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101 期 ~ 第 200 期

【参考信息第182期】2023年回顾(终章)

继续分享马督工睡前消息编辑部关注的新闻

大家好,我是小戴,欢迎来到第182期参考信息。鉴于各种原因,今天是2023年回顾的最后一期。

先从科技工程类说起。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去年这种冲击来得格外大。

生物科技突破

基于肠道激素GLP-1研发的药物在安全有效减重方面的突破名列前茅。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和礼来的替尔泊肽,让患者的体重可以减少20%以上。

这类原本应该用于糖尿病的药物迅速爆火,甚至一药难求。不少国家要求医生优先供给给糖尿病患者,而非肥胖患者。短缺一方面是因为产能限制,另一方面是美国等部分企业开始把新型减重药踢出了员工医保的支付范围,因为这支付成本比抗癌药还要高。

在GLP-1的前期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生物化学家莫伊索夫,终于在近40年后得到了应有的认可。2023年9月,科学杂志和医疗媒体STAT刊发了他的人物介绍,才开始声名鹊起。他通过一场持久的法律战,将自己的名字作为共同发明者添加到基础专利中,因此在第一代GLP-1药物销售时获得了一两年的收益。不过他的专利早已过期,这波司美格鲁肽的热潮跟他没有关系了。

自从AlphaFold 2021年在精准解析蛋白质三维结构上获得突破之后,过去两年使用AI颠覆已有的蛋白设计规则已有进展。去年11月,自然子刊发文,美国加州一家成立三年的初创公司,首次利用类似ChatGPT的蛋白质深度学习语言模型,合成出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全新蛋白质,引爆了蛋白质设计革命。


人类基因组与细胞图谱

人类对自身的研究越来越深入。2003年,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成功,但留下了许多空白。2022年,首个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发布,这两次基因主要来源于一个人。去年,美国科学家发布人类泛基因组首个草图,包括来自亚非欧美四大洲47个人的DNA合集,地域和种族构成更加多样化。

英国生物银行发布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全基因组测试数据库,有望为全球的诊断、治疗和治愈带来变革。英国对10万名新生儿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将成为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


去年还公布了有史以来最全面的人类脑细胞图谱,从单细胞层面解析人脑的组织结构,绘制出发育中大脑最详细的基因图谱,揭示可能影响人们患五种疾病的大脑网络,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全面的心脏细胞图谱也绘制出来了。


脑机接口进展

发展了50年的脑机接口也在从科幻走向现实。9月,美国FDA终于为马斯克的Neuralink首次人体临床实验开了绿灯,数千名志愿者正在排队。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在研发的脑机接口装置,能将大脑活动解码为语言,旨在帮助严重的瘫痪人群恢复沟通能力。

同样在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中国脑虎科技2月首次在鼠中实现将电极植入人脑,并采集到单根神经元的信号。

5月,北京日报报道,全球首例、北京完成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实验。虽然定语很长,但仍然是我国脑机接口技术跻身国际领先行列的一个标志。介入式的成本较低,安全性高,像脑血管支架手术就不需要开颅,但是因为距离神经细胞太远,收集的信号噪声比较大,发展上限比较低。

7月,清华团队开发出一种入耳式脑机接口,使用者只需要将传感器插入耳道,即可读取相应的脑电波信息。


基因编辑与生殖技术

去年,基因编辑技术在诞生仅仅11年后就走出了实验室。CRISPR技术首次成功应用于镰状细胞病的治疗,基因疗法新时代来了。

自然杂志3月披露了日本九州大学林克彦团队在干细胞领域的重磅成果,将雄性小鼠的干细胞转化为雌性细胞,并产生功能性卵细胞。这些卵细胞受精后得到的胚胎中,约有1%能产生健康的后代。

5月份,英国生育监管部门证实,英国首次使用三人生育技术的婴儿已经诞生,体内有来自三个人的DNA,大部分DNA来自父母,另约有0.1%的DNA来自第三位女性捐赠者。这项技术主要用于帮助携带线粒体疾病等罕见性遗传性疾病的家庭,第一批婴儿的数量可能达到五个。


合成生物学与人造细胞

合成生物学上,11月三本细胞领域著名科技期刊一口气刊载了十篇论文,介绍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计划。来自美中英等国的团队协作合成了八条全新的酵母染色体,一半天然一半人工合成的酵母细胞问世。还创新设计并合成一条转运RNA染色体,为创造出完全人工合成的真核细胞迈出了新的一步。人类是否正在成为自己的上帝?


### 广告 - 关节健康

办公室马自坐久了,确实动得少了,关节酸胀僵硬,运动的时候嘎嘣嘎嘣脆响。很多人的关节出现不适,第一反应是补钙,但光补钙是不够的。钙补的是硬骨,关节出现疼痛,根本原因是软骨磨损和滑液的流失,真正需要的是安糖。关节就像是负责沟通的联络部门,骨头硬邦邦的,很容易摩擦打架。关节软骨和周围的营养液就负责缓冲和润滑工作,软骨出问题,关节必然会闹脾气。安糖是关节软骨中合成胶原蛋白必须的物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流失,所以人到中年就开始明显感觉到关节越来越脆弱,动不动就感觉哪里不舒服,还会嘎哒响。Move Free益节这个品牌相信不少朋友们都知道,咱们很多专业运动员都在吃,80多年的品牌,每一粒都是海外原装进口,产品也是经过FDA NSF专业认证。这个牌子是我一直在吃的,绿瓶是缓疼效果最好的一款,它这里面有1500毫克的安糖和足量的软骨素,直接修护受损的软骨。还有天然蔬菜中含有的舒缓因子MSM和果糖硼酸钙,成分安全,能在修护的同时帮助你缓解疼痛。透明质酸增加关节滑液,五大成分科学配比,你坚持吃一阵,整个人都会放松不少。绿瓶非常适合长期运动、关节出现不适的朋友,缓痛修护效果很明显。另外这个高钙安糖,除了前面提到对软骨友好的成分外,还添加了600毫克的钙和足量的VD,预防骨质疏松,属于五合一全能养护款,吃这一瓶就不用吃其他钙片了,很省心。非常适合日常关节保养、钙质流失人群,像咱们上的年纪的爸妈或者爷爷奶奶都非常需要。一天几块钱,健康双保险。置顶蓝链给大家放了超大额优惠券,现在就可以购买了,快去置顶评论区下单吧。


数字科技与AI

数字领域,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2023年生成式AI千模大战,这部分不用多说。由此带动了硬件商的军备竞赛,芯片商英伟达成为第五家一万亿美元俱乐部的美国上市公司。英伟达创立之初专注于满足游戏玩家对3D游戏的需求,如今成为ChatGPT的动力之源。这种发展路径,希望能给国内启示。


量子计算突破

量子计算记录已在被打破。美国IBM推出的127量子处理器,无需进行纠错就可以超越经典计算。Continuum公司首次在量子处理器上制造出任意子,可促进容错量子计算机研发。原子计算公司研制出全球首台能运行100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QuEra建造的新型量子计算机拥有迄今数量最多的逻辑量子比特,48个,是此前的十倍多。

7月,中国科学家宣布成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统中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

日本科学家首次将量子计算机应用于单分子测量,将单磷酸腺苷和甘氨酸与其他三种核苷酸分子区分开来,证明在基因组分析中大有潜力。


超级计算进展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去年超算终于进入百亿亿次级时代。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Frontier成为首台向科学用户开放的百亿亿次级计算机,并在超算500强榜单上三连冠。

中国这几年在顶级超算方面非常低调,不公开,不参与排名。不过无锡国家超算中心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8月向美国计算机学会戈登贝尔奖提交了一台新超算的部分数据,披露其拥有49230个计算节点,大约1920万个CPU核心。Frontier有869万9904个CPU核心,中国这台超算是它的2.2倍。但是尚不清楚这台超算的具体身份。


能源与环保

能源和环保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注定要留下一笔。经过和产油国利益集团的博弈,最终协议呼吁各国推进能源系统向脱离所有化石能源的方向转型,在这个关键的十年加速行动,以便在2050年左右实现科学的净零排放。

这是人类首次针对化石能源约定一个净零目标,化石能源时代就要看到尽头了。


新能源地缘政治

当然,新能源也会像化石能源那样塑造地缘政治格局。德国国际政治与安全事务研究所11月发报告《氢能的地缘政治》,指出拥有氢能生产运输技术的国家会在新的产业链上分到更多价值,在新的地缘政治中上位。


天然氢能勘探

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也有寻找天然氢能的热潮。21世纪初,俄罗斯发现了第一个天然氢矿床。加拿大一家公司在非洲马里利用天然氢发电。去年,至少有韩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法国宣布发现了天然氢。美国还批准开发世界第一口天然氢矿井。


中国能源转型

中国能源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2022年,可再生能源的装机总量就历史性超过了煤电,占比达到47.3%,去年更是超过了一半。

2022年底,仅次于三峡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也是全球首个单机容量百万千瓦的水电站白鹤滩投产。

2023年1月,被誉为“争气机”的首台全国产化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并网发电,填补了我国自主燃气轮机应用的空白。

6月初,我国首个百万吨级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和亚洲最大火电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分别投产。月底,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投产。

7月,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我国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研发制造及运营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太阳能电池效率

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一年两破。5月,英国一家公司宣布其商业规模的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到28.6%。仅仅五个月后,中国光伏企业隆基绿能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到33.9%,首次超越单节电池的理论效率极限33.7%,也是中国团队首次在晶硅钙钛矿电池领域刷新了世界纪录。

钙钛矿叠层电池可以比传统的光伏以更低的成本产生更多的电力,但是室外环境的寿命还不太行。


新能源并网与市场

但是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波动性和随机性强,大规模装机后消纳问题愈发突出。此外,光伏行业的新一轮淘汰赛重启了。


核能进展

在山东省海阳市,这个冬天用上了核能暖气。今年国家还核准了十台核电新机组。


可控核聚变

永远只差50年的可控核聚变方向,2023年异常热闹。2022年12月,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首次实现了聚变反应的能量增益大于一,也就是产生的能量比注入的能量还要多,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可控核聚变实验中达成了这一成就。去年,NIF又成功完成了三次点火尝试。

NIF是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路线,是当前可控核聚变研究的两种主流路线之一,另一种是磁约束核聚变,参与的国家更多,研究更广泛,一般使用托卡马克装置。去年4月,我国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的新世界纪录。

8月,我国另一座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再次刷新了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记录,突破了三项关键技术难题。

12月初,日本和欧盟共同建设的大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日本投入运行,这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新型项目。和许多核聚变项目一样,原计划2016年上线,也经历了严重的延迟。ITER是在建的世界上最大的实验性托卡马克核聚变反应堆,落户法国,预计2025年建成。11月初,ITER的磁体支撑系统在广州交付。

日本国家聚变科学研究所和美国TAE技术公司携手,首次在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中实现了氢硼聚变实验,证明了无中子核聚变的潜在可行性。

12月的COP28峰会上,美国气候特使克里表示,将与其他国家合作推进核聚变技术商业化,以加快清洁能源转型。月底,中国中核集团牵头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组成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筹备中国聚变公司,第一批未来能源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发布。

过去一年半,全球有十几家研究核聚变的公司出现,总数达到40多家,其中80%以上的投资集中在美国。无利不起早,资本嗅到了核聚变在可见的未来商用的味道了吗?


社会议题与生产关系

本来还想总结一下去年的世界航天,不过日常也经常聊,就不再会总了。基础研究领域能看懂文字,但是不明觉厉,就不献丑了。

到现在为止,基本讲的都是新科技、新突破、新生产力,看着有些心潮澎湃。不过按照马督工最喜欢的历史学家之一霍布斯鲍姆的双元革命叙事,接下来该到生产关系了。


历史唯物主义与教材修订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虽然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的逻辑,而是有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做节目的目的也是想探究这种作用如何在中观层面上实现。

大学思政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又修订了。教材编写组的修订说明值得一看。新版不再单列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编写组说,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以前反复强调曲折性,有其历史背景,有助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复杂性。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再反复出现并过于强调曲折性,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是我们历史自信不足的表现。

将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纳入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从社会革命的高度去深刻把握改革的含义和作用。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都是变革社会关系方面的社会动力,可以联系起来加以论述。

教材还梳理和概括资本主义进入21世纪以来的最新变化,主要有:科技创新加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化,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影响日益显现,社会阶级层级结构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科技、文化传播等超级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霸权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叫做主导权。


劳资关系与自动化

马斯克或许就是这种写照。一方面,好像是能够带领人类突破的科技狂人;另一方面,作为经营多家公司的资本家,去年吃了不少劳工官司。SpaceX拖欠年终奖,也有SpaceX涉嫌薪酬歧视。路透社11月还根据SpaceX的内部记录,披露自2014年以来至少600起未被报道的工伤事故,包括截肢、触电、头部和眼睛受伤等,甚至还有一人遇难。

他的特斯拉坚持不允许组织工会,在三大汽车公司的工会罢工中基本站在干岸上,工会胜利后说这就要打上你家门去。

2023年,美国经历了几十年来范围最广的罢工潮,覆盖制造、运输、医疗、教育、零售、酒店、媒体、影视等行业,全美超过50万人参与,远高于往年。既有通胀和贫富差距的原因,也有应对新技术冲击的因素。

去年,我国AI采茶员、无人机送外卖、无人农场、黑灯工厂之类的,新闻也曾出不穷。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超过全球总量的50%,连续九年居世界首位。无人化生产的未来如来了。


AI监管与地缘政治

同时,各国的上层建筑在加强对新技术的规管。欧盟12月就人工智能法案达成协议,将成为全球首部AI领域的全面监管法规。法案严格禁止对人类安全造成不可接受风险的AI系统,其中包括有目的的操纵技术、利用人类弱点、或根据行为、社会地位和个人特征等进行评价的系统等,并要求AI公司要对其算法进行人为控制,提供技术文件,并为高风险应用建立风险管理系统。

各国都在加速布局AI,推进国家战略或者支持领头羊企业,同时希望进行一定的控制,特别是在国防、银行、医疗等敏感且监管严格的领域。许多政府不想依赖进口AI,或许会催生人工智能民族主义。


极限探索与科学诚信

6月的泰坦号潜水器内爆事故,为上天入地的极限探索敲响了警钟。

韩国和美国两次室温超导论文撤稿事件,让2023年的撤稿潮达到一个新高度。去年全球一万多篇论文被撤回,打破了年度记录。其中9000多篇被撤的论文来自Hindawi旗下的期刊,作者主要来自沙特、巴基斯坦、俄罗斯和中国,中国的作者有8000多篇。教育部震怒,要求高校自查。


总结与展望

2023年的年终盘点到此就要结束了,我们精力有限,难免挂一漏万。

去年还有山河大学背后的区域发展和受教育权的参差,裁判文书网的去留背后的司法改革方向,北京年逾古稀的白发苍苍的鼠头鸭脖背后对信息公开的渴望。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我们作为政策在基层执行的最终承受者,是有很多可说可总结的。因此中央重提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很有意义。

去年,新社会学家潘绥铭的“无话可说”,财政金融专家李扬的“我不知道”,作家余华的“好好活着”,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最后,我们看看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的话。2023年9月27日,中国驻美国使馆举办疫后首次线下国庆招待会。欧伦斯用中英双语致辞,还引用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话表达对未来中美关系的祝愿。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好的,2023年的年终盘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我们下周一参考信息,再见。

Leave comment