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信息第173期】年度汉字“苔”;核聚变竞赛
继续分享编辑部关注的新闻
新年快乐,我是小黛,欢迎来到第173期参考信息,也是2024年的第一次。
元旦大家都去哪跨年了?文旅部测算,三天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55.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9.4%。国内旅游收入797.3亿,同比增长200.7%,较2019年同期增长5.6%。元旦假期出入境人员517.9万人次,日均172.6万,较2023年元旦假期增长4.7倍,恢复至2019年的同期水平。后疫情时代的第二年,我们要加强和世界的联系。
这个元旦还创下了中国影史元旦档票房新高,总观影人次3616.4万。而去年我国电影的总票房549.15亿,远超过2022年的300亿,恢复到2019年的85%,位居历史第四位,看得出电影行业确实在复苏。其中票房前十都是国产片,国产片的票房460.05亿,占全年总票房的83.77%。去年观影人次为12.99亿,较2019年的17.3亿还有较大的差距。
咱们工作室的年终新闻盘点如约来了,先把年度汉字选出来。2022年我们选了“噩”字,上下翻转,左右翻转,都有足够的口把道理讲通,对应了新闻反复180度转弯的2022年。对于刚过去的2023年,我们选了“苔”字。草字头加一个台,对应一句流行语: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总结下来,就是要避免“无事海精专,有事草台班”的逻辑。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业化之后,普通中国人终于发现,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所以我们不能把社会寄托给完美的超人,也不能指望自己变成超人。任何可以设想的人类组织,本质上都必然是草台班子。但我们可以想办法约束草台班子,监督草台班子,让世界在磕磕碰碰中进步,至少不允许草台团队装成完美的救世主,更不能为了寻找救世主而放弃发展。全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睡前消息编辑部。
2023年的最后几个工作日,人大、政协、国务院都在开会。12月29日,国常会决定核准广东太平岭、浙江金七门核电项目,强调核电安全极端重要,必须坚持安全第一,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核电产业创新发展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核电装备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加上这四台新机组,2023年共十台新机组获得核准,与2022年持平,是十多年来的最高水平,仅次于2008年的14台。广东太平岭项目属于中广核集团,2019年一期两台机组获批,预计2025年投产。这次获批的是三四号机组。浙江金七门项目属于中核集团,获得核准的是一二号机组,也是浙江继秦山、三门、三澳之后的第四个核电厂址。一号机组预计2028年底投产。2023年核准的十台机组,都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按照单台华龙一号机组约200亿元人民币的总投资计算,今年核准的十台机组意味着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规模。
同样在12月29日,中国核聚变研究也有重磅消息。由中核集团牵头,25家央企、科研院所和高校,宣布成立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中国聚变公司(筹)揭牌,发布了第一批未来能源关键技术攻关任务。中核集团的官方通稿显示,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实施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可控核聚变,为未来能源的唯一方向。不过这个唯一方向很快改成了重要方向。和美法俄一样,我国也选择了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路线。2023年,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并于12月面向全球开放。全球正在开展核聚变研发竞赛。目前全球共40多家研究核聚变的私营公司,获得投资超过60亿美元,其中13家是在过去一年半涌现的,80%以上的投资集中在美国。美国核聚变工业协会FIA7月调研,超过半数公司预期较为乐观,认为2035年首台核聚变机组有望并网发电。终于不再是离核聚变实现只差50年了吗?
12月29日,人大常委会任命原海军司令员董军为国防部长,填补了两个多月的空缺。董军上将是1949年以来14任防长中第一位海军将领出身的。按照近年的惯例,防长由排名第一的军委委员兼任。在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国防部排在第二个,不设副部长,一般由国务委员兼任防长。海军原参谋长胡中明已经接任海军司令员,12月25日晋升上将。董军是继又一明或跨军种重用的海军将领。现任军委政工部主任和火箭军司令员也都来自海军。继三名军工系统高官被撤销全国政协委员资格后,12月29日,人大常委会公告,九名军队将领被罢免全国人大代表,分别来自联合参谋部、装备发展部、南部战区、空军和火箭军,其中有三名上将。九人中,三人曾任职装备建设部门,五人曾任职火箭军,包括两任火箭军司令员,还有一人是空军原司令员。
到2023年底,十四五规划的实施进度已经过半。监督国家发展计划是人大的重要职能。12月26日,发改委主任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中期评估。纲要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五个方面提出了20项主要指标,其中16项指标基本符合或快于预期。有四项指标提前实现,分别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三类水体比例,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五项指标快于预期,分别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每万人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千人口拥有职业助理医师数,森林覆盖率。还有七项指标基本符合预期,涉及GDP、劳动生产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失业率等方面。另外有四项主要指标滞后于预期,分别是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每千人口拥有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其中婴幼儿托位数是预期性指标,正在引导社会预期。其余三项是约束性指标,主要突出政府责任,也是中期评估的重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给纲要实施带来挑战。发改委主任指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影响凸显,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特别是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未来一段时期,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重大突破,一些国家对华技术封锁局面难以改变。因此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实施。
对于每千人口拥有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指标,发改委提出要统筹零到六岁育幼服务资源配置,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但是人口问题常常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在武汉汉口江滩,原本在2017年立了一件一家三口的亲情雕塑,名为美好未来。最近市民发现一家三口变成了一家五口,一孩变成了三孩。雕塑的作者国家一级美术师郭雪介绍,是江滩管理部门希望对雕塑进行升级,经过多方考虑,特别是从视觉效果考虑,她在女性人物的左侧增加了两个孩子形象。想潜移默化劝生,这似乎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2023年会有多少新生儿将是接下来一阵子的热点。不久前出版的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3披露了2022年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婚姻状况。各年龄段人群中,25至29岁未婚率51.3%,30到34岁达到了18.4%,35到39岁为8%。再具体来看,25岁人群未婚率70.8%,26岁61.2%,27岁52.2%,28岁降到了50%以下,为43%。29岁为34%。也就是说29岁人群中,大约每三个人有一个未婚,而25岁以上人群中,每三个人只有一个结婚。30岁和31岁人群的未婚率也都超过了20%。
在隔壁韩国,上周刚公布了10月新生儿数据,当月同比下降8.4%,是1981年开始统计以来的同月最低。前十个月累计出生人口同比减少8.1%,也是历史同期的最低值。韩国人口自然减少已经持续了48个月。孩子不生了,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宠物。韩国电商平台Gmarket公布,去年前三季度销售的手推车中,43%是婴儿车,57%是宠物推车,而前两年的婴儿车销量占比均超过60%。韩国媒体近期担忧跌出3050俱乐部,也就是人均国民收入达3万美元以上,人口5000万以上的发达国家。韩国2019年成为达到这一标准的第七个强国,此前六个是美、日、德、英、法、意。
全世界人口方面,美国普查局估算,2024年1月1日全球人口总数将接近80.2亿,比2023年元旦增加超过7516万,增长率约0.95%。预计今年1月份全世界平均每秒约4.3人出生,两人去世。你不生,有的是人生。
人口和AI对社会的影响是工作室长期关注的话题。新年第一期的最后,咱们再看看ChatGPT的冲击。12月28日,国际各大媒体的头条是纽约时报起诉微软和OpenAI侵权。有人认为可能成为AI侵权里程碑式的案件。纽约时报指控两家企业未经授权,使用其数以百万计的文章训练ChatGPT。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赔偿金额要求,但认为被告因为非法复制和使用纽约时报独特且有价值的作品,和与这相关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损失负责。同时要求被告销毁使用其版权材料的任何AI模型和训练数据。之前为了应对互联网的冲击,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出台了链接税,要求互联网巨头为使用传统新闻媒体内容付费。如今生成式AI来势汹汹,纽约时报成为第一家起诉微软和OpenAI侵犯文字作品版权的美国大型媒体机构。纽约时报在起诉书里说,如果纽约时报和其他新闻机构无法制作和保护独立的新闻报道,社会将会出现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无法填补的真空,新闻报道产出减少,社会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此前,多家大新闻媒体阻止ChatGPT抓取自家平台上的内容,包括CNN、纽约时报和路透社。但也有一些新闻机构选择与OpenAI合作,允许ChatGPT使用或部分使用其内容,包括Axel Springer传媒集团、美联社等。在巴西阿莱格里港市的一名市议员,用ChatGPT帮自己起草法律,禁止业主在水表被盗时必须花钱向市政府部门购买新水表。12月23日,法案获得了市议会36名议员的一致通过,然后这名议员才告诉同事,他们刚刚批准的是人工智能的产物。大厅里众人陷入惊愕,几乎达到混乱的程度。看来,计算机取代一部分政客没有那么难。
12月29日,创刊21年的四川媒体三江都市报宣布休刊,没能挺过这个冬天。还有一个面临何去何从之惑的是裁判文书网。按计划,全国法院裁判文书库即将上线,但仅支持全国法院干警在四级法院专网查询检索裁判文书。律师、法学研究者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无法查阅。不过最高法还在新建一个向公众开放的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在征集案例。最高法表示从未叫停文书上网。
好的,本期参考信息就是这些,明天起我们将连续播发2023年的资讯合订本盘点,欢迎大家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