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101 期 ~ 第 200 期

【参考信息第145期】哄抢or捡拾;中美核军控磋商

继续分享编辑部关注的新闻

大家好,我是小戴,欢迎来到第145期参考信息。

我们的节目已经开播一整年了,感谢观众朋友们一年来的支持和关注。


中药材价格狂飙

原因分析

供需与成本

首先关注中药材价格狂飙。夏季原本是淡季,今年却淡季热涨。200多种常用的中药材都在涨价。时间线拉长,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中药材的价格就已经进入上行周期,今年部分品种甚至翻了十倍。

我们梳理了几个月来的大量报道,综合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药大学专家、种植户、批发销售商、制药公司等利益群体的说法,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是正常的市场需求。随着中药知识普及,不少单位和个人买来制作养生保健品。经历过疫情,一部分人对中药更加认可。

第二,是种植成本。国家不断规范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之类的检测标准,提高了成本。另外就是农村的年轻人外出,种植中药材的大多是老人,种植面积减少或者弃种,自然就涨价了。

第三,是天气因素。近年来不少药材的种植区出现干旱或者洪涝灾害,导致减产。药材进口成本也增加了。

第四,是非正常因素,资金炒作。中药的传统经营模式中就有囤积的现象,但这三年涨价严重,主要原因是游资。游资炒作的药材有个共同点,产地集中,比如猫爪草主要产于河南淮滨一带,游资在产地囤货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定价。产地较为分散的品种就不容易形成垄断。

药企与患者

我们还关注到了另一组新闻,6月下旬,第二批全国中成药集采拟中选结果出炉。这次由湖北牵头,30个省市组成全国性采购联盟,是事实上规模最大的集采。中选品种平均降价49.36%。北京、江西10月底、11月初开始执行。山东牵头组织全国首个中药饮片省际联采之后,再次牵头集采中药配方颗粒。

上游涨价,下游销售又有集采杀价。今年上半年,大批中药上市公司营收、总成本同比增长,比如同仁堂的营业成本增长39.44%。药企要以价换量,最终还是患者以及医保买单。马督工对于中医药的态度大家都是知道的,这他显然不乐意。


河南周口哄抢药材事件

事件经过与通报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涨价,最近河南周口淮阳区一名中药材种植户收获白术时,遭到附近村庄四五百号人的哄抢,损失近20万。淮阳区通报称,种植户对白术的第二遍收割进行到三分之二时,机械发生故障,附近的村民误认为第二遍已经收割完毕,遂进地捡拾药材。种植户劝阻无果后报警,派出所民警迅速到场,劝导群众离开。

捡拾还是哄抢

最表面的地域黑问题不只这一波。首先要说一下,主家允许村民到收割完的田地里捡漏,原本是农村的传统,有扶危济困和勤俭节约的意味。这种传统如今掺入了一些新的元素。一来,承包商或者种植大户可能是外来户。二来是农村的机械化水平提高,但再好的收割机也会有遗漏,专门雇人搜捡一遍,人工成本都收不回来,干脆就给了周围的村民。

这几年不少河南抢玉米、抢花生的新闻有反转就是因为这个误会。这次通报中的用词依然是误认为和捡拾。11月2日,央广网评论说,这样的解释显然很难令人信服。如果说村民一开始的挖掘行为是误认为收割完毕,那么后来种植户的劝阻、哭喊,难道还不足以消除误会吗?但事实是,直到民警赶到现场驱离了哄抢者,事情才告一段落。

未来主义期待?

也有评论文章理解当地政府息事宁人的处置思路,认为背后隐藏着一种未来主义期待。等到容易有哄抢冲动这一代乡村老人去世,哄抢自然就会消失匿迹。现在乡村没有年轻人种地,也没有多少年轻人居住,源于贫困、饥饿和生存习惯等的哄抢冲动,局限在特定的老人身上,一旦他们去世,问题就解决了。

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什么时候法要责众,什么时候法不责众?可能这就是复杂中国吧。


稳外资与中美经贸关系

外资流入波动

看一下稳外资。之前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表现良好,美国摩根大通、花旗银行和瑞信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纷纷上调中国2023年增长预期。不过,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是49.5,跌回低于50的收缩区间。9月制造业PMI一度达到50.2,是4月以来首次回升到扩张区间。国家统计局解释,9月的基数较高,10月国庆长假工作日减少,10月的生产指数仍在荣枯线以上,但新订单指数是49.5,显示需求回落。财新的10月制造业PMI也是49.6,与官方数据一致。

今年5月以来,对华外国直接投资FDI连续同比减少。商务部官网只公布累计数据,8月起不再公布以美元计价的FDI数据。1到9月实际使用外资9199.7亿,同比下滑8.4%。1到8月是8471.1亿,同比下滑5.1%。由此计算,9月流入中国的FDI降至728亿,同比减少34%,是个危险的信号。

商务部回应,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通胀加剧,需求不足。202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12%,今年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去年1到9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突破1万亿人民币,历史同期最高。这个基数太高了,今年1到9月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历史高位。此外,外商投资特别是绿地投资,有时持续数年,外资按进度到位,数据会有所波动。

商务部表态

11月1日,商务部长王文涛会见美国美光总裁兼CEO,表示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欢迎美光继续扎根并深耕中国市场,在遵守中国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实现更好的发展。美光方面表达了持续扩大在华投资的意愿。


进博会与中美农业贸易

进博会亮点

看看明天开幕的进博会。今年是第六届,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国家展,其中11个国家首次参展,34国首次线下参展。采购方面,国资央企组建了98个交易分团,央企及所属的近1400家企业,约2万名专业观众将到场,积极与合作伙伴商签油气、优质煤炭、小麦、大豆等大宗商品采购协议。

澳大利亚总理访华

四位外国总理将出席开幕式,最重要的是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这是2016年以来澳大利亚总理首次访华,恰逢惠特拉姆总理访华50周年,是中澳关系回暖的标志。中澳关系2020年急剧下滑,中右翼的莫里森政府禁止华为参建5G,要求对华发起新冠溯源调查。中国对澳大利亚大麦、牛肉和葡萄酒等主要出口产品加征关税,还停止了进口澳煤。

工党的阿尔巴尼斯去年5月上任后,双边关系升温。今年起,中国逐步恢复澳大利亚煤炭、木材和龙虾的进口,8月取消了对大麦的反倾销关税。阿尔巴尼斯来之前的整个10月,双方频频释放友好信号。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澳籍记者成蕾,关押三年后获释。澳政府放行中企对达尔文港99年的租约。双方就葡萄酒争端案和风塔等争端案达成解决共识。澳国家美术馆向中国返还四件流失的珍贵文物和一件古生物化石。访华之前,阿尔巴尼斯刚刚访问美国,巩固美澳同盟。他上台不到两年,已经与拜登会面了九次。此行的重点是将澳美安全联盟扩大为经济和技术伙伴关系,包括供应链以及国防军备领域合作。

与前几任相同,阿尔巴尼斯坚持美澳同盟的价值观基础,表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坚定反对侵略,必须坚持共同的价值观。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对华贸易占澳大利亚外贸的三分之一。因此,澳政府要维护对华经贸关系,但也会继续加强对美关系。这是相当一部分国家的选择。


中美核军控磋商

农业合作与贸易

美国、洪都拉斯等国也首次派高级官员参加本届进博会。11月2日,美国大豆出口协会、谷物协会、大豆协会等11家农业团体组成的代表团来了,美国农业部副部长同行。2016年以来,美国还没有如此大规模、高级别的农业代表团访华。这是美国首次在联邦政府层面参加进博会,美农业部将设立官方的展馆。

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当年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降至132亿美元,往年仅美豆对华出口都不止这个数。但之后中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连续四年上涨。2022年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40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2018年增长201%。其中大豆179亿美元,接下来是玉米、棉花、牛肉及牛肉制品和粗粮。中国是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美国是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中国也是美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买了近五分之一。美国出口大豆更是一半销往中国。与此同时,2022年中国对美农产品出口达到95亿美元,双方农产品贸易总额突破500亿美元。

10月下旬,中美可持续农产品贸易论坛暨贸易合同签约仪式在美国爱荷华州举行。中企与ADM、邦吉、嘉吉等美国大宗商品贸易商,签了11份采购意向协议。路透社披露,总价达数十亿美元,是中美2017年以来首次签署农产品大宗协议。不过,这些意向协议是不具有约束力的框架合同,不包含正式的销售条款。随后,美国农业部10月25日公布,新增12.6万吨对华大豆出口,第二天又宣布新增11万吨。或许这次进博会能看到更多细节。

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如今美国大豆出口协会CEO苏建表示,将努力让大豆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压舱石。这一趴也欢迎回顾马督工2018年的演讲,中美贸易战为什么是大豆?


中美关系回暖迹象

旧金山之路

中美通往旧金山之路正在预热。人民日报、新华社频频发文,比如中声:推动中美关系真正稳下来、好起来。通讯:友谊生生不息,希望代代传承。标题都能感受到一二。飞虎队真的是这几年中美友好的高频词,他们又来了。10月30日,纪念飞虎队援华抗战80周年活动在抗战纪念馆举行,新华社视频说,不断书写中美民间友好新篇。

核军控会谈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11月4日至7日访美,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在加州会谈。双方还要谈更敏感的话题。华尔街日报11月1日披露,中美将在下周举行罕见的核军控会谈。目的不是减少中国的核武库规模,而是拜登政府想要更多了解中国的核计划。美方官员介绍,这是奥巴马政府以来中美首次讨论这课题,重点是如何减少误判风险。

中国外交部也证实,王毅外长访美期间,双方商定举行一系列磋商,包括下周在华盛顿举行司级军控和防扩散磋商,将就国际军控条约履约、防扩散的议题对话交流。这和美俄之间削减核武器的谈判不是一回事。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将于2026年到期,续约谈判因俄乌战争停顿。五角大楼上月在《中国军力报告》中称,中国核武库扩充速度比预期快,2030年前核弹头将超过1000枚。美国似乎想要避免与中俄发生三方核军备竞赛。10月29日,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在香山论坛上说,中美如果躺平什么也不做,可能会发生最不希望的事情。要找到一条正确的相处之道,和而不同,斗而不破。

好的,本期参考信息就是这些,我们下周一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