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401 期 ~ 第 500 期

【参考信息第495期】一个月一万亿度电;甜蜜经济消费券

继续分享马督工睡前消息编辑部关注的新闻

大家好,欢迎来到第495期参考信息。

我国一个月用了一万亿度电

我国又创下了一个新纪录。7月全社会用电量102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全球首次有一个月用了一万亿度电的国家。

一万亿度电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东盟国家全年的用电量,相当于美国一个季度,是第一大城市上海去年总用电量的5倍,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去年用电量突破了9000亿度。拿三峡工程来比较,2003年7月开始发电,到2017年3月,累计发电量才突破一万亿度,用了14年,截至去年底突破1.7万亿。刚开工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预计年发电量是3000亿度。纵向对比,7月用电量比10年前翻了一番,那一年我国刚刚历史性的解决了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从电力消费去向看,居民生活用电上,7月多轮高温拉动用电量持续快速增长。7月5日到8月5日,全国平均气温23.7度,较常年同期偏高1.5度,是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多地负荷创新高,河南、陕西、山东、四川、安徽、湖北的居民用电同比增长超过30%。

分产业用电看,7月第一产业用电170亿度,同比增长20.2%,创2008年以来新高。7月正值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关键期,多地出现了干旱,需要持续抽水浇地或者打井。第二产业用电5936亿度,同比增长4.7%。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增速明显。1到7月,合计用电同比增长4.6%,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2.3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整车制造业用电同比增长25.7%。

传统高耗能产业用电增速持续回落。四大高载能行业1到7月合计用电同比只增长了0.9%。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用电增长3.9%,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用电增长1.8%和0.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用电则是下降4.6%。第三产业用电2081亿度,同比增长10.7%,也是2008年以来新高。

从能源结构看,7月新能源发电占比显著提升。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发电量快速增加,占比接近四分之一。能源绿色转型提速,叠加经济增长放缓,去年3月以来,我国的碳排放趋于稳定。


特朗普大战风车

在大洋彼岸,特朗普则是在大战风车。20日在其自创的社交媒体“真实社交”上重申,绝不会再批准风电和破坏农田的光伏项目,并称之为“本世纪的骗局”,声称“美国的愚蠢日子结束了”。上月签署《美丽大法案》之后,特朗普政府已收紧对风电、光伏和水电项目的联邦许可。而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风电和光伏是美国增长最快的能源领域,去年发电量占比17%,为美国提供越来越多的廉价清洁能源。

特朗普政府的能源政策转向,正值美国电力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之下。数据中心电力需求激增,电力基建老化,燃煤机组不断退役,刺激电价以远超通胀的速度飙升。美国最大的电网运营商PJM覆盖大西洋沿岸、中部、中西部和南部13个州,今夏将电价提高了20%以上。

特朗普将电价的上涨归咎于可再生能源,但据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数据,光伏和储能是能最快缓解供需缺口的电源,这两类项目占了排队并网项目的绝大多数。特朗普一直宣称全球变暖是骗局,与传统能源行业关系密切。上一任期就放宽石油天然气开采的环境标准,重启众多传统能源项目并加大了补贴力度,还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废除了一系列与减排相关的联邦法规。重返白宫后,特朗普对可再生能源发起了全方位打击,新任能源部长也来自油气行业。

上个月,《美丽大法案》取消了多项清洁能源优惠,包括提前终止税收抵免,取消购买电动汽车税收减免,同时给予化石能源行业多项倾斜政策。之后还签署了史上最严的能源行政命令,本就如履薄冰的美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进入“至暗时刻”。7月以来,内政部对所有与联邦土地相关的风电、光伏项目增加了多重审查,相关决策必须由部长办公室批准。能源部也表示,不再支持生产性农田上的光伏和风电项目,同时停止使用外国竞争对手制造的电池板。此外,特朗普政府对钢铁和铜征收的关税,也提高了风电与光伏项目的成本。本月初,内华达州州长、共和党人隆巴多致信特朗普政府,称当地酝酿中的光伏项目被冻结,内政部过度的直接监管可能会阻碍内华达州光伏的蓬勃发展。


杭州推出甜蜜经济消费券

第448期参考信息介绍过,广西、山西等地开始发钱奖励结婚。浙江也出台了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为符合要求的结婚登记对象发放结婚红包、消费券等。七夕来临之际,这个政策落地了。杭州推出了甜蜜经济消费券,总额500万,从七夕前一天8月28日起发到12月31日。活动期间,凡是到杭州市和区县两级婚姻登记处登记结婚的每对新人,可领取总额1000元的消费券。

听上去还不错,但具体一看,是分成了10张,每张满2000元减100元。使用范围涵盖婚纱摄影、婚宴婚庆、伴手礼、婚姻家庭辅导、蜜月旅拍、婚礼服装、婚嫁首饰、婚俗文创产品等。活动期间,新人在结婚登记窗口领资格券,扫码后申领甜蜜经济消费券,可在支持银联云闪付APP付款方式的指定商家使用,有效期20天,逾期未使用作废。必须在线下门店核销,以扣除商家所有优惠后的实际消费金额享受满减抵扣。

简单算了下,一对新人要用掉全部10张券,需要消费2万元。杭州准备了500万,则是寄希望于接下来四个月,能有5000对新人结婚,最大可能撬动一个亿的甜蜜经济消费。这算盘珠子都要蹦到我脸上了。同时,杭州也在宣传不少新人纷纷赶在七夕领证。截至21日,全市有1800多对新人预约在七夕当天结婚登记,预计将出现一个小高峰。杭州民政局表示,七夕当天全市各婚姻登记处将开放所有登记窗口办业务,还增加窗口和工作人员提前上班,中午轮流吃饭或延迟下班,满足新人的登记需求。


老年人免费公交政策撑不住了

我国不少福利取决于地方财力。当前财政形势下,一些免费福利维持不住了。吉林长春德惠市日前发布“免费老年卡错峰出行通知”,因早晚高峰公交拥挤,无法保证上学通勤人群的刚性出行需求,9月起在早上5:50到8:00,中午11:00到13:00,傍晚16:00到17:50三个高峰时段,限制持有免费老年卡的乘客乘坐。不过公交公司后续表示,通知已撤销,将动态增加班次,应对客流压力。

德惠2023年底户籍人口有85.36万,比2022年少了千分之六。根据七普数据,当地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16.26%。2016年德惠推出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财政每年补贴300万,相当于每人每年补贴不到27元。而公交票价是投币1.5元,刷卡1.2元,显然不足以覆盖实际的成本。

免费公交是城镇低收入老年人社交、就医、购物等的重要出行依赖,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早晚高峰的运营压力。而地方财力紧张,公交公司收不到足额的补贴,可能就支持不了免费政策。此前吉林长春、湖南邵东等地都爆出公交公司不承认老年人免费乘车的旧闻。今年4月,河北张家口通泰运输集团赤城公交分公司也通知取消老年人乘车优惠,所有乘客均按照正常的票价收费,后来也被撤回。

有的城市开始探索更弹性的老年人公交优惠政策。兰州规定60岁及以上持有敬老卡的居民,每乘次优惠50%。70周岁及以上在工作日平峰时段、双休日及节假日,每个月可免费乘坐60次,高峰时段半价。成都中心城区对65及69岁老年人设定每月100次免费乘车。上海在2016年取消了免费乘车,改成了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其实交通部等九部门2023年出台《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老年人按年龄给予综合津贴的方式替代老年人优惠乘车政策。另外,随着私家车、轨道交通以及电动自行车的快速发展,多地公交客流持续承压。今年上半年,全国公共汽电车客运量185.1亿人次,同比下降5%。在叠加老龄化进程加速的深层挑战,如何平衡公益福利与运营效率,成为困扰各地公交系统的共性难题。


上海中小学生配运动手环

近日,上海多个区为中小学生采购和配配运动手环引发了热议。7月以来,各区教育局陆续发布采购意向。最早发布的闵行区教育局详细列出需求,要支持存储、上传心率数据,具备心率预警、电压电流安全保护、可选配消毒、4G数据采集上传分析等功能。手环用于三、六、七年级和高一的体育课运动心率监测,三年内全覆盖,预算近2396万。黄浦、徐汇、杨浦的预算也超过1000万。嘉定明确披露采购10.88万套,预算2490万。

采购手环的政策依据是上海市教委6月出台的《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指导各区为学生配配运动手环,提升体育课锻炼时效,防范安全风险。其实早在2016和2017年,上海和北京就有部分学校试点为学生配配运动手环监测心率,从而实现针对性训练、防控近视和肥胖、减少体育课安全隐患。2020年,嘉定区公布试点成效,46.84%的学生体重下降,57.33%的学生BMI指数下降。

近年来,几乎每次类似案例都会引发争议。争议点在于必要性和采购的透明度,还有隐私安全的问题。2019年,广东广雅中学的智慧校园信息化采购项目中,包含采购3500个电子手环,记录学生行为数据及部分健康数据,被质疑侵犯学生隐私。2020年5月,北京在疫情后的返校返岗中,让高三、初三的学生以及教职工佩戴测温手环,学校有专门的老师监测数据,出现异常会立刻按照预案快速处理。2021年3月,《中国体育报》报道,智慧体育课来了。例子是西安西咸新区沣西实验学校,智慧体育课上学生戴手环,身后的大屏幕实时显示心率。2023年初,多地取消中考800米、1000米引发了关注。不少学生“阳康”后减少日常锻炼。学校调整体育课的运动强度,北京部分学校就为学生配配运动手环实时监测心率,如果超标会自动报警,提醒老师调整运动内容。

今年5月,一篇《南京AI赋能五育融合》的宣传稿中,有学校学生上体育课佩戴智能手环,运动数据会统一上传到云端,让AI分析判断每个孩子的运动情况,辅助体育老师为每个孩子定制个性化训练方案,使得该校学生肥胖率下降,体测达标率明显上升。科技是把双刃剑,从积极的角度看,为中小学生配置运动手环的出发点可以理解,但伴随的争议和担忧人需正视和讨论。


全民送外卖热潮来了

外卖大战虽然还在继续,但随着补贴降温,超时、无人接单等问题受到关注。13日,配送慢还登上了微博热搜。用户对外卖平台履约、服务能力的敏感度正在上升。或许应该反过来说,过去几个月低价掩盖了不少用户对履约的不满。因为当时商家无法出餐、骑手取消订单、送不过来的现象也不少。

另一方面,骑手比订单多,似乎正在从调侃照进了现实。《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曾披露,外卖骑手突破1300万。这支队伍今年夏天空前壮大。饿了么本月初骑手整体数量达到去年的3.5倍。京东外卖则在二季度与超过15万全职骑手直签劳动合同。一篇题为《全民骑手时代,外卖不够送了》的文章提到,跑了一年外卖的张元很少为单子发愁,但最近一切都变了。接单大厅到午高峰仍空空如也,过去被嫌弃的远程单、重物单、爬楼单,统统露头就被秒。除了等待系统派单,毫无办法。他感觉被放暑假的大学生整顿了,现在比家长都盼望开学。

然而不止大学生,翻开社交平台,越来越多的人送外卖上瘾。打工族心不在焉,数着秒等下班,变身红黄蓝骑士。旅游特种兵,气打卡店不顾,玩到哪外卖送到哪。全民送外卖热潮滚滚而来。新周刊7月底就报道,最新潮的北漂恋爱剧本已经变成“下班一起送外卖”。本月初,湖北武汉一对90后银行职员,分享送外卖心得登上了微博热搜。当事人回应称,工作压力大,送外卖可以舒缓压力,补贴家用。

新闻晨报报道,下班后兼职送外卖,在上海年轻群体中悄然兴起。然而,赚钱只是支线任务,减肥和解压才是主要目标。还有河南一对情侣用晚饭后散步时间一起送外卖,又能赚钱又能一起打发时间,被报道为“新时代情侣约会方式”。第一财经也报道了北京年轻科研夫妻下班兼职送外卖,一周入账500元,既能减肥又能释放压力。还有兼职骑手表示,送外卖类似一种“理疗”,将我引导回有益于人性的反馈中,以增加幸福感。海报新闻报道,“带薪减肥加解压”火了,当年轻人爱上下班兼职送外卖。开头说,对于打工人来说,大家会选择运动、小酌两杯或者瘫在沙发上刷剧,来缓解工作一天的疲劳。但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却突然火了一种反其道而行的回血方式:下班送外卖。总感觉哪里不太对。此外,深圳街头中小学生代送快递、外卖也引发了关注。这些跑楼小孩多是放暑假的8到14岁的学生,从骑手那里接过最后垂直100米的任务,每单收费1到2元。既省去了骑手等电梯、找客人的时间,又给了学生锻炼机会,受到一些学生、家长和骑手的欢迎。但也有人提醒其中的法律风险。


网约车平台降低抽成比例

最后是一则反内卷进展。长期困扰网约车司机的高抽成问题有望改善。多家网约车平台公告降低抽成比例。

滴滴出行将在年底前把每单抽成的上限从29%降至27%,超出27%的部分将随单返还。每月完成50单的司机,将保障其当月月均抽成上限不超过25%,超过部分将在次月自动返还。滴滴还表示,去年所有订单的平均抽成为14%。

T3出行也表示,订单抽成比例最高不超过20%。年底前将抽成26%到27%的订单占比,从21%降到17%。曹操出行15日起将抽成比例上限由原来的22.7%下调至22.5%。聚合平台也表示将下调信息服务费。高德打车12日表示,推动不少于80家合作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比例上限不超过27%,惠及超百万司机。打车信息服务费上限全部降至9%,并通过减免佣活动、专享奖励等方式推动合作平台综合成本降低2%。

这两年网约车行业僧多粥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大批破产的小老板、失业白领涌入。今年以来,多地发布从业预警。网约车行业运力饱和、收入低,切勿盲目入行。影响司机收入的因素主要是单量、平台计费规则和平台抽成。网约车行业供需变动剧烈,为了促进订单匹配,平台需要通过价格和补贴灵活调节。但大家都有损失厌恶的心理,更容易记住高抽成的订单,加上行业里也确实存在一些抽佣的乱象,加深了司机和公众对抽成的负面看法。本次平台集体降低抽成与监管层推动有关。去年开始,多地监管部门就因为抽成问题多次约谈平台。还有网约车自律组织发起倡议,承诺杜绝低价竞争,严控抽成比例。今年多地监管部门明确平台在司机权益保障上的责任。例如东莞交通局7月出台《网约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平台应公布确定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计程计价方式,合法合理确定网约车运价和设定抽成比例上限。

此轮降抽成最大的获益方肯定是司机,但也要理性看待,毕竟收入的水平是由行业整体的供需决定的。

好的,本期参考信息就是这些,我们周一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