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101 期 ~ 第 200 期

【参考信息第180期】2023年回顾(三):社保本质还是税,人口增长冷静期

继续分享马督工睡前消息编辑部关注的新闻

大家好,我是小戴,欢迎来到第180期参考信息。2023年的回顾还没有结束,今天从国内话题说起。

地方财政与债务风险

2023年地方财政突出一个“紧”字。年初第一个大新闻就是贵州遵义道桥公布156亿银行贷款重组进展,期限调整为20年,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来金融监管部门不鼓励其他地方复制。

昆明市你提请各有关金融机构调整3A级企业昆明轨交集团的贷款结息周期,由季付改为年付。几个月后,昆明市国资委发声明,宣布昆明银行口专家路演要点和昆明城投专家会议纪要为不实信息。

同样在年初,柳州四家城投连续被处分。狂飙的平台债2023年集中到期的问题浮出水面。这三个城市拉开了2023年地方债市场冰火两重天的序幕。

5月份,呼和浩特和贵阳公开呼救,恳请上级加大转移支付的补助力度,或者给更大的发债额度。

上半年还有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3月31日。去年进行了新一轮的债务摸底,债务统计的时间节点为2023年3月31日。新一轮存量债务的化解就是以2023年3月末的债务数据为基础。

7月24日,中央最高层会议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新一轮地方债化解进入快车道。特殊再融资债券重启。高风险区域城投债收益率应声而下,城投债重新成为市场最亮的仔。上半年逆势加仓城投债的产品和机构,有的收益率超过了10%。

不少地方批准在银行柜台开售地方债。山西首创存量地方债柜台流通,街头也出现推销城投债产品的摊位。

截至2023年末,全国计划发行1.39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券,贵州、天津、云南、湖南、内蒙古均超过1000亿,其中贵州超过2000亿。

同时12个高风险省份名单逐渐清晰,分别是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和宁夏。这些省份严格管控政府投资项目融资,严格控制融资平台债务增量。金融机构新增融资审批权限上收至总行或者总部。

与过往相比,本轮重点化债区域特殊再融资债券的规模更大,期限更长。地方城投平台也同步在转型。多地城投平台宣布退出政府融资平台,或者表明自己的市场化经营主体身份,与政府信用做切割。

内债是不是债,取决于一个地方还有没有发展前景。当前经济地理分化加剧,尤其是县域层面,最强几个县的GDP比最不发达的几个省还要高。不同的县不适合再用同一套规格的编制设置来治理。

上半年,财政部到各地调研财政政策的落实情况。每日经济新闻在湖北听到的高频词是政府如何过紧日子。咸宁市通山县财政局长说,财政收入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但是支出一直逐年增长,不过紧日子一定是难以支撑的。调研的县市都对政府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压缩再压缩,腾出的经费用来保障民生。

机构改革与编制清理

今年3月,新一轮机构改革启动,改革第一件,先斩编外人。1月起,湖南岳阳临湘市发布机关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编外聘用人员实施方案,加大编外的清理力度。随后从省会长沙到湘潭、常德都有类似行动。

其他省市也有相关的报道,包括湖北建利、实验,黑龙江哈尔滨、云南楚雄、广东惠州、内蒙古呼伦贝尔、海南万宁、安徽省铜陵,说明是全国范围的部署。其中哈尔滨的力度最大,要求市直机关编外用人原则上五年内精简完毕,每年精简不少于20%。

动人也得动机构。2020年起,山西进行了两轮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大规模整合机构,降低行政成本和财政负担。楼烦县委组织部去年披露了改革成果,原有公职人员超过3000人,精简了341人,每年可节约人员经费3410万,运行经费990万,腾退2.8万平方米的办公楼。算下来一个编制一年至少省10万。山西的经验去年开始在多地复制,安徽、湖南、青海、内蒙古、甘肃都启动了试点或者明确要改革。

不仅是人口小县瘦身强体,一些收缩型城市也调整了区划。2022年底,黑龙江伊春市乌翠区撤销了四个街道办,合并降格为两个镇。去年1月又将友好区的两个街道撤街设镇。

不过这些力度还远远不够。11月,半月谈记者在乌蒙山区A县调研时,看到“穷财政富养人”现象。财政供养人员数量持续扩张,给县级财政带来沉重负担。该县去年保工资预算总支出26.3亿,其中在职人员20亿,临聘人员4.6亿。临聘人员有2.88万人,是在职人员的1.8倍,但总工资不到在职人员的四分之一。临聘人员的人均年收入约1.61万,在职人员是12.53万。该县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无法覆盖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支出,仅临聘人员的总工资支出超过了全县总税收收入。我们查询对比后确定A县就是贵州省大方县。显然全国不止一个大方县。

2022年6月,中央深改委提出坚持行政区划总体稳定,非必要的不调。如何正确理解这一条?时隔一年,江苏发改委给出答案:县市改区放缓。

6月27日,有江苏网民问询省政府,还有没有规划将宜兴市撤市设区。省发改委答复,中央对行政区划调整有明确规定,要求保持总体稳定。未来将支持稳定培育江阴、宜兴两个副中心城市,加快推动锡城、锡宜协同发展,实施无锡市域一体化发展。地级市层面市域一体化正在取代撤县设区,或许会成为城市内部融合的新模式。

央地关系、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是我们长期关注的话题。从六普到七普,近七成的县和县级市常住人口减少,大多流向城市群、都市圈和沿海大城市。行政区划经济社会的管理权力应该和产业、人口形势相匹配。


一到冬天就懒得洗头,头皮味道不美妙就算了,头发油的一缕一缕的,一巴拉又是掉发,又是飘雪花。快来试试赫恩家的发力洗发水,专为油腻、掉屑头发打造的一款王牌产品,也是我最近的新头号。配方无硫酸盐无硅油,所以洗完不会有假滑感,更不会越洗越油。它家还通过抑菌、面螨的双重认证,搭配OCTO高效去屑剂,掉屑、长痘、头皮痘这些小问题都给你解决了。用起来泡沫又多又细腻,洗得干净又不干涩。因为是复配了十多种氨基酸配方,所以很温和,再也不用担心洗完头毛毛躁躁的。洗完头视觉增高3厘米。搭配草本控油专利,控油效果非常好,天冷了还能少洗头。我给其他同事们也推荐了赫恩这款,一瓶500克全家都能用,大家用了都想复购。粉丝优惠券放在评论区置顶了,记得组合购买更划算哦!


人口、生育与社保

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2023年的数字虽然还没有公布,但是大家已默认会继续负增长。与人口问题相伴的老龄化、生育、教育、社保、医保都是贯穿2023年的民生热点。

2022年最重要医保新闻是国家医保局要求地方不得用医保支付大规模核酸检测费用。2023年2月,武汉、西安、黑龙江等地改革医保个人账户。门诊治疗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支付,个人账户资金划入额减少,多次登上热搜。各地医保部门回应争议后,2月25日,国家医保局出面做出详细说明,表示改革的核心是用调整个人账户的划入方式,置换普通门诊的统筹报销。对于在职职工,改革前个人账户资金来源由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组成。改革后个人缴费依然全部划入个人账户,但原本单位缴费的部分改成划入统筹基金。

对于退休人员,改革前大部分地方每月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是个人养老金实际发放数乘以划入标准。改革后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是本统筹地区实施改革当年基本养老金的平均水平乘以划入标准。改革后他们的划入标准有所降低。总的方向是在人口老龄化、就医需求持续增长的大趋势下,注重向患病群众和老年群体倾斜,让报销比例更高,看病更便宜。

到了10月份,一篇名为《职工注意,2024年起,职工医保缴费将彻底改变》的文章在网上传播。国家医保局表示,文中说的职工医保费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以及个人将不再有自己的医保账户等相关内容纯属造谣。

回到2月,当时年度城乡居民医保缴费进入尾声,各地想方设法加强征缴。网传湖南娄底的新化县,镇上镇变相强制居民缴纳,将其作为招考、招聘、户籍登记等的准入条件,以脱贫对象有参保能力但拒不配合缴医保的予以清退。镇政府回应称这是一份起草文件,未经审核,没有正式执行。居民医保依然自愿参加。

此外,有新化县居民反映,有老师在学校群聊中督促家长为学生缴纳居民医保。去年9月,新华视点调研发现,部分地方的中小学教师承担过多的非教学任务。比如贵州有小学校长称,当地镇政府给学校摊派征缴医保的任务。教师在帮忙征缴医保时,遭学生家长质疑。随后贵州省教育厅明确不能把这项工作转嫁给教师。贵阳黔南州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20条,取消了教师催学生缴医保。

临近年底,河北保定易县一个村子的外聘会计,用村干部邓哲的微信督促村民缴社保,称父母都不交医保,不响应政府的号召,孩子怎么考公务员和事业编。虽然被批评教育了,内容依然引发热议。

11月,首任国家医保局局长胡静林,任职五年半后由副部晋升正部,出任税务总局党委书记。经济学出身的胡静林在上任国家医保局局长之前,与医保、医疗、医药没有太多交集。他曾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财政部工作,其中在财政部工作了20年,2014年当上副部长。如今胡静林升职到国家核心的财税部门,说明中央肯定了他在医保局的工作。从以上几条来看,无论从征收方式还是人事安排,都体现我们,医保是税,是抽肥补瘦的税,而且具有强制性,不能每个人都指望医保对自己划算。

当然医保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12月,国家医保局原副局长陈金甫在2023中国卫生发展论坛上发问,近几年医保集采节省了5300亿元,国谈节省了1000多亿,打击欺诈骗保追回了800亿。但我们在基金收支、医保机构运营、医生的薪酬、医疗服务的患者保障覆盖范围上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呢?

人口结构与生育支持

回到年初,法国总统马克龙新年致辞表示,2023年法国将进行退休制度改革。这是马克龙第二个任期的首要任务。他认为法国面临低出生率和预期寿命延长,为防止养老金体系陷入赤字,有必要提高退休年龄。随后公布草案,拟将退休年龄从62岁提高到64岁,引发了反对党、工会和大量民众的抗议。眼见无法获得国民议会的多数支持,马克龙干脆豪赌一把,赌反对派也凑不起足够反对,在3月16日授权总理行使特殊宪法权力,绕过国民议会强行通过。随后反对党发起的两轮针对马克龙政府的不信任动议均未获得法国议会通过,意味着退休制度改革法案通过。

我国也面临未富先老的难题。3月13日,新一届总理在人大记者会上谈及延迟退休,表示将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在适当时候稳妥推出。这个适当时候似乎越来越近了。

2月份,四川取消了生育登记时必须结婚的限制条件,将夫妻应当在生育前进行生育登记,更改为凡生育子女的公民均应办理生育登记。生育登记的重心转移到了生育意愿和结果上,回归人口监测及生育服务的本位。

社会学研究期刊2023年第一期有论文研究发现,离婚冷静期使各省各季度离婚登记数量平均减少1.03到1.32万对,较前三年降低了33%到42%。

4月份,半月谈劝大家千万要对婚姻抱有理想。说嫁给白马王子享受一生宠爱,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都是幻想。到了适婚年龄,如果依然抱有这样的幻想并以幻想为生活的准则,无异于尚未精神断奶,甚至可能是一种退化。理想则是琴鼓相当,琴瑟和鸣。古今中外流传的经典情诗中都流淌着相似的答案:比翼鸟连理枝,夜夜相交结,恩爱两不疑。不是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也不是增加你的高度或者衬托你的威仪,而是互相治愈,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去年公布的2022年人口数据,31个省中有20个人口减少。几个人口大省河南、四川、广东、山东都时隔几十年再次负增长。至于为什么不生,上海调查显示,常住人口中不打算生育下一个孩子的,最主要原因是对现状满意,占了41.8%。其次是抚养成本高,经济负担重,占比28.5%。为此,2023年各地继续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比如提高医疗保障待遇,增加产假和育儿假,发放生育补贴。但是大多数补贴强调二孩和三孩,却忽视了一孩。

在郑州,育儿补贴制度9月1日起全面启动实施。但两个月后,生娃的市民发现想申请补贴却是找谁谁不管,假期也无法落实。郑州卫健委回应称,相关的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出台时间也不确定。因为这里面不仅仅牵扯到一个申请,还牵扯到资金的来源。倒是呼应了睡前消息的一个长期主题:钱从哪来?

去年2月公布的调查显示,我国正经历人口和家庭的双重变迁,低生育率和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2020年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降至2.62人。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0世纪80年代的22岁上升到2020年的26.3岁。初育年龄推迟到27.2岁。女性现有子女数由2019年的1.63下降到2022年的1.19。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2015年为6.1%,2020年接近10%。

房地产市场与城市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北京、广西、甘肃等地推动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进医保。多地为初中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中央一号文件也有专项治理高价彩礼的内容。

出生人口下降的大势挑战现有的妇幼医疗、学前教育格局。2月,武汉一家央企机关幼儿园开始对外招生,是20多年来的头一回。幼儿园关闭潮从市场选择变成了政府意志。年底,五年间出生人口减半的湖南打响第一枪,提出有序组织幼儿园设并转撤。

与此同时,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无论是合肥一名男孩躲窗外,忍受家长追打后跳下五楼,还是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攀升的趋势,都让社会化抚养的讨论多了起来。在中国的周边,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年初说,现在不解决生育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韩国总统尹锡悦说,必须出台果断措施应对低生育率。连金正恩都在朝鲜的全国母亲大会上提及了生育率降低,劝导生娃。东亚,一个都不能少。

在北方,普京一年多次劝生,说俄罗斯的堕胎问题如此严重,建议禁售堕胎药,呼吁恢复生七八个孩子的优良传统。

在南边,印度在去年3月超过中国成为第一人口大国。越南年内人口突破一亿,成为第15个人口过亿的国家。80亿人口的地球,有人欢喜有人愁。像人口1.05亿,生育率2.85的埃及,总统塞西就呼吁国民少生点吧。

人口形势影响房地产市场,不过国家统计局保持乐观。去年10月18日,统计局表示,从中国的发展阶段来讲,现在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人均GDP刚刚超过1.2万美元。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统计是65.2%,按照户籍人口统计才47.7%。所以城镇化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就意味着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还是较大的。

2023年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救市大招虽迟但到,而且力度与覆盖面超出了预期。转折点同样是7月24日的中央最高层会议,提出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为政策松绑打开空间。

8月底,认房不认贷开闸,全国取消松绑限贷、限购、限售、限价四限政策。一系列刺激政策组合拳包括,新房房贷利率、存量房房贷利率下调,购房首付比例下降,住房公积金调整,发放购房补贴,降低交易税费。还有一些小妙招,比如北京、济南等地的国资平台甩卖新房,江西多地买房抽大奖,哈尔滨南下到南京卖房。吉林省吉林市要求打击唱衰楼市言论,被纳入唱衰的范畴越来越广了。不过各地对直接降价卖房依然谨慎。

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超200个省市县出台调控政策超过660次,政策环境接近2014年最宽松的阶段。这一轮调整的最大特色是核心二线和一线城市楼市政策的转向。武汉、厦门、沈阳、南京、郑州、合肥等退出限购,广州、杭州、苏州、成都等大幅度优化限购。北京、上海在12月14日使出杀手锏,放宽普宅标准,降低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

一边是取消限制,另一边是三大工程,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恒大、融创、碧桂园的暴雷重组就不一一再谈了。10月底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虽然在深度调整,但房地产税依然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9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五年立法规划,备受关注的房地产税和个税法修订都没有被提到。地方之前的发展模式依赖土地财政,七八十年的土地出让金两三年就花光。房地产税不来,地方政府想方设法突围。各地公交、地铁停运欠薪只能算开胃小菜,有轨电车退出也是理性选择。南宁市的汇博停车事件已经算得上高明。靠文旅产业再拉动一波成为优先选择。

年初,南阳反思南阳挣钱襄阳花。淄博烧烤火了,南阳、荆州都派团去学习。淄博也很谦虚,市长带队到柳州寻求网红变长虹之道。狂飙热播带火广东江门,村BA村超持续带火贵州黔东南州,TFBoys演唱会带火西安,石家庄的摇滚之城、南阳等地的音乐节。年底哈尔滨又逆袭成为顶流。

也有城市选择再工业化。南京市人大常委会8月废止十年前调整四大片区工业布局的决定,不再搬迁几家大型工业企业,重新强调四大支柱产业的传统优势,钢铁不再是被嫌弃的傻大笨粗。总之就是要搞钱。西安曲江新区引入中国人寿的百亿保险资金,将长期限、大金额、低成本的保险资金投向文旅和区域基础设施,满足文旅行业实体经济的直接融资需求。河南获得中国银行五年一万亿的意向性金融支持,河北则是建设银行三年两万亿。具体怎么用还要看。

去年10月24日,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央财政在四季度增发一万亿国债作为特别国债管理。年底第一批清单下达2379亿。和以往不同,这次一万亿地方在本金和利息上都没有偿还压力,体现了中央加大支持力度。

中央政策与改革基调

以往基本每个五年的第二年都有一次中央全会敲定改革方向,去年年底没有等到三中全会召开。十年前,2013年的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值得复盘。那一年上任的总理在人大记者会上留下一句: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

去年的重点变成了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基调。稳中求进是2012年以来的一贯说法。先立后破,最早是2021年用于双碳工作,纠正运动式减碳,要先立后破。现在写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明更多的领域需要破立,如同我们前面总结的这些。2024年来了,期待一揽子起作用,更多的破和立。

好的,本期参考信息就是这些,明天休息,我们周五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