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点黑话51】选iPhone还是选微信,这是一个问题
大家好,欢迎收看讲点黑话第51期。
近期国内互联网上流传开一个重大的消息,两大超级巨头苹果和腾讯发生了严重冲突。据据说,苹果的核心产品手机平板与腾讯的旗舰程序微信发生了一次正面冲撞。
根据社传闻,苹果公司要求腾讯对微信进行根本性改变,如果解决不了软件内部小程序绕过应用商店内购的问题,这款APP可能被苹果停止更新审评。众所周知,苹果手机的iOS系统生态相当封闭,一般用户不通过苹果手机应用商店很难安装或者更新程序。而苹果公司要求在iOS系统上的任何虚拟物品或服务交易,包括但不限于订阅、解锁、购买代币等,都必须通过苹果的应用内购模式完成,严禁使用其他支付渠道。而这交易一旦发生,苹果商店都要以中间平台的身份从中按比例抽取佣金。这就是著名的苹果税。任何不愿意交苹果税的程序都会被苹果踢出iOS平台。
苹果税税率一开始都是统一的30%,近年来在全球部分地区逐渐出现了一定幅度的税减。目前最低比例出现在欧盟市场。2023年欧盟通过数字市场法案后,苹果公司向欧盟做出了重大让步,把标准企业和中小开发者的佣金分别降低到17%和10%。但在中国市场上,苹果公司至今仍然保持着全球最高税率。一般企业仍然要按30%向苹果交税。要知道这是交易额的30%,最接近的类比是国家增值税,现行最高税率是13%,历史上最高也就是17%。这笔钱当然让所有付账都交得心疼肉痛,只是苹果太强势。iOS系统不但体量很大,并且在客观上用户的消费力也相对处于高端,即使被苹果抽了三成佣金,小赚也比不赚好。而对于苹果公司来说,苹果税也是它最大中最稳定的收入来源之一,是它最核心的利润之一。
这部分利润到底有多大呢?苹果没有明确回答过,但外界还是大致能分析出来。今年8月2号,苹果公司公布了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总营收857.8亿美元,其中393亿美元来自于iPhone手机,而第二大收入来源就是所谓的服务收入,金额242.1亿美元,占总营收比例达到了28%。虽然服务收入项目并非都来自于iOS系统的内购抽成,但iOS的内购抽成一定是主体,并且这项收入对应的直接成本是很低的。即便iPhone手机在实物商品当中毛利已经算很高了,但利润率还是毫无疑问没法比。苹果税已经是苹果公司最大的收入进项之一,以及最重要的利润来源,所以苹果公司对任何试图绕过iOS应用内购的迹象都高度警惕,一旦发现就重拳出击。
这次苹果就是其中。此前iOS版的微信存在支付漏洞,让它平台内的服务商可以利用外部支付系统逃避要交给苹果的佣金。于是苹果以卡审核作为手段,要求腾讯必须尽快封堵漏洞。面对苹果的施压,腾讯一开始也做了反应,他在7月初发布的微信更新里修复了一个外链漏洞,但苹果认为这次更新并没有解决真正的核心问题,要求腾讯必须采取进一步措施。据些非官方消息,腾讯对此态度消极,甚至有传闻称腾讯做好了把iOS版微信主动下架,这就几乎是与苹果公司明着摊牌了。
其实早在2017年,苹果公司就为了微信公众号的打赏问题和腾讯发生过正面冲突。据媒体报道,当年苹果通知腾讯,宣布认定微信公众号的打赏功能属于APP内购服务,所以要按30%的比例抽钱。而腾讯方面认为微信的打赏功能并非购买交易,而是用户单方面的赠予。两家企业为此发生争端,于是腾讯公司将iOS版微信的打赏功能暂时下架作为抗议手段。最终在经过长时间的互相攻防之后,两家公司达成了暂时妥协。苹果表示自己可以不收这个抽成,但腾讯也不能收,打赏金额要全额给微信公众号的创作者。而腾讯也接受了这个条款,于是两家暂时演兵惜鼓。但间隔七年之后,两家的战火又重新燃烧了起来。
按照目前的规定,在iOS系统内,所有APP充值都必须使用苹果官方支付渠道,不允许有例外。这就意味着用户的iPhone手机上充值都要被苹果公司抽成。原来想充值走苹果税表面上还没有立即让腾讯受损。这次造成两家巨头正面冲撞的直接原因据说,是微信内置的小游戏等小程序。
原来对于APP内置的小程序,苹果不是很重视,所以对于他们绕开iOS系统的应用内购模式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近两年内置小程序一军突起,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商业赛道。以微信的小游戏为例,7月16号微信小游戏团队披露了一组数据,在微信上使用过小游戏的用户已经超过11亿,月活用户达到了5亿,过去一年平台服务的开发者累计达到了40万,有240多款游戏季度流水超过了千万。可想而知,如果能对这些内置小程序坐地收钱,按充值流水征收15%到30%的苹果税,这将是一笔巨额收入。哪怕对于苹果这样的巨头,这也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数字。
于是在2024年1月,苹果发布公告宣布,将支持开发者上架的云游戏和小游戏小程序接入苹果的应用内部系统,但提供相应服务的APP开发者要见到审核责任,确保应用中提供的每种企业都按要求尊守所有的APP审核指南。抛开这些冠冕堂皇的官方用语,苹果公司的潜台词其实是说,它不再笼络例外,要对包括微信在内的APP所有内置小程序小游戏征收苹果税。
但苹果这次踢到了铁板。腾讯虽然低调没有做公开反应,但很可能全盘拒绝的要求,之后双方围绕着哪些项目应该属于内购展开了谈判。谈判很可能并不顺利,所以才有传闻苹果祭出了最终武器,威胁要把微信踢出iOS应用商店。而腾讯也摆出了随便你下架的强硬姿态。消息传出后不少人担心用户会不会被迫在iPhone手机和微信之中二选一。
直到9月6号,微信iOS版在停止更新两个月之后终于上线了最新版本,这似乎显示双方达成了妥协,但有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和腾讯仍然在就小程序分成问题进行谈判。如果消息属实,那就意味着这两大巨头的核心冲突仍未解决,眼下的妥协只是暂时休兵,将来什么时候他们之间战争也许还会突然爆发。
回过头看,这样争端实际上是苹果和腾讯这两家网络巨头对互联网流量的控制权和分成权之争。对当今的互联网企业来说,流量就是命脉,流量就是一切业务的基础。如果他们是上市公司,流量也就是市值的基础。掌握了流量企业就可以把流量导入各种变现渠道,包括但不限于电商、广告、游戏、直播,最终实现盈利。不过在IT和互联网早期发展阶段,情况还不是这样。在那个上古时代,这个行业的主要盈利来源主要还是靠卖设备硬件或软件系统,比如IBM和微软,他们和长城长家的盈利模式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制造产品再卖给用户。
直到主营搜索引引擎的谷歌公司崛起,互联网企业的游戏规则才发生了巨变。谷歌通过搜索服务控制了当时世界最大的互联网流量入口,然后它通过把流量引入线上广告当中,赚取了巨额利润,并且一度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广告商,和市场上市值最高的企业。谷歌的产业成功让它的模式也成为了其他互联网企业效仿的楷模。接下来的互联网巨头,各家国内外的大型互联网企业,无论他们的主营业务是什么,归根到底都是做流量的生意,并且把流量视作自己最大的命脉。
虽然主营赛道不一样,但腾讯其实是谷歌的好学生,深得他经营理念的精髓。在占据中国社交媒体霸权后,腾讯就大力进军游戏产业,一面进行自营,一面通过收购和合作把一大批优秀的游戏制作团队收入自己旗下,然后把自己平台上的庞大的流量精心引导到旗下的游戏当中。到今天,腾讯已经是全球无可争议的最大游戏公司,手上握着英雄联盟、王者荣耀、地下城与勇士等好几个著名游戏IP,每个都是让人羡慕不已的现金奶牛,贡献了腾讯公司最大一部分利润,可见腾讯的导流商业模式有多么成功。
而苹果也不遑多让。从企业创立一开始,苹果产品就有自我封闭搞独有生态体系的传统。这个传统让苹果在PC和微机超多系统大战中惨败,一度走到过破产的边缘。但在智能手机时代,这个传统却让iPhone赢得了大批用户的始终。而苹果公司早在音乐播放器iPod的时代就通过和硬件配套的音乐收费下载网站尝到了控制流量的好处。在进入智能手机领域后,他又再次复制了套模式,通过技术领先又极为封闭的iOS系统,把iPhone手机的流量完全锁进了自己的保险箱。然后苹果公司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流量提供商,iOS应用商店则成了招商店面。无论其他服务商在上面开发销售什么应用软件,苹果都只需要坐地分成,就能得到惊人的高额利润。仅仅提供一个赛博空间中的商铺,就要30%的巨额抽成。恐怕现实中的房东也不敢对租户这么狠。但苹果公司却靠垄断iPhone手机的流量轻而易举就迫使服务商们答应了这个条件。
所以虽然看似腾讯是一家社交网络公司,而苹果是一家以进建为主的企业,两者没有多少直接重叠的业务,但在本质上他们的盈利模式又是殊途同归的,都是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在互联网上跑马圈地,占据了一大块领地,垄断了这领域里的流量出入口,然后再将这些流量变现,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同时这些巨头们还会依托自己的优势领域不断向外扩张,谋求进一步扩大收入,占据更多的流量。
这次苹果就是仗着对iOS流量的垄断权,企图强行打入微信的生态系统,在里面也分一杯羹,这难免的与腾讯发生了冲突。从目前迹象看,两家公司都只是暂时妥协,但都没有真正收回自己的主张,更没有同意对方的要求。出现这种僵局是因为这两家不但都是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并且还有各自非常宽广的护城河,所以都有底气坚持自己的主张。
作为全球最实用的电子产品之一,苹果手机一直都受到众多中国消费者的追捧。中国长期是苹果最大的海外市场,甚至偶尔还会战胜苹果的本土美国,成为苹果手机在全球最大市场。所以中国iOS系统的用户人数也极为庞大,而能不能接触到这批用户,完全在苹果公司的意念之间。作为一家主营社交媒体和游戏的公司,腾讯当然非常重视iOS系统的用户,尤其肯定不愿意微信退出iOS平台后,中文互联网上出现一片巨大的社交媒体空白区,让新人有机会冒头壮大。
但苹果公司也同样投鼠忌器。虽然苹果手机生态的始终用户绝对是世界第一,可是这次的对手也空前强大。微信作为中文网络上最大的社交软件,不但拥有超过11亿的月活用户,并且依靠着小程序、公众号、视频号、内置游戏这些扩展应用,微信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内部生态,是当之无愧的国民软件。现在对于一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微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交软件,而是工作和生活的必需品,离开微信马上就会感到诸多不便。所以苹果恐怕也不敢真的把微信从iOS系统里踢出去,因为这样做它注定也会流失大批用户。
正因为两家巨头各自既有优势,又有顾虑,所以他们也很难真正撕破脸,试试到底是谁的用户更加忠诚。按多年来互联网行业的游戏规则,最终他们大概率会在律师团的辅助下,私下达成各自都能接受的妥协,然后继续一起垄断流量,坐地收钱。从这个角度看,这回世界第一手机品牌和中文第一国民软件的对立,绝对不是一场关公战秦琼的喜居闹剧。iOS和微信应用的争斗,本质上是苹果和腾讯这两家国内外顶级互联网企业,为了维护、保卫和捍卫对流量的垄断权展开的斗争。他们倒是能把自身垄断的流量最大化转变为收益,但依托于这两家平台的无数中小服务商,比如几十万微信小游戏小程序开发者,对此却没有任何话语权,只能坐等巨头们商量出一个结果,或者成为他们彼此对抗时的筹码。
而这种斗争也是当下互联网产业现状的一个缩影。在流量垄断的时代,如今大型的互联网企业都借出自身的基因产品,控制流量入口,并把流量当成自家资产,想尽办法从中榨取利润。为了维持这种垄断权,互联网企业和软件公司都拼命为自己的产品树立壁垒,不让别的平台用户看到自己的信息。这就在事实上造成了互联网信息的孤岛化。
近年一直有报告称中文网站的数量以及中文网站的信息量都在快速下降。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大家都在跑马圈地,信息就是流量,而流量就是财富,所以信息和流量都不能轻易示人,要隐藏起来,只有登录加入我这个平台后才允许你看。于是公开的互联网内容越来越少,不同平台的用户也被割裂开来,越来越难以互通互联,只能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小圈子。
在一般情况下,企业进行市场竞争时国家不应该过度干预,但面对这种化公为私,逆转了创立互联网初衷的行为,为了打破信息壁垒反对垄断,我们认为国家还是很必要直接出面干预的。否则从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包括各大巨头在内,大多数互联网企业恐怕根本就没有动力放开自身的流量。比如说中国最大的两家第三方支付软件微信和支付宝就长期呈现各自为主的现象。微信支付一直不能在淘宝上使用,反过来在微信上购物也用不了支付宝。在以前的节目中,我们曾经提及过工信部展开了互联网互联互通专项行动,要打通各家平台和APP之间的联系,那还是2021年的事情。经过三年的拉扯总算是有了实质性的重大进展。今年9月12号,所有淘宝天猫的用户都已经可以逐步开通微信支付。外界期待已久的淘宝全面接入微信支付正式落地。中国互联网两个最大平台集团终于开始互相拆除壁垒,逐步实现互通,这是个非常好的开始。不过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今后各平台和APP之间都能能够推进这个趋势,让互联网重新变成互联网,也让我这个老网民能够重新找回当年开放共享的感受。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大家收看,我是不讲废话的黑道人。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