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1 期 ~ 第 100 期

【讲点黑话32】在新加坡,汉弗莱也能当首相!

大家好,欢迎收看第32期讲点黑话。 5月15号,李显龙正式卸下了新加坡总理职务。副总理黄循财随即宣誓继任,成为新加坡独立以来第四任总理,也是第二位非李光耀家族出身的总理。 如果想知道在后李家时代,黄循财会如何管理新加坡,我们可以看看之前他的一位前辈是如何实际管理新加坡的。

不过,让我们还是先说一下这次交接。 新加坡实行的是英式的议会内阁制度,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基本只有礼仪职责。总理以政府首脑的身份执掌了国家最高权力。当总理离任时,议会多数党可以直接选择新的继任人。而人民行动党在本届新加坡议会中席位数超过了90%。 此前,李显龙在2023年11月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年度大会上,就正式宣布将在下一届全国大选之前,将总理职位让给黄循财。根据新加坡宪法,下次大选最晚要在2025年11月之前举行。李显龙提前辞职是为了给黄循财留下足够的时间表现。好带领人民行动党继续巩固已经长达60多年的执政地位。

黄循财1972年出生在新加坡,祖籍海南,属于二代移民。从他的履历看,与其说黄循财是一位呼风唤雨的老练政客,不如说他是一名资历深厚的官僚。 1997年,黄循财进入新加坡政府工作,首个职位是贸易和工业部的经济学家。据他自己回忆,他被委派的第一个任务是写一份在97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区域经济对新加坡影响的报告。 2002年,他被调入财政部,04年又去了卫生部当司长,协助推动医疗保健改革。也在这年,李显龙成为了新加坡总理。 2005年,黄循财的职业生涯获得了关键突破,他被任命为总理首席私人秘书。这里解释一下,虽然头衔当中有私人的字样,但首席私人秘书其实是个正式的政府官职。 黄循财担任这个职务一直到2008年,在此期间,深得李显龙的欣赏。2009年,他出任新加坡能源市场管理局局长,是当时最年轻的局长级官员之一。 2011年,黄循财宣布接受人民行动党的邀请,正式迈入政坛。当年即在行动党护航下当选为国会议员。随即就进入内阁,当上了国防部和教育部的政务部长。政务部长大约可以理解为副部长。又兼任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董事。后来又历了文化部、国家发展部、财政部部长。

不过,本来黄循财并不是李显龙的政治继承人。2018年,人民行动党在内部讨论后,已经推选时任副总理王瑞杰当第四任总理。 但2021年,王瑞杰突然以健康原因表示放弃接班计划,黄循财才在新一轮筛选中胜出。 作为一个执政几十年,并且一直风平稳健,支持率居高不下的政治家,李显龙在为自己挑选继承人的时候,一定会非常谨慎。 这个继承人既要忠诚,上任后不会有意削弱他的影响力,抹去他和他的父亲的政治遗产。也必须要有足够能力,可以稳定住大局,继续延续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的长期执政地位。 他最后选择了在自己身边追随了20年的黄循财,一定是相信这位资深官僚可以同时满足他的两大需求。

黄循财的崛起也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实际上,从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开始,人民行动党就一直非常喜欢征调资深的政府官员,把他们派去选议员,进入国会,然后再以政客身份出任内阁高官。由此形成了其他国家很少见的,官僚政客旋转门。 之前和黄循财竞争过太子大位的几个行动党党内精英,同样也有着非常深厚的政府官僚背景。比如刚才说过的副总理王瑞杰,在担任内阁部长之前,也有长期的技术官僚履历,先后担任过新加坡WTO谈判代表,贸易工业部常任秘书,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等重要的政府官僚职务。 种种例子,证明了新加坡政坛对技术官僚的偏爱。甚至可以说,在李显龙看来,只有长期担任过多哥方面的官僚岗位,既熟悉政府运作的人,他有资格来继承自己的总理职务。 而大多数新加坡人对这种政治模式也非常认可。在他们看来,能够成为政府高级公务员就说明这个人是精英,而在官僚精英中再精中选精,挑选出最有经验的人组成政府管理国家,也已成为新加坡的政治惯例。 在独立后,新加坡也持续稳定的发展,从落后的殖民地成长为高度发达经济体,这让大多数新加坡人认同了行动党的主张。精英治国,或者说精英官僚治国可以避免议会民主之下常见的政党内耗。 从目前来看,这套体系还是适合新加坡国情的。所以哪怕李显龙卸下总理和党魁职务,最终才先走向幕后,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套政治精英培养模式,还会再新加坡延续下去。

不过,类似的官僚政客旋转门体系,在其他地区却未必能够良好运行。比如香港和新加坡一直被认为基本条件近似,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和新闻记者们经常拿它们来做比较。 而回归后的香港却立了行政主导的政治体制,大多数政治决定其实也都是由资深官僚做出的。甚至在前四任特首当中,曾荫权、梁振英、林郑月娥两人就是典型的政府官僚出身,长期在政府内担任高级公务员,然后才直接转入政界。 但在回归后20多年,香港的治理成绩却并不尽如人意。不光经济发展滞缓,甚至还发生了治安失控的暴乱,和新加坡的稳定繁荣形成了鲜明对比。 香港落到如今的窘境有很多原因,但在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就是刚才提到的曾荫权、梁振英、林郑月娥两人,在分别担任特首时期,既没有落地推动有效的发展战略,也没有制定可行的长期规划,只是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敷衍态度,待在高位上熬任期。 那些时期香港的各种乱象,都采取放任和漠视的态度,导致香港各个团体之间的冲突越发激烈,最终引爆成为政治危机,直到今天很多问题还积重难返。 为什么这两位履历非常华丽的技术官僚,表现却如此之差,和新加坡的同行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呢? 这实际上还是人才培养的问题。香港直到1997年才回归,在这之前,都是英国政府委派总督和高官来进行管理,听从伦敦的指示行事。而华人官员即使名义上职位很高,实际上也都处于依附者和执行者的地位,根本就没有决策的权力,甚至没有参与制定决策的经验。 这并不是巧合,而是英国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殖民统治,故意不给华人官员锻炼相关能力的机会。 香港立法会议员,曾经担任过港英政府官员的叶刘淑仪就曾经说过,英国人将我们,也就是中国籍官员训练成了执行者而非领导者。 就这样,香港回归以前培养的所谓技术官僚,就是有几十年的漂亮履历,但其实都没有制定战略战略的经验,除了应付履历,精通港英的各种律例之外,政策分析能力,政策判断能力都极为薄弱。 而这是必然会产生两个恶劣的后果。首先是不接地气,这些官员因为从来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缺乏与社会各界联络交流的习惯,因此让他们自己制定政策时,往往盲人摸象,甚至胡乱出牌,经常导致民怨。 更严重的是习惯性规避责任,只想晋升,却不想承担责任。做事圆滑,模棱两可,凡事新找陈立,根本不愿创新。一旦遇到任何政治风险,首先想到的就是逃避和退缩。 比如2019年的反修例风波爆发之前,民众对修例缺乏理解,舆论争吵非常激烈,境外势力趁虚而入,到处煽动,反对派也在秘密进行动员。然而这些官僚们却始终麻木不仁,好像活在真空里,对情况毫无感知,更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让境外势力和本地反对派有了兴风作浪的机会,反复煽动矛盾,直至掀起了暴乱。 甚至在暴乱已经发生后,中央明言要求止暴之乱,但这些官僚们仍然步步都慢了一拍,明明有冲突的法律法规可以引用,却因为害怕承担责任,根本不敢去执行。结果让暴乱一发而不可收拾,直到最后中央直接出面,坚决表态,强烈施压,才终于得以平息。

而新加坡则不同,自从1959年获得内部自治以来,新加坡的执政团队就没有靠山或者甩锅对象,功过都只能自己承担。李光耀是他们的首领,但同样要依靠他们才能把自己的理念和设想落地。 他们这个团队既需要去和各界沟通,也需要自己来做出决策,而且需要为自己的每一个决定负责。在实践的锻炼下,新加坡的技术官僚们构建了新加坡的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和金融等等一系列社会硬件软件,也为新加坡打下了成为发达经济体的基础。 可以说,是否经受过决策训练,决定了新加坡和香港这些资深官僚的工作成败,而且是非常鲜明的对比。 现在,李光耀、李显龙父子,这套有可以司马氏魅力的威权领袖落幕,至少名义上是在新加坡落幕了。代表技术官僚的黄循财继位。 如果想知道在后李家时代,官僚怎么管新加坡,可以看之前一位真管过新加坡的官僚。这位技术官僚转型政客的成功代表人物,就是新加坡的开国元老,曾经在李光耀手下担任了接近20年副总理的吴庆瑞。

吴庆瑞这个人,在新加坡以外名气不大,因为他与李光耀同时代,还更早退休,完全被李光耀的光芒所覆盖。而且他的个人性格又很低调,自己没有写任何回忆录,连儿媳写了一本他的传记,都让他非常不满。 由此可以看出,吴庆瑞是一个极度低调务实的实干家。虽然在海外默默无闻,但是在产业界和经济界,吴庆瑞享有新加坡经济发展之父的美称。 新加坡早期大多数经济和社会重大规划都是由他实际主持的。在很多时候,新加坡是李光耀掌政,负责国家的战略和外交,而吴庆瑞掌经,负责国家的产业、经济和金融政策。两个人之间配合亲密无间,共同缔造了新加坡的快速经济发展时期。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新加坡的经济体系,我们会发现它似乎很矛盾。一方面新加坡政府极度推崇自由竞争,坚持低税率、低福利,给予外企国民待遇,看这是一个非常自由主义的经济体。 但新加坡经济还有不太为人所知的另一面。它的国有经济比重非常高。国有资本不但掌握了大多数基础行业,而且还积极进入商业竞争极为激烈的行业。 比如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制定了发展石化产业的经济战略,然后国家就直接投入巨资去招商引资,引入技术,甚至下大力气填海造岛,最终建成了总面积32平方公里的裕廊岛,把它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之一。 靠着它,只有弹丸之地的新加坡,一度成为美国之外唯一一个年炼油规模超过6000万吨的国家,直到21世纪之后才被高速发展的我国甩开。 在建设炼油厂的同时,新加坡政府还投入巨资,围绕着炼油厂打造了一整条石化配套产业链,如原油储存和运输、石化设备制造等等。石化产业也成为了新加坡经济的重要支撑,为国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高薪技术岗位。 比起那些在自家土地上,比拼建造各种豪华旅游设施和人造奇观的迪拜酋长们来说,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显得务实得太多了。 这种国家直接下场,投资发展产业的经济政策,就是吴庆瑞提出和推行的。他最早意识到,新加坡作为小国,如果只依靠小而散的私人企业,在很多产业根本不可能有竞争力。因此必须要有政府亲自下场启动投资,形成示范和规模效应,才能让新加坡在全球经济产业体系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创立的裕廊工业园区,本质上就是快速复制欧美日靠长时间缓慢自发形成的工业聚集区。现在这个方法已经成为全球主流的开发模式,中国当年就通过干部交流等方式吸收过它的经验。

作为李光耀最重要也最信任的助手,吴庆瑞不但在经济上,在内政和社会问题上,同样是李光耀最好用的部下。他当教育部长时期出的方案,彻底重塑了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为新加坡的人口素质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与此同时,他们在执行这个政策时,也彻底摧毁了与人民行动党长期不和的华校系统,让华人为主的新加坡,一个原来民间通用中文的地方,变成了实际上的英语国家。 当然吴庆瑞也不是无所不能的救世主。比如李光耀一度想要单独提高优质人口生育率,又交给了吴庆瑞去执行。 吴庆瑞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高学历男女互相婚配,甚至在1984年推出过一项政策,一个大学毕业的女性,只要生育了三个孩子,等到要入学时,她的所有子女都可以优先进入好学校。 然而这些优生政策一推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反对,许多人认为这是公然歧视和压迫中下层民众。还有人则反驳说,所谓高学历父母会生出高智商子女,这个推论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只是改头换面的阶级隔离和阶级固化。 在强大的民意反对和抗议下,对外只保持政治强人姿态的李光耀,难得选择了一次退让,在第二年就找了个理由,主动撤回了政策。这也是吴庆瑞极少做极少数完全失败之一。

吴庆瑞在90年代彻底退休,2010年去世。现在盖棺定论,这位新加坡技术官僚的模板人物,并没有改天换地的能力。他更多是能够做到顺势而为,以清醒的眼光判断环境和条件,然后实事求是,根据现有资源制定战略政策,然后依靠稳定的经营团队,按部就班的扎实执行下去。 但纵观全球,能够看清主客观情况,顺势而为,而不是拍脑袋想当然的官僚已经非常难得。如果在制定计划之后,还能不怕繁琐,亲自踏实做事,那更是万里挑一的真正精英了。 因为这需要非常高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从这一点上来说,新加坡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李光耀和吴庆瑞这对搭档,能够在几十年的合作当中,非常高效的完成了各项发展任务,并且为新加坡奠定了依靠官僚政客旋转门,运行政治的基础操作系统。 由于李氏父子长期执政,新加坡在中国也有个外号叫李家坡。但与其他许多国家的门阀政治家族相形相比,新加坡李家的名声却要好很多。 而新加坡人对李家的长期执政,虽然也有一些厌烦心理,但更多的还是感激和依赖。所以李家和行动党才能实现长达60年的稳定执政。 如今李显龙虽然辞职了,但是李家父子留给新加坡的丰厚基业,却足以成为李家未来的政治资本。如果某一天,李家的某个后代还希望延续父辈祖辈的政治生涯,他的路肯定会比新加坡普通人容易走很多。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是不讲废话的黑岛,感谢大家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