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信息第109期】排海冲击波;美日韩VS金砖
继续分享编辑部关注的新闻
大家好,我是小戴,欢迎来到109期参考信息。
首先看看转基因。
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有序扩大试点范围。
2021年,国家启动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今年扩大到河北、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五省区的20个县,并在甘肃安排制种。
今年时间过半,农民日报记者最近采访了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回应相关的进展和质疑,给大家简单念几条。
为什么要一定要搞转基因?
因为生物育种是育种发展的新阶段,农作物育种经历了自然选择、杂交育种、生物育种,未来极有可能进入智能育种时代。
当前,转基因是育种领域的革命性技术,是必须抢占的新领域、新赛道,不是可有可无、可用可不用的。
从试点看,转基因玉米大豆对草地贪夜蛾等鳞翅类害虫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除草效果在95%以上,转基因玉米大豆可增产5.6%到11.6%。
业界都认为,如果我们一直拒绝应用这样的革命性技术,农业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就难以真正提上来,那才会不断拉大与国外的差距,真正受制于人。
还有人说,国外的转基因产品都出口给我们了,请问发达国家消费转基因食品吗?
农业部回应说,欧美不吃转基因是以讹传讹的谣言,美国是转基因研发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生产和消费国。
22种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种植面积占耕地的40%以上,玉米、大豆、棉花、甜菜等转基因品种的种植面积超过90%。
美国50%左右的大豆和80%以上的玉米都在国内消费。
欧盟每年进口大量的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是大豆、玉米、油菜、甜菜及其加工品。
大家有时在网上会看到,有的国家销毁或者拒收转基因产品的消息,这是因为对进入本地市场的产品都有许可制度,未经批准的产品都有可能被销毁或者拒收,不仅限于转基因,更不能说明依法依规生产的转基因产品不安全。
农民日报的这篇科普报道还不错,但问答形式没有办法提供更多的数据来源是个遗憾。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国种业还有不少短板,不能再拖了。
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科普圈有句老话,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这话有一定的限定条件,当然允许谈剂量也是很重要的。
又记到2014年清华学生彻夜捍卫PX词条被中央媒体表扬的情景。
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冲击波
8月24日,日本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海,排放计划持续30年。
此事不仅仅是科学科普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
当天中国海关总署宣布,即日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
港澳特区也从当天起停止日本东京、福岛等10个都县的水产品进口,并对日本食品加强检测,每天公布辐射的检测数据。
这个可以学习,有利于消除公众的恐慌。
有点出乎意料的是,抢盐潮从韩国蔓延到我,北京、上海、福州、扬州,很多城市又出现抢盐现象。
线上平台缺货,线下超市也多次补货,有的超市补货十几次。
民众的担忧,一是担心海水被污染没法再提炼盐,二是认为食用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
各地商务部门和媒体劝市民无需过度恐慌,更没有必要囤盐,保持科学理性。
各地的疾控中心也赶紧科普,碘盐防不了核辐射。
我国盐业的唯一央企中盐集团发声明说,我国食盐产品结构占比为井矿盐87%,海盐10%,湖盐3%。
井矿盐和湖盐的生产均不受日本核污染的影响。
但这话说了一半,井矿盐和湖盐不受影响,那海盐呢?
国内多家井矿盐业公司、淡水养殖渔业公司在社交平台商回应,产品和作业范围受影响有限。
排海还冲击了国内的日料行业,多家知名日本料理店赶紧自证清白,说店里没有用日本的食材,或者考虑从其他国家进口。
也有老饕逆向思维,迅速反应,趁现在安全赶紧吃。
不少日料店排起长队。
渔业也受到影响,很多渔民的直播间出现大量不友好的评论,说海鲜不能吃了,有的主播当场情绪崩溃,质问到底还让不让我卖了。
也有渔民表示,比每一个人心里边都难受,15年的努力在今天一个时辰以内什么都没有了。
彭博社24日在外交部记者会上提问,对于限制日本水产进口,中方是否担心排海也危害朝鲜半岛和俄罗斯的周围海域?
而就我们自身而言,中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超过3万亿,海水产品占46.7%,关乎千万人的生计,马虎不得,恐怕需要国家给一个信心。
提高健康素养
科学理性应对需要提高全社会的科学和健康素养。
8月21日,国家卫健委公布2022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情况。
本次监测覆盖31个省区336个县区1008个乡镇街道,对象是15岁到69岁的常住人口,得到有效问卷71842份。
结果是去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78%,比前年提高2.38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1.94%,农村居民23.78%。
东中西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31.88%、26.7%和22.56%。
城乡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41.26%,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30.63%,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26%。
我国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是到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0%。
但长期以来,科普跑不过谣言,健康素养低成为短板。
卫健委制定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共66条,基本技能的第一条是关注健康信息,能够获取、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
大家也可以对照看一看。
美日韩峰会
关注一下近期的两场峰会。
首先是过去一周的美日韩峰会。
应拜登邀请,岸田文雄和尹锡悦8月18日到访华盛顿近郊的戴维营。
美日韩首脑同框并不罕见,1994年以来,三国首脑在多边会议场合开了12次小会,但这是第一次单独举行峰会,而且地点选在美国总统的度假圣地戴维营。
1978年,卡特就在这里邀请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签署了戴维营协议,是美国外交史的最重要会议之一。
这次是2015年以来,美国总统首次选在戴维营接待外国首脑,既体现了对日韩的拉拢,也折射出拜登期待会议成为日韩关系的历史转折点。
对于这次会议,老布什时代的白宫国安委负责对日韩关系的官员就感慨,那个时候我们几乎无法让韩日领导人在同一个房间里和我们见上一面。
三国政府高调宣称此次跨入新时代为世纪定调的历史性峰会,通过三份成果文件,戴维营精神、戴维营原则和协商约定。
美日韩将加强军事、供应链、网络安全领域的合作,尤其是美国希望将三方安全合作制度化,即便政府更迭,合作机制也能继续运作。
以后将每年开一次首脑峰会,外长、防长、财长、工商部长、国安顾问举行年度会晤,启动三边印太对话,以及定期的联合军演,危机时互相协调,开通紧急热线,分享朝鲜导弹威胁情报。
三国提高了合作水准,但没有达到北约一样的集体防御,也不会替代目前的韩同盟和美日同盟。
毕竟要韩日成为同盟,两国都有不少顾虑。
尹锡悦的幕僚就说,建立的是三角安全协商机制,而非三角同盟。
文件点名俄罗斯和朝鲜,没有提到中国,但美国媒体明确三国加强合作是针对中国和朝鲜。
峰会声明批评所谓中国在南海的危险的行为,还称有必要保证台湾海峡稳定与和平,中方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并提出严正交涉。
金砖峰会
风头更盛的是金砖峰会。
东道主南非邀请了40多名全球南方国家首脑参加,其中30多名是非洲国家领导人,还邀请了联合国、非盟等20个国际组织的领导人。
普京缺席改为视频参与,这样一来南非就不用执行国际刑事法院发出的逮捕令。
而明年的峰会在俄罗斯喀山举行,普京就有机会参加。
此次峰会最瞩目的成果是金砖机制13年来首次扩容,将邀请沙特、埃及、阿联酋、阿根廷、伊朗与埃塞俄比亚六国成为正式成员。
扩员后,金砖国家人口占世界的比重从42%升至47%,经济总量从26%升至29%,货物贸易总额从18%上升至21%。
这次还增设了金砖伙伴国的新分类,以非正式的关系将更多有意向加入的国家囊括进来。
一年来,围绕金砖是否应当扩大、依照哪些标准纳新的讨论持续升温。
相较于有共同经济利益的欧佩克,有共同安全诉求的北约,或者有共同意识形态的G7,金砖更多元,机制上也更松散。
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司长李克新介绍,扩员的相关磋商过程耗费了相当长的时间。
五国在扩员方式、速度以及各自青睐的潜在成员国都有不同的看法。
纳新的主要考量标准,包括新成员应当是新兴市场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应当具有地区或全球的影响力,应当支持多边主义,应当致力于全球治理改革和维护国际法等等。
李司长强调,金砖机制不是一个反西方的机制,不搞阵营对抗。
印度之前对扩员的表态最为谨慎和模糊,7月王毅与印度外长会面后才达成共识。
8月23日的峰会上,莫迪一改常态,明确表示完全支持扩员。
不过,莫迪还想争当全球南方的代表,所以在发言中也为其他多边合作机制和议程背书,包括印度1月举办的全球南方之声峰会,以及印度作为今年的G20主席国将支持非盟加入G20。
关于全球南方合作,中方已成立总额40亿美元的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
中国金融机构还将推出100亿美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金砖新开发银行
金砖的新开发银行也将扩员。
此前华尔街日报报道,因为俄罗斯被制裁,新开行缺少美元陷入困难。
新开行副行长周强武7月接受采访,变相承认这一点,并表示要加大本币投融资的力度。
他解释,由于发达国家资本积累更加深厚,金融市场更加成熟,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多边开发银行的投资主要以美元、欧元等发达国家的货币为主。
新开行行长罗赛夫近日也透露,正在考虑近15个国家的会员申请,可能批准四到五个新成员的加入,并表示计划将本币借贷比例提高至30%。
好的,本期参考信息就是这些,我们下周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