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信息第439.5期】AI冲击新闻生产,小黛晨读会“天塌”吗?
继续分享马督工睡前消息编辑部关注的信息
大家好,欢迎来到第439.5期参考信息。
AI 图像生成与版权争议
ChatGPT 最近又杀回了舆论场的中心,其日渐鸡肋的图片生成功能迎来了历史性升级。GPT-4o 大模型集成了迄今最先进的图像生成器,一句话就可以生成图片或者修改图片风格。
上线一天,用 4o 生成的吉卜力风格图片就病毒式传播到全网,上线72小时服务器就扛不住了,生成速度越来越慢,OpenAI 官方还一度限制该功能。
这几天,迪士尼风格、皮克斯风格、蜡笔小新风格,乃至我的世界风格都来了,也再次引发侵权的争议。社交媒体热传一封声称来自吉卜力工作室的警告信,但吉卜力说没有发过,后来证实警告信是网民恶搞。
OpenAI 回应称,ChatGPT 避免复制在世艺术家的风格,但允许复制更广泛的工作室风格。这就有个矛盾,吉卜力风格主要就是由在世艺术家宫崎骏开创的。从法律的角度说,风格并不受版权保护,但要实现这个功能,可能使用了大量吉卜力的画面来训练大模型。
这几天热传的还有 NHK 2016年关于宫崎骏的纪录片片段。宫崎骏观看 AI 创作动画演示一系列类似丧尸的动作时,当场批评 AI 创作对痛苦一无所知,缺乏人性与尊严。他说:“我们制作电影是为了展现世界的美丽,展现那些常被忽视的美。”
这就被当做宫崎骏本人反对 AI 的证据,但从前后的语境来看,宫老爷子更多是对 AI 创作没有美感的内容不满,不像是单纯反对 AI 技术本身。
去年10月,英国作曲家、前 AI 高管艾德·牛顿-雷克斯发起联署,谴责未经允许使用人类艺术来训练 AI。全球超过1.1万名文学、戏剧、音乐、影视界的创意人士参与。在 AI 时代的新生产关系稳定下来之前,这种摩擦冲突会越来越多。
AI 赋能新闻业与算力生态
AI 飞速进步,不仅冲击艺术创作,也在改变新闻行业。比如对采访音视频内容的识别与整理,提炼更多元的视角;比如 AI 朗读越来越自然,听书、听长篇文章越来越方便;再比如利用生成式 AI 创作文本、图片、视频,还有新媒体形式创新,比如数字人主播等。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去年10月发布《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报告,针对53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调查显示,10.2%的媒体机构全面拥抱 AI,41%正在积极探索 AI 应用,支持部分业务板块试用 AI。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I 工具离不开 AI 基础设施。昨天,2025中国移动云智算大会在苏州举行,主题是由云向智,共绘算网新生态。伴随大模型爆发式增长,中国移动深化智能计算资源布局,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为中国 AI 产业发展构筑强大算力底座。
今年2月,总理在中国移动等所属企业调研时强调,要积极优化算力布局,提高利用效率,推动广泛接入,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撑。
中国移动面向政务、企业以及旅游等行业用户推出了业务智能体服务,实现了与 DeepSeek 的全面接入,为用户呈上开箱即用的智能体新体验。展区现场,政务、办公、文旅等智能体纷纷亮相。这次大会也有关于 AI 赋能行业的分论坛。
咱们也是中小企业,还真发现了能用的工具。比如这款深度结合 DeepSeek 的创新应用“一起查”,以企业、产业、运营商数据为基础,可以帮小微企业在合作投资之前,通过 AI 智能推荐目标企业清单,并获取对应企业的基础信息,调研合作风险。虽然定位是企业营销利器,但对于经常需要挖掘公司新闻的工作室来说也用得上。这个 AI 智搜功能就集合了工商、司法等数据,融合 DeepSeek 实现企业信息智能检索;还结合九天·千问等大模型底座,推出企业分析大模型智能体;其智慧营销功能也借助 DeepSeek 的文案能力,整合文字媒体工具,实现一站式营销。
AI 新闻应用的真实性挑战
AI 能够替代部分媒体人的活,但新技术引入并不必然带来专业性的增强。本质上说,AI 和媒体人都是将海量的信息挖掘、处理、传递给用户,但 AI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真实性。
生成式 AI 的幻觉依然严重,胡说八道、胡编乱造的情况不少。前些日子,“80后死亡率超5%”的话题,其源头指向是 AI 的信息污染。还有 AI 瞎编坑惨大学生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
熟悉我们的观众都知道,我们会经常提到政策出处的文件名称,但是之前讲高中双休话题时,当时网传教育部等九部委去年10月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双休日制度的实施意见》。我们初步考据之后并未写入文案。第875期睡前消息,马督工也提到这份文件查无出处。
现在展示分析的过程。既然叫做实施意见,说明应该有上位文件,但具体的实施意见都是由九部委出台,那上位文件又该是什么规格?很难想象更高决策层会针对高中双休单独出文件,正常的思路是放在基础教育规范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当中。
辨析这一点需要日常的经验积累乃至直觉。这个文件大概率是人或者 AI 编的。遗憾的是,这条出处不明的信息现在反过来又被机构媒体引用,在高中双休的大背景下成了以假乱真的消息。
排除错误选项是媒体人重要的工作,但很少会呈现在新闻成品中,而 AI 只会根据现有的文本来训练,其训练特性也无法区分引文和参考来源到底意味着什么。
美国新闻可信度评估与研究机构 NewsGuard 曾经测试,向 ChatGPT 提出充斥着阴谋论和误导性叙述的问题,它能在几秒钟内生成大量一本正经却无信源的内容。而一部分公众的专业知识不足,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会更加依赖用 AI 来获取资讯,进一步增加了识别虚假新闻的难度。
当下,AI 仍不具备共情、思考、常识判断等基础能力,无法满足高要求、高限定的写作需求。但 AI 的辅助角色越来越无可替代,可以提高媒体人挖掘的效率、开拓思路,所以必须探索与 AI 共存的道路。也许有一天,我也要用上 AI 朗读或者数字人主播了。
AI 时代的机遇与深层思考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论坛上发表了主旨演讲。人工智能成为新的生产工具,推动经济社会从“互联网+”“5G+”向“AI+”加速转变,为算网基础设施演进带来新机遇,提出新要求。
不久前,北大智能学院院长、清华基础科学讲席教授朱松纯表示,目前行业对 AI 的讨论几乎被大模型能力所占据,而基础学科、原始创新与智能本质的研究却被边缘化,甚至遭到了部分舆论的否定。
更有甚者形成了某种技术投机的氛围,仿佛只有少数企业能够代表中国 AI 的水平,而长期支撑 AI 发展的基础学术群体、理论工作者、认知科学研究者则被忽视。这种认知偏差正在让我们离真正的 AI 创新越来越远。
而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肖仰华则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当 AI 将思维工业化,人类的思考价值何在?他认为,理性思维是人类借以凌驾万物之上的专有能力,这像稀缺能力在 AI 时代也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民主化进程。
人人都可以借助大模型实现专业性思维,进而获得更加优质的决策与服务,正在日益成为现实。机器能够廉价地思考,注定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AI 的思维工业化,正在将认知劳动的生产效率推向指数级增长。这种颠覆性改革不仅意味着全社会总体思维效率与品质的提升,同时也在逼问人类思维的价值所在。
好的,本期参考信息就是这些,我们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