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1 期 ~ 第 100 期

【讲点黑话55】VIVO计胜印度?真相可能还是“走麦城”

大家好,欢迎收看55期讲点黑话。 近期不少自媒体都转播了条新闻,说知名手机品牌VIVO在印度与德里官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暗斗。在自媒体描述当中,VIVO成功的将大约7000亿印度卢比,约合600亿人民币的资金汇出了境,保住了企业之前在印度的盈利,让企图收割它的印度官方空欢喜了一场,继而恼羞成怒,但又无可奈何。 总之,在这些自媒体口中,VIVO似乎用巧计大胜了不怀好意的印度政府,打破了印度赚钱印度花的定率,给之前在印度屡屡吃亏吃瘪的中企大出了一口恶气。

实际情况是不是这么戏剧化、网文化?于是我们做了一点调查。 首先可以证实,7000亿卢比汇出印度这些都确实存在,不是国内媒体夸张编造的,并且来源也相当可靠。源头来自印度官方执法机构向当地法院提交的正式起诉文件。 实际上,报告在今年2月就公开了,但直到90月份,印度才有媒体注意到了情况,发布了相关消息。中文媒体应该是看到这些新闻后在加工转述的。 但找到新闻源头后,我们又发现,这其实是一起旧闻,只是因为印度司法程序一贯极其漫长拖沓,最近又有了些新进展而已。 这件事件起源于2022年,当年7月,印度联邦政府的执法局高调宣布,它发现了VIVO集团印度分部的大规模洗钱行为。 印度执法局名字听上去来头极大,不过它其实是印度财政部税务局下属的执法机构,主要任务是反洗钱和执行印度外汇管理法。 这家印度官方机构当时指控,VIVO为了避免在印度交税,在2017年到2021年间,将6247.6亿卢比的营业收入汇到了印度境外。 而在同一时期,VIVO在印度的总销售金额大约是1.25万亿卢比,也就是汇走了一半左右。 印度执法局认为,VIVO这么做违反了印度的外汇管理法,并且还是做假账和逃税。 为此,他在遍及印度全国的突袭行动中,冻结了VIVO集团时控的119个账户,抄没了46.5亿卢比和大约两公斤的金条。

被打击的不只是VIVO。22年初,印度政府同样以违反外汇管理法和逃税为由,对小米集团罚款65.3亿卢比,并且另外冻结了小米在印度银行账户上的555.1亿卢比,约合48亿人民币。 当时,小米的遭遇曾在中国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可能因为不是第一个,VIVO在印度遭到抄家,新闻热度远不如小米事件。 但这几件事在长期关注中印关系以及贸易投资的人群当中,其实相当有味。被认为是印度政府在全面禁止中国手机APP后,又一步对中企重拳出击的高潮。 对了,顺便说一下,不知为何,中文网络去年出现了一波传言,声称印度政府出于各种考虑,在去年10月取消了对小米的罚款和资金冻结。 这个传言流传很广,现在搜索小米加印度罚款,排在前面的回答很多都说小米赢了。 但这是一条假新闻。不仅在印度官方机构网站和媒体上都找不到信源,并且根据小米公司最新的24年中期财务报告,在或有负债项目下,它仍然有460多亿卢比,折合超过4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受到印度官方的限制。这显然就是那笔被冻结的资金。 翻阅小米22年至今的所有财报,这个受限的资金规模一直没有大的变化。至于所谓的退还罚款,更是找不到任何依据。 小米公司在年报中也承认,案件还在听证阶段,什么时候能了解不知道,结果也不确定。但又宣称自己有信心抗辩成功,所以没有拨付坏账准备金。财报上没有直接反映出这个隐患,但问题肯定还在。

如果看被查抄冻结的资金,VIVO远没有小米多,几乎少了一个数量级。不过印度官方对它的态度更加强硬。去年10月,印度执法局下令逮捕了VIVO印度的四名雇员,其中包括一名中国公民。12月又正式以洗钱罪名起诉VIVO印度。 然后就是今年在起诉中又追加了内容,刚才提到过,22年事件爆发时,印度指控VIVO洗钱的规模还是6200多亿卢比,今年2月份补充指控后,增加到了超过7000亿卢比,也就是节目开头提到的数字。 从目前迹象看,印度官方对VIVO颇有穷追猛打的意思。 根据已经对外公开的调查内容,印度执法局宣称,VIVO印度在为进口商品付款的幌子下,把相当于总营收一半左右的资金转移去了海外贸易公司。在这些公司当中,有很多是由VIVO中国总部直接控制的。 对此,VIVO并没有直接否认上述公司属于自己,但强调这些交易都是真实合理的,属于企业正当经营权的范畴。 VIVO印度的主业是生产并销售手机,他在印度拥有产量很大的组装工厂。但是手机产业链很长,VIVO只是下游终端厂家,大部分原器件都要向上游供应商采购,其中很多并不在印度生产,所以要进口。 到这里还是没有争议的,不管怎么说,印度官方不可能要求VIVO凭空变出零器件。 但VIVO和印度官方的核心分歧在于,印度认为VIVO印度并没有向真实的供应商直接付款,大部分钱都给了VIVO集团实际控制的海外子公司,让他们再转几道手。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些设在低税率地区的公司虚报价格和费用项目,把VIVO印度的利润转移走了,从而达到在印度逃税的目的。 坦率的说,企业利用内部交易或者关联交易转移利润的情况确实很常见。VIVO有没有这么做,很不好说。 但这种情况之所以常见,就是因为在实务当中非常难以确认是否违法。各国各地区的法律,最多只能要求与关联企业或个人交易后,应当披露信息,但无法一刀切完全禁止关联交易。 对于具体交易到底合不合理,基本不可能做到全面监督。如果每笔生意都要先报告政府部门一一审核批准,那企业就根本没有独立经营权了。 如果涉及到跨国企业跨境交易,要分析确定就更加困难了。为了吸引投资,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此都是采取默许态度,哪怕吃亏,也当交学费算了。 举例来说,我们节目几次提到过,苹果、谷歌等许多跨国企业,多年来都习惯把整个欧美乃至更多地区的盈利,通过内部关联交易集中到位于爱尔兰的子公司,以便利用爱尔兰的优惠政策避税。 这种做法早就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明牌了,但欧盟、美国等在法律上还是一直无可奈何。 中国近年这方面的公开讨论不多,但早年对跨国企业利用关联交易转移利润,或者集团内部贸易时,故意以高买低卖,也有过激烈争论,到底要不要强行干预。不过最后实际结果还是一动不如一静。 但印度在这方面确实法律极其完善,他有一部极为严格的外汇管理法。理论上,所有的印度居民,包括VIVO印度、小米印度这些外资公司,都有义务向印度官方全面申报所有外汇收入,并且在指定时间内把所有外汇汇入印度境内。 需要进口时,同样需要及详细的报告交易背景和细节。稍有遗漏或者隐瞒,就有了充足的拿捏理由。 小米和VIVO的麻烦都是沾到了印度外汇管理法的织网。根据媒体报道,小米受到的指控是伪报特许权使用费。 尽管小米身辩称,它是通过印度央行批准的合法渠道付款,其中84%还是转付给美国高通的专利和特许权使用费,显然易见是合理支出。 但印度执法局却认为,这属于进口软件。小米不但要为此补交关税和罚金,还要因为隐瞒外汇真实用途,另外接受罚款。 小米如果官司失利,460亿卢比全部或者大部分被没收,那么在印度的十年经营就等于完全白干,甚至还要倒贴。 到去年为止,小米印度的累计账面净利润也只有200多亿卢比。 而VIVO案,印度官方的理由和逻辑同样很强大。那些交易是否真实或者合理,并不是最重要的。 但VIVO印度在申请资金跨境时,没有向官方清楚交代,他的交易对象和自己有密切的关联,有共同的时控人,于是就违法了。 根据印度外汇管理法,对违法者最高可以处以涉案金额三倍的罚款,并另外没收全部财产。 据印度媒体引述,印度执法局认为VIVO的犯罪所得大约为2024亿卢比。这个数字似乎带有某种讽刺意味。 并且,在与VIVO印度的总营收比较后,很可能是印度官方对VIVO印度这些年收益的大致估值,这也与小米印度案情况类似。

既然我们平时睡觉要能快速恢复精神,就得用各种办法提高睡眠质量。提高睡眠质量也需要适当借助外力,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好的枕头。 姿势、头高、软硬程度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睡眠。而普通枕头不仅高度不合适,也没有办法辅助固定睡姿,睡好睡差全凭运气。 温眠人体工学枕做了两头高中间低的设计。这个设计可以固定头部,保持仰睡睡姿,同时头部位置变低帮助血液供氧更好进入深度睡眠。 两头稍高的地方是专门设计的高度,侧睡不压肩不压手。翻过身睡到头窝里,还能矫正我们的睡姿。 这样强力干预了,枕头就能把睡眠质量提上去了。除此之外,普通枕头睡觉脖子下面都有空隙,需要脖子暗中使劲支撑。 这个枕头中间突出的地方是颈托,完美贴合颈部曲线,填满缝隙。 你想想,脖子暗中使劲和轻松躺好相比,哪一个能睡得更好呢?枕头也得是因人而异。 我平时睡的这一款是他们家的3.0最新枕头,还有老年枕、学生枕,都是00D太空记忆棉做的,出厂又到第三方公益检测,53项成分检测,更有两年质保,只换不修。 两年后坏了,半价换购新的。在我评论区领优惠券,200多就拿下了。 平时睡觉想睡得更好的,不管是改变习惯还是改变睡姿,睡觉买个好枕头,告别消失的睡眠。

刚才说过,一些自媒体认为,VIVO是见到了小米的遭遇后,主动把大部分资金提前转出了印度,所以现在进退比较灵活。即便输了官司,印度也很难抓到执行标的。 但前面已经解释清楚,VIVO转出印度的7000亿卢比,至少有6200亿是在22年以前。那时小米印度案都还没有爆发,这些资金大部分应该就是正常的采购费用。这点甚至连印度执法局也不完全否认。 同时,VIVO在印度的投资力度其实很大。它在印度的主要工厂位于北方邦,一期就占地50英亩。2018年,VIVO又在附近收购了169英亩土地,投资400亿卢比,建立了规模更大、设备更先进的第二工厂。 也就是说,除了已经被印度冻结的几十亿卢比存款,VIVO在印度至少还有价值几百亿卢比的固定投资,这些根本跑不掉。 虽然有报道称,VIVO正在与印度商业巨头塔塔集团谈判,考虑出售印度工厂的部分股权。但即使交易成功,经验丰富的印度当局也不会在官司了解前让VIVO把相关资金转移出去。 更不用说22年以后,VIVO继续在印度经营,并且这两年业绩相当不错。今年三季度,它首次超过了三星和小米,成为印度最畅销的智能手机品牌,市场份额接近20%。 账面上应当盈利可观,一旦要执行罚没,这些利润甚至营收同样都是印度官方可以轻而易举下手的目标。 所以,VIVO在印度的真实处境并不比小米好,同样都是随时可能正式炸出一个财务大雷。 辛苦经营多年,却可能一夕被罚个精光。意外风险这么大,VIVO、小米以及其他一些中企却始终不愿离开印度,继续在印度深耕。这在国内网上引发了不少粉丝和不解。 其实他们这么做的缘故并不复杂。首先是因为他们在中印关系还比较好时,兴冲冲抢滩登陆,进行了大笔投资。到如今沉没成本已经很大,像自营工厂这类重资产,现在要脱手都不容易,只能坚持经营下去。 其次,印度经济体量在全球也算很大,还是极少数还保持着较快增长的大型经济体。拿智能手机来说,单说数量已经是全球第四或者第三大市场了。 打入并在印度市场领先,对企业讲故事,提高估值还是有帮助的。 同时,印度本土企业技术实力薄弱,无法和外国品牌正面竞争。根据最新统计,印度智能手机前五大品牌全部都是外资,其中有四个来自中国。这也吸引到处寻找蓝海的中国企业。 过去几十年,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跨国企业在心态上普遍相信,各国各地区一旦开放,对外资即便不给特权,也不会故意遏制,免得坏了名声,吓跑了其他人。 中企作为后来者,更缺乏经验,喜欢套用国内经验去研判海外市场环境。以投资印度来说,即使是身经百战的商业精英,也更看重打入是印度市场后的收益。 但对印度的国情特殊性,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往的实践研究恐怕很少。等到已经过河,再想撤退就不容易了。 如果要勉强安慰一下,印度折腾外资是传统,并不只是中印关系近几年急转直下,才特地拿中资开刀。 甚至可以说,哪怕中印关系一直融洽,小米、VIVO等被印度税务、海关或者其他什么部门找茬,大概也是早晚的事情。 印度在90年代启动经济改革时就宣称要学习东亚经验。莫迪率领人民党上台后,更是把市场自由化、吸引外资产业升级作为自己重要的经济纲领。 有人可能奇怪,为什么印度一方面要学东亚经验、发展制造业,一方面还是不断用一些外界看起来稀奇古怪的理由,用力折腾外资。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暂时先提出两个解释。 一是印度虽然提出要学习东亚模式吸引外资,但印度社会对外资,尤其是深入本土投资实业的外资,仍然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上一次让印度全境沦为殖民地的,就是一开始以商乐面目出现的东印度公司。而陆行印度的最初一批据点,也是以开展贸易为名建立的商站。 对外已经过去很久,但印度因此对外资产生的PTSD还是没有完全治愈好。防范外资对印度的深层渗透,避免他们尾大不掉,仍然是印度主流社会不言而喻的共识。 另一方面,印度又自认是大国,从人口体量和国土面积上看,也确实是大国。所以印度又有全世界很少几个国家才有的大国雄心或者说野心。 其中之一就是印度在各项产业上也有的强烈的国产化意愿,不愿意始终做别人的倾销市场。 但他的技术和管理底蕴薄弱,主事者因为政治上的需要,又往往要求在短期内就可以看到明显效果。 所以印度政界商界往往都希望通过向外资施加压力,迫使他们向印度传授技术和经验,然后就可以取代代之了。 在这一过程中,印度往往急切到甚至不愿意让外资先获得恰当利润,深怕他们收回了成本就能断尾逃跑。 比如印度官方就一再向小米、VIVO等外资手机厂商施压。先是希望这些品牌在印度实现管理层本地化,然后又要求外资手机品牌必须招募印度分销商,向他们传授渠道建设经验,最后是制定产品本地化生产比例,真正实现印度手机印度造。 甚至可以怀疑,能不能为印度制造老实出力、出多少力,会是印度官方最后决定如何处置小米、VIVO案的关键因素。 公平说,这些做法从欧美老牌发达国家到东亚几个高速发展国的经济体,从前也不是没有干过。 但区别在于,前作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利诱为主,让资本主义为了利润可以卖绞索的规律自然发挥作用。 而印度更喜欢使用大棒,强迫外资低头。这在国内政治上很容易得分,但在外部眼中就显得相当蛮横,甚至不讲理了。 商人的胆子是最大的,为了利润,他们可以践踏一切法律和道德。但商人的胆子又是很小的,对于前景极不确定的风险,他们往往会变成铁公鸡,任凭如何劝说也一毛不拔。 印度对VIVO的打击和施压,对本国相关产业的扶持,应该说相当成功。无论是VIVO、小米还是其他外国品牌,都只能按着印度官方的指示起舞。 根据印度政府统计的贸易数据显示,印度的手机出口额在2017年到18财年还只有3亿美元,但到2022、23财年已经飙升到了110亿美元。 在同一时期内,手机进口额也从36亿美元下降到了16亿美元。只看手机这一个行业,印度政府的策略显然大获成功。 但还是同一时期,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却几乎没有明显变化,甚至还略微下降了一点。劳动人口进出口数据情况也类似,制造业岗位占全部劳动岗位的比例不升反降。 货物贸易继续长年保持巨额逆差,这与东亚甚至欧美在早期增长阶段的情况都明显不同。 显然,印度手机产业的成功只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孤立。在印度制造政策的整体效果,就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了。至少大多数制造业并没有得到明显好处。 而东亚、欧美在增长高速期,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扩散都是非常快的。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印度政府对包括中企在内的外资,屡屡关门打狗的做法,是不是影响到了其他原来可能会在印度投资的外资意愿。 结果虽然摘下了一个果实,但却丢掉了更多。 带着这个怀疑,再回头审视数据,就会又有些发现。只看表面金额,印度近年吸收的外资FDI,可以说成绩非常喜人。 根据印度工业和国内贸易促进部的数据,从2000年到2023年,印度的FDI增长了大约20倍,累计已达6950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的数据虽然比印度自己的统计低一些,但也有5000亿左右。 不过继续细分投资类型,对印度投资大多数都是股权债权形式,也就是收购印度现有企业的部分股权或者向他们借款,又或者在印度的证券市场上买入股票或债券。 像今年4月到6月,流入印度的FDI是225亿美元,其中股权投资就占了162亿。 而公认对本地技术和管理推动作用最强,并且也最为稳定,几乎不会因为撤回投资造成经济风险的实业投资,比例反而不高。 2022年,印度收到的绿地投资建议,也就是全新项目投资,一共也就108个,其中工业投资体量更少。 至于这些项目从意向到最后成功落地的比例,印度官方没有给出数据,但恐怕不会太好看。 举例来说,印度半官方的贸易促进会网站上,宣布最大宗的绿地投资,也是最大的工业投资提案,还是22年富士康宣布计划在印度投资190亿美元建设芯片厂。 但我们都知道,这个提案落地执行的可能性几乎已经可以归零了。 近几年,中国制造业会不会大量外移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好几个国家被提出是下一个世界车间、世界工厂的候选国。 从技术和人口体量上看,其中最有资格,甚至唯一有可能单独取代中国的,就是印度。 但印度对新兴外资企业的态度,却是它争夺这一可能的绊脚石。很难想象,印度能如当年东亚那样,充分利用外资带来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年于效应,弥补自身落点,新颖说把制造业做大做强。 几亿、几十亿的罚款,对于个别企业来说可能重如泰山,但对于14亿人口的印度来说,实际轻如鸿毛。 命运的馈赠,早就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也许就是小米、VIVO在印度牺牲的价值吧。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大家收看。我是不讲废话的黑大佬,我们下期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