个死于战火,十分之一的儿童在充当童兵,青年一代几乎消耗殆尽,一半的人口沦为难民。而最悲剧的是,战争依然没有结束。
泰勒上台了,他的上台让多伊跟他相比显得如此的清廉。当上了总统的泰勒将内战时的犯罪业务做大做强,让利比里亚成为了全球毒品、军火和地下钻石的交易中心。仅仅靠着出卖国家木材资源,泰勒就获得了超过一亿美元。这也让他因此成为了战争之王中非洲军阀的原型。
当然了,大钱要挣,小钱也不能放过。利比里亚政府那点少的可怜的公款,泰勒也要拿一小笔,差不多90%的公款用于了他的个人消费。除了捞钱以外的其他活动,比如活人祭天、活埋孕妇、强迫士兵吃人等等,我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了。
在泰勒的统治下,利比里亚彻底成为了国际弃儿。没有任何国家愿意跟泰勒的政府搭上关系,连卡扎菲都与泰勒绝交了。由于泰勒丧心病狂的统治,利比里亚国内的反叛依然风起云涌。而当年被他搅乱的几个国家也逐渐恢复了元气。
1999年,几内亚和塞拉利昂从一穷二白的财政中硬挤出了一些钱来支援利比里亚反对派。之后,科特迪瓦也加入了讨伐大军。在各国的围攻之下,泰勒的势力节节败退。战争持续到2003年,已经退出江湖很久的美国终于下场。派遣军队在利比里亚海岸附近游弋,要求泰勒下台。
2003年8月11日,山穷水尽的泰勒宣布辞职,将权力交给副总统。辞职现场的泰勒眼泛泪花,依依不舍地表示,自己还会回来的。下台的泰勒的去处是尼日利亚。在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卡拉巴尔,尼日利亚政府为泰勒的到来进行了精心准备。他们为泰勒一家人和他们的50名随从准备了一座豪华别墅。这座叫做钻石山别墅的豪宅位于山顶上。尼日利亚政府将这个美丽的房子装修一新,光装修费用就足以支付全州公务员一个月的工资。尼日利亚政府在附近派出了重兵保护,并为泰勒送来了彩电、地毯、音箱等豪华家具。
别墅的门前有两个足球场大的院子,有500米长的步道来供主人散步。尼日利亚政府配备了专业的仆人团队来服侍泰勒一家的生活。在别墅的楼上,还有几座漂亮的阳台,以便需要时查尔斯·泰勒在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随时远眺美丽的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