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1 期 ~ 第 100 期

【讲点黑话46】印度拿不了金牌,中国进不了世界杯

大家好,欢迎收看46期讲点黑话。 8月11号,巴黎,2024年夏季奥运会闭幕。中国队这次拿到了40枚金牌,与美国并列第一。而 在所有206个代表队里,一共有62支队伍在329个项目里拿到了至少一枚金牌。不过,其中缺少了一支很显眼的参赛队伍,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 这是印度代表队金牌为零,只拿到了一枚银牌和五枚铜牌,正好和张雨菲打了个平手。在总奖牌榜上,印度也只排在第71位,夹在人口都不到300万的立陶宛和摩尔多瓦之间。 不过和以往成绩比较,印度在这次奥运会上的表现还不算差,甚至看奖牌总数,还是历史上第二多的。 今年印度离奥运金牌最近的机会是男子标枪项目,印度选手乔普拉是上届东京奥运会冠军。他差一点就卫冕成功了,但最后却输给了巴基斯坦运动员纳迪姆。丢掉唯一的金牌,以及更巧输给巴基斯坦,大概会让印度观众双重郁闷。 印度参加奥运会,最早是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也就是第一次巴黎奥运会。至今为止,仅夏季奥运会就参加过20多届,一共拿到过10枚奥运会金牌。不过其中有八枚都是男子曲棍球队在1981年以前贡献的。最近40年,印度选手只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射击项目以及刚才提到的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男子标枪上各拿到过一个冠军。 这次再度零金牌回国,与印度现在号称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五大经济体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目前印度还在准备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奥运成绩这么差,更加不好看。 很多人解释印度体育差的原因,基本都直接归结于一个钱少,甚至还有延伸解释说,印度政府不在乎体育成绩带来的虚荣,所以基本不怎么给钱。 与中、美、欧这些体育大国强国相比,印度官方拨给体育运动的财政经费确实相对有限,但是说不给钱那就完全是过度夸张了。2024年,印度联邦政府对体育部门的预算拨款是344.2亿卢比,约合4.72亿美元,或30亿人民币左右。 同样是2024年,中国体育总局的预算为77.6亿人民币,同样是中央财政。按绝对金额,中国在体育上的投入大致是印度的2.5倍。但中国经济体量是印度的五倍,中央财政支出则是印度的三倍左右。按比例,印度体育部门在整体财政预算中占到的份额,甚至比中国同行还略高一些。 可能有人会说,在竞技体育里,尤其在奥运会这种顶级赛事上,奖牌争夺战都是赢家通吃。只要比别人少投入一点,在成绩上可能就是天壤之差。 但我们看另外一个例子。菲律宾人口一亿出头,经济体量约是印度的1/10多。去年他的国家体育委员会预算只有11.6亿菲律宾比索,折合人民币1.5亿。但今年在巴黎奥运会上,菲律宾拿到了两枚金牌,而在上届东京奥运会上,他也有了一枚金牌入账。 虽然菲律宾这两次的好成绩与个别运动员状态神勇关系密切,甚至运气好也可能是因素之一。但至少证明了,印度奥运之旅长年金牌挂零带的主要原因,并不能推给官方不重视,政府投入资源太少。 而且菲律宾和印度一样,都位于热带地区。他能连续拿到奥运会金牌,用地理或人种说来为印度体成绩开脱也说不通了。 一个可能的原音是印度对资源的使用方向有问题,导致效率极低。根据研究数据,印度的体育预算当中,只有10%直接用于支持运动员。 去年,印度体育和青年事务部预算大增了11%。拿到拨款后,该部宣布自己的头号重点项目是建立一个门户网站,以便让青年人可以接触和参加各种运动。 另一个因素则与印度传统文化有关。印度文化推崇冥想、打坐以及跪吃苦,他们称之为修行。但却相当不重视体育运动。同时,印度饮食还是全世界最素食化的。虽然在专业营养师指导下,运动员也不是不能长期吃素,但大多数人都没有这种条件。 印度传统文化这一文一武,肯定让很多原来有运动天赋的人直接出局。 按印度已准一流大国体量,奥运或者说体育成绩长年和一众小国穷国混在一起,最主要因素还是在当下的发展水平,相对于竞技体育需要的社会基础,正好不上不下,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体育要出成绩,最关键因素一定有两个,天赋优秀的人才和科学的专业训练。而这两个因素又可以总结为筛选并投资。 一流运动员确实需要天赋的,但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比如全球公认的顶级举重明星吕小军,最早展现的天赋是短跑,进了体校后才被发现更适合练举重。如果当初吕小军没有及时遇到专业教练指导,那么他很可能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短跑选手。 而与传统体育强国相比,印度基层很缺乏教练和其他体育专业人员。以最基础的田径项目为例,截止2024年初,经过印度田径联合会认证的初级教练只有1300名。中级或资深教练更只有249人,而全印度有600多个地区。 即便有了伯乐,千里马真正爆发潜能,还需要全面的培养和训练。 我的媒体课程最近文字部分接近于完结了,知识星球的私域社区也已经有近万人加入了,这是最近给我最大动力的事情。我的知识星球名字是睡前消息的编辑部,过去半年,我每天回答读者提问,其他几个同事也有大量输出。现在我个人已经回答了将近1200个问题,算得上勤劳了。在我年轻的时候,中国所有的网络社区都是BBS或者是论坛,天涯社区留言一次给三个积分,我靠长篇讨论能够攒几万分。后来有了知乎,我靠全领域的问答吸引读者,在注册用户接近一亿的时候,刷到了总点赞榜的第二。在今天的中国,活跃的BBS已经不多了,有积极讨论的更少。所以我转入知识星球,建立了一个门槛不太高的私域社区。欢迎各位来我的知识星球围观提问,更欢迎各位对我的内容做出尖锐的评价。评论区复制链接到网页或者知识星球APP搜索睡前消息的编辑部就能加入。除了私域社区之外,我最近也在和腾讯合作一个新的视频项目,产经破壁机,在视频号全网首发,B站也叫这个名字,期待大家成为第一批节目的观众。 现在奥运会初创时,放史人顾拜旦寄希望于只凭兴趣用业余时间锻炼,构建一个业余运动体系。但现在回头看,当年顾拜旦设想,在搞水平体育比赛中早就成了一纸空谈。要在现代竞技体育中出人头地,基本都需要在很小的时候就全身心投入,并坚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艰苦训练。在这种条件下,业余运动员不要说出成绩拿冠军,就是作为一线队伍的预备队都不太合格了。 只有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投入训练的专业运动员,才是真正的体育人口基数。所以现在一个地区名义上有多少人口,和实际有多少体育苗子可供调选,实际已经没有很强的关联了。具体到每个项目上更是如此。 现在全球的一流运动员几乎100%都是职业或专业选手,极个别例外,那是人家家里本来就有矿。比如五次参加冬奥会的摩纳哥阿尔贝二世亲王,又比如为印度拿到第一枚奥运会个人金牌的宾德拉,也有一位非常富裕的父亲。 职业运动员很容易理解,就字面意思上把体育运动当做自己职业,主要通过参加商业比赛或者赞助获得收入。而专业运动员的含义更广泛,既包括了职业运动员,也包括那些接受高强度训练,但看似不怎么参加商业比赛,几年后就可能转行离开体育界的选手。最常见的就是一些大学生运动员。 不过,即便是看上去最不商业化的大学生运动员,其实也是另有回报的。不论最重的就是名牌大学的特招名额。这不只是中国特色,实际上欧美名校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国内大学还远远比不上,甚至因此出现了一条专门赛道。富裕或中产家庭为了进名校,专攻几项冷门体育运动,或者成本昂贵但商业回报很低的项目,比如赛马、帆船、击剑、滑雪,都是专业导师喜欢推荐给家里不差钱的学生的项目。他们格调高尚,深受贵族名校欢迎,竞争对手又少,是避开大众化做题路径的上好选择。 所以在本质上,他们仍然是另一种表现形式的职业运动员。既然是职业,运动员及其家庭在做选择时,实际和其他人读书择业没什么区别,最优的考虑就是回报率。 当代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往往竞技体育水平也高。一方面是资源更多,能够在基层大面积撒网找人。同时社会兜底机制强,即使成绩一般,运动员退役之后也大多能转型就业。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在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还会出现中产消费推动体育商业化的效应。现代大多数体育运动都已经相当商业化,而支撑商业体育的主力就是中产阶级。他们相对有钱有闲,又比富豪阶层人数多多多。无论是商业比赛还是运动品牌,都要依赖一个比较大的中产阶级才能生存和兴起。体育组织和运动员要拉赞助,同样要靠背后有一大批关注运动,又有相当消费能力的人口。 一旦有了足够多的中产阶级,体育就不再只是一个主金牌的游戏。优秀运动员可以给运动品牌代言,赚大钱。普通运动员也有了更多转型出路,比如给各种体育俱乐部当教练。很多机构和企业为了塑造正面的社会形象,也愿意吸纳一些运动员加盟,并大力支持体育科学研究。 于是正反馈循环形成了,体育运动吸收了大批优秀人才投身其中,而成绩又巩固了体育在社会上的价值,让赞助者们觉得物有所值。这可以解释美欧国家在诸多商业化体育项目上的强势,也可以解释中国近年来在一些非传统强项上的崛起。 而在另一个极端,如果是彻底的穷国,正式的就业机会很少,下层人口本来就缺少上升渠道,那么同样会有很多家庭愿意让孩子把人生前途压注在体育运动上,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多少东西需要放弃。但一旦出了成绩,就可以实现阶级跃升。 比如这次巴黎奥运会,非洲国家肯尼亚拿了四块金牌,全是中长跑项目。原因就是山区部落没有任何发展机会,当地人想要改变人生命运,跑步已经是入门门槛最低,竞争最公平,同时成功机会也很大的出路了。所以肯尼亚年轻人只要有一点耐力天赋,就愿意用十几年艰苦训练去赌一个在外界看来极小的几率。经过几遍筛选后,全国还有几万人在拼命练长跑,形成了全世界最庞大的专业长跑队伍。 类似情况还发生在国情差不多的另外两个东非国家,埃塞俄比亚、乌干达。于是如今的长跑运动几乎完全在东非选手统治之下了。 而印度现在卡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上。与肯尼亚、菲律宾这些穷国小国比,印度有一个超大的体量,近20年来经济也有明显进步。城市里新增了不少就业机会,中下层还能感到有一些上升渠道。这样,大多数年轻人就不愿意用青春去赌一个极小的几率。 同时印度所谓的几亿中产阶级,按国际标准衡量,多数还比较虚。反映在体育消费支出上,就是实际体量远不及市场。 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印度国情。印度市场并不是对商业体育完全没有投资,但兴趣范围非常狭窄,甚至可以说只坚持投资一个项目,那就是被称之为印度国球的板球。 2022年,印度板球超级联赛出售未来五年的转播权,最终拍卖出了62亿美元的天价。按单场价格算,高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的,美式橄榄球联赛。 但对于印度体育整体来说,板球运动太强大并不是好事。他几乎吸干了印度体育消费市场。节目开始之后我们说过,印度至今拿到的十枚奥运金牌中,有八枚都是曲棍球项目贡献的。现在曲棍球也是印度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大致排在第二或第三位。 但印度全国曲棍球联赛从2018年开始就暂停了,直到今年才宣布可能恢复。原因就是财务不堪压力,或者直白说没有钱办。 作为曾经的世界曲棍球最强者,印度队已经40多年没有拿到任何大赛冠军。引讨原因,人才和资源被板球吸走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因素。 曲棍球在印度已经是热门运动,尚且如此。其他体育项目就更加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了。所以印度体成绩不但比不过一些落后的非洲国家,甚至相比自己都会时不时倒退一步。 为了更方便理解,我们再举一个情况类似,并且大家也很熟悉的例子,中国的足球,或者说男子足球队。过去的中国男足成绩当然也不好,不过起码2002年还进过世界杯。或者就算进不了决赛圈,也能和亚洲强队平一下。现在的国足根本不用惦记世界杯,就是打原来觉得是鱼腩的泰国、越南,也没有赢球把握了。 可以说和印度奥运代表队一样,都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国足成绩不但历史成绩差,而且还在不断退步。理由不少,包括足协腐败、瞎指挥,国内联赛前些年烧钱过度,如今在弥补透支。但有一个根本因素各方都有共识。虽然中国球迷人数庞大,但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后备球员极少,甚至一些只有百万人人口的小国都比中国多。 刚才已经解释过,对于竞技比赛来说,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只是凭着兴趣和同学朋友们踢着玩,这种足球人口再多也没有意义,提供不了哪怕一个合格球员。只有注册球员才是选拔国足的基本盘。 客观说,能入选国足的球员,对付国内非专业或者低级别球队基本还是轻松自如的。但作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运动,足球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国足之所以在国际比赛中总是像前进阻力,根子还是因为他们能在国内称王称霸,只不过是因为山林太小了,养不出老虎。 中国足球的注册球员人数一直是个谜。官方的足协从来没有正式发布过权威数据。2021年,足协转会办公室有个非正式消息,说全国注册球员有六万多,其中男足五万,女足1.5万。但其中稳定的职业球员只有1000多人。 此外,篮协主席姚明也曾提过,中国足球注册运动员只有6000左右。作为身材为相近的大球项目,姚明也许确实知道一些足球界的内部基本信息。不过这几个注册球员数据共同点就是都很少,还不如一些人口只有几百万的小国,比如一些欧洲国家。 至于中外注册球员的技术水平,差异可能更大。连国足都有栽给外国射击球队的黑历史。 但它背后是这些国家长期积累形成的社区足球文化,哪怕没有什么回报能赚钱,当地中产阶级也乐意掏钱支持。所以即便试射击球队,从教练队伍到经理人,大概率也都是经验丰富的职业人士。说是业余队,但从训练到运营,实际都是专业化的。 当然在拉丁美洲、非洲,基层足球队伍条件没有那么好,但他们可以靠贫民窟选拔人才。整体社会氛围上没有上进希望,反而让极少数体育项目有了最大的调选余地。 其实足球运动员最重要的器官不是腿脚,而是脑子。聪明的球员才能用好战术,情商高的球员才能和队友配合无间。有毅力管得住坏习惯的球员才能长期保持体能状态。当然,这也不止于足球,可以看到历史上很多优秀运动员退役转型后,发展也出类拔萃,证明自己绝不是只有肌肉。但不客气的说,中国近几十年的足球史上,这样的球员凤毛麟角。 如果要找一个解释,大概就是聪明的、情商高的、有意义的年轻人,从一开始就极少会选择足球作为自己的人生赛道。 几十年前中国还很穷时,还有不少孩子冲着体校的伙食补贴就去练球的,最终形成了中国足球黄金一代。但中国经济发展给大多数年轻人提供了无数上升空间。相比之下,体育只是一条很小的道路,成功几率和上下限空间并没有特别突出。即便想走体育这条赛道,可以选择的方向也变得更多了,像田径、游泳、滑艇、网球,这些上世纪从个人发展角度还是冷门或者难以出头项目,现在都有明星闪耀。于是足球运动员的平均天赋反而下降了。 同时,足球在中国又不是一种普遍的社区文化,所以也不像欧美那样有中产阶级的客金消费,甚至直接用爱发电,两头不靠。所以国足不但继续被各路老对手们按在地里摩擦,甚至还不如几十年前,都要被原来瞧不起的越南、泰国队们殴打了。与其他一大堆体育项目成绩突飞猛进相比,不像是在同一个国家,而是不同的维度宇宙。 总结来说,体育项目要出成绩,对个人来说是天赋加汗水加科学。但对国家或地区整体而言,要么是全社会人力成本极低,上升途径狭窄,并且这些项目还要被社会认为是好出路。要么就是经济发达后,相关消费能支撑起一个成熟的体育产业。 以上两个条件至少要满足一个,才能批量培养出体育人才。如果两头都靠不上,那么相关体育项目就很难出成绩,更不可能稳定出好成绩。所以印度和中国这两个世界上唯二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一个经常一块奥运金牌都拿不到,一个国足被嘲笑为国运平衡器。其背后的原理都是不上不下。 今天的节目就聊到这里,感谢大家收看。我是不讲废话的黑岛人,我们下期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