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401 期 ~ 第 500 期

【参考信息第439期】博士不会看病;燕郊店招禁红蓝黑

继续分享马督工睡前消息编辑部关注的新闻 普通食品不能代替保健食品和药品

大家好,欢迎来到第439期参考信息。

博士不会看病

近期,博士不会看病的话题再次引发了热议。3月底,一则主任带医学博士看病的视频爆火,标题是“两个博士不会看病,导师的压迫感太强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三附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陈卫恒带两位博士问诊,78岁的患者躺在诊室里喊疼,两名博士一脸茫然。陈主任怒道:“你们坐那干嘛?他刚才说了病史,你们听了吗?患者说了那么多话,你们觉得哪些是重点?”两位博士继续磨蹭,陈主任继续怒斥:“哪有你看一半病人,病人躺在这,你还要想想怎么看?这个病准备怎么看?你要知道。”

现在有不少医院要求科室做宣传,有业内人士认为有表演性质,因为发视频的账号就是“股骨头坏死专家陈卫恒”。社交媒体上类似“接受主任灵魂拷问”、“主任生气啦”这类视频很多,是在通过批评别人显示主任英明神武。也有人对视频反映的现象表示担忧,现在的博士一心扎进科研,看病能力可能还不如80年代的中专生,有的博士规培后还不会用止血钳。

近年来类似的话题上了不少次热搜,2023年热搜就有过一条“医学生学了八年为何还不会看病?”

去年1月,北京某医院内科医生发帖,科里新引进一个科博,人很优秀,SCI文章好几篇,在交班学习时讲科研很让人敬佩,结果连氨溴索是什么都不知道。

去年8月,广西某三甲医院、全网粉丝近百万的皮肤科周医生说,有进修医生向他吐槽,现在下面的小医院拼命引进各种博士,好像博士才能代表医院的水平,结果花几十万、上百万引进的博士被捧上天,但是真正做手术、下临床、看病时还不如一个老住院医生。很多博士似乎知道自己待不久,走个过场,把引进费用拿到手,待个几年就溜走了,还是他们的老员工在打工。

医院为什么这么做?今年2月,湖南某三甲医生发帖,现在的科室不缺医生,最缺的是论文,所以每年招医生时,我们科室只招一个博士,目的是协助科室搞科研、写SCI论文,博士生的英语水平还是可以的。湖北一名麻醉科医生看到这次的话题后说,既然医院引进了学博,就没打算让他们去看病。现在的风气是招的博士越多越好,既能充当门面,又能给医院发文章,提高综合排名。其实在院领导眼里,一线临床医生干的那些苦力活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和科研大佬帮医院发SCI来说最不值的一提。风气如此,人家博士承担的更多是科研任务,就不要光盯着人家不会看病的问题了。

博士不会看病这个事,不仅涉及新老医生的利益分配,还涉及医生发展路径问题,是否要分成临床和科研方向,以及博士的工作创造了什么?是否要从他们做出的社会价值来匹配工资?


中美医疗科研脱钩

最近中美关税大战升级,波及了医疗科研领域。

4月4日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禁止位于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古巴、委内瑞拉的机构访问NIH受控的数据库及其相关数据。NIH的数据平台分为受控数据库和开放数据库。此前访问受控数据库只需要申请人提交申请,如无特殊原因一般都会被通过。代表性的有DB GAP,承载了全球最核心的人类基因组、表型信息和疾病研究数据,还有TCGA,涵盖33种癌症类型的癌症基因组学计划。

开放数据库如PubMed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等并未受到限制。去年2月,拜登政府签署行政令,核心的目标是限制受关注的特定国家获取、分析与交易美国公民的基因组、健康等敏感数据,这次算是政策落地。我国2023年7月施行《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强调跨境数据传输必须经过严格审批,建立了相比国际通行规则更为严格的保护壁垒,等于是两扇大门相互都关上了。不过一些专家表示,还没有到最糟糕的时刻。前面提到的PubMed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GenBank是全球最大的公开核酸序列数据库,以及其他传统基础设施,比如全球最大的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全球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的权威存储平台GEO没有被限制。

4月8日,美国国家新兴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向国会发了一份215页的报告,称中国正在生物技术领域迅速占据主导地位。除非美国在未来三年采取行动,否则将面临永久落后的风险。呼吁未来五年投入至少1500亿美元支持生物技术研究,支持美国制造业,同时禁止美国企业与中国生物技术供应商合作。报告点名中国生物制药龙头企业药明康德,称其深度嵌入美国生物医药供应链。药明康德年营收近60亿美元,其股价连续跌停,被认为与报告引发的政策担忧密切相关。

过去两年,由于内外原因和生存压力,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早期研发产品经历了一场大甩卖。跨国大药企从中国公司授权许可获得的新药资产分别占该年全部许可资产的29%和31%。优质的早期临床阶段药物最受跨国药企的青睐。

今年2月,《华尔街日报》报道“生物技术行业的Deep Seek时刻”,称中国的生物科技公司正以比美国公司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推进新药研发。报道援引的例子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中山企业康方生物,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双特异性抗体新药击败了默沙东最畅销的抗癌药。国内创新药企蜂拥而上卖青苗值得警惕,但背后还有一条逻辑链条,受集采影响,创新药进不了医保,导致市场热钱不向创新型药企流动了,这反映的国内创新药融资环境差的问题亟待解决。884期睡前消息也聊过这个话题,欢迎回顾。

说到咱们中国的生物医药发展史,我必须要提一个大神,也是一个在医药以及微生物免疫领域研究了30几年的科研界大佬,那就是王志尧教授,他发过的相关SCI更是多达120多篇。微生物其实就是益生菌,不仅在医药领域有应用,作为内服产品也很普遍。但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益生菌,比如B420,这种菌群更加适合欧美的肠道环境,而亚洲人高碳水的饮食习惯就没那么适合,而且益生菌想要起效,对活菌数和定植率要求也都很高。

王志尧教授就是基于对益生菌的研究和深大联合孵化了一个品牌叫海普诺特,他们利用一个自研提纯技术,从中国儿童肠道分离出了五株益生菌,能专门针对性的改善我们国人的肠道,有五大发明专利,还有抗幽的专利,胃不好的人值得一试。它还用了活菌包裹技术,能够耐胃酸和胆盐,保证96.3%以上的菌活着到达我们的肠道。每袋的活菌数量更是高达1000亿,菌种能协同放大作用,定植肠道能力也更强,以上都是有实验证明的。

我是每天饭后半小时吃一条这个,连吃了一个月,提拉米苏味,干吃、冷水冲服都很方便。我吃饭不规律,所以肠胃经常会不舒服,但是这个月明显能感觉上厕所顺畅且有规律了,比较惊喜的是口气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实大部分疾病都与肠道菌群有关系,而且现在大家各方面压力大,饮食作息又不规律,多少都会有一点肠道菌群失衡,那口气、便秘、拉肚子就找上门,所以很推荐大家家里常备。现在评论区下单海普诺特益生菌有更多优惠。


中核简历风波

继续看职场。

央企中核集团一篇春季校招的推文引爆了舆情。4月5日,中核招聘公号发文,标题是“我们收到119万6273...”,内容说联动了百余家成员单位,释放1730个核心岗位需求,吸纳119万6273份高治疗简历,共42万5284位应聘者。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这让成为分母的同学和公众怎么想?尤其是标题最后还带了一个星星眼的表情符号,太点燃情绪了。

意识到不对的中核删了推文,第二天发文说预计录用约8000人,每位学子可以平行投递20个岗位,似乎在解释119万份简历看着好像挺多,其实都是一人多投。

相关的讨论中,有网民反映,中核虽然说是大央企,但因为待遇一般,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十多年前去的很多都是专科生,一般的大学生看不上。一些偏远地区的岗位往往要大幅降低要求才能勉强招到人,而现在这个录取比例也说明了当前的就业形势。

4月8日,中办国办公布《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完善供需对接机制,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覆盖全员、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服务体系。大部分媒体的标题都是“事关大学生就业,感叹号!中办国办印发重磅文件”或者类似,说明内容挑不出什么能做标题的。相比内容,文件在此事公开更值得关注,因为内容显示文件是去年11月3日出台的。去年9月,中央出台《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被视为当前就业政策最具指导性的24条纲领。

2022年起,高校毕业生已经连续三年突破千万,今年将达到1222万,预计今后十年总量还会持续增长。青年就业继续承压,2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到24岁劳动力失业率16.9%,连续两个月上升,是四个月来最高。不包含在校生的25到29岁失业率也连续两个月上升,分别是6.9%、7.3%。

3月,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加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掘扩容 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方案》,称“为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变化对就业影响”,再次为支持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就业群体发文。4月2日,全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就业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很难解开,随着企业降本增效和新技术的冲击,岗位需求向低技能与高技能两端收缩,大部分处在中间的大学生面临更多短期且不稳定的工作机会,而作为当前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方,求职者的权益保障也更加脆弱。


大专以上高层次人才

相比中核,浙江一所高校招聘遇到的舆情就有点冤枉。4月7日,衢州人社局发布的《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公告》引发热议。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拟引进两名高技能实训教师,学历要求为大专以上,并明确年龄限制在45岁以下。“高层次人才”和“大专以上”放在一起,引起一些网民质疑是否涉嫌萝卜招聘。衢州人社局和学校方面回应称不是萝卜招聘,并强调岗位虽然学历门槛不高,但技能要求高于一般标准,甚至比博士的要求还高。

应聘者需要具备极高的技能水平,需相当于中华技能大赛获得者、世界技能大赛奖牌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省级及以上工艺美术大师或是南孔精英计划的技能领军人才等。这一系列条件均指向国内顶尖甚至国际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待遇方面,学院介绍,该岗位享受校内副高级职称待遇,年收入20万到30多万,具体将根据个人的业绩而定。除了基本工资,还有比赛奖励等绩效报酬,包括带学生参加技能比赛、自身的参赛成绩等,实训的教学成果也会计入考核。

不少媒体评论,网民因为职业学校将大专学历纳入高层次人才的范畴而质疑萝卜招聘,本身就折射出一种唯学历的观念误区。这类刻板印象不仅缺乏对高技能人才的认可和尊重,也忽视了他们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贡献。教育部介绍,近年来,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2022年评选出的30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有18位毕业于职业院校。去年12月,北京市奖励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奖选手30万,晋升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等级,可破格申报副高级职称。这或许有助于扭转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不过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也表示,该岗位看重的是实训教学和技能竞赛方面的能力。347期介绍世界技能大赛时,有业内的观众说,很多学校招这样的人才就只是为了竞赛,成为了另外一种不好的趋势。


承德老年公寓火灾

河北最近事情有点多。4月8日晚,承德市隆化县国恩老年公寓发生火情,造成20人不幸遇难,19名未受伤人员送医观察。国恩老年公寓位于隆化火车站以北约一公里,2016年1月成立,2022年获评为一级养老机构,等级有效期到2025年12月。综合媒体的报道,这家养老公寓收费很便宜,入住的是当地的老年人,一共住着至少250位老人。附近的商户说,养老公寓平时比较封闭,住在里面的老人不会轻易出门,非家属人员也不能轻易进入。目前公寓相关负责人已被公安机关控制,国务院安委会挂牌督办,事故原因调查、家属安抚等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燕郊店招禁红蓝黑

在河北三河市燕郊一带,近日有商户接到城管上门通知,要求红、蓝、黑色的商铺招牌换颜色。有些老店不得不发视频贴告示提醒顾客并未搬迁,还在营业。蜜雪冰城的主题色是红色,也不得不变身“绿雪冰城”。市城管局回应称,文件还没有,就是先行一步在改这个东西,按照城市的规划。

近年来,一些地方频频要求改店招,被公众吐槽领导审美、滥用权力、师出无名等。三河想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去年底出台的《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可以管窥一二。其中提到,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不允许用红蓝底色或者字样,并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广告牌列为负面案例。文件称,燕郊城区主打“学院风、现代化、国际化”,东部城区主打“新国风、生态化、园林化”,建议牌匾底色可选用如浅咖色、浅灰色、玫瑰金、米黄色、象牙白等,字体颜色可选用如米色、白色、黄色、咖色、金色等。文件还有其他各种繁琐的要求。

城管说禁用红蓝黑,比导则的要求还多。华商报联系三河城管局,工作人员拒绝接受采访;再联系三河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工作人员称不熟悉该部分业务,建议去联系宣传部,还是无果。而极目新闻采访三河市政府办,对方回应称不了解这个情况。无论是拒绝采访还是回避,透露出的态度是所有部门都不觉得政策有问题。

据廊坊日报去年12月报道,导则编制工作得到了规划设计、建筑工程、市政服务等领域专家的技术支持,并广泛征询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经过三河市规委扩大会、市委常委会和人大常委会审议,已编制完成。不过律师指出,导则本身名称就表明其性质倾向于引导性质,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明确法律授权或者相关法规法章依据,将其转化为强制性规定,很难直接认定其对全体商户具有法定的强制性。此外,对国际国内连锁品牌和普通商户区别对待,可能违反市场正常竞争秩序和公平规则。


安徽两起被精神病事件

安徽最近连续曝光了两起“被精神病”事件。淮南市民张坡近日向媒体求助,称曾被当地公安机关单方面强制关进精神病院,强制检查治疗长达22天。事后他要求给个说法,但至今无果。

张坡1999年毕业后分配到了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成为采煤工人。当年在井下作业时被失控的矿车撞伤,后被鉴定为五级伤残。前几年,张坡向淮能集团反映,要求提高伤残津贴标准,但产生了分歧。张坡不服,多次到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去年6月,他被强制关进精神病院,期间被限制自由,禁止家属探望和接出院,还因此错过了儿子的中招考试。张坡妻子表示,接到派出所通知要把张坡送到精神病科检查治疗时,她明确表示反对。两人一起生活几十年,丈夫平时的行为都很正常,亲朋好友和邻居都可以作证。张坡并没有显现出任何精神疾病的迹象和倾向。目前淮南市已成立检察院、司法局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

另一起是一名女子发现自己男友已婚后报警,她被强制送进了安徽芜湖一家精神病医院,未经过诊断被关六天,出院后检查自己并无精神疾病。

胡女士是一名生意人,平时在天津和北京居住。2022年,她通过婚恋软件认识了自称单身未婚的安徽男子王某。经过一段时间线上联系,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2023年,两人线下见面,随后在天津同居。同年6月,胡女士到王某的老家安徽无为市生活。可在准备结婚时,意外发现这位男友不仅已婚,还有一个儿子。胡女士决定分手,并拿回购买的东西,发现被拉黑后报警,警方以重婚罪和诈骗罪立案。案件办理过程中,今年3月9日,胡女士开车从安徽回北京家中的路上,被七八名不明身份人员在北京郊区检查站拦截,强制带到安徽芜湖一家精神病医院,治疗了六天,还被认定为流浪人员。

而涉事的男子王某曾回应媒体称两人只是朋友关系。而媒体采访的无为当地权威人士表示,经审查,警方认定王某并不存在诈骗情节。王某和胡女士同居时也有考虑离婚,至于是否涉嫌重婚罪,还没有明确结论。并称将胡女士送到精神病医院是出于对她的安全考虑。2024年她曾有过在芜湖治疗抑郁症的就诊记录。今年事发当天是因为胡女士不听劝阻,强行从安徽开车北上,公安机关才送她到医院治疗。

8日,芜湖市卫健委、芜湖市公安局等部门回应称正在处理中,暂无最终调查结果。涉事医院则表示,按正常流程入院需做精神鉴定和各种检查,“我们自己的领导也觉得很不可思议”。

好的,本期参考信息就是这些,我们明天再见。

Leave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