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1 期 ~ 第 100 期

【讲点黑话20】越过百年记忆,金庸做对了什么

大家好,欢迎收看第20期讲点黑话。

3月10号是已故知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百年诞辰,他的老家浙江海宁特地举办了金庸百年纪念展,回顾他的创作和生平。在网络上也有不少人发起缅怀这位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

百年诞辰对作家的历史地位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节点。一般来说,作家很难把创作高峰期维持到六七十岁以后。所以在100年时,主流读者群至少已经换了整整一代了。绝大多数通俗小说的作品都坚持不了这么久。我们现在就可以回忆一下,80、90年代的畅销书如今还能记起几本。

但金庸作品仍然是知名度极高的国民级IP,就像刚去世的日本大漫画家鸟山明。当下对年轻的漫画迷,即使没有看过他的代表作《七龙珠》全本,但故事大纲、主要人物、核心设定乃至各种二创,却是想躲都很难躲开的。

金庸是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写武侠小说的。1972年,金庸写完了最后一本连载《鹿鼎记》,然后就此封笔,不再写新的故事。也就是说,金庸武侠最后一部作品,距今也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对于绝大多数小说,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足以让他们从大红大紫到默默无闻。在上世纪,与金庸作品同时代的,还有一大批火爆一时的通俗小说,但现在这些作品和他们的作者,绝大多数都已经被人基本遗忘。

比如同样是写武侠小说,另一位新派武侠大师梁羽生,几乎和金庸同时代开始创作,封笔时间还晚了10年左右。但现在年轻人不上网搜索一下,可能都说不出他有哪些代表作。

三体发表之后,科幻小说在中国火了很多。正好80年代中国科幻也有过一波高潮,我当时就是科幻迷了。列举一下当时最著名的作品和作家:《小灵通漫游未来》,《飞向人马座》,郑文光、童恩正、刘兴诗。虽然我觉得很遗憾,但不能不承认,这些一个时代流行,在当下已经很少还有人记得了。

武侠小说本质上是一种幻想文学,文学水平往往不高,并且多数还有烂俗化、套路化的毛病。作为通俗流行读物,它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但是金庸却把自己的武侠小说提升到了文化记忆的高度,甚至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之一,这充分证明了他的成就。

在文化上,人们往往都有看重当下、轻视过往的倾向。正应了那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无论喜不喜欢金庸武侠,甚至金庸本人,他在中国小说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已经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值得我们为他做一番回顾和平述。

80年代初,中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后,大量外部文化产品迅速涌入。正好那个时代大陆通俗文化到处都是空白,无论是影视、音乐还是小说,外来文化都迅速流行开来。而武侠具有最浓烈的中国文化背景,更容易被中国人理解和接受,因此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当时通俗文化中极为强大的一支。

武侠小说在海外是有一个逐步发展、逐步成熟的过程。核心作者和读者群也是经过多年慢慢积累起来的。像60年代,台湾台大化学系学生刘兆玄,用笔名上官鼎写武侠小说,随后又弃文回归本业。到80年代,大陆刚开始看武侠小说时,他已经当上了台湾清华大学的校长。后来更干到了台湾地区行政首长的高位。有趣的是,他退休后又捡起笔重写武侠小说,可惜虽然此时他已经官高名重,但新一代的读者们完全不买账。

但大陆当年却是突然开闸的。原来创作时期有差异的武侠小说,从首创新派武侠的梁羽生,到创作高峰期比金庸晚了好几年的古龙,以及其他当年著名或不著名的作家们,他们的主要作品都几乎在同时挂了路。甚至更早一两代的作品也回归了。比如我就是在古早时代的武侠小说重要基地——杂志《今古传奇》上,看了民国北派武侠大家王度庐的《卧虎藏龙》。没错,就是资深影迷们都很熟悉的那部电影的原著。

整个武侠小说于是就在大陆上演了一场“关公战秦琼”。不过很快,金庸就在这场跨时代作品大混战中,以压倒性优势胜出,被大多数读者公认为武侠小说第一宗师。

为什么金庸的武侠小说吸引了最多的读者,并且维持了最久的热度?

首先是因为金庸第一个意识到,武侠小说应该怎么写。

金庸创作武侠小说的时间段,是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其实属于最早一批的新派武侠作家。一般认为只有梁羽生的资历比他更老一些,其他大多数现代武侠作家都要算是金庸的晚辈。但他不仅是开创者之一,还是新派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

虽然一些设定和标准并不是金庸首创的,不过他往往比别人用得更好,并且能不断推陈出新、加以完善。

在金庸之前,武侠小说作家普遍不重视体系设定,往往想到一出是一出。看早期武侠小说经常会发现,很多作者对人物战力的划分非常随便,角色强弱缺少规律性。本来应该是剧情高潮的战斗,又往往写的极为草率,只用几句套路就直接给出一个结果,过程要读者自己去脑补。

同时,故事背景也基本只是一些个人恩怨。主要人物,包括正面角色的性格,大多也是以强示弱,与现实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有明显的差异。当年文学界和主流社会看不起武侠小说,不是没有缘故的。

金庸很早就意识到了,这样不行,武侠小说需要升级,需要将设定体系化,形成能够合理自洽的开放世界。需要让读者们有临场感,满足代入心理。最后,还要升华主题。

于是,他开始在自己的小说里不厌其烦的设定各种门派和武功,并且一一给予详细讲解,建立起了清晰的传承脉络。

比如说,在武侠世界里把少林寺、武当观设立为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名门正派,金庸并不是第一个。但金庸率先给他们做了详细周到的设定,在空洞的外壳里有模有样的填充进了骨架和血肉。

什么少林有《易筋经》、有72门绝技,什么武当有太极剑、内家拳。不但各种武功都有名有姓,还一本正经的写了这些武学各有什么招式、特点,甚至应该怎么修炼。最后,还把源头追溯到了真实历史人物身上,比如达摩祖师、张三丰道长。

金庸把武学和这些人的传说故事都挂上了钩。由于当年大家都没怎么见过设定流的手段,一度唬得很多人看完后都有点半信半疑,莫非其中真有点什么渊源?

当然,后来这些没关和地方为了香火、为了旅游经济,宣布真有关系,并发动地方作协们创作了一大堆新民间传说来证明,那可能是连金庸自己都没想到的助力。

对于武侠小说的核心卖点——战斗,金庸更加不吝惜笔墨。他是第一个真正详细描写真实打斗的作者,这极大提高了武侠小说的真实感,并进一步刻画了他的武学体系。

原来的武侠小说,读者像是在看传统戏曲,场景道具很抽象,宴席打斗很套路,留白全靠想象。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就像是电视剧,实景实拍,场景道具再简陋,观众们也一目了然,用不到自己脑补了。

而在金庸率先设计出这些森罗万象的设定后,他的小说就成了武侠基础设定集。很多其他作者都借鉴甚至直接照搬。这进一步确立了金庸在武侠小说领域的宗师地位。

同时,金庸的文化积淀可能也是武侠作家中最深厚的。别人都是走江湖路,写给没受过教育的体力劳动者去听。而金庸是写给受教育人口去读。所以,别人往往是发挥江湖传说,金庸是把武侠作品接露了古代严肃文化。

他不但用强大的笔力,栩栩如生的描绘出了一个有众多武林门派和各种神奇武功的异世界,并且开创性的引入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医学、星象、琴棋书画,把他们与武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为作品增添了文化吸引力。在很多小说里,他还引入了真实历史和人物,作为故事背景和辅助角色。既提高了作品的格调,还让读者更有代入感。

虽然把武侠与历史结合也不是金庸首创的,但他却在20世纪的武侠作家当中唯一做的最好,真实和虚构之间分寸拿捏的最为到位。

此外,金庸在塑造人物方面有超乎寻常的天赋,这可能是他彻底拉开与其他武侠作家、甚至是大多数通俗小说作家差距的关键。

大多数武侠小说,人物多半只是作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工具人。但在金庸小说中却有很多个性鲜明,让读者会爱会恨的经典角色。我认为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和《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他们都是最难写的完美英雄,这类角色很容易因为太高大全而变得平面化、工具化。甚至如果缺乏合理的动机说明,读者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但金庸给这几个人物注入了家国情怀,后来他将此总结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舍生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高度吻合,给读者们带来了强烈的精神共鸣。不但人物角色彻底站稳,小说本身的格调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小说题材会过时,故事情节会被遗忘,但经典人物形象和价值情怀却是永不过时的。所以金庸的小说才能跨越的时代,在整整半个多世纪里连续吸引了几代人,至今仍有余温。可以说,金庸近乎独立抬高了武侠小说的文学层次。

并且,也许因为金庸的本行其实是开报馆搞新闻的,他对社会心理和文化变化相当敏感。他率先意识到,武侠小说的主要读者群集中在年轻人当中。而二战后,全世界的旧传统社会都开始土崩瓦解。新一代的年轻人急于摆脱父辈们那种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的旧秩序。他们最想看到的故事,就是自己的气身挑战僵化封闭的等级社会,拯救世界、登上人生巅峰。

早期武侠小说和更前身的公案演义小说,以年轻人作为主角倒也不少。但从现在的眼光分析,这些早期作品往往都有一个缺点:角色缺乏成长性。往往刚一出场,能力值就已经刷到了天花板,无论以后故事怎么推进,都是基本固化不变的。

并且,这些传统的白袍小将角色,普遍都有严重的血统论,不是名将之子,就是星宿下凡。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面对这种天命之子,最多是羡慕感叹,却很难移情代入。

我个人有一个观点,金庸为武侠小说、甚至是通俗小说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他打破常规,从严肃文学中借鉴经验,为武侠小说、通俗小说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故事内核:英雄是如何成长的。

褪去武侠小说的幻想性,可以看到,大多数金庸小说的核心主线,其实是角色的成长。读者跟着人物,从懵懂少年开始,一步步由弱变强,最终成长为能担负起责任的英雄。自然而然就把部分感情带入其中,同悲同喜。

这个模板可以浓缩总结为:少年出发,遭遇挑战,成长破难,功成归去。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首次成功的运用了这个故事内核,获得了巨大成功。之后他的小说,实际一直都在不断重复这个主题。

而之后其他大多数武侠小说,也都或多或少借鉴了思路。甚至今天的网文作品,“少年成长”仍然是最常见的故事内核。

不过武侠小说毕竟是幻想类文学,角色成长的速度一般都远远超出了正常发展路径。这又提出了下一个问题:怎么来给出一个合理解释,至少能在小说里面自圆其说?

为了解决这个合理性矛盾,金庸又创造性的给出了一条出路——加奇遇。标准模板可以总结为:掉下悬崖,捡到秘籍,神功大成,天下无敌。

金庸小说的主角,绝大多数都是如此这般的遇到了奇遇,才迅速提升了实力。

奇遇在各国传统小说中并不乏先例。法国大作家大仲马名扬四海的不朽故事《基督山伯爵》,主角就是在最落魄的牢狱时遇到了奇遇,获得了惊人的财富,最后终于靠金钱的力量报仇雪恨。

中国早期武侠小说名家,也是现代新侠小说的祖师以授明,笔名还珠楼主,也最喜欢给笔下偏爱的角色加奇遇。

本质上,金庸给主角的也是同样的外挂。不过,把外挂、超凡力量和个人成长结合在一起,却是金庸独创的改进。

这个套路现在已经老套到经常被嘲笑到体无完肤,但是金庸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想到了从严肃文学那里移植成长主题,又借来了奇遇路线,并自己动笔改造,把它融入了幻想文学的超凡当中,最终捏出了一个力量升级体系。这是前无古人的天才创造。

我们可以对比最近刚刚去世的日本漫画大师鸟山明。论在全球的文化影响力,鸟山明先生当然远在金庸之上。但这因为作为平台,漫画和武侠小说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但鸟山明在《龙珠》开始运用升级流时,都已经式1984年了。

当然,鸟山明比金庸整整小了一代。日本漫画界与金庸年龄接近的,是有日本漫画之神之称的手冢治虫。

但手冢虽然开创了日漫的大多数主流题材,包括少年少女成长的故事,但也也没有想到把成长与超凡、力量升级结合起来。

可以说,这是金庸的这个原创模板,为武侠小说在上世纪末很少通俗文化的中国,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除了以上这些,金庸成为武侠流行文化的最大赢家,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赶上了影视化潮流。这店倒也和日本漫画文化扩张相似。日本漫画同样是靠动画才真正把影响力扩大出了国门。

从刚才对金庸小说的介绍,其实就可以看出,金庸作品本身就有很强的镜头感。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也非常适合影视化。

而从70年代开始,随着拍摄和播放技术进步,各国各地区都有了一波将幻想文学转化问电影电视的热潮。美国人翻拍了大量黄金时代的科幻小说,还诞生了《星球大战》、《异形》等一大批经典的科幻电影IP,进一步催化了幻想文学在美国的发展。

而在中文圈,因为科幻文化的薄弱,武侠小说占据了这一波幻想文学浪潮的主要生态位。而金庸小说作为最顶尖的一批武侠小说,自然成为了改编重点。

于是,从70年代开始,金庸小说就频频被翻拍为电视剧和电影。其中最经典的几部作品,几乎每隔10年左右就翻拍一次,联手一起长期霸占屏幕。

相比于扁平的文字,立体的画面和声音,对于人类感官和记忆的刺激显然更加全面。原来只能通过幻想才能进入的武侠世界,现在直接展现现在观众们面前,仿佛真实一般。其中有俊男美女,也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还有被各种特效加持的神奇武功,足以让当时的观众们大呼过瘾。

于是,人们呼朋唤友,纷纷互相推荐。结果,看过金庸作品影视剧的观众人数比看过小说原著的读者还要多。可以说,这是因为有大量的影视剧,金庸武侠才彻底成为了那个时代绕不开的文化记忆。

因此,在本世纪初的十几年里,虽然武侠小说本身已经严重衰退,但依靠着相关影视剧,金庸作品仍然保持了相当的知名度。所以,直到百年冥寿,他还是中国活跃的名人,不只是需要纪念,而且和当代文化直接挂钩。

当然,在对金庸武侠拍了一大堆彩虹屁后,我们也要承认一个现实。金庸武侠小说的热度终究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下滑,到如今已经退出了流行文化主流。

为什么呢?首先还是因为金庸作品创作的时间离现在太遥远了。

金庸在70年代初封笔时,创作能力还没有出现明显衰退。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记》还摆脱了武侠小说对超级英雄的依赖,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转型之作,证明他当时还在创作巅峰期。

但金庸本质上是一个传统文人。从本行上,他并没有把写小说当成真正的事业。1959年他创办了《明报》,为了增加销量,他在努力写小说,连载的《明报》上好吸引订户。

可是等《明报》完全站稳后,传统文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就占了上风。金庸开始乐衷参加社会和政治活动,逐渐减少了分配给创作的精力,后来干脆直接封笔。直到晚年,金庸才发现自己要留名后世,还是要靠武侠小说,这才开始重新修订作品。但此时他的精力和想象力都已经衰落,最后删定的小说版本,连铁杆金庸迷们都不愿意接受。

所以,金庸武侠这个文化IP,真是在半个世纪前就完全没有了增量,只能通过翻拍的方式维持热度。

最后,他开创的套路——和严肃文化结合、描写人物的成长,也已经扩散了。当年他的读者们学会了他的写法,并且扩张到了所有领域:修仙、架空、冒险。金庸的作品不再那么突出了。对金庸作品来说,这是压力,是竞争,是淘汰,更是最高的荣誉:别人学我,超我。

最终,连武侠小说的生态位也被别人取代了。

虽然经过金庸和其他作者的努力,武侠小说建立起了一套基本的世界观。但这个武侠世界观始终在自洽性、合理性上有着致命落点。就是在武侠最火热的时候,也有人一直在吐槽:大侠们不是生产,却有花不光的银子。武侠世界明明都是古代,但生产力和信息交流速度都高得像现代。

武侠最突出的缺点,还是社会结构不自洽。不管是金庸还是其他武侠作家,都无法在武侠世界当中为国家机器找到一个合理的位置。尤其金庸和另一些作家,经常喜欢用真实历史作为小说背景。优点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不过有利就有弊。真实历史背景约束了故事结局走向,不但相当于提前向读者们做了剧透,并且读者看多了之后,终究会思考:当最强的暴力掌握在武林手中时,国家机器却仍旧掌握在普通人的手中,这完全是说不通的。

而一旦基础设定的自洽性遭到否定,读者从幻想文学中获得的乐趣就会明显下降。

武侠小说的这个落点,和当年欧洲一度流行过的骑士小说差不多。只不过因为年代关系,西方骑士小说更加粗糙一些。又遭到了伟大的现实批判主义作品《堂吉诃德》的正面殴打,直接就崩盘了。而当年的中文文化圈,武侠小说的竞争对手比较弱,让他撑了下来。

金庸在创作生涯后期,可能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当中,他极大削弱了武功的作用。但《鹿鼎记》也因此被评价为不像武侠小说,已经非常接近《三个火枪手》之类的伪历史小说了。

所以,对金庸个人来说,《鹿鼎记》非常成功,让他的创作攀升了最后的高峰。但对于武侠这个小说类型,却不如他的早期作品为后来者打开了新的道路。

如果没有强烈竞争对手,武侠小说还可以勉强维持。金庸之后,其他一些作家也在不断尝试突破,如温瑞安、黄易等人,都试图解决武侠在世界观上的根本落点。他们的求新求变,确实也给武侠小说注入了不少新的活力。

但到了新世纪,网络小说来了。网络小说只是对渠道平台的统称,实际上什么类型都有,包括武侠小说也在其中有一席之地。不过在网文当中,新兴的历史架空和仙侠玄幻类类型,也是幻想文学。他们与武侠小说的生态位有天然重合。

这些小说类型的源头非常复杂。从文化背景上看,承接了《西游记》、《封神演义》这些古代神魔小说的传统。从题材和内容上看,道统又可以续接到近代新侠小说鼻祖还珠楼主身上。而他们最常见的故事内核,却还是各种变形的英雄成长主题。也就是说,他们其实也继承了武侠小说的部分核心精神。而最后,所有这些元素被无数作者彻底打乱、重组,融合成了今天我们读到的主流网文。

网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迭代极快。因为有成千上万的作者在同台竞技、互相借鉴,文字技巧和设定水平都在日益月异的提升。速度是上世纪初时代完全无法相比的。

通过快速迭代,有无数知名或不著名的网文作者共同构建出的新设定,其严密性远远超过了之前一个世纪中所有武侠小说的积累。

比如传统武侠小说困于一直在模拟真实历史和社会,始终没能解决世界观的合理性。而网络小说却通过大胆的直接设定——仙人社会两分,实现了在自身设定下的逻辑自洽。

同时,无数网文小说向各种可能方向的试业,也带来了传统小说无法比拟的内容多样性。比起已经显得古老陈旧的武侠设定,更能契合读者们求新求异的需求。所以,虽然网络小说在文笔、人物塑造和其他方面,还没有人能与金庸全面匹敌,但综合起来后,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成为了中国幻想文艺的新主流。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优势越来越大,直到把金庸武侠整体打入了传统经典小说的冷宫。连带着,连改编的影视剧也不再能吸引主力观众了。

所以,从当年的武侠宗师,到今天逐渐变成了纸面上单薄的文化符号,这并不是金庸的问题。恰恰相反,能够在封笔后几十年一直保持热度,得到几代人的喜爱,这已经是对一个小说家最大的褒奖了。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大家收看。我是不讲废话的黑岛人,我们下期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