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信息第183期】宪法十大事例;城轨一万公里
继续分享马督工睡前消息编辑部关注的新闻
大家好,我是小戴,欢迎来到第183期参考信息。
中国十大宪法事件
今天的第一条,作为我们2023年终盘点的补充。据南方都市报报道,1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公法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件。既有全国人大法工委叫停地方联做事惩戒,这种彰显法治进步的举措,也有湖南一未成年人因纹身被取消入学资格引发争议,这类行政违法行为。还有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引发舆论关注的标志性事件。
2006年以来,人民大学公法研究中心每年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新闻媒体,举办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力评选活动。既要参考事力的学术价值,也同时要考虑其社会影响和典型意义。去年的候选事力有20个。
两会期间,罪犯子女能否考公参军大讨论。
四川等地放宽生育登记政策前置性条件。
铁马冰河案,河南男子为治疗女儿的先天性癫痫病,从境外邮购药品,因药物绿巴站含有海洛因的成分,被控走私贩卖毒品罪,法院最终定罪非法经营,但免于刑罚。
全国首例自然人死后,人工辅助生殖技术所生子女追索抚养费案。
广东汕尾美团骑手罢送事件。
贵州毕节记者采访遭殴打事件。
部分基层政府对一般行为活动的治理引起关注,包括浙江瑞安处罚在河道里组织民间划龙舟,四川梁山处罚村民家里不准叠等等。
湖南未成年人因有纹身被职业技术学院取消入学资格案。
外交与国家安全领域通过多项立法。
河南商丘市规定每月前20天不得进入企业执法。
上海随身码迭代升级为城市码。
安徽太和县有医院不听从孕妇本人意愿实施堕胎,县政协委员认为是剥夺生育自由,县卫建委则称妊娠终止原因核查确有必要。
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伤害中华民族感情条款引发热议。
互联网舆论治理机制不断完善,严惩网络暴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围绕同一主题,对一府两院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湖南省衡阳市政务数据第一拍,起价18亿后暂停。
河北赞皇县七旬老人一吨过冬煤被没收事件。
浙江金华武义县家长献血换子女入学积分事件。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
最终入选的事力,有的将两条候选合并为一个,还增加了个别没在候选中的案例,推荐到微信公众号明德公法看一看。法治水平是生产关系的反映,每一点点的进步也来之不易。
教师过剩与退出机制
1月10日,2023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结果,考试合格证明可以查询了。正好近期2035年全国或有近200万教师过剩的话题成为热点。
北师大乔锦中副教授团队通过数据模型预测,义务教育在校生今年达到高峰,之后会加速下降,到2035年左右将比2020年减少3000万。而普通本科院校教育学门类的毕业生数量近五年扩大了30%,预计到2035年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
但这个模型是建立在生育率1.5的基础上,实际情况可能超过这个预测。
1月3日,麦克斯研究院发布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3。除了教育部连续三年强调从严控制部分专业设置,报告还注意到,四川、山东等地去年在专业动态调整中,主动给教育类专业降温,控制新增布点。
随着教师过剩,教师退出机制的讨论再起。1月7日,北京丰台区教育发展理事会2024年工作会提出,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聘期满后要么不再续聘,要么降低岗位等级、调整岗位聘用。对于不服从安排或在新岗位考核仍不合格的,学校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早在2011年,宁夏就针对历史遗留的民办转公办教师数量多、年龄偏大、不适应教育教学要求等问题,建立教师退出机制。这几年,广东、浙江、江苏、贵州等地也有探索和实施。
教师退出机制的初衷是为了防止部分教师产生职业懈怠,进而有躺平的心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但目前退出机制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评价,因为缺少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而且多地想就此减少教师编制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门槛。
1月8日,有网民发短视频,河南商丘睢县高中高一某班班主任带着学生发毒誓。
“来,叫人面,学学,学学。” “来,叫人面,学学,学学。” “若为私事。” “若为私事。” “失前程。” “失前程。” “显示跌。” “显示跌。” “再死嘛。” “再死嘛。” “我给他们打电话,问问他们。”
第二天,学校责成涉事教师向学生及家长真诚道歉,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停止班主任的职务。
杜够,我想请假,实在扛不住了。
哎呀。
这都倒下两个了,这工作量又大,怎么办?
哎呀,我得看看其他小伙伴还能不能加班。
哎,你这是咋了?
最近太累,得了口腔溃疡了,要不是贾方太着急,我早就请假了。咦?你都,你怎么这么精神?你们不知道吗?我都喝了好久这个海蛎生乳清蛋白粉了,小戴推荐的。哦?蛋白粉这么神奇吗?来,小戴同学,给大家泡一点尝尝。
海蛎生的这款乳清蛋白粉来自于营养科,专门给术后虚弱的病人补充营养。首先它的蛋白质含量非常高,达到了80%,而且是纯动物蛋白。你们记住,选蛋白粉一定要优先选择纯动物蛋白,而不是植物蛋白,因为动物蛋白的氨基酸种类更全。这一款就富含18种氨基酸,把你需要的营养都给包圆了。他们家还额外添加了40%的水解乳清蛋白,适合肠胃不好的人。原理用大白话来讲,就是把蛋白质提前分解成了小分子的短肽和氨基酸,不用成为消化就能直接吸收。
喝起来有很自然的奶香味。
你看就是用的好材料。
喝起来不很甜。
海蛎生是老字号,走在80年代末,他们的药物产品就是畅销全国,他们还有自己的实验室和检测中心,质量和安全都有保障。现在领取我评论区的优惠券,就能在店铺促销价的基础上再减19元,一罐只要176,买三罐的话更是每罐只要169,每天冲一杯,就能维护健康好身体。现在成为会员还送这个摇摇杯,马上就过年了,送亲戚朋友也很合适啊。
教师工资与学校经费
让马儿跑,也得让马儿吃草。1月8日,广西师范大学财务处通知,称因自治区财政厅系统暂未开放,国库指标均未下达,暂不发放1月份的工资。不过随后该通知被删除。
10日,校方财务处回应称,9日的工资已经发放到位,该通知也因为表述不当被撤下。一般学校会在每月的头三个工作日内发工资,因系统年结,每年1月的工资会延迟发放。部分教职工不理解,因此发通知想要缓解他们的情绪。
在工资上搞乌龙操作程序不是好事。巴布亚新几内亚年初因为行政失误,公职人员的工资普遍缩水,催生了政府加税的谣言,叠加青年失业率高,引发骚乱,11日起不得已进入14天的国家紧急状态。广西师大幸好是弄巧成拙,虚惊一场。
但在陕西咸阳,一所中学因为欠电费而被迫停课。1月12日,陕西师范大学杨凌实验中学部的学生家长反映,学校因为欠费被停电,通知家长接学生回家。
当地供电部门回应,该校确实欠费,催缴协商无果后便采取了停电措施,但接到家长反映后已恢复供电。学校也称当日中午前电力已恢复,教育教学正常。
杨凌实验是一所公立学校,办学经费来源主要还是地方财政。学校一名工作人员回应,老师已经三个多月没有发工资了,这些情况老师可以克服,但学校被拉了电闸才导致教学活动无法继续。
去年3月,河南信阳一所小学也因欠费停电,导致学校的教学活动受限,课后延时服务等都无法进行,引发广泛争议。
电力水务部门与别的公家单位怄气断水断电的事,现在或许不多见了。供电部门作为公共服务机构与学校协商无果,用临时断电的做法惩罚孩子不大合适。
在财政部部署的做好2024年八方面工作中,支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在第三。具体包括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裁判文书上网争议
争议了几个月后,裁判文书上网的走向有点清楚了。昨天,最高法再次回应了相关话题,明确提出将加大裁判文书上网的力度。
1月14日,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最高法提出持续深化司法公开,加大裁判文书上网力度。随着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要求我们深化司法公开工作。最高法提出,具有法治引领、教育、警示作用的文书都应当上网,最高法、高级法院的文书要更多的上网。上网文书数量应当保持相当规模,并应当覆盖各审判领域多种案件类型。
针对裁判文书网使用效果不佳、权利保护不利、安全风险暴露等问题,最高法提出要平衡好文书公开与当事人合法权利、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上网公布文书要隐去相关的识别性信息,确保当事人及其家人的生活工作、各类企业单位的经营发展不受影响。同时加大人民法院案例库建设力度,更优更实为司法审判优质高效服务,为社会公众学法、学者专家科研、律师办案服务。
过去一年,裁判文书网何去何从的讨论一直游荡在舆论场中,直到一个月前升温。当时最高法发文通知,建全国法院裁判文书库,只支持全国法院干警在四级法院专网查询检索裁判文书,以及另建一个面向公众的人民法院案例库。加上当时裁判文书网事实上陷入了停滞,担忧声音四起。
另一方面,12月初,中央政法委书记专题研究公正司法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权力制约、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强化制约监督。要坚持公开公正,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
12月22日,最高法回应称,从未叫停裁判文书上网,同时将另建案例库相互补充,最终形成两库一网的格局。
财新引述的观察人士表示,最高法此次表态或许是感受到了外界的压力,至于实践中会不会加强,还需要观望,让子弹再飞一会。
城市轨道交通突破一万公里
岁末年初,全国地铁运行版图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排名再次刷新了。
去年的最后几天,南昌地铁4号线、深圳地铁8号线二期、重庆轨交18号线、南京地铁7号线南段、广州5号线东延段、7号线二期、武汉轨交19号线和5号线二期、北京地铁17号线北段、16号线剩余段、11号线西段剩余段相继开通。
交通部最新数据,截至去年底,31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5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06条,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车站5897座。去年全国新增线路16条,新增运营里程581.7公里。云南红河和陕西咸阳两个城市首次开通城市轨交。
城市轨交不仅仅指地铁和轻轨,还有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单轨、有轨电车、自动导向轨道、磁浮系统等。
和2022年相比,去年各城市的运营里程排名变化明显。北京反超上海,重返全国第一。成都反超深圳,再次回归轨交第四城。武汉、重庆、西安、郑州、沈阳、合肥的排名也较2022年上升,运营里程前八名都超过了500公里。
总体而言,一二线城市的轨交运营规模已居世界前列,未来几年还将有更多的城市突破500公里,其中一部分将超过1000公里大关。不过与前些年相比,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已经放缓。2020年底,成都一天新开通五条线路,年新增运营里程160公里。而2023年新增运营里程最多的重庆是60公里。
除了建设周期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审批门槛大幅提高。2018年国家发改委要求申报地铁的城市,需同时符合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0亿以上、GDP3000亿以上、市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硬性指标,打破了一批三四线城市的地铁梦。此后进一步明确,不再受理新的城市轨交规划申请,也就是说过去没有开通地铁的城市将被排除在新建资格之外。
其次,房地产行业、地方财政的变化也是地铁放缓的原因。去年披露地铁财报数据的32个城市中,扣除政府补贴,只有武汉、深圳、济南、上海、常州等少数几个城市的地铁利润为正。以往地铁修到哪里,城市的开发就会延伸到哪里的模式,恐怕不能继续,得量力而行。
好的,本期参考信息就是这些,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