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点黑话52】茅台回购股票,不如少酿点老酒
大家好,欢迎收看第五十二期讲点黑话。
最近一个重磅新闻引起了中国财经界的乐意,曾经A股市值第一的知名白酒企业贵州茅台,宣布准备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金额为30到60亿元,回购股份将予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
自从贵州茅台在2001年8月27号登陆A股市场以来,至今已有23年历史,但回购股票这还是上市以来茅台第一次这么做。
上市公司回购股票可能有很多种原因,但一般来说,大多数都是为了减少本公司在市面上流通股,以便稳定股价,同时提高每股的平均分红,以便提高投资者继续持有的信心。
我们节目时常提到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而回购股票就是市值管理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海外,尤其是美国,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相当常见。但在我们国内,这种情况之前很少见。从经验来看,国内股市对看中的是融资功能,即使在上涨后,很多大股东一有机会就赶紧增发,只会嫌钱圈的太少,完全不会考虑拿现金回购股票。
其实在A股市场上,茅台已经算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异类了。从01年上市到今年年中,它在首发融资22.44亿后,就一直没有再进行过扩股募资,反立年来累计分红金额超过2700亿,是上次融资额的123倍。
但专业媒体也注意到,茅台的所有的分红有一半以上都集中在近三年内,并且最近茅台管理层还宣布,将会在未来三年里把常规分红率提高到75%。
联系刚才提到茅台又拿出几十亿真金白银搞股票回购,茅台整个行为的动机就相当明显了,它真的就是在学习如何按照海外成熟经验和标准模式进行市值管理。
理解了目的后再回头分析,这些动作的背景就很清楚了,其实是茅台的股价走势让管理层破防了。
从茅台股价波动趋势看,在2021年之前,它的股价一直处于上升通道。2018年6月15号,茅台市值突破一万亿。2019年11月21号,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企业。在2021年初更创下了单股股价2627元的历史记录,市值接近2.5万亿,不但是全球酒类企业第一,甚至超过了世界食品行业的老牌冠军可口可乐。
但在那之后,茅台股价的走势就给人了一种盛极而衰的感觉,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就进入了一个长期震荡下滑的趋势。到今年9月18号,中秋节后第一个交易日,茅台股价甚至跌破了每股1300元大关,最低跌到了1260元左右。这个价位与巅峰时相比,下跌幅度超过了50%,真是被腰斩了。
于是9月20号,茅台坐不住了,突然发布公告,宣布要大规模回购股票。市场普遍认为,它这么做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稳定股价,稳定投资人的信心。
当然,在最新一波全股市暴涨带动下,茅台股价现在又回升到了1700多元。要是茅台管理层再耐心等几天,大概率就暂时不需要搞回购了。当然,落子无悔,现在茅台这笔钱是一定要掏出来了。并且如果不采取回购股票这种大动作,在普涨结束后,茅台股价是否能摆脱长期下跌趋势,管理层恐怕心里也没底。所以应该也乐得来一个锦上添花。
不过如果我们单纯看茅台这几年发布的财报,可能会有点疑惑。茅台股价这几年为何一路下跌?因为近年来,茅台的销售额和利润一直在节节攀升。最近一个完整年度的2023年,它还创造了销售额突破1500亿,净利润747亿的历史新高。与前一年相比,这两项关键财务指标都大增了近20%。从任何角度看,都是漂亮得不得了的成绩。
可是就算茅台集团给出了这么好看的报表,可是投资人们还是不买账,股价依然一路跌跌不休。这背后有好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外部大环境不利,众所周知,直到国庆节前突然爆发的反弹,近几年里中国股市整体上一直很不景气,大多数上市公司都被波及了,许多曾经非常辉煌的绩优股也跌得非常厉害。茅台集团所在的酒类行业更是这一轮熊市的重灾区。比如中国酒类企业市值第二的五粮液集团,在最近三年当中,股价从347元的高点,跌到了节前只有110元左右,跌幅超过了三分之二。其他酒类上市公司同样也惨不忍睹。
这么一看,与同类型酒企相比,最多只跌了一半的茅台,好像成绩还过得去。虽然失去了A股市值第一的宝座,但依旧保住了在酒类企业中断崖式领先的位置。
除了外因更有内因。伴随着业绩不断攀升,茅台股价却持续下滑,这意味着用脚投票的投资人,并不都是盲从大流。很多人抛售茅台股票,其实是看到了茅台在如今的辉煌下,潜伏着巨大的不确定风险。并且这个不确定风险还是茅台自己造出来的。
那就是产量。
毋庸置疑,茅台是当代中国公认的顶级酒类品牌,旗下最重要的几个核心产品,如飞天茅台、生肖茅台,在市场上都广受好评。并且由于茅台的品牌塑造极为成功,它甚至成功破圈,突破了单一的烈酒形象,一定意义上与高端消费划上了等号。于是茅台酒又具备了奢侈品的属性。
而根据全球奢侈品行业的共同经验,这一行不管卖的商品具体是什么,在商家的营销手段里都有一条极为重要的基本准则,必须控制商品供应量,以便维持价格。
控制商品数量主要有两类手段。一是故意控制产能,从源头上减少自家商品供应量。另一类就通过回购和销毁,直接减少市场上的存货数量。
比如当今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巨头LV集团,每年都会销毁相当数量的库存商品。对于这些没能按预期卖光的款式,LV长期的态度就是宁愿付之一炬,也绝不搞低价清仓。
这么干的奢侈品商人绝对不止LV集团一家。像英国奢侈品巨头Burberry也多次被媒体报道,直接把滞销的衣服、饰品一把火烧了。他们如此做的理由非常简单,过多的商品供应会削弱奢侈品最重要的稀缺性,进而动摇高端消费感,最后会冲击整个商品价格体系。
然而茅台的商业运营策略却与此相反,多年来一直在持续扩张。2000年时,茅台集团的产量还只有5000多吨,到2014年就已经达到了3.8万吨,而现在更已接近6万吨。
不过这里要说明一下,目前茅台酒的出厂量还没有这么大。茅台酒酿造过程简称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整个生产过程历时一年。不过这是生产出的还是当年份的基酒。基酒需要至少存三年,等待酒机继续老熟和酯化。贮方期结束后,再将不同轮次的基酒按需求勾兑,然后再贮存一年以上,才会正式装瓶销售。
也就是说,茅台每年产出的基酒,要再至少四年之后才会进入销售环节。所以茅台集团每年扩张的产能也要同步往四五年,才会形成实际的新增供应。
根据茅台报表上提供的数据,它近年产能扩张有两个明显的台阶,分比在2018年和2021年。所以对应来说,在2022年和2025年后,茅台酒的年度供应量就可以扩张到5万吨甚至6万吨。
当然,供应量并不一定严格对应四五年前的产量,但市场上的茅台酒越来越多,这显然是不争的事实。
光从过去十几年茅台集团连年上涨的业绩来看,茅台确实可能还没有达到利润空间的极限,也许增产还会带来销售额的提升,但市场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哪怕按照最简单的供需逻辑来推断,当某商品的产量不断增加,势必会冲击到该商品市场的价格。
有观众可能会好奇,既然茅台酒这些年产量在不断提升,那为什么它的价格还能节节攀升呢?这其中的奥妙,自然首先要归功于茅台集团的营销。他们的手段真的非常厉害,成功塑造了一个茅台等于国酒的品牌形象。
要知道在历史上,中国白酒品牌格局曾经长期是群雄并起的。1952年到1989年,五届全国评酒大会,先后评选出过17种白酒名酒,其中与茅台一样五届全部入选的有汾酒和泸州老窖特曲。四届入选的还有五粮液、古井贡酒、全兴大曲和西凤酒。当年这些名酒当中,茅台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
但近十几二十年,提到高端白酒,人们第一印象几乎都是茅台。所以它能够通过挤压其他白酒品牌的份额,为自己扩张的产能打到大部分出路。
但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茅台有一个规模极为庞大,结构非常严密,战斗力在同行业无出其右的经销商体系。正是这些经销商协作茅台厂,稳定抬升茅台酒的价格,最终将它推上了第一名酒的宝座。
近年来,他们又是防波低和蓄水池,用自己的资金和人脉消化了茅台集团越来越大的产能。所以茅台厂才能创造出一个产量和售价齐飞的商业神话。
但是茅台经销商的推销和库存能力也不是无限的。而茅台扩张的产能却像是一个永远无底的黑洞。这些矛盾最终都会转化为经销商们的销售业绩。尤其茅台集团为了增加自己的利润,还绕过经销商,大力拓展直销渠道,创立了诸如i茅台这样的电商平台。
在利润和销售渠道的双重压力下,茅台集团和经销商的关系出现了恶化。许多经销商都对茅台提出了交涉,并且这些经销商不光只是在口头上抗议。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还开始减价,大批抛售存积的存货。
这部分突然流露市场的茅台酒,不在茅台厂的计划之内,很快就冲击到了曾经长期坚挺的茅台酒价格。根据节目截稿前接近的市场报价,茅台集团最典型的产品飞天茅台,一瓶现在的零售价大约在2300到2400元左右,而仅仅在一年前,它还能够卖到3000元左右。
茅台旗下产品价格跳水的,不仅仅是飞天茅台一款。今年1月初刚上市的生肖品牌龙茅,发售价格是2499元一瓶,之后一度被爆炒到每瓶6000元左右。然而进入5月份后,龙茅价格就已经跌到了3000元以下,8月下旬就进一步跌到了2800元,可谓是被打回到了原形。
价格稳定向上,是茅台酒品牌形象非常重要的一环。最近价格跳水,是茅台集团绝不愿意看到的情况。所以在今年5月份,茅台集团专门办了一场这敏苏三省经销商座谈会,表示要认真倾听经销商的心声,回应他们的诉求。在会上,茅台董事长还大打感情牌,把经销商称为茅台的家人。
但是商业竞争不讲人情,再好听的话也不如实际的真金白银管用。茅台酒厂和经销商之间关注的焦点,归根到底,是价格、产量和需求之间的三角关系,以及生产和批零环节的利润分配比例。这些都牵涉到巨大的利益,绝不是董事长说几句好话就能够安抚的。
要让经销商开心,回心转意,重新坚定地团结起来,茅台厂大概率就要割自己的肉,拿出一部分利润让渡给他们。而这对股价来说,至少在短期内绝不是什么好消息。
除此之外,市场对茅台还有更大的隐忧,那就是年轻人,也就是新一代消费者,对白酒的接受度已经大幅下滑了。
这并不是网子揣测,而是有实际数据作为支撑。根据白酒行业报告,在2016到2023年间,中国的白酒产量发生了大幅暴跌,从最高点的1358万千升,下降到了去年的449万千升,总共跌到了三分之二以上。
虽然产量减少并不一定完全同步对应消费量减少,但除了国内餐饮之外,白酒没有什么其他大宗用途。除了消费者不再那么爱喝白酒之外,其他理由都无法解释在不到十年间,白酒产量为何如此急速萎缩。而用身边抽样法观察,新一代的年轻人与前辈相比,明显不喜欢喝白酒,以及不喜欢所谓的酒桌文化,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种市场大背景下,茅台虽然还能靠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来维持自己的销量和利润,但从长期看,它也一定会受到市场基本盘萎缩的冲击。
茅台当然也非常担心这个趋势,所以在最近几年,它一直在试图面向年轻人打造新的白酒文化。2021年,茅台就开始玩所谓的神曲,显示自己也可以年轻化。去年年中,茅台甚至与瑞幸咖啡合作,推出了一款跨界联动产品酱香拿铁,倒也刷了一波热搜。当然这么干的也不止一个茅台,稍有见识的酒企都在纷纷模仿,推出各种含酒饮料或食品,比如巧克力、雪糕、软糖等等。
茅台们希望他们能够借此拉近和年轻人之间的关系,提高年轻人对白酒的接受度。然而从目前来看,这种市场的转型效果并不明显,白酒消费量持续降低的趋势还在持续。因此市场对茅台未来的销售前景也产生了悲观情绪。
正是由于有如此显著不利的内因和外因,所以哪怕这几年茅台销售上涨势头不减,营收和利润屡创新高,但市场却认为它未来恐怕要面对无数困难,很多投资人仍旧选择了兑现离场。
另外在谈论茅台的市值以及企业战略时,我们还需要跳出单纯的企业经营,考虑另外一个重要背景。茅台是贵州省的龙头国企,是整个贵州省利润最高、缴税最多的大户。因此,它的经营战略,它的市值规模,必然不简简单单只是它一家企业自身的事情,还会有更多的额外需求。
比如媒体报道,根据贵州省国资委要求,在2019年和2020年,茅台集团两次各将4%的股权无偿划拨给了贵州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而贵州省国资运营公司则要在公开市场上不断减持茅台的股份。外界估计,贵州省国资公司,或者说贵州财政,因此变现收入在700亿左右。
除了直接划拨股份外,茅台集团还曾宣布,发债募集不超过150亿元,用于收购贵州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以茅台集团的财力和现金流,150亿元债务对它影响不至于很大。但贵州高速2019年账面利润都只有3.18亿。从财务角度看,这并不是一笔合算的投资。不得不说,扮演白马骑士,为债务杠杆压力巨大的贵州高速解压,才更像是这样投资的目的。
由此来看,茅台集团早已经不仅仅是一家酒厂,更是贵州财政一头极为重要的奶牛。而众所周知,当下贵州面临大基建高潮过去后,不能再靠扩大基数降低债务率,要实实在在的还钱去杠杆。作为贵州省最能赚钱的企业,茅台却没有缓一缓的空间,即使面对不利的市场大环境,仍然必须不断创下更好的业绩,以维持高耸的市值和分红。
所以茅台只能继续走在钢丝上,维持现在奢侈品的价格、快消品的产量,将短期利润最大化。至于这条路到底能够走多久,走多远,恐怕只有时间才能够得出结论。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大家收看。我是不讲废话的黑岛。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