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信息第468期】年轻干部玩心重;国补辟谣;人类饲料
继续分享马督工睡前消息编辑部关注的新闻
大家好,今天是2025年6月21日星期六,欢迎来到第468期参考信息。
一、年轻干部玩心重
这一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活动还剩一个月,除了整顿违规吃喝,年轻干部也是敲打重点。近期官方报道显示,多地围绕年轻干部玩心重、混日子、生活不检点的方面查摆问题。湖南烟草局开展青年专题读书班三批次,青年大讲堂警示教育一次,青年纪律作风大讨论一次。组织年轻干部到多地开展重温调研足迹主题调研实践,重点对照是否存在玩心重、混日子、说话随意、口大气粗,精神空虚、贪图享乐等内容查摆问题145个。
华东交大、共青团河北省委等也组织年轻干部重点围绕玩心重、混日子、说话随意、口大气粗,精神空虚、贪图享乐,社会交往复杂、生活不检点以及网络言行五个方面深入查摆。各地还公开了不少年轻干部的学习体会。宁夏一名干部表示,青年党员容易因经验不足产生本领恐慌,但绝不能以混日子逃避责任,杜绝机械转办信访件一交了之的惰性思维,摒弃拖延积及文件的纨绔心态,严守时效生命线,规范网络言行,警防朋友圈随意吐槽等损害干部形象的行为。
各地统一行动措辞一致,说明有来自中央文件的指示。搜了一圈,发现3月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八项规定学习教育工作的通告,就明确说了,突出抓好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学习教育。6月20日学习时报头版刊文,突出抓好年轻干部学习教育。第二段用了一整段点出年轻干部的问题:处在事业和生活起步期的年轻干部,由于党性历练、社会阅历、基层锻炼相对不足,面对不良诱惑和围猎腐蚀,作风防线更容易失守。
前脚刚踏上仕途,后脚就走入歧途的例子并不鲜见。有的宗旨意识淡漠,精于自我设计,升官发财想得多,为民办事想得少。有的价值观走偏,权力观扭曲,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有的工作作风庸俗,热衷于同商人老板吃吃喝喝,称兄道弟。有的追求低级趣味,生活作风不检点。有的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面对工作考验,左躲右闪。更有甚者直接躺平。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抓紧解决。从类似文章结构合理推断,这些现象都在中央文件里点名过。
二、违规吃喝与政策解读
继河南、湖北、安徽之后,内蒙古也出现了违规吃喝致人死亡事件。5月7日,自治区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正厅级干部魏栓师,与包头医学院二附院原书记王秋峰,二附院介入科主任郭俊等人到宾馆聚餐。魏栓师自带白酒,餐费由他安排私企老板支付。聚餐之后,王秋峰又组织郭俊等人到烧烤店继续。第二天早上,郭俊在家中死亡。魏栓师等人得知之后,商议共同出资与郭俊的家属私了。双方因金额存在较大的分歧,家属提出要举报。15日魏栓师主动向纪委报告。
中央通报指出,涉案干部一边参加学习教育,一边接受违规宴请,是典型的目无法纪,顶风违纪。这表明个别党员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政治意识、纪法观念极其淡薄,在高压态势下,仍然吃心不改、酒瘾难戒,反映出有些地方和单位吃喝歪风陋习根深蒂固,违规吃喝禁而未绝。但通报也强调,要区分正常餐饮消费与违规吃喝,不搞层层加码,不搞简单化,一刀切,防止走偏变样。
现实中已经走样了。新华社日前发文,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一阵风,不能一刀切。指出当前有一些对整治违规吃喝的歪曲解读,必须予以警惕。比如要求公职人员24小时禁酒,聚餐控制三人以内,餐费必须AA等。人民网也发表评论,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个别地方层层加码,把禁止违规吃喝简单等同于禁止吃喝。凡聚餐就审查,凡宴请就干预,一碗面大罚款。自己掏钱请两三好友聚一聚也不行。普通党员干部吃饭战战兢兢。文章批评这种行为也是懒政,是形式主义的变种,让商家失了生意,也让民生烟火黯淡。
文章举例,去年我国餐饮收入超5.5万亿,撑起超3000万从业者的饭碗。一些地方用简单粗暴代替精准治理,拿形式主义掩盖能力短板。餐馆没了客流,消失的不只是烟火,更是服务员工资、养殖户订单、供应链循环等等。层层加码的代价最终压在劳动者肩头。文章称,一方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吃喝、餐饮浪费等歪风陋习露头就打,反复敲打。另一方面,要为正常消费亮绿灯,让大家可以品尝美味,让城市更有烟火味,让人情更有温度。
三、读懂民国史
四、国补暂停辟谣
近期电商大促火热,但多地国补暂停引发热议。云闪付APP重庆以旧换新页面上有公告说,绿色智能家电、家装厨卫换新27个小类补贴资金已使用完毕。淘宝国补专区江苏省页面提示,江苏国补活动升级中,期间您将无法领取。京东国补专区湖北省页面也出现活动升级中等提醒。广西、新疆等地也以平台升级、机制变化等为由暂停。这些都引发国补是否停止的猜测。新华社采访多地相关部门和负责人,称所谓取消国补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江苏商务厅表示,以旧换新并未暂停,此间发的《相关通知》明确,以旧换新资金实行限额管理、资格调控的规定,即国补实行限额管理。另据财新报道,江苏是国补额度用得最快的省份,为了保证活动贯穿全年,持续到12月31日不暂停,所以最早实行限额管理。重庆商务委5月下旬在官网公开信箱里回复,第一阶段补贴资金即将使用完毕,目前正在起草第二阶段政策。湖北商务厅说,国补活动贯穿全年,目前家电和数码3C类产品国补资格券每月限量发放,先到先得。
广西商务厅公告,6月20日24点起暂停汽车置换更新、家电以旧换新、3C数码购新、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家装厨卫换新补贴活动。活动将持续全年,具体恢复时间以官方公告为准。所以官方承认暂时没钱了,只是暂停,不是取消。但是在消费者一端怎么理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新华社采访业内人士称,少部分地区阶段性的完善了国补实施节奏。实际上以旧换新将持续全年,消费者每月每周都有申领国补的机会。
今年中央安排用于以旧换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规模,从去年的1500亿增至3000亿,还有地方按比例配套和自行安排的资金。这3000亿分配到地方会综合各地常住人口、GDP、汽车和家电保有量、2024年以旧换新执行情况等因素,向以旧换新成效较好的地区适度倾斜。下达流程上,今年1月和4月已分别下达两批,共计1620亿。后续1380亿将在三四季度分批下达。针对近期部分地区补贴额度使用过快,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防范国补骗补等行为。
五、关注失独再生育家庭困境
关注失独再生家庭困境。这是指独生子女家庭在孩子离世之后,通过再生育、收养等方式重新养育子女的家庭。湖北沙洋县51岁的郭汉香是一位失独再生养母亲。十多年前,孩子因为车祸离世,获赔的60万几乎全部被她和丈夫用于试管婴儿,直到2017年在泰国手术成功才迎来这个孩子。
今年2月,郭汉香查出了癌症,孩子才8岁。她越来越担忧,自己倒下之后孩子怎么办。郭汉香14天化疗一次,除去医保报销,每次自费还要2000多元。还有每月近5000元无法报销的中药调理费用,以及验血、免疫疗法等支出,一个月医疗开支1万多。郭汉香退休金3000出头,丈夫仍在上班,两人每月全部收入无法平衡医疗支出,这还没有算养孩子。
和许多失独家庭一样,郭汉香也被追问,这么大年纪,为啥还要再生?但她说,如果当年不选择这条路,人可能都活不下去。这也是失独再生养家庭的共同心声,但这些父母大多步入高龄,高龄抚养面临身体、精神和经济多重压力。从孩子一端来看,有过早丧父丧母甚至成为孤儿的风险。
现行的失独辅助政策是2007年制定的,每月给失独家庭一定的辅助金。但失独家庭重新生育或者收养子女,就会被排除在政策之外。此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改,对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的认定删除了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限定,但失独辅助仍沿用18年前的政策,受到越来越多质疑。而基层卫健部门因为没有政策进退两难。
有基层卫健系统人士建议,应将所有通过辅助生殖手段生育子女的失独家庭纳入辅助政策,且宜早不宜迟。还有一类特殊家庭需要关注。湖南南部某县小山村里,54岁的陈意和妻子生育了一儿二女。大女儿走失,家里四口人除了陈意都是智力残疾人员。2021年11月,13岁的女儿陈花肚子大了。警方查到王某、车一、吴某三人曾性侵陈花,三人均以强奸罪被判刑。
村干部说,村里都知道陈意对子女很好,他人也很好,因为他以务农为生,家里也没有其他人,对孩子的管理有时顾及不到。2023年7月,陈意发现女儿包里又多了几百元。追问后得知又多次被侵害猥亵,包括车二、车三。陈意找车三时发生冲突,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后被车三驾车至外县抛尸。车三已涉嫌故意杀人罪、强制猥亵罪被判死刑,正在上诉,但陈家已经没有了健全人。律师呼吁,基层自治组织、政府应更及时主动介入,为类似特殊家庭护航。
六、印度生育率跌破2.1
第一人口大国印度也不愿意生了。联合国人口基金发布2025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估算印度人口今年14.6亿,预计40年后达到17亿的峰值,之后开始下降。报告显示,印度总和生育率降至1.9,低于维持人口世代更替所需要的2.1。
1960年,印度人口约4.36亿,平均每位女性生育近6个孩子。当时女性对自身身体和生活的掌控力较低,且只有不到一半的女性上过小学。随后几十年,教育水平提高,获得生殖保健服务的机会改善,更多女性在影响自身生活的决策中获得发言权。直到现在,印度女性平均只生育约两个孩子。报告还指出,即使印度停止计划生育,随着教育普及和互联网发展,女性意识觉醒已不可阻挡。哪怕有多生多育的传统,少生甚至不生已经成为普遍趋势。印度潜在的人口挑战难以改变。
尽管生育率下降,但印度青年人口仍十分庞大。0到14岁年龄段占总人口的24%,10到19岁占17%,10到24岁占26%,68%的人口处于工作年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7%。不过印度各地的生育率分布不均,北方恒河平原、东北部地形崎岖、靠近边境、相对贫穷的地区生育率较高。其他各邦尤其是南方生育率已呈疲软之势。
虽然生育率下降,但和中国出现过的情况类似,印度各大政治人物依旧对人口爆炸忧心忡忡。像北方邦和阿萨姆邦的人民党领导人就提出立法,禁止由两个以上孩子的人从事公职,还有其他邦也提出了类似建议,其中阿萨姆邦的生育率已经低于2.1了。
七、人类饲料走红
近日,社交媒体上兴起吃人类饲料的风潮。打工人外号牛马,现在连吃的也要像牛马看齐了吗?不过这个人类饲料或者人粮,其实是一款代餐产品。该品牌创始人介绍,这是一款基于猫粮狗粮的逻辑,给人类打造的营养餐,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产品,美味享受只能算合格。感觉这事在雪国列车等反乌托邦的电影中出现过。
现实中的人吃饲料可以追溯到2012年的硅谷。食品初创公司Soylent的联合创始人罗布莱恩哈特,创意时为了更有效的获取营养,曾将人体所需的粉末状营养物质混合,调配出了一杯米黄色液体,捏着鼻子喝了下去。国内这回人类饲料的故事类似,创始人是工作十多年的程序员。一次体检发现指标异常,让他开始警惕。他曾在忙的没时间吃饭时,一度羡慕小狗每天吃点狗粮就能活得很健康。从狗粮联想到人类,他认为将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人类所需的营养按比例混合,就是一顿营养完美的饭。
这款人类饲料产品宣称,基于成年人每日营养摄入推荐量设计配方,是43合一浓缩营养餐,通过219项检测,一餐热量约416大卡。含有黑麦、黑豆、高粱等多种食物研磨粉,饱腹感时长可达4个小时。产品招来了褒贬不一的评价。有人肯定其营养全面,省时省力。有人觉得人类饲料一词含有侮辱性。也有人感慨,物质匮乏时代,美食是作为慰藉的存在。到食物丰富多样的今天,人的食欲反而开始退化,吃饭成了可以压缩和凑合的事。还有人质疑,把打工人当畜生,活着的意义在哪里?
而品牌方回复,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有人有精力合时间做饭,有的人只要求快速营养均衡。就实事而言,这只是一款代餐产品,主要看质量。但就营销而言,在牛马梗遍地的今天,给消费者带来严重不适,堪称自杀式营销。昨天该品牌负责人删除了推广视频,称没想到当初的调侃能带来这么大的舆论传播,给社会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向大家表示歉意,并承诺以后也不会再提这个名字。
好的,本期参考信息就是这些,我们下周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